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什麼時候成為單獨的學科

歷史什麼時候成為單獨的學科

發布時間:2022-08-01 23:44:17

Ⅰ 教育史成為一門獨立的教育科目是什麼時候

一級學科:0401教育學 二級學科:040103教育史 國家重點學科(教育史):浙江大學
編輯本段研究領域
「教育史」[1]研究生主幹課程: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中外教育交流史、比較德育論、高等教育哲學、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史、中外教育文化名著精讀、外國高等教育史、中國教育史專題研究、史學理論與方法等。 「教育史」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教育現代化史,近代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史,中國近代教育史,中外教育交流史,外國近現代教育史,德育理論與實踐等。
編輯本段教育史研究的現實意義
(1)指導教育教學改革實踐。
教育史學研究既然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種,它的目的也就要求具有現實性。滿足於描述純粹「客觀事實」的教育史學家已不多見,而相信教育史學研究具有現實目的的人已佔多數。一方面,人們逐步認識到,教育史學服務於現實是一個復雜過程,例如,研究歐美國家的近現代教育史可為我國社會的教育現代化進程提供許多可以利用的成果,並且這種利用不應是簡單照搬,而必須與我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只有在利用有效時,教育史學的現實目的才算得上是實現了。盡管如此,人們過多地思考如何研究他們的課題,卻很少考慮其成果獲得現實意義的途徑。許多教育史學家有解決現實問題的構想,但很難邁出從抽象到具體的關鍵一步,致使主觀上的良好願望因為無法採用有效的途徑使其成果結合並作用於現實而流產,最終完不成教育史學的任務,這不能不讓人遺憾。 另一方面,人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要能夠科學、健康地運行,離不開對於教育歷史經驗與教訓的充分借鑒,從這種意義上說,教育史學科對於指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有重要作用。但這種指導作用的充分發揮,除了教育史研究者盡力提高對於教育遺產及以此為基礎的教育理論的研究水平外,還有賴於教育史研究者對於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踐的關注和參與。
(2)豐富並發展教育科學理論
今天的教育科學不是個別人的發明創造,而是古今中外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和許多先行者教育理論思維的結晶。教育科學是在教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完善的。教育歷史是教育科學的重要源泉,沒有人類幾萬年教育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沒有教育家幾千年教育理論思維的豐富材料,要創造高水平的教育科學是難以想像的。[3]所以,後繼的教育家在認識和解決當代社會的教育問題時,往往需要利用先前的教育家理論思維創造的成果和留傳下來的教育思想資料,並結合當代的現實需要加以改造和發展。新時代的教育思想不可能白手起家,它同先前的舊時代的教育有著繼承的關系。教育一定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事實上,教育這個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是與人類共始終的。人類在探索教育規律這條道路上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過無數次實驗,提出過許多教育理念、理論,成功的、失敗的,可以說是不計其數。如果你一點都不知道,怎麼可以自吹是創了新理論、新模式呢?[4] 客觀地說,教育科學理論進步、發展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歷史上的教育學家們具有積極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他們對已有的教育學理論,既不完全肯定又不全盤否定,既維護又批判,既繼承又發展,在批判的基礎上綜合,在綜合的基礎上創新;對任何權威和既有理論不迷信、不教條,要敢於質疑、挑戰傳統的教育學理論框架,積極大膽地提出新概念、新假設、新思想;充分發揮創造力,創建新的教育理論學說,革新教育科學體系。 孟子在豐富孔子「立志樂道」的基礎上提出「持志養氣」;董仲舒在繼承了先秦儒家「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聖化」原則;王夫之在批判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過程中,提出了「知行相資」。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盧梭在批判封建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自然主義教育主張;狄德羅、愛爾維修等對遺傳決定論進行批判而提出「智力平等說」、「教育萬能論」;杜威在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派的批判基礎上,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兒童中心」等一系列教育命題、原理;沒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又哪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贊科夫對凱洛夫的教學原則體系進行變革而提出高難度、高速度等教學原則;布盧姆否定學生學習的效果呈常態分布的傳統看法而創立「掌握學習」理論;等等。這些都可謂是教育史上批判、創新的典範。
(3) 判別教育是非,解決教育現實問題
「欲通今者則必先知古。」歷史與現實的區分僅僅是相對的,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未來都屬於廣義的歷史科學。教育科學的各方面都屬於廣義教育史,由於教育的繼承性特別強,教育史與教育現狀一直都是緊密結合的。李大釗曾明確指出:「社會與歷史二者是同質而異觀的,縱以觀之則為歷史,橫以觀之,則為社會」,「一切史學研究,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陳編,乃是過去、現在、未來和永世生存的人類生活的全部生命」。[6]今天中國的教育現象就是昨天的中國教育歷史的延續與發展。我們研究歷史之目的,就是為了指導今天,研究的歷史性與現實性必須統一起來。我們致力教育史實的發掘,回復教育歷史的使命就是力求發掘教育自身發展規律,從而解釋現實中國教育的即成結論。研究教育史的目的是為了解釋現實教育問題,而解釋的真正目的則在於修正現實。 任何一種教育思想都是由於教育實踐的需要提出來,有的就是在解決教育實際問題中總結出來的。所以,離開教育實踐,教育思想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教育理論不能解決教育實際問題,這種理論不僅僅是空洞的,而且是無意義的,久而久之,當然也就自行消亡了。從歷史上看,這樣的教育理論還是不少見的。因此,研究教育史,一定要對那些合理的、帶有規律性的、可以利用的部分加以分析評判,我們要把它們的作用發揮到極致,以不變應萬變。當教育史研究發揮了其在指導教育改革解決教育現實問題、教育學科建設方面的巨大功能時,教育史學科自身價值才能真正實現。
(4)預知未來教育發展趨勢
學習和研究教育史,好像是面向過去,與面向未來不相容。其實不然,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是為了未來發展提供借鑒,以便比較興替、權衡得失,從而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正如司馬光所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當代西方一位學者說得更為具體:「歷史能使人們對過去和現在的事情作出合理的解釋,又能對將來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測。」[9]當然,研究教育史要向前看,不要走回頭路,不過,研究歷史不免要「回顧」,但「回顧」是為了更好地「前瞻」,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Ⅱ 誰能幫我定義一下歷史這門學科.請寫出出處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1]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

