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華林寺多少年歷史

華林寺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8-02 17:53:25

① 廣州華林寺在哪裡 廣州華林寺介紹

華林寺華林寺位於廣州市荔灣區下九路西來正街,始建於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年),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吸引大量的愛國華僑和香客遊人來此觀光朝拜。華林寺前身是"西來庵",據說達摩遵從師父自訓諭,西來弘化禪宗妙旨,並於梁武帝普通年間從海上到達廣州城外的珠江北岸(今下九路),"結草為庵",潛心苦修。不久梁武帝邀請其前往建康(今南京),後至嵩山少林寺面壁,傳心法要,大闡宗風,被世人尊為中國禪宗初祖。人們為紀念這位祖師,在他最初講法之處建起西來庵,並把這一帶稱為"西來初地"。 華林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隋、唐、宋、元、明諸代,傳燈不絕。 華林寺前身是「西來庵」,據說達摩遵從師父自訓諭,西來弘化禪宗妙旨,並於梁武帝普通年間從海上到達廣州城外的珠江北岸(今下九路),「結草為庵」,潛心苦修。不久梁武帝邀請其前往建康(今南京),後至嵩山少林寺面壁,傳心法要,大闡宗風,被世人尊為中國禪宗初祖。 門票:免費 地址: 廣州市荔灣區下九路華林寺前31號 公交:2、3、6、61、82、204、號公共汽車可達該寺(在帶河路站下車)。

② 廣州有什麼著名的古建築

1、西漢南越王墓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趙眜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該墓於1983年6月被發現,挖掘完畢即在原地建立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發掘時,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趙眜」玉印,證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譽為近代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西漢南越王墓已開辟為博物館。

2、花塔

花塔在廣東省廣州市六榕寺內。塔建於粱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後毀於火災。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重建。之後又多次修繕。

1980年全面修葺時,於塔壁間發現印有北宋年號的磚銘。磚木結構,平面八角形,外觀九層,內部連同暗層共十七層,高57.6米,樓閣式。塔身為井筒式結構,第一層直徑12 米,並有副階。

塔內樓梯作穿塔壁繞平座式,各層塔身外層都有迴廊圍繞,各層層檐以綠色琉璃瓦覆滅頂,檐頂微翹,形如飛鳥展翅,在陽光下彩釉生輝,朱欄碧瓦,丹柱粉壁。整座塔身鋒如九朵雕花迭成,燦爛鮮艷。

塔頂為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鑄造的9.14米高千佛銅柱,柱身密布1023尊浮雕小佛,還有九霄寶盤、九層九霄寶輪、一層雙龍寶盤及八根鐵鏈等整串構件共重5 噸。此塔壯觀華麗,鋒如沖霄花柱,挺拔俊秀。

花塔矗立於廣州市中心,為廣州市增色不少,可鳥瞰全市風光。六榕寺內的巨型銅佛像、銅觀音像,都是具有藝術價值的古文物。

3、光孝寺

光孝寺,廣東著名古建築群之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近凈慧路處。據《光孝寺志》記載,初為公元前二世紀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辟為苑囿,世稱虞苑。虞翻死後,家人舍宅作寺。

寺名曾幾次更改,初名制止寺,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稱五園寺,唐代稱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漢時稱乾亨寺,北宋時稱萬壽禪寺,南宋時稱報恩廣孝寺,不久後改廣字為光字,才改名光孝寺。

光孝寺建築結構嚴謹,殿宇雄偉壯觀,特別是文物史跡眾多。 如始建於東晉的大雄寶殿,南朝時達摩開鑿的洗缽泉,唐朝的瘞發塔、石經幢,南漢的千佛鐵塔,宋、明時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訶子樹、菩提樹等,都是珍貴的佛教遺跡遺物。

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3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該寺由宗教部門管理。

4、鎮海樓

鎮海樓,又名望海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園)小蟠龍岡上,為廣州市標志性建築之一,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樓高25米,呈長方形,闊31米,深16米。

