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於歷史文化的調查報告怎麼寫歷史文化的調查報告
(一)歷史村鎮的文化價值和搶救歷史村鎮的重大意義一個村落、一個集鎮的形成,需要幾百年的時間,而特有的歷史環境以及村鎮文化則需要更長時期的歷史積淀才能形成.長沙地區各種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的傳統建築與古道、古村、池塘、山崗、寺廟、溪流、小橋以及寬敞的曬谷坪等等相映成趣,構成了長沙村鎮所特有的自然景觀.加上蘊含在這些有形物質背後的文化價值取向和固有觀念,使長沙先民血緣團體上得到凝聚,精神上得到陶冶,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這種日益缺乏的、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成為今日長沙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要素.長沙歷史村鎮自然和人文的背景,或與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因素緊密結合,或與村落區域在空間上相互融合,並給予靜態和動態的影響,從而形成自然與歷史融為一體的環境,其價值是無法用確切的語言和數量來表示和衡量的.隨著日月的推移,這種文化意義上的價值將會越來越大.文脈是歷史的延續.許多歷史文化遺存散布於廣大的鄉村和集鎮,它是我國深厚歷史文化的寶藏,是社會文明的源頭.在農村小城鎮建設時,應當充分挖掘這些寶藏,讓它們流傳下去,發揚光大.國際社會對村鎮歷史文脈的保護越來越予以關注,因為任何一個村鎮的歷史,都是人類史的一部分,都是全社會和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在進行小城鎮建設的時候,我們只有保護和延續這些文脈的責任,而沒有破壞和中斷它們的權利.文脈由多方面組成:傳統和具有特色的建築,街區、村落的格局,見證過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場所和其它物體,甚至古樹、奇石以及各種具有鮮明特色的風土人情等都是歷史文脈的載體,即使已經是斷牆殘垣,不夠完整,仍然可以通過合理的手段,讓它們化腐朽為神奇,發出誘人的光輝.無數教訓證明,由於人們不珍惜,許多有價值的文化傳統已經中斷或正在消亡.在建設農村小城鎮時,應當盡可能地把這些曾經存在過的歷史發掘出來,用各種方式把它延續下去,以彌補前人的過錯或缺憾.而它們的留存不僅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有重要的現實的社會及經濟價值.一是為現代城鎮建設提供傳統文化基礎和規劃建設的寶貴經驗;二是為向人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民族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最好的實物標本和歷史教材;三是為發展現代旅遊事業提供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二)歷史文化村鎮歷史風貌的保護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關鍵是歷史風貌的保護.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歷史風貌保護理論不斷深化,其保護內容寫進了國際歷史保護憲章.196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保護景觀和遺址的風貌與特徵的建議》指出,風貌保護是:「保存並在可能的情況下修復無論是自然的或人工的,具有文化或藝術價值,或構成典型自然環境的自然、鄉村及城市景觀和遺址的任何部分.」而ICOMOS(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1987年發布的《保護歷史城鎮和城區憲章》則指出了歷史街區和地段風貌保護的內容:「(一)用地段和街道說明的城市的形制;(二)建築物與綠地和空地的關系;(三)用規模、大小、風格、差築、材料、色彩以及裝飾說明的建築物的外貌,包括內部和外部的;(四)該城鎮和城區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五)長期以來該城鎮和城區所獲得的各種作用.」並指出:「任何危及上述特徵的威脅,都將損害歷史城鎮和城區的真實性.」歷史風貌保護的對象是有特徵的組群景觀,其中不一定要有特別重要的文物或古跡,但作為一個整體,這種景觀的形體、形象已成為某個地點、區域,或某種文化的標志;歷史風貌保護的目標則是基於對文獻和遺存實物的研究來反映歷史場景,以獲得地方文化上的認同感.規劃中的個體不一定都是過去的物質真實,而是採取「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異地搬遷」等方式創造出來的為環境氣氛服務的景觀.