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3] 隨著封建民主制度發展,到晉朝不僅設立官方專業的著作省,也有了專門負責著作、修史的高級官員,同時允許民間修史。官史和私史並存,體現官方立場和人民立場的史學觀也逐漸形成。後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相對客觀、准確的歷史著作作為正史,代表官方史學。[4]
史學名詞可能始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後趙石勒稱王之年——東晉太興二年(公元319年)。在當時和其後一個半世紀間,並未對它的內涵作出明確的解說。但是,史學擺脫對經學的依附地位,並與傳統的經、律兩學鼎足而立,成為官學中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上還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後來它有了編纂學、文獻學的內容;至清代乾嘉時期,人們又賦予了史學以歷史敘述技巧和歷史認識方法等內容。[5]
要而言之,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史學概念的解說所達到的最高認識水平是:史學是一門關於如何認識、敘述或編纂過去的事件的專門性、技藝性的學問。這種認識與西方近代歷史學家「歷史學是藝術」的界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史上,作為人類過往社會客觀存在的「歷史」與作為一種專門性學問的人們對它進行認識、描述的活動及其結果的「史學」,最後實現了初步的分離。這是古代歷史學家經過數千年探索的結果,亦是他們在史學認識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近代以來
正因「史學」從「史」的硬殼中脫胎而來,所以,盡管在當代歷史學家看來,「歷史」與「史學」是兩個內涵和本質均不相同的概念,對於它們各自是什麼的回答分屬於不同的本體論范疇,但是當人們定義它們時,它們就像是一個雙面怪——兩者交互使用、互相糾結在一起。正如「易」因背出分訓、並行分訓和同時合訓而「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簡易)也,變易也,不易也」,[6] ——「史」因一字多意同時合用亦總有二義,這種情況在近代依然頑固地維持著。
因此,近人對史學的定義,並不比古人高明多少,亦往往不能徹底分割克麗歐女神的雙面性。當定義「史者何」或「歷史何謂」的時候,實際上不是在確定「歷史」的定義,而是在確定「史學」的定義;有時則同時合訓而兼具兩義。如果從歷史本體論角度來分析,難免會把他們的定義當做是從觀念形態上來界說「歷史」概念,從而得出他們的歷史觀本質上屬於唯心主義歷史觀的結論。如果從他們解說的實際內容和文本的整體語境來分析,則不難看出,他們正是從狹義上確定了史學的內涵。例如,近代國學大師、「新史學」革命首倡者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就開宗明義地寫道:「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也。」[7] 這里的「史」,很明顯是指「史學」;而且,《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所闡述的內容,亦是如何研究歷史的方法問題,而不是論述歷史是什麼的問題。當然,多數史家則採用傳統的同時合訓的方法。例如,杜維運說:「一般來講,所謂歷史,不外是以往實際發生的事件(簡言之為往事),或者是以往實際發生的事件的記錄(往事的記錄)」。