下面兩層圍牆用紅砂岩條石砌造,三層以上為磚牆,外牆逐層收減,有復檐5層,綠琉璃瓦覆蓋,飾有石灣彩釉鰲魚花脊,朱紅牆綠瓦砌成,巍峨壯觀,被譽為「嶺南第一勝覽」。鎮海樓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龍岡上。

該樓又名「望海樓」,因當時珠海河道甚寬,故將「望江」變為「望海」。又因樓高5層,故又俗稱「五層樓」。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擴建廣州城時,把北城牆擴展到越秀山上,同時在山上修築了一座五層樓以壯觀瞻。

鎮海樓歷史上曾五毀五建,現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是1928年重修時由木構架改建成。1929年成為廣州市市立博物館。1950年改名廣州博物館,分朝代陳列廣州城2000多年發展的文物史料。2013年3月,鎮海樓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陳氏書院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陳氏書院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

陳氏書院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它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

陳家祠的建築雕塑飾件多達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磚雕41件、銅鐵鑄和壁畫13件。陳家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祠也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的所在地,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館內除長期設有《廣東傳統雕刻藝術》、《廣東象牙雕刻藝術》、《廣東刺綉》、《百年陳氏書院》、《舊廣州家居》等展覽外。

還不定期展出各種廣東民間工藝品,如石灣藝術陶、廣州織金彩瓷、潮州金漆木雕、廣綉、套色蝕花玻璃等。

21世紀以來,陳氏書院以「古祠流芳」之名兩度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被譽為「廣州文化名片」,成為嶺南地區最具文化藝術特色的博物館和著名的旅遊景點。

6、豫章書院

豫章書院創建於南宋時期,當時在朱熹理學的影響下,這里成為江西地區傳播朱程之學的基地。元明兩朝書院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元朝,因元統治者將理學作為治國安民之道,對書院採取了提倡、扶植和加強控制的政策,此階段,豫章書院和全國其他書院一樣得到一定的發展。

明朝初年,明統治者對書院採取的是不支持不禁止的政策,書院處於停滯狀態。明萬曆年間,因為政府的禁書院政策而一度被迫停辦。後來江西巡撫凌雲翼、潘季訓修葺後改祀宋元明諸儒,稱「豫章二十四先生祠」。

③ 華林寺的歷史沿革

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印度僧人達摩遵從師父自訓諭,西來弘化禪宗妙旨,從海上到達廣州城外的珠江北岸(今下九路),建西來庵潛心苦修並廣傳佛教。
西來庵建成後,歷隋、唐、宋、元、明、清諸代多次修葺,並經多次改建為磚木結構,「傳燈不絕」,長盛不衰。該庵始建1100多年後,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庵的住持宗符禪師募資擴建,增設了禪房、僧房、大雄寶殿,又開拓庭院,廣植樹木、引入流水,營造起一座頗具規模的佛教叢林,面積達3萬平方米,並將西來庵改名為華林寺。

