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客家文化有多少年的歷史客家文化到底有多少年的歷史
客家民系是在中國長期歷史中形成的漢民族內一個特別民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擴展。中國自秦漢以後一千多年間,由於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天災戰禍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漢人向南遷徙,數量超百萬之眾。南下漢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進入贛南、閩西、粵東北山區的中原漢人,與古越族後裔畲、瑤等土著居民雜處,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創造出一支與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稱為「客家文化」。這些南遷漢人,操一種濃厚中原古音,並雜夾江淮官話的語言,稱為「客家話」,講這種話者稱 「客家人」~
㈡ 客家歷史有哪些
客家人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區居住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一個重要群體,是廣東本地的主要族群(廣府、客家、潮汕、粵西高涼、四邑、海陸豐、粵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廣東的幾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嶺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諸族而最終形成的。客家民系並不比廣東其他民系形成的時間晚,因為客家語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後吸收了一些土著語言,但其主體仍是中古雅韻。客家人也並不比其他族群晚來於廣東,在廣東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諸族的客家先民。
客家人有五次大遷移,客家先民第一次大遷徙 西晉永康元年,發生了「八王之亂」,繼而又爆發了人民反晉王朝的斗爭,大大動搖了西晉王朝的統治。這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等少數民族趁虛而入,各自據地為王,相互爭戰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盪局面。西晉王朝覆亡後,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們廢農田,牧牛羊,虜漢人做奴隸。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樊,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朝東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其前鋒已抵達今之梅州大埔,並於東晉義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營」為基礎設置了義招縣。這時,東晉王朝為安置中原移民,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予以各種優待。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續170多年,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
第二次大遷徙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勢由盛而衰,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加之中原災荒連年,官府敲榨盤剝,民不聊生,許多城鄉煙火斷絕,一片蕭條。不久,爆發了先後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弛騁中原,輾轉大江南北十數省。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遷漢民分布的地域。戰亂所及,惟有贛南、閩西南和廣東東北「堪稱樂土」,於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廣東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根據客家族譜記載,這時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寧化石壁洞者也不少。這就是中原漢人歷史上第二次大舉遷徙。這次南遷,延續到唐後的五代時期,歷時90餘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遷徙 北宋都城開封,於公元112年被金兵攻佔後,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稱帝,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元人入侵中原後,強占民田,推行奴隸制。處於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隨後由於元兵向南進逼,贛閩粵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於閩粵各地,僅鬆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執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因為這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
