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河源嘯仙高中分數線
珠海市
珠海市主要數據
【拼 音】Zhuhai
【面 積】陸地面積為1687.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為5965.2平方公里。
【人 口】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4.99萬人,其中戶籍人口92.63萬人。
【郵 編】519000
【區 號】0756
【區 劃】截至2005年12月31日,珠海市轄3個區(香洲、斗門、金灣),共8個街道、16個鎮。
珠海簡介
珠海市是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個重要城市,位於廣東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地理坐標處於北緯21° 48′~22°27′、東經113°03′~114°19′之間。東與香港隔海相望,南與澳門相連,西鄰新會、台山市,北與中山市接壤。珠海是中國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珠海市面積有1,688平方千米,人口141.57萬人(2005年統計),是廣東省人口規模最小的城市,人口分布為:香洲區 81萬人,斗門區 36萬人,金灣區 24萬人,人口密度為:全市人口密度為839人/平方公里,其中香洲區 1401人/平方公里,斗門區 595人/平方公里,金灣區 477人/平方公里;當中約有80萬為永久居民。珠海的海岸線長604公里,有大小島嶼146個,故有「百島之市」的美譽。在珠江口遼闊的水域上,大大小小的島嶼星羅棋布,計有146個,其中大部分集中於東部海域的萬山群島。
「珠海漁女」是珠海的標志;珠海的市花、市樹、市鳥分別為:勒杜鵑,Bauhinia blakeana ,海鷗
珠海的由來
珠海位於珠江口的西南部,因位於珠江注入南海之處而得名。唐宋以前,西北江三角洲的濱海線處於五桂山(今中山市境內)以北,珠海全境為散落在珠江河口外的偏僻海島。公元前221年隸屬南海郡番禺縣,漢朝隸屬番禺縣,晉至陳朝隸屬東官郡,隋朝隸屬寶安縣,唐代隸屬東莞縣。宋朝以後,因這里鹽業和銀礦業興旺,開始在山場村設置香山鎮。至紹興二十二年(1152)設置香山縣,隸屬廣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1953年建縣,1979年建市,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
有關珠海地名出處的傳說頗多,但最經得起推敲的還應該是從地理角度給予的釋義。珠海唐家與伶仃洋之間海域,古代就被當地居民稱之為「珠海」。在《唐氏族譜》上,有人取名為「唐珠海」(明朝永樂年間)。民國初年唐家三峰小學的《校歌》中,其歌詞有「前環珠海,後枕鵝峰」之句。可見這片海域早已有「珠海」之稱。因此,珠海建縣時,由於這一地區位於珠江出海之處,故稱之為「珠海」。珠海大部分地區原屬中山縣,1953年從中山、東莞、寶安縣劃出一部分沿海地區和島嶼設立珠海縣,縣城設在今唐家鎮。1958年珠海縣歸並於中山縣,1961年恢復珠海縣建制,縣城改設於香洲。1979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為省轄市。1983年,斗門縣劃入珠海市。
珠海經濟特區成立於1980年8月,當時特區面積只有6.81平方千米,以後經兩次調整,特區面積擴大到121平方千米。目前珠海市下轄香洲區、金灣區、斗門區(原斗門縣)、高新區。
亞熱帶自然環境
珠海市區內陸部分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多樣,以平原(佔25.5%)、丘陵(佔58.68%)為主,兼有低山、灘塗等。地勢平緩,倚山臨海,海域遼闊,百島蹲伏,有奇峰異石和秀美的海灣、沙灘。內陸由鳳凰山、將軍山兩大山系的山地丘陵及海岸、平原所構成。最大的海島是三灶島,面積約78平方公里。陸上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為縱橫交錯的水網分劃。濱海沖積平原由西江和北江沖積物聚成。珠江口外海濱灘塗遼闊,水下灘地向岸外緩慢坡降。海岸線、島岸線長690公里。內陸最高的鳳凰山,海拔 437米,海島多在海拔100米以上。最高峰是二洲島上的鳳凰山,海拔437米。主要礦產資源有水晶、鐵、鎢、錫、錳、鉀長石、優質石英砂。自然土壤有赤紅壤、石質土、濱海沙土、鹽漬沼澤土等。主要河流有磨刀門、金星門、坭灣門、雞啼門、虎跳門、前山水道、灣仔澳門河段、南水瀝等,總長135公里。
珠海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常受南亞熱帶季候風侵襲,多雷雨。年平均氣溫22.3℃,最低氣溫2.5℃。年降雨量為1770-2300毫米,4月至9月盛行東南季風,為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85%;10月至次年3月盛行東北季風,為旱季。
珠海大氣的年平均相對濕度是79%。每年初春時節,細雨連綿,空氣相對濕度較大,有時可達到100%。
珠海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是台風和暴雨,個別年份冬季受寒潮低溫影響。台風出現的時間多在6月至10月,年平均4次左右。嚴重影響珠海市的台風平均每年1次,暴雨有5次左右。
B. 珠海有什麼特產
1、橫琴蚝
橫琴蚝是生長在珠海市橫琴島的一種牡蠣。橫琴蚝生長在鹹淡水域,有適當的陽光照射,漲潮的時候,水能蓋住,退潮的時候,能露出來曬曬太陽。因此具有美味的特點。橫琴島四面環海,處於鹹淡水交界處,溫度適宜,水質干凈,微生物豐富,是理想的天然蚝場。
2、白蕉禾蟲
禾蟲,又名地蠶,多生長在鹹淡水交匯點的大少田地區的稻田和河灘淤泥中,靠吃腐爛的禾根漿液長大。春秋兩季,禾蟲每隔15天便成熟一次,爬出淤泥,一般在紅雲細雨,天氣變化異常或漲潮的情況下,密密麻麻的禾蟲浮游在河涌水面上,覓食和交配繁殖。
3、南屏脆肉鯇
脆肉鯇是南屏的特產之一,它是用特種方法養出來的,開始是在一般魚塘養殖出2斤重的草鯇,然後撈起移到一個有天然山水的池塘,再進行人工培養,用精飼料喂飼。
由於山泉長年流瀉,迴旋倒轉,使鯇魚不停的運動,肌肉變得結實,加之南屏的水質特別好,所以經過一段時間,便養成脆肉鯇。
4、黃金風鱔
黃金風鱔又名青鱔、鰻鱺、河鱔,是淡水中名貴魚類之一。因它富含維生素A,加上肉味鮮美可口,被人譽為「水中人參」。斗門井岸鎮黃金村海灣,由於水質環境沒有污染,是風鱔生長的好地方,這里的風鱔肥大、肉嫩。農歷八月至十月份是風鱔收成季節,尤其不可錯過。
5、將軍帽
將軍帽,學名笠螺,是珠海伶仃島及附近海域的一種貝類,因其硬殼部分形狀像清朝將軍的帽子而得名。其肉質為黃綠色,較脆,富有彈性,吃起來韌性如鮑魚,故又有「假鮑魚」之稱,是下酒的美味,營養相當豐富,烹調方法多為清蒸。
6、狗爪螺
狗爪螺,俗名佛手、石徹、狗爪螺、龜腳,為亞熱帶和熱帶貝類動物。狗爪螺盛產於珠海外伶仃島海域,因其形狀酷似狗的爪子而得名。一般很多狗爪螺一簇一簇群生群長,擠附在礁石縫隙中,長年不移動,靠吃水中的微生物生長。
