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鞏義市的歷史情況
鞏義基本情況介紹
鞏義總的概貌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作定性的描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資源豐富、地靈人傑、經濟繁榮、社會昌明。 鞏義市位於中原腹地,南依嵩岳,北瀕黃河,東瞻河南省會鄭州,西望九朝古都洛陽,國土面積1041 平方公里,北緯 34」31' 一 34」52' ,東經 112」49' - 113」17',屬典型的豫西淺山丘陵區。秦時置縣,因「山河四塞,鞏固不拔」得名鞏縣。建國後,鞏義隸屬鄭州專署, 1955 年 1 月改屬開封專署, 1983 年 8 月復屬鄭州市, 1991 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縣級市),仍隸屬鄭州市,現轄16個鎮、5個街道,292個行政村,人口79萬,耕地50多萬畝人口 79 萬人,有漢、回、維吾 爾、彝、苗、白等民族。
1992年以來,綜合經濟實力連續15年位居河南省首位,連續9屆躋身全國百強縣市行列,目前的排名是45位。是河南省賦予省轄市經濟管理許可權和部分社會管理許可權的擴權縣市、全國財政收入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綜合改革試點縣市、全國鄉村城市化試點縣市、全國信息化試點城市和科技進步示範區。
上世紀20年代,吳佩孚就在鞏義辦兵工廠——孝義兵工廠,蔣介石時期是全國三大兵工廠之一,這裡面還誕生了「中正牌」手槍。
到了上世紀40年代,鞏義工商業進一步發展。在鞏義出現了50多家小煙草廠,大部分是鞏義人自己投資興建的。這50多家小煙草廠後來合並成一家,搬到新鄭,成為現在新鄭卷煙集團的前身。
1975年10月17日,毛澤東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文章說,鞏義市回郭鎮「孕育誕生的社隊企業是中國農村偉大的光明燦爛的希望」,鄧小平在昔陽會議上號召全國學回郭鎮。同時,鞏義回郭鎮被稱為中原的「小上海」,成為中國鄉鎮企業的發源地。
黃河和伊洛河的匯流處就在鞏義,這里曾經演繹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象神龜負圖、龍馬獻書,河圖洛書就誕生在這里,伏羲八卦也誕生在這里,帝王祭天、修壇沉璧、女媧補天、嫦娥奔月、誇父追日等很多歷史典故、故事也在這里演繹。
北宋皇陵,是鞏義又一大文物特點。整個北宋時期,從趙匡胤和他的父親以及後代,全部葬在鞏義,稱為七帝八陵,還有名臣良將如包拯、寇準、楊六郎等也都葬在鞏義。從風水學上講,鞏義是風水好,所以趙匡胤,北宋整個的皇親國戚以及名臣良將都葬在鞏義,形成了一個宋陵群。
康百萬庄園,是一種商業文化的代表、庄園文化的代表。康百萬庄園和四川的劉文彩庄園、山東的牟二黑庄園並稱為中國三大庄園;康百萬和沈萬三、阮子蘭又被並稱為三大活財神。以康應魁為代表的康百萬家族,起於明末,衰於民國,歷經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興盛了12代400多年。相傳當年是「馬跑千里不食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當時康家有18萬畝良田,再加上漕運、商業等,生意已經做到了日本東京。
還有和少林寺、白馬寺齊名的青龍山慈雲寺。少林寺叫武寺,慈雲寺叫文寺;洛陽的白馬寺叫下寺,慈雲寺叫上寺。唐僧取經回來以後是先到慈雲寺,再到白馬寺;吳承恩撰寫《西遊記》,就是在慈雲寺創作的。
還有北魏石窟,它裡面有石雕帝後禮佛圖、飛天等,人民大會堂天花板上的那個設計,就是受到石窟寺飛天的啟發以後設計出來的。