第四次客家大遷徙 客家第四次遷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清兵進至福建和廣東時,客家節義之士,出面號召群眾舉義反清,失敗後被迫散居各地。有隨鄭成功到台灣的;有向粵北、粵中、粵西搬遷的;有的到了廣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脹。贛閩粵邊區的客家人,經過200多年的發展,人口大增,而當地山多田少,耕殖所獲,不足供應,乃思向外發展。適逢清政府於康熙年間發起「移湖廣、填四川」和移民運動。於是,由中原移居兩湖兩廣的漢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韓素音的祖先,都是當時由廣東、福建遷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遷徙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客家人為基本隊伍,輾轉征戰十餘年。天京陷落後,起義軍受到剿殺,百姓紛紛逃匿。在此期間,粵中地區發生了持續12年的土客械鬥。清政府為解決土客之爭,特劃出台山赤溪地區以安置客家人。動亂使得客家人開始了又一次的大遷徙,分別遷到海南、廣西,甚至飄洋過海去謀生。
客家人向海外遷徙 自南宋末年以來,客家人在向南方各省搬遷的同時,又陸續通過海路和陸路向海外遷徙。海路由廈門、汕頭、廣州、海口、虎門、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沖等港口出發,乘船冒險到達南洋各地。陸路通過廣西、雲南邊境進入緬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復明」、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和孫中山早期領導的各次武裝起義失敗後,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當數量的破產農民和城市貧民,他們或自駕帆船,或被擄掠、誘騙、招雇為「契約華工」到南洋等地從事苦役。20世紀中葉以來,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國向歐美等國乃至世界各地再行遷移。現在客家後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所謂「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㈢ 客家人的歷史有多少年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廣東梅縣、興寧、大埔、五華、惠陽等縣江西、四川、廣西、湖南、台灣、海南、福建部分地區,分布約120餘縣。先世居黃河流域,西晉末年(4世紀初)、唐代後期(9世紀末)因戰亂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滅亡後又遷至贛、閩、粵等地。自稱「客家」或「來人」,以區別於本地人。客家話是漢語方言之一,保留較多古漢語音韻。山歌別具風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區保持自己習俗傳統,婦女均天足,參加勞動生產,不受封建陋習約束,勇於進取。近代,太平天國之亂失敗後,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廣闊的地區,有的轉徙台灣、香港,或僑居南洋一帶。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混血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為 嘉應州、贛州、汀州。
更多請打開網頁http://ke..com/view/6344.htm
㈣ 客家文化有多少年的歷史
問:客家文化有多少年的歷史
答: 客家民系是在中國長期歷史中形成的漢民族內一個特別民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擴展。中國自秦漢以後一千多年間,由於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天災戰禍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漢人向南遷徙,數量超百萬之眾。南下漢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進入贛南、閩西、粵東北山區的中原漢人,與古越族後裔畲、瑤等土著居民雜處,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創造出一支與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稱為「客家文化」。這些南遷漢人,操一種濃厚中原古音,並雜夾江淮官話的語言,稱為「客家話」,講這種話者稱 「客家人」。
