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非洲尼羅河有多長
中國科學家重測世界大河長度 稱尼羅河最長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劉少創博士通過衛星遙感影像的分析,結合源頭地區的實地考察,確定了世界上10條超過和接近5000公里的大河的准確長度。劉少創的研究論文《全球主要大河長度量測》發表在《中國國家地理》6月號上。
根據劉少創的研究結果:尼羅河全長7088公里,為世界第一長河;亞馬遜全長6575公里,名列第二。這一結果結束了人類對哪條河是世界長河這一問題的困擾。另外,黃河長度為5778公里,比法定長度長出314公里;黑龍江長度為5498公里,應列入世界5000公里長河之列。
2003年,劉少創重測中國新疆的額爾齊斯河。其下游鄂畢河是唯一流入北冰洋又發源於中國的河流。河源座標為,東經 89°58′17〃,北緯47°52′32〃,高程2916 米。河長量算結果為5525公里。
同年10月赴蒙古共和國重測黑龍江和葉尼塞河。黑龍江發源於蒙古東部的肯特山脈南側,東經109°10′30〃,北緯48°47′07〃,高程2016米。河長量算結果為5498公里。葉尼塞河發源於蒙古西部,上游為伊德爾河,東經97°58′25〃,北緯47°54′38〃,高程2711 米。
同年11月赴美國重測密西西比河。密西西比河—密蘇里河發源於美國西北部,上游為Hell Roaring Creek,西經111°32′54〃,北緯44°32′18〃,高程2692 米。
2005年4月赴秘魯重測亞馬孫河。
同年8~9月赴蒲隆地和盧安達重測尼羅河,赴尚比亞重測剛果河。剛果河(扎伊爾河)發源於尚比亞的東部,上游為謙比西河。東經31°07′58〃,南緯9°22′04〃,高程1580米。
按劉少創重測結果的數據比對,尼羅河長於亞馬孫河,為世界第一長河。
按劉少創重測的結果,黑龍江大大長出以往公布的數據,應列入世界5000公里以上大河。
來源:搜奇網
http://www.icome.cn/Newsview/2007-6-9/article_view_3826.htm#
㈡ 尼羅河的歷史
尼羅河是河啊,要論歷史的話從冰川時代結束到現在,至少有10萬年了,樓主你要真的想知道最早的歷史記錄的話,大約8000多年前,在埃及的壁畫里有記載
㈢ 尼羅河流域的國家歷史
公元前三世紀的曼涅托,將從美尼斯開始至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止的埃及歷史分為三十個(或三十一個)王朝,現在學者又在此基礎上將上古埃及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前王朝時期(約前3100-前2686年)
2、早王朝時期(約前2686-前2181年)
3、古王國時期(約前2181-前2040年)
4、第一中間期(約前2040-前1786年)
5、中王國時期(約前1786-前1567年)
6、第二中間期;(約前1786-前1567年)
7、新王國時期(約前1567-前1085年)
8、後王朝時期(約前1085-前332年)
9、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統治時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從第1到第4時期,是奴隸制國家形成和統一王朝出現的時期,第5至第7時期是統一王國重建和帝國時期,第8至第9時期是埃及奴隸制國家衰落和陷於外族統治下的時期。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被分成東西兩部分,埃及屬東羅馬帝國,繼續歸「新羅馬」的皇帝管轄。640年,埃及被阿拉伯人佔領,隨之開始阿拉伯化。至12世紀,已普遍使用阿拉伯語,皈依伊斯蘭教,延綿數千年的古埃及文明被阿拉伯文明取代。1517年,埃及開始受奧斯曼帝國統治,1798年-1801年受法國統治,1869年後英國勢力侵入。埃及最終在1922年取得獨立,1953年建立共和國,但它已經是一個阿拉伯國家了。
