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想讀中國歷史,可是不知道從那裡開始,讀什麼書籍,希望好心人士能夠給於答案,萬分感謝
從頭開始呀,就從上古及夏、商、周的歷史開始。
書籍建議讀《二十五史故事》、《史記》。像《明朝那些事》,幾乎每個朝代都有歷史的記錄書,像《新唐書》、《漢書》、《後漢》、《魏書》、《梁書》、《南齊書》、《三國志》、《晉書》、《南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明史》、《清史稿》如果要細學就都看看,如果想快速真實的了解可以看講座,像《百家講壇》《文化中國 今波》就講的很全面、生動、幽默。
㈡ 哪裡可以免費閱讀初中教材的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全部課本
哪裡可以免費閱讀初中教材的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全部課本?app就沒有,你是想看初一到初三的嗎,只有在新華書店,和舊書市場了。
㈢ 怎樣讀中國歷史
王學泰:我讀過他的《中國人史綱》,還有這個《通鑒紀事本末》等著作。首先是文筆,柏楊不單純是把文言文翻成了白話文,而是把一個枯燥的,我們現代人很難讀懂的文學作品翻譯成非常流暢的白話文,每一篇都像是短篇小說似的,讀起來非常有興趣。
劉蘇里: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員使這么大勁用於中國歷史,我想直接原因跟他九年的牢獄之災有直接的關系,就是說,每一個人對歷史的感受,很難想像僅僅是通過讀這種文字就能夠獲得那麼切身的感受。我個人其實也是這樣一個了解歷史、讀歷史、喜歡歷史,包括對柏楊東西的喜歡,是這么一個過程。我們生命本身的展開跟歷史當中某一段感受能契合,你是門外看戲也好,還是感同身受,這種感受會油然而生。
柏楊先生用力於歷史是與他想挖掘中國文化的問題有直接的關系。我們今天讀歷史,做歷史寫作,還有多少人能夠像柏楊先生當年那樣對歷史發奮。這個作品當中所蘊含著柏楊先生幾近生死的體驗和對中國文化幾近生死的體驗。我們喜歡歷史,讀歷史,從歷史當中想得到什麼東西,柏楊先生是能夠給我們啟發的。
《醜陋的中國人》和《紀事本末》之間的關系,恰好在兩點上可以有對應的參考。一方面就是說,《紀事本末》展開了醜陋中國人更加細致的那一面,整個《紀事本末》當中我讀到的故事,差不多全是爾虞我詐的故事,勾心鬥角的故事,互相殺戮的故事,強佔地盤,合縱連橫,這一撥取代另一撥,這種醜陋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是這樣,西方歷史上大體也是如此。
還有一個啟發就是說,我們祖先的歷史盡管是血淋淋的,但是你可以看到歷史發展脈絡,發展到今天,人這個物種在進步,包括中國人也在進步,以至今天,我們可以在傳媒上面討論自由問題,民主問題,自由憲政問題等等。
我想柏楊先生是不是有這樣的意圖,讓我們從血腥的歷史當中看到,我們人類,我們中國人曾經就是那樣一個德行,同時又不能灰心,我們經過一千幾百年,因為柏楊先生這本書寫到一千年,是不是還有一種可能性使我們從征伐惡斗當中走過來,建立一種比較清明的制度,這就是我讀這兩本書的一些感受。
雷頤:我記得最開始知道柏楊還是20多年前他的《醜陋中國人》,那麼火,好幾個出版社都出了,完了之後社會反響很大,也引起了很大的政治性的壓力,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很難想像。
前兩年有一個出版商讓我推薦幾本書,我說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很好,但是出了好久了,不一定暢銷,他們就讓我寫了序,結果沒想到就暢銷了。柏楊的書實際上是想挖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負面的東西,叫劣根性也好,醬缸文化也好, 80年代我們對傳統文化反對是很激烈的,甚至比他還激烈,但是為什麼沒有他那麼大的效果,是因為沒有他的歷史積淀厚。
柏楊先生讀歷史是在監獄里用生命讀出來的,有過生死的考驗,這個地方讀出來的歷史和純學者讀出來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我覺得某種程度上他對歷史的體驗體悟和看法更加深刻,要超過學者,學者寫出來往往是一堆的術語,而他是濃縮了生命的體驗。
柏楊先生的書不是學術著作,但是並不是說學術著作才有深刻的見解,有很多小說,甚至對歷史的見解透徹超過學術著作,柏楊先生作品就屬於這一類,用自己生命體驗寫的歷史著作。
㈣ 中國古代歷史應該從哪裡看起
我覺得應先從春秋戰國開始看起,因從春秋時開始的中國歷史對一般想看歷史的人會有興趣的,並且中國了事業是從春秋時代開始的歷史資料是很詳細的,之前的不是不詳細,就是有斷裂,遠古的都是傳說,就沒有資料,而且從春秋戰國後的歷史也是越來越精彩。等自己對歷史的興趣越來越強烈,再往前看。
㈤ 如果想詳細了解中國古代史,應該讀什麼書
1、《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是外文出版社出版圖書,為現代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學家林漢達所著,講述了中國的實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國發展史、重大歷史事件及名人簡介為一身的優秀歷史讀物。
作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史籍材料,加以組織和剪裁,用現代語言寫出來,通俗易懂。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約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淵源,所以"上下五千年"也就代指整個中國歷史。
2、《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以豐富的視聽手段再現自中華文明起源到1911年時期的浩瀚歷史圖景,較全面地講述中國古代歷史發生、發展過程,揭示歷史發展趨勢及規律。
3、《國史大綱》
