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國幾千年歷史事件是什麼意思

中國幾千年歷史事件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8-02 03:20:26

『壹』 中國歷史文化有幾千年了

中華文明歷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多個,而其中又以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為主,中華文明是多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學術界一般稱之為「多源一體」的文明形成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中華文化定義為中國所有民族(即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匯,但由於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並且漢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體。外界普遍認知的中華文化基本上就是漢文化。

(1)中國幾千年歷史事件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炎帝、 黃帝兩部落融合成的「 華夏民族」多起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一帶,古人認為該 民族居住在中央位置、文化發達、歷史悠久,因此稱該地為「中華」。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的起源於 華夏文明,從遠古至秦、漢,為中國人創造文化及繼續發達之時期;漢朝之後,歷經在北方 異族多次入侵與統治,而被 鮮卑、蒙古人、 滿洲人等統治中國的人影響。漢唐時期藉由 絲路,亦傳入了大量西域文化。自漢末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

其流傳年代久遠,雖然較諸 古埃及、 古巴比倫、古印度的古文明,約晚一千至兩千年才產生,在中國各朝代的統治者雖然由許多民族有所更替,但是中華文化卻始終延續,所以中華文化是持續至今的古老文化之一。

流傳地域廣至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影響層麵包含政治意識、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概念亦被稱為「華夏文化」與「 漢文化圈」。

『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9年 那為什麼說有五千年歷史

為什麼說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

這個只是傳統的說法,事實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時間根據目前的考證應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時.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說五千年了為什麼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最近,夏商周斷代工程己經取得突破性成就.專家己公布了《夏商周年表》,確定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黃因為中國有近五千年的歷史,故通常說「上下五千年」就是指代整個中國歷史.
《上下五千年》是一本簡易敘述中國歷史的書籍,從中國傳統的史前傳說至明清時期,前後四千多年的歷史,書中描述了在歷史上影響比較久遠的事件和人物,此書有助於歷史興趣愛好者粗線條了解中國歷史,串聯歷史梗概.
另有《世界上下五千年》一書,是描述世界各國歷來影響比較久遠的事件和人物的書籍.
中華上下五千年
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記載以來的歷史就有幾千年.在華夏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一個個叱吒風雲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中華文化就是我們生命之源.《中華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歷史讀物.在這套書中,編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史籍材料,加以組織和剪裁,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寫出來,不加鋪敘和描寫,基本上沒有虛構.但本書不僅僅局限於歷史,而是廣泛涉及哲學、軍事、藝術、教育等領域,使本書從一般的歷史性介紹上升到對中華文化各個層面的廣泛介紹.帝事夏一千年左右.這樣算來,從黃帶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
一般講文明史,是以城、青銅和文字為標志的.考古工作者已在河南淮陽發現了一座屬於黃帝時代的古城遺址-平糧台古城遺址,在這里發現了標志文明的青銅和文字.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計距今三千年左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發現了黃帝時代的骨刻文字,專家認為這才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科學家還發現山東大波口文化中晚期?quot;陶文"與商朝的甲骨文有一脈相承的跡象,估計 "陶文"距今約五千年.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的一座古城遺址中又發現了一種與甲骨文差別較大的"陶文"."陶文"是刻在陶片上的,有11個宇,分五行排列.第一行3宇,其餘各行皆2字,文字大小均勻,筆劃纖細.陶文距今也接近五千年.專家們還發現了河圖和洛書.河圖刻有一到十個自然數排列圖形,洛書刻有一到九個自然數排列圖形.這些圖形是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的龜甲上,人稱 "河洛文化".有人稱這是中華文化的源泉.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壇.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證實中國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叄』 我國的著名歷史事件有哪些