C. 小弟急求一篇作文,關於福州三坊七巷的,可以是觀後感,其它都可以,字數在800到1000,謝謝!
福建省 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 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算"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三坊七巷圖「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衣錦坊
衣錦坊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台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台,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榭戲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等。林佶精詩文,著有《朴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夫於亭雜錄》、《午亭文編》非常有名,被稱為「林佶四刻」,在中國印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還有詩人、著名藏硯家黃任,琉球國冊封使齊鯤、同榜兄弟兩進士——劉齊衢和劉齊銜、博物學家郭柏蒼、近代小說翻譯家林紓、著名作家郁達夫等等。還出過不少才女,如黃任之女黃淑宨和黃淑畹,齊鯤之女齊祥棣,郭柏蒼之女郭拾珠姐妹,她們或精書畫,或工詩文。
光祿坊名勝以光祿吟台最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勝,以及宋至清摩崖題刻多處,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光祿吟台西荔枝樹下,原有石刻「鶴磴」,是紀念林則徐晚年放鶴處。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牆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築的特色。
因原來光祿坊旁的房屋都比較老舊,目前該地正在進行整體大修工作,預計2010年國慶節前全部完工。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後來便更名為「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小時候在這里居住過,《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參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楊橋巷(南)有座「雙拋橋」,規模不大但傳奇多。一是此橋所處內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河奇觀,在此感受得最為真切。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陰,於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凄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後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後有樹、先有樹後有橋,還是相反。近聞有海外作家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並論,更添了幾分悲情。不過,由於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雙拋橋已經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黃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黃樓」,屬於文物保護單位。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後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間。今此老宅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宮巷
宮巷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宮巷裡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如漏花窗戶採用縷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築藝術集大成者。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稱「吉避巷」。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凌辱過他而趕緊迴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福州著名的「安泰樓」酒樓也就位於吉庇巷口。
南後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後街。
三坊七巷之南後街福州南後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雲集。
這里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全。還有專為文化人服務的刻書坊、舊書攤、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兩節的燈市。「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客里偷閑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清末舉人王國瑞這道詩中將南後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南後街以前的文化風貌。明、清時期的南後街依舊是「粉牆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至民國時,將路面拓寬,改成柏油馬路。
南後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 翻修後的南後街將充滿古色古香韻味,路面的寬度將達到12米,包括中間寬7米的步行街和兩側各2~2.5米的路側帶。起於楊橋路、止於吉庇路的南後街全長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閑文化商業街。
歷史上的南後街曾聚集了花燈、裱褙、書坊等許多福州傳統工藝行業。有關人士說,根據相關規劃,南後街的定位是傳統文化商業街,初步打算根據老字型大小的經營現狀選擇一部分予以恢復,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書坊、花燈等百年老字型大小,市民喜愛的傳統燈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舉辦。此外,有關部門還有意邀請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在南後街設置工藝美術大師展示店,以增加傳統商業氛圍。
現在,在南後街的經營商業業態規劃上,出現了酒吧咖啡、頂尖奢侈品等「新面孔」。這些新面孔的出現,將給傳統的南後街注入現代化的因素。
南後街沿街保護性修復工程於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經開街,再現其「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的歷史風貌。
[編輯本段]建築特色
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後,再隔一條南後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後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築。
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台,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牆、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
馬鞍牆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江南建築中,絕大多數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牆,福州僅個別建築有,包括福建的閩北、閩南、閩東也有存在,惟獨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馬鞍牆。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雕飾
三坊七巷在建築裝飾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數對門窗扇的雕飾。普通居民樑柱多不加修飾,簡潔朴實,而在門窗扇雕飾上則煞費苦心。其窗欞製作之精緻,鑲嵌的木雕之華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難以企及的。窗飾的類型特別豐富,有卡榫式圖案漏花,有純木雕式窗扇,也有兩者相間使用。可以說是江南藝術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過精心編排,構成不同的裝飾效果,有直線型、曲線型、混合型--直線型疏密有致,曲線型富有動感,混合型變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題材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整個窗扇雕飾有對稱式有不對稱式。如文儒坊尤恆盛的明代古宅,在二進廂房的門窗隔扇上,透雕了較復雜的瓶花圖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滌環板上是淺浮雕的花開富貴.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鏤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飾,充分顯示了福建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
建築門
三坊七巷建築門的處理也極具特色,約有四種。一種是在前院牆正中,由石框構成的與牆同一平面的矩形師門,另一種則是兩側馬鞍牆延伸作飛起的牌堵,馬鞍牆夾著兩面坡的屋蓋形成較大的樓,像沈葆楨故居、陳承裘故居、林聰彝故居都是這種門樓。
[編輯本段]《三坊七巷宣言》
《三坊七巷宣言》是在2009年7月20日在福州舉辦的「老城保護與整治———三坊七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通過。宣言就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如下共識和行動倡議: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屬於一個城市,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每個城市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
