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麵食的起源
面條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大眾食品,它的起源就在中國。目前,考古學家已在中國發掘出四千多年前的儲麥遺址與歷經了三千六百多年的碳化小麥,而小麥正是製作面條最基本的原料。
雖說中國種植與食用小麥的歷史長達三四千年,但面條的歷史卻不過千年左右;這是因為要製作面條就得有麵粉,而在秦代以前,制粉的工具主要是杵、臼、棒、碓一類,效率極低。在西漢發明了淘磨後,以麥制麵粉的效率大大提高,這便為面條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
有了足夠的麵粉之後,今天人們所見的面條卻並未立即出現。起初,古人們在做「面條」時,是一手托著和好的面,另一隻手將面撕成片狀,或用刀削成條狀入鍋。這類「面條」與現在常見的面條在外觀上很不相同,在當時被稱為「湯餅」或「煮餅」。如今在北方一些地方,用手揪制的「貓耳朵」、「片兒湯」以及山西的刀削麵,就很可能是古時的湯餅在今天的遺風。
到了唐代,案板、菜刀及?麵杖等廚具產生了,因而這時製作湯餅也就無需用手托面了,所以湯餅也就有了另外的名字──「不託」或「博托」。古書《新五代史.四十》中就有皇宮內「一日食粥,一日食不託」的記載。及到北宋後期,不託的形狀逐漸固定為細長條形,面條的稱呼也隨之產生,而此時距今已不足千年。在元代便出現了易於保存的掛面。
自面條正式問世到如今,其製作技術與吃法已有了很大的改進與發展,並且種類繁多,風味萬千;像什麼撈面、鹵面、燜面、炒麵、拌面、煨面、湯面等,多達百種。另外在不同的地區,也產生了許多各具特色的面條,如北京炸醬面、河北雜面、上海陽春面、陝西臊子面、揚州裙帶面及小刀面等等。
這些風味面條不但味道獨特,而且還具有一些味道以外的特色。像四川的擔擔面得名於賣面人是挑著擔子沿街叫賣的。在擔子里,製作面條的原料、佐料與制面家什以及鍋、爐子等一應俱全。只要有人買面,賣面人可隨時放下挑子,僅需一小會,便可將熱騰騰的面條送到食客面前。這對於一些時間緊,去飯館等不起的消費者來說,尤為方便;而且擔擔面價格便宜,深受低收入者的歡迎。與擔擔面類似的還有蘇北的小刀面,但不同的是小刀面的載具不是一副擔子,而是一輛板車,因而操作面大,可以擺放兩只爐子和兩口鍋,能在下面的同時進行炒菜。
在不少地方風味面條後面,還有著美麗的民間傳說:相傳延邊朝鮮族的冷麵是上界仙女們帶到人間的。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仙女們下凡來到長白山天池沐浴,不料在將要浴畢時,一隻大鳥飛來將其中一位仙女的仙衣叼去。這事正好讓一位白衣秀士發現,他立刻搭弓射箭,為仙女奪回了仙衣。仙女們為了感謝這位白衣秀士,就給他做了一頓他從未吃過的味鮮可口又有嚼頭的冷麵。白衣秀士回家後便仿照仙女們的手藝,也制出了冷麵。從此,冷麵就在這里世代相傳,並經由歷代朝鮮族百姓不斷翻新花樣,遂形成了當今的朝鮮族冷麵。
在朝鮮族民間還有一種吃冷麵長壽的說法,因此冷麵也被當地百姓叫作壽面。無獨有偶,在我們中國的許多地方,也都有在給老人作壽時吃長壽面的習俗。此外還有湖北新野的板面,吃起來非常爽口,還特別有嚼頭。傳說這是三國時,喝斷當陽橋的蜀漢大將張飛曾駐屯於新野,因嫌這里的面軟,吃著乏味,便著人經反覆琢磨摸索出來的。當然,這與面條誕生於宋代的史實不符,顯然只是個美妙的傳說。不過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源遠流長,背後有著膾炙人口傳說的地方風味面條又何止成千上萬?