******我記得的兩個版本,分別是「七大」和「十大」

《〈〈〈〈阻礙中國古代文明的七大事件〉〉〉〉》

當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被攻入敘拉古城的羅馬士兵殺死的時候,那個士兵並不知道自己親手扼殺了燦爛的古希臘文明。從此歐洲由於宗教迷信進入了愚昧黑暗的中世紀,知道一千多年後,科學文明才因為哥白尼,伽利略等人重新回到歐洲大陸,如果這個偶然因素被排除,那麼以古希臘的文明水準,穩定地發展,在之後幾前年裡,歐洲也完全可能成為封建時代的文明中心,而不是只有中國在幾千年裡孤獨地站立在世界文明的山巔。

無獨有偶,中國古代文明也遭遇過七次類似的重大打擊,如果不是這幾次巨大的打擊,中國古代燦爛的文明甚至完全有可能以自己的加速度,在歐洲的教士們還在幾千年前和古埃及法老一樣的方式在紙草和羊皮上記錄時,就突破到近代文明來。

歷史是沒有如果的,不過我們還是可以來看一看,這八個事件究竟是如何阻擋了華夏文明發展的車輪,甚至於將文明的發展倒車回去的。說只有七次,是因為這幾次都影響重大,意義深遠,而類似陳勝吳廣起義這樣的事雖然是重大事件,但是對於中國整體的文明來說,只是農民起義罷了,特別是對於科學文明來說,並起不到什麼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不會進行討論。

***第一件秦始皇的焚書事件

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了中國,又作了廢分封,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有利於文明發展的措施,《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可是不久就發生了使文明倒退的「焚書」事件。歷史上說秦始皇焚書總是和坑儒一起說的。不過從現代眼光看,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坑儒事件只是封建社會中君王殘酷鎮壓政敵所常見的手法,而且被害的儒生,方士據說只有四百六十人,比起後來幾個朝代的文字獄來說還差的遠。但「焚書」事件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反作用。

據說在公元213年,當時有個儒家的學者在宴會上批評秦始皇設郡縣的做法,一些儒生也不斷議論對秦始皇的政策不滿。丞相李斯是恐怕這些反對他的人危害國家統治或者是自己的地位,提出了焚書的建議:

史書除《秦紀》以外,六國史書一律燒掉;《詩》、《書》、百家語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書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監督燒掉;醫葯、卜筮、種樹等書不在禁列;

於是在全國各地都燃起了燒書簡的熊熊大火,過去東周時期幾百年逐步累積起來的諸子百家學說成果就這樣毀於一旦,很多就此失傳。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僅僅是這些學術成就的損失。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非常有利於各類學說的發展,是我國古代學術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正是在中國自行發展出現西方近代科學的前提,如果不是這次焚書事件,百家爭鳴能夠繼續,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時代里,在中國就能有人喊出:「知識就是力量」這樣的豪言,使中國出現培根這樣的哲學家,並出現現代實驗科學。

可惜的是從此幾千年,直到現在也再也沒有如此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了。因此此後的中國學術研究都只是在先賢的基礎上發展鞏固,很少出現什麼新的學術思想。

因此中國的科學和文明走上了一條獨特的有中國特色的道路。

***第二件事:獨尊儒術

由於秦朝的迅速崩壞,

取代的漢朝吸取了秦的教訓,要尋找一條不同於秦的道路。

漢武帝的時候,為了擺脫上前一代大臣以及太後的影響,尋找能集道德,政法,思想三位一體的治國之道,需要尋求一種哲學體系來支撐。

漢武帝因此到處舉賢納士來尋求治國之道,《漢書武帝紀第六》記載道: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這個丞相綰叫做衛綰,是漢武帝的老師,說使用韓非,商鞅的學說的人只能亂國,不能使用,因此漢武帝也不再使用法家的理論,事實上漢朝初期推廣的是蕭規曹隨的黃老之學。而法家理論對於治理國家來說是不可避免的,後來中國的朝代也還是不斷有人推崇以法治國。

可是緊接著發生的事情,使以法治國這樣的概念,再也沒有成為中國人思想中的主題,現在社會上,我們抱怨法律不健全,不斷有人以權蓋法,官本位等思想,就是從這件事種下的根。