Ⅲ 為什麼唯物史觀產生之後,歷史學成為一門真正的學科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簡單來說,唯物史觀之前,大家對歷史的評判標準是混亂的唯心的,唯物史觀誕生後,就有了一個比較統一的標准,就是以生產力、經濟基礎為標准。根據這個標准,我們可以分析出任何歷史問題的前因,預測歷史發展的前景。這就負荷了科學的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

Ⅳ 為何德意志歷史學最先成為獨立學科

為何歷史學最先成為獨立學科?因為人家是發達國家,人家這方面比較領先,我們發展中國家最後都要跟著發達國家來。學習。

Ⅳ 什麼叫歷史學

歷史學,以人類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也叫史學。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歷史學與理學、工學、農學、醫學、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並列,組成了中國的高等教育學科體系。大學本科歷史學專業畢業並滿足學士學位授予條件後通常予授歷史學學士學位。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

Ⅵ 高考改革後歷史學科地位

盡管高考改革最終方案尚未出台,但高一學生可以提前了解選考科目的特點。在專業選擇方面,與歷史直接有關的專業主要有:(1)歷史學、世界史和文化產業管理 (2)考古學專業和博物館學專業 (3)檔案學專業 (4)旅遊管理等專業。而與歷史學科間接有關的專業就更多了,很多的文科專業都和歷史有關,比如西方美術史、西方建築史等。

「3+1+2」改革方案的背景下,歷史科會有怎樣的變化

01 歷史高考題量將會大大增加。



現在歷史是作為文綜的一門學科進行考查,題量是12題選擇題和3題材料題,而在「3+1+2」改革方案下,歷史是作為單獨一門學科進行考查,那麼題量的增多將勢在必行。

02 歷史考查知識點將會增加。

隨著題量的增加,考查的知識點覆蓋面將會拓寬,比如現在三本必修中的很多重點知識在高考是看不到的,選修則是三選一。但是,改革後重點知識將會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進行考察,選修也有可能增加考查內容。

03 歷史考查難度將會加大。

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高考必定要有一定的區分度,即考題中將有不同難度層次的題目對我們進行區分考查。

給高一同學的學習建議

01



高考考查的是高中三年的全部知識,而不是單純高三一年的知識。因此,高一是打好基礎的關鍵,也是學好高中歷史難度最大的兩本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關鍵階段。我們只有把握好,才能更有底氣迎接新高考改革。

02

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要注意構建歷史思維,養成運用歷史思維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而不要像初中一樣,以為歷史是「背多分」。

