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廉頗的資料
廉頗,生於公元前327年卒於公元前243年,死時已是84歲高齡.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6)、趙悼襄王(前246—前236年)時期。
趙惠文王初,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當其沖要。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於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上卿為當時最高級的文官,相當於後來的宰相),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放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周赧王三十二年(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強秦願以十五城換之,趙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僅僅是宦官繆賢門下的「舍人」。經繆賢向惠文王薦舉,身攜「和氏璧」,充當趙使入秦。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歸趙,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
其後秦伐趙,佔領了石城。趙惠文王十九年復攻趙,殺了二萬趙軍。這時秦王欲與趙王在澠池會盟言和(今河南澠池縣西),趙王非常害怕,不願前往。廉頗和藺相如磋商認為趙王應該前往,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趙王與藺相如同往,廉頗相送,與趙王分別時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三十天,若三十天不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壯了趙王的行色,同時由於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的與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最終使得趙王平安歸來。
會後,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地位竟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封為上卿心懷不滿,認為自己做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城,擴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只動動口舌卻位高於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並不想與廉頗去爭高低,而是採取了忍讓的態度。為了不使廉頗在臨朝時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總是稱病不至。有時,藺相如乘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迎面而來,就索性引車躲避了。這引起了藺相如舍人的不滿,藺相如解釋說:「強秦與廉頗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當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還會怕廉頗嗎?強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趙國,這是因為我和廉頗同在朝中為官,如果我們相鬥,就如兩虎相傷,沒有兩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無非是把國家危難放在個人的恩怨之上罷了。」廉頗聽後,深受感動,他選擇藺相如家賓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荊條,赤膊露體來到藺相如家中,請藺相如治罪。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生死與共。
「將相和」的故事,後人以各種不同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它強烈的愛國情感催人淚下,感人奮發。而廉頗勇於改過,真誠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覺得可親可愛。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齊,攻陷九城。次年廉頗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里),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於廉、藺交和,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秦國以後10年間末敢攻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卒,孝成王立。這時,秦國採取應侯范睢「遠交近攻」的謀略,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攻打臨近的小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這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20萬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參見長平之戰)。當時,秦軍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陽),北略上黨(今山西中部地區),切斷了長平南北聯系,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於劣勢,態勢上也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面對這一情況,廉頗正確地採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築起森嚴壁壘。盡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同時,他把上黨地區的民眾集中起來,一面從事戰場運輸,一面投入築壘抗秦的工作。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問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雖然藺相如力諫,指出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適合擔此重任,但趙王不聽,任用趙括為將軍。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制定的戰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趙。大敗趙括軍於長平,射殺趙括,坑趙兵四十餘萬。趙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五萬人。