面條一經產生,便很快地走出國門,傳到了印尼、緬甸、越南、朝鮮與韓國、日本等周邊國家;在十三世紀,又為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帶到威尼斯,並進而經歐洲傳遍了全世界。面條在海外又被各國百姓發展出了許許多多的新品種,如義大利的通心粉,土耳其的辣面、美國的加州面等。這些帶有濃烈異域風味的面條,無論怎樣千變萬化,風格迥異,究其淵源,卻都與中國的面條有著或近或遠,或多或少,且毋庸置疑的聯系。
Ⅱ 中國人吃面條已經有多少年 的悠久歷史
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約4000年前被地震掩埋)中發現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面條,長約50厘米,寬0.3厘米,由粟製成,有最早的文字和實物佐證,很明顯面條是起源於中國。
由此說明:1、面條至少在中國有4千年歷史了;2、過去的面條不是麵粉做的,而是粟米做的;3、中國是無可爭議的面條起源國。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Ⅲ 麵食的發展歷史
麵食是指主要以麵粉製成的食物,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種類的麵食,中國的面點小吃歷史悠久,風味各異,品種繁多,主要有面條、饅頭、花捲、油條、麻什、燒餅、餃子、包子、餛飩、麻花等,西餐有麵包、各種烤餅等。
面點小吃的歷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已有石磨,可加工麵粉,做成粉狀食品。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油炸及蒸制的面點,如蜜餌、酏食、糝食等。此後,隨著炊具和灶具的改進,中國面點小吃的原料、製法、品種
日益豐富。出現許多大眾化風味小吃。如北方的餃子、面條、拉麵、煎餅、湯圓、煎餃等;南方的燒麥、春卷、粽子、元宵、油條等。此外,各地依其物產及民俗風情,又演化出許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
麵食歷史
陝西歧山掛面一直享譽中外,它是山西麵食的一個分支。清代道光年間,山西稷山縣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歧山做掛面生意,字型大小叫「順天成」,直到今天,歧山掛面還沿用這個老字型大小。過去的皇家貢品,如今蜚聲海外。
公元13世紀,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兩次來到山西,沿著「絲綢之路」將麵食傳入義大利。後來,義大利人也喜歡上了面條,將面條種類發展到了四百多種,大多是空心面,粗者如指,細者如絲。風靡世界的義大利「通心粉」,就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
面條的引進把游牧文化對於麵粉的地一塑造--麵包,拓寬到一個新的領域,就像西方人說的,既多了一種吃的方法,又解決了麵粉的儲存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當今的義大利不僅成為空心面的出口國,而且向我們大量出口生產面條的成套設備,看來,我們的「擀麵杖」面臨的現實是何等嚴峻。
Ⅳ 中國人吃麵食的歷史有多久
中國人吃麵食的歷史相當久遠,這得 感謝我們祖先很早就耕耘出了滾滾麥田。麵食的最早加工技術是笨干,就是手 工脫殼,在石板上將小麥搗成細末,做糊 糊粥喝。直到學會使用凹槽磨盤,有了進 步的旋轉石磨,才出現穀物脫粒精加工, 將籽粒磨成粉面。那時的大米在泡過之後,也被搗成粉 面。在周王室的餐桌上,就有將米麥炒熟 搗粉製成的食品,稱為「糗餌粉賚」。《說 文》中說「餌,粉餅也」。「粉糍」是在糯米 粉內加入豆沙餡(古時叫豆屑末)蒸成的 餅糕。這種古老飲食方法在今天仍然具 有旺盛的生命力,如今的雲南人把大米面薄餅稱為「餌塊」。麵食是用面製作的食品的總稱
Ⅳ 面條的由來
面條由來於東漢時期的中國。
中國、阿拉伯及義大利都聲稱是面條的發源地,但可考的關於面條的最早文字記錄是東漢時期的中國。
但是在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約4000年前被地震掩埋)中發現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面條,長約50厘米、寬0.3厘米,由粟製成,有最早的文字和實物佐證,很明顯面條是起源於中國。
(5)麵食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面條的價值
1、面條中含有銅元素,雖然說銅元素在朋友們的身體中的需求量不是非常的大的,但銅元素是作為朋友們的身體微量元素也是不可以缺少的,而面條中正好就含有銅元素,銅元素對於朋友們頭發的發質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朋友們適量的吃一些面條還可以起到養發的作用。
2、面條對於幫助朋友們養胃是起到了很好的功效的,因此對於胃部消化不良的朋友們在食用主食的時候可以將面條穿插到其中來食用,由於面條比較好吸收,而且湯面還能幫助朋友們暖暖胃,胃部不好的朋友們可以多食用面條來養胃。
3、面條含熱量低,面條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面條煮熟後變成400克。
4、面條有抑制食慾的特點,因為面條在胃中的消化比較慢,使人長時間有飽脹感,不易飢餓。
Ⅵ 面條的歷史,喜歡吃面條的進來看看
你好!