《漢書·董仲舒傳》中的這段文字:「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就是說只發揚孔子的學說,廢除其他的學說。董仲舒這個名字應該是被永遠記住的名字,就是這個人以自己的智慧徹底謀殺了所有其他偉大的學說,使現代人評論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時,首先想到是是儒家思想,甚至只有儒家思想。這樣後世的知識分子只能學習儒家學說,先秦的百家爭鳴的學術自由自然是妄想,甚至於連學習其他學術思想的機會都沒有了,因為只剩下儒學才是學習,並為國家錄取的正路。

這一點和歐洲中世紀只有學習神學才是唯一獲得知識的正式途徑沒有什麼區別。雖然漢武帝採用這個措施對漢朝的統治是有利的,但是對於中國的文明發展來說,在以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特別是封建後期,儒家思想成為制約文明發展的因素後,董仲舒獨尊儒術所造成的儒學在中國也造成了特別厚重的枷鎖,使的中國在向近代科學邁進時步履艱難。

於是中國後面幾千年的文明許多學者都概括為儒家文明,這聽上去便不覺的是很豐富的感覺。

但是由於中國文明這時候還是處於封建社會的上升期,之後還是創造出盛唐這樣的文明高潮。

***第三件事金元入侵

隨著歷史車輪到達宋代,

中國特色的封建文明達到了最高峰,宋朝的賦稅收入在中國古代歷史中也是最高,人民生活水平也相當高,導致司馬光慨嘆: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有西方學者說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東京汴梁一個看城門的士兵。宋代的科學文化也達到了高潮,理學家程頤的「格物致知」已經體現出科學研究的思想,沈括等科學家的成就達到了當時世界最領先的水準。而當時甚至已經出現了工廠生產等資本主義萌芽,就在這樣一個發展的最好時機,由於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使這個時機被錯過,否則中國可能是最先實現工業革命的國家,而這個時機的錯過,導致中國再也沒有在封建社會時期遇到這樣好的發展時機。

北方金元的連續入侵,導致中國北方的生產水平完全倒退。

由於金元都屬於游牧民族,在進入中原後都按游牧民族慣例大肆掠殺,使北方的人口大幅降低,其中部分則遷移到南方(其中唯一的好處是使南方特別是兩廣地區的文明大大的發展了),金元統治者還在中原實行原始的奴隸制度,在農業區實行放牧,以及民族歧視政策,這些都導致了當地文明的倒退。讓人感嘆的是,當金的後裔滿清又一次統治中原的時候,他們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比如歧視漢人,滿人不從事生產,不讀書,甚至將杭州的西湖改成了馬場,不過由於明朝的經濟文化並不出眾,因此文化上的倒退並不象在宋朝的那次那樣明顯。

而中國封建文明也因此開始慢慢地走向下坡路。

當金元的游牧民族逐步被當地漢民族先進的文明同化時,已經過了幾百年,而再也沒有機會達到北宋那好的時期。這當然是因為其後的唯一的漢族政權明王朝,在科技文明等發展的方面實在是做的最糟糕的一個朝代。

可以說幾乎都是失敗的,倒退的。

因此阻礙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大事件里和明朝相關的是最多的。

***第四件事明朝的統治方針

這樣的段落標題似乎對明朝的統治者太過於苛刻了,但事實上一點也沒錯,明朝幾代君王里除了明成祖萬曆帝還算可以外,其他的君王都基本可算是昏君,整個國家在統治下,整個國家生產落後,毫無朝氣,到處是密探的恐怖統治,可說是最差的封建時期了。