早在 30 萬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境內有裴李崗、仰韶和龍山文化多處。夏代曾建都斟郡(今稍柴、羅庄一帶)。西周、春秋時,鞏為鞏伯國。戰國,稱東周。秦莊襄王元年(前 249 )置鞏縣。鞏縣以 「 山河四塞、鞏固不拔 」 而得名,歷代因之。又因地扼古都洛陽,故史有 「 東都鎖鑰 」 之稱。鞏義為歷史古邑,是古代名人活動和墓葬的寶地。據先秦典籍載,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等都曾在這里活動,創造了為後人稱道的堯天舜日式的穩定與繁榮。境內的古斟郡(今銷柴、羅庄一帶)曾是夏王朝建都的地方。湯(前 16 世紀期間),大旱七年,湯以六事自責,身禱於桑林之野(今魯庄一帶);周武王討伐殷紂王(前 11 世紀期間),至鯨水(鞏義西北部,濱黃河),見殷大臣膠見;西周穆王(前 947 一前 928 )初, 東游黃澤(今和義溝村),宿於曲洛;春秋時代,周敬王十月二十一日到郊(羅庄附近); 秦朝二十八年(前 219 ),始皇帝出巡,經鞏東去;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 400 )九月,孝文帝元宏在小平津(今康店裴峪)閱兵;隋大業元年( 605 )八月,煬帝巡遊江都(今揚州),從話渠口坐小朱艦途經洛口(今河洛鎮洛口村),換乘大龍舟入黃河南下;唐太宗貞觀 19 年(公元 645 年),太宗駕臨鞏縣石窟寺朝佛;唐朝睿宗太極元年,詩聖杜甫誕生於南瑤灣(今站街鎮南瑤灣村);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 977 )二 月,太宗趙員到鞏義,住洛口,賜西山名「太平崗」;真宗景德 4 年(公元 1007 年), 真宗趙恆駕臨鞏義,祭把永安請陵;清朝光緒二十七年( 1901 ),慈接太後和光緒皇帝從 西安返京,途駐駕鞏縣城(今站街鎮老城村);北宋太平興國二年( 977 )四月,宋太祖趙匡於永昌陵(今西村鎮常封);至造三年( 977 )三月,太宗趙靈葬於永熙陵(今西村鎮 涵論村東);乾興元年( 1022 )十月,葬其宗趙恆於永定陵(今芝田鎮蔡庄嶺);仁宗天聖 元年( 1O2 ),寇準歸葬於孝義保(今芝田鎮寇家灣);嘉佑八年( 106 )十月,葬仁宗趙偵於永昭陵(今鞏義市區),等等。
尤其是古代文人學士、墨客騷人、高僧名道來鞏著書講學、撰書碑刻、隱居傳教者故不勝舉。如漢代曹植,晉代潘岳,唐代儲光合、岑參、韋應物、劉禹錫,宋代歐陽修、王安石,清代張漢等均游歷於此,並賦詩贊鞏。
在中國歷史上,鞏義曾出現過不少名人。春秋時期哲學家程本,著有《子華子》傳世;漢代尹勛,時稱「八顧」之一,被譽為「天下英藩尹伯元」;晉代植物學家嵇含,他是世界第一位植物學家,所著《南方草木狀》為世界上最早的區系植物志;唐代詩聖杜甫,著有文集傳世;金代有文狀元盧亞;清代有武狀元牛鳳山。政界、軍界的劉振華、劉茂恩、吳桂賢(當年的副總理)、王國權、張浩若到現在我們河南省政協主席范欽臣,從我們的豫劇大師,最近國務院才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的常香玉到書畫家謝瑞階、陳天然,音樂家吳歌等,都是鞏義人。
B. 河南鞏縣最早什麼時候命名的
義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 30 萬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是華夏文明發祥地的核心地區之一。境內有裴李崗、仰韶和龍山文化多處。夏代曾建都斟郡(今稍柴、羅庄一帶)。西周、春秋時,鞏為鞏伯國。戰國,稱東周。秦莊襄王元年(前 249 )置鞏縣。鞏縣以 「 山河四塞、鞏固不拔 」 而得名,歷代因之。又因地扼古都洛陽,故史有 「 東都鎖鑰 」 之稱。鞏義為歷史古邑,是古代名人活動和墓葬的寶地。據先秦典籍載,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等都曾在這里活動,創造了為後人稱道的堯天舜日式的穩定與繁榮。境內的古斟郡(今銷柴、羅庄一帶)曾是夏王朝建都的地方。湯(前 16 世紀期間),大旱七年,湯以六事自責,身禱於桑林之野(今魯庄一帶);周武王討伐殷紂王(前 11 世紀期間),至鯨水(鞏義西北部,濱黃河),見殷大臣膠見;西周穆王(前 947 一前 928 )初, 東游黃澤(今和義溝村),宿於曲洛;春秋時代,周敬王十月二十一日到郊(羅庄附近); 秦朝二十八年(前 219 ),始皇帝出巡,經鞏東去;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 400 )九月,孝文帝元宏在小平津(今康店裴峪)閱兵;隋大業元年( 605 )八月,煬帝巡遊江都(今揚州),從話渠口坐小朱艦途經洛口(今河洛鎮洛口村),換乘大龍舟入黃河南下;唐太宗貞觀 19 年(公元 