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介紹一下廣東茂名的年例歷史和文化
晚上好!
廣東茂名年例
在中國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春節可算是最為熱鬧的,繼而是元宵節。然而在粵西嶺南一帶,在春節之後仍有特別的節日要過,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習俗——年例。年例是高州、茂南、茂港及鄰近的吳川一帶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年裡,各地舉辦地年例的時間各不相同,只要集中在過完春節(舊年)的農歷正月份,,但在整個地區從農歷正月初一到農歷12月30日都有過年例的,有些地方一年中還會舉辦兩次年例年例一般都是在農村舉行,在年例這天,外出的人大都會返會原來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會維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後一天叫」年例尾「。而貫穿整個年例的大都是迷信的活動。
在年例開始前,各家各戶就已經准備了雞肉,豬肉,魚做成一副「三牲」供菩薩享用,叫做「擺忠」或"擺灶",一般是在正月年例的夜晚,各家各戶都居中在一處一起拜神,後是大放鞭炮。正年例的早上,菩薩出遊巡門,人們抬著菩薩挨家挨地走,還跟著個道士,到了一家就手舞足蹈,念念有詞,陪著菩薩共舞,十分滑稽熱鬧。如果村子很大,菩薩就要從早都晚不停地巡門,求能完成任務,這一天還會有許多其它的節目,如木偶戲,舞獅,看大戲,放煙花等等。這一天主人還會邀請諸多朋好友,開懷暢飲,熱鬧非凡。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火燒紙船,菩薩回廟,年例也就此結束。追溯年例的歷史,早在明清時期的地方誌已有了相關的據記載,從史料來看,年例最初是由冼代家族興起的,但其演化過程沒有史料記載。年例實際是擴大了的元宵節、廟會,粵西高州等地方祖先遷徙落腳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傳統的年例的主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其本質是一種迷信活動,即便是現在年例形式,也充了迷信色彩。文革時期,年例曾被當作四舊,被禁止。直到改革開放,各農村又恢復了做年例的習俗。年例是大吃大喝的一連串的迷信活動。現在的年例則更加註重門面工夫,許多人都是利用年例大講排場,以顯示自己的財勢、地位,以至於造成鋪張浪費,互相攀比不良風氣。這的確是年例橫不利的一方面。許多人都對年例這個習俗有爭議,尤其是它所表現出來的迷信色彩。但作為一項自古沿襲的民間習俗,它表現的更多的應是優良的傳統,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㈡ 茂名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茂名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於1959年設立(縣級),1975年升格為地級市,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茂南區、茂港區和電白縣,並代管高州市、化州市和信宜市,是中國華南地區最大的石化基地,為中國南方重要的石化生產出口基地和廣東省的能源基地。全市「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荔枝、香蕉、龍眼等「嶺南佳果」馳名中外,是「中國最大的水果生產基地」、水產養殖享譽盛名,是「中國羅非魚之都」。
具體的你可以看下「茂名」的網路
㈢ 廣東茂名高州的歷史是怎麼樣的呢
公元528年~2006年粵西地區管轄情況的史實資料 1、唐貞觀二十三年前(公元649年以前)的高州,距今1400年前。 嶺南的州是何時設立的?據史載,東漢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地方政制始為州、郡、縣三級。為了籠賂俚人渠帥,把俚區納入郡縣,南朝各代尤其是梁、陳兩代統治者在粵西大量增設郡縣,向俚帥封官,高州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設置的。據史載,當梁大通中(528年)首置高州,治高涼(今陽江西折沙),轄境相當今恩平、陽江、陽春、電白、高州東南部、茂名市區、吳川東部。原高涼地西部置羅州,地域為今的化州、吳川中西部、廉江、今高州西南部、湛江市區東部及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縣相鄰邊緣地區,州治化州。此制一直延至隋初,冼夫人就是此時代人,隋大業年(607年),高州被廢,至唐武德六年(623年)復置,州治仍在陽江,延至貞觀二十三年(646年),高州治陽江達105年。 2、唐貞觀二十三年至民國前的高州。(公元649年~1912年)長達1263年 據《廣東通史》、《舊唐書》載,唐太宗晚年為了削弱粵西馮氏的勢力,在貞觀二十年冼夫人孫馮盎卒後,於二十三年(649年)撤銷高州都督府,把馮氏長期把持的高州地域分開,增置恩州。這樣高州減少了恩平、陽江、陽春的地盤(原本恩平、陽江、陽春屬高州),同時又把高州州治從陽江遷往偏僻的山區的良德縣,以分散馮冼家族勢力。次年,永徽元年(650年)復置潘州。今高州的頓梭以南原茂名縣地,吳川東部、電白麻崗以西原南巴縣地被分出為潘州轄。高州地域只剩下良德、電白、連江三縣(今高州、電白東北、東南部。與後高涼地同)。據清道光《高州府志》載,開元元年(713年),因唐玄宗登基,高力士是其龐臣,便把高州治所遷至高力士祖婆冼夫人故鄉的連江縣(今電白馬踏祿岳下村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化州(原辯州)也劃入高州府,高州府六屬自此始。