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歷史上不可原諒的五個人你知道都是誰嗎
中國歷史上有些人為了一己私慾,出賣國家利益。並且開了很壞的頭,這類人就是歷史罪人,永遠不可原諒。比如下面這五個。
第一個是大禹。
大禹是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大禹在治水結束以後,個人的威望達到了頂峰,於是大禹召集天下各部落首領來紹興開會,而防風氏就拒絕參會,結果大禹把他抓起來,列數他的罪名,砍了頭。
而大禹最大的罪過就是開創了家天下,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從此,歷史步入專制時代。
隨後同治皇帝崩逝,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慈禧太後趁慈安太後去世後,又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垂簾聽政。
公元1889年,慈禧太後再度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皇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從這一系列的動作可以發現慈禧太後無疑是一個十分精明的政治家。辛酉政變時慈禧才26歲,足見其老練。
可惜的是,作為近代中國最大的掌權者,慈禧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大罪人,晚清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割地和賠款都與慈禧有直接關系。尤其是與法國簽定的《中法新約》和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以及1901年的《辛丑條約》。將清政府喪權辱國推到極致。
如果以公元1718年清康熙的《皇輿全覽圖》為基準的話,當時清王朝的國土面積為1300萬,也就是從乾隆皇帝繼位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亡國,前前後後共計失去4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地。而其中絕大部分是在咸豐皇帝和慈禧太後手中丟失的。
而且慈禧太後此人奢侈無度,每次吃飯,要上整整100盤的菜。據說慈禧過生日光准備首飾就合黃金1萬兩,合白銀38萬兩。置辦衣服花費黃金23萬兩。從頤和園回紫禁城所經道路的景點設置與裝飾,花費白銀240萬兩。共計約花費白銀1000萬兩,相當於整個北洋艦隊的經費。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壞的五大歷史罪人,他們個個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
2. 一道初一的歷史題
1.閉關,限制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發展,使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得不到發展。中國一直呆在中古時代,不愛出來。
2.助長了統治階級妄自尊大的心理,自詡天朝上國,盲目排外,不思進取,保守愚昧。
3.阻礙了中外文化交流,使西方近代科學和技術無法傳入我國。中國當時的教育還是以科舉為核心的,視西方科技為「奇技淫巧」,導致中國全面落後於世界。
清政府試圖通過「閉關政策」,對內加固自身的統治,對外進行民族「自衛」。這種政策作為一種消極防禦的手段,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對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過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但它更大的影響是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展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它使中國長期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嚴重阻礙國內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後於西方;它「作繭自縛」,不利於中華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於中國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學習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被動挨打。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中國經濟沒有發生大的變動;②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中國仍然是清朝的封建統治,洋務運動只是為維護封建統治而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和科學技術,並且很快失敗;外國資本主義設備的引入,反而通過戰爭和資本輸出在中國繼續掠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極其緩慢;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時,由於帝國主義國家長期敵視、封鎖、包圍,中國沒有發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環境,也缺乏正常的交流;建國後受蘇聯高度集中政治經濟體制影響,「左」傾思潮泛濫,沒有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教育發展經常受到沖擊,科學技術失去了發展的好機會。
閉關鎖國政策阻隔了清朝的對外貿易往來,不利於經濟的發展;清統治者以天朝大國自居,固步自封嚴重影響了中國文化的進步;與世隔絕即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清朝的閉關鎖國,嚴重地阻礙了其他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的落後導致軍事力量的落後。清朝處於封建社會的衰弱時期,封建的生產關系已經開始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閉關鎖國的政策使先進的制度難以進入。
積極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和較長一段時間里有效地防止了外部入侵,贏得了內部和平穩定的發展局面。長期的和平環境使經濟得到發展,最終出現了「康乾盛世」,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達到巔峰。中國的人口在這一時期迅速增加,為後來列強瓜分中國設下了障礙——這么大的疆域、這么多的人口是無法消化的,為為中國人民打持久戰取得獨立提供了基礎。
3. 歷史題,大家幫幫忙呀!謝謝啦!