645 年),太宗駕臨鞏縣石窟寺朝佛;唐朝睿宗太極元年,詩聖杜甫誕生於南瑤灣(今站街鎮南瑤灣村);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 977 )二月,太宗趙員到鞏義,住洛口,賜西山名「太平崗」;真宗景德 4 年(公元 1007 年), 真宗趙恆駕臨鞏義,祭把永安請陵;清朝光緒二十七年( 1901 ),慈接太後和光緒皇帝從西安返京,途駐駕鞏縣城(今站街鎮老城村);北宋太平興國二年( 977 )四月,宋太祖趙匡於永昌陵(今西村鎮常封);至造三年( 977 )三月,太宗趙靈葬於永熙陵(今西村鎮涵論村東);乾興元年( 1022 )十月,葬其宗趙恆於永定陵(今芝田鎮蔡庄嶺);仁宗天聖元年( 102 ),寇準歸葬於孝義保(今芝田鎮寇家灣);嘉佑八年( 106 )十月,葬仁宗趙偵於永昭陵(今鞏義市區),等等。
尤其是古代文人學士、墨客騷人、高僧名道來鞏著書講學、撰書碑刻、隱居傳教者故不勝舉。如漢代曹植,晉代潘岳,唐代儲光合、岑參、韋應物、劉禹錫,宋代歐陽修、王安石,清代張漢等均
C. 鞏義市和鄭州市有什麼關系
鞏義市是鄭州市的下轄縣級市,為河南省直管縣行政體制改革試點市。
鞏義市原名鞏縣,明、清時期,鞏縣屬河南布政使司河南府。民國初年屬豫西道河南府。民國5年(公元1916年)屬河南道。民國16年(公元1927年)為河南省直轄縣,受洛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督導。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鞏縣初屬鄭州專員公署。1954年屬開封專員公署。1958年底歸鄭州市。1961年復屬開封專員公署。1983年重回鄭州市。1991年6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鞏縣,建立鞏義市。2014年元月,全面歸省直管。
鄭州是河南省省會,位於東經112°42′—114°14′、北緯34°16′—34°58′。鄭州地處中華腹地,史謂「天地之中」。1928年3月建市,截至2019年6月,轄6區5市1縣(其中,鞏義為河南省直管縣行政體制改革試點市)及鄭州航空港實驗區(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鄭東新區、鄭州經開區、鄭州高新區。
(3)鞏縣歷史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鄭州市的歷史沿革:
民國二年(1913年)2月,全國統一將府及直隸廳、直隸州、散廳、散州治所皆改為縣,鄭州直隸州改稱鄭縣,改開歸陳許道為豫東道。民國三年(1914年)6月,豫東道改稱開封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4月,鄭縣辟為商埠。
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在全國廢除道一級行政建制,實行省縣兩級制,鄭縣直屬河南省管轄。民國十七年(1928年)3月18日,河南省國民政府析鄭縣城區置鄭州市。民國二十年(1931年)1月13日撤銷鄭州市,仍為鄭縣。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9月,河南全省改劃為12個行政督察區,第一行政督察區管轄范圍不變,但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由鄭縣移至新鄭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4月,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重又遷回鄭縣。
1948年10月鄭州解放後,在鄭縣城區設立鄭州市,直屬河南省領導。1953年2月,鄭縣撤消,其轄區劃歸鄭州市及新鄭、中牟2縣。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開封遷往鄭州,鄭州市從此成為河南省省會。
D. 對鞏義文化的認識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置鞏縣。鞏縣以「山河四塞、鞏固不拔」而得名。
