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曉松曾經講過哪些讓你求知慾爆升的歷史故事
《萬壽寺》「人生首先要活得長,因為活得長才見自己,然後再長可能見眾生。我還沒到那一步。但我活過45歲的那年,我特別的高興,因為我活得比王小波長了。」高曉松說:「王小波是我一直非常熱愛的白話文作家。……這次(指上月的世界讀書日)他們說你就開四本書的書單吧,這四本書就包括王小波的《萬壽寺》,還有《百年孤獨》、《麥田裡的守望者》、《槍炮細菌與鋼鐵》。如果僅僅有四本書的話,我覺得這四本書是一定要看的。」原因是這些書可以了解我們是從哪裡來的,我們是誰,我們要往哪裡去(保安三問)。
⑵ 高曉松常說的地理決定論是什麼,為何司馬遷等大
矮大緊又火了一把,故意誤導網友,讓大家以為自己真的是哈佛大學研究員。關於矮大緊,除了與人對談時聒噪得生厭,最深的印象居然是他的地理決定論。
反倒是高曉松,真如他所說,是非常堅定而老派的地理決定論者。高曉松常說的地理決定論,有兩個例子,一是東西好吃、姑娘好看的地方,經濟往往不太好,東西不好吃、姑娘也不好看的地方,往往經濟發達;二是日本地狹人稠,又多災多難,所以日本人容易幻滅,有很強的厭世情緒。
似乎有道理,不過各位不妨判斷一下,這兩個結論在哪個年頭就過時了。
⑶ 高曉松講的歷史觀,在專業歷史觀眼裡有哪些重大邏輯錯誤
高曉松所講的歷史觀,有些東西添加了一些自己主觀的思想兒,不符合完全的歷史過程。
⑷ 誰知道《曉松奇談》說的是什麼
《曉松奇談》為一檔周播文化類脫口秀節目,互聯網脫口秀第一人高曉松的網路脫口秀節目。每集節目30分鍾左右。
由主講人高曉松開談天文地理,海外見聞,中西野史,並在節目中設置幽默動畫版塊以及網友互動環節,高曉松將在每期節目的末尾,回答網友的犀利提問。
從2012年開始,作為音樂人、電影人、作家的高曉松,開啟了自己又一全新形象——互聯網脫口秀主講人。
時間走到了2014年,高曉松帶著自己的清談節目重現升級出發,攜手愛奇藝打造重磅互聯網脫口秀節目《曉松奇談》。
從2014年6月6日起,每周五早八點,在愛奇藝上線播出。每集節目30分鍾左右。
節目信息:折疊編輯本段
中文名:曉松奇談
類型:脫口秀
出品時間:2014年6月開始
上映時間:2014年6月6日起每周五
出品公司:愛奇藝
時長:30分鍾(每集)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美國等
製片人 :魯浪
節目內容折疊編輯本段
2014年,愛奇藝將為高曉松量身打造脫口秀節目《曉松奇談》,看高曉松暢談古今,嬉笑怒罵指點江山。工作室戰略是愛奇藝首開行業先河,探索網路視頻(精選)時代內容生產模式的大膽創新,旨在將內容生產 行業最頂尖的人才嫁接到愛奇藝的平台上,在保持其創作自由度的同時,為愛奇藝平台源源不斷的提供最優質、多元化的內容。
高曉松說,《曉松奇談》將以聊天的方式都跟大家分享。高曉松還稱自己的工作室將在未來十年內都可能紮根於愛奇藝,把他所有的想法、讀過的書、行過的路,通過《曉松奇談》傳遞,「這樣的事情要一直做下去」。此外,高曉松笑稱「愛奇藝解放了我」,讓他不用再做其他節目。為此,高曉松還表下決心,「無論在互聯網還是電視台,基本不會再接觸脫口秀,全心全意做好《曉松奇談》」。
節目特色折疊編輯本段
頭發長可不一定見識短,四十載中西練達,談天說地,無門無類,不偏不邪,笑對千金裘馬,亦侃雪月風花。
在《曉松奇談》中,高曉松無拘無束的談天說地,並加入與網友的互動,真正本著互聯網精神,與網友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
主創團隊折疊編輯本段
主講人:高曉松
製片人:魯浪
出品公司:愛奇藝
相關新聞折疊編輯本段
《曉松奇談》探秘世界盃32強 高曉松最愛希臘美女
互動網首檔脫口秀節目更名為《曉松奇談》,由愛奇藝旗下的高曉松工作室打造,每周五早上八點上線。近日,高曉松將節目演播室安在了本屆世界盃舉辦地巴西,探秘世界盃32強,率先從各國國旗侃起。本周高曉松看世界的目光放在了拉丁美洲,阿根廷與烏拉圭國旗相似的由來,兩大英雄玻利瓦爾與聖馬丁的征戰歲月、巨頭會談背後的秘辛等故事,通過高曉松的一張口娓娓道來,極為引人入勝。高曉松還在節目中曝出自己的審美觀,他坦言,「希臘雅典的姑娘最好看」。
