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呂思勉的中國大歷史怎麼樣

呂思勉的中國大歷史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8-02 11:34:59

① 呂思勉的中國通史怎麼樣

書本如下:

這本書還是比較不錯,綜合來看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體裁別致,二是敘述與議論兼顧,三是批判的態度與石破天驚的新觀點。《呂著》特加重了議論的部分,所以顧先生說它是「敘述與議論兼顧」,其目的還是在於「從社會科學的立場上,批判中國的文化和制度」,提出他的一些觀點與看法。

簡介:

呂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省常州市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

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

② 呂思勉的中國通史怎麼樣

最近在網上看到對呂思勉的中國通史評價很高,個人也比較主觀的認為民國時期的學者治學比較嚴謹,而且研究方向沒有太多限制,學術上還是比較自由的。所以買了一本回來想研究一下,扉頁上看到對呂思勉的介紹,說他是中國唯一一個在通史、斷代史、專史全領域都有成就的史學家,覺得自己的買書錢沒白花,可是一開始看,覺得有問題了,書中對歷史事件的概述基本上極為簡略,一句話概括,卻花了大段的精力和頁面去對書中的一些小細節進行詳細的考證。我想說的是這作為一本通史合適嗎,聽說這個是呂為當時的中國生寫的入門教程。覺得他就是在賣弄自己的學識,根本沒有實際去敘述初級讀者想知道的歷史事實。

③ 《中國大歷史》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大歷史》(呂思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MYLICo2HLEnzaH5TZYf8KQ

提取碼: wy7z

書名:中國大歷史

豆瓣評分:8.5

作者:呂思勉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博集天卷·讀行者

出版年:2011-2

頁數:800

內容簡介

本書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也是呂思勉先生的第一部通史著作。1923年9月出版,此後一再重印,成為20世紀發行量最大、最受歡迎的一部中國通史。本書以歷史事件為經,以經濟、文化、社會制度、風俗為緯,詳細地記敘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發展、制度變遷、社會風俗更易、疆域的變化和文化的演變等,內容極為豐富。一書在手,中國歷史全知道。本書原名《白話本國史》,此次出版,改名為《中國大歷史》。為方便讀者閱讀,將書中的民國紀元改為公元紀年,一些地名的古今變化也做了標注。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出身於江蘇常州一個書香門第,少時受教於父母師友,15歲入縣學。早年執教於常州溪山小學堂、常州府中學堂,學生中有後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穆、趙元任等人。1926年後長期執教於光華大學,解放後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他讀書廣博,著重綜合研究,講究融會貫通,一生著有兩部中國通史、四部斷代史、五部專門史,加上在史學界享有盛譽的大量史學札記,共計1000多萬字。《白話本國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和《呂思勉讀史札記》等是呂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史學著作。

④ 呂思勉寫的中國通史怎麼樣

不錯,無論是入門還是深度研究均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呂思勉,字誠之。是中國史學界唯一的通讀二十四史三遍之人,以一己之力撰寫了兩部通史,三部斷代史。

⑤ 如何看待《中國大通史》出版

《中國通史》是呂思勉的成名作,又稱呂著《中國通史》。全書約60萬字。上冊是總論中國歷朝歷代的經濟、文化、民族、教育等;下冊是政治軍事史。《中國大歷史》又名《白話本國史》,全書約80萬字。編排依次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和現代史。上古即為先秦史,明代以前為中古史。相對而言,《中國大歷史》更符合中國人的閱讀方式,畢竟是按照朝代順序寫的。這本書很多書店都有賣,有一種經濟本,30元。呂著的兩本通史都不詳細,短短數十萬言豈能寫盡,都屬於高度概括,要求讀者有一定的歷史基礎。特別是《中國通史》的政治軍事史部分,極為精簡。所以還是《中國大歷史》好一些。如果你對通史有興趣,可以看看張帆的《中國古代簡史》,成書於2001年,歷史專業考研的必備書籍之一,只有40萬字,我3天就看完了。字數雖然不多,內容卻是高度提煉,精華中的精華。張帆是元史專家,宋金遼元史部分寫的比較詳細。當然,最著名的還是翦伯贊的《中國史綱要》了。一版再版,讀者眾多。我就花了50元買翦伯贊的,放棄了30元錢的呂老作品。