自明太祖朱元璋取得天下後,為了將元朝強制實行的牧業恢復為農業,將大量的土地分配給農民,使得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不過這種開國時期的發展相當程度是在元朝長期的生產力壓制後的反彈,如果換成任何一個前朝政權來統治也都能達到開國時期的發展。由於對剛剛從蒙古統治壓抑下,明朝的統治者對於傳統特別著重,理學這時候發展成為用儒學中的倫理來管理國家,人民生活的一切方面的理論。而這樣的理論宣揚的不是發展,而是禁慾,只要維持原始的農業自然經濟就可以了,這樣才符合簡朴的道德風范。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生產完全走回封建社會初期的形式去了,因此在後期,導致糧食供應趕不上人口的增長。

在這樣的治國方針下,雖然在中後期,又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即使沒有滿人的入侵,還是很難爆發出工業革命的。

與此理雪家們已經完全脫離了宋朝理學初創時尋求天地間真理的初衷,變成完全僵化,淪為統治階層工具的東西,在同時禁錮著人們的思想。而八股文的出現,使得知識分子階層整體被僵化,從而使得科學文明再一次停步了。

***第五件事明朝的八股文

朱元璋有一次臨朝聽奏,刑部主事茹太素寫了洋洋萬言陳說時務,朱讀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不由得大怒,將茹責打了一頓。後來又讓人繼續讀,讀到最後才涉及正題,所提幾條建議也還可行。他一面向茹道歉,一面下令糾正浮誇的文風。又欽定了奏言的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八個部分組成,通稱「八股文」。又規定在科舉中,應試考生也要按八股文體做文章,後來連字數都有了限制。這種文體格式死板,內容空洞,束縛人們思路。可是讀書人為了考功名,都只好學習八股文,很多人連書都不讀了,只研究怎樣寫好八股文,於是這樣發展出來的知識分子,很多也是毫無思想,可見對文明的發展八股文起了多大的破壞作用。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曾說:「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當明清兩朝的讀書人開始沉迷在八股文里鑽營時,整個國家的科技文化的發展便陷於停頓了。

但是由於一個人的存在,當時中國還是很可能成為近代史中領先的強國,那就是鄭和,這個人比哥倫布早九十二年開始了偉大的航海,甚至有證據表明,是鄭和的船隊(由他的副手率領)發現了美洲和澳洲。鄭和的功績我們都很知道了,可以這樣講,當時成為世界的霸主,建立日不落中華帝國的不二時機就在眼前。當時中國事實上也的確是稱霸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霸主,鄭和的寶船是1500噸的巨艦,百年後哥倫布使用的最大的船才100噸。只要鄭和所進行的偉大事業能繼續下去,現在在美洲,澳洲以及世界其他很多地方建立龐大殖民帝國的將是中國人,可是由於明王朝的理學觀念和下文所說的事件,使我們錯過了在地球上拓展國土的最好時機。

***第六件事明清的海禁和劉大夏的極端愚蠢

鄭和七次下西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他航海所得到的資料和航海技術,也使得當時中國是海上的絕對霸主。

可是前文已經說過明朝的治國方針是一種非常保守的,滿足於自給自足的思想,發展生產對於明朝來說不不對的,因為這違背了簡朴的美德。因此當時的永樂帝和大臣們沒有一個從鄭和的描述聯想到其中的巨大商業利益。當然由於當時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富足最強大國家,這些王孫大臣自然沒有動力去海外撈世界。於此相反,當時歐洲各國的君主無不夢想著能打開到東方的新航路,帶來大量財富,對航海都非常支持。不過我國東南沿海的居民一直都有出海的傳統,當時民間的海上貿易也相當繁榮,因此如果明能支持航海事業,中國人建立美洲殖民地完全是可能的。