長平之戰後,秦國趁勢包圍趙都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持續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竊取兵符相救得以不滅,但國力已大減。
燕以趙大傷於長平,以丞相栗腹為將,針對趙國「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的狀況,於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舉兵攻趙。趙使廉頗為將,指揮了著名的鄗代之戰。他將全軍分為兩路,一路由樂乘率領直趨代地,抗擊西路燕軍,一路親自率領,迎戰燕軍主力於鄗城(今河北柏鄉縣北)。廉頗指揮為保衛鄉土而同仇敵愾的趙軍,採取集中兵力打敵正面的戰法,首戰告捷,挫敵兵鋒,打掉了燕軍的囂張氣焰。接著,他率領趙軍大敗燕軍主力,陣斬栗腹。燕軍主帥被斬,驚慌潰退。廉頗抓住燕軍敗退之機,立命趙軍乘勝追擊,長驅500里,於前250年進圍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國危在旦夕,只好答應趙國提出的割讓5城等全部要求,向趙國求和。廉頗因功封信平君,為相國。廉頗任相國前後約六七年,多次擊退入侵敵軍,並伺機出擊。前245年,帶兵攻取了魏地籠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說明趙國國力又有恢復。
廉頗從長平免職回家,失去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了。等到再被重用當將軍,門客們又都聚攏上來。廉頗很是感慨,要他們退去,門客告訴他:這沒什麼奇怪。現在是以市場上的買賣方式交朋友,您有權勢,我們就跟隨您,您沒有權勢,我們就離開,這本是買賣常理。又有什麼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趙孝成王卒,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並不信任和重用他。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廉頗的仇人郭開卻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給了唐玖很多金錢,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在他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流露出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這位為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十幾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參見秦滅趙之戰)。
廉頗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壽縣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長300米,西臨淮河,南北東三面環山,一代風流領山川之勝,英風浩氣激盪千秋。
點評:廉頗是戰國時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其征戰數十年,攻城無數而未嘗敗績。為人亦襟懷擔白,敢於知錯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馬光所言:「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系。此真可以為後代用人殷鑒矣。」這一結論,既概括了廉頗一生榮辱經歷的史實,又揭示了人才與國家盛袁興亡的重要關系,確實值得後人深思。
Ⅱ 山東 平度 的 歷史故事 有 哪些
你好,平度比較有名的歷史故事有:
一、即墨之戰(又稱田單火牛陣)
樂毅出兵半年,接連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最後只剩了莒城(今山東莒縣,莒音jǔ)和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兩個地方。莒城的齊國大夫立齊王兒子為新王,就是齊襄王。樂毅派兵進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去抵抗,在戰斗中受傷死了。即墨城裡沒有守將,差點兒亂了起來。
這時候,即墨城裡有一個齊王遠房親戚,叫做田單,是帶過兵的。大家就公推他做將軍,帶領大家守城。田單跟兵士們同甘共苦,還把本族人和自己的家屬都編在隊伍里,抵抗燕兵。即墨人都很欽佩他,守城的士氣旺盛起來了。
樂毅把莒城和即墨圍困了三年,沒有攻下來。燕國有人妒忌樂毅,在燕昭王面前說:樂毅能在半年之內打下七十多座城,為什麼費了三年還攻不下這兩座城呢?並不是他沒有這個能耐,而是想收服齊國人的心,等齊國人歸順了他,他自己當齊王。
燕昭王非常信任樂毅。他說:「樂毅的功勞大得沒法說,就是他真的做了齊王,也是完全應該的。你們怎麼能說他的壞話!」
燕昭王還真的打發使者到臨淄去見樂毅,封樂毅為齊王。樂毅十分感激燕昭王,但寧死也不肯接受封王的命令。這樣一來,樂毅的威信反而更高了。
又過了兩年,燕昭王死了。太子即位,就是燕惠王。田單一聽到這個消息,認為是個好機會,暗中派人到燕國去散布流言,說樂毅本來早就當上齊王了。為了討先王(指燕昭王)的好,才沒接受稱號。如今新王即位,樂毅就要留在齊國做王了。要是燕國另派一個大將來,一定能攻下莒城和即墨。
燕惠王本來跟樂毅有疙瘩,聽了這個謠言,就決定派大將騎劫到齊國去代替樂毅。樂毅本來是趙國人,就回到趙國去了。
騎劫當了大將,接管了樂毅的軍隊。燕軍的將士都不服氣,可大夥兒敢怒而不敢言。騎劫下令圍攻即墨,圍了好幾層。可是城裡的田單,早已把決戰的步驟准備好了。隔了不多天,燕國兵將聽到附近老百姓在談論。有的說:「以前樂將軍太好了,抓了俘虜還好好對待,城裡人當然用不到怕。要是燕國人把俘虜的鼻子都削去,齊國人還敢打仗嗎?」有的說:「我的祖宗的墳都在城外,要是燕國軍隊真的創起墳來,可怎麼辦呢?」這些議論傳到騎劫耳朵里。騎劫就真的把齊國俘虜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兵士把齊國城外的墳都刨了。
即墨城裡的人聽說燕國的軍隊這樣虐待俘虜,全都氣憤極了。他們還在城頭上瞧見燕國的兵士刨他們的祖墳,恨得咬牙切齒,紛紛向田單請求,要跟燕國人拼個死活。田單還打發幾個人裝作即墨的富翁,偷偷地給騎劫送去金銀財寶,說:「城裡的糧食已經完了,不出幾天就要投降。貴國大軍進城的時候,請將軍保全我們的家小。」騎劫高興地接受了財物,滿口答應。這樣一來,燕軍凈等著即墨人投降,認為用不到再打仗了。
田單挑選了一千多頭牛,把它們打扮起來。牛身上披著一塊被子,上面畫著大紅大綠、希奇古怪的花樣。牛角上捆著兩把尖刀,尾巴上系著一捆浸透了油的葦束。
一天午夜,田單下令鑿開十幾處城牆,把牛隊趕到城外,在牛尾巴上點上了火。牛尾巴一燒著,一千多頭牛被燒得牛性子發作起來,朝著燕軍兵營方向猛沖過去。齊軍的五千名「敢死隊」拿著大刀長矛,緊跟著牛隊,沖殺上去。城裡,無數的老百姓都一起來到城頭,拿著銅壺、銅盆,狠命地敲打起來。一時間,一陣震天動地的吶喊聲夾雜著鼓聲、銅器聲,驚醒了燕國人的睡夢。大夥兒睡眼蒙朧,只見火光炫耀,成百上千腦袋上長著刀的怪獸,已經沖過來了。許多士兵嚇得腿都軟了,哪兒還想抵抗呢?