㈣ 尼羅河有幾千年的歷史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歷史。專家們實際探討古埃及文化的時間范圍,是公元前3100年埃及南、北王國的首次聯合,到公元前30年羅馬帝國屋大維攻佔埃及,克利奧帕特拉七世自殺,托勒密王朝覆滅,埃及並入羅馬帝國。亦即通常所說的歷史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
㈤ 關於埃及尼羅河的歷史和資料
尼羅河風景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流經蒲隆地、盧安達、坦尚尼亞、烏干達、肯亞、扎伊爾、蘇丹和埃及九國,全長6700公里,是非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第一條最長的河流,可航行水道長約3000公里。尼羅河有兩條上源河流,西源出自蒲隆地群山,經非洲最大的湖--維多利亞湖向北流,被稱為白尼羅河;東源出自衣索比亞高原的塔納湖,稱為青尼羅河。青、白尼羅河在蘇丹的喀土穆匯合,然後流入埃及。
尼羅河谷和三角洲是埃及文化的搖籃,也是世界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尼羅河在埃及境內長度為1530公里,兩岸形成3-16公里寬的河谷,到開羅後分成兩條支流,注入地中海。這兩條支流沖積形成尼羅河三角洲,面積2.4萬平方公里,是埃及人口最稠密、最富饒的地區,人口佔全國總數的96%,可耕地佔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埃及水源幾乎全部來自尼羅河。根據尼羅河流域九國簽訂的協議,埃及享有河水的份額為每年555億立方米。
開羅的尼羅河上有許多遊船,其中仿法老時期船隻修造的又名法老船,夜晚泛舟河上,可游覽兩岸旖旎風光,又可觀賞船上著名的東方舞表演。
㈥ 尼羅河介紹
尼羅河(Nile)是一條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以及西非地區的尼日河並列非洲最大的三個河流系統。尼羅河長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2007年雖有來自巴西的學者宣稱亞馬遜河長度更勝一籌,但尚未獲得全球地理學界的普遍認同。尼羅河有兩條主要的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是尼羅河下游大多數水和營養的來源,但是白尼羅河則是兩條支流中最長的。尼羅鱷居於此地。尼羅河在印第安人語言叫月亮的眼淚
㈦ 尼羅河什麼時期開始退潮
尼羅河流域分為七個大區:東非湖區高原、山嶽河流區、白尼羅河區、青尼羅河區、阿特巴拉河區、喀土穆以北尼羅河區和尼羅河三角洲。該河北流,經過坦尚尼亞、盧安達和烏干達,從西邊注入非洲第一大湖維多利亞湖。尼羅河幹流就源起該湖,稱維多利亞尼羅河。河流穿過基奧加湖和艾伯特湖,流出後稱艾伯特尼羅河,該河與索巴特河匯合後,稱白尼羅河。另一條源出中央衣索比亞高地的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在蘇丹的喀士穆匯合,然後在達邁爾以北接納最後一條主要支流阿特巴拉河,稱尼羅河。
尼羅河幹流的洪水於6月到喀士穆,9月達到最高水位。開羅於10月出現最大洪峰。尼羅河的全部水量中,60%來自青尼羅河,32%由白尼羅河供給,剩下8%來自阿特巴拉河。但在洪水期和枯水期有很大變化。
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都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因為季節性的暴雨而使河水流量年內變化很大;6月開始漲水,接著即迅猛持續上漲,至9月初達到高峰。在此期間,它也會使白尼羅河形成倒灌。11月至12月水位下落,以後即是枯水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不及每秒100立方米,約為洪水期最大流量的六十分之一。