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發展的進步。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應不僅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應注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重視建立民眾與文化遺產間的情感聯系,應建立、積極、合理、有效的途徑,使文化遺產為民眾所關注與分享,使文化遺產真正為社會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
文化遺產對於經濟社會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而深刻長遠的,是不可復生的精神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文化遺產的喪失是無法補償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每個城市都有她應保護的「紫禁城」。
[編輯本段]主題展館
用於展示三坊七巷文化價值的博物館擬選地址現已基本確定,將開辟8個博物館和3個展示區:
1.三坊七巷歷史人物博物館,擬選址劉家大院。理由是劉家大院是福州乃至全國領先的城市公共事業的先驅,又臨近光祿坊,是三坊七巷的「客廳」。
2.福州當代藝術中心,擬選址藍建樞故居。理由這里緊貼光祿坊公園,對帶動人流,提高知名度,方便參觀都極為有利。 3.當代漆藝博物館,擬選址南後街中心地段的葉氏民居。理由是這里是福州百年老店與老行當和現代生活嫁接的中轉平台。 4.福州民俗展示與演藝中心,擬選址郭柏蔭故居。 5.戲劇戲曲演藝中心,擬選址水榭戲台。 6.茶文化世術館和國賓級接待中心,擬選址林聰彝故居。 7.明清傢具民俗博物館,擬選址二梅書屋。 8.楹聯博物館擬選址梁章鉅故居(梁章鉅是福州先賢楹聯學鼻祖)。 擬開辟的3個展示區為:「一個專項展示區」,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黃巷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閩台親緣關系;「第一綜合展示區」為黃巷至吉庇路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林氏價值的各種文化和船政文化;「第二綜合展示區」即「三坊」中各展示點有機結合形成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文人墨客的相關文化。 此外,三坊七巷還將藉助「一水一節點兩街兩片區」的結構,構建不同功能區。其中「一水」即安泰河的濱水休閑風情帶。「一節點」規劃是擬將光祿坊的「光祿吟台」作為三坊七巷南節點。「兩街」為南後街傳統特色商業帶和南街商業更新發展帶,「兩片區」規劃是結合北入口,將郎官巷、塔巷及水榭戲台部分作為旅遊集中展示區。宮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將作為博物館建築集中區;文儒坊南北段兩側作為會館會所片區,以創意和休閑為主。
[編輯本段]坊巷名人
近代以後的重要歷史事件,如虎門銷煙、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五四運動 、 「一二·九」運動、盧溝橋事變等等,都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關節點。從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這些事件中扮演了時代推手的角色。
林則徐 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1785—1850)是揭開中國近代史序幕的傑出政治家,又是反抗外國侵略的民族英雄。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對西方文明成果採取積極的了解和吸收並為我所用的態度,故能成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之開風氣者」。三坊七巷旁的澳門路有林則徐祠堂。
沈葆楨:中國「船政之父」。沈葆楨(1820—1879)在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中,被推向前台。他擔任福建船政大臣,負責造船、練兵和人才培養,為組建福建水師、南洋水師而努力,成為早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引進西方科技的先驅,我國近代教育和近代海軍的創始人之一。他腳踏實地、不遺餘力地將林則徐、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付諸實踐。
曾宗彥(1850—1972):近代「陸軍之父」。曾宗彥居於安民巷。他甫任江南道監察御史,便於1898年5月,上書光緒皇帝《時艱孔迫,宜用洋操剋期練軍陸軍折》。他主張:「為今之計,莫若先盡各省已有之餉,練各省洋操之兵,但求其精,不患其少。」即以新法精練陸軍。並提出必須「整頓軍隊,各省陸軍一律政習洋操,尤以東三省為急」。光緒皇帝十分重視,立即下諭:「今日時勢,練兵為第一大政,練洋操尤為操兵第一要著。惟須選教習以勤訓課,核餉力以籌軍實。」曾宗彥的奏摺,引發清廷兵制改革,所以有人稱其為「近代陸軍之父」。
冰心(1900—1999),人稱「世紀老人」,福建長樂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冰心 。「一片冰心在玉壺」。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作家,兒童文學家,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愛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聖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在南後街與楊橋巷交界處有她的故居,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鄉》中,留下了對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我記得在我11歲那年(1911年),從山東 煙台回到福州的時候,那時我們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內南後街楊橋巷口萬興桶石店後』。這個住址,現在我寫起來還是非常地熟悉、親切,因為自從我學會寫字起,我的父母親就時常督促我給祖父寫信,信封也要我自己寫。這所房子很大,住著我們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們這一房,就住在大廳堂的兩邊,我們這邊前後房,住著我們一家6口,祖父的前、後房只有他一個人,和滿屋滿架的書。那裡就成了我的樂園……」
林旭(1875—1893):「戊戌六君子」之一。少年即穎絕秀出,為特達奇才。他追隨康有為參與維新變法,歷時百日,被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守舊派殺害,年僅24歲,其英名永載史冊。
林長民(1876—1925):「五四」運動引發者。1919年5月2日北京《晨報》與《國民公報》上出現《外交警報告國民》的文章,作者林長民驚呼:「山東亡矣,國將不國,願四萬萬眾誓死圖之。」言辭懇切而沉痛。事情緣於1918年的巴黎和會:彼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外交總長陸征祥奉命出使巴黎和會,總統徐世昌特設外交委員會,聘林長民為委員會主任兼事務主任。日本與英法三國秘密約定,戰後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既得侵略權益;並同曹汝霖約定,由日本出資建設「濟順」、「高徐」兩條鐵路,藉此進一步控制中國。林長民知後氣憤難平,決定向國人披露此等外交黑幕與賣國行徑,遂於1919年5月2日發表文章,並由蔡元培校長告知北大學生及北京各高校學生。一石激起千層浪,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12所學校的3000多名愛國學生群情激昂地舉行遊行示威,「五四」運動就此爆發。
陳矩孫(1913—1987):「一二·九」運動組織者。1935年12月9日,北平數千名學生舉行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史書記載,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大規模學生運動」,之後波及全國各地。北平燕京大學學生陳矩孫時年22歲,參與組織了這次大遊行。在遊行的前一個晚上,是他將參與遊行的大部分學生匿藏在釣魚台。在「一二·九」運動前夕,他以學聯幹部的身份做了大量思想動員工作,將燕京大學的革命學生有效地組織起來,成為「一二·九」運動的中堅力量。
王冷齋(1891—1960):「七七事變」見證者。王冷齋,家住福州黃巷。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時,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兼宛平縣長。在日軍攻擊宛平城前,他轉移民眾,避免了更大的傷亡。事變中,王冷齋調動城內警察積極配合駐軍,堅決反擊敵人,保住了城池。他還專門舉行了一次記者會,向公眾說明日軍主動攻擊盧溝橋的情形。自盧溝橋事變後,日軍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抗戰勝利後,王冷齋作為「七七事變」的重要見證者出席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被稱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王牌證人」。
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嚴復
嚴復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里。1866年,嚴復考入了家鄉的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五年後以優等成績畢業。1877年到1879年,嚴復等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入普茨茅斯大學,後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嚴復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發生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並且尤為贊賞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
[編輯本段]傳統小吃
同利肉燕老鋪三坊七巷特色菜:
牛滑·紅糟醉香雞 ·雞茸魚唇 ·荔枝肉 ·太平燕 ·佛跳牆 ·白炒鮮竹蟶 ·雞湯氽海蚌 ·香露河鰻 ·一品蟹抱蛋 ·春卷 ·蔥肉餅 ·光餅· 蝦干肉餅·蠣餅 ·七星魚丸 ·燕皮(燕絲) ·芋泥 ·鍋邊(糊) ·線面
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
D. 滁州悅天宸附近有學校嗎
斗門家長注意了!斗門區教育局公布最新學區劃分出來了,中小學都有!
