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海地歷史有多久

海地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2-08-03 00:51:29

❶ 海地是哪一年獨立的

海地獨立戰爭
海地獨立戰爭 海地人民推翻法國殖民統治和廢除奴隸制度的革命。在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影響下,1790年海地黑白混血種人和自由黑人首先發動斗爭,但遭鎮壓。1791年8月黑人舉行武裝大起義,在圖森·路維杜爾領導下堅持斗爭,迫使法國殖民當局於1794年初頒布廢奴法令。1794-1798年又相繼將入侵的西班牙軍隊和英國軍隊驅逐出境。1801年召開議會,頒布憲法,宣布自治,廢除奴隸制。1802年拿破崙派遣法軍大舉入侵,遭起義軍堅決抗擊。翌年,圖森.路維杜爾被法軍誘捕遇害;海地人民繼續抗戰,1803年11月驅逐全部法軍。1804年1月,海地宣布獨立。海地革命揭開了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序幕,建立了美洲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國家,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❷ 18世紀末19世紀初 拉丁美洲首個獨立國家

海地共和國

位於拉丁美洲,地處西印度群島海地島(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主要由兩個向西伸展的半島組成,中間為戈納伊夫灣。全國面積27797平方公里。「海地」,在印第安語中為「高山」之意,全國3/4為山地。

海地島原是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人世代居住地。1492年12月6日,哥倫布首次航行意外地發現了該島,便命名該島為伊斯帕尼奧拉島(即「小西班牙」)。 1502年,西班牙把海地變成其殖民地,並殘殺當地抵抗力量。後來因甘蔗種植園勞力不足,從1510年起,殖民者從非洲販入大量黑奴,自此海地居民便以黑人為主了。17世紀中期,法國侵入海地。1697年,西班牙與法國簽訂了《勒斯維克條約》,把海地島西部割讓給法國,稱法屬聖多明各;而東部則稱為西屬聖多明各。獨特的歷史也使海地形成了獨特的人種結構。該國黑人佔95%,混血人和白人後裔佔5%。其中,混血人都是18世紀法國人父親和非洲人母親的後裔,他們是該國上層社會的主體。

1790~1803年,受美國獨立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黑人奴隸在民族英雄杜桑·盧韋杜爾的領導下,爆發了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第一次黑人大起義。經過12年的艱苦鬥爭,海地人民趕走了西班牙和法國殖民軍,並於1804年1月1日宣告獨立,成立了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海地共和國。該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取得獨立的黑人國家,也是西半球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獨立的國家。
獨立後不久,海地因內戰,出現了南北分治的局面。1844年,西屬聖多明各脫離了海地共和國,成立了獨立的多明尼加。1915~1934年,美國勢力深入海地,並武裝佔領長達70年之久。而後,海地內政不穩,政變頻繁,先後更換了22位總統。由於社會一直處於極度不穩定的狀態,海地成為了西半球最貧困的國家之一。

海地經濟以農業為主,75%的人口為農民,但糧食不能自給。經濟則以開采黃金、鋁礦砂和種植甘蔗、棉花、咖啡、煙草為主,其中棒球、棒球棒、壘球生產居世界首位,佔世界銷量80%以上。

旅遊是海地經濟的又一大支柱。首都太子港就是一座美麗的海濱旅遊城市。同時,被譽為世界第九奇跡的亨利·克里斯托夫城堡也為各國旅遊者們所稱道。這座雄偉的不等邊四邊形建築建於1803年,被稱為「突角炮樓」。在「炮樓」附近還有建於1811年的聖蘇西宮。此外,該國還有獨具中美洲特色的拉巴迪白沙海灘,有1804年由20萬奴隸用13年建成的拉費列雷城寨,16~18世紀的海盜巢穴遺跡等等。到海地旅遊,人們不僅可看到許多古跡和優美的海洋風景,還可體驗到歐、非、拉美各洲的多種風俗。

