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紫禁城明朝時有什麼歷史故事

紫禁城明朝時有什麼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2-08-03 15:28:58

Ⅰ 紫禁城今年600歲了,它見證過哪些歷史事件

這里是中國文化有容乃大的實物見證,也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

Ⅱ 關於故宮的故事

1、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工匠馬德春與故宮九龍壁

建九龍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講究多、難度大。必須要找那些技藝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選來選去,最後選中了一個叫馬德春的工匠。這馬德春燒制琉璃瓦十幾年了,技術高超。他選幾十位工匠,第三天就開工了。幹活前,他向工匠們講了燒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

他說:「那燒制彩色琉璃瓦對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講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燒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來件廢品作為代價。大夥要多留心,千萬別出差錯。」說完就帶著大夥兒幹了起來。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總算燒製成了。

安裝這天,皇極殿門前人來人往,工匠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突然一聲清脆的響聲傳來,嚇了馬德春一跳。他來到出事地點一看,一個小工匠獃獃地站在那兒,直勾勾地盯著摔碎的一片琉璃瓦。

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湊在一起,仔細地看了看,低聲對周圍的工匠說:「這事兒對任何人都不能講,誰要是吐露一個字,可有殺身之禍啊!」

在回家的路上,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燒制那片琉璃瓦是來不及了,延誤工期的罪名擔當不起,可是另打主意來補救又要冒著欺君之罪的大險呀!眼看沒幾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橫,等死不如闖一闖。

到家後,他茶不思飯不想,不管誰來也不見,一個人來到小倉房,把門窗擋嚴,悄悄地自製「琉璃瓦」。

九龍壁完工的消息,及時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帶著幾位大臣前往觀看,剛一進錫慶門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輝煌的九龍壁。走近再一細看,那九條龍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頓覺滿目生輝,不住贊嘆。

2、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故宮簡稱

故宮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

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天順三年(1459年),營建西苑。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20年。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嘉靖時期,故宮三大殿名稱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方完工。

在明朝,乾清宮是皇帝的主要寢宮,也是主要政治活動場所。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於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分隔成數室。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床27張,後妃們得以進御。

(2)紫禁城明朝時有什麼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 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

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紫微、紫垣、紫宮等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由於封建皇宮在古代屬於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但明朝初期稱為「皇城」,直接稱呼為「紫禁城」則大約始於明朝中晚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故宮

Ⅲ 故宮的故事有哪些

1、故宮的門檻:當時清代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遜位之後,依然居住在當時紫禁城的後宮,雖然一切供應都是皇帝的標准,但是也相當於變相的囚禁。皇帝喜歡騎自行車,於是就命人鋸掉後宮一部分的門檻方便自行車通過。


1、故宮的門檻:當時清代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遜位之後,依然居住在當時紫禁城的後宮,雖然一切供應都是皇帝的標准,但是也相當於變相的囚禁。皇帝喜歡騎自行車,於是就命人鋸掉後宮一部分的門檻方便自行車通過,但是老舊的封建思想認為門檻相當於皇族的臉面,可皇帝的命令也不得不聽。因此當時的造辦處將鋸掉的門檻精心改造,白天可以將門檻取下,晚上宮門下鑰後,就把宮門原樣裝回去。

2、關於故宮文物南遷:抗戰爆發,北平岌岌可危,首當其沖的即是故宮內浩如煙海的文物保護工作。國家為最大程度保護祖宗留下的東西,將所有的瓷器、書畫、木製物、珍寶等甚至包括一個重達半噸的石鼓提前半年裝箱打包,將文物分三批分別運往台灣、四川等地,分中、南、北三路,歷經十四年時間才重新回到故宮,幾乎無一損毀。而運往台灣的文物一樣沒拿回來,全部留給了國民黨。

3、故宮的房屋:故宮的房屋有9999間,每個門上的銅門釘是橫豎9顆,這種奇特的數字現象和古代中國人對數字的認識有關。古代人認為「9」是數字中最大的數字,而皇帝也是人間最大,因此要用對應的9。「9」的諧音為「久」,意為「永久」,又寓意為江山天長地久,永不變色。

Ⅳ 北京故宮的外觀、結構、歷史變化、相關故事有哪些

一、北京故宮的外觀

故宮從外觀看設四個門,南門正面是午門、北邊是神武門、東邊為東華門、西邊為西華門,四個門均建有重檐廡殿頂門樓。故宮的四個角,都布有結構精巧,外觀秀麗的角樓。整個建築群按南北的中軸線為對稱布局,層次分明,主次有序。

二、北京故宮的結構

故宮全部建築由"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組成。「外朝」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三殿均建築在8米寬的巨大平台上。其中的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是皇帝舉行即位、誕辰、大婚、冊封、節日慶祝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

三、北京故宮的歷史變化

北京故宮是明朝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時(1406年),開始動工修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為明清兩朝皇宮所在地,先後有24位皇帝相繼在此登基執政。第一位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最後一位是清宣統皇帝溥儀。

