㈠ 鐵面無私可以形容哪些名人
第一,根據字面意思理解:鐵面無私
【解釋】:形容公正嚴明,不怕權勢,不講情面。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五回:「我想必得你去做個『監社御史』,鐵面無私才好。」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第二,
1. 執法人員要做到公正執法,鐵面無私。
2. 因為他是個鐵面無私,剛正不阿的清官,所以百姓非常敬重他。
3. 包拯鐵面無私,是歷史上被人傳頌的清官。
4. 咱隊的會計可算得上鐵面無私,不合乎制度的事憑誰來也休想得到通融。
5. 我爸爸是一個鐵面無私的法官。
6. 他雖然鐵面無私,照章辦事,但不會干涉這位大爺的私事。
7. 看到鐵面無私的包公鍘了奸臣,台下觀眾不禁叫好起來。
8. 死亡和骰子一視同仁。盡管截然不同,卻一樣鐵面無私。
第三,一般這個成語,都是使用在一些有執法權力的人或者機關、機構。為的是歌頌與贊揚那些個秉公執法的人,屬於褒義詞類。
第四,現在社會中有很多人,說一套,做一套,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自我標榜,很有一套。表面上看起來鐵面無私,實際上骨子裡早就變質了,陽奉陰違,趨炎附勢,像個演員一樣。
第五,社會很單純,復雜的是人,知人知面,不知心。狗狗永遠都是狗狗,人就不同了,明明是個人,卻偏偏喪盡天良無惡不作,還裝作一本正經。
㈡ 鐵面無私可以形容哪些歷史人物
1、孫叔敖
孫叔敖,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清官。春秋時期楚國令尹(相當於宰相)。以賢能、清廉聞名於世。孫叔敖是古代為官清正廉潔的典範。
孫叔敖在任宰相期間,三上三下,升遷和恢復職位時不沾沾自喜,失去權勢時不悔恨不嘆息。孫叔敖作為宰相,權力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輕車簡從,吃穿簡朴,妻兒不衣帛,連馬都不食粟。
2、西門豹
西門豹,戰國時,魏國著名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勛。我們太熟悉了,西門豹治鄴的故事,至今流傳。
西門豹在鄴縣當縣長的時候,當地有一個讓老百姓深惡痛絕的習俗,叫河伯娶親。西門豹鏟除這股歪風、邪風之後,而西門豹帶領老百姓興修水利,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
3、張湯
張湯,西漢漢武帝時的著名酷吏。因為治陳皇後、淮南、衡山謀反之事,得到漢武帝的賞識。當然,如此張湯,下場自然很慘。元鼎二年,也就是張湯擔任御史大夫的第六年,張湯自己被人舉報,罪名是官商勾結,以權謀私,泄露國家機密,破壞經濟改革。
結果,張湯被迫自殺。張湯死後,家裡的財產不超過五百金,都是俸祿所得和皇帝所賜,沒有其他產業。
4、黃霸
黃霸,事漢武帝、漢昭帝和漢宣帝三朝。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
黃霸斷案卻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為了解民間情況,黃霸還常派官員微服私訪,並親自以平民身份,深入民間,關心百姓疾苦。
5、包拯。
包拯,在華人世界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就連從來不讀書的也知道。龍圖閣直學士包拯,在民眾心中是明鏡高懸執法如山的象徵。
據正史記載,包拯權知開封府時,曾大開正門。民眾但有冤情,可以直接上堂控訴。辦事人員做不了手腳,一貫橫行霸道的貪官污吏和地痞流氓紛紛收手。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包公比閻王爺還鐵面無私。
㈢ 鐵面無私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鐵面無私的代表人物最典型的就是宋仁宗時期的包拯,鐵面無私形容辦事公正、不講情面、不怕權勢的清官。包拯這個人很會審理案件,而且執法如山,鐵面無私。他在廬州府做官的時候,有個親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包拯依法處理,照樣打他一頓板子。
尊重公平即正義
首先,正義的公平不是指簡單一致化,而是指平等對待人們之間與生俱來的差異。植物有植物的靈魂品質,動物有動物的靈魂品質,人有人的靈魂品質,所有生物的靈魂品質都是平等的。
在生活中,不應把社會的等級制度與人的靈魂品質掛鉤,與人的自然稟賦掛鉤,並試圖以此來論證人類具有等級性,這是非常荒唐的。
其次,公平應是涵蓋全體公民的平等,不僅僅以數學上的平均概念為原則,不能把數學上的平均平等作為公平準繩,不然就會誤解公平的真實含義。
此外,追求個人的絕對自由,人人各行其願,那是野蠻的、粗鄙的自由平等,那是導致彼此相害的平等;正義的公平是以群體共同利益為依規,尊重公平權利的人都是正義的,而這種品質的優秀和卓越只有在群體正義秩序中才能得以保障和體現。
㈣ 鐵面無私描寫了哪些人物
鐵面無私一般形容公正嚴明,不畏強權,不講情面,大公無私的正直之人。
歷史上極具代表的就屬包青天包拯大人了,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
(4)鐵面無私用來形容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成語故事
王熙鳳酒後無德大罵平兒,事後覺得自己的行為過火,就向平兒道歉。李紈、探春等來拜訪她們,她們與王熙鳳說已經成立一個海棠詩社,要求增撥開銷,並拉王熙鳳入社,做一個鐵面無私的「監社御史」。王熙鳳看出了她們的目的,也只好做順水人情了。
