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怎麼理解歷史批判思想

怎麼理解歷史批判思想

發布時間:2022-08-02 23:54:00

① 什麼叫批判精神

1、評論人或事物是非的一種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評論先代是非,批判未了公案。

2、對某種思想言行(多指錯誤的)進行系統分析的所堅持的一種原則和立場。

所謂批判,其實就是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對歷史或現實作甄別和審視,對人或事進行分析和解剖,以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其著眼點是廣闊的未來。

批判的充分必要條件,是思想、人格和精神的獨立,因此批判所引申出來的豐富內涵和積極意義,便遠遠地大於批判本身。實際上不管你承認與否,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宏大的批判過程。

(1)怎麼理解歷史批判思想擴展閱讀

批判精神的出處:

殷謙:中國當代『文學』在很長的時期里,被加上了功利目的極強的意識形態限定語,被巧妙地轉化為一種本質上非現實主義甚至反現實主義的異化物,文學越來越缺乏現實感和獨立性以及批判精神、內在力量和思想深度。人們需要文學給我們帶來美好希望、生活的勇氣和人格的力量。(見殷謙雜文評論《中國當代文學就是垃圾》)

批判精神的重要性

批判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不批判就無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就無法尋求到一種最適合我國國情的模式,毛主席就堅持對外來的事情要保持批判的精神。當然,不僅是外來事物,對所有事物都應如此。

