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醫有多少年歷史了
所謂西醫,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說法,我們一般所說的西醫,實際上是指近代和現代醫學,在過去的中國被稱為新醫,與舊醫(中醫)相對立.
文藝復興以後,西方醫學開始了由經驗醫學向實驗醫學的轉變。1543年,維薩里發表 西醫解剖學研究《人體構造論》,建立了人體解剖學。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復活,又標志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葯、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葯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此外,中醫學的最終目標並不僅止於治病,更進一步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範人物,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境界。
傳統的中醫學思維模式與源於歐洲的現代科學並不相容,然而,當今之科學期刊已多有論文研究之,並試圖用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中醫中的部分現象和治療機理。
中西醫各有所長,不能相比較。治療主要看醫生,如果是庸醫,中西醫都不好用。
Ⅱ 中醫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醫的歷史有5000年了。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Ⅲ 中醫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醫學,亦稱「漢醫」,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漢族,由漢族創造的傳統醫學,以古代中國醫學實踐為主體的傳統醫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主導中醫幾千年,現代專業中醫院校都是教和學古典中醫理論,千年不變,功力深厚,定力無邊。
(3)醫生的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中醫學目前是否為最早的傳統醫學還無法確定。中國的中醫學自稱其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並嘗試草葯,神農炎帝更是嘗盡百草,並且用茶來解毒。
相傳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國的軒轅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祝由科》。
在中國, 後世人在《黃帝祝由科》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後世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並從祝由科里將純粹的醫葯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後來的中醫學。而其中的《黃帝內經》則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
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院和醫療制度,周代的醫療機構設有醫師、上士、下士、府(管葯庫)、史(管記錄)、徒若幹人。下面又分食醫(管飲食衛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四種。
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時期名醫輩出,秦國有名醫醫緩與醫和,齊國有長桑和他的徒弟扁鵲。
扁鵲發明了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並總結為「四診」方法,即「望、聞、問、切」。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
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
春秋戰國時流行的主要醫學著作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和《旁篇》這七本,合成「七經」。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法醫——"令史"。秦律規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則上都要進行屍體檢驗,司法官如果違法不進行檢驗,將受到處罰。