別說那一千多頭牛角上捆的刀扎死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隊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國軍隊自己亂竄狂奔,被踩死的也不計其數。燕將騎劫坐著戰車,想殺出一條活路,哪兒沖得出去,結果被齊兵圍住,丟了性命。
齊軍乘勝反攻。整個齊國都轟動起來了,那些被燕國佔領地方的將士百姓,都紛紛起兵,殺了燕國的守將,迎接田單。田單的軍隊打到哪兒,哪兒的百姓群起響應。不到幾個月工夫就收復了被燕國和秦、趙、韓、魏四國佔領的七十多座城。田軍把齊襄王從莒城迎回臨淄,齊國才從幾乎亡國的境地中恢復過來
二、曹參攻即墨
公元前203年,漢大將韓信率銳師一舉攻克齊國之都臨淄城,遂派遣部將曹參引領前鋒將士,東進膠東郡駐地即墨(今平度市古峴鎮南),擊殺齊將田既於城池之下,齊國就此納入漢之疆土。
漢高祖劉邦創建漢王朝,改秦王政的郡縣制為郡國並行制,擇秦置膠東郡的即墨、夜邑、都昌三縣交匯的膠水下游至渤海的兩翼之地,設置平度縣,以彰顯本朝天子的意志,營造新一統天下的盛德,故而平度之名由此誕生,縣之域為今日平度市西北隅、萊州市西南角、昌邑市東北邊。
三、雲山觀的一些傳說故事
1、雲山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城東25公里處。乃齊魯名山,道教聖地,史志載:「天將雨,則雲出,山以此得名」。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後,走到雲山,就升天做了神仙。由於住在天上,自然是在天之上,所以就有了「上有老子,下有天,雲山有個雲山觀」的說法,雲山觀自此成為道教的聖地,「雲山煙波」成為平度八景之一。
2、這里有不少傳奇故事,特別是王重陽、邱處機、王抱玄、李志常等著名道人故事更多。邱處機攜李志常等十八弟子去西域見成吉思大帝時,部分弟子就是從這里被召集出發的。
晚年的李志常與王抱玄(王重陽之孫)等在雲山觀弘揚道法,采葯煉丹,修心養性達十四年。德馨環海,道震華夷,出神妙用,異顯騭人,生擒猛虎於岩前,倒跨蒼龍超碧落。公元1235年,兩人同日仙逝歸真。是日,雙鸞伏地,赤鳳搏空,青霞紫氣,馥郁馨香,雲山觀內顯跡殊多,成為美談。當年的煉丹台,今日仍完整地保留下來了,遊人見之無不感嘆。
3、隋朝末年,草莽英雄程咬金,曾帶義軍在雲山觀周邊安營扎過寨。今橫卧在山前大王橋村東的那座堅固而又笨拙的石橋,俗稱「大王橋」,就是程咬金所監造,橋旁有康熙年間所立二通碑,記述了此橋歷史。
4、「先有豬拱河,後有雲山觀」這句話的由來:
城裡灣里有一窩豬,夜間經常出來找食吃,糟蹋了不少莊稼。簸萁般的大嘴張著,舌頭伸得老長,一眨眼工夫就能吃壟麥子,食量比牛還大。
村裡議論紛紛,這豬原是吃糠的,靠康王生活。康王受這老母豬的攛掇,才在淮南王劉安謀反時私自打造兵器,暗中策應。淮南王劉安畏罪自殺後,康王也被老母豬吃「康」而亡。
如今又要糟蹋地方百姓,這還了得,於是,附近村民聯合起來想除掉它。
這天夜裡,老母豬又出現在莊稼地里,村民們一擁而上,用農具追打起來。沒成想老母豬力大無比,帶領小豬一陣猛竄,一路往北,硬生生趟開一條河,直拱到雲山,被雲山擋住了去路,就地歸隱,做了神仙。
趕走禍害,村民一路返回,偶爾撿到劈下的豬皮,回到家在油燈下一看,竟是金燦燦金子!人們才意識到這是一窩金豬。趕跑了金豬,康王城也保不住,不幾年,城廢了。
Ⅲ 三甲村的介紹
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永豐鎮三甲村,屬於壩區。距離鎮8.00公里, 國土面積7.01平方公里,海拔1900.00米,年平均氣溫11.60℃,年降水量800.00毫米,適宜種植糧、煙、果、蔬等農作物。
Ⅳ 青島有多少年的歷史(快點!!!!!!!!!!!!!!!!!!!)