②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人類一種重要的思維品質,它與創造思維並稱為推動未來知識社會發展的兩大主要動力。但在我國教育界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關注較晚,尤其是結合學科特點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研究與實踐還十分薄弱,因而造成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缺失。如,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疑難問題,不愛獨立思考,依賴性強;聽課只記老師講的結論,不善於提問和大膽質疑,不注意學習推理及方法;概括事物本身的抽象思維能力差;喜歡按照固定的思路考慮問題,思維靈活性差,應變力弱;正向、集中思維多,逆向、發散思維少等等。歷史是一門人文社會學科,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分析評價,如果站在不同的階級立場,用不同的世界觀,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往往會有不同的結論。這一特點決定了它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方面將發揮重要的作用。歷史教學中如何加強對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對歷史學科批判性思維的認識
近一二十年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對批判性思維的研究,他們已經開發了很多旨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教學程序。然而,對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學術界並沒有定論。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態勢。愛尼斯在其《批判性思維技巧測量的邏輯基礎》一文中指出:「批判性思維是指對所學知識的真實性、精確性、性質與價值進行個人的判斷。」教育家貝葉在其《什麼是批判性思維》一文中指出:「批判性思維包含的不僅是一種具體的大腦活動,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模式。」可見,批判性思維是一個主動思考的過程,是一種思維方式和思維技巧的精粹,其本質是懷疑、分析和批判性審視,是對已有的觀點和結論進行質疑,從而對做什麼和相信什麼做出合理的決策的思維活動。
歷史學科中的批判性思維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是僅僅接受和記住教材表述的史實和結論,而是要嘗試著像歷史學家一樣深刻地、批判性地思考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嘗試著給出更合理的詮釋。為此,他們要梳理各種有證可查的觀點,要思考特定歷史事件如何發生、人們有何行動、為何如此行動、如此行動的歷史背景,以及它們對現在、對將來的人和社會有何影響等等。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歷史知識需要師生提供完整的、有意義的歷史見解。學生應當從更全面、更有批判性的觀點中獲取歷史知識。只有當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學會批判思維和觀點采擇,他們才能真正地學會知識和學會應用知識。
二、歷史學科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於培養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新課程改革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作為重要目標之一,這一切都離不開創新思維。歷史創新思維,就是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面對已知的紛繁復雜的歷史信息,在辨證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和聯想思維等的基礎上產生出一種新概念,做出新判斷、新詮釋、新假說,並能進行邏輯驗證的思維,其核心是能從個別中認識一般,從偶然中認識必然。批判思維是歷史創新思維的前提,因為創新往往就是建立在對舊有思想或事物的批判的基礎之上的。在創新過程中,批判性思維可以起到導航和護航的作用。它可以疏通思維的渠道,拓展思維的空間,提供思維的方法,提高思維的效率。伽利略的自由落體理論是創新,這個創新是建立在對舊有理論的質疑和反思基礎之上的。哥白尼的「日心說」是創新,它建立在對原有「地心說」的批判之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20世紀最大的創新,這一創新同樣也離不開卓越的批判性思維的素養。這位偉大的天才曾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探究問題罷了。」而這正是批判性思維的—個本質特徵。
(二)有利於學生在信息時代的生存和發展
21世紀是一個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信息的快速傳播一方面滿足了渴望學習知識、了解信息的人們的需求;另一方面,充斥著暴力、迷信、色情、偽科學等負面內容的信息也給人們造成了不良影響。沒有質疑、反思和批判,就難免被假知識、偽科學、偽真理所蒙騙。蕭伯納說:「要小心一切假知識,它比無知更危險。」具體到歷史領域,當前人們喜聞樂見的「正說」、「品說」、「戲說」歷史的時髦文化形式很多,但「戲說」中採用不少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無中生有的手法,製造出許多文化垃圾。即便是「品說」歷史,在主觀因素的制約下,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游戲文字的成分。如果沒有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生就只能處於被動接受、盲目順從、人雲亦雲的狀態。因此,歷史教師必須要有正確嚴謹的治史態度,教學中幫助學生學會質疑和反思,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培養他們不惟書、不惟師、不媚俗、不惟專家是從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對形形色色的信息的辨別力與區分力,抵制各種消極思想的影響,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三)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培養公民的基本素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懂得如何根據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做出理性的選擇是良好公民素質的重要表現之一。培養批判性思維正是獨立價值觀形成的途徑。因為具備了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並善於運用批判性思維,就會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社會現象進行正確地分析,對事物做出符合馬克思主義和客觀實際的評價。「批判性思維訓練最重要的作用,是培養學生面對做什麼和相信什麼而做出合理決定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學生一旦對社會有了正確的認識,對世界和人生有了正確的判斷,就會形成一種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歷史學科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指在信息面前,善於運用相關知識以及相應策略,對其進行批判性的審視,然後做出自己的判斷評價的思維能力。這種能力必須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獲得,只有通過自覺地訓練和大量的重復性實踐,才能把批判性思維品格內化為自己的一種思維習慣。那麼,歷史學科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呢?筆者基於歷史學科的特點和批判性思維的特徵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一)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環境