區實驗中學(電話: 6265284、6265280):
1、港霞路、龍壇路以南、龍勝路(699號)以西(黃楊大道以南),港霞西路340號至龍霞路288號(即老牌加油站對面),南苑西二巷23號、環山南路427號(含南苑西二巷23號和環山南路427號)及南苑路以北。2、井灣路以東,江灣二路以北。
區二中(電話: 6339897):
1、港霞路、龍壇路以北[除港霞西路340號至龍霞路288號(即老牌加油站對面)]。2、寧海世紀城、桃源居、華策嶺峰國際、恆美花園。(該片區學生採取自願選擇申請二中或城東中學的學位)。
區四中(電話:5111403):
1、南苑路以南,南苑路與井灣路交匯處至井灣路與江灣二路交匯處以西,江灣二路以南。2、南苑路至環山南路427號和南苑二巷23號以南。3、新青工業園區井岸片區。
城東中學(電話:5508078):
1、白蕉村、榕益村、黃家村、賴家村、成裕村、東岸村、大托村、白石村、東圍村、新環村、新二村、新沙村、南環村、泗喜村、白蕉開發區、燈一村、燈籠村、燈三村、西七村、八圍村、水庫移民新村、桅夾村、昭信村、白蕉居委會、城東居委會(部分)。
白藤湖中學(電話: 5567095):
白藤湖片區(即好景居委會、群興居委會、團結居委會、東湖村轄區范圍)。
城南學校(九年一貫制、電話: 6256392):
白藤大閘和西部中心城區 A片區翠湖路(規劃)以西,大新村以東,珠海大道北至白藤二路南。
博雅中學(電話:2782157):
西至白蕉大道,東至勝利路、東湖北路,北至虹橋六路(規劃中的香海北路),南至友誼河,包含東湖村。(麗湖名居、旭日華庭、華發峰尚、萬科魅力之城、金地格林柏樂、新都商業中心、時代傾城一至四期(含天宸小區)、招商依雲華府、恆隆御景花園等。)
【備註:該學區招生採用動態管理,如有剩餘學位,以就近入學為原則,考慮海逸豪庭、碧海雅苑、裕景名苑等鄰近小區戶籍生入學需求,按入戶先後排序,房戶一致優先,額滿為止。】
博雅小學(電話:2782157)
西至白蕉大道,東至勝利路、東湖北路,北至虹橋四路,南至橋湖路。(華發峰尚、萬科魅力之城、金地格林柏樂、時代傾城一至三期(含天宸小區)、新都商業中心等。)
西湖學校(初中)(電話:6281541)
東至友誼河、西至翠湖路(規劃中)、南抵白藤三路,北至幸福河。(德昌盛景、萬威美地、五洲家園、家和城、美湖灣、誠豐新園、東海岸花園、奧園香海美景、時代香海彼岸、西江月、觀湖半島、香海壹號、御悅軒、藤業翠灣、星湖茗居、西江月雅園、恆大濱江左岸、海倫堡湖心裡、金茂悅、復地星愉灣、建發璽園、中鐵湖心公館、華德璞樾、南光項目湖心印象等。)
【備註:該學區招生採用動態管理,如有剩餘學位,以就近入學為原則,考慮恆裕江山匯、江南岸隨園等鄰近小區戶籍生入學需求,按入戶先後排序,房戶一致優先,額滿為止。】
西湖學校(小學)(齊正小學)(電話:6281541):
幸福河以南,白藤二路以北,西部中心城區 A片區翠湖路(規劃)以東,友誼河以西。(時代香海彼岸、誠豐新園、東海岸花園、家和城、五洲家園、美湖灣、西江月、觀湖半島、康裕花園、泰和苑、雅景名園、嘉湖軒、湖星水岸華庭、德昌盛景、萬威美地、萬威森林園、星湖茗居、西江月雅園、誠諱麗苑、二城麗苑等。)
富山中心學校(九年一貫制)(電話:2782157):
原則上以招收富山工業園區企業員工子女就學為主。
斗門區珠峰實驗學校(初中)(電話:6281699):
從尖峰橋以西到草蓢村以東。【御林翠苑、天成峰景、世榮作品一號、里維埃拉、華發水郡、五洲東方墅、五洲灣花園、華發又一城、碧水岸、翠湖苑、河峰東方墅、畔山東方墅,四個行政村(新青村、草蓢村、雞嘴村、黃金村)居住在珠峰大道以南的轄區。】
斗門區珠峰實驗學校(小學)(電話:6281699):
從尖峰橋以西到五福涌以東。(御林翠苑、世榮作品一號、天成峰景、里維埃拉、華發水郡、五洲灣花園、五洲東方墅、河峰東方墅、畔山東方墅等)
區實驗小學(電話: 6294238):
1、新民路以南(含豪景苑),南苑西二巷23號、環山南路427號(含南苑西二巷23號和環山南路427號)及南苑路以北,南苑路與井灣路交匯處沿井灣路至江灣一路交匯處以東,江灣一路以北。2、中興南路以東、江灣三路以北。
斗門區第二實驗小學(電話:5889729):
從五福涌以西到新青涌以東,珠峰大道以南。(華發又一城、世榮碧水岸、翠湖苑)
白藤湖中心小學(電話: 5567320):
白藤湖片區,即好景居委會和群興居委會(部分)轄區范圍。
幸福小學(電話: 5568032):
幸福村、益沙村、團結居委會、群興居委會(四隊、五隊)。
井岸鎮小學招生范圍
井岸一小(電話: 6316079):
(1)南苑西一巷以南,南苑西一巷接環山南路至南華路以西,南華路接江灣二路至中興南路以南,中興南路段249號至接往東風村公路、尖峰礦泉水廠以西,風門坳以北。(2)南潮、坭灣、尖峰和原建新村。(3)環山南路以東、南峰巷以南、井灣路以西、南華路以北范圍內的南潮村辦房產居民。
井岸二小(電話: 6254702/6254719):
(1)新民路以北,橋北二路接環山北路至合石路以南,環山中路以西,龍霞路北澳加油站至區實驗中學路口接往龍井水庫路以東(含霞村)。(2)黃楊村。
井岸三小(電話: 5524362):
橋北二路接環山北路至合石路以北,黃楊大道至西灣村路口以南,龍井路與龍霞路交界路口以東。
井岸四小(電話: 5551788):
(1)南苑西二巷23號、環山南路427號及南苑路以南;南苑西一巷以北,南苑西一巷接環山南路至南華路以東;南華路接江灣二路至中興南路(國立商場)以北。(2)江灣三路以南,中興南路與江灣三路交匯處至東風村公路以東、尖峰礦泉水廠以北,尖峰大橋花壇以北。
龍西小學(電話: 6289623/6289618):
龍西、西灣兩條村戶籍村民及所轄行政區域范圍內小區,龍井路與龍霞路交界路口以西,龍霞路以西,龍霞路接往龍井水庫路以西,黃楊大道以北(除黃楊村外)。
新堂小學(電話: 5218001):
新堂村、西埔村、山水花城。
東風小學(電話: 6254576):
東風村、五福村、新圍農場、融創雲水觀璟、奧園金坭灣、龍光玖龍山。
新青小學(電話: 5218250):
新青村、雞咀村、草朗村、黃金村、新金花園。
蓮洲鎮中小學招生范圍
橫山中學(電話: 6265199):
橫山片、上橫片、大沙農場。
蓮溪學校(九年一貫制、電話: 6265018):
大沙農場、蓮溪片區墟鎮及各村。
上橫中心小學(電話: 5563154):
耕管村、廣豐村、福安村、上橫墟鎮。
三角小學(電話: 5563683):
三角村、三龍村、二龍村、獺山村。
橫山中心小學(電話: 5561902):
橫山村、三沖村、大勝村、三家村、新益村、粉洲村、新洲村、南青村、東滘村、西滘村、橫山居委會、大沙農場。
斗門鎮中小學招生范圍
斗門鎮初級中學(電話: 5790997):
新鄉村、上洲村、下洲村、南門村、斗門村、八甲村、小濠涌村、大濠涌村、斗門鎮居委會、龍山工業區、御金山、御景首府。
斗門鎮赤坎初級中學(電話: 5798519):
大赤坎村、小赤坎村。
斗門鎮大赤坎小學(電話: 5781345):
大赤坎村。
斗門鎮小赤坎小學(電話: 5798529):
小赤坎村。
斗門鎮南門小學(電話: 6326059):
南門村、龍山工業園。
斗門鎮中心小學(電話: 5798212):