到了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已經非常完備,名醫則有太倉公淳於意和公乘陽慶。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
張仲景完善了中醫的辨證理論,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臨床醫學大師,被尊稱為醫聖。他著有《傷寒論》、《療婦人方》、《黃素方》、《口齒論》、《平病方》等等醫書,最終流傳下來的醫書被後人編纂為《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問世了世界上最早的兩本兒科專著,即王末鈔的《小兒用葯本草》和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醫學院。
到了公元6世紀,隋朝完善了這一醫學教育機構,並命名為「太醫署」,署內分醫、葯兩部,太醫令是最高官職,丞為之助理,下有主葯、醫師、葯園師、醫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師生最多時達580人之多。
北宋年間,隨著中國與阿拉伯之間貿易的高度發展,阿拉伯香葯也開始大量輸進中國,一次輸入的阿拉伯乳香竟以萬斤計,伊斯蘭醫葯學也隨之對中國產生明顯影響。
傳統中醫自古不分科,但在北宋年間,太醫院在培訓醫生時也如古希臘和阿拉伯醫學那樣,分成了內、外、婦、兒、口腔等十三科,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伊斯蘭醫學的橫向影響。
傳統中醫以湯葯為主,但北宋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卻大量增加了丸、散、膏、酊的處方,如《乳香圓》、《阿魏圓》等。
在明朝(1368年-1644年),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成書,這本書不僅是葯物學專著,還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本草綱目》刊行後很快傳入日本、朝鮮及越南等亞洲地區,在公元17、18世紀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
清初至鼎盛時期,醫葯學進步所表現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醫葯盛況的延續。如對經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學、方劑學、診斷治療學、醫案整理等,均較明朝更成熟。
各家學派的紛爭也逐漸緩和,大多醫家能采各家之長折衷於臨床。但也不乏固守《內經》、《難經》、《傷寒論》,而批評金元以後一切新說的醫學,這與當時考據學盛行不無關系。
Ⅳ 西醫有多久的歷史
近200年的歷史。
關於現今中國人所說的西醫學,它的完整名稱是「近代和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它起源於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它是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的學者在否定並摒棄了古希臘醫學之後,所發展出來的一門以解剖生理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為基礎學科的全新的醫學體系;
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中的診斷技術更多的是藉助先進的醫療儀器設備和實驗室做出對疾病准確的診斷。醫生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通過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嗅診等方法或藉助聽診器、叩診錘、血壓計、體溫表等簡單的工具對病人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查來診斷患者的疾病。
由於它起源於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因此我們習慣的稱為西醫。現代西醫在近代時期的中國被稱為新醫,與舊醫(中醫)相對立。而19世紀中葉,這是世界近代史階段基本到來的歷史時刻,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
(4)醫生的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傳入中國時期:
明末清初,來華的傳教士把基督教帶到中國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近代科學和醫葯學。由於當時主要傳人的只是淺顯的解剖生理知識,而且西醫在臨床治療技術上並不優於中醫,故影響不大。