白尼羅河發源於赤道多雨區,水量豐富而又穩定。但在流出高原,進入盆地後,在低緯乾燥地區的陽光照射下蒸發強烈,從而損耗了巨額水量,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索巴特河是白尼羅河支流,它於5月開始漲水,最高水位出現在11月,此時索巴特河水位高於白尼羅河,頂托後者而使其倒灌,從而加強了白尼羅河上游水量的蒸發。白尼羅河在與青尼羅河會合處的年平均流量為每秒890立方米,大約是青尼羅河的一半。
洪水到來時,會淹沒兩岸農田,洪水退後,又會留下一層厚厚的河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古埃及人利用尼羅河泛濫的規律把一年分成三季:7、8、9、10月為泛濫季,11、12、1、2月為耕種季,3、4、5、6月為收獲季。尼羅河不僅發展了埃及的農業,更孕育出了璀璨的古埃及文明。可以說埃及就是尼羅河,尼羅河就是埃及的母親,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也曾說過:「埃及是尼羅河饋贈的厚禮。」
㈧ 尼羅河在那年誕生
尼羅河(阿拉伯語:النيل,埃及語:iteru,科普特語:piaro或phiaro)是一條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的河流,與中非地區的剛果河以及西非地區的尼日河並列非洲最大的三個河流系統。尼羅河長6,65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1]。2007年雖有來自巴西的學者宣稱亞馬遜河長度更勝一籌,但尚未獲得全球地理學界的普遍認同[2]。尼羅河有兩條主要的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是尼羅河下游大多數水和營養的來源,但是白尼羅河則是兩條支流中最長的。它源於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區,其最遠的源頭位於盧安達(2°16′55.92〃S 29°19′52.32〃E / 2.2822°S 29.3312°E / -2.2822; 29.3312),向北它流經坦尚尼亞並注入維多利亞湖,再從此湖中溢出注入阿爾伯特湖,往北流入烏干達和蘇丹共和國南部,並於後者處形成大面積沼澤濕地。青尼羅河源於衣索比亞的塔納湖(12°2′8.8〃N 37°15′53.11〃E / 12.035778°N 37.2647528°E / 12.035778; 37.2647528),從東南流入蘇丹。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白尼羅河青尼羅河相匯,形成尼羅河。
尼羅河從蘇丹首都向北穿過蘇丹和埃及,所經過的地方均是沙漠。從古代開始埃及的文明就依靠尼羅河而形成和興旺。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數居民住在阿斯旺以北的尼羅河畔,幾乎所有的古埃及遺址均位於尼羅河畔。
在其入海口尼羅河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三角洲,在這里它注入地中海。
目錄 [隱藏]
1 詞源
2 水文
2.1 支流
2.1.1 白尼羅河
2.1.2 青尼羅河
2.1.3 古代河源
2.2 中下游
3 政治
4 歷史
4.1 古埃及
4.2 尋找源頭
5 今日狀況
6 古尼羅河
7 參考資料
8 外部鏈接
[編輯] 詞源
尼羅河這個詞來自於阿拉伯語,而阿拉伯語又來自於希臘語Νειλος,原意是河谷的意思。古埃及語中尼羅河的發音是iteru,意思是「大河」,其聖書體顯示在右圖中[3]。在科普特語,尼羅河被稱為piaro或者phiaro,意思是「河流」,它也來源於古埃及名稱。
[編輯] 水文[編輯] 支流
尼羅河位置地圖尼羅河的流域總面積為3,254,555平方公里,占非洲總面積的10%[4]。
尼羅河有兩條主要支流:源於東非赤道附近的白尼羅河和源於衣索比亞的青尼羅河。這兩條支流均位於東非大裂谷的西側。另一條不很重要的支流是阿特巴拉河,它只在下雨時流過衣索比亞,而且此後很快就乾枯了。