斗門鎮居委會、斗門村、新鄉村、上洲村、下洲村、大濠涌村、龍山工業園。
斗門鎮八甲景勝學校(電話: 5813108):
八甲村、金星花園、龍山工業園、御金山、御景首府。
斗門鎮小濠涌小學(電話: 6129081):
小濠沖村、龍山工業園。
白蕉鎮中小學招生范圍
白蕉鎮六鄉初級中學(電話: 6196506):
白蕉鎮六鄉片區。
白蕉中心小學(電話: 5505036/5506153):
1、白蕉村、賴家村、東岸村和白蕉墟鎮。2、橋湖路以東、北至寧海三期、南至同富路商住生活小區(含寧海、桃園居、華策、恆美花園、春曉悅居等住宅小區 )。3、金坑東路至斗門海關以西商住生活小區(含新口岸花園、騰源名苑、東成名苑等住宅小區)。4、虹橋六路以南,虹橋四路以北工業園區住宅小區(含裕景名苑)。
東和小學(電話: 6266655):
1、黃家村、榕益村。2、金坑東路至斗門海關以東商住生活小區(含錦綉城、寧雅苑、東弟、金碧麗江、香水鴻門、中邦美墅、旭日華府等住宅小區)。3、白蕉大道以東,虹橋四路以北至東和小學住宅小區和工廠區。
聯廠小學(電話: 5501403):
1、橋湖北路、橋湖南路(起點井岸大橋花壇至斗門鹽務局)以西至黃楊河邊區域。2、原五大廠廠區 (含依雲水岸、時代天韻、保利茉莉花園等住宅小區) 。
成裕小學(電話: 6265505):
1、成裕村。2、成裕圍後山以南。3、虹橋四路西段以南,白蕉路以西工業園區至黃楊河邊住宅小區和工廠區(含碧海雅苑、海逸豪庭等住宅小區)。
東湖小學(電話: 5222036):
1、東湖村。2、養殖場作物區。3、白蕉路以東,橋湖路以南至白滕湖西湖(含旭日華庭、麗湖名居等住宅小區)。
白石小學(電話:5508505):
1、白石村。2、龍光玖龍湖住宅小區。
其它小學:六鄉、竹洲、新環中心小、大托、東圍、燈籠中心小、八圍、桅夾、昭信十所學校招收本村適齡兒童。
乾務鎮中小學招生范圍
乾務初級中學(電話: 6265713):
乾東村、乾西村、乾北村、東澳村、獅群村、灣口村、石狗村、大海環村、乾南居委會。
五山初級中學(電話: 5571058/5571038):
荔山村、虎山村、南山村、新村、馬山村、網山村、夏村、三里村、沙壠居委會、富山工業園。
乾務鎮中心小學(電話: 5580101):
乾東村、乾西村、乾北村、東澳村、獅群村、灣口村、石狗村、大海環村、乾南居委會。
乾務鎮五山中心小學(電話: 6323832):
荔山村、虎山村、南山村、新村、網山村、夏村、三里村、沙壠居委會、富山工業園。
乾務鎮馬山小學(電話: 5571056):
馬山村、富山工業園。
民辦中小學招生聯系電話
井岸西埔新徽實驗學校(九年一貫制) 電話:5161999
德恆學校(九年一貫制) 電話:5707099
箐華學校(九年一貫制)電話:7220888
湖海學校 (九年一貫制)電話:5783028
井岸新徽實驗學校(九年一貫制) 電話:5555788
斗門容閎學校(小學)電話:5113301
中特文武學校(九年一貫制)電話:5231888
來源:珠海房姐
E. 廣東省有幾個縣級市
截止2017年,廣東省下轄20個縣級市,20個縣級市法律上直屬省政府,實際上是由地級市暫為代管,包括:樂昌市、南雄市、台山市、開平市、鶴山市、恩平市、廉江市、雷州市、吳川市、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四會市、興寧市、陸豐市、陽春市、英德市、連州市、普寧市、羅定市。
1、樂昌市
樂昌,廣東省轄縣級市,韶關市代管。地處南嶺山脈南麓,粵北邊陲,毗鄰湖南,是珠三角輻射內地和內陸各省區進入廣東的「橋頭堡」,素有「廣東北大門」之稱。市域總面積2419平方公里,市政府駐樂城街道,下轄16個鎮、1個街道、2個辦事處。
2、南雄市
南雄地處廣東省東北部,大庾嶺南麓,毗鄰江西贛南地區,自古是嶺南通往中原的要道,是粵贛邊境的商品集散地,史稱居五嶺之首,為江廣之沖、枕楚跨粵,為南北咽喉。全市總面積2326.18平方公里,1個街道、1個園區、17個鎮,239個村(居)委會。
3、台山市
台山市,舊稱新寧,1992年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鄰港澳,南臨南海,有「全國第一僑鄉」、「內外兩個台山」「排球之鄉」「廣東音樂之鄉」、「中國曲藝之鄉」、「飄色藝術之鄉」 之美譽。
4、開平市
開平,明置開平縣,因縣治在開平屯而得名。隸屬於廣東省江門市管轄,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面,五邑僑鄉中部,開平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擁有廣東省首處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被納入國家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
5、鶴山市
鶴山,廣東省江門市代管縣級市,位於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東與南海區、順德區隔江相望,北與高明區相臨;南與蓬江區、新會區相近;西與開平市、新興縣接壤,325國道、江鶴、佛開高速公路與江肇公路縱橫貫穿全市。中國著名的僑鄉之一。
F. 廣東省珠海市總面積是多少
珠海市總面積是1711.24平方公里
珠海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東與香港、深圳隔海相望,南與澳門相連,西鄰江門市,北與中山市接壤。設有拱北、九洲港、珠海港、萬山、橫琴、斗門、灣仔、珠澳跨境工業區等8個國家一類口岸,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城市,素有「百島之市」之稱。
2017年12月,廣東省政府發布《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提出,將定位以廣州、深圳為主中心,把珠海、汕頭、湛江打造成省域副中心城市。
(6)斗門縣南潮村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珠海市屬於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終年氣溫較高,1979~2000年年平均氣溫22.5℃;氣候濕潤,年平均相對濕度8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達到2061.9毫米。
珠海常受南亞熱帶季候風侵襲,多雷雨。4月至9月盛行東南季風,為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85%;10月至次年3月盛行東北季風,為旱季。
珠海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是台風和暴雨,個別年份冬季受寒潮低溫影響。台風出現的時間多在6月至10月,年平均4次左右。嚴重影響珠海市的台風平均每年1次,暴雨有5次左右。