可是由於日本的倭寇開始騷擾中國沿海,明朝便禁止了民間出海,明太祖屢頒海禁令。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宣布「仍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又宣布「林示瀕海民私通誨外諸國」。洪武十七年正月,「禁民入海捕魚」。洪武二十三年十月,詔戶部「申嚴交通外番之禁」。洪武二十七年正月,甚至下令「禁民間用番香、番貨」。明太祖制訂律法,對於違禁者及私行放禁的濱海軍衛官兵,都要處以嚴刑。明太祖的海禁,使唐、宋、元以來的海外貿易遭到沉重打擊。至永樂時,明成祖宣布:「不許沿海軍民人等私自下番交通外國,遵洪武事例禁治。」小小的海盜竟然讓號稱最強大的明帝國,簽署這樣的命令,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從沒有過,從這點看出明朝的外強中干,以及極端保守。

就這樣由於國家的海禁,就此扼殺了我國當時還是最領先的航海事業,中華日不落帝國就此成為泡影。更主要的問題是,明清兩朝由於禁止民眾出海,而當時又不象漢唐一樣和西域各國通好,這樣在陸地和海洋上都把國門關閉起來,形成了閉關鎖國的狀態,由於那時侯歐洲的近代科學逐漸起步,中國的故步自封便失去了及時獲得最新的科技知識的機會,一直到被炮火打開國門,這個損失是非常大的。

鄭和死後,連國家進行的航海事業也停止下來,之後發生的事則是讓人發指的損害民族利益的事。

以兵部侍郎劉大夏為主的官員便停止了航海活動,理由是是航海太花錢,對百姓負擔太重。由於鄭和下西洋,並不象其他歐洲國家航海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是向其他國家顯示中華的威儀,因此很花錢。但他們沒有看出航海可能帶來的經濟利益,這點反而是南宋的趙構做的很好,他是歷史上最支持海上貿易的皇帝,原因是每年需要交給金國的歲幣太多了,只能想辦法多賺錢。話歸本文,劉大夏這樣做其實更深的含義是防止宦官的勢力變大,但是從鄭和這樣少有的有作為的宦官身上下手,也可見這些人的眼光短淺。劉大夏據說是一個很認真的官員,而且還十分關注百姓疾苦,不過這個人實在受八股文毒害太深,目光短淺,居然做了一件人神共憤的事情,他將鄭和幾十年積累的技術資料從宮里偷出來,全部付之一炬了。這個極端愚蠢的做法,可以堪比焚書坑儒的秦始皇,這樣使得明的航海技術倒退了幾十年,由於這是是歐洲大航海時代的關鍵幾十年,劉大夏的做法可以說改變了歷史。可笑又可嘆的是,他做這件事的時候一定還以為是為百姓做了件好事。可以說把這個人弄個鐵像跪在鄭和像前放在中國航海博物館前也不為過。

請大家原諒我對這個人咬牙切齒說了這么多,公正地說把責任歸罪於他個人是不公平的,當時的明王朝的軍臣可以說都是一群沒有見識,只知道鑽營,謀私利的庸碌之輩,因此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這樣的說法。歸根結底,是理學的保守思想和八股文毒害了中國知識分子階層,即使是有見識的人也脫離不了這個局限。

讓人惋惜的是,之後滿清政府依然延續了「海禁」政策,甚至還在收復台灣後,曾經打算放棄掉,把百姓都牽到大陸,真是讓人嘆息。我們可以看出,在思想保守落後的社會里,是不可能有科技文明的大幅度進步的。

因此中國在古代成為海上霸主的夢想,終歸還只是夢想罷了。

中國古代的文明在遭受了以上那麼多次巨大的打擊後,已經到了清王朝中後期,這時候中國的科技文明已經逐漸落後於西方列強。可是清王朝為了維護自己少數民族的統治,採取了比前朝更保守更專制的統治。

雖然清朝有為的君王比明朝多的多,但是在思想領域的保守使進步和發展成為「不合祖制」的罪過,因此和不斷進取發展的西方列強相比,差距越來越大。

但是在鴉片戰爭之前,清帝國還是世界上最富足的國家,因此雖然被西方國家船堅炮利打開了國門,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我們還是有可能奮起反追,從而再次領先的。因此在飽嘗國家落後的痛苦後,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開始了向西方列強學習的洋務運動