㈤ 廣東客家人的文化
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頻繁的遷徙中;不僅保留了古老中原華夏漢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而且還吸收了閩越、畲、瑤等族的優秀文化和風俗,從而使客家文化千情萬種、雲蒸霞蔚、獨具特色.成為漢民族文化中光彩奪目的一頁!
語言
客家人有自己的語言,是客家話,是以廣東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話為代表。
客家話主要特點是: 語音上:多送氣音,古全濁聲母,不論平聲仄聲,大多變讀為送氣清音,如,「別,步,抱」多讀作 [p『], 「地,大,弟」讀作[ t『-],「在,字,坐」讀作[ ts『-],「舊,舅」讀為[ k『-]。古非敷 奉聲母部分字今讀作,而客話讀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p-],「孵,訃」讀[p'-],「扶,肥, 飯」也念[p']。古曉匣母合口字,客家話中多讀[f]聲母或[v-],如火,花念[f-],「話黃換」念[v-]。古 是曉組聲母(如「基,欺,希」的聲母),在細音前不齶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 k' h]的讀法;大部分 地區沒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韻母混入齊齒呼韻母;古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著;聲調 上,多數地區是6個聲調,少數地區有5個或7個聲調。閩西長汀話,連城,清流都沒有入聲,剩下平聲 分陰陽,去聲分陰陽,上聲自成調共5個調。
總的來講,粵語沒有以上特徵。步仍讀[b『],地仍讀[d『],在仍讀[z『],
粵語中共有九個聲調,粵語的1、2、3、4聲一般與國語的發音一致,而廣東話中基本的發音大多都可分重音和低音兩種,
娶親
閩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禮別有風趣。男家的迎親隊抵達女家,新娘出門站在畫有八卦太極圖的米篩中換上新鞋,稱為「過米篩」象徵留下娘家的活土(財氣),到婆家去重創業。接著背出家門,上車(古時用轎)時兄弟用一碗水潑到車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此時,新娘放聲慟哭。到達男家後,在一福命婦手捧盛著柑橘(寓甘甜,吉祥的園盤)的牽引下跨過火紅的木碳爐,以示「興旺」。入門時,新娘跨雞而過,稱「攔門雞」。進入廳堂拜堂後,即入洞房,婚宴開始。深夜鬧洞房,酣樂為止。
迎春
是在農歷立春日,州官縣尹親赴郊外舉行迎春牛儀式,由官員親自扮春官鞭打紙扎春牛或真牛下田犁田,以示重農勤桑。農村則在神前祭祀,家家戶戶採摘冬青樹枝和桃李花,扎在竹竿上,製成「春把」,從天井伸向高空,堂前擺上供品,「立春」時辰一至,焚香燭、放鞭炮,稱「迎春接福」,祈求全家安居樂業,稻菽豐收。有的地方,用土捏成春牛或紙扎春牛,分送各戶,置於灶君之旁,以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涼帽
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涼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麥桿編成,斗笠的頂部縫有布,有的還綉著花(多綉梅花),邊沿四周,除正面外,還垂掛著五寸來長的褶疊均勻五彩斑斕的布,遠遠望去象一朵朵飄逸的艷麗鮮花。未婚的姑娘還在垂布的兩端編織著五顏六色的綵帶。綵帶便成為客家姑娘婚否的標志。涼帽除有遮擋陽光,防雨水、防塵、防沙外,亦是客家婦女的獨特的頭飾。
連城「走古事」
連城縣境以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民間娛樂活動。走古事,以戲曲裝扮的兒童立於轎台之上,由22名青壯年抬著,於正月十四上午十點許,在菩薩轎、萬民寶傘、彩旗、十番鼓樂隊的簇擁下,一路鳴銃,在數以萬計的鄉民和遊客的圍觀中,開始競賽,直走到領先的「天宮」棚同第二棚「古事」脫節時,鳴銃進入寸中,第一次 「走古事」結束。第二次是正月十五日「古事」列隊到村中的溪流里。鼓樂隊相互潑水透濕,然後響三銃,「古事」棚蜂擁下水,逆水徑走,他們不顧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來,勇往直前,激烈兢爭,直至抵達終點方允遏止,人們在歡娛中取樂,在兢爭中健身,是春節期間獨特民間體育、娛樂活動。
龍岩採茶燈舞
距今有150多年歷史。採茶燈舞以「採茶」和「撲蝶」為基調,配上輕松流暢的民間小調,輕歌曼舞,充滿歡快熱烈的氣氛,是福建民間舞蹈的一朵奇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把此曲收入文庫。
姑田游大龍
元宵佳節游大龍是連城姑田傳統的群眾性文娛活動,始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姑田紙扎龍直徑70厘米,長600餘米,由一百五十節組成,由600餘名青壯年參舞,被譽為 「天下第一龍」。
閩西漢劇
具有獨特風格,廣泛流行於閩西客家地區和龍岩、漳平等地,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分生、旦、丑、凈四門行當;樂器方面有頭弦、月琴、三弦、琵琶4大件,還有二胡、笛子、嗩吶、大小鑼,銅鑼、碗鑼、堂鼓、大小錢板、夾板等。經收集記錄有本子的傳統劇目達200多個。