繼宗符禪師之後,其弟子離心和尚又繼續修建,苦心經營近十年,致使華林寺僧侶雲集,香火鼎盛,成為當時廣州佛教四大叢林之一。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華林寺建舍利殿,內有七級的石舍利塔。
清道光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1845——1849年),華林寺住持祇園法師奉詔命由杭州凈慧寺摹祥(描羅漢圖),回來修建了五百羅漢堂。據有關史料記載,民國初年的五百羅漢堂規模非常宏大和雄偉:堂呈田字形,大門左右分立高達丈余的金剛,從門直入,北邊神龕供奉有三寶佛,中央兩面均有天井,迴廊供奉五百羅漢神座,眾羅漢像體如真人大小,喜怒哀樂表情及姿態各異,其中一尊是元代來華的義大利航海家馬可·波羅原型塑像。堂中還有一座高4米、重達1噸的銅制阿育王神塔。
民國初年,華林寺殿堂廡廊拆改為民房,僅存五百羅漢堂。五百羅漢金身燦然,形像姿態,神情性格,無一雷同,或靜坐禪觀,或游戲談論,舉手投足間足見人物性格,可謂巧奪天工,其中還有一尊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木雕像。五百羅漢堂前,有建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的七層高的漢白玉石舍利塔。
「文化大革命」中,華林寺遭到浩劫,寺內原有的佛像、眾多羅漢像被毀,阿育王神塔亦不知去向。
建國後期,黨和政府執行宗教政策,多次撥專款維修寺院。
1963年市政府公布該寺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5年,白石塔被移置廣州蘭圃公園內。移置時,在塔基中心發現有佛舍利子套盒,盒共有石、木、銅、銀四層。外層石函蓋上有「舍利子」三個朱紅字,銅盒蓋面銘刻著「大清康熙辛巳孟秋華林寺住持沙門之海敬合」字樣,盒內裝有珍珠、琥珀和沉香木,銀盒還刻有蓮花和圓點紋。
自1986年重修恢復開放以來,被占房舍逐漸收回並進行修葺。
1989年五百羅漢堂率先對外開放。
1994年白石塔從蘭圃移回華林寺,安放在寺院的北端,與寺門相對。雖經300餘年歲月的劫難,白石塔仍保存完好,風采依然。
1996年,原藏於舍利塔內的舍利子也由市園林局歸還給華林寺。

④ 華林寺的寺廟歷史

華林寺又名九皋廟,始建於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初名「臨湖院」,該院由僧如璉住持,邑紳王珣捐九皋山地,邑紳王振清捐資興。舊版《奉新縣志》載有碑記雲:「南櫪王珣施地九皋,王振清重修。」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寺僧會凈擴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臨湖院正式升格為「隆教寺」,成為奉新佛教眾林之。明正統年間(1436-1449),寺僧觀古再募增修,但不久因失火而被焚。明弘治年間(1448-1505),奉新越王山寶蓮院僧智宏、智寬又募資重建。明正德五年到八年(1510-1513),華林胡雪二率二萬多農民起義,「華林軍」紮寨數十里,而緣於耿氏太婆之墓地於九皋山,隆教寺得免戰火。嘉靖元年(1522年),浙江烏程進士朱雲鳳任奉新知縣,吟《隆教寺》詩:「禪關春盡落花香,鳴鳥聲中帶夕陽。清景逼人消不得,東風沉醉發詩狂。」順治六年(1649年),山西萬全進士明以溫任新知縣,吟《隆教寺》:「出郭來蕭寺,貪偏宜十月秋。蒼涼千樹肅,湛淡一池幽。乍識僧疑古,盤衣坐釋憂。會心何必遠,指顧絕塵游。」風雨滄桑,隆教育寺後不知何故又再坍記。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寺僧波定、子皓又募資再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邑紳鄒朴裔捐資重修羅漢堂。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寺僧乘舟募資增建寺亭,鄧鶴齡捐送大桶租五石。咸豐年間,太平軍駐扎奉新,隆教寺毀於戰火。民國至「文革」前隆教寺(當地人稱九皋廟)已規模不大,胡氏族人每年清明於耿氏墓祭祖時,隆教寺亦屬胡氏族人的驛站歇息之所。此又見華林與佛教之深厚因緣。其實在華林胡氏祖居地,不止隆教寺(今名華林寺)一座寺廟(道觀不計),倘有正宗寺、長壽院二座佛教寺廟。
二00六年四月,當代佛門高僧本煥老和尚之弟子、河南籍胡氏後裔印演法師於此耿氏林園後山松林中,折木為梁,彎枝為窗,割草為瓦,創建了「無住茅蓬」,茅蓬內置佛像,作為潛修禮佛之所,是為華林寺之雛形。
印演法師搭建「無住茅蓬」的原意是清靜潛修,期間附近奉新、南昌、安義、高安廣大佛門信眾前來朝拜活動者絡繹不絕。
印演法師期間對華林文化也得以了解,而法師自身俗家亦是胡氏子孫,法師對華林胡氏諸先祖前賢所創下的深厚的華林文化而震驚,並感悟自身與華林胡氏諸先祖前賢不期而遇的因緣不可思議。遂在奉新縣委、縣政府諸領導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結合耿氏林園內原有九皋廟(又名隆教寺,現已不存)之史實,整體規劃恢復並正式命名為「華林寺」。
二00七年元月,印演法師帶領廣大佛門信眾拆除茅蓬,破土動工。