03



注重學習過程中歷史概念內涵和外延的准確理解和掌握,比如「分封制」這個知識點,就要從「目的、核心、本質、評價」等方面進行掌握,並養成知識遷移的做題方法。

04

Ⅶ 歷史的學科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1.中國
中國歷史是華夏大地各個民族組成,中華民族誕育和發展的歷史。中華文明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至於現代社會,綿延五千年不斷延續發展,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響的文明之一。中國古代曾依靠先進文化和發達的生產力建立諸多鼎盛強大的王朝,文化波及歐亞大陸,尤其對東亞各國具有很大影響。西方工業革命後,由於社會制度和生產力的停滯不前,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國開始步入現代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振興中華的道路。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古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原始社會中人類通過諸如結繩記事和口傳等方法記錄歷史,例如中國上古傳說「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國家出現後,則開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們同時擔任記錄時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書等工作,可以說是最早的史官。之後才出現了獨立職能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事件。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內容是歷代政治文件匯編,並無特定的歷史記錄體裁。從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國有了按年記載的編年史,從此有了連續不斷的歷史紀錄,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這在世界各國范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學家如孔子(編訂《春秋》)和左丘明(著《左傳》)等重視人類社會活動,從而使歷史基本擺脫了神學和宗教的影響。
西漢時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創建了紀傳體的歷史記錄體裁,《史記》的規模在當時世界范圍內是空前的,之後東漢時班固著《漢書》,延續發展了《史記》的體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這兩部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典史學的基礎,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史記》和《漢書》的體裁,將各個朝代的歷史匯編成書,組成了「二十四史」,對應了各個朝代(從秦統一開始,一直到唐、宋、元、明、最後清朝結束,組成了完整的中國歷史朝代表 )。除斷代史之外,唐宋期間中國還出現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其中《資治通鑒》是敘事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傳奇。
2.西方
西方的歷史學開始於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一書中記錄了希臘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歷史從此自神話和文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希羅多德也因此被羅馬哲學家西塞洛(Cicero)稱為「史學之父」。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20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歷史學是現代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一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一門學科的科學性的一般判斷根據是:(1)「研究的對象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因為只要客觀實在的東西,才可能有它內在的發展規律」;(2)它「必須是旨在探討對象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20]歷史學顯然符合這兩層要求。但是,這樣的歷史學還不能稱為真正的歷史科學,因為它只是具備了成為一門科學的必要前提,還不具備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所應有的充分前提。一門學科要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還需要同時符合第三層要求:「必須以揭示出事物的規律為前提,然後按照事物本身的規律(即它的內在聯系)去說明事物的原因,是為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21]
這樣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真正科學的歷史學,迄今為止,只有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產生,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為前提的。這種歷史觀為歷史學提供了一種科學的理論指導,使它顯示出區別於以往其他史學的頑強特徵,顯示出它的鮮明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在思想方法上的重要特徵,是它僅僅從歷史本身去認識歷史,而不是從天上的雲霧中或是從人們的心靈、頭腦中去認識歷史。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首先確定了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把人類社會的一切歷史都當成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去研究,從而在歷史研究的出發點上實現了深刻的變革。「它堅信,只要從頑強的事實出發,才能如實地揭示歷史的真相。」其次,「馬克思主義史學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實際應用,獲得了研究歷史現象之間必然聯系的方法論指導,從而使歷史學真正成為研究事物規律性並依其規律展現描述真實歷史過程的實證科學。」「使歷史學成為科學的最重要的根據,是對人類社會歷史運動規律的探討。然而,至今的哲學發展史表明,到目前為止,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說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真正揭示了人類歷史運動的基本規律。於是,問題就簡化成這樣,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作指導,歷史學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22]
據此,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除它具備了一門學科的科學性所必須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據就在於它是歸屬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的一門學科。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科學性,根本地決定了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
我們可以給歷史學——中國特色的歷史學——的定義作如下確定和簡要說明:
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是歷史研究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一般規律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手段,在與歷史客體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客體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規律和特點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歷史知識。研究歷史的意義,就是在於借鑒過去,更好更科學地投身到革新與創造的過程中去。
在這一史學定義中:「整合型的社會科學」的含義是,歷史學是一門以科學性和真實性為基礎,內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綜合性(或整體性)、實證性、抽象性(或哲學性)、價值性、藝術性的整合型社會科學,因此它不同於一般的哲學、其他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歷史研究主體」即歷史學家,而不是一般民眾或其他社群;「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來說,是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特別強調的」、「特別堅持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的觀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體歷史結論[23];「歷史客體」,是指首先作為一種歷史客觀實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後才進入歷史學家認識視野而轉化成為認識客體而存在(「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無數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客觀歷史事實和過程,是歷史學的對象領域,因而它不是哲學研究對象之一的一般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特殊規律和特點」,是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而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歷史學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政治性的記事活動、附屬於政治而以文化積累為主的綜合性活動、學問或學術、知識體系、哲學、科學等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環節,在認識方式上經歷了價值的、考實的、藝術的、科學的、哲學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認識方式。歷史學發展到了今天,雖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現過的一切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並把它們當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或部分;就個別的或特殊的史學現象而言,今天的歷史學亦可以其先前曾經擁有過的某種表現形式而存在。
可是,在一般意義上,今天的歷史學絕不可以歸結為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或環節,或者依據其中的某一種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來確定歷史學的一般定義。今天的歷史學,只能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如果否認這一點,那麼在認識論、方法論和哲學傾向上,就要麼表現為歷史觀念的缺失,要麼表現為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庸俗化和作為這種庸俗化的必然歸宿的相對主義、懷疑論或折衷主義。列寧在闡述「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的原理時說:「辯證法,正如黑格爾早已說明的那樣,包含著相對主義、否定、懷疑論的因素,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這就是說,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真理接近的界限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24]列寧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原理,對於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分析現有關於歷史學的定義的價值、理解「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乃至考察其他觀念形態的事物,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 歷史學:對歷史的研究和記錄
考古學:通過實物分析鑒定和研究歷史
歷史哲學:對歷史學方法、目的、規律的研究和探討
年代學:確定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學科
文獻學:對資料文獻的管理和檢索等的研究
古文字學: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學科
新聞學:報告事件發生,社會現象,政治時局等的學科
社會學:研究現代(當代)人類社會與社會生活的學科
考古學:發掘和調查古代遺物和文獻
心理史學:研究歷史事件背後的心理激勵作用
家譜學:研究家庭及其歷史淵源
未來學:對未來的預測和研究
古代天文學:對太空的觀察,計算星象
歷史地理學:研究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對於考古學等提供借鑒 (1)按地域分:世界歷史 、 亞洲史 、 歐洲史 、 非洲史 、 大洋洲歷史 、 美洲歷史、中國歷史等
(2)按時代分:史前史 、 古代史、 近代史 、 現代史等
(3)按學科分:哲學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史學史藝術史 、 電影史 、美術史 、 建築史 、 廣告史、文化史 、 文學史 、 教育史 、 博物館史、經濟史、農業史、自然科學史 、 數學史 、醫學史、交通史等
(4)按種類分:人類歷史、動物歷史、植物歷史、地球歷史等
(5)按研究對象分:個人歷史(即傳記)、畫家歷史、國王歷史等
(6)按歷史的可靠性分:正史、野史、傳說、故事等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統,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之亂;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之亂;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之亂;元一統,明清繼之,民之亂,中華人民共和國立之。
2、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眈眈。
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3、勝者王侯敗者賊。
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
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4、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
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5、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
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6、地域環境左右命運,西強東弱,北強南弱。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河南、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
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於西和北更接近於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的同化。
西方和北方割據勢力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完成統一。這一點也很清楚,秦打敗六國完成統一,隋打敗南陳完成統一,宋打敗南唐完成統一,元消滅南宋完成統一,共產黨打敗國民黨完成統一,都是西方或者北方的勢力統一南方。從地理形勢來看,中國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據高臨下,自然對南方形成壓力,加上北方只有向南發展才能得於較好經濟條件,所以會激起統治者的進取心。
7、朝代之初,君強臣弱;朝代之中,君強臣強,朝代之末,君弱臣強。
如漢之初,君有高祖,臣有三傑;漢之中,君有光武,臣為鄧禹、寇恂之流;漢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曹操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豈有他哉!
8、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矣。
9、向北防禦,向南發展.
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定律.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始終都是我們防禦的重點方向。從秦國建長城以抗強匈奴,到六十年代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終是我們防禦的重點。同時,我們由於受到北方強敵的壓力,再加上南方的良好自然地理條件,使得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當北方的強敵暫時不對我構成威脅,但向南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理解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Ⅷ 歷史地理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嗎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人類地理環境變化,以及環境與人類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的學科。歷史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傳統學科,又是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中國歷史地理學》 藍勇 編著)
就學科的性質而言,歷史地理學並不屬於歷史學,而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文。但是中國歷史地理卻一直是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它的研究成果始終是其他各個分支所不可或缺的。這一方而是由於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因為盡管它的研究對象是地理現象,卻都是發生在過去的,所以離不開歷史文獻資料和對歷史本身的認識。而歷史研究也同樣不能缺少對當時的自然和人文的地理條件——歷史本身賴以存在和發展的舞台——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歷史地理的傳統,極其豐富的歷史文獻這樣的條件所決定的,因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
歷史地理學能為歷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利用成果,同時又能從歷史文獻中吸取豐富的、無法替代的泉源