《曉松奇談》打著世界盃的旗號侃世界,高曉松也率先從各國的國旗侃起。位於南美大陸北邊的哥倫比亞、厄瓜多國旗均為為紅藍黃三色,而南美洲南部的阿根廷、烏拉圭則都是藍白條,有趣的是這幾個國家也都雙雙進入了世界盃。而南北兩地誕生的兩大「國父」玻利瓦爾、聖馬丁率領軍隊打敗歐洲列強,一路解放拉丁美洲的偉大事跡,在博聞強識的高曉鬆口中說來更是盪氣回腸,兩大巨頭神秘會談背後的秘辛也讓人興趣盎然。高曉松將國旗歷史、名人八卦、戰爭奇聞熔於一爐,輕松易懂,令網友大漲姿勢。
節目慣例最後由高曉松回答網友提問。有網友想知道在高曉松所去過的城市中,哪裡的美女最漂亮,高曉松坦言依照自己喜歡西方人身材、東方人皮膚與黑頭發的審美觀,認為希臘雅典的姑娘長得最漂亮,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還有敘利亞的妹子也很好看。
播出狀況折疊編輯本段
第一期:「旗」妙物語世界盃一 歐羅巴余暉
第二期:「旗」妙物語世界盃二 黑非洲殖民淚
第三期:世界盃之西班牙折戟拉美
第四期:世界盃之拉美自相殘殺
第五期:世界盃之夜闖巴西貧民窟
第六期:世界盃之揮霍天賦的巴西人
第七期:金磚老二 巴西
第八期:南明悲歌(一) 臭知識分子亡國
第九期:南明悲歌(二) 愛國與賣國
第十期:南明悲歌(三) 江南大屠殺
第十一期:南明悲歌(四)名妓與名士
第十二期:南明悲歌(五)真假太子案
第十三期:南明悲歌(六)南明大結局
第十四期:澳大利亞(上)
第十五期:澳大利亞(下)
第十六期:一戰1913(上)敢愛故事之偉大時代
第十七期:一戰1913(下) 敢愛故事之文藝時代
第十八期:夢露之死與共濟會(上)
第十九期:夢露之死與共濟會(中)
第二十期:夢露之死與共濟會(下)
第二十一期:致白衣飄飄的年代
第二十二期:台灣觀感(上)
⑸ 從《曉說》開辦以來,高曉松是如何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
有團隊,自己也有知識
很多人能做到甚至超過高曉松這種程度,這是絕大多數普通人經過努力都可以達到的,沒有那麼難。高老師講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美國政治,美國民族,青樓、鏢局、科舉,軍事,世界各大洲主要風土人情,中國地緣政治,電影
再次,多做事,做不同領域的事,增長見識。就像松哥又寫歌又拍電影又開公司。
再次,可以多參加沙龍、講座、讀書會等活動。
最後,要有一顆愛聊天的心。通過說來鍛煉自己的表達,梳理自己的知識,通過聽來尋找自己常識的盲點,增加自己的見聞。評論中有網友求各領域入門級書單。
書單網上其實多得很,一搜一大堆。看多了,你會發現所有書單都推薦的就那麼一些,比如《槍炮細菌和鋼鐵》《娛樂至死》《鄉土中國》《萬曆十五年》之類的。你可以找個書單,然後選點自己喜歡的,哪怕只能讀一本也是好事。
中國社科領域最牛的書單,是《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但這個不是入門級的,基本要麼是大部頭,要麼語言艱澀,但都是好東西。有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領域,可以買幾本看看。
另外,北京大學出版社出過一套《名家通識講座書系》,或稱「十五講」系列,都是我國各學科比較頂尖的大學教授寫的,每本書由15個講座組成。對於一些跟自己生活、工作關系不大的學科,看看這個也就夠了。最後講個八卦。
韓寒剛出名那陣說過一句很狂的話,大意是,「這世上寫文章李敖第一我第二」。
結果,後來李敖的兒子李戡說:「韓寒算老幾」。李敖在接受采訪時,也批評了韓寒,大意是說韓寒沒知識。
所以,學無止境。韓寒當初會說那樣的話,是因為他的視域有限,才會覺得到李敖這種程度就到頂了,現在的韓寒肯定不會這樣想了。
高曉松的價值在於,他給中國很多不讀書的大眾提供了一個展開視域的好機會。我們這些或許知識還不如高曉松的人,也可以在他的基礎上,建立我們自己的《X說》,不是放在優酷上,而是放在生活中。
⑹ 高曉松的歷史觀,科學與藝術交替解釋這個世界,你的呢