G. 請問珠海這個城市怎麼樣希望能有個全面的了解,比如風光、人文、飲食、經濟等等。謝謝!
珠海市主要數據
【拼 音】Zhuhai
【面 積】陸地面積為1687.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為5965.2平方公里。
【人 口】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4.99萬人,其中戶籍人口92.63萬人。
【郵 編】519000
【區 號】0756
【區 劃】截至2005年12月31日,珠海市轄3個區(香洲、斗門、金灣),共8個街道、16個鎮。
珠海簡介
珠海市是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個重要城市,位於廣東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地理坐標處於北緯21° 48′~22°27′、東經113°03′~114°19′之間。東與香港隔海相望,南與澳門相連,西鄰新會、台山市,北與中山市接壤。珠海是中國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珠海市面積有1,688平方千米,人口141.57萬人(2005年統計),是廣東省人口規模最小的城市,人口分布為:香洲區 81萬人,斗門區 36萬人,金灣區 24萬人,人口密度為:全市人口密度為839人/平方公里,其中香洲區 1401人/平方公里,斗門區 595人/平方公里,金灣區 477人/平方公里;當中約有80萬為永久居民。珠海的海岸線長604公里,有大小島嶼146個,故有「百島之市」的美譽。在珠江口遼闊的水域上,大大小小的島嶼星羅棋布,計有146個,其中大部分集中於東部海域的萬山群島。
珠海的由來
珠海位於珠江口的西南部,因位於珠江注入南海之處而得名。唐宋以前,西北江三角洲的濱海線處於五桂山(今中山市境內)以北,珠海全境為散落在珠江河口外的偏僻海島。公元前221年隸屬南海郡番禺縣,漢朝隸屬番禺縣,晉至陳朝隸屬東官郡,隋朝隸屬寶安縣,唐代隸屬東莞縣。宋朝以後,因這里鹽業和銀礦業興旺,開始在山場村設置香山鎮。至紹興二十二年(1152)設置香山縣,隸屬廣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1953年建縣,1979年建市,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
有關珠海地名出處的傳說頗多,但最經得起推敲的還應該是從地理角度給予的釋義。珠海唐家與伶仃洋之間海域,古代就被當地居民稱之為「珠海」。在《唐氏族譜》上,有人取名為「唐珠海」(明朝永樂年間)。民國初年唐家三峰小學的《校歌》中,其歌詞有「前環珠海,後枕鵝峰」之句。可見這片海域早已有「珠海」之稱。因此,珠海建縣時,由於這一地區位於珠江出海之處,故稱之為「珠海」。珠海大部分地區原屬中山縣,1953年從中山、東莞、寶安縣劃出一部分沿海地區和島嶼設立珠海縣,縣城設在今唐家鎮。1958年珠海縣歸並於中山縣,1961年恢復珠海縣建制,縣城改設於香洲。1979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為省轄市。1983年,斗門縣劃入珠海市。
珠海經濟特區成立於1980年8月,當時特區面積只有6.81平方千米,以後經兩次調整,特區面積擴大到121平方千米。目前珠海市下轄香洲區、金灣區、斗門區(原斗門縣)、高新區。
亞熱帶自然環境
珠海市區內陸部分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多樣,以平原(佔25.5%)、丘陵(佔58.68%)為主,兼有低山、灘塗等。地勢平緩,倚山臨海,海域遼闊,百島蹲伏,有奇峰異石和秀美的海灣、沙灘。內陸由鳳凰山、將軍山兩大山系的山地丘陵及海岸、平原所構成。最大的海島是三灶島,面積約78平方公里。陸上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為縱橫交錯的水網分劃。濱海沖積平原由西江和北江沖積物聚成。珠江口外海濱灘塗遼闊,水下灘地向岸外緩慢坡降。海岸線、島岸線長690公里。內陸最高的鳳凰山,海拔 437米,海島多在海拔100米以上。最高峰是二洲島上的鳳凰山,海拔437米。主要礦產資源有水晶、鐵、鎢、錫、錳、鉀長石、優質石英砂。自然土壤有赤紅壤、石質土、濱海沙土、鹽漬沼澤土等。主要河流有磨刀門、金星門、坭灣門、雞啼門、虎跳門、前山水道、灣仔澳門河段、南水瀝等,總長135公里。
珠海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常受南亞熱帶季候風侵襲,多雷雨。年平均氣溫22.3℃,最低氣溫2.5℃。年降雨量為1770-2300毫米,4月至9月盛行東南季風,為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85%;10月至次年3月盛行東北季風,為旱季。
珠海大氣的年平均相對濕度是79%。每年初春時節,細雨連綿,空氣相對濕度較大,有時可達到100%。
珠海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是台風和暴雨,個別年份冬季受寒潮低溫影響。台風出現的時間多在6月至10月,年平均4次左右。嚴重影響珠海市的台風平均每年1次,暴雨有5次左右。
珠海的經濟
珠海於1980年成為經濟特區。為確保本身的高科技和旅遊地位,珠海抑制重工業發展。按總工業輸出額計,主要工業依次為:電子及通訊設備、電子儀器及機械、辦公室儀器。以高科技為重點的工業體系,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 珠海從昔日一個經濟落後的邊陲小縣,一躍成為新型花園城市。一個以高科技為重點的工業體系,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初具雛型;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珠海的榮譽
珠海城市先後被聯合國、國家、省有關部門授予「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the Best Model of Internation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雙擁模範城」、「衛生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十佳城市」、「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十二年徵兵工作全優城市」、「園林城市」、「計劃生育先進城市」等多項殊榮。
昨日珠海
珠海市大部分地區自南宋起至民國時期屬中山縣(原名香山縣)轄地。考古,發現的磨光石和彩陶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四五千年前便有原始部落人群在這里生活。在鳳凰山脈周圍和珠江口一些海島的沙丘、山崗、台地上,都留下了先民們的遺跡。
珠海地處海邊防,歷史上都是軍事要塞。南宋末年,是元軍與宋軍交戰之地。明天啟元年(1621年)官府為「制澳夷」(指占據澳門的葡萄牙)在前山建立新寨,稱「前山寨」,設參將府,派陸、水兵近2000名駐守。17世紀中葉,萬山、東澳海域是外敵入侵、戰亂頻繁之地,在東澳島建立銃城,派兵守備。清朝初年,清政府實施海禁,對澳門嚴加防範。清道光年間在淇澳島設立炮台,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任欽差大臣,馳赴廣東沿海查禁鴉片,率兵到香山縣前山寨視察,加強這一地區布防,並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41年)在北嶺獅子山築炮台,派兵駐守。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式建立拱北關,依據中葡北京不平等條約,開設拱北口岸。前山寨駐軍減少,城池逐漸成了貿易墟市和民居。
珠海的鄰居——澳門
澳門原屬香山縣轄,早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至18世紀中葉,葡萄牙先後在澳門修建炮台。鴉片戰爭爆發,葡萄牙為英國提供炮台,攻我關閘,入侵拱北,清軍敗退,第一次失去對澳門地區的軍事控制權。清道光二十九年 (1849年)澳督阿馬喇為擴張土地,開辟馳道,恣意踐踏前山農田和毀壞墳墓,為龍田村農民沈亞米所殺,葡趁機挑起戰爭,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佔領澳門望廈村;清咸豐元年(1851年)侵佔凼仔島,清同治三年(1864年)侵佔路環島;清同治六年(1867年)侵佔沙梨頭和沙崗等村;清光緒五年 (1879年)侵佔龍田村;清光緒十一年(1887年)3月26日在葡京都簽訂所謂四款「中葡會議草約」;同年12月在北京簽訂所謂「中葡條約」五十四款;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葡萄牙在拱北建關閘,這是葡萄牙侵佔中國領土的歷史見證。
詳情:http://ke..com/view/2816.htm
珠海旅遊點介紹
珠海——新興的花園式海濱旅遊度假城,
是中國南海之濱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位於珠江入海口,地接澳門,水連香港,是中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
珠海自然環境優美,山清水秀,海域廣闊,有一百多個海島,素有「百島之市」美稱。城市規劃和建設獨具匠心,突出旅遊意識,自然和諧,優雅別致,極富海濱花園情調和現代氣息。1991年,珠海以整體城市形象為景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
珠海有各類旅遊飯店300餘家,年接待能力達700萬人次,其中星級酒店20多家。酒店建設多以園林別墅為設計主題,依山傍水,構成了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線。還建有各類會議中心、展覽館10多個,可舉辦各種國際性會議及各類博覽會、交易會等。
在珠海,每兩年舉辦一次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和(珠海電影節)-只辦了兩屆吧,到現在早停辦了。兩大盛事在國內外影響極大。珠海還建有國際賽車場,每年都有國際性的汽車賽事舉辦,對廣大汽車運動愛好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珠海市的主要旅遊景點有大型歷史文化景觀圓明新園、四大名山旅遊風景區、珍珠樂園、九洲城、珠海漁女、竹仙洞、金沙灘,白藤湖水鄉風情游景區。正在籌建的有水族館、海洋公園和板樟山城市觀光索道等項目。
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珠海機場目前已和全國二十多個城市及部分東南亞地區通航。通過香港的伶仃洋跨海大橋(應稱港珠澳大橋,聽說已立項、真地就要動工了,不然只能成為傳說中了)、廣珠鐵路(08年已復建)、廣珠高速公路快要連通;廣珠輕軌工程進展順利,200年9如規劃的話將通車。不遠的將來,珠海國際性都市的格局就會形成,旅遊事業方興未艾,前景輝煌 。
珠海最有名的一條商業街叫「蓮花路」,蓮花路因其地理位置而聞名遐邇,拱北口岸附近,緊鄰澳門。特別具有南方風情;街邊酒吧林立(蓮花路上那種類似酒吧攤子,真正酒吧多的應是水灣路酒吧街),很多澳門,香港,台灣的遊客,來珠海的最愛!!