2013年10月28日,華林寺隆重舉行寺院落成暨諸佛菩薩像開光慶典法會,高僧大德、信眾嘉賓雲集,共同見證了這一庄嚴的時刻。

⑤ 福州華林寺的華林寺歷史

宋高宗趙構賜御書「越名「越山吉祥禪院」。宋高宗趙構賜御書「越山、環峰」,明正統九年(1444年)賜額「華林寺」。名臣李綱、張浚等均曾寓游於此。
華林寺歷經幾多春秋,僅存大殿,後增建山門、左右配殿和廊廡。大殿為抬梁式構架,單檐九脊頂,高15.5米,面積574平方米。大殿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全由斗拱支撐,不用一根鐵釘。其建造手法在全國唐宋木構建築中獨具一格,對日本鐮倉時期(12世紀末)的「大佛樣」、「天絲樣」建築風格影響頗大。 盡管福州地區多雨潮濕,白蟻繁生,木構建築很難以存,但華林寺的主要構件卻仍然保存九百多年前的原物,是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建築寺院,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1983年被列為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林寺大殿雖經明、清兩朝多次重修,增建周廊下檐,但其主要構件仍為千年原物,是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物。

⑥ 華林寺大殿的歷史沿革

明正統九年(1444年),御賜匾額「華林寺」,一直沿用至今。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並入附近的羅漢院、越山庵,後又增建了御書閣、環峰亭、絕學樓、勝會亭等建築物。
華林寺幾經焚毀,現僅存大殿。1958年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鑒定為長江以南最古老木構建築物。1984年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落架修復,並配建山門、東西配殿、迴廊及工作室等附屬建築,於1989年10月竣工完成
華林寺大殿平面近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共用檐柱14根,內柱 4根,通面闊15.84米,通進深14.70米,台明面積為 495.6平方米,單檐歇山筒板布瓦頂。主體構架為八架椽屋前後乳栿用四柱,徹上露明造。內柱高過檐柱2.62米,是為了容納內槽佛像的高度。正面無側腳,兩山前後內柱各有側腳 4厘米。

⑦ 華林寺的主要價值


華林寺歷經幾多春秋,僅存大殿,後增建山門、左右配殿和廊廡。大殿為抬梁式構架,單檐九脊頂,高15.5米,面積574平方米。大殿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全由斗拱支撐,不用一根鐵釘。其建造手法在全國唐宋木構建築中獨具一格,對日本鐮倉時期(12世紀末)的「大佛樣」、「天竺樣」建築風格影響頗大。大殿雖經明、清兩朝多次重修,增建周廊下檐,但其主要構件仍為千年原物,是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物。寺內存有宋代高宗趙構篆書殘碑一方,清康熙《華林禪寺香燈碑》、民國《林森紀念堂碑》等。華林寺寺內原有御書刻石、大雄寶殿、環峰亭、絕學寮、勝會亭,歷經幾多春秋,早已毀廢,至今僅存山門、左右配殿、廊廡和大殿。大殿雖經明、清兩朝多次重修,增建周廊下檐,但大殿的主要構件(梁架、斗拱等)仍為初建時的原物,保存唐宋建築風格,是中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物。華林寺創建於宋朝初年,它的構架形式,不但可以看出北宋的建築特點,而且還可以上窺前代的建築風格。由於中國長江以南地區多雨、潮濕,古代木構建築很難保留下來,在宋代木構建築本來就保存很少的南方地區,此殿尤顯珍貴,是研究古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
1982年2月23日,華林寺大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1990年,國家撥專款進行了大修。大殿落架大修,為避開殿後緊挨著的大樓,大殿整體向東南遷移了14.6米、南移8.3米。除修復了大殿外,另增建山門、配殿、兩廊及四隅圍牆等附屬建築,並建立了華林寺文物保護所,大殿辟為古代建築博物館。
保護范圍:東至福建日報社圍牆,西至火神廟(含火神廟),南至華林路,北至省委大樓。