由於風貌保護手段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以及許多人對「風貌」的簡單化理解,許多為保存「多樣性」和「獨特性」而進行的風貌保護,單純在「仿古」上做文章,反而導致「多樣性」和「獨特性」的喪失.歷史風貌保護的精髓在於: 1.保持文化的延續性保持文化的延續性,首先要從文化地理的視野中觀察村鎮的來龍去脈,把握並延續村鎮所根植的文化.古代的匠師們沒有受過任何關於「保持文脈」、「風貌協調」的說教,可是他們的作品都在豐富之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理,這是受同一種文化熏陶而自然產生的結果.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和建設要綜合「原存」、「修繕」、「重建」和「新建」,而且「以舊襯新」,新舊結合,使中國磚木結構建築群與其它傳統景觀風貌達到和諧統一.2.保持場所特徵的延續性保護場所特徵的延續性,意味著風貌保護中應當盡可能保留場所的標志性特徵.這種標志性特徵可以是形象上的,如朗梨鎮陶公廟的山門、戲樓、主殿等景觀中特徵最鮮明的部分,即通常所謂的「地標」.地標通常是占據空間中重要位置或能與背景形成對比的景物,它是人們確認場所的重要參照,風貌保護中保留標志物已是一種共識:諸如風水塔、村口的大樹、城鎮的門樓之類都是村鎮景觀海產中的首選之物.場所的特徵也可以是整體形態上的,特定的標志性空間和形式對於識別特定的場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如銅官鎮民居的特徵三廠鎮建築材料特有的陶磚陶瓦及其造型.場所的特徵也可以是文化上的,如靖港的老街、溈山的密印寺、文家市的里仁學校等.但是這種文化上的特徵同樣是需要空間和形態去表達的.如密印寺山門和大殿之間的庭院,作為溈山鎮景區一個特別的休息場所,給人的感覺是獨特的、印象深刻的.人們在這里休息會聽到典雅古樸的佛教音樂,看到作法的僧人們魚貫走入一個側院,殿前香爐中青煙裊裊升起,古樹、大殿、山門、廊院形成相對閉合的廣場空間,充滿了歷史的神秘感和感染力.3.保持生活的延續性風貌保護的目的就是維系和加強居民之間以及與他們生活的村鎮環境的情感紐帶.日本學者早川和南認為「保存、保護歷史環境就是保存、保護從古至今的人的關系.」歷史村鎮風貌保護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保護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包括傳統院落中的淳樸民風、民間風俗、民間節日、傳統文化藝術、傳統工藝、歷史地名等等.我們並不是作為原封不動的保護主義者來完成這個項目的,而是要營造一個有創造力、有活力、善於應變的環境.任何歷史環境中的活動都會隨時間而有所變化.我們所強調的延續生活,是希望歷史環境不成為死文物,而是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居環境發展下去.(三)精心塑造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村鎮形象在推進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過程中,必須增強社會尤其是各級領導的文化意識和文物保護意識,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精心塑造符合自然和歷史環境、具有地方特色、體現時代特徵的村鎮形象.1.准確定位歷史村鎮類型歷史村鎮必須有自己的風格和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生命力.要根據城鎮的地域特色、歷史傳統、資源條件、現代城鎮功能以及在城鎮群中所處的地位,確定城鎮的形象基調.如文家市是瀏陽市東南部的中心集鎮,在商貿、煤炭、食品、花炮等輕工業以及旅遊服務業等方面雖有一定實力,但是這些產業在全國均沒有明顯的特色和比較優勢,相反,其作為中國革命重大轉折點的「秋收起義」在全國幾乎婦孺皆知.可見,文家市塑造城鎮形象首先應立足於革命文化,定位於「革命老區名鎮」.而大圍山鎮境內有著名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是高品位風景名勝聚集的地區,其城鎮性質應定位於生態旅遊城鎮.2.科學編制歷史村鎮規劃村鎮形象的塑造涉及自然、社會、經濟、政治、歷史等諸多因素,必須規劃先行.在制訂形象總體規劃過程中,要有全局觀念,總攬歷史、文化、村鎮格局等因素,做好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綜合評價;堅持以功能調整為主,在強化管理功能、服務功能、集散功能的同時,突出文化功能;在抓好村鎮供水、供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完善優化文化基礎設施;把保護村鎮自然生態環境作為形象設計的基本點,最大限度地保護水系和山系,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力求做到建設的總量有控制,給後人保留開拓的餘地.