美麗的珠海,正以無窮的魅力,迎接海內外遊客的到來。
珠海主要旅遊景點:珠海圓明新園·珠海漁女 ·梅溪牌坊 ·澳門環島游 ·珠海御溫泉度假村 ·珍珠樂園·東澳島 ·竹仙洞 ·珠海海泉灣度假城 ·外伶仃島 ·珠海博物館(九洲城)·白蓮洞公園·飛沙灘·沙灣古遺址·拉塔石炮台·珠海石景山·白藤湖 ·斗門御溫泉·珠海鱷魚島 ·珠海農科奇觀 ·石博園·黃楊金台寺 ·珠海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亞馬遜部落 ·石溪摩崖石刻群 ·寶鏡灣摩崖石刻畫 ·九洲島 ·淇澳島 ·蘇兆征故居 ·珠海夢幻水城 ·蘇曼殊故居 ·四大佛山 ·荷包島度假村 ·桂山島 ·金海灘·珠海國際賽車場 ·鳳凰山自然保護區 ·中山亭 ·夢幻水城 ·高欄島岩畫 ·唐家共樂園 ·羅浮山黃龍觀 ·珠海烈士陵園 ·擔桿島 ·西枕灣·情侶路 ·黃楊山·廟灣島·銀沙灘
鍾靈珠海 人文興盛之邦
珠江有「八門」,「五門」在珠海。珠海和澳門陸地相連,得西學風氣之先。珠海挾五派之水,納四海風雲,鍾靈毓秀,人才輩出,容閎之外,還哺育了他的中學同窗、輪船招商局第一任總辦唐廷樞,清政府駐夏威夷第一任領事、華人首富陳芳,中國保險業創始人、「茶王」徐潤,著名僑商、大新公司創始人蔡昌,留美幼童出身的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和尚詩人蘇曼殊,華南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楊匏安,中共早期領導人、工人運動領袖蘇兆征,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一任委員長林偉民,中國第一個世界乒乓球冠軍容國團,以及著名版畫家古元等等。這一串串大海孕育的珍珠,使珠海這片美麗的土地散發出濃厚的人文氣息。
蘇兆征——省港大罷工領導人
蘇兆征(1855—1929年),廣東珠海唐家淇澳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早年加入同盟會。1922年1月領導香港海員大罷工。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至次年10月領導震驚中外的省港大罷工。在中共「六大」及「八·七」會議上當選為政治局委員、常委,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二、第三屆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27年任廣州蘇維埃主席。1928年赴莫斯科參加赤色職工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及第三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均當選執行委員。
楊匏安———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楊匏安(1896—1931年) ,出生於1896年,廣東珠海南屏北山村人。他是我國華南地區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又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傑出的理論家,曾留學日本。「五四」運動時,他把馬克思主義介紹到華南地區,促進了當地的新文化運動。大革命時期,他主持國民黨改組的具體工作,為第一次國共合作、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做出了貢獻。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參加領導省港大罷工。1927年出席「八·七」會議,後到南洋等地開展革命活動。1931年8月不幸被捕犧牲。著有《揚匏安文集》。
容閎——中國近代留學教育先驅
容閎,字達萌,號純甫,是中國近代化的先驅和開拓者。他經歷了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維新和辛亥革命,以教育救國、實業救國、政治救國為己任,謀求中國社會的革新。其中以開創留學教育之先河為最突出的貢獻。
容閎1828年11月生於香山縣南屏鄉(今屬珠海市南屏鎮)一個貧苦家庭,幼入澳門西塾讀書,14歲入讀澳門瑪禮遜學校,後隨校遷香港就讀。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該校校長布朗帶往美國馬薩諸塞州孟松學校;1850年考入耶魯大學,1854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成為該校有史以來,同時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畢業於美國高等學府的中國留學生。
畢業後,容閎即歸國服務,並從中尋求救國之道。在太平天國運動鼎盛時期,他曾訪問太平軍領袖,並提出向西方學習使國家富強的施政綱領。清同治二年(1863年)起,他投身洋務運動,先後在兩江總督曾國藩和江蘇巡撫丁日昌手下任職。1864年,容閎攜帶三萬兩銀子花一年多時間從美國采購100多種機器,安置在上海江南製造局(今江南造船廠)。這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引進外國先進機器設備的活動。
他堅持民族立場,處處維護國家利益。在投身洋務運動的20多年中,他一直把組織青少年出洋留學,培養中國科技人才,當作畢生追求的救國理想。清同治六年(1867年)他將留學教育計劃呈總理衙門,沒有得到答復。1870年他再次與曾國藩、李鴻章聯名上奏,次年即獲朝廷批准:自1872-1875年分4批共120名學童(其中40名為香山縣幼童)赴美留學,由陳蘭彬、容閎分別任「幼童出洋肄業局」正副委員。1875年,陳蘭彬、容閎分別任中國駐美正副公使,容閎兼管留學生事務。1881年,因清廷保守派的反對,留學生事務所被撤銷。其時,在赴美的120名幼童中,除詹天佑和歐陽庚兩人大學正式畢業外,其餘尚在大中學校學習,不得已終止學業回國。容閎派遣留學生的計劃被迫終止。令人欣慰的是,120名學生回國後都能潔身自好,為國爭光。在20世紀初期,這批留美學生為中國的鐵路、外交、郵政、電報、海關、國防及高等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12年4月12日,容閎逝世於美國,終年84歲。彌留之際,他牽掛的是祖國的繁榮富強,他對身邊的兩個孩子說:「你們回國吧!」美國《紐約時報》等報刊均作了報道,美國的朋友們評價容閎說:「他從頭到腳,身上每一根神經纖維都是愛國的……」
容閎首創官派留學教育的先河,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黃寬——仁心仁術推廣西醫
黃寬(1828-1878年)名傑臣,號綽卿,廣東珠海人。1850年赴英國入愛丁堡大學攻讀醫學,以優異成績完成大學五年本科的學業。接著他繼續攻讀病理學和解剖學碩士課程,兩年後獲得碩士學位,成為中國最早畢業於英國大學並獲碩士學位的首名留學生。