⑧ 福州華林寺的華林寺大殿

被譽為國寶的華林寺,位於屏山南麓。建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吳越國國王錢鏐割據閩浙等地,福州郡守鮑修讓為祈求佛祖保佑郡境的安寧,拆除閩王宮殿,利用拆下來的材料在屏山南麓修建越山吉祥寺院,內有文昌祠、普陀岩和正殿等。正殿之後有法堂,法堂之西有祖師殿,都以屏山(越山)為靠背。此後,後人又在附近建造數座禪院,規模宏大。宋高宗曾賜該寺御書「越山」、「環峰」。明正統九年(1444年),御賜匾額「華林寺」,一直沿用至今。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附近的羅漢院、越山庵等並入,華林寺規模更大了,後又增建了御書閣、環峰亭、絕學樓、勝會亭等建築物。清嘉慶至道光年間(1796-1850年),重建大殿、天王殿、山門、廊廡、客堂、僧舍等。但時至今日,均已無處可尋,僅存大殿。現有殿外的石板甬道、山門、走廊及東西配殿,還有綠化植樹,都是在大殿1988年8月修復後完成的。 華林寺大殿1982年就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林寺大殿雖經歷代重修,但大殿主要構架還是初建時原物。可稱得上是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是研究我國南方木建體系的珍貴實物資料。 大殿為單檐九脊頂抬梁式木構建築,高15.5米面積574平方米。面闊3間(15.84米),進深4間(14.70米)。大殿為八架椽屋,共用18根柱子支撐,其中檐柱14根,內柱4根。14根檐柱柱頭由間額、額枋縱橫連結,形成外層大方形框架結構。殿內柱子布局採用減柱法,內柱4根,每根高7米,內柱之間,由前後內額、四椽筏縱橫連結,形成內層四方框架。大殿四檐及內柱頭上均施斗拱,而柱頭上更用特別粗大的斗拱承托,梁架斗拱為七鋪作、雙抄、三下昂、偷心造,具有唐宋風格。在整個架構中沒有用到一顆鐵釘。這是華林寺的獨特所在。這種框架結構的合理性和穩定性,使大殿經受了千年風雨的考驗,至今保存完好。這種木柱風格流行於南北朝時期,隋唐以後已不多見。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風格使華林寺在唐宋時代的木構建築中獨樹一幟。 大殿落架大修時,對各主要部位構件取樣,經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碳14測定,受測樣品普遍達到1200年,最高的達到1400多年。據現存史籍文獻的研究及科學的測定,大殿的建造年代確認為964年。若按建築年代排列,它列在山西省五台縣的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芮城縣的廣仁王廟,平順縣的天台庵、大雲院,平遙縣的鎮國寺大殿之後,居全國第七位。前六座建築均保存在氣候乾燥的高原地區,華林寺大殿則是長江以南最為古老的木構建築了。它的建成,比《營造法式》這部建築史上有里程碑之稱的官方典籍還要早近200年;比浙江寧波的保國寺大殿和莆田的元妙觀三清殿要早半個世紀左右。經中、日專家學者考證,華林寺大殿對日本鐮倉時期(12世紀末)的建築風格有著巨大的影響。可見,華林寺又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見證。華林寺大殿1982年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國家撥款落架重修,新址較原址東偏14.6米,南移8.3米。採用有機化學灌漿等新技術工藝,保存了原構件各種精美造型和特色,整修如舊,並配建附屬建築:山門、東西配殿、回廓及工作室等等。1989年10月全部竣工,耗費人民幣144萬元,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寺內存有宋代高宗趙構篆書殘碑一方,清康熙《華林禪寺香燈碑》、民國《林森紀念堂碑》等。