西醫開始對中國醫學發生影響是在19世紀初,牛痘接種法以及西醫外科和眼科治療技術的傳入,隨著西醫傳入的擴大,近代西醫學的成就相繼引入中國,從而為西醫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原有的歷史進程和社會性質。鴉片戰爭後,教會醫院由沿海進入整個內地,幾十年間教會醫院在各地比比皆是,成為和教堂一樣引人注目的教會標志。
Ⅳ 中醫歷史有多久
中醫的歷史有5000年了。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Ⅵ 誰知道醫學的發展歷史
醫葯從原始社會發展至今經過了漫長復雜的道路,其發展受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的制約,更與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以及哲學思想的發展有密切關系。 考古學家發現中國雲南出土的距今 172萬年前的元謀猿人,已會使用石器,並會用火。火的使用不僅把人與動物分開,而且對衛生也有重大的意義。人類在依靠植物為生的長期過程中逐漸熟悉植物的營養、毒性和治療作用。中國古代稱葯物書為「本草」,英語中稱葯物為「drug」(即乾燥的草木),這都說明葯物是起源於植物的。有人認為最先被人認識的葯物是鎮痛葯(茄科植物)和對消化系統有刺激的植物。不同地區,發現的葯物也不同,中國人發現大黃有瀉下作用,麻黃能止喘;秘魯人用金雞納治療熱病。 由於生產工具的進步、弓箭的發明,人類開始了狩獵及畜牧。隨著狩獵和畜牧業的發展,一方面有了對損傷的簡陋救助法,如創傷、骨折、脫臼的治療;同時使人類認識了動物的營養價值,動物葯(如脂肪、血、骨髓以及各種器官如肝臟)也隨著出現。畜牧經濟又使牧人觀察到植物對動物的作用,從而又促進了對植物葯的認識。如根據希臘史家的記載,牧人曾發現了藜蘆。 陶器和粘土器的出現,使煮鈑和炮炙葯物有了可能。總之有了人類就有了醫葯。醫葯知識的起源是人類集體經驗的積累,是在與疾病斗爭中產生的。樸素的醫葯知識以後發展為醫學和葯學的過程,則與當時當地的哲學思想有密切關系,如中國的醫學受陰陽五行思想的影響,希臘的醫學受四元素思想的影響等。 古代的醫學 最初的奴隸制國家產生於大河流域的兩旁。埃及人在尼羅河流域,巴比倫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人在印度河和恆河流域,中國人在黃河流域,創造了自己的文化事業。 在奴隸社會,生產力比原始社會前進了一大步。奴隸的勞動使勞動分工成了可能,也為文化和科學的進一步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奴隸社會便有了「職業醫生」的出現。在奴隸社會,文化上的卓越成就之一是文字的發明。有了文字,古代奴隸制國家才留下大量醫學文獻。 隨著奴隸社會的發展和鞏固,醫學中的宗教色彩增多了。中國的《山海經》里記載:「巫彭」、「巫抵」、「巫陽」等都是神醫;印度、埃及、巴比倫的醫學也籠罩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奴隸社會的醫學文獻,多半出自僧侶之手。因此,這些文獻中含有許多迷信成分。 埃及的醫學 約公元前4000~3000年左右,埃及已形成奴隸社會,已有了相當發展的文化。他們認為一切歸神主宰,因此僧侶兼管為人除災祛病,宗教與非宗教的經驗醫學互相混雜在一起。他們為了驅逐身體內的鬼怪,使用了催吐、下泄、利尿、發汗等法,並已知灌腸法。埃及富人因為迷信將死者遺體永久保存,約自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實行屍體干化法,用香料葯品塗抹屍體,是為「木乃伊」。這對於人體構造的認識有很大的幫助,而且成為現代研究古代病理學的寶貴材料,另外埃及古代用紙草文寫成的醫書,現存5、6種。有名的是英國考古學家F.皮特里於1888~1890年在埃及發現的卡汗紙草書,寫於公元前2000~1800年,是婦科;史密斯氏紙草書約寫於公元前1700年,是外科;埃伯斯氏紙草書約寫於公元前1550年,是醫學通論。 印度的醫學 印度在公元前4000年末至前3000年初,形成了奴隸制社會。《阿輸吠陀》記載了醫葯和衛生,是較晚期(公元前6世紀)的作品。根據史料記載,印度的外科很發達,大約至遲在公元4世紀時就能做斷肢術、眼科手術、鼻的形成術、胎足倒轉術、剖腹產術等;印度人除應用植物葯外,還採用動物葯和礦物葯。由於毒蛇多,印度還有專門治蛇咬的醫生。 印度醫學認為健康是機體的三種原質──氣、粘液、膽汁正常配合的結果。以後希臘醫學的「四肢液說」影響了印度,使原有的三體液說增加了血液,成為「四大」學說。 印度古代最有名的外科醫生是妙聞(約生於公元前5世紀),最有名的內科醫生是闍羅迦(約生於公元1世紀)。 巴比倫和亞述的醫學 公元前3000年末和前2000年初,在兩河流域的中部,巴比倫形成了奴隸制國家。直到公元前700年,亞述才征服了巴比倫。 巴比倫和亞述的占星術,與醫學有密切的關系。他們認為身體構造,符合於天體的運行,這種人體是個小宇宙的觀念,與中國古代頗相似。他們重視肝臟,認為肝臟是身體之主要器官,並用於占卜(肝卜)、對祭祀所用動物的肝臟檢視極為精細。