建國後,鞏義隸屬鄭州專署,1955年1月改屬開封專署,1983年8月復屬鄭州市。1964年9月鞏縣駐地由站街遷至孝義。
199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鞏縣,設立鞏義市。即取鞏縣孝義之意。
2000年,鞏義市轄1個街道、18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777202人,其中:新華街道 87683人、米河鎮 49858人、新中鎮 21073人、小關鎮 38666人、竹林鎮 6308人、大峪溝鎮 42928人、河洛鎮 21448人、站街鎮 32857人、南河渡鎮 21255人、康店鎮 46814人、孝義鎮 42401人、北山口鎮 44315人、西村鎮 59840人、芝田鎮 50551人、回郭鎮 83092人、魯庄鎮 63568人、夾津口鎮 26141人、涉村鎮 27220人、桃園鎮 11184人。
2003年,鞏義市撤銷孝義鎮調整北山口等3鎮部分行政區劃設立5個街道辦事處(豫民行批[2003]1號 2003年2月12日)(鄭政辦文[2003]17號 2003年2月27日)(出處):
一、撤銷孝義鎮,將其行政區域劃入鞏義市城區,實行城市管理體制。同時,將北山口鎮的北官莊、高尚、常庄3個村委會,站街鎮的新溝、大黃冶2個村委會及芝田鎮的後泉溝、高山2個村委會,共計7個村委會劃歸城區管轄。
二、行政區劃調整後,設立新華路、杜甫路、永安路、孝義、嵩山路5個街道辦事處。
新華路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域為:西至嵩洛南路,東至石河道,北至隴海鐵路與石河道交匯處,南至人民路中心線。轄通橋路、交通路、文化街、育英街、新市街、新華中路、貨場東路、新興中路、拖廠、化工廠、桐本路、廣陵路、鋼廠13個居委會。總面積3.26平方千米,總人口255600人。
杜甫路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域為:東至原北山口鎮常庄村和原孝義鎮的和義里溝村東邊界,西至伊洛河,南至原孝義鎮東黑石關村、和義里溝村南邊界,北至人民路中心線。轄原北山口鎮的常庄和原孝義鎮的和義里溝、和義外溝、東黑石關4個村委會。總面積14平方千米,總人口63398人。
永安路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域為:東至原北山口鎮北灣村和原芝田鎮蔡庄村西邊界,西至原芝田鎮的寇家灣、益家窩兩村東邊界,南至310國道,北至原孝義鎮的東黑石關、和義里溝南邊界。轄原芝田鎮的後泉溝、高山2個村委會。總面積3.5平方千米,總人口32040人。
孝義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域為:東至原孝義鎮烈姜溝、龍尾村的東邊界,南至隴海鐵路、石河道,西、北至伊洛河。轄原孝義鎮的孝南、孝北、南地、小溝、橋上、西溝、二十城鋪、石灰務、烈姜溝、龍尾10個村委會和光明路、嵩洛路、火車站、城西、部隊5個居委會。總面積22平方千米,總人口45938人。
嵩山路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域為:東至黃冶河,西至石河道和原孝義鎮的烈姜溝村東邊界,南至310國道,北至孝站路。轄原站街鎮的新溝、大黃冶和原北山口鎮的北官莊、高尚共4個村委會。總面積12平方千米,總人口31394人。
2003年8月28日,鞏義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孝義鎮,調整北山口、站街、芝田等3鎮部分行政區劃,設立新華路等5個街道辦事處(出處)【注意:與鄭州市批文不一樣】:
一、撤銷孝義鎮,將其行政區域劃入城區,將北山口鎮的北官莊、高尚、常庄,站街鎮的新溝、大黃冶和芝田鎮的後泉溝、高山等7個村委會劃歸城區管轄,實行城市管理體制,調整後的城區總面積55.4平方千米,常住總人口178856人。
二、設立新華路街道辦事處:東至石河道;南至人民路;西自人民路與431鐵路專用線東線交匯處,沿431鐵路專用線東線向北至通橋路,沿通橋路西折至嵩洛路,沿嵩洛路向北至隴海鐵路;北至隴海鐵路。轄通橋路、交通路、文化街、育英街、新市街、新華中路、貨場東路、新興中路、拖廠、化工廠、桐本路、廣陵路、鋼廠13個居委會,轄原孝義鎮孝北、孝南、西溝、南地4個村劃入該辦事處的部分區域和人口。面積3.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7968人。