1857年作為中國第一位醫學碩士回到中國後,先在香港開設診所,次年遷回廣州,以畢業精力,在廣州從事醫療和醫學教育事業。他在廣州開設第一家由中國人主持的西醫診所,因其學識淵博,醫術嫻熟,醫德高尚,遠近前來就醫的中外人士甚多,因他是中國人,深得當地同胞的信賴,推動了西醫在廣州的流行,到1859年其診所已有床位80張。自1859年起,在自己診所培養4名中國西醫學生。1860年後,曾受命擔任過李鴻章醫療顧問,僅半年便辭職,繼續專心致志地從事他的醫療和醫學教育事業。
1859年1月,美國醫生嘉約翰在廣州創設博濟醫院(前身為廣州新豆欄醫局),這是在華歷史最久遠、影響最大的教會醫院之一。嘉約翰曾長期擔任該院院長。黃寬也深為嘉約翰敬仰和器重。博濟醫院開張後,黃寬則常到博濟醫院協助嘉約翰工作,比如疑難病的會診、大手術的施行等。許多旅居廣東的外國僑民認為黃寬的醫術比許多歐美醫生還高明,紛紛找他治病。嘉約翰在做手術時,多由黃寬協助或主刀。1863年起,博濟醫院開始招收西醫學生,黃寬則參加了該院培養中國學生學習西醫的教學工作。1866年,醫院正式附設南華醫學堂,這是中國最早系統培養西醫的教會醫學校,招收男生入學。黃寬和該院院長嘉約翰擔任主要教學任務。黃寬教授解剖學、生理學和外科學等課程。嘉約翰撰寫教材和講義時,遇到難以翻譯的醫學詞彙問題,總是求助於黃寬,與他精心研究,直到找出最為准確的詞彙。1876年,學校擴大實驗室設備,建立標本室。1879年,首次招收3名女生入學。學校基礎理論課學習為三年,然後進行臨床實習。他們的辛勤努力,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西醫人才。不僅如此,經他們的辛勤努力,西醫包括它的醫院制度、醫術醫葯、醫學教育、醫學科研和醫護宣傳等一整套全新的醫療體系,在中國得以傳播開來。
1878年10月15日,黃寬終因過於操勞,不幸於壯年逝世,除了容閎給予他恰如其分的贊譽外,嘉約翰對黃寬的評價是:「黃寬稱得上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一個象徵,也是中英人民之間友誼的典範。」
唐寶鍔——名震天津衛的大律師
唐寶鍔,1878年農歷三月十四日出生於上海。族名宗鎏,字秀鋒(秀豐),祖籍廣東省香山縣唐家村(今珠海市唐家灣鎮)。唐寶鍔是唐族子英房第二十一傳裔孫,與近代名人唐紹儀同屬子英房,是唐紹儀的侄輩。唐寶鍔的祖父名唐永日,是貧苦人。唐寶鍔的父親名唐昭航,字芝耘,因家貧,外出到洋行打工,不久成為買辦,後來成為上海唐族「買辦世家」和「茶葉世家」的成員之一,與唐廷樞等在上海參與多項商業活動。
唐昭航有十三子、十一女,唐寶鍔是第四子。在唐昭航的眾多子女中有多人出國留學,後代遍布海內外,其中著名的除了唐寶鍔以外,還有第十子唐寶潮(族名唐宗斌)。
1872年容閎提倡、組織官派留學生赴美國,創官費留學之先河。其後,清廷又陸續派幼童赴歐洲留學。1894年,中日甲午之役,清廷慘敗,開始猛醒,朝野有倡學日本明治維新者,視游學東瀛為富強之要徑,乃有向日本派遣留學生之議。
唐寶鍔1896年從上海回鄉考取秀才。這時正值清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註:相當於外交部)首次選派留日學生。唐寶鍔應試入選,於1896年農歷三月派往日本。這是中國官費派往日本的第一批留學生,這一批共13人,沒有幼童,唐寶鍔18歲,是其中最年輕的。
唐寶鍔1899年從亦樂書院畢業後,被清廷任命為駐日本長畸領事館代理副領事,時年21歲。兩年後,1901年唐寶鍔調任駐東京公使館館員,因為他的日語講得非常流利,每逢清廷官員赴日訪問,他都擔任翻譯。
唐寶鍔在駐日公使館擔任翻譯期間,還在東京早稻田專門學校的邦交行政科學習國際法,並兼任宏文書院講師。1903年唐寶鍔從專門學校畢業後,又升入由專門學校升格而成立的早稻田大學,在政治經濟部學習,1905年畢業,是中國第一次在日本取得學士學位的留學生,同時畢業的中國留學生,還有先去日本的金邦平。
唐寶鍔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回國,在仕途中無甚進展。1924年11月退出政界後,就到天津定居專執律師職業。
唐寶鍔是中日之間的法律問題專家,天津有名的大律師,曾被聘為北京鐵路局的法律顧問。唐寶鍔還作為京津律師代表,多次出席全國律師協會代表大會,並被大會選為執行委員、會長。
約1948年,唐寶鍔年邁,停止律師業務,1953年病逝,享年七十五歲。
(唐培堃)
容國團———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
容國團,男子乒乓球運動員。1937年生於香港。原籍廣東珠海。1957年,二十歲時從香港回來,同年進廣州體育學院學習。1958年被選入廣東省乒乓球隊,同年參加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獲男子單打冠軍。隨後被選為國家集訓隊隊員。1959年在第二十五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他先後戰勝各國乒壇名將,為中國奪得了第一個乒乓球男子單打世界冠軍,也是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獲得者。1961年在第二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他為中國隊第一次奪得男子團體冠軍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芳———中國駐夏威夷首任領事
陳芳(1825—1906年),字國芬,出生於1825年,廣東省珠海市前山鎮梅溪村人。1849年赴廈威夷經營糖庄致富,成為當地第一位華人百萬富翁,有「富界王子」美譽。1867年與夏威夷國王公主朱麗亞結婚,擔任夏威夷樞密院顧問。1818年出任中國駐夏威夷領事館領事。晚年回鄉定居。一生樂善好施,急公好義,獲朝廷欽賜牌坊。1906年9月,陳芳逝世於澳門,葬於家鄉梅溪,享年81歲。
唐國安———清華學校第一任校長
唐國安(1858-1913年),珠海唐家人,1912年4月至1913年8月出任清華學校校長(1912年10月以前稱監督)。
1873年,被曾國藩選派為第一批留美幼童生赴美留學,肄業於耶魯大學。1909年7月由外交部候補主事充任游美學務處會辦,1911年2月兼任清華學堂副監督。1912年4月任清華學堂監督。10月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仍任校長。
唐國安在任清華學校期間,資送高等科畢業生留美兩屆共59人;1912年10月他呈文外交部,將清華學堂改稱清華學校。1913年8月病逝。
唐紹儀———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
唐紹儀(1860—1938年),珠海唐家人,字少川。1874年官費留學美國,由中學升入哥倫比亞大學文科。1881年回國。1904年以全權大臣身份兩次與英國代表交涉西藏問題,1906年簽署《續訂藏印條約》。歷任外務部右侍郎,滬寧、京漢鐵路總辦,郵傳部左侍郎等職。辛亥革命時,充袁世凱內閣全權代表,與民軍代表伍廷芳在上海談判議和。1912年3月被袁世凱任為第一任內閣總理。不久加入同盟會。6月因不滿袁專橫憤而辭職。1938年在上海被國民黨軍統特務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