❸ 海地的歷史沿革

主詞條:海地歷史 海地原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族居住地,伊斯帕尼奧拉島被發現時,島上居住著約100萬印第安人,主要為泰諾人,島的西北部居住著少許西沃內人。當時島上已經有五個印第安土著政權,他們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村莊里,捕捉鳥類、魚類、嚙齒類動物,並耕種土地。伊斯帕尼奧拉島印第安人用石斧開墾,用木鏟耕種。主要的作物是木薯和甘薯。
1492年,在哥倫布的首次航行中,因為其旗艦擱淺,不能把其他兩艘船上的船員帶回西班牙,因此在今天的海地角附近建立了納維達德城堡。
1493年哥倫布返回這里時,發現堡內無一人存活。他在伊斯帕尼奧拉島北海岸建立了伊莎貝拉殖民地,該島的殖民統治就此開始。
1502年,伊斯帕尼奧拉島正式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島上印第安人的軍事反抗被粉碎。16世紀時,西班牙人已經在島上建立了15座城市。此外,西班牙官兵們都分得了島上的土地,並且把居住在這些土地上的印第安人變成了奴隸,用於採掘黃金、種植甘蔗和養牛。由於天花的影響,阿拉瓦克人於1544年在島上絕跡。
土著絕跡以後,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的種植園和牧場紛紛被西班牙地主拋棄,該島西部遂成為荒蕪的無人區,並逐漸變成英國、法國、荷蘭等國海盜的據點。到16世紀末,這些海盜已經嚴重地威脅西班牙的海上航線。一些來自英、法、荷等國的獵人逐漸來到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狩獵野牛和野豬,做成腌肉出售給海盜,還有一些農民種植煙草和一些基本的糧食作物。
在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的歐洲移民中,法國人占數量上的優勢。1640年,法國將伊斯帕尼奧拉島西北的托爾提島據為己有。1665年,法國政府聲稱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是法國的殖民地,稱為「聖多明克」。1679年,根據勒斯維克條約,聖多明克被西班牙正式割讓給法國。
法國政府考慮到在該地建立殖民地,因此不僅很注意制止海盜活動,而且勸說獵人移居到殖民區,成為定居農民。到17世紀末,隨著法國殖民者的不斷遷入,聖多明克已經成為美洲最富庶的殖民地之一。
168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發布了「黑人法令」,規定種植園主要為奴隸提供足夠的衣食和住宿,但是也允許他們對黑人奴隸施加各種殘酷的肉刑。曾經是黑人奴隸、後來成為海地皇帝的亨利·克里斯托夫在其回憶錄中記錄了白人種植園主的種種酷刑:「白人將黑人倒掛起來,將他們釘死在木板上,將他們活埋,將他們裝入麻袋扔到河裡,強迫他們吃屎,用鞭子抽掉他們的皮,將他們綁起來讓螞蟻和蚊子吃他們,將他們活活扔到沸水中,將他們綁到大炮前轟碎,讓狗吃他們……」在白人種植園主的虐待下,許多黑人奴隸選擇逃亡。他們在中科迪勒拉山中定居下來,組成被稱為「馬龍」的社區,不時下山襲擊孤立的種植園。這些逃亡奴隸被稱為「馬龍人」。
聖多明克的主要作物最初是煙草和靛藍,後來是棉花、甘蔗和咖啡。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都進行耕種,甘蔗種植在濕潤平原上,山地種植咖啡,乾燥丘陵地種植靛藍,棉花地則分布在乾燥的平原上。偏僻的、不能種植的地方,也被用來養牛和養豬。甘蔗是聖多明克最主要的經濟作物,1767年,這里向歐洲出口了7200萬磅粗糖和5200萬磅白糖。1780年,聖多明克提供了歐洲市場上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當地所需的食糧一部分依靠自種,大部分需要進口。
1790年,聖多明克的行政中心和最大港口法蘭西角(即海地角),人口已經達到1.5萬,擁有許多繁華的公共建築和寬闊的街道、廣場。第二大城市是太子港,1790年時人口為6000人。其他城鎮也大多位於沿海,起到港口和貿易中心的作用。在內地密布種植園,在種植園和港口之間修建了鋪砌石塊的全天候道路,以及橫跨河流的石橋。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給西半球的法國殖民地帶來了極大的沖擊。1790年,黑人起義前夕,聖多明克島上的白人有3.2萬,大多數是法國移民。他們分為兩個階層,第一個階層包括大種植園主、高級官員和大商人,及其眷屬;第二個階層包括小土地佔有者、小店主、工匠、港口工人等下層白人。黑白混血人的人數大約有3.5萬到5.6萬之間。此外還有大約3萬名自由黑人。黑人奴隸們可以通過被主人釋放而得到自由,也有種植園主在奴隸老得不能勞動時將其釋放,以免負擔其衣食供養。與主人發生關系的黑人侍女及其混血子女也常常會獲得自由。不過,自由黑人不能從事法官和軍官的職業,被禁止使用火槍,禁止佩劍,衣服的式樣和質料也有規定。在海地革命前夕,聖多明克的各種植園中約有50萬黑人奴隸。從1783年到1791年,聖多明克的奴隸進口量佔西半球奴隸進口總量的三分之一。這些奴隸大多來自西非的達荷美、剛果和幾內亞,他們將西非的伏都教帶入了聖多明克。 1790年,法國國民議會要求制訂有關有色人種自由民權利的立法,遭到來自馬提尼克的殖民地代表莫羅·德聖梅里的反對,他提出這樣的觀點:「如果國民議會竟不幸制定關於黑白混血人種地位的立法,那就一切全完了。殖民者將認為自己是被出賣了;而黑白混血人,受他們朋友(按:指法國的「黑人之友」等主張廢奴的自由主義組織)的慫恿,將會採取最極端的手段。然後,奴隸們——他們也有同樣的朋友和同樣的行動手段——將會力圖達到同樣的目的。殖民地不久就會成為一片廣袤的屠場……」 隨著時間的推移,莫羅的預言在聖多明克逐漸成為現實。當地殖民當局拒絕履行法國國民議會提出的自由民有權參加省議會和殖民地議會選舉的法令;當地的混血人則拿起武器,要求獲得他們應有的權利。白人與混血人之間的爭論吸引了殖民當局的全部注意力,因此沒有注意到黑人即將造反的信號。