維護城鎮歷史文化的連續性,一定要精心設計,精心塑造.突出地方建築和環境特色.3.繼承和提升村鎮的歷史文化特色特色文化是村鎮發展的靈魂和精髓.每一座村鎮的發展都面臨著對歷史傳統、風格和地方特色的繼承和發展,都面臨著如何將歷史民族文化和具有時代特徵的現代風格相結合的問題,都不能割斷歷史和文化.對朗梨、靖港、銅官這樣的歷史文化城鎮進行規劃和建設,就要保護文化古跡和歷史地段,保護和延續古城的格局和風貌特色.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保護歷史文化村鎮特色,不僅僅是保護幾處古跡文物、幾棟建築、一段城牆,更重要的是要保留歷史特色的現狀格局和整體風貌,要保留成片的重點歷史街區和歷史村落.這些街區或村落以建築群為整體環境風貌展現著村鎮的歷史特色.印證著歷史脈絡.它們是村鎮記憶「檔案」,是村鎮歷史的瑰寶.是村鎮保護建設的重中之重.4.構建適應村鎮居民文化需要的公共設施網路當前,村鎮建設中忽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傾向十分明顯,圖書室、文化館、體育場等設施建設嚴重滯後於村鎮經濟的發展,遠不能滿足村鎮居民的文化需求,遠不能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在村鎮規劃和建設中,必須把村鎮公共文化設施納入重要內容,切實做到公共文化設施與歷史建築的協調統一.長沙地方風情濃郁,民間節日眾多,如龍舟節、花炮節、廟會等,在村鎮規劃建設中,要充分考慮民俗文化的繼承發展和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發展,重視表演場所等必備的硬體設施、民間文化主題公園、民俗文化生態博物館所等項目的建設.5.切實保證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和建設的資金投入各級政府要切實提高歷史村鎮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並保證必要的資金投入.籌資渠道主要有政府、社會、外資3個途徑.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更多的是依靠後兩個途徑.6.加強地面文物保護,落實歷史文化村鎮保護措施這次調查除推薦了7處村鎮為候選歷史文化村鎮外,還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94處,其中,古文化遺址45處,古墓葬和名人墓132處,古建築(含古橋、古道、古井等)7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20處,其他26處.各縣(市)及各區要按照《文物法》的規定:「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由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予以登記並公布」.要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領導和群眾對歷史村鎮及其地面文物的保護意識,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對所轄區域內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造冊登記,在報刊上予以正式公布,並公布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市級主管部門匯總市區、各縣資料基礎上擇定36處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擇價值更高者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組織申報歷史文化村鎮的工作將同步進行.文物保護工作任務十分艱巨,必須建立制度保障機制,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定》,各縣、區文物主管部門與下可移動文物使用、管理單位、個人簽訂保護責任書,將保護職責落實到組、到人.各縣(市)對擬定申報的歷史文化村鎮首先要保持原貌,停止大拆大建,然後制定保護規劃.規劃包括對區域內歷史風貌和各文物點的保護措施,及對村民房屋改造,新建房屋的建設風格,街道環境規劃等,逐步達到文化名鎮的要求.無論申報成功與否,這些村鎮的歷史風貌都要得到合理的保護.同時配合旅遊、園林等部門做好文物旅遊線路的規劃,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結合,實現人文資源合理利用,為發展地方經濟增加新的增長點,為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增輝添色.
