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湖北有多久歷史

湖北有多久歷史

發布時間:2022-01-19 11:19:52

1. 武漢歷史有多少年了

武漢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和古籍記載,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市郊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都邑,保存完整,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周初屬鄂國,秦屬南郡,西漢屬江夏郡。東漢以後,江北先後置沌陽縣(公元25年)、石陽縣(三國時期)、曲陽縣(公元280年)、曲陵縣(公元305年)、漢津縣(公元597年)、漢陽縣(公元606年)。江南先後置沙羨縣(公元25年)、汝南縣(公元378年)、江夏縣(公元589年)。

武昌之名,源於孫權以鄂城為都時,改其名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縣,即今武昌城區。江北有漢陽,故有"雙城"之稱(元代詩人余闕詩)。"武漢"一詞,在明代《重修晴川閣記》中,即有出現。至清代,曾國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經常使用。由於明代以後,漢陽縣所屬之夏口鎮商業發達,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處"之稱。故雙城演變為三鎮,亦有"武陽夏"的說法。1898年,張之洞奏請將陽夏分治獲准,1899年,夏口從漢陽縣治下劃出,成立夏口廳。而夏口開始有縣的建制,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然市民習慣稱夏口為漢口,故"武漢"之名順理成章成為三鎮的統稱,因武昌、漢陽、漢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後,先後建立漢口市政委員會、武昌市政廳和漢陽市政委員會,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宣布"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為武漢", 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三國時期,武漢是魏、蜀、吳三方鏖戰地。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對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國先後在漢口開辟租界。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創辦近代工廠,興建新式學堂,修築鐵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陳潭秋作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武漢江岸車站成為罷工總指揮部所在地,2月7日罷工失敗後,林祥謙、施洋等工人運動領袖在漢就義。1926年12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辦,由毛澤東主持,惲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來校執教。1927年2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12月南京淪陷後,武漢曾一度成為全面抗戰的指揮中心,國民政府在武漢周圍組織了規模巨大的武漢保衛戰。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漢光復,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

2. 恩施有多少年的歷史

恩施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歷史名城。

古代,恩施是廩君的領地。春秋,恩施地屬巴國。戰國,屬楚巫郡。封建社會,中原王朝稱此為蠻夷之地,先後在此實行稽麻州郡制和土司制。其間,恩施市境在秦時屬南郡;三國及晉屬建平郡,名沙渠縣;南北朝、後周置施州及清江郡;隋改庸州;唐為施州,後改清江郡、清華郡,又復為施州;宋、元均為施州;明為施州衛;清初因之。雍正六年(1728年)設恩施縣,雍正十三年(1736年)改土歸流,為施州府附廓縣。中華民國初年,廢府留縣,直隸湖北省;旋先後隸湖北荊南道、荊宜道、施鶴道和鄂西行政區。1932年至1949年10月,是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後改第七區)專員公署駐地。抗戰期間,1938年至1945年,又為湖北省臨時省會。

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翌日成立恩施縣人民政府。1982年4月30日,原縣城及郊區168平方公里的地方成立恩施市,實行縣市分治。1984年1月,撤銷恩施縣,將其行政區域全部並入恩施市。

50多年以來,恩施市(縣)一直是恩施專署、恩施地區行署駐地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恩施之稱始源於施王屯(又名蠻王寨,現恩施市舞陽辦事處紅廟居委會瓦店子處),據《恩施縣志》載:「東晉末,桓無子誕竄蠻中,自稱施王,築城臨施水,號施王,子孫襲王至後周,保定初年始平之,以其他地置施州,乃施王屯餘地。」此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到了元朝,建立了土司制度,在今宣恩縣城關駐有一大土司,恩施市亦歸所轄。因土司居於施王屯的南面,故得名「施南土司」。從此,歷史上就有了「施南」之稱。

3. 了解一下湖北的歷史

湖北省,簡稱「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湖北在中國中部、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於北緯29°05′至33°20′,東經108°21′至116°07′