費克米蘭曾說:「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最終取決於老師是否能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刺激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環境。」教學民主是形成批判思維的前提。但長期的應試教育把學生變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他們對老師傳授的知識不思考、不質疑、不提問,更不批判。這種狀況必須改變。作為教師,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將整個教學過程置於民主平等和開放的環境之中,尊重學生人格,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猜測,敢於發表與教師不同的見解,敢於「吹毛求疵」、「標新立異」。對學生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不要輕易否定,更不能動輒訓斥,要善於發現他們思維中的合理因素並及時表揚、鼓勵。例如,學習「古代著名思想家」這一內容時,我讓學生對孔子進行討論,有人依據教材認為:「孔子是我國古代一位大教育家。」但也有學生不同意這一論斷,認為孔子不能稱大教育家,理由是「孔子弟子三千,成才的只有七十二人」,教學效果相當差,不能稱為大教育家。顯然這兩個答案都是合理的。總之,只要學生學習、生活的外圍環境寬松,學生的個性就能得到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敏銳性和獨立性也會隨之發展,批判性思維也會日益增強。
(二)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意識
批判思維的意識是指進行批判思維的態度、傾向和意志,即要具有批判精神。這種精神包括以下幾個要素:(1)獨立自主: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不要人雲亦雲;(2)充滿自信:相信自己,勇於面對困難;(3)樂於思考:主動思考,善於提問;(4)不迷信權威:真理是相對的,對於書本上的知識和專家學者的權威觀點,有不妥的地方就應該質疑;(5)頭腦開放:開闊自己的眼界和知識面,善於接受各種有益信息;(6)尊重他人:現在的社會是個多元化的社會,允許有不同思想、觀點的碰撞和共存,在批判的同時,要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和思想。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意識,教師必須首先是一個批判思維者,要具備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維技能。備課中對現行教材已吸納的觀點,用與時俱進的觀念認真審視,甚至要批判性地分析和探究,以便打破學生的定式思維,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廣闊的天地,這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學習「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歷史上幾次比較清明的統治時期時,除了按照一般思維講述統治者採取比較緩和的統治政策、人口的增加、大量荒地得以開墾以外,還要做這樣的分析: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墾荒能緩和因土地兼並而激化的社會矛盾,也可以穩定社會經濟秩序。但從長遠看,它破壞了農業的生態環境,加速了土壤的沙化進程,造成水土流失,可以說是一種竭澤而漁的政策,不利於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這樣,學生就會發現,以質疑的態度對待歷史,歷史現象就會有多種不同的解釋。長此以往,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就會不斷增強。
(三)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活動
歷史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主動探究式的學習,主要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研究的某些原則和方法,通過對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它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體驗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實施過程是先由教師或師生共同選定主題,學生課題小組通過確立研究課題、制訂研究方案、實施研究方案、形成研究成果、成果展示與交流等階段完成。通過歷史研究性學習可在以下方面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1)在查找資料,收集信息過程中。提醒學生要用批判的眼光對待收集的信息,從而去偽存真,精心選擇,合理取捨所獲信息;(2)在認真分析相關信息的基礎上鼓勵學生不畏書本,不畏權威,敢於標新立異,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3)引導學生在解決歷史問題的過程中,進行討論和辯論,並站在批判的立場上思考自己和其他同學的觀點,通過相互質疑,相互立據反駁,促進問題的解決;(4)反思成果形成的思維過程,通過查缺補漏,完善成果,共同提高。由此可見,歷史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理想模式。
(四)組織歷史課外活動,擴大學生知識視野
知識的積累和消化是思維的物質基礎。知識的積累越豐富。思維的敏感性越高,獨立性越強,批判性思維意識也會隨之增強。因此,教師應精心設法組織好課外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課堂教學內容並盡可能多地獲取書本外的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例如,搜集歷史資料並撰寫歷史小論文、撰寫歷史題材的社會調查報告、撰寫歷史人物評傳、圍繞研究課題組織討論開展辯論等。以上不論哪種形式,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獨立或合作進行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思考、質疑、探究歷史的空間,有利於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歷史學習的全過程,有利於擴大學生知識視野,有利於促進他們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總之,批判性思維的意義是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在歷史教學中採取具體的措施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③ 怎樣理解辯證法的本質批判的和革命的(回答要有條理性,800至1500字)