科學和藝術是兩條互相平行的直線,世界就夾在這兩條平行線之間。這邊是科學,那邊是藝術,這個世界就像中間的火車。但是這兩條平行線的速度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們看歷史能夠感覺到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有的時候科學發展很快,藝術在後面追趕,有的時候藝術很快,在前面解釋了很多東西,但是科學在後面停滯不前。
最開始是,藝術先解釋整個世界,因為那個時候科學很慢很慢,一千多年也沒什麼發展。那個時候把太陽解釋為阿波羅或者說是後羿射日,把月亮解釋為嫦娥居住的地方。後來科學追上來,說太陽是核聚變,是由無數個核聚變形成的,月亮其實是一顆衛星,是因為反射太陽光的原因才會有陰晴圓缺,並不是藝術所解釋的那樣。遠方其實也並沒有,因為你走著走著就會走回來。科學進入一個爆發期,基本上破除了以前藝術所解釋的整個世界。人類進入一個昂揚向上的時代。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大家發現雖然科學那麼繁榮,但是製造出來的慘狀,遠遠超過歷史上所有戰爭死亡的人數。這個時候發現科學有問題,藝術開始蓬勃的發展。一戰以後藝術進入一個巨大的蓬勃發展期,從文學到繪畫,到哲學各個方面。出現各種各樣的主義來解釋人類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現在呢,又處在一個科學超越了藝術的時代。藝術把那些都解釋完了之後,發現科學不光是工業時代的那些東西。現在處在信息時代,互聯網把一切都打破了,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上下級關系,各種新東西,各種發明,科技發明一日千里,幾乎能做所有的事情。又到了科學在前面領跑,藝術停滯不前的時期。總的來說,當科學前進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改善人們的生活,當藝術前進的時候,是在引領人們的精神。通常人們的感受是,當沒有人來引領自己的精神的時候,大家會感覺到這是一個平庸的年代,為什麼沒有大師出來重新塑造我們的理想,重新給我們信仰,讓我們前進。在這個時候,知識分子更應該出來,做一些科學之外的努力……
⑺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
壹
文史哲中,我歷史讀得最多。就像我在之前一篇文章里提到如何學唐詩一樣,業余讀歷史的方法也簡單,先從整體上通讀,再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時代或者專題。我在大學里斷斷續續的通讀了白壽彝版的《中國通史》,這一套書很厚,基本上算我讀歷史的底子,不過後來我接觸到呂思勉後,感覺白壽彝版水平要低很多。
昨天在圍爐小讀的讀者群里,有一位朋友問我怎麼評價袁騰飛和高曉松,我說都很差。袁騰飛是水平不夠,高曉松則完全是素質差,缺乏最基本的學術修養,滿嘴跑火車,慘不忍睹。他的觀點往往沒有任何史實支撐,完全是主觀臆斷,然後由於缺乏基本學術素養,對自己不能肯定的事用肯定的語氣講出來。甚至直接是謬誤。只能講給不了解歷史的人聽。如對歷史感興趣,還應該從呂思勉之類的讀起。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讀歷史有什麼用?
貳
先講我的一段經歷。
有一段時間我對佛學很感興趣,就找一些入門的書來看。那麼我首先找的第一本是什麼呢,是《佛教史》。如果你想從整體上了解某個事物,那麼讀它的歷史是最有用的。包括佛教產生的背景、早期理論、理論演變、派系演變、佛教的傳播、在各地區的發展和演變等等。通過這本書,你能了解到佛教的前世今身,也能接觸到它的一些基礎理論和它的發展。可以說,讀完這本書,你對佛教就能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在整體了解的前提下,再按經律論或者什麼類別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叄
那麼歷史是什麼?