三、設立杜甫路街道辦事處:東至原北山口鎮常庄村和原孝義鎮和義里溝村東邊界;西至伊洛河;南至原孝義鎮東黑石關村、和義里溝、和義外溝村南邊界;北至人民路。轄人民路、新華南路、宋陵路、安樂街、園丁街、和平路社區、建設南路、學前街、南環路9個居委會和原北山口鎮常庄,原孝義鎮和義里溝、和義外溝、東黑石關4個村委會,轄原孝義鎮孝南、廿里鋪2個村劃入該辦事處的部分區域和人口。面積15.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1136人。
四、設立永安路街道辦事處:東至原芝田鎮後泉溝村和工業示範區已征地東邊界;南至310國道;西至工業示範區已征地和原芝田鎮後泉溝、高山村西邊界;北至原孝義鎮東黑石關、和義里溝、和義外溝村南邊界。轄原芝田鎮後泉溝、高山2個村委會和市工業示範區。面積4.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844人。
五、設立孝義街道辦事處:東至原孝義鎮烈姜溝、龍尾村的東邊界;南至石河道、隴海鐵鐵路及廿里鋪村南邊界;西、北至伊洛河。轄光明路、嵩洛路、火車站、城西、部隊5個居委會和原孝義鎮的孝北、孝南、西溝、南地、廿里鋪、小溝、橋上、石灰務、烈姜溝、龍尾10個村委會。面積19.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4752人。
六、設立紫荊路街道辦事處:東至原站街鎮新溝、大黃冶和原北山口鎮北官莊村的東邊界;西至石河道和原孝義鎮烈姜溝、龍尾,原北山口鎮常庄村的東邊界;南至原北山口鎮北官莊村南邊界;北至原站街鎮新溝村北邊界。轄原站街鎮新溝、大黃冶和原北山口鎮北官莊、高尚等4個村委會及鋁廠工業園區。總面積1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6156人。
2004年4月12日,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鞏義市嵩山路街道辦事處更名的批復》(鄭政文[2004]77號)批准同意將嵩山路街道辦事處更名為紫荊路街道辦事處。
2004年,鞏義市轄5個街道、16個鎮,290個行政村:孝義街道、新華街道、永安街道、紫荊街道、杜甫街道;米河鎮、新中鎮、小關鎮、竹林鎮、大峪溝鎮、河洛鎮、站街鎮、南河渡鎮、康店鎮、北山口鎮、西村鎮、魯庄鎮、芝田鎮、回郭鎮、涉村鎮、夾津口鎮。更詳細
2005年11月25日,鞏義市人民政府《關於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按照《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中牟縣等十縣市區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鄭政辦[2005]40號)要求,對鞏義市鄉鎮行政區劃進行調整。(1)撤銷河洛鎮、南河渡鎮,新設置河洛鎮,轄原河洛鎮、南河渡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石關村。原南河渡鎮轄12個村委會,12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325人,行政區劃面積59.71平方千米;原河洛鎮轄17個村委會,12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5185人,行政區劃面積71.84平方千米;新設置的河洛鎮,共轄29個村委會,25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7510人,區劃面積131.55平方千米。(2)撤銷桃園鎮,將其行政區域劃歸涉村鎮管轄,涉村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原桃園鎮轄14個村委會,6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553人,行政區劃面積41.12平方千米;原涉村鎮轄15個村委會,11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9722人,行政區劃面積62.19平方千米;桃園鎮劃歸涉村鎮後,涉村鎮轄29個村委會,18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1275人,區劃面積103.31平方千米。