哲學中所講的辯證法、要辯證地看問題,就是指用全面、運動、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全面的觀點就是要全面地看問題,要克服片面狹隘地看問題,要從整體去把握,然後決定取捨;運動的觀點就是要用變化的眼光去看問題,不能總是拿老眼光、舊經驗去看待人或事,要能從時間的變化當中敏銳地覺察事物所發生的變化;發展的觀點就是進化的觀點,自然、社會的發展總的趨勢是走向進步,雖然矛盾是永遠存在的,但它總能不斷地克服舊有的矛盾,在經驗或教訓的吸取中一步步走向成熟。

把握全面的觀點要注意兩點:一是自然社會是包羅萬象互相聯系和制約的有機整體,要深刻領會其中的聯系相關性(一分為二、二分為一這是全面觀點中的特殊形式[矛盾形式],另章論述。)二是人類的行動是一種在大和小、得和失之間的選擇行為,你只能抓住和選擇一個結果,而不能同時擁有矛盾的兩點。

我國古代就已經有了不少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其中的某些說法很能形象地說明問題。例如「萬物一體」的觀點就是辯證法中的整體全面的觀點,古人已經觀察領會到了世界萬物的存在著必然的相互聯系性。自然界中的「食物鏈」就是一個典型的說明整體的和聯系的現象的例子。而我國的「五行學說」就是從整體上去全面把握自然社會的相生相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現代社會中,特別是市場經濟的這種模式,使得人與人之間、社會各方面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更加錯綜復雜。這就更要求我們更要用整體全面的觀點來認識和處理社會中的方方面面的問題。

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反映社會的整體聯系性:如中東地區的石油緊張——世界石油價格的上漲——很多工廠的生產成本提高——物價上漲——整體消費水平下降——工廠效益下滑或破產——工人失業——社會動盪不安等。從一個問題上,有這么多的可能的事情,可見我們必須要用全面的觀點來認識和改造世界,否則就要受到挫折。

我們學習哲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去了解這個理論,而是要用這種理論去指導我們去認識和改造我們生活的社會。

用全面的整體的觀點去看待和處理問題和沒有全面的觀點看待和處理問題是不一樣的。例如:從兩個對待「外出打工」的看法上可以看出這種區別,甲認為:現在農村發展太慢了,必須外出掙錢,才能蓋樓房、買手機、買摩托車等,才不致於被人瞧不起,所以他選擇了將上小學的孩子放在家裡由年邁的父母照看,夫妻雙雙外出打工;乙認為:現在農村發展是慢了點,但孩子的培養非常重要,而且父母年齡大了,應當安度晚年,要由人照看,不能太勞累。如果在家裡勤勞動,肯動腦筋,也能發家致富。手機、摩托車雖然好,但現在對自己不是必須的東西,可以晚幾年買,而父母的健康快樂、孩子學習教育才是更重要的。所以他選擇了在家裡勞動和做生意。又例如:某些地區一味抓經濟效益,不顧環境因素,不抓思想教育,結果用環境的破壞、社會道德的淪喪等一系列沉重的代價換得一時的表面的繁榮,這就是一種片面狹隘地對待問題的表現。而現在,在抓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兼顧環境、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以人為本、兩個文明一起抓,這些提法和做法表現了一種全面發展的觀點。

用全面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會覺得問題復雜化了。而問題一復雜,有時會使人覺得束手無策,無法決定行動了,這就是全面的觀點在運用上應當注意和解決問題。人類的行動是一種在大和小、得和失之間的選擇行為,你只能抓住和選擇一個結果,而不能同時擁有矛盾的兩點。怎樣理解這句話?古代有個寓言: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前所說:你是要環境的保護、可持續發展,還是眼前的效益?發展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為大多數人謀利益,還是為少數人的利益?這些問題在根本原則上的處理上必須只能選擇一種。應用到個人身上,你是做好人還是做壞人?做一個堅持自己原則的人,還是做一個隨波逐流的人?做一個積極的人,還是保守的人?這都只能是一種單向的選擇行為。

下面來討論運動的觀點。哲學上說,運動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屬性,也就是說,沒有不運動的事物。如同一個人必然要長大老去,一棵樹必然從小到大,一個東西必然從新到舊等等,所以世間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這就決定了我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必須用運動的發展的眼光。如果用六七十年代的審美標准來看現代的超短裙、露臍裝,會顯得多麼可笑!用運動的觀點看待事物,同樣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必須在變化中變化;二是必須在變化中堅持。不在變化中變化,就會失敗和受到挫折;不在變化中堅持,就會喪失自我,陷入虛無的困惑。例如下棋:「敵變我變,見招拆招」,你原先想好的一招,可能在幾步棋之後,就用不上了,你就必須變招。但不管怎麼變,都有一個原則:盡量保存自己的力量,消耗敵人的力量,獲得勝利。毛澤東時期「吃大食堂」,很快發現人民的思想覺悟水平跟不上,雖然願望是好的,但也必須變。現在發展市場經濟,講究靈活機動地發展經濟,但也得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失去了這個原則,就會失去方向,陷入信仰危機,就會出亂子。