閩西木偶戲
木偶多至36個,每個木偶由10多條線操吊,木偶身長76.59厘米,頭約8.32厘米,眼珠會轉、嘴會張合和四肢能活動。分文、武小生,文、武老生,正、武、丑、老旦,文、武凈和文丑等角色。音樂唱腔分「高腔」和「亂彈」兩種。「高腔」的基本曲調為「九調十三腔」,以清為主,用客家話演唱;「亂彈」則吸收閩西漢劇的西皮、二黃唱腔,用官話演唱,木偶戲劇目有幾百個。50年代,閩西木偶戲代表隊曾赴上海參加華東區地方戲曲會演,榮獲「特種藝術表演獎」。
㈥ 客家民居有多久歷史了
客家民居前身是唐朝(大概公元700年)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建築,它是閩南地區在「外寇之出入,蟊賊之內訌」的特殊社會環境下的產物。安徽省黟縣西遞、宏村兩處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傳統風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整個村落呈船形,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現有居民300餘戶,人口1000餘人,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㈦ 有誰可以給我說一下關於客家的文化呢
一、概述
客從何來?客家民系是在中國長期歷史中形成的漢民族內一個特別民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擴展。中國自秦漢以後一千多年間,由於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天災戰禍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漢人向南遷徙,數量超百萬之眾。南下漢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進入贛南、閩西、粵東北山區的中原漢人,與古越族後裔畲、瑤等土著居民雜處,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創造出一支與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稱為「客家文化」。這些南遷漢人,操一種濃厚中原古音,並雜夾江淮官話的語言,稱為「客家話」,講這種話者稱 「客家人」。
如今,海內外客家人約有一億二千萬之眾,其中客家人在香港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在台灣佔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在國內、除閩、贛、粵三省外,湖南、廣西、四川等省都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在海外如東南亞各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都有很多客家人。梅州是客家人最多最集中的聚居地,現有人口500多萬,號稱 「世界客都」。
二、客家民族的形成
客家民系的形成源遠流長。居住在閩粵贛地區的客家先民來自中原,歷代戰亂從中原大規模直接遷徙而至,或輾轉遷入,或官宦、貶謫、經商等原因而落居。客家民族的形成,以中原移民為主體,融合當地畲、瑤、蛋、僚等南方少數民族。戰亂是中原漢人南遷的主要原因,「五次大遷徙」逐步形成了客家民族。
第一次大遷徙:因北方「五胡亂華」引起,時間跨度從西晉末(公元317年)至隋唐。為了避免戰亂,中原漢民南遷到江淮南北離中原尚近的地方,亦有一部分進入今江西鄱陽湖區域及贛江流域。
第二次大遷徙:由於唐末黃巢起義以及契丹(遼)、女真(金)入擊中原引起北宋王朝帝都向江南搬遷,大批中原漢人隨之南遷,閩西南、粵東北一帶山區進入大批客家人,時間跨度約公元880年(唐末黃巢起義時)至1126年(北宋從開封遷都臨安時)。當時贛江流域山區已為客家居民所開墾,客民開始以此定居。
第三次大遷徙:從南宋建立(1127年)至明朝滅亡、清朝初建時。中原為金所佔領,百萬漢人南移,時贛南人口暴滿,客家人(包括新、舊南下漢人)西向入閩,汀州在宋元之際成為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區。從南宋末至元朝以後,由於蒙古人南下,大批客民又由閩遷粵,於是梅州成為客家新的聚居中心。至此為止,贛閩粵交界贛江、汀江、梅江之三江流域的山區成為「客家大本營」,人口以南下漢人為主(佔90%左右),語言通行客家話,中原風俗也在此盛行。共同的遭遇和利益也使客家人與當地土著在心理、語言、風俗上漸趨一致,有了共同的意識和生活,逐步形成一個獨特的族群即客家民系。
第四次大遷徙:明末清初滿州人南下,「大本營」內客民人口暴長,加上清初獎勵人口定向遷移,閩粵贛邊客家大本營客民向諸邊遷徙。時客民多從梅州、汀州等地遷往粵中、粵西、粵海濱地區和桂、湘、川、台等地,形成客家分布全國許多地區的格局。其中也有一部分梅州客民回遷贛南,使當地產生新老客之分。
第五次大遷徙: 19世紀中葉以後,清咸豐年間(1851~1864)爆發太平天國起義。起義失敗後,參與太平天國運動的客家人怕遭株連,又受廣東西部土客械鬥的影響,客民再次遷徙,一部分已走向海外南洋各國各地。
一千多年的歷史,經歷了五次大遷徙,從中原到江漢平原;過大別山、越南嶺;從原鄉到沿海,到山嶺,到大洋彼岸,終於形成當今的客家民族。