截至2005年12月31日,鞏義市轄5個街道、15個鎮:新華路街道、杜甫路街道、嵩山路街道、永安路街道、孝義街道;回郭鎮、站街鎮、涉村鎮、米河鎮、小關鎮、魯庄鎮、 大峪溝鎮、西村鎮、芝田鎮、北山口鎮、新中鎮、夾津口鎮、康店鎮、竹林鎮、河洛鎮。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鞏義市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2008年5月22日,享有「詩聖故里」、「豫商家園」美名的鞏義市,又擁有了一項新的榮譽——「國家衛生城市」。 去年4月至今,一年多的時間,鞏義打勝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創衛攻堅戰,先後一次性通過了省級考核、國家暗訪、技術評估、考核鑒定和社會公示,5月22日被全國愛衛會正式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鞏義在經濟領域不斷創造奇跡的同時,又一次在創衛工作中書寫出了傳奇。
E. 有關鞏義地名與歷史文化的研究報告
1,鞏義地名的由來: 1991年9月1日,鞏縣撤縣建市,取鞏縣的「鞏」字與孝義的「義」字,改名為鞏義市。 鞏義市是縣級市,體現在行政級別上是,行政級別分科級,縣處級,廳局級,省部級,國家級,縣級市是介與縣處級與廳局級之間的一個行政單位,再具體地說就是鞏義市市長正常上調,只能是副廳局級。 孝義不是現在的孝義街道辦,而是原來的孝義鎮,是鞏縣縣城所在地。 2,鞏縣地名的由來: ——看視頻回答問題:「鞏」字的由來;鞏縣的由來: ——看視頻:東周故城: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TNuAYc4vsY/ 在我國古代,洛河西岸的邙山是很有名氣的。 《竹書紀年》這樣寫道:「帝嚳高辛,在洛西邙山。」 夏時稱為為「夏伯國」,商為「闕鞏國」,周為「鞏伯國」…… 風雨磨蝕,滄桑巨變,這些遠古遺跡或掩埋於地下,或煙滅於歲月的風塵之中,時至今日已無處可尋。 而建於戰國時期的東周國都遺址,歷經二千年的歷史滄桑,我們今天還能尋覓到她的一些蹤跡。 出字幕:東周故城 主持人現場口播: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鞏義行》。 我現在是在洛河西岸的邙山頭上,這里是鞏義市康店鎮康北村,在我身後大約三公里處就是鞏義市市區,而我腳下這塊土地卻是鞏義市最早的都城—東周故城。 東周故城背依邙山,面向洛水。東有洛水環繞,南有黑石雄關,西北邙山為憑,地勢十分險要。遺址由西向東漸次傾斜,直逼洛水西岸。由於歲月的變遷,以及歷史上洛河的改道,東周故城的東城牆早已沖毀,而建在山頂上的西城牆現在還存有大約一公里,城的南部和北部緊鄰溝壑,整個城廓呈正方形。 采訪:退休教師 康靖 東周這個建城的歷史,現在來計算是在周顯王二年,西周惠公封他的幼子班,來鞏縣建立東周王城。東周故址,東周故城,是個很長的城池。 到了秦莊襄王元年,即公元前249年,東周武公被秦所滅,秦才在這里設置了鞏縣。這就是說:東周故城遺址,是最早的鞏縣城。 主持人口播: 作為東周故城,它的宮建在哪裡?是個什麼樣子?街道布局又是什麼樣子?《史記--周本紀》這樣記載:"周赦王時築鞏城,圍五里二十步,高八尺。"描述簡單到只知其輪廓。 采訪退休教師康靖: 據史料記載:這個城池有七里四十八丈,西至邙山,東到洛河灘,根據現在這個估計,鞏縣城的東關在(現在)大堤的東邊。過去洛河不是現在這種走勢,她是從黑石關沿著東邊的山嶺,緊逼著孝義這個溝到白河,順著流到石灰務。1366年,當時發大水,又遇到地震,幾十里的大堤從黑石關決口,河水順著黑石關到康店、焦灣,一直到現在的庄頭,轉回東邊又流回舊道。 今天,我們很難想像昔日東周故城的模樣,只能從不斷發現的周、漢時期的陶片,小規模的豎穴土坑墓和一些豆、鼎、鬲、壺的殉葬品,證明著這里人類生活的久遠。 在東周故城的中心地帶,有一塊兒南北長250米,東西寬100米的台地,上面建有一座「鞏王閣」,因其通身紅色,當地群眾也叫它「紅閣」。「紅閣」建於清咸豐元年,即1851年。