❷ 地名的調查報怎麼寫
地名調查報告範文
華清池地名的調查報告
一、采訪別人
二、查資料
三、實地考察
華清池南依驪山,在西安東約30公里的臨潼驪山腳下北麓,北臨渭水,西距古都西安30公里,優越的地理位置,旖旎的山水風光使其倍受歷代帝王垂青。古時已是長安附近的旅遊勝地,自周幽王修建驪宮至唐代幾經營建,先後有「驪山湯」、「離宮」、「溫泉宮」。唐玄宗李隆基詔令環山列宮殿,宮周築羅城,賜名「華清宮」,亦名「華清池」。後安史之亂,建築殘存無幾,宋、元、明、清至民國逐漸衰敗。
解放前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在這里,這次事件直接引起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是中國抗戰史上重要的轉折點。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被列為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放後,依照唐代形制幾經擴建,始具現今規模。唐華清宮遺址是我國現存惟一的一處皇家御用湯池群和我國最早的一所皇家藝術院校,在其遺址上建起了唐御湯遺址博物館、唐梨園藝術陳列館,以翔實的文物資料展示出華清池的6000年沐浴史和3000年皇家園林史。
現在的華清池只是唐華清宮的一部分,是在清代重建的基礎上不斷整修擴建而成的,佔地面積85560平方米。景區分為東部沐浴場所、西部園林游覽區、南部文物保護區三部分,東部沐浴場所設有尚食湯、少陽湯、長湯、沖浪浴等高檔保健沐浴場所,西部園林游覽區主體建築飛霜殿殿宇軒昂、宜春殿左右相稱,南部文物保護區展現發掘出土的文物。
華清池不僅見證了封建統治者的奢華生活,見證了中華民族同心協力抵禦入侵者的團結精神,還見證了祖國飛速發展的今天,當然她還能看到祖國燦爛的明天。
調查報告作文
題目:寶雞地名的來歷
內容來源:1,問父母和親戚鄰居2,上網查資料3,實地考察
報告內容:
寶雞市在陝西關中西部,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滿歷史典故的城市。它是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鄉,周秦王朝的發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佛骨聖地,民間美術之鄉」的美譽。
寶雞原來的名字叫做陳倉,因為有陳倉山而得名。兩千多年前,秦文公在這里修建了「陳倉城」。秦始皇統一七國後,在此設下陳倉縣。唐朝時改名寶雞縣,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寶雞的歷史可追溯到上古三皇時期。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就誕生於寶雞的蒙峪。據考證,寶雞原有三個神農祠,其中以九龍泉的神農祠最壯觀。九龍泉,泉出九穴,其水清澈透底,香甜甘美。此遺址在今寶雞渭河南岸神農鄉峪泉村。
寶雞自古以來,就是關中的要地。漢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陳倉改名為寶雞是唐朝安史之亂時的事情。最初,唐肅宋是改陳倉縣為鳳翔縣,後因城南雞峰山常有「寶雞啼鳴」,唐肅宋認為是吉祥之兆,於是他改「鳳翔」為「寶雞」,將陳倉縣改稱為寶雞縣。從此,寶雞這個吉祥而美麗的地名就一直被沿用下來了。
現在的寶雞市管轄地區有三個,即金台,渭濱和陳倉區。管轄的縣有九個:鳳翔,歧山,扶風,眉縣,隴縣,千陽,麟游,鳳縣,太白縣。市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75萬,其中市區人口75萬。
附件:1,寶雞的美麗景色
2,攝影:一望無際的美麗寶雞
報告人:樂樂
11月1日
西安騾馬市街調查報告
題目:西安騾馬市
內容來源:上網查資料
報告內容:
西安騾馬市街位於東大街東段南側,北起東大街,南至東木頭市。長612米,寬7米。南北柳巷以西,呈南北走向的長方形,西柳巷橫貫基地中央。佔地68畝,總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
此街原為唐長安城少府監所在地,唐末以後漸為居民坊巷。明清時此街為牲畜交易市場,故名。清《咸寧縣志》將該街記為「騾馬市」。1966年改名工農街,1972年恢復原名。改革開放後,這條街成為專營服裝的商業街。2007年這條街開始拓寬改造。濃縮了西安商業發展的歷史,見證了西安商業的興衰變遷,享譽西北、歷盡滄桑的百年老街,地處市中心商業繁華路段,且與素有。「天下第一樓」之美稱的鍾樓同處一條軸線,得天獨厚,占盡地利,是西安古城寸土寸金之商業旺地。
以前的騾馬市是一個賣馬,賣牛的地方,現在這里建起了樓房,到處都是高樓大廈,有百貨大樓,有咖啡廳,有電影院等,是一個購物的好地方。
附件:騾馬市街道圖片
報告人:張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