1.革命派。辛亥革命。
2.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 還發動了天平天國運動。其不同點:第一,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鴉片戰爭後國內階級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義和團發生在19世紀末民族危機嚴重的背景下;第二,太平天國的矛頭主要指向清政府,而義和團矛頭主要指向帝國主義;第三,太平天國運動有統一的組織、領導,有革命綱領;義和團運動無統一組織、領導和綱領;第四,太平天國運動建立了政權、斗爭時間長,義和團未建立政權、斗爭時間短;第五,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人表現出向西方學習的強烈願望,而義和團運動則是盲目排外。
4. 維新派遭到頑固派反對的原因
頑固派是一批對世界發展形勢一無所知的極端腐朽的貴族、官僚,他們因循守舊,愚昧無知,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國事物,幻想恢復「閉關鎖國」的局面。而頑固派因循守舊,愚昧無知,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國事物,幻想恢復「閉關鎖國」的局面。頑固派代表了清朝統治集團中最腐朽、最保守的勢力。
維新運動是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掀起的,企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法,以挽救民族危亡,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為兩大目標的一場愛國政治運動。這場運動把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反抗外來侵略、尋求國家出路的斗爭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維新派在政治上主張開議院,倡議民權,限制封建君主的權利,實行君主立憲。經濟上主張振興實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思想文化上,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思想,介紹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學說,對中國傳統的封建倫理綱常進行了批判,對促進人民的覺醒,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啟蒙作用,這些為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到來做了政治、思想上的重要准備。與維新派向對立的是頑固派,雙方為是否變法進行論戰。開啟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兩者的實質都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
5. 都說義和團迷信、愚昧,歷史上的它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的義和團並不是這樣的,它是由民間自發組織的反帝愛國組織,這在我國歷史上有著很大的影響,雖然他們是以「扶清滅洋」的口號,但是他們反西方侵略的,這表明了我國百姓不會向西方列強示弱。
但是義和團也是一個愛國組織,要知道義和團爆發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列強瓜分中國土地,侵略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所以徹徹底底的來說,它是一個反帝愛國組織,只是由於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才導致了它迷信、愚昧。
6. 列舉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擊外來侵略的典型事件
重要戰役:1李秀成在青浦大勝洋槍隊;浙江寧波戰斗中擊斃洋槍隊的頭目華爾,這是中國人民抗擊外國侵略的典型事例。 2、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 1898-1900年 1898在山東興起;1900年與八國聯軍在廊坊交戰,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最終遭到中外反對勢力的聯合絞殺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步入了屈辱的近代。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被列強奴役的歷史,但更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縱觀近代,人們為了反對外侵,復興中國作了無數次的斗爭與嘗試,它是中華兒女抗爭精神的體現!
從鴉片戰爭起,中國人民反對外侵的斗爭從未停止,貫穿整個近代,但那時的反外侵主要是群眾自發的,以及愛國官兵的抵抗。而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卻節節節敗退,直至曲膝求和,割地賠款。兩次鴉片戰爭中涌現了無數愛國將士及英勇抗戰的百姓,但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每一交反外侵以失敗告終。近代中國人民兇手統治階級中的愛國人物在反外侵斗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鑄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其舉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殘酷統治,但也與列強的入侵有關。農民是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者的主要壓迫對象和反抗力量。太平天國的領袖拒絕承認不平等條約,嚴禁鴉片貿易,在《資政新篇》中,主張平等地與外國交往,這些都打擊了侵略勢力。1862年,清廷與英法勾結,借師助剿,英法兩國撕下「中立」的偽裝,幫助清政府進攻太平軍,李秀成積極作戰,生擒長勝軍首領,取得了上海戰役的局部勝利,給中外聯軍沉重的打擊,削弱了中外聯軍的力量。
太平天國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侵略勢力,但他們對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缺乏更改的認識,且他們也不是以反侵略作為自己的主要斗爭目標,單純的農民戰爭不可能完成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1900年左右,義和團運動在廣袤的華北大地興起並蓬勃發展。貫穿於義和團運動的最常見的口號是「扶清滅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義和團對清政府及洋人的態度。但是這一口號有極大的局限性,他們沒有認清清政府的反動本質,同時盲目排外,這也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義和團運動的反侵略精神是不可否定的。義和團運動最先啟動戰爭風雲,滿清權貴為仇洋而開戰,但最終由於清廷的倒戈及反擊,義和團成員腹背受敵,最終失敗。