【出處】我想必得你去作個『監社御史』,鐵面無私才好。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
【解釋】形容公正嚴明,不怕權勢,不講情面。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不講情面
【相近詞】明鏡高懸、大公無私
【相反詞】結黨營私
㈤ 鐵面無私指的是哪位名人
包拯
鐵面無私是指北宋時期的名臣包拯,包拯是北宋仁宗時期的大臣,曾任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又被人們稱為包龍圖
包拯為官清廉,公正廉明,斷案無私,不懼權貴,很多的故事流傳至今
㈥ 鐵面無私用來形容誰
形容清官,例如:包公。
鐵面無私:
漢語成語,意思是形容公正嚴明,不怕權勢,不講情面。
成語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五回:「我想必得你去做個『監社御史』,鐵面無私才好。」
白話文:「我想一定得你去做一個『監社御史』,鐵面無私才好。」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示例
現在是共產黨的天下,人家辦事鐵面無私,送鈔票送金條不派用場。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 。
(6)鐵面無私用來形容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近義詞
大公無私:
指辦事公正,沒有私心,現多指從集體利益出發,毫無個人打算。
成語出處
漢·馬融《忠經·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無私。」
白話文:「忠就是中, 就是公正無私心。」
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狀語;用於歌頌人的品德。
示例
要把你的志向拿定,而且要抱著一個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心懷。——郭沫若《屈原》第一幕。
㈦ 鐵面無私形容什麼名人
包拯、狄仁傑。
1、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
2、狄仁傑
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並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拜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彭澤縣令。
(7)鐵面無私用來形容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狄仁傑在營州之亂時被起復,並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對於有才幹有政績者,包拯則能秉公力薦,如楊紘、王鼎、王綽三人皆為范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別擔任江南東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和轉運判官,因任內嚴懲貪贓枉法的官吏而有「江東三虎」之稱。
㈧ 鐵面無私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鐵面無私的歷史人物:
1、包拯
宋朝時期國家富裕,皇親國戚自然成為收刮民脂民膏的惡人,只不過包拯的出現拯救了被欺壓的百姓,包拯的仗義執言讓皇帝都拿他沒有辦法。
皇帝寵愛的妃子父親沒有本事占據高位,被包拯告的罷了官,仁宗想要彌補派他去另外的官職被包拯阻止,對抗之後仁宗沒有辦法,只能聽包拯的方法。包拯是宋朝官場的頂級人物,也是五千年歷史中鐵面無私的代表。
海瑞的清廉作風
按照當時官場的風氣,新官到任,舊友高升,總會有人來送些禮品禮金,以示祝賀。這些禮品禮金只要數額不大,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海瑞公開貼告示說「今日做了朝廷官,便與家居之私不同」。然後把別人送的禮品一一退還,連老朋友賀邦泰、舒大猷遠道送來的禮也不例外。至於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佔。海瑞臨終前,兵部送來的柴金多算了七錢銀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㈨ 鐵面無私的代表人物是哪些
鐵面無私的代表人物是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9)鐵面無私用來形容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雖然地位高貴,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
時人也稱其「有凜然不可奪之節」,「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據此可見,包拯的為人已清正剛直得近乎執拗,甚至還有些不近人情,然而,這也正是他與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