1790年,聖多明克的黑人奴隸就通過夜間的伏都教秘密集會互相傳播准備起義的消息。1791年8月22日,海地北方平原的20萬黑人奴隸以擊鼓為號,紛紛起來造反。白人種植園主及其妻子子女在午夜遭到突然襲擊。奴隸們放火焚燒甘蔗田和房屋,屠殺白種居民。當地的一萬名白人居民和一小股正規部隊根本無法將起義鎮壓下來,幾個星期內,海地北方已經成為廢墟。大約有兩千名白人被殺,180個甘蔗種植園和900個咖啡與靛藍種植園被毀壞,1萬多名奴隸在戰斗、飢餓或白人鎮壓中死亡。兩個月後,海地北方已經全部落入奴隸手中,只有法蘭西角與西部山區一帶有防禦工事的營地還在白人手中。在海地西部沒有發生奴隸叛亂,不過卻發生了白人與要求分權的混血人種的戰爭,除了太子港(當地貧窮白人組成了自發武裝,反抗白人上等階級和混血人)外,混血人種軍隊在交戰中占上風。在海地南部,白人種植園主將黑人奴隸武裝起來,反對混血人種。
1791年10月,聖多明克的黑人起義已經演變為白人上等階級與貧窮白人、白人保王黨與革命派、混血人與白人、混血人與黑人、南部武裝奴隸與北部起義奴隸之間的交迭混戰。唯一恢復秩序的希望在於從法國派遣軍隊,然而國民議會中的雅各賓派反對任何支持聖多明克殖民者與王家總督的動議。直到1792年9月雅各賓派控制國民議會後,才向聖多明克派去「革命軍隊」,宣傳「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但是,自法國派去的革命軍隊面臨聖多明克保王黨的抵抗,只好與叛亂的努力聯合起來。1793年6月,黑人攻陷法蘭西角,並洗劫了這個城市。
1793年8月,法國頒布法令,解放聖多明克的奴隸。當地倖存的白人為了躲避黑人報復,紛紛逃往美國、古巴、牙買加和波多黎各(在波多黎各的西海岸,來自聖多明克的法國難民建起了富於法國特色的馬亞圭斯城)。
聖多明克的黑人起義及隨後的戰爭引起西屬聖多明各(多米尼加)和英屬牙買加當局的嚴重恐慌,他們懼怕本地的黑人也起而效仿。兩國都向聖多明克派遣了遠征軍。一支英國軍隊在1794年3月攻佔太子港,受到法國殖民者的歡迎。但是1795年牙買加爆發馬龍人起義(這次起義是法國人在幕後操縱的)後英國撤回了軍隊。
黑人領袖杜桑·盧維杜爾領導了反抗英國人的戰爭。他原為種植園的奴隸,1791年黑人起義後在聖多明克北方流浪擄掠。西班牙與法蘭西共和國爆發戰爭後,他加入西班牙軍隊,成為保王黨的雇傭兵。
1794年,由於英國軍隊的入侵,他帶領部隊從西班牙軍隊中嘩變,並轉而參加法蘭西共和國的軍隊。杜桑·盧維杜爾得到了美國的支援,從美國得到船隻和物資供應。1798年,英國干涉軍統帥梅特蘭與杜桑·盧維杜爾簽訂了和約,撤回軍隊。
英國撤軍後,杜桑·盧維杜爾轉而攻打南部和西部的混血人地盤,屠殺了1萬多名混血人婦女和兒童,聖多明克全境至此已都在他的控制之下。盧維杜爾成為聖多明克實際上的統治者(他在1799年被法國執政內閣任命為總督),隨後命令那些被釋放的奴隸結束游盪,回到土地上去勞動。1800年到1802年間,幾乎被完全毀滅的聖多明克經濟又逐漸復甦過來。 1801年7月1日海地頒布第一部憲法,宣布永遠廢除奴隸制度,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私人財產不可侵犯,提倡貿易自由。杜桑-盧維圖爾任終身總統並有權選擇繼承人。
1801年12月,拿破崙·波拿巴任命查爾斯·勒克萊爾為法國遠征軍司令,率領54艘戰艦組成的艦隊和 3萬名士兵遠征海地。
1802年2月2日,抵達海地角。起義軍在亨利·克里斯多夫指揮下堅決還擊,下令燒毀海地角。不久,為了擺脫法軍的包圍,起義軍撤退到內地和沿海山區起義軍另一將領德薩林在海地西部太子港等戰役中亦嚴重受挫。在起義軍失利的情況下,杜桑·盧維杜爾被迫與法軍議和。
1802年6月,勒克萊爾設計誘騙杜桑-盧維圖爾到海地西部的戈納伊夫,將杜桑-盧維圖爾逮捕並押送到法國,勒克萊爾背信棄義的行動激起海地人民極大憤怒。在德薩林、克里斯托夫以及A.S.佩蒂翁的領導下,起義軍發動強大攻勢,痛殲法國遠征軍。
1803年11月18日德薩林攻陷法軍最後一個堡壘佛悌埃斯,法軍被迫投降,在這次遠征中法軍共損失 3.5萬人。11月29日,海地正式公布《獨立宣言》。
1804年1月1日,杜桑·盧維圖爾的屬下讓-雅克·德薩林將軍宣布成立海地國,並於當年9月封自己為海地皇帝「雅克一世」。「海地」一詞來自泰諾語,意為「多山的」。德薩林發動了滅絕全部倖存白人的戰役,在法蘭西角,2000名白人被海地軍隊屠殺;在太子港屠殺了800人,熱雷姆屠殺了400人。只有拿破崙軍隊中的波蘭人得到了赦免,因為他們當初拒絕參加鎮壓黑人的戰斗。有400多名波蘭人選擇留在海地,他們的後裔至今仍說波蘭語。 讓-雅克·德薩林是海地的第一位統治者和第一位皇帝,為海地制訂了一部高度中央集權的憲法,在海地北部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把被驅逐的法國人的產業分配給黑人和黑白混血人。他依靠軍事手段實施管理,恢復農業,並把農業收成平均地分配給農民和工人。但是當他試圖把在北方行之有效的這套制度用在南方時,卻遭到了反抗。德薩林採取強硬手段來推行改革,這些措施反過來又造成政變。
1806年,德薩林被暗殺。當年在太子港製訂了新憲法,規定海地為共和國,並限制總統的權力。當上總統的亨利·克里斯多夫對此感到憤恨,試圖用武力征服太子港,但是在黑白混血人亞歷山大·佩蒂翁的手下遭到了失敗。海地隨即被分為兩部分:亨利·克里斯多夫以海地角為首都統治北部,佩蒂翁以太子港為首都統治南部。
在北方,亨利·克里斯多夫自稱「海地總統」,在1811年自立為王,稱亨利一世。他驅使黑人為自己修建了6座宮堡、8座宮殿,並驅使20萬民工為自己修建了規模巨大的拉費里埃爾堡。亨利·克里斯多夫還創建了貴族等級制度,冊封了4個親王、8個公爵、22個伯爵、37個男爵和14個騎士。他對人民的壓榨激起了反抗,1820年,克里斯多夫在一次政變中吞槍自盡。
在海地南方,佩蒂翁將大地產劃分為小塊的農耕地,此舉雖然得人心,但在經濟上卻是災難性的。蔗糖的出口從1791年的1.63億磅跌至1825年的2020磅。佩蒂翁在1818年去世,他的繼任者讓-皮埃爾·布瓦耶統一了海地,並一直統治到1843年。1822年,他出兵奪佔了聖多明各(在1809年重歸西班牙統治,1821年宣告獨立)。
波旁王朝在法國復辟後,對海地提出了索賠要求,要求其賠償獨立戰爭期間沒收的白人種植園。這一要求在1825年遭到拒絕,法國於是派遣了一支艦隊來封鎖伊斯帕尼奧拉島,強索3000萬美元的賠償。布瓦耶最後同意支付1800萬美元,但是海地無力支付,於是同法國展開談判。談判的最終結果是把賠款減為1200萬美元,在30年內支付,每年支付40萬美元。為了應付賠款,布瓦耶減少了政府開支,並在農村採取軍事管理政策,以期維持農業生產。
1843年,一場地震毀滅了海地首都海地角,太子港則毀於大火。在混亂中,一名黑白混血人夏爾·埃拉爾發動了政變,迫使布瓦耶逃往牙買加。此後四年中,海地先後出了四位黑人總統,並在1844年喪失了聖多明各。
