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京劇至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劇究竟有多少年歷史?近年來京劇史研究者們的說法有三。有雲:京劇有二百年歷史;有說近二百年歷史;也有說百年來歷史。
持第一種說法者認為,研究京劇歷史的形成、發展,不應忽略京劇形成之孕育期,即徽班進京(1790年)後的這段時間。不研究、不弄清這段歷史,不可能對京劇歷史的形成、發展的全過程有全面的、科學的研究和理解。持此觀點者認為應將徽班進京這段歷史納入京劇歷史發展的全過程之中,即從1790年徽班進京至今,有213年歷史。
持第二種說法的研究者們認為,徽班進京時,其演出仍屬地方戲曲,而京劇的形成,是在徽班進京幾十年以後的清代道光年間,因此時徽班進京的演出,從演出樣式到表演風格與徽班1790年進京時的演出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標志著一個新劇種的出現。若從道光元年的1821年算起,至今有182年歷史。持此論者稱京劇有近200年歷史。
持第三種說法的京劇史研究者認為,京劇藝術真正有自身完美的藝術形式、風格是在清代的同治·光緒年間,當時演員的代表人物是譚鑫培、王瑤卿。若從同治元年(1862年)計算,至今京劇有141年歷史。
若從京劇形成的角度去論及京劇形成的歷史年代,以第二種說法較為妥當。
Ⅱ 京劇距今多少年的歷史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Ⅲ 京劇距今有多少年歷史
約二百年歷史。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
Ⅳ 京劇歷史
京劇為中國「國粹」、國劇,已有200年歷史。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現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級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
京劇起源於四個地方的劇種:一是徽劇;二是漢劇;三是崑曲;四秦腔。乾隆五十五年,繼三慶徽班落腳京城後,又有四喜、啟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鈺、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柵欄地區落腳演出。其中以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聲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稱「四大徽班」的演出劇目,表演風格,各有其長,故時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譽。「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調外,崑腔、吹腔、四平調、梆子腔亦用,可謂諸腔並奏。在表演藝術上廣征博採 吸取諸家劇種之長,融於徽戲之中。
漢劇流行於湖北,其聲腔中的二黃、西皮與徽戲有著血緣關系。徽、漢二劇在進京前已有廣泛的藝術交融。漢劇演員搭入徽班後,將聲腔曲調,表演技能,演出劇目溶於徽戲之中,使徽戲的唱腔板式日趨豐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區語音特點,而易於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為老生擔任領班。徽、漢合流後,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調與安徽的二簧調再次交流。徽、秦、漢的合流,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間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 為主;之二,行當大體完備;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在演唱及表演風格上各俱特色,在創造京劇的主要腔調西皮、二簧上和京劇戲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語言特點的說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貢獻。各時期的京劇名家,在繼承中有創新發展,演唱技藝日臻成熟,將京劇推向新的高度。
Ⅳ 京劇的歷史多久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共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Ⅵ 京劇的起源及歷史
被列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的國粹——京劇,從形成到現在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中國清代乾隆年間經濟繁榮,國泰民安,文化藝術相應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不僅使南北經濟進一步溝通,同時也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例如就在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這一年,皇太後60壽辰之日,便有南方戲班進京祝賀,當時演劇盛況是「自西華門至西直門外高粱橋,每數十步間一戲台」,「南腔北調,各四方之樂,倔童妙伎歌扇舞衫,後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顧方驚,右顧復眩」。後皇太後80大壽,「京師鉅典繁盛,不減辛未」。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員魏長生自四川來到北京,以演出《滾樓》一劇名動京師。是為徽班進京演出之始。此時北京流行的京腔也大為減色,乃至出現了「京腔舊本置之高閣」的局面。
總之,在京劇形成以前,大約從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在北京流行的規模較大的戲曲劇種,除在當時劇壇佔主導地位的崑曲外,還有京腔、秦腔、徽調、漢調以及規模較小的柳枝腔、羅羅腔等地方戲曲。其中發展最快、最受群眾歡迎的要算徽戲班的演出了。
Ⅶ 中國的國粹京劇距今已有多少年歷史了
京劇距今已有,有200多年歷史了,京劇是自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1790年)形成的,距今(也就是2016年)有226年了。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Ⅷ 京劇有幾百年的歷史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
Ⅸ 京劇起源於什麼時候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Ⅹ 京劇的歷史
關於京劇起源:
清朝庚戌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乾隆皇帝的八旬「萬壽」。全國各省有名的戲班,都被召進北京演戲慶壽。首先,「安慶徽」戲班的名旦高郎亭應命率 「三慶班」入京祝壽,隨後,「四喜」、「春台」、「和春」也接踵而來。這是徽戲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戲曲舞台。當時,被統稱為「四大徽班」。
1917年以來,京劇優秀演員大量涌現,呈現出流派紛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發展到鼎盛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岩。由於文人崇尚的雅文化傳統在20世紀遭遇滅頂之災,京劇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
20世紀60年代,由於歷史原因,京劇遭遇重創,在此不便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