[編輯] 白尼羅河有人認為尼羅河的源頭是維多利亞湖。但是有一些相當大的河流注入維多利亞湖。其中最遠的源頭位於盧安達的紐恩威森林。通過Rukarara、Mwogo、尼亞巴隆哥河和卡蓋拉河在坦尚尼亞城市布科巴附近注入維多利亞湖。
衣索比亞青尼羅河上游巴希爾達附近的青尼羅河瀑布。按照其附近的一座村莊它也被稱為梯西薩特瀑布在烏干達金賈附近尼羅河通過瑞本瀑布離開維多利亞湖,在這里它被稱為維多利亞尼羅河。它長約500千米,它流經基奧加湖注入艾伯特湖,此後被稱為艾伯特尼羅河。然後它流過蘇丹,在這里被稱為賈貝爾河(山河)。
在Mongalla艾伯特尼羅河的流量基本上終年恆定,平均每秒流過1048立方米,此後尼羅河進入蘇丹南部的巨大沼澤地。在這個沼澤地中尼羅河由於蒸發和蒸騰作用喪失其一半的水量。到沼澤地末端其水流量降低到每秒510立方米。
在與720千米長的加扎勒河匯流後它被稱為Bahr al Abyad,或白尼羅河。白尼羅河這個名字來自於懸浮在河水中的白粘土顆粒。
在馬拉卡勒白尼羅河的流量為每秒924立方米,三月初水流量最高,可以達每秒1218立方米,八月末水流量最低,為每秒609立方米。這個波動的原因是索伯特河,它在八月時流量僅每秒680立方米,在三月初則達每秒680立方米。
白尼羅河流過喀土穆。它漲水時留下營養豐富的淤泥。古埃及人使用這個土壤來種田。
[編輯] 青尼羅河青尼羅河源於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塔納湖,至喀土穆它長約1400千米。青尼羅河與白尼羅河匯流後形成尼羅河。尼羅河90%的水和96%的懸浮物來源於衣索比亞[5],其中59%的水來自於青尼羅河。但是只有在夏季衣索比亞高原上雨季雨水充沛的時候對土壤的侵蝕和運輸大,而在其它季節里從衣索比亞注入尼羅河的水比較少。八月末的潮濕季節里青尼羅河的流量往往可以超過每秒5663立方米。
經調整後的白尼羅河衛星空照圖[編輯] 古代河源過去坦噶尼喀湖通過東非大裂谷注入艾伯特尼羅河,這條支流比現在最長的支流還要長約900英里。但是在中新世里由於維龍加山脈火山爆發將這條河道堵住了。
[編輯] 中下游在蘇丹境內尼羅河與它下游非常不同。從喀土穆北部開始到阿斯旺它流過六個瀑布。從喀土穆北部的第六瀑布開始它轉向南,流相當長的一段後才轉向北。
阿特巴拉河是尼羅河最後一個大的支流。阿特巴拉河源於衣索比亞,塔納湖以北,與喀土穆以北約300千米處注入尼羅河。
從一月至六月乾燥季節中阿特巴拉河沒有流量,而白尼羅河的河水占尼羅河總流量的70%至90%,與此同時青尼羅河的流量僅為每秒113立方米。不過上游的水壩對流量有一定的調節。
尼羅河與大多數其它河流不同,從它總長度的一半開始(阿特巴拉河)它沒有支流了。從這一點開始向北它由於蒸發而不斷變小。
在造壩前在阿斯旺每年河水流量的差異可達15倍。八月末九月初高潮時流量為每秒8212立方米以上,四月末五月初低潮時流量為每秒552立方米。但是由於尼羅河河谷非常復雜,因此其主流的流量受到氣候、分支、蒸發和地下水水流的影響。
在開羅以北尼羅河分為兩個分流:羅塞塔河位於西部,達米埃塔河位於東部,形成尼羅河三角洲,注入地中海。
[編輯] 政治多年來對尼羅河的利用是東非和非洲之角的政治議題之一。許多國家,包括烏干達、蘇丹、衣索比亞和肯亞抱怨埃及對尼羅河水資源的霸權。尼羅河流域計劃是促進「尼羅河流域國家」和平協作和平等使用得著最重要的項目[6]。但是許多人依然對於埃及在當地的支配作用而感到不安。
[編輯] 歷史
卡蓋拉河和Rurubu河匯流處從石器時代開始尼羅河就已經是古埃及文明的命脈。埃及大多數居民和所有城市位於阿斯旺以北的尼羅河畔。前八千年以前由於氣候變化或者由於對乾燥草原的過分畜牧利用導致尼羅河沿岸沙漠化,迫使人類越來越集中在河谷兩岸生活,導致了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農業經濟社會的形成。
在有史紀錄中,尼羅河曾於829年[7][8]和1010年[9]兩次封凍。
[編輯] 古埃及增長在古希臘文明中起了一個關鍵作用,而尼羅河則是不停增長的源泉。每年的大水使得尼羅河沿岸非常富饒,而且這個富饒綿綿不絕。埃及人在尼羅河畔種植小麥、棉花、水稻、椰棗和穀物,為其居民提供食物。尼羅河畔還有許多野生動物,比如水牛。前7世紀波斯人引入了駱駝。這些動物提供了肉,也可以被馴服,用來耕地,駱駝則可以運輸貨物。尼羅河水對於人和畜一樣是生命的基礎。尼羅河本身也是一條方便和有效的水道。
