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齊姜的故事誰告訴一下啊
齊姜重國。袵席為輕。謀於舅犯。醉夫以行。 【原文】 周晉公子重耳與舅犯奔齊。桓公妻以齊姜。遇之甚善。有馬二十乘。公子安之。子犯知公子之安齊也。欲行而患之。與從者謀於桑下。蠶妾在焉。告姜氏。姜殺之。言於公子。勉其以晉國為重。公子不動。姜以 周 詩喻之。公子不聽。姜與舅犯謀。醉。載之以行。秦穆公乃以兵內於晉。是為文公。迎齊姜以為夫人。遂霸天下。 齊姜以公子重耳去晉。晉無寧歲。天未亡晉。有晉國者。非重 耳 不可。故殺其蠶妾。勉其良人。不聽、則謀於其舅。醉之以行。寧捐 袵 席之私。望以社稷之重。其忠於公子也。實其忠於晉國也。姜也賢乎哉。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晉國的國君獻公偏信了婦人的話。把世子申生殺死了。國裡面發生了變故。於是有個公子名叫重耳的。就同了他的舅舅叫子犯的幾個人。逃到齊國去了。齊桓公就把齊姜嫁給他做妻子。並且看待他非常的好。家裡也有了二十匹駕車的馬。公子重耳就很安心地在齊國住下了。舅犯看著公子貪著富貴。苟安在齊國。心裡很不以為善。就預備想一個法子。使大家一同走了。他就同了跟從的人。在一棵桑樹下面會議著。想找條出路。那裡曉得養蠶的女子也在那裡。把一切都聽了去。回去就告訴了齊姜。齊姜思量著。假使把這件事傳了出去。對於重耳是大大的不利。於是把飼蠶的女子殺了。一方面又去對公子重耳說。叫他要把晉國的國家看得重要。公子重耳聽了。心裡並不感動。他又讀了一章 周 詩比喻給他聽。那章詩里說。莘莘征夫。每懷靡及。夙夜征行。猶恐不及。這四句詩。就是叫他快點走的意思。公子重耳依舊不肯聽他。齊姜覺得勸解是沒有功效的了。就和舅犯想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了。然後用車子載了他。離開齊國。到了後來。秦穆公用了兵力。把公子重耳送到晉國去。登了位。就是文公了。把齊姜迎了來。做了夫人。這個晉文公就是五霸之中的一個人物。
❷ 忠孝賢明的私生子,父親上位後他順利成為太子,卻因何自縊了
如果有一個人遭受到了不白之冤,首先想到的就是替自己辯白,古代就有攔駕喊冤和擊鼓鳴冤等多種方式。
但是在春秋時期,偏偏有這樣一個傻子,他因為繼母的污衊而背負了謀殺父王的不白罪名,可是當他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像自己的兄弟重耳一樣逃跑,還因為不想要父王被天下人笑話而沒有為自己辯解,最終選擇了用自殺的方式來“成全”糊塗的父王!這個傻子就是重耳的哥哥,仁義的晉國太子申生!
申生用自縊詮釋心中的忠與孝
沒有多長時間之後,驪姬借著晉獻公的名義給申生寫信,讓他回來祭祀母親。雖然申生懷疑這是一個陷阱,可是極其重視孝道的他跳了進去,並且按照周朝的禮儀將祭祀的臘肉送進宮中讓晉獻公品嘗。
在被做了手腳的酒肉端上桌的時候,驪姬假裝按照慣例檢驗,可是酒灑在地上冒起白煙,狗吃了肉之後立刻死掉了,晉獻公又命令一名隨從食用,結果也是當即斃命,晉獻公於是命令太子申生自殺謝罪。
申生得到消息之後,跑到新城,雖然他可以遠走高飛,可是他卻對手下表示:“父親沒有了驪姨娘會非常孤獨,如果我跑掉,那麼天下人就會知道真相並且笑話晉國!”於是在新城他用自縊的方式來詮釋自己心中的忠與孝,也向天下人昭示自己的清白——雖然我可以逃走,但是我卻不願意,因為我不想背負罵名。
❸ 歷史上有幾個齊疆
歷史上有無數個齊疆 包括現在。。。。
❹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女性代表,有那幾位
有:鍾無艷、西施、驪姬、齊姜、夏姬等。
1、鍾無艷
鍾離春,又名鍾無艷、無艷女即丑娘娘。史書記載,「復姓鍾離名無鹽(一說名春,字無鹽),她之所以叫無鹽是因為她是無鹽邑(今山東東平)人。她和武則天的母親一樣40後才嫁,但不同的是她雖然丑卻立志要嫁予王侯。歷來並沒有叫鍾無艷的說法,這是前些年戲劇中給她起的外號。
齊宣王執政初期,日日歌舞,夜夜歡聲,後無艷進,述先人開疆不易,歷數宣王之錯。宣王悔改,為表其悔改之心,散盡後宮,立無艷為後,彰其不貪美貌,自此勤政改革,齊國成為六國之佼佼者! 」
2、西施
西施,一作先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時期越國美女,一般稱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句無薴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薴蘿村)。出身貧寒,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秀媚出眾,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越王勾踐在對吳國戰爭中失利後,採納文種「伐吳九術」之四「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於薴蘿山下得西施、鄭旦二人。並於土城山建美女宮,教以歌舞禮儀,飾以羅 ,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成,使范蠡獻於吳王。
吳王夫差大悅,築姑蘇台,建館娃宮,置二女於椒花之房,沉溺酒色,荒於國政,而寵嬖西施尤甚。勾踐滅吳後,西施隨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終。一說沉江而死,一說復歸浣江,終老山林。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之美譽,其中的「沉魚」,講的就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
3、驪姬
驪姬(?-前651年?),或稱麗姬,名不詳,春秋時期驪戎國君之女,晉獻公妃子,晉君奚齊的生母。