1847年,海地參議院將不識字的黑人衛隊長福斯坦·蘇魯克選為總統,福斯坦上台後即將那些試圖操縱他的參議員放逐,並在1849年廢除了共和國。福斯坦自稱為福斯坦一世皇帝,於1852年4月在太子港舉行了豪華隆重、耗資巨大的加冕典禮。
福斯坦上台後即試圖重新征服聖多明各,但是吃了敗仗。到1858年,隨著戰爭帶來的開支增大、以及維持皇室排場所需的費用,已經使海地國庫極度空虛。1859年1月,身為參謀長的塔巴拉公爵法布爾·熱弗拉爾將軍發動政變,迫使福斯坦退位,自任總統。
熱弗拉爾被視為海地最好的總統之一,他支持教育,建立了醫葯、航海、藝術諸學院,鼓勵在城市中建立工業技術學校,還派遣學生去歐洲留學。熱弗拉爾下令修建了主要城市的蓄水設施,扶助農業和小型工業,並聘用外國人協助開發國家。他在對外政策上支持多米尼加復國派(該國在1844年獨立,1861年因擔心被海地吞並而重歸西班牙統治),並幫助多米尼加流亡者發起反西班牙人的戰爭,為此招來西班牙的報復,威望降低。1867年,熱弗拉爾在國內政治騷亂中被迫辭職。
熱弗拉爾下台後,海地即陷入內戰狀態中,並最終招來外國干涉。在獨立後的海地保留了壁壘森嚴的種姓制度,在所謂「高貴人」種姓中,黑白混血人居多,此外也有富有的、血統比較純粹的黑人,他們居住在城市中,在鄉下擁有地產,壟斷了文武官員、法官、律師、醫生等職業;全國另外97%的人口(幾乎全部是黑人)則地位低下。1867年,南方黑人發動起義,總統從北方農民中徵召部隊來鎮壓,從而引起海地北方與南方之間的長久敵意。 1908年到1915年,海地發生了6次政變,更換了8位總統,陷入長期的內亂和內戰中。雖然海地憲法禁止外國人擁有土地,但法國和德國的商行通過當地代理人在海地獲得了許多土地所有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在海地的利益集團受到了美國的猜忌。美國通過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引申」而擴大了門羅主義的范圍,獲得了波多黎各和古巴,為美國在加勒比海國家發生內亂或「歐洲人佔領」時實行干涉作了辯護。1914年11月,海地政變時,美國海軍就派了一艘巡洋艦到太子港,將海地國家銀行的50萬美元保證金運到紐約(1919年歸還),以免被叛軍攫取。
1915年5月,海地爆發了另一次政變,為了撲滅政變,統治者讓-維布倫·紀堯姆·桑下令殺死監獄中的所有政治犯,他本人則在不久之後被沖入法國公使館的暴亂民眾殺死並被肢解。海地陷入無政府狀態,最終招致使美國的入侵。1915年7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子港登陸,控制了局面,並遴選出一個美國認為合適的總統。海地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海關被置於美國監管之下。美國監督海地參議院制訂了新憲法,以美國憲法為藍本,規定總統任期四年,參眾兩院議員任期為六年和二年,賦予年滿21歲的公民選舉權。
此後8年中,海地的經濟獲得改善,國債從2400萬美元減至1200萬美元,出口額從1916年的893萬美元升至1928年的2200萬美元。海地的本國工業獲得扶植,此外美國還建設了公共衛生機構、公路、給水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以及公立學校。此外美國還建立了一支訓練有素的地方警察部隊,以代替不可靠的總統衛隊。但是美國的佔領也招致海地人的反抗,在1918年到1920年的一次起義中,有2000名海地人、7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和27名海地警察被打死。20世紀30年代之後,美國在拉丁美洲的門羅主義外交政策被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睦鄰政策取代。1934年,美國軍隊撤出海地。
1934年,最後一批佔領海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撤出海地。美國撤軍後,斯泰尼奧·文森特總統統治海地直至1941年。他在任內修改了海地憲法,將總統任期改為5年。當多米尼加獨裁者拉斐爾·萊昂尼達斯·特魯希略·莫利納下令屠殺和驅逐多米尼加的海地僑民時,文森特採取了剋制措施,通過其他美洲國家向多米尼加施壓,獲得了75萬美元的賠償。
1941年12月8日,海地向日本宣戰,之後不久向德國和義大利宣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地總統埃利·萊斯科同美國密切合作。在美國的請求下,海地在戰爭期間加強了橡膠、植物纖維和植物油的生產。美國則制訂衛生援助方案,協助海地建立公共衛生系統。
由於美國的戰時援助物資和款項大量湧入,導致海地黑市交易和賄賂活動增加,此外橡膠增產方案也將數萬名海地農民從其小農場驅逐走,這些情況導致農民不滿,觸發了1946年1月的政變。接管政權的軍事委員會舉行了議會選舉,議會則在1946年5月選舉迪馬瑟·埃斯蒂梅為總統。埃斯蒂梅謀求修改憲法以連選連任,從而導致1950年的又一次政變。軍事委員會的保羅·歐仁·馬格盧瓦爾上校成為總統。在他的任期內,世界衛生組織協助海地建立公共衛生系統,並推行廣泛的疫苗接種計劃,以消滅島上的瘧疾、黃熱病、天花和梅毒。馬格盧瓦爾政府制訂了新憲法,鼓勵外國投資,並得到美國的貸款,修建了阿蒂博尼特河上的水電站,疏浚海地角的港口,並開始大規模開采銅、褐煤和礬土資源。1951年,海地的農業五年計劃則擴大了甘蔗、咖啡和可可的種植,並獎勵糧食生產。 1956年,親美的馬格盧瓦爾總統被推翻。1957年9月,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博士被軍事委員會選為海地總統,從而開始了杜瓦利埃家族對海地29年的統治。
1986年,弗朗索瓦·杜瓦利埃之子讓-克洛德·杜瓦利埃下台,以亨利·南菲將軍為首的「全國執政委員會」實行軍事統治。
1990年,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被選舉為總統,但他的任期被軍事政變破壞。1994年,在聯合國授權的國際干預下,阿里斯蒂德重返總統職位。1996年,勒內·普雷瓦爾當選總統。2000年,阿里斯蒂德再度當選為總統。
2004年2月,海地發生軍事叛亂,叛軍迫使阿里斯蒂德逃離該國。之後最高法院大法官博尼費斯·亞歷山大根據憲法成為臨時總統。聯合國派出維和部隊以監督海地選舉。
2006年2月7日,海地的總統和議會選舉舉行,33名候選人競選總統,另有1300名候選人角逐議會129個席位。