⑨ 廣州都有什麼寺廟

廣州人最熟悉的寺廟是華林寺、光孝寺、六榕寺、三元宮、黃大仙廟、懷聖寺和菠蘿廟(南海神廟)。其中懷聖廟是伊斯蘭教的廟堂。
其中光孝、六榕、華林、海幢四寺稱為廣州佛教四大叢林。
1、三元宮
坐落於應元路越秀山的南麓,是廣州市現存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三元宮為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創建。初名越崗院,唐稱悟性寺,明代重修時改名為三元宮。
相傳為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又名玄)為煉丹而建,初名越崗院.鮑靚之女的姑,善長醫葯,與晉代著名醫葯家葛洪結為夫妻,在此居住10年之久,「藉井泉及紅艾為醫方,活人無算」,逝世後人們在此設的姑殿以紀念。越崗院自東晉建後,幾經荒廢,於明萬曆及崇禎時重修,始用三元宮之名(一說清順治年間改建為三元宮)。三元,即道家對天宮、地宮、水宮的總稱,傳能赦罪解厄,帶來福壽.
2、光孝寺
光孝寺位於廣州人民公園之北,佔地三萬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廣州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一說,此話雖未必正確,但該寺是廣東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該寺始建於三國,寺名屢變,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而定今名。唐代儀鳳元年(676)高僧慧能在寺中戒壇前菩提樹下受戒,開闢佛教南宗,被稱為「禪宗六祖」,為該寺增添了不朽的光彩。此後殿宇日多,對中國佛教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3、六榕寺
六榕寺花塔在朝陽北路,廣州著名的佛教古寺。建於梁大同三年(537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是廣州著名的古跡之一。
公元537年,南朝梁武帝蕭衍(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信佛君主)的母舅曇裕法師從柬埔寨求得舍利(佛骨)來到廣州。廣州刺史蕭裕為了迎接這一佛教之寶,特地在這里創造「寶庄嚴寺」。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時,該寺僧人供奉佛教禪宗六祖慧能,以修凈業,遂改名為凈慧寺。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軾於宋元符三年(1100年)路經廣州時到此游覽,看見寺內有古榕樹六棵,便題書「六榕」二字。明代稱六榕寺,並沿襲至今。
花塔在六榕寺內,原名寶庄嚴寺舍利塔。該塔是與六榕寺同時興建的,但原塔已於公元十世紀時被火焚毀。1931年重修時在內部用鋼筋水泥加固。現塔高57米,八角九級,裡面十七層,沿梯級登至塔頂,可俯瞰全市景色。塔的外形華麗壯觀,檐角都懸掛吊鍾,整個塔好像是花朵疊成的一根花柱,塔頂好似長在最高一朵花上的花蕊心。所以人們一般叫它為「花塔」。
4、華林寺
位於廣州西關下九路北側西來正街一帶。隋代以前此地為珠江岸。
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天全國(即古印度)高僧菩提達摩東渡來到中國傳教。他首先在今西來初地處登岸,並在登陸處建西來庵。後世信徒尊奉達摩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始祖,因而稱其當年登陸地為西來初地。 
華林寺是佛教寺院,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隋、唐、宋、元、明諸代,傳燈不絕。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首建大雄寶殿,次建樓閣堂龐察室,改西來庵為華林寺,成為廣州佛教四大叢林之一。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該寺住持抵園和尚奉詔始建寬31米、深44米、總面積為1364平方米的五百羅漢堂,除供奉三寶佛外,還陳列著神態各異的泥塑五百羅漢像。另有一尊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木雕像,該木雕像現存威尼斯科雷爾博物館。羅漢堂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5、海幢寺