四、北京故宮的相關故事

清代後期,國運多舛,北京故宮原內府藏書畫總數在萬件以上,後遇英法聯軍火燒西郊諸園、辛亥年間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戰禍頻仍之際,無數國寶因各種原因流失海外,但此間最令人扼腕的,是遜帝溥儀主動出賣國寶給外國人。

辛亥革命後,溥儀退位,享受民國政府優待,居住紫禁城內廷長達13年,太監們又監守自盜,為籌劃出宮後的生計,偷偷倒賣宮中珍貴文物;溥儀本人也以賞賜的名義,將宮內收藏盜運出宮。

(4)紫禁城明朝時有什麼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的特點:

北京故宮中軸線排列著午門、三大殿、後三宮等重要建築。文華殿、武英殿、東西六宮等排布在中軸線主要建築兩側。而在每一個宮殿的院落中也是嚴格按照中軸線布局宮門,前殿、後殿依次排列在院落的中軸線上配殿則分布在兩側位置。

中軸對稱布局建築的從屬關系,明確體現得是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宮殿的尊嚴華貴。除了上述的三項宮殿設計理念外其實還有包括三朝五門、法天象地、陰陽禮制等諸多思想都影響著宮殿建築的布局方式與細節形制。


Ⅳ 北京故宮的故事有什麼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其餘四宮分別為俄羅斯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英國倫敦的白金漢宮和美國華盛頓的白宮。

在故宮中,有許多微小的設置都符合風水學、建築學,處處體現著皇家的權威,讓我們來看幾例。

一、999間半房間的傳說

《飛天系列之故宮》布面油畫

歷經600餘年的故宮是中國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背靠明清兩朝歷史,還有許多故事等待著人們挖掘。藝術家靳春岱(代山)用意象主義手法繪制了一幅《飛天系列之故宮》,記錄中國特色建築的傑出代表。

Ⅵ 紫禁城6百年一見如故,紫禁城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

說到紫禁城的歷史故事,我們就不得不提起紫禁城建立的背景 。紫禁城始建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而主張建設紫禁城的,正是當時在位的永樂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紫禁城是在朱棣完成遷都後,萌生出的又一個巨大的工程---紫禁城的建設。 建立紫禁城的起因源於《後漢書》里關於星象的描述

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永樂帝朱棣正式就遷都北平一事提出商議,但是還是遭到部分大臣們的反對,永樂帝對此表示不滿,並將所有提出反對意見的大臣逐一革職,至此,朝中再無任何一人反對遷都一事。次年,北平紫禁城正式進入到建設階段,並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正式建成。同年,永樂帝朱棣就此宣布將北平府設定為帝都,並將原應天府改為南京,將北平的順天府改為京師

Ⅶ 關於故宮真實的歷史故事

1、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工匠馬德春與故宮九龍壁

建九龍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講究多、難度大。必須要找那些技藝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選來選去,最後選中了一個叫馬德春的工匠。這馬德春燒制琉璃瓦十幾年了,技術高超。他選幾十位工匠,第三天就開工了。幹活前,他向工匠們講了燒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

他說:「那燒制彩色琉璃瓦對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講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燒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來件廢品作為代價。大夥要多留心,千萬別出差錯。」說完就帶著大夥兒幹了起來。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總算燒製成了。

安裝這天,皇極殿門前人來人往,工匠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突然一聲清脆的響聲傳來,嚇了馬德春一跳。他來到出事地點一看,一個小工匠獃獃地站在那兒,直勾勾地盯著摔碎的一片琉璃瓦。

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湊在一起,仔細地看了看,低聲對周圍的工匠說:「這事兒對任何人都不能講,誰要是吐露一個字,可有殺身之禍啊!」

在回家的路上,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燒制那片琉璃瓦是來不及了,延誤工期的罪名擔當不起,可是另打主意來補救又要冒著欺君之罪的大險呀!眼看沒幾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橫,等死不如闖一闖。

到家後,他茶不思飯不想,不管誰來也不見,一個人來到小倉房,把門窗擋嚴,悄悄地自製「琉璃瓦」。

九龍壁完工的消息,及時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帶著幾位大臣前往觀看,剛一進錫慶門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輝煌的九龍壁。走近再一細看,那九條龍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頓覺滿目生輝,不住贊嘆。

2、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故宮簡稱

故宮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

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天順三年(1459年),營建西苑。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20年。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嘉靖時期,故宮三大殿名稱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方完工。

在明朝,乾清宮是皇帝的主要寢宮,也是主要政治活動場所。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於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分隔成數室。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床27張,後妃們得以進御。

(7)紫禁城明朝時有什麼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 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

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紫微、紫垣、紫宮等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由於封建皇宮在古代屬於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但明朝初期稱為「皇城」,直接稱呼為「紫禁城」則大約始於明朝中晚期。

閱讀全文

與紫禁城明朝時有什麼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