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中,家庭與氏族的區別他們分別出現在什麼時候急急急
氏族公社(約前10萬年——公元前21世紀)是繼原始人群之後出現的以血緣為紐帶的人類共同體,是原始社會的高級階段(原始社會兩大階段: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氏族公社的歷史又可分為兩個階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其中: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徵是:婦女居於支配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徵是:男子居於支配地位
家庭演化的歷史形態
學術界對家庭演化的形態一直有不同看法,通常認為經歷了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4種形態。
血緣家庭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家庭形式。在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經過長期經驗的積累,認識到不同年齡人的生理差別,在內部逐漸地選擇了按輩份劃分的婚姻,即年齡相近的青壯年兄弟姊妹相互通婚,排斥了上下輩之間的婚姻關系。這時,姐妹是兄弟的共同妻子;兄弟是姐妹的共同丈夫,夫妻都有共同的血緣。血緣家庭既是一個獨立的生產單位,又是一個獨立的生活單位。
普那路亞家庭
是人類家庭的第二種形式。由美國人類學家L H 摩爾根命名,並把它作為群婚家庭的典型。普那路亞(punalua)是夏威夷語,意為「親密的夥伴」。這個名稱是從最早發現實行這種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島的土著人那裡來的,由共妻的一群丈夫互稱"普那路亞";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稱「普那路亞」。這種家庭制度是群婚發展的最典型的階段。原始社會發展到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由於人工火的發明,人類製作石器和狩獵活動,以及原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促使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居住地相對地穩定下來;又由於人口的繁衍,一個血緣家族不得不分裂成幾個族群。為了擴大物質資料生產,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生活需要,族群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合作和社會聯系,於是便產生了各族群之間的通婚。同時,在人類本身的生產方面,經過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和自然選擇規律的作用,人們逐漸認識到族外通婚對後代體質發育有益,並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間不應發生性交關系的觀念,於是在家庭內部開始排除兄弟姐妹間的婚姻關系,實行兩個族群之間的通婚,這就是普那路亞家庭形式。
對偶家庭
是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一種家庭形式。由普那路亞家庭發展而來。這種家庭由一對配偶在對偶婚的形式下結合而成,所生子女屬於母親所有。早期對偶婚是夫對妻暮合晨離。晚期對偶婚發展為夫居妻家,但不是長久的。這種對偶家庭不是氏族公社的獨立的經濟單位,社會的基本組織仍是母系氏族。家庭內男女平等,共同照料子女。對偶婚已從群婚時代單純的性關系轉變為一種廣泛的社會聯系。男子和女子一起勞動、消費,世襲仍按母系計算。對偶婚實行的結果是給家庭增加了一個新的因素,除了生身的母親之外,又明確了生身的父親。
一夫一妻制
是一男一女結為夫妻的婚姻和家庭形式。在原始社會晚期,由對偶家庭發展而來。一夫一妻制家庭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後一種婚姻家庭形式,它的確立是文明時代開始的標志之一,並適應於整個文明時代。它誕生的動力是財富的增加和想把財富轉交給子女,即合法的繼承人是由對偶所生的真正的後裔。自然選擇的作用歷史地由生產資料的私有製取代了。一夫一妻制家庭同對偶家庭相比,具有以下兩個特點:①男子的統治。由於丈夫在家中掌握了經濟大權,從而形成了對妻子的愈來愈大的統治權。②婚姻的不可離異。一夫一妻制家庭較之對偶家庭要牢固、持久得多,雙方已不能任意解除婚姻關系,通例只有丈夫可以離異妻子,破壞夫妻忠誠是丈夫的權利,而妻子卻必須嚴守貞操。一夫一妻制家庭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等不同的社會形態下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
② 如何理解家庭是一個歷史的范疇