位於廣州市同福中路337號,始建於明末清初,迄今有三百多年歷史,是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以寺貌庄嚴、殿宇雄偉、凈域宏敞、佛緣鼎盛而聞名於世,被譽為廣府五大叢林之一。
該寺相傳南漢時代是「千秋寺」。後年久荒廢,變為居民叢冢。明朝末年,為富紳郭龍岳的圓地。僧人光牟、月池師徒向郭募得此地建佛堂,依佛經海幢比丘潛心修習般若波羅密經成佛之意,取名「海幢寺」。
海幢寺歷史悠久,林木參天,濃蔭覆地,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海幢春色」為昔日膾炙人口的羊城八景之一。名勝古跡和珍貴文物有海幢論鷹爪、十六羅漢、四大金剛、三須觀音、猛虎回頭石、海幢宮瓦、澹歸碗、幽冥鍾、星岩石塔等一大批,豐富多彩。加上天然和尚等高僧著述頗豐,又延師授徒以詩學,故詩僧特多,有「天然門下,詩僧六十」之美譽。因此,歷史上海幢寺不僅是弘法修禪的場所,也是名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地方。
6、仁威廟
坐落於龍津西路廟前街,舊泮塘鄉內。該廟始建於宋皇?v四年(1052年)。自宋以來,歷代鄉民皆"率其私錢"修葺或重建。清乾隆年間重修前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進房舍。後兩進和東序則是乾隆年間增建的。仁威廟是一座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廟。現主體建築略呈梯形,佔地2200平方米,坐北朝南。仁威廟內的木雕十分精緻,頭門均做成木雕的工藝構件,雕刻吉祥紋飾,遍施金彩。而頂部為五山風火山牆。正脊是石灣文如塑造的陶塑人物瓦脊,上有"同治丁卯"字樣。仁威廟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其木雕、石雕、磚雕各具特色,陶塑、灰塑工細勁秀,給人們留下深刻而強烈的印象。
7、南海神廟
又稱波羅廟,位於黃埔南崗鎮廟頭村。南海神廟是古代帝皇祭海的場所,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廟中舉行祭典,留下不少珍貴的碑刻,有「南方碑林」之稱。南海神廟又是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史跡,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廟內現存文物眾多,廣州市古樹名木的第1至第8號均在神廟內 ,如位於廟西的一棵皂莢樹已有390年歷史,其它幾株木棉、海紅豆等樹齡均在200年以上。廟西章丘崗上有「浴日亭」,宋元時羊城八景之一「扶胥浴日」即指此處,亭內立有蘇東坡詩碑。南海神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農歷二月的「波羅誕」廟會是廣州地區最大的民間廟會之一。 
8、黃大仙祠
廣州黃大仙祠始建於清代己亥年(1899),1910年代遭受戰亂破壞,但從遺跡可見,如石刻對聯、浮雕石柱、匾額、門飾、石獅等,裝飾以精緻雕刻。
1915年主持人梁仁庵道長攜黃大仙的畫像、靈簽和葯簽到香港,於1921年建成香港黃大仙祠,因而深受海內外華人信仰和祀奉。
廣州黃大仙祠於1997年11月9日由廣州嘉游旅遊景區開發有限公司投資正式動土復建,並於1999年2月6日開放給公眾參觀。至今已接待超過數百萬人次。祠內存有原黃大仙祠珍貴的文物,另設有黃大仙主殿、 觀音殿、呂祖殿、孔聖堂、財神殿、關帝殿、斗姥殿、陳列區、嶺南式園林花圃、億年奇石、素菜館及商場和廣場等設施提供遊客用膳、購物和休憩。
9、番禺南沙天後宮
南沙天後宮緊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坐落於大角山東南麓,依山傍水,其建築依山勢層疊而上,殿宇輝煌,樓閣雄偉,在天後廣場正中就是石雕天後聖像,是為紀念海上女神林默而建,建築特點是集北京故宮的風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氣勢於一體,其規模是現今世界同類建築之最,被譽為「天下天後第一宮」,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媽祖廟。天後宮佔地278畝,投資近5000萬元。
天後聖像高達 14.5 米 ,屹立在佔地 1.5 公頃 的天後宮廣場上。整座天後宮四周綠樹婆娑,殿中香煙裊裊,置身其間令人頓生超凡脫俗的感覺。 
另外還有北京路的大佛寺,白雲山的能仁寺,惠福西路五仙觀,海珠區五鳳村漱珠崗上的純陽觀,等等。。

閱讀全文

與華林寺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