Ⅸ 古希臘時期具有相對獨立的學科是什麼

那個時代很多今天的學科還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古希臘已經相對獨立的學科有:
哲學,這個毋庸置疑,所有學科之母。
文學,文學較早的從哲學中分離出來。
歷史學,歷史學是從文學中分離出來的,代表就是希羅多德的《歷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數學,也是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畢達哥拉斯帶領人們初窺數的世界,他認為這個世界是最完美無缺的。後來形成了畢達哥拉斯教派。有些分支甚至演變成了神秘教派。
幾何學,屬於數學的一個分支,古希臘時代最著名的就是歐幾里德和他
的《幾何原本》。
物理學,在古希臘這門學科早期並不被稱為物理學而是被稱為「自然哲學」。
樓上說的,建築,戲劇,雕塑古希臘的確有著很深的造詣,但是還沒形成獨立的學科。

Ⅹ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什麼時候成立的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前身是1913年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設立的歷史地理部。1930年國立武漢大學設立史學系。1953年改名歷史學系。1998年1月改建為歷史文化學院。1999年4月,與中文系、哲學系等共同組建人文科學學院。新武漢大學組建後,學校進行院系調整,保留了人文科學學院。2003年8月,撤銷人文科學學院,歷史學科單獨組建為歷史學院。
1981年,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史獲國家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歷史地理學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7年,歷史學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覆蓋了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等8個二級學科。2003年,增列中國文化史、中國經濟史、國際關系與中外關系史、地區國別史等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999年2月,國家人事部在武漢大學設立歷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中國古代史於1988年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並於2001年和2007年兩度順利通過教育部評估繼續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世界史被增列為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歷史學一級學科被列為湖北省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世界史被列為湖北省優勢學科。

閱讀全文

與歷史什麼時候成為單獨的學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