歷史是由每個人或者每個家庭所譜寫的。每個人或者每個家庭都會有終結和消失的一天,但也會生生不息、永遠綿長;每個人與每個家庭都與國家一樣,有成功或失敗的歷程、也有歡樂和悲傷的故事。國家的歷史也包含了每個家庭的歷史,家庭是屬於歷史的范疇。
③ 歷史發展對於人們思想觀念和家庭生活的影響
你這好像要交作業似的。我簡單歸結一下我的觀點。
所謂歷史發展對思想及家庭的影響,其實最重要的是生產力的發展變化由此帶來生產關系的變化,生產關系變化會進而引起社會思想和家庭結構的改變。
比如,你看古代神話或歷史研究就會發現,人之初並沒有家庭婚姻這些東西,是群婚亂婚,伏羲和自己的親姐妹女媧是夫妻。人在社會關繫上還處在動物的某種狀態,這和當時的生產力有幾大關系。即便同一時代的,人們的思想也不一樣,比如中原和草原,中土和古代的東北,漢族和匈奴蒙古族滿族,他們的思想婚姻家庭機構很不一樣,就是因為生產力不一樣,由此在生產力基礎建立起來的生產關系不一樣導致。歷史的發展是生產力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生產關系變化而推動的。
上古時並沒有什麼家庭,由於生產力發展,尤其是農業發展,多數人口和文明固定在土地上,擁有比較牢固的關系的群體的生產力往往最高,人們生活也最有保障,而通過婚姻血緣建立起來的家庭最能保障這種生產關系,一起勞動分工獲得較多的生產產生的物質。並在家庭基礎上建立牢固這種關系的家族體系,在思想等方面確立這種關系。結果農業文明下的家庭規模往往很大,男性在農耕上起著重要作用,社會也鼓勵家庭和睦,以及所謂夫為妻綱,父為子綱講、究孝悌等社會倫理。中國春秋戰國思想上的百家爭鳴也和這有很大的關系。
近代工業革命後,以市場為基礎,要求各種生產資本能夠自由流動分配以適應市場要求,勞動力作為其中一要素,也要求能夠自由流動,勞動者能夠自由選擇工作和職業,僱主能夠自由僱傭或者解僱求職者,這樣個人對家庭的依賴降低,社會發展導致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這樣家庭規模往往較小,互相在經濟上不依賴,也導致互相家庭婚姻要求平等自由。
你提的問題太大,我只能這么回答。
④ 家庭的價值觀的核心是什麼,表現形式是什麼,表達方式是如何的,原因何在與歷史、文化、民族有什麼關系
家庭的價值觀的核心是和睦相處,共同敬業。有觀愛、支持、信賴、幫助等很多種形式方式存在,原因很簡單,只有親人好才是最實際的。經過母系、父系發展到現在,男女都平等,家跟任何民族惜惜相關。尤其是經歷了很多年的動亂,家庭的發展過程也不斷融合到歷史、文化。但只要有家的概念,就必須有繼承人,這樣繼承人就奮斗開創比強人更輝煌的業績。
⑤ 中國近現代史與我的家庭怎麼著手
可以以社會史觀的角度,通過搜集你的家庭在近代中發生的變化情況,分析變化的原因,結合當時時代背景,認識社會家庭生活與歷史發展的關系。
⑥ 我國南方與北方的歷史對社會文化家庭的影響是什麼
南方歷史上來說穩定的時間較長 社會安定文化藝術水平就有長足的發展空間,人民安居樂業早就了良好的貨幣市場文化環境,家庭就是圍繞社會生存,不需要面對較大的生活壓力,也有足夠的休閑空閑時間。發展更多的文化藝術產物。形成了良好的生存環境與道德理念
北方因為天氣環境等原因,游牧的生活造就了不穩定的生存空間。歷史上自古以來動亂較多。弱肉強食的生活環境,道德理念就不強,已生存為目的的生活,造就了比較豪放的文化形式。現在的北方文化依舊能看到這個方面的影響。家庭就是以生存為中心吧,從小善馬術 圍獵,成家就很早。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⑦ 從歷史變遷的角度看,家庭的形式有哪些
1. 當前家庭的分析
家庭來源於兩性的結合,通過婚姻的而構成,並以婚姻為依
據,這是家庭區別於其他社會組織的基本特徵之一。家庭的基礎是兩性的結合,這種結合必須是男女兩性依據一定的法律,倫理和風俗的規定而建立起來的兩性關系,為一定的社會制度所確認,從而成為婚姻關系。
家庭的機構是受社會生產方式制約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是一個經濟條件和傳統觀念,對家庭結構的影響甚大。家庭形式的變化與家庭結構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同時,我們應當注意到家庭功能也對家庭形式變化起著巨大的影響。
家庭功能在原來有以下功能,(1)經濟功能,在早期社會中,家庭是自給自足的生產和消費單位,不需要銀行,商店和工廠。(2)家庭的基本功能是給其他成員以威望和地位。家庭比個人重。要,家庭成員多,且很少具有獨立性。(3)教育功能,不僅是對嬰兒和孩子是如此,就是對青年人也是如此,包括對他們進行職業培訓,身體訓練,家庭生活常識教授和其他方方面的教育。(4)家庭為其他成員提供保護。(5)家庭履行宗教功能。如飯前家庭祈禱。(6)家庭具有娛樂功能。對農耕家庭來說,娛樂在家庭。(7)提供情感滿足。在現代社會,家庭的這些傳統功能因為被其他組織形式取代而發生了部分轉移。歷
1/5頁
史的看,社會變遷,技術革新以及意識形態的變化對家庭形式都具有沖擊作用,家庭形式的更迭,也是以上幾個功能相互適應的結果。現代家庭制度發生了八個方面的巨大變化:日趨增長的離婚率;生育控制的廣泛普及和家庭規模的縮小;丈夫和父親的威脅日益下降;日益增加的非婚姻性關系;妻子為薪水而工作的人數增高;家庭成員的個人主義和自由增強;政府日益替代了家庭的保護功能;家庭中宗教行為的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