❹ 海地有關的知識

海地位於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全國面積約2.78萬平方公里,人口892萬,主要是黑人;官方語言為法語和克里奧爾語,90%的居民使用克里奧爾語。「海地」一詞在印第安語中意為「多山之國」。
18世紀時期,海地曾是法國的殖民地,主要向世界輸出蔗糖。法國發生大革命(1789年)後,這個小島上的各種利益集團開始蠢蠢欲動起來,包括法國種植園主、黑人奴隸和由混血人種、貧窮白人及自由黑人組成的「中間集團」等。隨後,黑人奴隸發動了起義,海地進入三方混戰時期。
雖然海地在1804年取得獨立,成為加勒比地區乃至拉美最早脫獨立的國家,但最初美洲各個國家都不承認它的主權,因為害怕本國的黑人奴隸也揭竿而起。
美國1854年才承認海地是獨立國家。但美國不斷干涉美洲地區的事務,甚至找個借口出兵佔領一些小國。1915年,美國武裝佔領海地,一直到1934年才結束。
1990年,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成為首任民選總統。他1991年2月上任,同年9月就被反政府武裝趕下台,被迫流亡美國。隨後,還是在美國的軍事干涉下,他於1994年回國復任總統。
阿里斯蒂德2000年11月再次競選總統獲勝。2004年2月,海地再次發生兵變,阿里斯蒂德政府被推翻,這也是海地歷史上第32次政變。當年4月,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第1542號決議,設立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負責協助維持治安。
2006年5月,勒內·普雷瓦爾就任海地總統,恢復憲政。不過,治安主要靠大約9000名聯合國維和人員來維系。
這里槍擊、綁架事件層出不窮,首都太子港西北角的太陽城被叫做「危險之地」,連當地警察也退避三舍。這里隔三差五的還有綁架、強奸及虐童等惡性事件。
天災在這里聚集
近年來,海地頻繁遭遇自然災害。
2004年9月,海地遭遇颶風「珍妮」襲擊,3000多人喪生,西北部城市戈納伊夫是重災區,全市25萬居民中大約20萬人無家可歸。
2008年8月至9月,海地接連遭遇4場災害性風暴,引發洪水泛濫、山體滑坡等嚴重自然災害,至少793人死亡,另有超過300人失蹤。
2008年,海地連遭4場熱帶風暴襲擊,數百人死亡,近百萬人流離失所。
由於該地區森林遭到大量砍伐,森林覆蓋面積正在急劇減少。因此海地島國在受到颶風襲擊後,抵抗災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❺ 海地 地理環境

西印度群島中島國。位於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奧拉島(即海地島)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地島)西部,面積約27797平方公里。東接多明尼加,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海岸線長1080多千米。全境75%為山地,僅沿海和沿河 有狹窄平原,海地一詞就是印第安語中「多山之國」的意思。拉薩爾山海拔2680米,為全國最高峰。戈納伊夫島為全國最大島嶼,面積約207平方千米。最大湖泊為伊坦沙烏馬特胡,面積約181 平方千米。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內的主要河流,河谷地為海地重 要農業區。
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各月平均氣溫在22—28℃間。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4—6月、8—10月為雨季。多颶風。沿海地區炎熱,高原地區平均氣溫15℃。全國平均氣溫24-27℃。海地一年分兩季:3月至11月相對炎熱,12月至2月較為涼爽。不同的氣候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地本地物種資源豐富,另外也是南美巫術的傳承之地。