埃及在歷史上有非常長的時間非常穩定。這個穩定的保障之一是尼羅河的富饒。埃及生產的小麥是經常爆發飢荒的中東的關鍵食品。除此之外亞麻也是埃及的重要貿易產品。這些貿易保障了埃及與其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和埃及本身的經濟穩定。尼羅河畔的貿易可能很早就產生了,在今天的尼羅河源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南愛德華湖附近發現的伊珊郭骨可能是最早的埃及乘法的證明,其碳14定時獲得的結果為前兩萬年。
尼羅河所提供的食物和財富也保障了埃及可以快速和有效地徵募進攻和防禦用的軍隊。
尼羅河在埃及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法老使得尼羅河漲水,作為這生命水和穀物的代價農民將在沃土上生產出來的產品的一部分交給法老。而法老則用這些財富來建設埃及社會。
在埃及尼羅河也擁有精神意義。在古埃及神話中有話專門有一位對尼羅河年度洪水負責的神哈比。他和法老均控制尼羅河的洪水。同時尼羅河也被看作是生命、死亡和死後生命的一條通道。東方被看作是出生和生長的地方,西方則是死亡的地方,每天太陽神拉都經歷出生、死亡和再生。因為埃及人相信要獲得死後再生,他們必須被埋葬在代表死亡的一方,因此所有的墳墓均位於尼羅河西岸。
根據希羅多德的描寫繪制的前450年左右被居住的世界的地圖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沒有尼羅河水的灌溉埃及文明可能只會曇花一現。尼羅河為一個旺盛的文明和它三千多年不衰的歷史提供了一切條件。
[編輯] 尋找源頭希臘人和羅馬人均試圖尋找尼羅河的源頭,但都沒有成功。因此在古典希臘和羅馬的圖像中尼羅河總是被顯示為一名將頭和面用枝葉蒙蓋起來的男神。阿加塔爾齊德斯報道說托勒密二世派遣了一支遠征軍,這支軍隊至少能夠確定青尼羅河夏季的洪水是由衣索比亞高原上的雨季導致的,可以確定的是這支遠征軍最遠到達了麥羅埃,但是在古代沒有任何歐洲人到達了塔納湖。
直到15、16世紀歐洲人對於尼羅河河源所知甚少。15、16世紀里歐洲人來到了衣索比亞,見到了塔納湖,並且找到了湖南山裡青尼羅河的源頭。詹姆斯·布魯斯自稱是第一個到達青尼羅河源頭的人,但是現代歷史學家認為耶穌會教士佩德羅·波埃茲(Pedro Páez)是第一名找到青尼羅河源的人。不過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人就已經居住在衣索比亞了,因此很可能他們中有人在波埃茲之前就已經到達了青尼羅河河源,但是無法將這個消息傳出衣索比亞。
對白尼羅河的知識就更少了。古代錯將尼日河當作是白尼羅河的上游。比如老普林尼稱尼羅河源於「下茅利塔尼亞的山裡」,在地面上流過「許多天」的距離,然後轉入地下,然後又出現到地面上,形成一個巨大的湖,此後又沉到沙漠下,流過「20天距離,直到衣索比亞附近」。[10]
1858年英國探險家約翰·漢寧·斯皮克在隨同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頓探查中非時到達了維多利亞湖的南岸。他是第一個看到維多利亞湖的歐洲人。斯皮克在第一次看到這個大湖時就相信他發現了尼羅河的源頭。他以維多利亞女王命名這個湖。伯頓這個時候正在坦噶尼喀湖邊養病,他對斯皮克稱發現了尼羅河的河源非常生氣。伯頓認為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兩人的公開爭吵很快就普及到了當時整個科學界,而且還引起了許多其他探險家的興趣。他們當中有聲稱證實,也有聲稱否定了斯皮克的發現的人。英國著名探險家和傳教士大衛·利文斯頓未能證實斯皮克的發現,他向西跑得太遠了,進入了剛果河的流域。最後美國探險家亨利·莫頓·史丹利環繞了維多利亞湖,在其北岸發現了瑞本瀑布,從而證實了斯皮克的發現。