三、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文化的形成與客家民族的形成息息相關。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源頭出自古代中原的河洛文化。古代,我國都城多在中原,洛陽、開封等是多個朝代的古都。古代中原經濟較繁榮,交通較發達,名人薈萃,文學藝術奇葩竟放。優越的條件,造就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光輝燦爛、影響深遠的古代中原文化。絢麗多彩的客家文化,是繼承中原文化和融合當地土著文化的產物。
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清期間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逐漸形成和完善的。
第一,唐末至宋末的移民運動,是客家文化形成的直接動因。一方面,漢民們把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入這一地區,迅速改變原來那種「人煙稀少、林菁茂密、野獸橫行、瘴癘肆虐」的面貌;另方面,漢民們與畲瑤族等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在一起,導致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最後發生同化。
第二,贛閩粵三角地帶獨特的地理環境為客家文化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客家先民由北南遷,從平原轉入山區,雖遠離戰火動亂,但面臨生存問題,不得不對原來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模式作出適應新環境的調整,久而久之形成新的風俗習慣。如山多地少,男子謀生多懷四方之志,而家事多由婦人操持。故鄉村婦女耕田、采樵、緝麻、縫紉、中饋之事無不為之,挈之於右,益女工男工皆兼之矣。一方面,繼承了中原「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另方面,又形成了與中原地區傳統的「男耕女織」差別很大的習俗。同時,也造就了客家婦女吃苦耐勞、精明強乾的優良品格和不纏足、不束胸的健勁習氣。又如閩粵贛山區不宜種麥磨面,客家人就在豆腐里塞上肉餡做成釀豆腐,形似餃子,與北方人吃餃子是一種承傳和變異。又因經常遷徙移居的原因,家禽無法帶走,便運用中原的腌制技術腌制家禽,便於攜帶和食用,如鹽焗雞,就是這樣逐漸演變成的。另外,客家大本營四面環山,交通不便,使之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為客家文化保存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個性創造了條件。如客家方言中就保留著較多唐宋時期的中原古音和古漢語詞彙。
第三,閩粵贛三角地區土著居民的文化對客家文化的形成有重大影響。由於民族間文化的影響和融合是雙向式的,中原漢民在進入客家大本營地區後,以自己的優勢文化去融合、征服土著居民;土著居民也以自己固有的文化去迎接外來文化,雙方在不斷的碰撞中相互交融,最終孕育出一種新文化,即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主要包括方言、民俗、民間文藝三個方面。
(一) 方言:客家方言是現代漢語的一種分支,它的流行區域相當廣闊。初期形成於閩、粵、贛結合部的山區,後來隨著客家人不斷向外遷移,流行區域逐漸擴展,現已分布於國內幾十個省和海外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來源是古代中原漢語。客家先民定居嶺南後,為了表示不忘中原故土,不忘祖先留給自己的文化遺產和思想意識,頑強地保存著大批中原古代漢語。據清代語言大師考證,古代漢語的聲母從周、秦至漢、唐,只有重唇音(雙唇音),到了晚唐、五代,輕唇才從重唇音分化出來。而現在寧化石壁和梅州、汀州、贛州的多數純客縣雖然出現了輕唇音聲母,但仍保存了大量重唇音聲母。另外,客家方言中的濁塞音的清化過程,也說明了客家語音系統來源於晚唐、五代至宋代的中原漢語。
(二) 民俗:古代中原民俗內容豐富,影響深遠,南方諸民系,包括客家民系的民俗大都是由古代中原民俗發展演變而來,而客家民俗保存古代中原民俗較為完整。如中原婚俗,婚配的男女雙方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禮教,講究「門當戶對」。聘娶婚嫁的程序保留了《儀禮·土婚禮》中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而閩粵贛多數縣市客家人的結婚程序包括提親、小定、大定、送日子、親迎。與中原古代六禮大同小異。
(三) 民間文藝:民間文藝包括民歌、民謠、民間故事、民間舞蹈與民間戲曲等。最為流行廣為人知的主要有客家民歌,其表現形式即為山歌。客家山歌來源於中原民歌,《詩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民歌總集,《詩經》中的《國風》是各地民歌的薈萃,而其中的十五國風,中原占其大半。民歌在中原古已有之,後經漢、唐、宋經久不衰。客家先民因西晉末年胡人入侵,唐末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宋中、後期元人先佔北方繼而入主中原,中原漢人在多次南遷中,把中原文化帶入贛、閩、粵等地。後經與土著民歌及自然條件、經濟狀況相結合,逐步發展為客家人喜聞樂見的客家民歌——山歌,客家山歌明顯源於中原山歌。
還有客家民居、客家衣食、客家用服飾等方面傳統客家文化都源於古代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