***第七件事洋務運動和百日維新的失敗

我們都知道洋務運動最後以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告終,但是洋務運動還是為中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礎,特別是西方近代科學思想的引入以及近代中國工業的初步建立。可是洋務運動還是失敗了,他並沒有能使中國擺脫被西方列強殖民化,而與此同時進行的日本的明智維新卻成功的使日本成為了一個強國。

因此我們必須檢討洋務運動為什麼沒有成功而明智維新卻成功了。

這個問題很多歷史學家都有過論述,蔣介石也曾經評論過,我很同意他的觀點,他認為關鍵是雙方領導人的認識不同。伊藤博文的著眼點,在與建國建軍久遠的規模有關聯的問題—政治、憲法、經濟、社會的組織,軍事的制度,科學的精神和方法。因為伊藤博文知道「先立乎其大者遠者」,所以日本的建國建軍,自始即著眼於基本精神,故其維新的基礎頗為深厚。』『相反的是,我國(清廷)李鴻章則是深受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念,只知道西方國家「大炮之精純、子彈之細巧、器械之鮮明、隊伍之雄整,實非中國所能及」,以為「中國但有大炮、輪船兩樣,西人即可斂手」。而對於立國建軍的大政方針,和科學文化的根本之圖,尤其科學的基本精神,則不聞不問。『因此,他主持洋務幾十年,亦僅止於聘請顧問、訓練洋槍、抽取關稅厘金、設立機器製造局、造船廠、招商局、礦務局,求其「船堅炮利」而已。『其結果,海軍毀於中日黃海之戰,陸軍敗於中日朝鮮之役,關稅主權旁落於外人之手,內憂外患,禍亂紛乘。『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優劣,即於此判若雲泥了!

其實這並不能完全怪李鴻章的見識短淺,他正是由於受到前文所說的僵化的中國八股文式的教育,思想怎能不僵化,而且中國是天朝大國的思想已經流傳了幾千年,當時的知識分子一直到普通百姓誰不是這樣想的。

當中國的確是最先進最文明的國家時,這樣想是自豪,而當國家已經落後時,繼續這樣想,就只是夜朗自大了。可惜由於前文所說的閉關鎖國,國家落後了也沒有人知道。因此直到洋務運動開始的時候,還有人在說這樣的昏話,「洋人以勢力勝,中國以禮義勝」,「所恃者,中國數千年禮義廉恥之維」,則實在是中國幾千年文化所造成的副作用了。而反觀日本由於過去從來沒有達到過文化的領先,從唐朝時期日本的大化改新開始,日本就開始在學習中國,在發現西方的先進後轉而學習西方列強,相對中國來說,文化的失落比較少,也比較習慣,因此能十分徹底地學習,並掌握到西方的基本精神,而中國幾千年的老大架子是很難取掉的,因此即使開始學習也能難作到虛心。

正是由於以上的原因,之後由光緒皇帝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試圖實行的更徹底的改革時,只經過了短短的一百天,便遭受到保守派和洋務派的阻撓而夭折了,因此稱為百日維新。

百日維新和洋務運動在當時社會環境下失敗或許是必然的,但還是要說,如果,如果不是中國的封建歷史這樣長,而變的如此保守,這次的變革或許會成功,那麼中國或許徹底抹去近代史中太多的屈辱。如果這六次事件的前幾件沒有發生的話,後面的悲劇或許也不會發生。我們的歷史會更主動更積極地發展。

但是歷史畢竟沒有如果,而且是那麼多如果,中國的歷史遭受了那麼多次巨大的打擊,還能夠屹立不倒,本身就值得我們驕傲,畢竟中華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絕斷的文明。公元前18世紀古印度文明被雅利安人取代,公元前1600年赫梯人入侵,古巴比倫滅亡。元前6世紀,古埃及被波斯滅亡。而各類其他文明甚至整個族類被滅絕的也多不勝舉,惟有華夏文明以其巨大的生命力持續了下來,即使曾經被游牧民族統治,卻仍然以其強大的同化力量將之溶入了中華文明的整體中。