紅閣基座高1米,面闊、進深都是2.32米,通高10多米,共分三層。在紅閣南側第一層正中間,鑲嵌一方石刻,楷書「東周鞏王閣原委」,記述了東周城的沿革等內容。 到了清同治五年,也就是1866年,地方官兵在東周故城的西城基上再砌寨牆,城牆10到15米高,2米多厚,現在還剩400多米長,同時還辟了城門,在寨門的上方鑲有一長方形石碑,上書「東周故址」。 清朝著名詩人陸昕看過東周故城,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今來又買野村寥,不見東周氣象豪。 一片河聲趨洛芮,四圍山色壓成皋。 嚴陵灘急星辰動,杜子祠荒草木高。 獨有平津橋畔柳,年年春水擊漁刀。 主持人現場口播: 隨著歲月的流逝,昔日的東周故城早已湮沒。邙山無言,洛水東流,只有這千年不變的山川地貌留給人們無限遐思。 ——提問學生: ——答案: 商朝時叫闕鞏國,都城在斟尋(芝田鎮稍柴村一帶),周朝時叫鞏伯國,都城在古東周(康店)。 公元118年,周朝滅亡,秦統一,設置郡縣,改鞏伯國為鞏縣,縣城(康店)。 3、孝義地名的由來: ——處理家庭關系的三個原則: 嚴慈;父母對孩子的愛,無條件的撫養孩子 孝:孩子對父母的愛,服從父母的意志,古代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之說,作為學生最大的孝,就是長大成人成材,長大是年齡上,成人是成為社會人,自覺遵守社會規范(道德與法律)的人。 義:兄弟姐妹之間的愛,誠信,不輕易許諾,一旦許諾就要努力兌現,兌現不了,主動及時說明原因。 ——孝義地名的由來:原先叫棗園,自從田家三兄弟與紫荊樹的故事後,皇帝封此地為孝義保,沿用至今。 ——看視頻回答問題:田家三兄弟的孝與義體現在什麼地方? ——看視頻:孝義與紫荊樹的故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yU_giylnvs/ 今天的孝南村和孝北村,以前統稱孝義。中國民間著名的 「三兄弟哭活紫荊樹」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傳說漢朝以前,這里原名叫棗園。東漢章帝年間,這里住有一位姓田的老漢。田家有三個孩子,分別取名田真、田廣、田慶,因為兄弟和睦,同心協力創業,所以家境十分興旺。 田老漢的庭院里有棵高大的紫荊樹,每年春夏交替,紅艷艷的花,綠油油的葉,開得十分鮮亮,倒映在清澈的洛河上,像一片五彩雲霞,為田家烘托出一片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 有一天,田老漢病了,他自知生命將盡,就把三個孩子叫到床前交待說:「人生在世,要以勤儉為本,孝義為師。我走後,你們兄弟要和睦相處,三人一心,黃土成金,這就是興家之道。」 誰知田老漢剛死不久,三個媳婦就鬧起了家務紛爭,並且越鬧越厲害。兄弟三個沒有辦法,只好商量著分家。庄園、田產、牲口、農具一打三分,好不容易分停當了,最後一看,庭院中間這棵高大的紫荊樹還沒有分,三個媳婦互不相讓,吵到半夜,最後決定將樹一截三段,三家各得一段,天明就動手。 第二天一早,當一家人拿著工具來伐樹的時候,仰頭一看,驚呆了!只見一夜間滿樹的紅花敗了,綠葉枯了,紫荊樹死了! 一棵紅花綠葉的大樹怎麼說死就死了呢? 老大田真說:「這棵紫荊樹是咱田家興旺發達的象徵,樹興旺,家興旺,老父親臨終,再三囑咐咱們要和睦相處,振興家業, 老人屍骨未寒, 咱們就鬧起了分家,這棵樹是替咱們羞死的!」說罷就號啕大哭起來。老二老三也哭起來,媳婦們再也不敢說二話,跟著哭了起來,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最後三個媳婦發誓:「咱不再提分家啦,往後誰再起二心,天打五雷轟!」 語音一落,只見滿樹的紅花重新綻放,紫荊樹真的又活了! 從此,田氏三兄弟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齊心協力,重振家業,並為鄉里鄉親辦了許多善事、好事兒。人們為了紀念田氏三兄弟的孝行義舉,就把棗園改稱為「孝義」。 紫荊樹死而復活,田家從鬧分家到重振家業,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人間最樸素的道理:家和萬事興。 中國傳統的儒學文化提倡的是「孝悌」和「仁義」,而「三兄弟哭活紫荊樹」的故事,恰好形象地演繹了「孝」和「義」的重要,因此,古代多種典籍中都記載了這個故事,進而把「三荊同株」、「田真哭活紫荊樹」作為形容「兄弟情深」和「兄恭弟讓」的代名詞。 