⑥ 中國大歷史 黃仁宇和呂思勉的誰更好

黃仁宇的好一些,呂思勉對某些朝代有偏見。

⑦ 跪求一篇呂思勉先生寫的《中國大歷史》的讀後感

用了20天才草草看完這本歷史書,其間因工作以及學習上的問題,未能連續閱讀,故而思考之連續性也難保證。但一直以來感覺到自己閱讀之首要問題在於廣度不夠,目前要做的主要工作,應該是盡量廣泛涉獵。至此,我用了兩個半月,在看注會的書之外,共看了《經濟社會的起源》、《社會契約論》、《賦稅論》以及本書,所掌握者恐不及鳳毛麟角,但正如看前面三本書一般,我還是從黃仁宇先生的書中獲得很多東西。
初看這本書,僅僅將其作為消遣,未必要全部看完。然於後發覺此書多有牽扯財政知識,則上升至必讀之行列。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此書則重在抽取其中的財政史,其他知識則可謂意外收獲了。大歷史者,如作者所言,乃宏觀歷史,用350頁文字粗粗帶過我華夏五千年之文明,雖顯得簡陋而無所適從,但有利於讀者在閱讀中整體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作者別具匠心地將之與世界史聯系起來,則又提供了另一番視角。
總體上,我在閱讀此書時有三大收獲,現簡述如下:
第一, 對歷史的整體認識有所提升。
一般傳統歷史家將中國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為皇帝君王者,號令天下,無所不從。然則在此書中,作者向讀者傳達出鮮明的觀點是,中國古代歷史,是在一種道德的指引下運行。帝王要有所作為,也必須依著道德軌跡,或者成為道德之代言人,否則便不能收到萬民的支持。
作者在書中屢次用到「中國是一隻大型的潛水艇夾肉麵包」,此比喻雖生硬而令人費解,卻還是充滿想像力的。歷史發展乃上下兩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結果,要維持整個國家之穩定,上下必須達到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為古代經濟之基礎者,正是「農業之系統」,其與「商業之系統」相對。凡古代之昌盛時期,必有解決土地問題之暫時良策,並有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待到每個朝代後期,由於小自耕農的衰落,農業凋敝,國家自然混亂了。
第二, 對一些具體歷史細節的糾正認識。
在對人方面,比如,我從書中知道,慈禧是在光緒帝死後不到24小時去世的,而洪秀全則是在運動失敗前服毒自殺(對這點我尚且有所懷疑);宋朝皇帝趙瑣以及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都有一番雄心壯志,專於政事,卻無力回天。
在對事方面,我知道王安石的新政,使中國在當時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廣度和深度不曾在那時世界裡任何地方提出。元朝兩次征日,未能取勝的原因,乃是「神風」幫助,看來戰無不勝的蒙古騎兵到了海上戰鬥力就減弱了。遼東半島在「三國干涉還遼」之後的坎坷命運,之前在歷史教科書中卻隻字未提。「文化大革命」雖說是十年離亂,卻也提供了一個新的改組機會。
第三, 財政對於中國古時朝代的興衰有重要影響。
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對於每個朝代,都會專門分析其財稅制度。若財稅制度符合當時小自耕農的實際情況,則國家能夠得到充足的財源;而如果該朝代未能建立合理的財稅體系,則滅亡不遠矣。歷史界甚至公認明朝之覆滅由於財政的破產,黃老也曾提出民國時期各軍閥未能成為實際之強人,他們缺乏效能的主因在財政。兩稅法、王安石的變法、一條鞭法等等都是各朝代為了挽救頹勢對於財稅制度的改革。但這些改革之所以要麼未能實行,要麼未能取得實際效果,正是因為他們要麼脫離小自耕農的實際,要麼由於改革主持者失勢,其所倡導的政策,也被反對派否定。小自耕農的破產與國家之衰落往往構成因果關系。結果國家稅收不能按時按量徵收,君主只好提高稅率,或者變換著方式增加附加稅。軍人不能按時獲得足夠軍餉,則軍隊素質下降,遇到各種天災人禍,國家也無足夠能力應付。真是成也財政,敗也財政。這甚至讓我有些懷疑,是否中國古之朝代更替,無非是「財政周期」?
如此看來,財政之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那麼由此及彼,現今中國財政制度的設置,對於國家之強盛必定也是舉足輕重的。然目前國家財稅制度所受之詬病,已經愈加明顯。學財政的人應該以完善這一整套制度為己任。
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除非下層有法制上的保護,上端無限制收稅的權利並非執政者之福。因為全國財政並無實際上之結構,各級人員也各就自己的方式敷衍塞責。目前我國對於下層之法律保護已算有所進展,但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尚不到位。如此,要想到達作者提出的真正「數目字管理」,尚有一段距離吧。比如目前增值稅的徵收就常常遇到逃稅偷稅的現象,而要想實現如美國之以所得稅為主體稅種,實在任重道遠。
《中國大歷史》這樣一部號稱優秀的歷史學著作,我讀起來卻磕磕絆絆,困難重重,總沒有一種順暢淋漓的感覺,很多的觀點論述也沒有非常透徹的理解。不僅是我,網上也有人評論其作品「閱讀起來就好像一個想要極速行走的人總要留心腳下的石頭」;不僅是這本書,其他在讀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一書的同學也感覺到了類似的問題。

