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陳家祠介紹的內容是什麼
陳家祠為廣東省陳氏的合族祠堂,又稱陳氏書院。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設計。整座建築坐北向南,佔地1.5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為6400平方米。為三進五間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築組成。陳家祠以其巧奪天工的裝飾藝術著稱,它薈萃了嶺南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鑄鐵」著稱,號稱」百粵冠祠「。
陳氏書院坐北朝南,門前有開闊的廣場,設有前、後、東、西四院,佔地面積132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寬和縱深均為80米,平面呈正方形。採用抬梁式建築結構,硬山式封火山牆。
總體採用「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布設,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嚴謹對稱,空間寬敞,主次分明。在建築的處理上,以中軸為主線,兩邊以低矮偏間、廊廡圍合,襯托出主殿堂的雄偉氣概,形成縱橫規整而又突出主體的構局。建築外圍有青磚圍牆,形成一座外封閉內開放的建築群體,是典型的廣東民間宗祠式建築。
陳氏書院以其精湛的裝飾工藝著稱於世,在它的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相互映托,使書院在莊重淡雅中透出富麗堂皇。
陳氏書院中的木雕。數量最多,規模亦大,內容豐富。首進頭門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壽」、「踐士會盟」、」尉遲公爭帥印「等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木雕。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大宴銅雀台一組,描繪曹操坐在銅雀台上觀看校場下各員大將比武的場面,突出刻劃了徐晃與許褚在比武後為了錦袍而爭奪得難解難分的情景,人物生動傳神,引人入勝。
因祠堂落成後,一直作為陳姓子弟讀書辦學的地方。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後,書院改為陳氏實業學堂。民間期間,這里先後為文范學校、廣東體育專科學校和聚賢中學。1950年設立廣州市行政幹部學校。1957年,經廣州市人民委員會批准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並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全面維修管理。1959年辟為廣東民間工藝館。1960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由國務院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組藝術建築在文物部門的保護管理之下,得以發揚光大,供國內外人士觀摩鑒賞。
❷ 陳家祠的歷史
陳氏書院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為參與捐資的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後,書院改為陳氏實業學堂。民國期間,這里先後為文范學校、廣東體育專科學校和聚賢中學。
1959年,書院被辟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傳展覽廣東地區歷代各類民間工藝品為主。兼及全國各地民間工藝品。館內辟有多個展廳,常年展出館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綉等工藝精品。1960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廣東民間工藝館閉館,陳家祠主體建築被廣州新華印刷廠佔用並作為印刷車間。9月,廣州電影機械廠佔用陳家祠東院,後院。
1980年,廣州新華印刷廠遷出。1981年,陳家祠進行全面復原維修,1983年,重新對外開放。
1986年由國務院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組藝術建築在文物部門的保護管理之下,得以發揚光大,供國內外人士觀摩鑒賞。1994年更名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2002,2011年,陳家祠以「古祠留芳」,「古祠流芳」的雅名兩度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
(2)陳家祠有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陳家書院正是集嶺南歷代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東院及後院,佔地一萬五千多平方米。走進書院,漫步於古樸幽雅的庭院,穿越過筆直秀美的連廊,耳畔傳來輕柔動聽的絲竹樂,遊客們無不驚嘆於嶺南人們的藝術創造。
那庄嚴瑰麗的造型,生動流暢的線條,錯落嚴謹的結構,典雅美妙的組合和富有濃郁嶺南地方特色的裝飾藝術,給人以無限的遐思和美的享受。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德、英、日等國的建築專著《世界建築藝術》、《中國南方建築》中,便盛贊她為中國南方建築藝術的典範。
1959年,郭沫若以一位考古學家和文物鑒賞家的慧眼,寫詩贊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
❸ 陳家祠修建年代及地址是什麼
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建成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
地址:廣州市荔灣區中山七路恩龍里34號交通
1、地鐵1號線在陳家祠站下車即到。
2、乘坐公交85、88、104、107、109、114、128、193、204、233、250、260、268、286路陳家祠站下;或3、公交15、52、55、105、133、196、207、232、223、549、555路至荔灣路站下。
門票
10元,70歲以老人免費,學生及退休人員憑證半票
開放時間
8:30-17:30
陳家祠原稱陳氏書院,是廣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裝飾最精美的中國清代宗祠建築。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建成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由當時廣東省72縣陳姓人氏合資興建,主體建築為五座三進、九堂六院,以大門、聚賢堂和後座為中軸線,通過青雲巷、廊、廡、庭院,由大小19座建築組成建築群體,各個單體建築之間既獨立又互相聯系。祠內現仍可見精美建築及其遍布在祠堂內外的木雕、石雕、磚雕、泥塑、陶塑、鐵鑄工藝等裝飾物件。書院現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2002年以古祠留芳為名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
❹ 關於廣州市陳家祠的歷史問題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依託廣州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而設。廣州陳氏書院建成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合族祠。陳氏書院是嶺南民間藝術建築的典範,集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鐵鑄和繪畫等裝飾藝術之大成,其題材廣泛,技藝精湛,是廣東省現存規劃最大、保存最好、裝飾最精美的祠堂建築。
1959年,陳氏書院辟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研究、展示以廣東地區為主的歷代民間工藝品,館內設有陶瓷、剌綉、雕刻等專題展覽,是一座反映嶺南民俗風情和民間工藝特色的藝術殿堂。
今天,陳氏書院巧奪天工的建築裝飾藝術與廣東現代民間工藝精品共聚一堂,交相輝映,並以「古祠留芳」之名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成為嶺南地區最具文化藝術特色的博物館和著名的旅遊景點。
廣州陳氏書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❺ 陳家祠建在什麼時候
陳家祠,又稱陳氏書院。建於清朝光緒十六年至二十年間(1890年-1894年),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陳氏書院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被辟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望師傅採納,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