用運動的觀點看待事物在實踐中是很重要的。所有保守的、頑固的、教條的、官僚的、形式的、機械的行為都是沒有運用運動的規律的表現。運動的觀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堅持「實事求是」的觀點。而創新,在矛盾中尋找進步的突破口,正是對運動的觀點運用的生動體現。在這里要注意一點的是:創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有的努力都應是朝著目標前進的。有的人,一天到晚說創新,談改革,卻是無的放矢,把創新改革當成了目的。不管好的東西,不好的東西,統統要改,已經是成熟的理論,運用取得很好效果的方式他也要改。其實,這是一種全盤否定的做法、舍本求末的做法。正確的態度應當如魯迅先生所倡導的「拿來主義」,是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再來討論發展的觀點。對於歷史,通常有三種觀點:循環論、毀滅論、進化論。從某些角度上來說,這三種觀點都有它的合理性。自然界中春秋更替,寒熱往來、歷史中改朝換代,由清明走向腐敗,再由腐敗走向清明,這些現象比較符合循環論的特點。縱觀人類歷史,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大多數人的命運是逐漸好轉的,人民的權利逐步得到提高,政治上的民主也逐漸擴展。這是從總體上的時代命運趨勢來看的,不排除有局部的,暫時的落後甚至倒退。比如戰爭對某些地區的損害,某一時期的獨裁統治。另外從生產力的水平來看,從石器時代到銅器到鐵器的廣泛使用,一直到現代的大工業,社會財富的創造始終呈現正向的發展趨勢。歷史已經從事實上證明了辯證法中的發展觀點。而毀滅論,比如有超行星撞擊地球,造成地球生物的徹底毀滅,這是意外情況,另當別論。如果說人類發展到一定高度,必然產生自相殘殺,至人類毀滅,這個觀點我是不支持的。

有了發展的觀點,在人生的道路上就會表現為積極創造,樂觀進取,即使有艱難險阻,也不會彷徨、灰心喪氣,而是始終以高昂的鬥志做時代前進的推進者。有了發展的觀點,就會相信後來者居上,甘於推薦新人,做後人的鋪路石。而所有的消極遁世、頑固不化、故步自封、及時行樂的思想,都是與發展的觀點相違背的。我們要相信歷史的前進是誰也阻擋不了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樹立做時代前進的推進者,創造者。

用全面的、運動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就是堅持了辯證法,就是遵循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遵循了事物的發展規律,我們就能在實踐中少走彎路、不走彎路,就能加快時代前進的步伐。

④ 如何理解和認識社會歷史批評

以當時的社會條件來客觀的思考社會的歷史批評

⑤ 如何看待批判性思想

批判性思維」是關於能力型考試也是關於GCT-ME邏輯考試的一個最重要的關鍵詞。能力型考試的設計是基於「批判性思維」的理念之上的。批判性思維是英語CriticalThinking的直譯。CriticalThinking在英語中指的是那種能抓住要領,善於質疑辨析,基於嚴格推斷,富於機智靈氣,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維。在現代社會,批判性思維(criticalthinking)被普遍確立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養成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精神氣質,對於應付復雜多變的世界,提升現代社會生活的人文精神,都是必要的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一種基於充分的理性和客觀事實而進行理論評估與客觀評價的能力與意願,它不為感性和無事實根據的傳聞所左右。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能在辯論中發現,並能抵制毫無根據的想法。他們認為,批評一種觀點並不等於批評持有此種觀點的人。他們非常熱衷於進行激烈的,以探明一種觀點的合理性。不過批判性思維也並非僅僅是一種否定性思維,它還具有創造性和建設性的能力——能夠對一件事情給出更多可選擇的解釋,思考研究結果的意義,並能運用所獲得的新知識來解決社會和個人問題。
批判性思維沒有學科邊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主題都可從批判性思維的視角來審查。批判性思維既體現思維技能水平,也凸顯現代人文精神。它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人們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強大資源。

⑥ 如何從普世價值看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的實質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亦稱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解釋歷史事件發生的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

⑦ 什麼是歷史學的批判反思精神

不迷信權威跟課本,不盲從其他人的看法,不盲目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多懷疑,多質疑

閱讀全文

與怎麼理解歷史批判思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