簡單地說,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
小行星撞擊地球,撞出個太平洋來,碎片飄到宇宙,因為引力又聚起來,變成月球,這也是過去發生的事,但不算歷史學。
所以歷史學需要引入一個研究對象,就是人類社會。
人類社會從形成到今日,必是在不斷發展、不斷進化的。
而歷史學,就是研究人類社會變革、探尋規律、找出因果關系的一門學問。
核心是什麼?是探尋規律,找出因果關系,如同牛頓發現三大運動定律。
所以歷史學本質上是邏輯的科學。
肆
那麼我們讀歷史有什麼用?
有人說,發現規律,斷定既往,預測未來。以史為鑒,吸取經驗教訓。其實這話是扯淡,哪來的以史為鑒?世上本無同一條河流,你想改革了,能找出一百個改革的成功案例來。你想蕭規曹隨了,也能找出一百個改革失敗的案例來。往往你以為相同的事,實際上細微處的不同導致完全不是一碼事,那麼用以前的經驗就不那麼靈光了。退一步講,即使真有一模一樣的事,你按以前的經驗做,實行起來也不一定和以前做法完全想同。總之,以史為鑒本身就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
伍
姑且說說我為什麼讀歷史。
一是聽故事的樂趣。中國歷史幾千年,能被記下來的大多是一些不平凡的人和事。有聰明的、有忠義的、有陰險狡詐的,各色都有,故事劇情精彩的也舉不勝舉。如讀五胡十六國史,英雄人物輩出,各色人物輪番登場,甚是有趣。
二是求知的樂趣。歷史不只是年代和歷史事件。除了政治史,文化史、政治史、軍事史、民族史都很重要。讀歷史,接觸到的知識很多,服飾的演變、建築的演變、兵制的演變、民族的演變等等。如有一顆求知心的,歷史學科是非常適合休閑娛樂求知的。
三是探尋規律的樂趣。史實紛繁蕪雜,間有謬誤,從中抽繭剝絲,找出一條線的,就尤為顯得有趣。歷史是規律的科學,是邏輯的科學,用邏輯思考,是讀歷史書最重要的事情。
四是文史哲不分家,自然會接觸到。讀文學和哲學都是繞不開歷史的。拿文學來說吧。文學一般分為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史,文學史本身就是一個大類。而哲學可以說,本身就是是哲學史。當我們面對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哲學思想,我們都很難把它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割裂開來,很難把它與文學、哲學的發展洪流割裂開來。
⑻ 高曉松憑什麼說明朝是「三無朝代」這不是胡說八道嗎
高曉松,一個三觀不正的歪嘴,倡議大家不看他的書。
我覺得高曉松就是松大嘴巴,很多事不了解就亂說一氣,請你摸著你的良心問一下自己,你了解明朝嗎? 明朝是真正意義上做到不割地,不和親,不賠款。只有一個字打。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守社稷。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 名將:常玉春,藍玉,徐達,戚繼光,李如松,袁純煥等。 名士:劉基,王守仁,徐階等。 松大嘴巴,你嘴中的唐伯虎只是一個遇到挫折就逛妓院的人。可見你也就那樣了。松大嘴巴,不知道就不要亂說,多看點歷史,嘩眾取辱,有意思嗎。還是你有張居正的能力,還是有王守仁創立學派的氣魄,還是有常玉春,藍玉統帥千軍對我能力。最討厭你這種人。
其實每個人對於歷史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士,做歷史類的節目應該更公正更熟悉,高曉松所說的明史,只能說他對於明史只是草草的閱讀,並沒有去深入的研究,更多的信息來源應該是從一些小說演義得來,這對於一個需要解說歷史的公知來說,是相當不負責任的,中國自古以來都提倡實事求是,他更應該註明他的觀點的出處,讓更多的觀眾了解他的知識儲備的來源,如果只是小說野史,那就沒什麼公信力了。
⑼ 奇葩說 高曉松 說歷史到底有沒有自己的傾向
高曉松的說,歷史肯定有自己的個人傾向的。每個人在演講的時候都會加入自己的個人色彩的,這是毋庸置疑的。
⑽ 高曉松說明朝是「三無朝代」,三無是哪三樣東西
高曉松說的「三無」是指: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高曉松的原話是:「明朝是個什麼朝代,大家各有說法。我個人認為,明朝是古代這十幾個朝代以來,我最不好意思說的一個朝代,最臊眉耷眼。我把明朝總結成一個『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
三、無名士。高曉松認為明朝沒有特別出名的文人,像唐朝出了很多的大詩人,比如李白、杜甫等等,宋朝也有很多出名的文人,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詩詞,但明朝卻沒有什麼藝術。但其實明朝也有很多優秀的文人,比如江南四大才子,王陽明等等,而且明朝的小說也有很多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