總結起來,三聯版《中國大歷史》中存在三大閱讀障礙:

* 對象不同

前面已經提到過,《中國大歷史》是黃仁宇先生在美國的大學課堂上講課的講義,各種比較論證的依據都很好的針對美國大學生編排設置。這樣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固然能使他的美國學生受益非淺,但反過來說對於普通的中國讀者卻構成了不小的障礙。

比如,書中但凡提到長度、面積、重量、貨幣等概念時,所使用的計量單位都是西方習慣的英尺、英畝、英鎊、美元,這些單位完全不在對中國讀者的生活中出現,對我們來說幾乎是一頭霧水,很難在腦海中對它的實際情況做出准確估量。在「第三章:土壤、風向和雨量」中,黃仁宇先生提到「此中值得注意的是所謂『15英寸等雨線』……」(P25),我初讀到此時一愣,完全沒有反應過來,但仔細看完描述後發現,這就是高中文綜復習是被反復強調的「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才將此處論述與自己的知識儲備結合起來。

另外,雖然無法准確評斷當年美國大學生的文化水平,但從《中國大歷史》中可以看出,沒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長期的文科知識積累,是絕對聽不懂黃先生講課的。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動輒牽涉一個世紀或一個朝代」(P2),縱論古今橫貫東西,不時提及「歐洲18世紀實證主義(positivist)的法理學家」(P17)、「馬基雅弗利(Machiavelli)式的政治現實主義」(P18)、「佔有性的個人主義(possessive indivialism)」(P27)等深奧概念;或者「今日俯視阿斯旺水壩的努比亞大神像」(P39)、「波提切利的《愛神誕生》」(P87)等文化符號……與其說是有助於讀者理解,不如說是又多了一重難題。

* 半文半白

黃仁宇先生行文中使用的很多語詞,有的現在已經被別的更加白話的詞語所替代,有了更好的說法來表達這一概念;有的已經幾乎被淘汰出現代漢語的行列,再不出現在普通讀者的閱讀視線內,其中更有一些完全無法在電腦輸入法中找到;這樣的情況既多,又如何讓讀者理解黃先生的深意呢?又有很多句子結構近乎文言,我閱讀時如果不用鉛筆斷句就幾乎進行不下去。這種情況的例子舉不勝舉。

