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郭守敬是哪個朝代的人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漢族,順德府邢台縣(今河北邢台市邢台縣)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 。早年師從劉秉忠、張文謙,官至太史令、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世稱「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歷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訂新歷法,歷時四年,制訂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為修訂歷法,郭守敬還改制、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內的古渠,更立閘堰,使當地農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耗時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發展了南北交通和漕運事業。
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1977年3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㈡ 郭守敬是什麼年代的人
郭守敬-中國古代天文學家
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代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家。字若思,順德
邢台
(今河北邢台)人。生於元太宗三年,卒於元仁宗延二年。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攻研天文、算學、水利。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臨安,在統一前夕,命令制訂新歷法,由張文
謙等主持成立新的治歷機構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負責,郭守敬輔助。在學術上則王恂主推算,郭主制儀和觀測。
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稱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
㈢ 郭守敬簡介,做過什麼貢獻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漢族,順德府邢台縣(今河北邢台市邢台縣)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 ,世稱「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歷法著作。
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制訂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修訂歷法,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
郭守敬於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生於順德府的邢台縣(今河北邢台)。郭守敬父親的情況史傳未載,有可能是早逝。他是由祖父郭榮撫養成人的。
西夏治水:中統三年(1262年),因時任左丞的張文謙的推薦,郭守敬在開平府受到元世祖忽必烈召見,他面陳關於水利的建議六條,每奏一事,忽必烈都點頭稱是,對他頗為贊賞。
㈣ 郭守敬是什麼朝代
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朝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專家。字若思,漢族,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於元太宗三年,卒於元仁宗延祐二年。郭守敬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1276年郭守敬修訂新歷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歷》,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
㈤ 郭守敬的人物生平
郭守敬於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生於順德府的邢台縣(今河北省邢台縣)。郭守敬父親的情況史傳未載,有可能是早逝。他是由祖父郭榮撫養成人的。
郭榮是金、元之際一位頗有名望的學者。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精通五經,熟知天文、算學,擅長水利技術 。在郭榮的教養下,郭守敬從小勤奮好學,在少年時代就養成了很強的動手能力。郭守敬十五六歲時,曾根據書上的一幅插圖,用竹篾扎制出一架測天用的渾儀,而且還堆土做了一個土台階,把竹製渾儀放在上面,進行天文觀測。他還曾根據北宋燕肅一幅拓印的石刻蓮花漏圖,弄清了這種可以保持漏壺水面穩定的、在當時頗為先進的計時儀器的工作原理。
當時,忽必烈(元世祖)的重要謀士、著名學者劉秉忠因居父喪,正於邢台西南武安縣境的紫金山中結廬讀書,從學的人有著名學者張文謙、張易、王恂等人。郭榮與劉秉忠交好,便將少年郭守敬送到劉秉忠門下深造。劉秉忠精通經學和天文學,郭守敬在他那兒獲得了頗多的教益。
蒙哥汗八年(1251年),劉秉忠被當時總領漠南漢地事務的忽必烈召入幕下。劉秉忠離開邢台後,把郭守敬介紹給了張文謙。
郭守敬成年不久後,受命來安撫邢台一帶地方的脫兀脫和劉肅等,發起了整治開挖水流河道的工作,並專門聘請郭守敬承擔工程的規劃設計。郭守敬根據家傳學問,再加上認真的調查勘測,很快就弄清了因戰亂而破壞了的河道系統。隨後的疏浚整治工程,使蔓延的水澤各歸故道,並且在郭守敬的指點之下一舉挖出已被埋沒了近三十年的石橋遺物。這項工程受到了時人的傳頌,著名文學家元好問曾專門為此寫了一篇《邢州新石橋記》,文中的郭生指的就是年輕的郭守敬。
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府(後稱上都)即位,命張文謙到大名路(今河北省大名縣一帶)等地擔任宣撫司的長官,郭守敬也跟隨張文謙一同前往學習。 郭守敬所到之處,做了許多河道水利的調查勘測工作。他還在大名召集匠人,鼓鑄了一套他少年時所探究的蓮花漏。大概他把作為裝飾性的蓮花作了改動,因此改稱為寶山漏。 中統三年(1262年),因時任左丞的張文謙的推薦,郭守敬在開平府受到元世祖忽必烈召見,他面陳關於水利的建議六條,每奏一事,忽必烈都點頭稱是,對他頗為贊賞。隨即被忽必烈任命為提舉諸路河渠,掌管各地河渠的整修和管理工作。
中統四年(1263年),朝廷加授郭守敬銀符,升其為副河渠使。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與唆脫顏前往西夏(今甘肅東部、寧夏、內蒙西部一帶)地區視察河渠水道。數月後,張文謙又作為朝廷的代表治理西夏。郭守敬在張文謙的領導和支持下,奉命修浚西夏(今寧夏一帶)境內的唐來、漢延等古渠,更立閘堰,使當地的農田得到灌溉,受到西夏人民的愛戴。當地人民曾在渠頭上為他建立生祠。
至元二年(1265年),升任都水少監。
至元十二年(1275年),丞相伯顏南征,打算建立水運站,命郭守敬視察河北、山東一帶可通舟行船的地方,並繪圖奏報。