約在公元前1700年已經有巴比倫王漢謨拉比制定的《法典》,其中有關於醫療法的規定,是世界最早醫療法律。其中規定:「奴隸因醫生手術而死亡或致盲目,醫生需賠償奴隸主全部或一半的奴隸身價,如果盲目或死亡者為紳士,則將醫生兩手切落作為處罰。」巴比倫和埃及一樣,有兩種醫生,一種為僧侶,治病方法是咒文、祈禱;一種是有實際經驗的醫生,由平民擔任。 古希臘的醫學 公元前7~前6世紀,希臘從原始氏族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希臘人吸收埃及、巴比倫的文化長處,加上自己的創造,在文化科學各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希臘醫學是後來羅馬以及全歐洲醫學發展的基礎。直到現在歐洲人所用的醫學符號:手杖和蛇,即源出希臘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許多古希臘的醫學詞彙沿用至今。 公元前 5世紀恩培多克勒提出一切物體都由「四種元素」組成,火、空氣(風)、水和土(地),這四種元素以不同的數量比例混合起來,成為各種性質的物體,這與中國的五行說相類似。例如肌肉由分量相等的四種元素混合而成,神經由火和土與雙信的水結合而成;骨由兩分水、兩分土和四分水混合而成。 希臘醫學的代表人物為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約前377)。以他為名的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可能包括許多後學的貢獻,是現在研究希臘醫學最重要的典籍。 希波克拉底學派將四元素論發展成為「四體液病理學說」。他們認為機體的生命決定於四種體液:血、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四種元素的各種不同配合是這四種液體的基礎,每一種液體又與一定的「氣質」相適應,每一個人的氣質決定於他體內占優勢的那種液體。如熱是血的基礎,來自心,如果血占優勢,則屬於多血質。四體液平衡,則身體健康;失調,則多病。 希波克拉底學派傾向於從統一的整體來認識機體的生理過程。他們說:「疾病開始於全身……身體的個別部位立刻相繼引起其他部位的疾病,腰部引起頭部的疾病,頭部引起肌肉和腹部的疾病……,而這些部分是相互關聯的……能把一切變化傳播給所有部分。」 希波克拉底學派還注意外界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有比較明確的預防思想。他們教導年輕的醫生,進入一個沒到過的城市時,要研究該城市的氣候、土壤、水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等,作為一個醫生,只有預先研究城市中的生活條件,才能做好城市中的醫療工作。 他們要求醫生不要妨礙病理變化的「自然」過程,而應根據醫學知識並考慮自然來進行工作。 《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很多地方都談論到醫學道德問題,著名的有《希波克拉底誓言》,後來歐洲人學醫後,都要按這個誓言宣誓。 在公元前4世紀以後,希臘醫學逐漸衰落,醫學中心轉向希臘化的亞利山大利亞。亞歷山大利亞的醫生希羅菲盧斯(公元前335~前280)曾注意到解剖學。另外,這一時期的葯學也有發展。 古羅馬的醫學 羅馬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國家的組織首先表現在有常備的軍隊。為了保持軍隊的戰鬥力,羅馬帝國已有軍醫機構;為防止流行病,羅馬帝國設有「醫務總督」的職位,作為政府行政機關的官員。他們還負責舉行考試,批准經政府許可的開業醫。 羅馬在公共衛生方面也有較高的水平,利用奴隸勞動修建了城市的水道(羅馬的飲水由9條輸水道用管子從市外送入)、下水道和浴場。在著名的「十二銅表法」中,還禁止在市內埋葬,並指出要注意飲水衛生等。 羅馬時代的醫學發展,與古代希臘時代的醫學有繼承性的聯系。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占??生到羅馬來的很多,如羅馬最著名的醫生加倫(約129~199),原籍就是希臘,他對希波克拉底的著作很有研究。 加倫的觀點里混有「目的論」觀點,即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有目的的,人的構造也是由於造物者的目的而設。他說:左心壁比右心壁厚也比右心壁重,是為了控制心臟的垂直位置;動脈壁是緻密的,是為了更好地保持動脈壁內的微小氣體散出。這種天定命運的學說,被後世遵為教條,阻礙了科學發展。在治療方面他重視葯物治療。他證明草葯中含有應該利用的有效成分,也含有應該放棄的有害成分。他有自己專用的葯房,大量利用植物葯配製丸劑、散劑、硬膏劑、浸劑、煎劑、酊劑、洗劑等各種劑型的制劑,儲備待用。至今葯房制劑仍稱「加倫制劑」。 中世紀歐洲的醫學 公元前395年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帝國於5世紀亡於蠻族人(日耳曼人、法蘭克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等),分裂成好幾個蠻族王國。