* 翻譯問題

《中國大歷史》原本是用英文寫作的。書中英文單詞高頻率出現在括弧里,這當然是一種使著作嚴謹的方法,但即便是在英語如此普及的今天,普通讀者看到恐怕也會感到不愉快。另外本書也陷入了現在翻譯作品不好讀、讀不通的「翻譯腔」里,嚴重影響讀者的閱讀。

例子:英語中 「submarine sandwich」,是一個專有名詞,專指那種用長條形麵包做成,分量超大的三明治(區別於一般糕點店或西餐館中供應的三角形三明治)。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提出一個理論——他將中國傳統社會晚期的結構比喻成「潛水艇三明治」,上面是一塊長麵包,大而無當,乃文官集團;下面也是一塊長麵包,也沒有有效組織,乃成千上萬的農民。對於「submarine sandwich structure」,三聯版中出現的翻譯用詞是「潛水艇夾肉麵包結構」(P297),不解釋對於中國讀者而言莫名其妙的「潛水艇」,卻用生硬的「夾肉麵包」代替已經成為通行的泊來詞、連幼兒園孩子都知道的「三明治」,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譯者的用意。



雖然說閱讀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但是以上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著實阻礙了我們的學習。不好理解的詞句不斷糾纏讀者的思維,讓我們疲於解讀,連基本的句子都沒有看懂,更遑論從篇章上把握黃仁宇先生的觀點和思路,離從全書大局上把握他的歷史觀點更是千里之遙。

造成閱讀阻礙並不是作者的錯,黃仁宇先生寫作本書時間較早,他的語文受到那個時代的影響很深,原著又是英文。也有很多讀者的水平遠高於我,恐怕沒有感覺到我在此斤斤計較的閱讀障礙問題,而早就進行了更高層次的理解和思考。但我必須大膽的代表所有文化水平有限,非歷史專業而又希望學習歷史的普通讀者說說我們的心聲:我們非常願意閱讀學者的經典著作,無奈就是讀不懂,太抽象了。

歷史學要是成為象牙塔里少數人的學問,就失去了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的本意。這並不是說不需要抽象深奧的學術,而是說不要讓所有的歷史都成為抽象深奧的學術。歷史學需要《十六世紀中國明代的財政及稅收》,也需要《易中天品三國》。我個人最推崇的,則是《全球新聞傳播史》(李彬著,清華大學出版社)這樣「居中」的歷史書。

如何才能讓歷史著作甚至歷史教材都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認為「普及版」是一種方便易行的方法,請人將類似於《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等等,改寫成立足中國,用語淺顯,語氣生動的「普及版」,應該能吸引到更多原來不讀歷史的讀者,也能讓原來讀不懂歷史的讀者有更進一步的提高。「普及版」歷史書應該具有傳播和市場雙方面的巨大價值,當然,這需要歷史學研究者和出版方的共同努力。

⑧ 呂思勉《中國大歷史》與蔡東藩《歷代通史演義》應該選擇那一部

呂思勉《中國大歷史》是偏古文的
如果你對這個感興趣的話,可能 呂思勉《中國大歷史》更好吧。

⑨ 呂思勉的 中國通史 和 中國大歷史 哪本好,我說的都是這位寫的 最好具體點

記述方法不同,可讀性上中國大歷史好些吧。
《中國通史》上編是中國文化史,分門別類地、有系統地敘述了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下編為中國政治史,講了中國歷史大事及中國歷史的演變。對掌握中國歷史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文化等系統的知識有很大的好處。
《中國大歷史》是《白話本國史》的再版。是按照歷史時間發展順序寫的,以歷史事件為切入點。詳細地記敘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發展、制度變遷、社會風俗更易、疆域的變化和文化的演變。

閱讀全文

與呂思勉的中國大歷史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