驪姬姿色艷美。前672年,晉獻公打敗驪戎,驪戎求和將驪姬與其妹少姬獻給晉獻公。驪姬深得晉獻公的寵愛,獲立夫人,並生下兒子奚齊,而驪姬的妹妹少姬生子卓子。
驪姬以美色獲得晉獻公專寵,陰險狡詐,獻媚取憐,逐步博得晉獻公信任,參與朝政,但驪姬仍不滿足,使計離間挑撥晉獻公與兒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自殺,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齊為太子,史稱驪姬之亂。
前651年,晉獻公病危,囑託大夫荀息主政,保護奚齊並輔助他繼位。晉獻公死後,荀息遵旨立奚齊繼位,驪姬為太後。但在喪禮過程中,里克殺死奚齊,荀息於是改立卓子為君。不久,里克又殺害卓子。
4、齊姜
齊姜,是齊桓公之宗女,晉文公的夫人,是有位有膽有識的夫人。烈女傳中稱贊她:「公正果斷,言行不怠,勸勉晉文,返回無疑。公子不聽,強與謀議,醉而載之,卒成霸基。」
歷史上的「春秋五霸」有兩種講法。一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二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最多的三個是:齊桓、晉文、楚庄。晉文公的稱霸與其他幾位不同,晉文公稱霸雖然得力於天時,地利與人和各項條件的洽切配合,然而她的夫人寧願獨守空閨,苦勸丈夫拋棄安樂,冒險犯難,回國靖難,是晉文公稱霸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晉文公夫人的遠見和魄力深為後人稱道。
5、夏姬
夏姬(約公元前640年前後 ―?),姬姓,名「少(上孔下皿)」,春秋時期鄭國公主。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3],母親為少妃姚子。因為嫁給封地位於株邑(今河南柘城縣)的陳國司馬夏御叔為妻,因而稱為夏姬。御叔早死,與夏姬有一子夏征舒。
夏姬是春秋時代公認的四大美女之一,妖淫成性,與多位諸侯、大夫通姦,引出一連串的歷史事件。史載她三次成為王後、先後七次嫁給別人為夫人,共有九個男人因為她而死,號稱「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
最終,夏姬與申公巫臣私奔到了晉國。《史記》、《太平寰宇記》等史書均記載夏姬死後葬於河南商丘柘城縣北舊湖東北處。
❺ 田代齊在那年啊
春秋末年,齊衰落,卿大夫相互兼並。公元前548年,崔抒殺庄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慶封滅崔氏之族。慶封專齊政。次年,慶舍與欒、高(齊惠公之後)、陳(田)、鮑四族攻慶封,慶封奔吳。景公時,陳桓子施惠於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532年,陳桓子聯合鮑氏攻欒氏、高氏,欒施、高疆奔魯。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國氏、高氏(齊文公之後)立晏孺子,次年,陳僖子聯合鮑氏攻國氏、高氏,國夏、高張奔魯,遂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殺,闞止為政。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齊康公,本名姜貸。在位時淫於酒色,敬仲的後代田和為相。周安王十一年(前386年),齊康公被田和放逐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後來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康公只好在鈄坡上挖洞為灶,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齊太公。前379年齊康公死。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姜齊絕祀。
田齊媯姓國家,出於陳厲公之子陳完。陳與田古音相近,故古書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陳完入齊,事齊桓公。陳完傳五世至陳桓子,陳氏開始強大。以後陳氏逐漸兼並齊國的欒、高(齊惠公之後)和國、高(齊文公之後)以及鮑、闞等族,專齊政。田齊的國都仍在臨淄,疆域亦襲姜齊之舊。田齊立國時,已經進入戰國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齊侯。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齊侯。到威王 、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於桂陵。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佔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❻ 齊姜的簡介
歷史上的「春秋五霸」有兩種講法。一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二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最多的三個是:齊桓、晉文、楚庄。晉文公的稱霸與其他幾位不同,晉文公稱霸雖然得力於天時,地利與人和各項條件的洽切配合,然而她的夫人寧願獨守空閨,苦勸丈夫拋棄安樂,冒險犯難,回國靖難,是晉文公稱霸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晉文公夫人的遠見和魄力深為後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