《國史大綱》是199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穆。本書主旨在發明其相互影響,及先後之演變發展,以作國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鑒。
這是一部中國通史,因用大學教科書體例寫成,不得不力求簡要,僅舉大納,刪其瑣節。
4、《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是2006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許倬雲。
將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當作中國文化圈不斷擴張的過程,分為中原的中國,中國的中國,東亞的中國,亞洲多元體系的中國,世界的中國以及中國近百年現代化浪潮的蹣跚歷程。
5、《中國文明的起源》
《中國文明的起源》是 第1版 (2009年9月1日) 中國出版集團,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夏鼐。
敘述了從元謀人、北京人到山頂洞人的演進過程,勾畫了中華大地早期人類進化的輪廓。中華文明遍布各地,呈現了多元發展、互相滲透、融聚一體的特點。炎、黃作為傳說人物成了炎黃子孫的人文始祖,反映這一時代的巨大進步。
㈥ 讀中國歷史應該從哪裡開始
應從近現代人的通史著作開始。一是近現代歷史研究運用了西方科學方法,系統性強,邏輯性完整。二是現代漢語沒有閱讀障礙。(推薦陳致平《中華通史》,體例上有傳統史書痕跡)
二十五史的體例都是紀傳體,偏重史料呈現,缺乏一貫脈絡,如果不是出於專業需要,除《史記》外沒必要通讀。可作為「資料庫」看待。
先對基本歷史進程有所了解,再嘗試看近代名家的史論著作,推薦民國時期名家的著作(譬如錢穆《歷代政治得失》)。到此應該可以確定自己的感興趣的方向(通史、斷代史、歷史學、制度史、歷史地理、考據、史論……),自主組織閱讀。
另外,初期推薦讀一二本通俗世界史(文明史),橫向比較以便理解中國歷史特點;中期推薦讀部分歷史「研究方法」的著作。前期不建議讀1949年後成書的大陸出版的歷史著作。
㈦ 讀中國歷史從哪開始讀
先讀正史,比如史記,二十四史,中國通史,對整個歷史有了一定了解,再讀古代人寫的小說,散文,詩歌。注意:不要讀野史,野史會誤導你,野史通常是吸引人眼球的噱頭。
根據我的經驗,讀古人所作小說,詩歌,散文是最真切了解實際的最佳選擇。
以杜甫為例:看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再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是唐盛世時期人物,卻是這番慘景,可想而知當時是什麼狀況了。
類似的捕蛇者說,賣碳翁等等作品也反映草根生活。
紅樓夢,水滸傳也有很強的歷史現實意義。
文藝作品往往是當時歷史狀況最一針見血的描述載體。其它作品推薦看三言二拍,笑林廣記等等。在看文藝作品時一定把作者的生活背景拿來看一遍,與正史結合著看,你就能推論出歷史的真正侖廓了。
㈧ 《中國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通史》(呂思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Fgm64KmT350pYy4PiGPqgg
書名:中國通史
作者:呂思勉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2-1
頁數:524
內容簡介:
這部《中國通史》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成為「孤島」的時候,呂思勉先生為適應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是中國文化史,借鑒古代史書的典制體,按章節分為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個專題,內容之廣泛,完全與今「大文化」涵義相合;下冊是中國政治史,從民族起源開始,按時序敘述歷朝歷代史事直至民國開創。濃縮中國五千年歷史於一書,僅用了三十八萬字。先生主張通史內容大體不離「理亂興亡」與「典章制度」兩大板塊,於是上冊以「文化現象」為題目;下冊「乃依時代加以聯結」,以「革命途中的中國」結尾,總計54章。
該版本為2016群言出版社出版,為更易於閱讀,編者在章節內部加入小標題以間融提示。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 - 1957),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字誠之,江蘇武進人。曾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呂先生一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史研究,1923年出版《白話本國史》四冊,是較早的一部有系統的中國通史,對當時史學界很有影響,後又著成《呂著中國通史》兩冊。晚年從事斷代史研究,先後出版有《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還著有《中國民族史》、《史通評》等書。
呂思勉先生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他曾把二十四史通讀數遍,同時參考其他史書以及經、子、集部文獻,將輯錄的史料加以排比考訂、綜合分析,一生所寫札記總數達100多萬字,是史學界公認舊籍讀得最多的 一位學者。他特別推崇顧炎武的《日知錄》、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趙翼的《廿二史札記》等著作,不為考證而考證,專關心「古今風會之遞變」。自先秦至近代,獨撰斷代史數種、通史多部,一通到底,絕世罕見。愛好下棋,自言所收圍棋譜「只缺三種」,曾為「棋王」謝俠遜作《象棋秘訣序》 。
㈨ 想了解最客觀真實的中國近現代歷史,哪裡可以看
建議你到書店買一些台灣的或者外國作家寫的近代史方面的書 書中的真實性我保證不了 但一定會讓你看到不同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