因此我們有理由為自己的文明和民族驕傲,也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能吸取前代的教訓,將這類損害民族和文明的事件減少甚至不再發生並轉化為動力,中華文明再次站在世界頂端是我們完全能實現的。

《〈〈〈中國歷史上「10黑」〉〉〉》

1 秦始皇焚書坑儒 哲人雲:消滅一個民族先從文化上消滅它,此言不虛。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才俊輩出,各種思想交相輝映,這是歷史上文化最燦爛的時刻。但是,隨著秦的大一統,消滅了其他諸侯國的文化不說,為了搞愚民政策(怕知識分子批判引導人民反抗),坑殺無數讀書人和文化典籍。這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悲劇的時刻,基本上也是開了歷朝歷代文字獄的先河。但是,愚民政策最終被證明是愚蠢的,最後推翻秦的劉、項,都是讀書不多之人。
2 漢武帝獨尊儒術 隨著漢朝的建立,經濟和文化又開始發展起來。到了武帝時,為鞏固中央集權,統一知識界思想,重用儒學大師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打擊了其它思想流派的餓生存空間。開明的政治制度走向專制,活躍的思想被扼殺,發展中的初等級市場也遭破壞。《鹽鐵論》中對此有詳細的論述,關於鹽鐵是官營還是放開允許民營,是與民爭利還是讓利於民,是禁錮思想還是允許民間思想與朝廷對話,此事爭論劇烈,但最終武帝罷桑弘羊,對鹽鐵官營。中國錯過了一個走向政治開明/學術自由/市場繁榮的機會。實際上,武帝大興兵戎,國庫吃緊,漢朝的禍根也在此埋下。
3 漢黨禁之爭、黃巾之變及三國戰亂 先是,東漢黨禁之爭以宦官集團勝利告終,士大夫集團遭受空前打擊幾乎一蹶不振,而後宦官專權,中央權力旁落,黃巾之變加劇了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破壞,至三國時代破壞達到極點,中國歷史發展倒退了數百年。設想,如果赤壁之戰以曹魏集團勝利告終,中國可能早幾十年統一,結果又如何?但歷史無法假設。
4 宋朝理學的興起 以二程和朱熹為首,以儒家之名,理學興起並成宋代國學,這些大師的道德文章是好的,但是不能以一家標准要求天下。理學對中國人文思想是個巨大的打擊,其占據統治地位也預示人文啟蒙不能在中國快速興起。其後的元朝,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使中國的發展停滯不前。
5 明末張居正革新失敗和蘇州資本主義萌芽被扼殺,先是,明初鄭和下西洋目標不明,無功而返,而西洋的航海術此後卻藉助中國技術空前大發展,繼之張居正一條鞭法革新失敗,蘇州手工業資本化道路失敗,中國繼續走封建主義道路,而此時,西方處於大航海時代和文藝復興,將中國逐漸甩開。
6 清軍入關 清軍入關採用了血腥的手段,揚州十屠,嘉興三屠,幾乎每一處經濟發達地都被一掃而空落後文化對先進文化的征服,是個悲劇。
7 鴉片戰爭及太平天國之變 鴉片戰爭使中國的頭上壓上了一座資本主義大山,而太平天國之變更是雪上加霜,清王朝根本已無法將革新圖強提上日程。
8 戊戌維新失敗 洋務運動失敗,近鄰日本的明志維新以及甲午之戰刺激了中國知識分子和統治者,百日維新最終失敗,而如果再次假設又如何?但是,戊戌維新開啟了近代中國政治變革的先河。
9 七七事變 中日的這場戰爭導致了兩國的共同悲劇,至今兩國傷痕仍然無法抹平,互相不信任。更為關鍵的,勝利後的中國也未實現和平,試想,如果國共1945年和談成功,結果又會如何?歷史仍然無法假設。
10 文化大革命 政治浩劫,文化浩劫,經濟浩劫。使知識分子的思想變得懦弱,社會責任感下降,仗義執言的士大夫精神逐漸消失。
希望採納