至元十三年(1276年),都水監並入工部,郭守敬任工部郎中。 同年,忽必烈根據劉秉忠生前建議,命張文謙等主持修訂新歷,郭守敬與王恂受命率南北日官進行實測,提出了「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
至元十六年(1279年),太史局擴建為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任同知太史院事。等到進呈所制儀表時,對世祖詳加解說,直到日暮,忽必烈仍未疲倦。同年,在郭守敬的領導下開展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後世稱之為「四海測驗」。
至元十七年(1280年),《授時歷》告成 ,為中國歷史上一部精良的歷法。
至元十八年(1281年),王恂去世,郭守敬承擔太史院的全部工作,同時陸續整理成《推步》、《立成》等多種著作。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任太史令。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有人建議利用灤河和渾河溯流而上,作為向上都運糧的渠道。忽必烈不能決斷,派郭守敬去實地勘查。郭守敬探測到中途,就已發現這些建議不切實際。他乘著報告調查結果的機會,提出了許多新建議。其中包括大都運河新方案。 忽必烈覽奏後,非常高興,特別重置都水監,由郭守敬任領都水監事一職。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運河工程動工,開工之日忽必烈命丞相以下官員一律到工地勞動,聽郭守敬指揮 。此舉雖然只是個象徵,但卻反映了忽必烈對這條運河的重視程度和郭守敬在水利方面的權威。 郭守敬領導並開辟了大都(今北京市市區)的白浮堰,開鑿了由通州到大都積水潭(今北京什剎海)大運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他不僅根據大都的地形地貌解決了通惠河的水源問題,而且按地形地貌變化及水位落差,在運河中設閘壩、斗門,解決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
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通惠河成。忽必烈從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回到大都,路過積水潭,見其上「舳艫敝 (蔽)水」,大悅,親賜名為通惠河,並賜郭守敬鈔一萬二千五百貫,命他仍以太史令職兼提調通惠河漕運事。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郭守敬任昭文館大學士,兼知太史院事。
大德二年(1298年),有人提議在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西北的鐵幡竿嶺下,開出一條宣洩山洪的渠道,向南通往灤河。元成宗鐵穆耳把郭守敬召到上都商議。郭守敬根據地勢和歷年山洪資料,指出這條宣洩山洪的渠道要寬到五十步至七十步(約80—115米)。但經辦此事的人認為郭守敬太誇大事實了,就把他定的寬度縮減了三分之一。誰知次年山洪暴發時,果然因渠道太窄,泛濫成災,還險些沖及成宗的行帳。成宗在避水時嘆道:「郭太史真是神人吶,可惜沒有聽他的話!」 大德七年(1303年),成宗下詔,凡年滿七十歲的官員皆可退休,唯獨郭守敬,因為朝廷還有工作依靠他,不準退休。由此形成了一個新例:太史院的天文官都不退休。
元成宗之後,元朝政權腐朽,統治集團內部斗爭日益劇烈,生活窮奢極欲,在這種背景下,郭守敬的創造活動受到極大的限制。與同他當時不斷提高的名望相對照,他晚年的創造活動十分沉寂。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去世,享年八十六歲。
㈥ 郭守敬是什麼朝代的
郭守敬是元朝的。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漢族,順德邢台(邢台市邢台縣)人。生於元太宗三年,卒於元仁宗延佑三年。郭守敬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1276年郭守敬修訂新歷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歷》,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1291年1月26日,元世祖根據郭守敬的建議,引大都西北的諸泉水,在金國原來運糧河的基礎上重加修鑿,東至通州入白河,全長164里,建壩湖11處,計20座。取名「通惠河」。1981年,為紀念郭守敬誕辰750周年,國際天文學會以他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
他的一生主要是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在科學活動中,他精心觀察客觀事物的特點,從中掌據它們的發展規律;他能很好地發現和總結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從具體實踐中得到運用和提高;他善於從別人的經驗教訓中吸取有用的東西,取長補短,使自已的科學研究事業逐漸趨於完善。但是,他從不滿足前人的現成經驗,敢於大膽探索,富有創新精神。由於他孜孜不倦、刻苦鑽研、勤奮實干,所以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㈦ 郭守敬的一生簡介
郭守敬出生在書香世家,祖父曾是金元之際的著名學者,不僅精通四書五經,而且熟知天文歷算,擅長水利工程。閑暇時間,經常給郭守敬講一些天文、水利等方面的知識。受祖父的熏陶,郭守敬從小就對科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1276年,南宋滅亡,元朝建立,結束了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全國人民迫切需要恢復生產。但蒙古以前使用的歷法,誤差較大,對農業生產極為不利。因此,元世祖遷都大都後,決定改舊法,頒行元代自己的歷法,以適應歷史發展的要求。他下令成立太史局,專門編定歷法,由郭守敬、王恂主持修訂新歷。
郭守敬等人經過4年的時間,通過對大量觀測資料的精密計算和綜合研究,終於在至元十七年(1280),編制出了精密准確的新歷法——《授時歷》,意思是「敬受民時」。期間,郭守敬進行了200多次晷影測量,測定出1277年到1280年3年半時間內的冬至時刻,推算出一年周期為365.2425天。比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只差26秒,且與現行的《格里高利歷》幾乎完全相同,但卻比《格里高利歷》早了幾百年。
郭守敬不僅為我國的天文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在水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早在1260年,郭守敬就曾幫助大名路長官張文謙到各地勘測地形,籌劃水利工程,多次提出水利方面的良好建議。元初,大都的糧食供應不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促進南、北經濟交流,元世祖決定開鑿一條從天津到大都的水上通道,並疏通淤塞已久的大運河,命郭守敬負責整個工程的設計和督修。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將大運河疏通,水上通道建成,對增進南北航運、改善農業灌溉、促進生產貿易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惠及後世。
郭守敬是13世紀世界上有突出成就和發明創造最多的科學家之一,他以多方面的科學成就豐富了人類科學文化寶庫,成為全世界人民所景仰的科學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