這個故事發生在東漢章帝年間,漢朝提倡以「孝」治天下。漢章帝在洛陽聽到這個故事後,大加宣揚,並親賜「孝義」之名。 鞏義市政協委員田文年: 孝義這個名字來源於東漢年間,大概是東漢九年。當時家裡庭前有棵紫荊樹,兄弟三個真、慶、廣,對老人比較孝。正好漢章帝坐位期間,由於皇帝的幾個兄弟不太吻合,也在爭權奪位。所以當咱們這里三田的事發生以後,皇帝為了教育弟兄們性義、行道、和睦,處理國家大事,就以田家三人哭活紫荊樹為典範,在滿朝推廣。從這由來,漢章帝把原來的棗園封為「孝義」。 以後,這個故事經過加工,以文字、戲曲、雕塑、繪畫等形式在民間廣為傳播,三田的故事也隨之載入地方誌史冊。 其中,孝義出土的重刻三田碑刻,記載了明朝邑侯朱勝題寫的八句詩: 紫荊一株,別籍三塗;夜讒議砍,曉輒憔枯。 因感更合,其花再蘇;孔懷之道,人當是圖。 孝義,也因三田的故事而聞名。隋唐時,孝義稱為「孝義驛」,梁時稱為「孝義宮」,清代隨著人口增多稱為「孝義鎮」。 退休幹部范崇憲 古代,圍繞孝義村周圍行政機構的新置,都始終保持著孝義的名字。在隋朝叫孝義驛,是官方管理的軍事和交通要道;明朝叫孝義保;清朝叫孝義鎮。孝義的名字始終沒有變化,這是因為孝義有著很悠久的文化傳承和發展,從家庭道德走向社會美德,核心就是團結和諧。 解放前孝義的西寨門上還有「三田故里」的匾額,解放後,在孝南、孝北先後出土和發現了三田墓遺址、玲瓏八角井遺址、三田遺址、三田遺風等碑刻。 今天的孝義,仍有田姓人家居住,在孝南、孝北的許多地方,仍有三田故里的匾額和壁畫,尊老愛幼、兄恭弟讓等已深深紮根孝義人民心中,三株同荊的故事還在世世代代傳唱。
麻煩採納,謝謝!
F. 河南鞏義市屬於哪個市
鞏義由河南省直轄,鄭州市代管。
鞏義:
鞏義,是由河南省直轄,鄭州市代管縣級市,位於河南省鄭州、洛陽兩市之間。介於東經112°49′~113°17′,北緯34°31′~34°52′之間。市境東以峽峪、褚嶺、草店、搠刀泉與滎陽市為鄰,南在五指嶺、分水嶺、嵩山與登封市為界;西沿干溝河、洛河和西黑石關、北游殿、徐柏坡與偃師區接壤,北隔黃河與孟州市、溫縣相望;東南隅在天井坑、教練坑與新密市相接;西北隅在楊溝與孟津區毗連。截至2021年4月,鞏義下轄5個街道、15個鎮。
(6)鞏縣歷史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鞏縣初屬鄭州專員公署。
1954年,屬開封專員公署。
1958年底,歸鄭州市。
1961年,復屬開封專員公署。
1983年,重回鄭州市。
1991年6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鞏縣,建立鞏義市。
2014年元月,全面歸省直管。
G. 鞏義在歷史上第一次以鞏縣出現是那個朝代
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始置鞏縣。
H. 鞏義的歷史沿革
西周、春秋時,鞏為鞏伯國。戰國,稱東周。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置鞏縣。鞏縣以 「山河四塞、鞏固不拔」 而得名,歷代因之。又因地扼古都洛陽,故史有 「東都鎖鑰」 之稱。
西漢屬河南郡,東漢屬河南尹。三國魏、晉代均屬河南郡。東魏屬成皋郡。北齊廢入成皋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復置鞏縣,屬洛州。唐、五代屬之。
宋屬河南府。明、清、民國初因之。
1913年屬豫西道(次年豫西道改稱河洛道)。
1927年直屬河南省,1928年縣治移至今站街鎮老城村一帶,1932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
鄭州解放後,1949年屬鄭州專區,1955年改屬開封專區,1958年12月,劃歸鄭州市管轄。
1961年12月,復歸開封地區。
1964年縣治遷孝義鎮,1983年8月改屬鄭州市。
199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鞏縣,設立鞏義市。即取鞏縣孝義之意。
2011年被省政府省發改委確立為河南10個省直管試點縣市之一。
2014年1月1日,鞏義市正式成為河南省直管市,由河南省政府全面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