義和團運動是一個人民自發的組織薄弱的運動,它並沒有統一的領導,綱領及目標,但它卻在打擊外國侵略方面作出了貢獻。應該說,義和團運動不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運動,但它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顯示了人民力量的偉大。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原因,正是在那個特殊而混亂的年代,義和團運動興起,義和拳來自生活,反映了百姓的心態及反侵略的決心。可以說,正是包括義和團在內的中華民族為反抗侵略所進行的前撲後繼的戰斗,才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和滅亡中國的圖謀。
戊戌變法失敗後,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此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國掀起了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學說,要推翻清朝政府,可是並沒有正面鮮明地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甚至幻想得到帝國主義的支持,但是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就間接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開了清王朝統治的缺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滅。此後,中華民國成立,並頒布了《臨時約法》,使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要這之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其在華的代理人,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統治,從而為中國人民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這是中國人民反對外侵的一次勝利。
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面貌,但革命的果實被竊取,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與妥協,反侵略的任務仍沒有完成。
1913年以後,統治中國的主要是北洋軍閥控制的政府,北洋軍閥政府邊年紛爭不斷,軍閥的專制統治和割據、紛爭乃至混戰,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使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此時,由於一戰的發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入侵不明顯,但它們並未放鬆對中國的控制,其中經濟入侵尤為顯著。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它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在知識界得到傳播,並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使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它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開戶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為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指引了方向,並領導人們了革命的勝利。
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這次事變,不僅使日本帝國主義蓄謀已久的侵略東北,進而侵略全中國的陰謀得以實現,給東北人民造成巨大災難,而且也成了後來持續15年的每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此後,日本隊入侵中國華北地區,製造華北事變,1937年7月7日,日本屐盧溝橋事變,日本侵華方針由「蠶食」轉為「鯨吞」,幻想集中強大兵力,在三個月或半年內滅亡中國。中國共產黨積極抵抗日軍侵略,組織抗日義勇軍。一二九運動等,但國民黨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圍剿紅軍。直至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1937年9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成立,這對反對日本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組成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國是一大進步,是克故制勝的最可靠保證。但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不同階級、階層的聯合。從抗戰開始,就出現了以國民黨為代表的片面抗戰路線和以共產黨為代表的全面制高點路線的對立,存在著國共兩黨之間既聯合又斗爭的復雜關系;而中間小黨派則搖擺於兩者之間。這是國內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在整個抗日戰爭間的必然反映。
中國共產黨在廣大的敵後戰場放手發動群眾,實行了人民戰爭,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在正面戰場,國民黨組織了一系列會戰,有效地打擊了日本的侵略。但是它主要進行陣地戰,消極防禦。而敵後戰場廣泛開展人民戰爭,充分採用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充分發揮了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把敵人後方變成了戰場,有力地消耗了敵人,積極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抗日戰爭的另一個雖戰爭的長期性。抗日戰爭是一場極其艱苦的持久戰。同中國歷次反侵略戰爭相比,抗日戰爭持續時間最長,喪失國土最廣,給國家造成的災難也最為深重。抗日戰爭的長期性,是由於敵強我弱的基本格局和當時國內及國際的特殊環境所造成的。敵我力量消長的變化,使抗日戰爭分為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發展階段。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至此,抗日戰爭結束。
7. 1840-1927年的中國歷史先後有哪些階級在什麼歷史條件下進行了哪些探
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希望推翻清王朝來改變中國的命運)
地主階級改良派:洋務運動(希望通過學習西方的技術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
資產階級維新派:維新變法(希望通過建立君主立憲制使中國富強)
資產階級革命派:辛亥革命(希望通過建立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使中國富強)
資產階級激進派:新文化運動(希望使中國人民擺脫封建落後思想)
無產階級:新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使中國走上了富強的道路)
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資產階級激進派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才是使中國走上富強,民主的道路!