2004年1月17日南非人亨德利·柯慈帶領的白尼羅河探險隊從烏干達的尼羅河河源出發。他們利用了四個月又兩星期沿尼羅河一直到達埃及羅塞塔尼羅河注入地中海處。國家地理學會於2005年末發行了一部題為《最長之河》的關於這次探險的紀錄片。
2004年4月28日地質學家Pasquale Scaturro和紀錄片製片人戈登·布朗一起從衣索比亞的塔納湖一直到達地中海畔亞歷山大港海濱,成為第一次沿青尼羅河全程的人。雖然還有其他人參加了這次探險,但是他們兩人是唯一走過全程的人。他們使用了一台IMAX和兩台手提攝影機,將他們的探險拍成了名為《神秘的尼羅河》的IMAX電影。同時他們還出版了一本同名的書。他們在大多數路上使用機動的船。2005年1月29日加拿大人萊斯·吉克林和紐西蘭人馬克·田納成為第一個完全使用人力劃槳走過尼羅河全程的人。
2005年4月30日一支由南非人彼得·梅瑞蒂特和亨德利·柯慈帶領的探險隊首次行過了尼羅河最遠的支流,從盧安達紐恩威森林發源的卡蓋拉河。
2006年3月31日,一支由三名英國及紐西蘭人所組成探險隊在麥克格里格的帶領下宣布,他們從維多利亞湖再向上溯源,最後發現一個位於烏干達紐恩威森林的源頭2°16′55.92〃S 29°19′52.32〃E / 2.2822°S 29.3312°E / -2.2822; 29.3312,長度約增加100多公里。
[編輯] 今日狀況埃及附近的尼羅河
在樂蜀與阿斯旺之間的遊船上看尼羅河
尼羅河畔的沼澤地
現在,埃及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尼羅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區。每年夏季尼羅河會發大水,在其河谷平原上沉積下肥沃的淤泥。尼羅河上有數個瀑布,它們主要是由小島、淺灘和礁石組成,組成阻礙航行的障礙。蘇丹境內的沼澤地對航行也造成障礙,以至於埃及曾經試圖挖運河來促進積水的流動。
今天尼羅河依然在大多數流程中被用來運輸貨物。尤其在冬季風逆流吹,因此帆船可以藉助風力逆流而上,再藉助水力行向下游。阿斯旺以北是傳統的旅遊勝地,在這里既有遊艇也有傳統的木帆船。此外還有許多旅館式的遊船,這些遊船在樂蜀和阿斯旺之間航行,一般在埃德夫和康翁波停靠。過去這些遊船從開羅一直開到這里,但是出於安全起見多年來只在北部航行了。
20世紀70年代,埃及在阿斯旺興建了一座110米的阿斯旺水壩,壩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水庫——納賽爾水庫,得到發電、防洪、灌溉、養魚、航運、旅遊等利益。大壩的建成雖然防止了下游的洪水泛濫,但是尼羅河攜帶至下游和入海的泥沙大大減少,尼羅河三角洲的海岸線受海浪侵蝕不斷向後退縮。埃及政府已採取措施,防止三角洲被地中海吞沒。
尼羅河畔的城市有喀土穆、阿斯旺、樂蜀、開羅等。首都開羅在尼羅河三角洲的頂端,人口1500萬(1998年),是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亞歷山大港是埃及在地中海邊的重要港口,也是非洲最大的港口。
1980年代裡乾旱在蘇丹和衣索比亞導致大規模的飢荒。但是埃及通過納賽爾水庫的存水防止了乾旱的襲擊。
[編輯] 古尼羅河今天的尼羅河是歷史上第五條從衣索比亞高原向北流的河流。使用衛星圖像可以在沙漠里看到今天尼羅河以西的乾枯了的河道。一條在中新世晚期古尼羅河的河道今天已經被泥砂填沒。古尼羅河將碎屑岩沉澱帶入地中海,今天在這些岩層中發現了數個天然氣礦。
中新世晚期的地中海與大西洋隔絕,蒸發導致整個地中海幾乎乾枯時,尼羅河一直流到地中海的海底,到海拔數百米以下。今天這條河谷已經被後來的沉澱堆滿。
在維龍加山脈的火山將河道截斷之前坦噶尼喀湖的水注入尼羅河,當時尼羅河最遠的河源位於今天尚比亞的境內。
㈨ 尼羅河是哪個年代留下的遺跡
非洲尼羅河流域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距今有六七千年的歷史,孕育和發展了燦爛輝煌的古埃及文明,是世界著名的人類早期文明發源地,在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古埃及文明出現最早,歷史最久遠。