海地原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人居住地。1492年,哥倫布航行至此,將該島命名為伊斯帕尼奧拉島(意即「西班牙的島」),1502年,正式成為西班牙殖民地。由於殖民者的奴役、屠殺以及由其帶來的天花[2],阿拉瓦克人在島上絕跡。西班牙人遂從非洲販運大量黑奴,成為島上主要的勞動力。1697年,根據勒斯維克條約,海地被割讓給法國。1790年,在黑人領袖杜桑·盧維圖爾領導下,海地人發動了獨立戰爭,是在拉丁美洲最早開始爭取獨立的國家。1804年,起義 海地地圖軍攻佔太子港,宣布獨立,成立共和國。
海地獨立後,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民主體制,政局動盪,獨裁者不斷被推翻,據統計,從海地獨立到1915年一百年間,共有近90位統治者相繼上台。1915年美國入侵,相繼扶植多個傀儡統治者。1956年,親美的總統馬格盧瓦爾被推翻,次年,獨裁者老杜瓦利埃上台,建立起家族統治,直到1986年被推翻。之後以亨利·南菲將軍為首的「全國執政委員會」實行軍事統治。1990年,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被選舉為總統,但他的任期被軍事政變破壞。1994年,在聯合國授權的國際干預下,阿里斯蒂德重返總統職位。1996年,勒內·普雷瓦爾當選總統。2000年,阿里斯蒂德再度當選總統。2004年2月,叛軍迫使阿里斯蒂德逃離該國。
之後最高法院大法官博尼費斯·亞歷山大根據憲法成為臨時總統。聯合國派出維和部隊。2006年2月7日,總統和議會選舉舉行,33名候選人競選總統,另有1300名候選人角逐議會129個席位[1]。2月16日,臨時選舉委員會主席宣布,希望黨總統候選人普雷瓦爾在總統選舉中獲得51.15%的選票,成為獲勝者。
2010年海地地震,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生里氏規模7.3地震,震中距離首都太子港16公里,震源較淺破壞力極強。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周二16時53分。雖離首都太子港還遠,但太子港受災嚴重。
隨後又相繼發生了規模5.9和5.5兩次餘震。太子港大量建築倒塌,截止2月13日,地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上升至22.25萬人,根據這一數字,海地地震遇難者數量已經超過了2004年亞洲海嘯22萬人的遇難者數量。
海地原為印第安人居住地。1492年C.哥倫布首航美洲時發現海地島。1502年該島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西班牙同法國簽訂《勒斯維克條約》,將該島西部割讓給法國,定名為法屬聖多明各。東部仍屬西班牙。1790年海地爆發反抗法國和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黑人大起義(見海地革命)。1804年1月1日海地獨立,海地是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國家。1915~1934年美國武裝佔領海地。1957年9月~1986年2月杜瓦利埃家族對海地實行長達29年的獨裁統治。1990年12月16日,阿里斯蒂德當選總統,成為海地自1804年獨立以後第一任民選總統。阿里斯蒂德就任後宣布對包括軍隊、法院和政府部門在內的腐敗機構進行整頓,引起軍人和上層社會的不滿。1991年9月,武裝部隊總司令L.塞德拉斯發動政變,推翻阿里斯蒂德政府並驅逐總統出境。阿里斯蒂德流亡美國。1993年7月,阿里斯蒂德與塞德拉斯在紐約達成協議,但軍方無意執行。1994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直接出兵干涉的決議,美國軍隊登陸海地,阿里斯蒂德又回海地。
1987年3月通過的憲法規定行政權由總統、總理和兩院制議會分享。議會分參、眾兩院。1990年12月組成的議會有參議員27人,眾議員83人。1991年10月推翻民選總統J.-B.阿里斯蒂德後,J.內雷泰出任臨時總統。1994年2月,馬爾瓦任內閣總理。在1995年12月17日舉行的大選中,普雷瓦爾當選總統。1986年8月,海地全國執政委員會頒布法令,承認創建者不少於20人,支持者不少於2000人的政黨為合法政黨。從此,許多政黨和政治聯盟相繼成立,主要政黨有:全國進步民主聯盟、國民大會黨、民主團結聯盟、爭取改革和民主全國陣線、全國協商陣線、民主運動大會國民委員會等。
歷史年表

1492年哥倫布在首次航行美洲時發現伊斯帕尼奧拉島,即今日的海地和多明尼加。
1502年該島被西班牙據為殖民地。
1698年西班牙同法國簽訂《勒斯維克條約》,把該島東部的西班牙屬地被稱為聖多明各,而西部割讓給法國,定名為法屬聖多明各。
1790年至1803年法屬聖多明各黑人爆發大起義,於1804年1月1日起義成功,正式宣告獨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共和國,成為拉美大陸最先獲得獨立的國家。獨立後不久,海地因內戰出現南北分治的局面,
1820年重歸統一。
1822年海地統治者布瓦耶東征聖多明各成功,將伊斯帕尼奧拉島東西兩部合而治之。
1844年聖多明各脫離海地,成為獨立的國家——多明尼加。
1844年至1915年為海地內亂時期,先後更換了22位統治者。
1915年至1934年被美國佔領。美結束佔領狀態後,海地先後由樊尚和萊斯科任總統。
1946年海地發生軍事政變,迪馬瑟·埃斯蒂梅為總統。
1950年保羅·馬格盧瓦爾上校出任總統。
1957年至1986年杜瓦利埃家族實行獨裁統治,1986年2月7日,在人民反暴政斗爭浪潮的沖擊下,杜瓦利埃逃往法國。以原軍隊參謀長亨利·南菲將軍為首的全國執政委員會接管政權。10月19日舉行第一次全國立憲議會選舉。
1987年3月通過新憲法。
1988年1月17日馬尼加當選為總統,組成文官政府。
1990年底阿里斯蒂德當選總統,9個月後被軍事政變推翻;
1997年至1999年,海地總理空缺,政府陷入危機。

❻ 海地歷史簡介.!