在歐洲,從公元6世紀到13、14世紀稱為黑暗時代,文化進步很少;東羅馬帝國卻以拜占廷的名稱保存下來。拜占廷文化是希臘羅馬文化的繼承者,當時,有了醫學校、醫院和葯房。拜占廷的醫學家,多是醫學網路全書的編纂者,他們收集了古代醫學上豐富的遺產,並加以系統化。拜占廷至15世紀才被土耳其所覆滅。 中世紀的歐洲處在經濟文化衰落時期,教皇和國王互相爭奪統治權,天主教幾乎握有全歐洲1/3的土地,教會成了最大的封建主,寺院很興盛。在文化思想方面,歐洲中世紀幾乎完全由教會所統治。神學滲透到一切知識部門,醫學也由僧侶掌握,只有他們懂得拉丁語,保存了一些古代傳下來的醫葯知識,他們為病人看病,也替病人祈禱,成了所謂「寺院醫學」。把治癒與「神聖的奇跡」聯系在一起,這阻礙了醫學的發展。 11世紀十字軍東征,城市發展,商業旅行等擴大了歐洲人的眼界,也刺激了科學知識的發展,11~13世紀,歐洲許多城市建立了大學。其中最有名的醫學院屬薩列諾和帕多瓦兩所大學,它們受經院哲學影響最小,在歐洲中世紀起了進步作用。 在中世紀,大學的主要學科為經院哲學,它的基本內容為解釋或論證《聖經》的真實性。當時學醫主要學習希波克拉底、加倫和阿維森納的著作,死記權威著作上的教條而輕視實踐,故步自封,醫學上的進步很小。 此外,歐洲中世紀流行病傳播猖獗,其中以鼠疫、麻風、和後來的梅毒為最盛。麻風在13世紀最為猖獗,在歐洲平均每400人就有一患者,後經嚴格隔離才停止蔓延,這也促進了歐洲醫院的設立。1346年歐洲鼠疫大流行,促使威尼斯港口檢疫,以後的倫敦、巴黎等也頒布了一些防止傳染病的法規。 阿拉伯的醫學 7~8世紀,許多國家和地區(或以前屬拜占廷帝國),如敘利亞、埃及、小亞細亞、北非,和比利牛斯半島都歸屬於封建的伊斯蘭教強國,即所謂「阿拉伯哈利發王國」。阿拉伯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同時與東方商業交通頻繁,又吸收了印度和中國的文化。因此,它起到溝通歐亞各民族文化的作用。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哲學、科學及醫葯學方面的主要著作,都被譯成阿拉伯文。阿拉伯在天文、數學、化學、農業、建築、醫學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阿拉伯醫學指使用阿拉伯語言區域的傳統醫學。公元 8~12世紀這個地區的醫學很發達。阿拉伯在化學、葯物學和制備葯物的技藝方面很有成就。當時的化學即所謂「煉金術」。煉金術的目的有兩個:一為變賤金屬為貴金屬;二為煉制長生不老之葯。 煉金術的目的雖然荒誕無稽,但無數次的試驗,建立了一些化學的基本原則,發現了許多對人類有用的物質和醫療上有用的化合物,還設計並改進了很多實驗操作方法,如蒸餾、升華、結晶、過濾等。這些都大大豐富了葯物制劑的方法,並促進了葯房事業的發展。 阿維森納 (980~1037)是中世紀偉大的醫生,在世界醫史上也是傑出的醫生之一,他同時也是著名的網路全書編纂家和思想家。他最著名的醫學著作是《醫典》,曾多次譯成拉丁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醫典》是研讀醫學的必讀指南書。 在治療方面,阿維森納很重視葯物治療,在《醫典》內他用很大的篇幅討論了葯物治療問題。他不但採用了希臘、印度的葯物,還收載了中國產的葯物。他還採用了泥療、水療、日光療法和空氣療法。在診斷方面,他很注意切脈,他將脈搏區別為48種。通過阿拉伯,中國的醫學也傳入了西方。
Ⅶ 中醫已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國傳統醫學,又稱漢醫、漢方,東瀛人稱之為「皇漢醫學」。中醫葯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慢慢開始
被大多數當代中國人民所接受,同時在國際上也有著越來越重大的影響,漸漸開始深受世界人民的熱愛和歡迎。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中醫診察疾病的手段主要為望、聞、問、切「四診」;中醫透析疾病主要以八綱來辨證,就是指從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個方面來歸納和概括病變的部位、性質以及印證彼此力量消長等情況。
2000多年了!
希望你能滿意喲!
Ⅷ 中醫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西醫呢
LZ您好
古典西醫指的是2500多年前的希臘醫學體系。當然在此之前,比古中國還早的古埃及,古巴比倫一定也有自己的體系但遠不及古希臘醫學體系對後世影響更大
而我們現在所說狹義的西醫,指的是文藝復興之後,歐洲走出中世紀黑暗,醫學開始用科學的眼光審視。
一般標志性事件是1543年維薩里發表人體構造論開始的
而17世紀度量,(物理,化學,生物)實驗的發展令西方醫學徹底近代化。
所以,狹義的西醫歷史大約是470年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