㈩ 尼羅河文明起源時間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歷史。專家們實際探討古埃及文化的時間范圍,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國的首次聯合,到公元332年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佔領埃及,托勒密王朝覆滅,亦即通常所說的歷時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
古埃及歷史年表
第一王朝:公元前3200年~2850年。從美尼斯到卡,共有八位法老。 第二王朝:公元前2850~2686年。從霍特普司克摩伊(Hotepseknemoui)到卡斯克摩,共有六位法老 古王國或孟斐斯帝國(公元前2686~2181年) 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2613年。從納特里克特-吉塞(Neteriknet-Djeser)到胡尼(Houni),共有五位國王。焦瑟統治時代是權力和勝利的開始,此時出現了以沙卡拉的階梯金字塔建築群為代表的恢宏壯觀的石頭建築。該建築群的設計師、作家兼學者的伊姆荷泰普成為史書上首批出現的偉人之一。這一時代是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君主製得以發展的時期,君主坐於孟斐斯,分派各省總督統治全國。 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2494年。從斯內夫盧(Snefrou)到斯克普斯卡夫(Skepseskaf),共有六或七位法老。從金字塔的雄偉程度來判斷,斯奈夫魯、胡夫和哈爾夫的統治時期為這個時代的頂峰。在達夏爾,梅頓和基薩修築的金字塔顯示出王朝的治國有方、經濟繁榮。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2345年。從烏斯卡夫(Ouser)到烏納斯(Ounas),共有九位法老。最著名的是薩胡蕾(Sahoure)和吉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Isesi)。 在第五王朝,「太陽崇拜意識」迅速發展,在沙卡拉的烏尼斯金字塔牆上刻著著名的金字塔銘文。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2181年。從泰蒂(Teti)一世到女王尼托克里斯(Nitocris),共七位國王包括佩比一世和活了上百歲的佩比(Pepi)二世。 雖然第六王朝文治武攻顯赫一時,曾組織過遠至非洲南端的軍商遠征,但一些省督不斷膨脹的全歷史中央集權的孟斐斯備受威脅,而引發了內亂。 第一過渡時期(公元前2181~1991年) 第七王朝:只統治了七十天。 第八王朝:公元前2181~2130年。共有八到二十七位法老,但名字無文獻可查。 第九王朝到第十王朝: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六位法老,有三位名叫凱蒂。 第十一王朝: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三位法老。 蒙圖荷泰普二世在公元前2050年統一全國,從此第十一王朝的底比斯君主統治了整個埃及。這雖然使他們的故鄉底比斯城地位越來越重要,但仍然不足以取代孟斐斯。底比斯的統治者適時尚須來回旅行,並在十二王朝時在通往法尤姆的入口處修建了行宮,和諸如伊蒂-塔維的小城。王朝在不放棄底比斯的同時向北轉移權力中心,顯示出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逐漸恢復。 中王國或底比斯第一帝國(公元前1991~1786年) 第十一王朝末期:公元前2060~2000年。三位蒙圖霍特普法老,第一位在公元前約2040年統一埃及。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1786年。七位法老名阿門埃瑪特(Amenhemat)或塞索斯特里斯,最後一位統治者是女王塞貝克內菲盧雷(Sebekneferoure)。 