成化四年電白縣遷治神電衛(今電城鎮),高州府也從電白舊城(今高州長坡)遷治茂名縣城(今高州鎮)。至清代仍稱高州府,建制與明代大致相同,轄地為一州六縣、即化州縣、茂名縣、電白縣、吳川縣、信宜縣、廉江縣(即轄今湛江的局部地區吳川、廉江)。 3、民國以後的高州。 中華民國元年(1912),撤高州府,廣東省派出高州綏靖處,駐茂名縣高州城,領茂名、信宜、電白、化縣、吳川、廉江六縣(高州管轄今湛江局部地區吳川、廉江)。 民國三年,撤高州綏靖處,設高雷道,治所在茂名縣,轄原高州府、雷州府、陽江直隸州屬下11縣。九年(1920),撤道,派出高雷善後處,治所與高雷道同。民國十四年(1925),撤善後處,派出南路行政公署,駐茂名縣(當時的「茂名縣」即今高州城。高州管轄整個湛江地區)。 十五年,又改為南路綏靖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11月,廣東派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茂名縣,轄茂名、信宜、電白、化縣、吳川、廉江、陽江、陽春和梅籙管理局。民國二十七年派出南路行署駐茂名縣,管理第七、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六年(1947),原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第八專署行政督察區,治所和轄區不變。(高州管轄今湛江局部地區吳川、廉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原高州府地域先後屬南路行署、高雷專區、粵西行署、湛江專區(地區),治所已不在茂名城,而是在湛江市。(湛江管轄茂名、陽江,治所在今湛江) 1959年3月,茂名市成立,茂名縣與信宜縣合並(當時的茂名縣即今高州市,即今高州市和信宜市在當時合並),改名高州縣,1961年10月,信宜縣析出復置,茂名縣改名高州縣,轄地只是原茂名縣三分之二。1983年7月實行市管縣制,高州縣屬於茂名市管轄。1993年冬,高州縣改為高州市(縣級),這就是現在的高州。 簡明摘要: 梁大通中(528年)首置高州,治高涼(今陽江西折沙,當時陽江屬高州)轄境相當今恩平、陽江、陽春、電白、高州東南部、茂名市區、吳川東部。
高州府在歷史上包含地域很廣,恩平、陽江、陽春、電白、高州東南部、茂名市區、吳川東部最早的府衙在今陽江陽西,今高州市只是後來府衙搬遷過去的,可以說今高州不能代表整個古高涼地區。不要混淆今高州和古高州概念
㈣ 茂名天馬山有多少年的歷史啦
你的問題是開發歷史還是存在歷史?開發歷史也就21世紀伊始開始吧
㈤ 茂名的天馬山約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急!急!急!
天馬山自然生態旅遊區位於信宜北界,佔地26平方公里,現已投入1000多萬元進行首期開發。旅遊區內滿目蒼翠,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非常高,加上保持良好的原始生態,使得這里溪水湍流,瀑布飛珠,林深樹壯,鳥語花香,堪稱人間仙境。更有神鹿飛瀑、蝴蝶谷、天馬山天池、高山萬畝草原等,景色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經初步開發,天馬山旅遊區現已開通了15公里的上山硬底化水泥路和6公里的景區步行道,建成了天馬閣、瑤寨、斗馬場、天池游樂、山泉浴場等景區,成為茂名市又一旅遊度假勝地,也將成為粵西地區乃至全省重要的旅遊觀光新亮點。(責編/翟秀艷)據茂名日報
㈥ 關於茂名市文化歷史背景
據歷史記載,茂名秦朝時分屬象郡和南海郡,隋朝時設置茂名縣。1959年設立茂名市,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茂南區、茂港區和電白縣,並代管高州市、化州市和信宜市。
茂名在距今45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土著民族在繁衍生息。夏商時期始稱百越族。茂名大地歷經千年的風雨剝蝕,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高州的冼太廟、觀山寺、寶光塔、長坡舊城、信宜的鎮隆古書院群、化州的孔廟、電白的鍾鼓樓、冼太故里、茂南的恐龍蛋化石等人文景觀引人入勝,文化底蘊豐厚。茂名在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如被周總理稱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的冼太夫人、唐代重臣高力士、嶺南著名才子陳鑒等都是高州人。今天,大部分古跡都被開發成景點,供遊人參觀游覽。
茂名市名起源於人名,由人名而至縣名,由縣名而至市名。
據明萬曆《高州府志》記載:西晉末,永嘉年間(307-313年),今高州地內有個潘茂名的人,他入山遇著道士下棋。道士欣賞他的對答和相貌,教他予黃精不死的丹方。他便在東山采葯煉丹,而後升仙於西山(觀山)之上。解放前,高州城文明門外冼太廟門前尚有他用的石船及其丹灶古跡,今該廟內還有一塊生長著少許苔蘚的石船破石存在,作為傳說中的潘仙遺跡的歷史見證(又一說是冼夫人遺物)。
後人為了紀念潘茂名為民滅病除害和用石船救水災居民的歷史功績,就把他住過的山叫做潘山,把他煉丹所在地叫潘仙坡,把潘仙坡附近一帶地方稱作茂名。傳說鎮南大將軍馮游後來來到兩山間築城,取潘道士的名字,建了潘州的茂名縣。有些史書記載:隋始置茂名縣。其實東晉就已置茂名縣,後廢,南朝梁復置,「隋唐因之」。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潘州為高州,茂名改屬高州。明清的茂名縣,仍為高州府治。中華民國期間,廢高州府,茂名縣先後屬高雷綏靖處督辦、南路行署第七專區所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茂名縣先後屬南路、高雷、粵西、湛江專區(行政區)所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