19世紀初,拿破崙在歐洲揮舞馬鞭,橫掃一切封建勢力,他的威望日高一日,所到之處,萬眾歡騰。
正在這個時候,1801年下半年,他得到了一個令他震驚的消息,法國殖民地海地發生了暴動,來勢兇猛,大有趕走法國殖民者的聲勢。
這是怎麼回事呢?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海地位於中美洲大西洋西部的聖多明各島(又叫海地島)的西半部,原來被強大的西班牙殖民者佔領,後來法國打敗西班牙,佔領了海地。海地人大多是非洲黑奴的後代,世代忍受著殖民者的殘酷壓迫與剝削。早在1790年,海地的黑白混血種人和自由黑人發動了武裝起義,試圖用暴力手段爭取與白人完全平等的公民權,但是由於起義准備不足,也沒有提出反映廣大黑奴要求的革命口號,所以沒有得到廣大奴隸的支持,在法國殖民者的血腥鎮壓下,起義失敗了。
但這並未阻止海地人民爭取自由獨立的決心,一年以後,1791年8月,混血種人和黑人再次發動武裝暴動。他們高喊「寧願死也比當奴隸好」的口號,猛烈地向殖民統治者和白人奴隸主發動進攻。起義軍放火焚燒了咖啡園和甘蔗種植園,燒毀了殖民者的豪華別墅和其他建築物,殺掉了殘酷壓榨奴隸的法國殖民官吏和白人奴隸主,起義軍受到廣大黑人奴隸的擁護,隊伍迅速壯大,聲勢越來越高。起義剛開始兩個月,烽火便燃遍了全國各地,有200多個咖啡園、甘蔗園被毀壞,有2000多名法國殖民者被打死,法國人膽戰心驚。
在這次起義中,涌現出不少起義英雄,如杜桑·盧維杜爾、克里斯托夫、德薩利納等。其中杜桑更是一位傑出的海地黑人領袖。他原是奴隸出身的種植場馬車夫,與一般奴隸一樣,他從小就受到法國殖民者和奴隸主的欺凌。杜桑對於這一切早已暗下決心,誓把法國殖民者和奴隸主殺掉,爭取黑人的自由。所以後來他刻苦學習了法文,還經常閱讀盧梭、孟德斯鳩等思想家的著作,接受了新的思想。
參加起義以後,杜桑以嚴明的紀律統率部隊,所到之處,敵人望風而逃。他率領的部隊發展壯大,很快成為起義軍的主力,他本人也成了海地奴隸起義的主要領導人。
1793年,法國因國內混亂,只派出了6000人的軍隊去鎮壓起義,被起義軍徹底摧毀。西班牙、英國看到有機可乘,又先後派兵入侵海地,去鎮壓方興未艾的起義烽火。但杜桑領導起義軍英勇奮戰,終於相繼趕走了英國、西班牙侵略軍,把他們趕入大海,英、西軍隊狼狽逃竄。同時,杜桑又平定了黑白混血種人上層集團的叛亂活動,最終統一了整個海地島,並建立了革命政權。
1801年6月,海地召開了制憲會議,制定了憲法。憲法明確規定廢除奴隸制度,所有海地人不分人種、膚色一律平等,都享受自由的公民權。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貿易自由。海地宣布獨立。在這次會議上,杜桑被選為終身總統。拿破崙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到消息的。他立刻召見他的妹夫黎克勒,命令他遠征海地。
1801年12月,黎克勒率領54艘戰艦、3萬名士兵,開始了企圖恢復法國殖民統治的遠征。
杜桑領導起義軍堅決保衛自由海地。他對戰士們說:「我們已經取得了自由,我們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法國人又回來了,他們企圖從我們手中奪去我們的自由,我們寧可戰死也不決不能答應他們!讓我們共同奮斗吧!我們要讓法軍餓死、渴死、累死,讓海地變成這些強盜的活的地獄!努力吧,自由屬於我們!」
當3萬法軍來到海地的時候,起義軍就在他們要登陸的地方點起火來,燒毀那裡的一切,法軍所到之處,一片灰燼,只有滿地塵土、滿眼濃煙似乎在怒視著這些遠道而來的不速之客。
法軍找不到吃的,飢餓難忍。他們甚至找不到喝的,因為水中已被起義軍下入了毒葯。法軍的戰鬥力大大削減,黎克勒大傷腦筋。此外,起義軍利用有利地形,四處出擊,法軍不時有人陣亡,法軍狼狽不堪,到處挨打。
一個作戰部隊無吃無喝,人困馬乏,又不熟悉地形,如何能作戰!不要說提高戰鬥力,就連最起碼的作戰能力都不具備。這樣下去,如何向拿破崙交代?黎克勒在思考著在想方設法完成任務。
不久,一個大膽而有效的計劃出來了。黎克勒滿心歡喜,他立即召集部下,把這個意見告訴他們,法軍將士聽了以後,也都非常高興,他們的任務終於可以完成了。
黎克勒寫了一封言詞懇切的信給杜桑,信中說:「法國和海地雖然相距遙遠,但我們世世代代都很友好,以後還要繼續友好下去。目前,我們之間存在一些分歧,這是誤會,我們應該把誤會消除,所以,我建議,我們坐到一起進行談判,有什麼話、什麼問題,我們都可以商量。我相信,我們會消除誤會的。請來我們這里吧,我的朋友,我們真誠地邀請您,您來到之後,就會發現,沒有誰是比我更誠實的朋友了。至於您的安全,我們將絕對保證,將不會有任何人對您施以非禮。」
這封信確實夠「誠實」的了。杜桑相信了黎克勒,一個人單槍匹馬來到法軍駐地。
這時候,黎克勒聽說杜桑來了,為自己設計的騙局成功而非常高興。
「報告將軍,杜桑來到了。」一個兵士報告黎克勒。「逮捕他!」黎克勒簡捷有力地下達了命令。
杜桑被帶上鐐銬。當他知道自己上當受騙,怒氣沖天,破口大破黎克勒:
「你們背信棄義、卑鄙無恥!你們是強盜,一夥強盜!你們殺死我,只不過是在海地砍倒了一棵自由之樹,你們砍倒了這棵,將有成千上萬棵生長起來,你們是砍不完的,等著瞧吧,你們這伙強盜,你們都將一個個滾出海地去!」
黎克勒和他的部下聽了杜桑的叱罵,竟一齊哈哈大笑起來:「哈哈哈……」
1802年5月,黎克勒逮捕了杜桑,隨即把他押送到法國,交給了拿破崙。拿破崙下令將他送進監獄。1803年4月,這位傑出的黑人領袖死在法國監獄中。
杜桑之死,使海地人民更加清醒地認清了殖民主義者丑惡、兇殘、卑鄙無恥的本質,也更激起了海地人民對殖民統治者的仇恨。他們決心繼續完成杜桑未完的事業,為爭取海地人民的獨立、自由、幸福而勇敢地戰斗!
不久,海地的革命烈火又熊熊燃燒起來,革命者在克里斯托夫和德薩利納領導下,繼續抗擊法國殖民者。
在海地人民的英勇反抗下,法軍行動艱難,再加上海地蔓延黃熱病,侵略軍損失慘重,傷亡達3萬餘人。1802年11月,黎克勒也死於黃熱病,法國侵略軍陷於絕境。1803年10月,法軍終於投降。法國遠征艦隊載著僅余的8000老弱殘兵返回法國。回國途中,所有人員又被英國海軍俘虜,於是,黎克勒率領的龐大的遠征軍最終全軍覆沒。
1801年1月1日,海地正式宣布獨立,並恢復了印第安人的傳統名稱——「海地」,其意為「多山的地方」。
海地革命是拉美國家第一次取得勝利的黑人革命;揭開了整個拉丁美洲黑人革命的序幕,為拉美人民推翻殖民統治、建立自由國家樹立了榜樣。