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穩定總是和動亂是互相交替。各省分權勢力和其他歷史上至今仍然不明的勢力,毀滅了從第十二王朝傳續下來的底比斯政權,埃及分裂成許多的諸侯國。 第二過渡時期(公元前1786~1567年) 第十三到第十四王朝:公元前1786~1674年。約有四十位法老,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時在法老的北部、中部、南部統治。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只不過是西克索法老的封臣。 第十五到第十六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第十六王朝被稱為「小西索克」王朝,只存於三角洲東部。「大西索克」王朝有五位法老,包括一位基安(Khyan)和兩位阿拉比(Apopi)。 第十七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十位法老統治底比斯及周圍地區。他們是西索克的封臣。最後三位法老塔阿(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Kamosis),開始和北方的西索克人斗爭。 新王國或底比斯第二王國(公元前1567~1085年) 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67~1320年。從阿赫莫西斯(Ahmosis)到霍朗赫布,共有十四位君主,其中有四點陣圖特摩斯,四位阿門諾菲斯。王後阿謝普蘇、阿肯納吞(Akhenaton)和圖坦卡蒙,都屬於本王朝。 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320~1200年。九位拉美西斯王族法老,包括拉美西斯一世、二世和塞緹一世、二世。 第二十王朝:公元前1200~1086年。十位君主,除了第一位名叫賽特納克特(Sethnakht)之外,其餘都叫拉美西斯。 第三過渡時期(公元前1086~715年) 第二十一王朝:公元前1085~945年。在塔尼斯統治的有斯門代斯(Smendes),普蘇賽奈斯一世和二世。在底比斯統治的有埃里霍斯(Herihor)和皮納傑姆。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歷史。
歷史時期
公元前三世紀的曼涅托,將從美尼斯開始至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止的埃及歷史分為三十個(或三十一個)王朝,現在學者又在此基礎上將上古埃及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前王朝時期(約前3100-2686年) 2、早王朝時期(約前2686-2181年) 3、古王朝時期(約前2181-2040年) 4、第一中間期(約前2040-1786年) 5、中王朝時期(約前1786-1567年) 6、第二中間期;(約前1786-1567年) 7、新王朝時期(約前1567-1085年) 8、後王朝時期(約前1085-332年) 9、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統治時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從第1到第4時期,是奴隸制國家形成和統一王朝出現的時期,第5至第7時期是統一王國重建和帝國時期,第8至第9時期是埃及奴隸制國家衰落和陷於外族統治下的時期。 【註解】 專家們實際探討古埃及文化的時間范圍,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國的首次聯合,到公元332年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佔領埃及,亦即通常所說的歷時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