118年
1991年時有首歌,有句歌詞:一百年,好漫長。唱青島百年的。
到現在是118年。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決定在膠澳設防,膠澳就是現在青島市區當時的名字,調派登洲鎮總兵章高元移駐膠澳。建總兵衙門於青島村旁。
官方文件:
青島市建置時間一直是社會各界爭議的話題,為了確定一個權威的說法,我們在考證大量歷史資料的基礎上,提交了清政府議決在膠澳設防是青島作為近現代城市形成和發展的起點,把1891年6月14日作為青島市建置時間的專題報告。1990年7月19日,市政府秘書長向市十屆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作了《關於確定青島市建置時間和舉行建置100周年紀念活動報告》,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和通過了這個報告,作出了《關於舉行青島市建置100周年紀念活動的決定》。
Ⅳ 廉頗御職與三個村名的故事中三甲村,徘徊村,換馬村的由來
廉頗卸職與三個村名話說趙王誤中秦國反間之計,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替代廉頗。廉頗告訴趙括:「秦軍千里奔襲,利在速戰,應以守為主」,並以「守勢圖」相托。不料趙括卻冷眼相待,廉頗大怒之下,交出帥印,離開大營,騎馬馳奔,要回邯鄲。路過一村,百姓跪拜,這才發現自己仍然頭戴帥盔,身披鎧甲,足蹬戰靴,覺得自己已經卸職,無披掛必要,便把這三件東西脫在這里,人們為懷念這件事便把這個村叫三甲村。 廉頗越走越不放心,他覺得趙括驕傲自大,輕敵麻痹,若輕率出擊,必遭慘敗。再加上趙軍戰士和百姓的挽留,心理就猶豫起來,一會兒覺得自己已經卸職,乾脆走了吧;一會兒又覺得長平戰事,非同兒戲,四十萬生靈乃趙國元氣......,是走,是留,他拿不定主意,在一個村邊徘徊猶豫了好長時間,直到邯鄲發來詔書催他回朝,這才哀嘆一聲離去。因此,百姓就把這個村叫徘徊村。 雖然詔書催發,去意已定,但沿途百姓仍攔路乞留。百姓為啥能認出他來,除了廉頗的白發白須外,最顯著的就是他騎的那匹體格高大,渾身雪白的玉兔賽風駒。廉頗為了擺脫窘境,經一村時,忍痛換掉了他的寶馬良駒,百姓就把這個村叫換馬村。
Ⅵ 山東省平度第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1902年,美國基督教傳教士謝萬禧夫婦在平度城先後創辦教會學校「知務學堂」和「義集女校」。
1905年,「知務學堂」遷入南關新建校舍。
1912年,改稱「知務中學」。
1929年,改名「崇真學社」,後改稱「崇真學院」。
1941年底,因日寇佔領,而被迫停辦,翌年,就地建立中學,稱「平度縣立中學」。
1944年,日軍佔用懷阿醫院舊址作為校舍。
1945年9月,平度解放,平度縣人民政府接管學校,並改名為「膠東區平度中學」,並遷入平度城內的原國民政府創辦的平度縣立中學校址。 1932年,國民政府籌建平度縣立中學,校址在平度老集街東首崇靈灣北岸(原平度一中西院)。
1933年秋,學校開學,是國民政府創辦的一所公立中學。
1937年,因「七七事變」爆發而停辦。
1940年秋,在平度縣明村鎮辛安村復學。
1945年秋,部分學生進入西海中學,其餘大部分師生隨學校遷至青島。
1947年,學校改稱「魯東聯台中學三分校」和「私立青島郁文中學」。
1949年,「魯東聯合中學三分校」隨青島解放而停辦。 1941年秋,在掖縣(今萊州)由朱自村創建西海中學。
1942年7月,在大澤山南麓建立西海中學分校。
1944年秋,西海中學與西海中學分校在大澤山地區合並為南海中學。
1945年2月,改稱「西南海聯中」。
1945年9月,又改稱「西海中學」,並遷至平度縣蟠桃鄉七里河子。 1946年2月,「西海中學」與「膠東區平度中學」合並,稱「膠東區西海中學「,同年秋,因戰爭自輾轉於大澤山一帶辦學。