❼ 海地在哪有多大多少人是個島國嗎

國名:海地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Haiti) 國名釋義:海地一詞就是印第安語中「多山之國」的意思。獨立日:1月1日(1804年) 國慶日:1月1日(1804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由兩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上藍下紅。旗面中央為白色長方形,其中繪有國徽圖案。海地國旗的顏色源於法國國旗。鑲國徽的國旗為官方用旗。國徽:圖案中間高聳著一棵棕櫚樹,樹上插著一根「自由之竿」,竿頂是「自由之帽」。樹前的綠地上有一面戰鼓,兩旁為戰斧、大炮等武器;樹兩側各有三面海地國旗和一面三角旗;樹後有六支帶刺刀的步槍。白色飾帶上用法文寫著「團結就是力量」。 首都:太子港 (Port-au-Prince) 是著名的良港,人口約100萬。 國家政要:當選總統勒內·普雷瓦爾,2006年2月當選,同年5月宣誓就職。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九個省,省下設區。九省為:西北、北方、東北、阿蒂博尼特、中部、西部、東南、南方、大灣。 【自然地理】 西印度群島中島國。位於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地島)西部,面積約2.78萬平方公里。東界多明尼加,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海岸線長1080多千米。全境75%為山地,僅沿海和沿河有狹窄平原,海地一詞就是印第安語中「多山之國」的意思。拉薩爾山海拔2680米,為全國最高峰。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內的主要河流,河谷地為海地重要農業區。 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各月平均氣溫在22—28℃間。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4—6月、8—10月為雨季。多颶風。沿海地區炎熱,高原地區平均氣溫15攝氏度。全國平均氣溫24-27攝氏度。海地一年分兩季:3月至11月相對炎熱,12月至2月較為涼爽。不同的氣候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人口】 830.4萬,主要是黑人,約佔95%,黑白混血人種和白人後裔佔5%,人口密度在拉美國家中位居第一。官方語言為法語和克里奧爾語(非洲語和法語的混合語),90%居民通用克里奧爾語。居民中信奉羅馬天主教的佔80%,信奉新教的佔5%,其餘信奉耶穌教和伏都教。農村中盛行伏都

❽ 海地革命的起因

從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拉丁美洲經歷了海地革命、西屬拉丁美洲獨立戰爭和巴西獨立運動,有將近2000萬人口捲入其中,這一場近代史上反對殖民主義、封建主義和種植園奴隸制度的大規模殖民地獨立戰爭,除古巴、波多黎各、蓋亞那等地外,絕大部分地區擺脫了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的殖民統治,先後建立了墨西哥、瓜地馬拉等17個獨立國家,除巴西外,都建立了共和制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拉丁美洲的歷史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海地有著苦難而悲壯的歷史,自古就一直是印地安人生活繁衍的地方。1492年哥倫布在首次航行美洲時發現伊斯帕尼奧拉島,即今日的海地和多明尼加。1502年該島被西班牙據為殖民地。1697年西班牙同法國簽訂《勒斯維克條約》,把該島東部的西班牙屬地被稱為聖多明各,而西部割讓給法國,定名為法屬聖多明各。1790年至1803年法屬聖多明各黑人爆發大起義,於1804年1月1日起義成功,正式宣告獨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共和國,成為拉美大陸最先獲得獨立的國家。

閱讀全文

與海地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