8. 太平天國和義和團的區別。
太平天國與義和團的區別如下:
第一: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鴉片戰爭後,而義和團運動發生在19世紀末。
第二:太平天國運動有統一的領導、綱領、組織,而義和團無領導、綱領、組織。
第三:太平天國運動建立了政權,持續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規模巨大。而義和團運動並未建立政權,持續時間短。
第四:太平天國運動對西方外來思想並無排斥,而義和團運動盲目排外。
拓展資料:
太平天國歷時14年,達到了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南方興起而波及全中國的農民戰爭,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農民戰爭,而且它在新的時代,有新的特點和水平還開創了中國農民戰爭不少先例,例如中國農民起義第一次遭到中外勢力共同鎮壓、利用西方宗教發動起義、反對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並提出了一整套綱領、制度和政策等。
義和團,又稱義和拳。義和團運動又稱「庚子事變」,是19世紀末在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主要針對西方侵略者及其在華附庸,是具有強烈的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完全由民間自發的暴力運動。
這次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中國史學家又把這次事件稱為「庚子國變」或「八國聯軍之役」。部分西方國家也使用「拳亂」的名稱(Boxer Rebellion)。日本則有人稱為「北清事變」。
9.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幾點認識
1. 封建社會對外經濟文化往來的三個時期及其特點
我國封建社會對外經濟文化往來,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秦漢時期。這一時期主要往來僅限於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一些國家。直到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二時期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最主要的是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封建經濟處於繁榮上升階段,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也大大發展。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有三個特點:第一,我國已經逐步成為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對一些近鄰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已經不僅限於一般的來往,而是作為培養人才的中心和經濟交流的中心。第二,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空間范圍大大擴大,除東亞和東南亞外,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都已經有比較頻繁的商業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往來。第三,海運和陸運都很發達。
第一個時期是宋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其對外關系有三個特點:第一,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內外貿易繁榮,對外航運,尤其是海上運輸發達。宋元時,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中國船隊最活躍。第二,宋元明清時期,出現一批富有遠航經驗的國際大游歷家。如元朝的汪大淵、明朝的鄭和等人。第三,清初以後,由於政府採取閉關政策,對外聯系基本中斷。
2. 中國古代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表現和影響。
原因:①國家強盛,經濟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②海陸交通發達、航海技術進步;③多數王朝的統治者實行開明的對外政策。
表現:①政治軍事外交往來;②經濟貿易往來;③科技文化交流。
影響:增進了中外雙方的了解、聯系和友誼,促進了中外雙方的發展。
3. 中國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四條渠道
一是貿易,包括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兩種形式;二是官方派遣使節、留學生等;三是通過宗教人士來實現的;四是通過戰爭。
4. 一定時期的對外政策與當時國內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環境的關系
一定時期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是當時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礎,而國際環境的好壞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條件。一般地說,國內政局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國際環境良好,往往就會採取積極的外交政策,而相反,往往會採取消極的、保守性的外交政策。如中國古代史上,中國對外交往比較發達的主要是在統一的封建王朝時期。在明清以前,中國在世界史上居於絕對的領先地位,周邊環境良好,因而各封建王朝都推行開放性的外交政策,對外交往繁盛;明清時期,中國開始落後於世界,並遭到外來侵略,明清逐漸採取了封閉性的外交政策,幾次實行海禁,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當今世界,雖然國家利益、地區沖突不斷,但和平發展是主要的國際形勢,各國都積極推行開放性的外交政策,以促進本國的發展。
5. 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發展的主流
在古代,中國與鄰國之間也曾發生過政治糾紛和軍事沖突,但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這只是短暫的一瞬。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待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開展經濟文化交流。明朝鄭和下西洋,鄭和的船隊成為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的友好使者,這與西歐國家以對外擴張為目的開辟新航路活動形成鮮明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