1948年10月,學校遷至掖縣(今萊州)西杜家。
1949年4月,第二次遷入「平度縣立中學」原址(原平度一中西院)。
1950年9月,學校改名為「山東省立平度中學」。
1951年5月,學校改名為「山東省平度中學」,同年,師范班從中析出。
1952年9月,學校遷至平度市一中老校址並改名為「山東省平度第一中學」。
1953年8月,平度二中並入。
1955年,增設高中部。
1960年,開辦「初高中五年一貫制」試改班,至1966年止。
1962年,學校被確認為山東省重點中學。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學校停課。
1972年,學校恢復招生。
1973年3月,城關中學並入。
1976年,城關中學(現平度九中)析出。
2001年7月,學校改制為「國有民辦」性質。
2002年2月,學校東遷至新校址。
2011年8月,平度六中的高二、高三學生並入。
2012年9月,學校恢復「公辦」體制。
Ⅶ 平度三甲村有多少姓氏
明朝洪武年間,趙姓先祖由四川遷居到此地,因初建時有三家,俗語三家,後改稱三甲。
Ⅷ 平度有哪些歷史人物
喬天華(1902~1989),原名喬永祥。平度喬家村人。 喬天華1919年春入山東省立第九中學 (掖縣) 學習,1920年轉平度知務中學,1922年兼任小學教師,勤工儉學就讀於黃縣崇實中學。在此深受青年教師劉謙初愛國主義思想影響。1929年到煙台培真中學任教。
Ⅸ 平度有哪些鎮
平度市下轄12鎮、南村鎮、新河鎮、雲山鎮、明村鎮、田莊鎮、蓼蘭鎮、大澤山鎮、舊店鎮、崔家集、古峴鎮、仁兆鎮、店子鎮、
平度市位於膠東半島西部,地處北緯36°28′15″~37°02′46″,東經119°31′30''~120°19′13″。東以小沽河、大沽河為界,與萊西市和即墨市相鄰;西及西南以膠萊河為界,與昌邑市和高密市相望;南與膠州市毗鄰;北與萊州市接壤。東西最大橫距71千米,南北最大縱距64千米。總面積3175.63平方千米,約占青島市總面積的3/10。
(9)平度三甲村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平度市,山東省下轄縣級市,位於膠東半島西部,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市;位於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環渤海灣經濟圈、山東半島製造業中心地帶,是連接青島、濰坊、煙台三大城市的「樞紐」,被譽為青島的「後花園」;地形大體北高南低,呈傘形向東南、西南、西北傾斜;屬暖溫帶東亞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下轄5個街道、12個鎮;2016年總人口137.26萬人。
地形地貌
平度市地形大體北高南低,呈傘形向東南、西南、西北傾斜。海拔最高點736.7米,最低點不足2米,境內最大高差735米,沿縣(市)界按西北—西南—東南—東北的順序從低到高。
呈螺旋狀分布。北部是大澤山脈,蜿蜒起伏,綿亘數十千米,地面高程均在150米以上,是市內主要河流的發源地。主峰北峰頂,海拔736.7米,是全市的最高峰。中部、東南部是平原,地面高程在20米與50米之間,佔全市總面積的42.79%。西南部的地面高程多在海拔10米以下。西北部是窪地丘陵區。丘陵區地面高程在海拔50~150米之間,分布著少量的海拔100米左右的小山頭,其中主要的有三合山。膠萊河沿岸特別是下游地區,地面高程多在海拔10米以下。
Ⅹ 平度銅牛始建哪一年
平度銅牛始建於1871年,是當年最優秀的銅建築也引起了世界的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