一: 面條的起源:
面條是一種用穀物或豆類的麵粉加水和成面團,之後或者壓或擀製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製成條狀(或窄或寬,或扁或圓)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
中國、阿拉伯及義大利都聲稱面條源於本國,但有據可考的關於面條的最早文字記錄是東漢時期的中國。
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約4000年前被地震掩埋)中發現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面條,長約50厘米,寬0.3厘米,由粟製成,2005年10月的美國《自然》雜志刊登相關論文。
二: 面條的演變:
在我國,最初所有麵食統稱為餅, 其中在湯中煮熟的叫「湯餅」,也就是最早的面條。
漢劉熙《釋名•釋飲食》中有索餅;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有「水引餅」,是一種一尺一斷,薄如「韭葉」的水煮食品;唐朝又有稱為冷淘的過水涼面;宋朝飲食市場上的面條品種達10種之多,豐富多彩,有插肉面、澆頭面等;元朝出現了可以久存的掛面;明朝有製作技術高超的拉麵,還有山西等地製作特殊的刀削麵;清朝乾隆年間又有經過煮、炸後,再加入菜餚燒燜而熟的伊府麵,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面條製品。
早期的面條有片狀的、條狀的。片狀的是將面團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鍋而成。到了魏、晉、南北朝,面條的種類增多。著名的有《齊民要術》中收錄的「水引」、「餺飥」,「水引」是將筷子般粗的面條壓成「韭葉」形狀;「餺飥」則是極薄的「滑美殊常」的面片。
隋、唐、五代時期,面條的品種更多。有一種叫「冷淘」的過水涼面,風味獨特,詩聖杜甫十分欣賞,稱其「經齒冷於雪」。還有一種面條,製得有韌勁,有「濕面條可以系鞋帶」的說法,被人稱為「健康七妙」之一。
宋、元時期,「掛面」出現了,如南宋臨安市上就有豬羊庵生面以及多種素麵出售。及至明清,面條的花色更為繁多。如清代戲劇家李漁就在《閑情偶寄》中收錄了「五香面」、「八珍面」。這兩種面條分別將五種和八種動植物原料的細末摻進面中製成,堪稱面條中的上品。
在古代中國, 食品衛生條件較差, 相對於其他食品而言, 經過煮沸的面條最為潔凈, 可以大大減少腸胃疾病的發生, 因此面條成為中國最常見的食品之一. 由於制條、調味的不同,從而使中國各地出現了數以千計的面條品種,遍及各地。
三: 面條的種類:
著名的面條有:北京的炸醬面、龍須面;山東的福山拉麵;濟南的大鹵面;蓬萊的小面;上海的陽春面;西安的臊子面;山西的刀削麵;蘭州的清湯牛肉麵(蘭州拉麵);武漢的熱乾麵;四川的擔擔面;廣州的雲吞面(有餛飩、面條合成);台灣的度小月擔仔面等。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以其為主食,南方多用其作早點。米粉, 米線和河粉也與面條類似, 只是製作原料不同。香港的特色麵食則包括撈面、車仔面、蝦子面等。
謝謝!!
Ⅶ 麵食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麵食最早的年代是距今4000-2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小麥原產地在西亞,中國最早發現小麥遺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樓蘭,在樓蘭的小河墓地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
中國麵食的歷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期結束的年代最晚大約在距今2000多年前。
據考古發現,當時已有石磨,可加工麵粉,做成粉狀食品。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油炸及蒸制的面點,如蜜餌、酏食、糝食等。此後,隨著炊具和灶具的改進,中國面點小吃的原料、製法、品種日益豐富。出現許多大眾化風味小吃。
Ⅷ 饅頭至今大約已有2000年的歷史,你知道它的由來與歷史典故是什麼嗎
話說諸葛亮幫助劉備建立蜀國以後,南方的少數民族孟獲不服蜀國的管理,因此發動了暴亂。諸葛亮清醒的看出來南方不平就不能安心北伐,於是親率大軍南征。在打敗孟獲准備渡瀘水的時候,突然水勢湍急,不能過河。孟獲說需要用人頭來祭奠江中的冤魂才能平安過江。
諸葛亮自然不會拿人頭去祭奠,可是如果不這樣做又不能過河。於是聰明的他就決定用麵粉捏成人頭形狀來祭奠江水中的冤魂,最後終於平安過河。從此美食——饅首,就這樣誕生了。後來也被人們稱之為饅頭。
(8)麵食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饅頭的發展史
晉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凡以面揉水作劑子,中間有餡的,都叫「餅」。
唐以後,饅頭的形態變小,有稱作「玉柱」、「灌漿」的。韓愈有詩;「或如臨食案,餚核紛飣餖。」可見當時饅頭是作為供觀賞的看席。但「餖飣」指的是點心之類,也就是把饅頭列為了點心。
宋時饅頭成為大學生的經常食用的點心,饅頭成為食用點心後,就不再是人頭形態。因為其中有餡,於是就又稱作「包子」。
唐宋後,饅頭也有無餡者。不管有餡無餡,饅頭一直擔負祭供之用。至清代,饅頭的稱謂出現分野: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