『肆』 中國有幾千年歷史幾千年文化

有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但是國際公認的是從殷商開始算,也就是公元前17世紀,這樣算起來也就是3700多年夏朝(約為前2050年—約前1600年)到現在加上三皇5帝5000年夠了「考證」的方法有兩種:1,靠出土文物進行碳十四測定。但非常遺憾,這種方式非常不準,而且有各種因素限制,例如,出土文物中必須包含植物製品。2,靠文字記錄。但也很遺憾,因為除了中國以及受中國影響的東方國家外,世界其他地方根本沒有可靠的文字記錄。所以,西方國家大多靠考古來挖掘他們的歷史。因此,他們挖著什麼,就用碳十四測定一下,然後推算年代。往往相差數十年或上百年。而且也不一定跟他們的祖先有什麼關系,更不會考證出什麼歷史事件了。因為出土文物不會說話。所以,歐洲人寫了歷史,要麼特別詳細,那是作者瞎編的;要麼非常籠統,靠主觀推斷,因為沒有可靠的歷史資料作為依據。中國靠歷史記錄。因為中國上古時期的宗教決定了中國上古時期的歷史記錄非常可靠。所以,根據歷史記錄,中國文明在黃帝時期定型,有大概4000多年的歷史。(別問我具體多少年,世界上歷史年代只有從共和元年開始,才能確定。歐洲則在近代,才能確定年代)由於中國歷代都有史書,所以中國歷史以敘述事件為主,籠統的東西不寫。

『伍』 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有何最大事件

商鞅變法:建立了最早的郡縣制度,戶籍制度,度量衡,戶口管理,農業制度等等,他的思維完全超出古人局限,可以說商鞅變法不僅使當時的秦國強大,而且後面不過是漢承秦制,唐承漢制,,,,,一直到今天,這就是商鞅,千古傳奇,他是演繹了個人改變或者說影響歷史的典型,歷史絕對是像商鞅這種偉大人物創造的,這個不容質疑,老百姓只是這場大戲的演員,他們才是總導演。

『陸』 中國到底有幾千年的歷史

國際公認的是從殷商開始算,也就是公元前17世紀,這樣算起來也就是3700多年

『柒』 中國古代歷史有哪些大事件

1、沙丘之變

沙丘之變,又稱沙丘之謀,秦始皇在沙丘宮(今河北省廣宗縣)去世後,趙高與李斯殺害公子扶蘇,擁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後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樣,李斯、胡亥、趙高從行,去疾留守。巡遊時在途中突然去世,遺詔令公子扶蘇主持葬禮,意即使之返都即位。

此時扶蘇正在上郡監督蒙恬的軍隊,管理詔書的趙高卻發動了陰謀,威脅丞相李斯,矯詔處死扶蘇與蒙恬。隱瞞秦始皇死訊,以咸魚放到秦始皇車上,遮擋秦始皇屍體發出的臭味。回到咸陽後,他們擁立公子胡亥為皇帝,就是秦二世。

不料始皇於沙丘暴卒,宦官趙高脅迫左相李斯發動「沙丘之變」,他們合謀篡改了始皇的傳位詔書,廢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為新帝,為秦二世。

2、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

由於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

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七國之亂的平定,標志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3、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指中國古代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

事件因宦官以「黨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前後共發生過兩次。兩次黨錮之禍都以反宦官集團的失敗而結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團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黨人被殘酷鎮壓。

當時的言論以及日後的史學家多同情士大夫一黨,並認為黨錮之禍傷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4、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後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5、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

經過長期的斗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占上風,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沙丘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國之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黨錮之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王之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玄武門之變

閱讀全文

與中國幾千年歷史事件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