4. 湖北省有多少年的歷史

襄陽縣始建於西漢初年,距今約2000多年了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國,境內主要有鄧、谷、羅、隨、唐、厲、盧戎等國。春秋戰國時期,楚滅上述諸國設置縣、邑,見史載者有隨縣、鄧縣和鄀、酇、盧等邑,又於今襄陽城置北津戍。 秦時為鄧、築陽、山都、酇、隨、鄀、鄢、邔等縣地。 襄陽縣始建於西漢初年,以縣治位於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以北的地區。 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內。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曹魏、西晉時,仍屬荊州襄陽郡。東晉時,因雍州(今陝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 襄陽古韻(20張)南北朝時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劃出荊州的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梁朝時蕭祭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本縣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北周沿用。 隋文帝時屬襄州。隋煬帝時屬襄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陽城內,本縣屬山南道襄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東道(治所仍在襄陽城內)襄州(天寶時改州為郡,乾元時復稱襄州)。 五代時,屬山南道(實即山南東道)襄州。 北宋時,屬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屬京西南路襄陽府。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省鄧城,入襄陽」,本縣轄境遂擴展到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屬江北河南行中書省襄陽路。 明洪武初年,屬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 1643年1月(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稱襄陽為襄京。 清朝時期屬湖北布政使司襄陽府。 中華民國2年,直屬湖北省政府。3年,屬湖北省襄陽道。16年廢道,縣直屬於省。17年,屬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屬湖北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5年,屬湖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間,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黃龍一帶(縣內其它地方為國民黨統治)建立襄陽縣蘇維埃政權,屬鄂豫邊蘇區領導。 1948年1月,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成立,屬桐柏行政公署第三專署及漢南辦事處。1949年2月,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1950年5月,復以襄陽縣之襄陽、樊城兩鎮組建襄樊市,隸屬襄陽專署)。1952年改稱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陽區專員公署,1955年改稱湖北省襄陽專員公署,1979年改稱湖北省襄陽地區行政公署(同年襄樊市省轄)。1983年8月撤銷襄陽地區,其行政區域並入襄樊市(地級市)。2010年12月9日正式改為湖北省襄陽市(地級市)。[

5. 整個湖北省的歷史變遷

彭魯據統計,湖北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2處,從中可以看出湖北在春秋戰國、三國、明、近現代歷史時期表現活躍,表明湖北上述時間在中國歷史上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古人類遺址
鄖縣猿人(梅鋪鎮)、鄖西猿人(安家鄉、香口鄉)、長陽人遺址(大堰鄉)
舊石器時代
學堂梁子遺址(鄖縣青曲鎮)、雞公山遺址(荊州市區)
新石器時代
屈家嶺文化遺址(京山石龍鎮)、雕龍碑遺址(棗陽鹿頭鎮)、石家和遺址(天門石河鎮)、陰湘城遺址(荊州市區)、門板灣遺址(應城市區)、走馬嶺遺址(石首市)、關廟山遺址(枝江問安鎮)
傳說時期
女媧氏(竹山寶豐)神農氏(隨州厲山鎮、神農架木魚鎮)、古鳳國(天門皂市鎮)
商周時期
紅花套遺址(宜都紅花套鎮)、盤龍城遺址(黃陂)、金羅灣遺址(麻城宋埠鎮)、紀南城、郢城、八嶺山古墓群(均在荊州市區)、紀山楚墓群(沙洋紀山鎮)、楚皇城遺址(宜城鄭集鎮)、禹王城遺址(黃岡市區)、登城遺址(襄樊市)、羅城遺址(南漳武安鎮)、章花台遺址(潛江龍灣鎮)、鄂王城遺址(大冶市金牛鎮)、楚王城遺址(雲夢縣城)、擂鼓墩曾侯乙墓(隨州市)、九連墩古墓群(棗陽吳店鎮)、磨盤山古墓群(當陽草埠湖鎮)、屈原故里(秭歸屈原鎮)、孫叔敖墓(荊州市區)、宋玉故居及墓地(宜城市區)
秦漢時期
鳳凰山古墓群(荊州市)、睡虎地古墓群(雲夢縣丞)、劉秀故里(棗陽吳店鎮)、昭君故里(興山寶坪村)、董永公園(孝感市區)、綠林起義遺址(京山綠林鎮)
三國至隋唐時期
赤壁之戰(赤壁市赤壁鎮)、火燒烏林(洪湖烏林鎮)、華容古道(監利縣境)、關陵、玉泉寺(當陽市區)、諸葛亮故居(襄樊市)、麥城遺址(當陽兩河鎮)、吳望城遺址(鄂州市區)、三國公園(荊州市區)庾亮(鄂州市區)、楊堅故居(隨州市區)、四祖寺(黃梅太河鎮)、五祖寺(黃梅五祖鎮)、
元明清時期
畢升故里及故居(英山縣城)、東坡赤壁(黃岡市區)、米公祠(襄樊市)、陸夫子祠(荊門市區)、長春觀(武漢市)、陳友諒墓(武漢市)、明楚王墓(江夏區)陳友諒故居v(仙桃沔城鎮)、張居正墓(荊州市區)、李自成墓(通山闖王鎮)、李時珍墓(蘄春蘄州鎮)、鍾惺墓(天門皂市鎮)、三袁故里(公安孟家溪鎮)、顯陵(鍾祥市區)、半壁山古戰場(陽新富池鎮)、楊守敬故居(宜城市)
近現代時期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二七烈士紀念碑、施洋墓、武漢國民政府舊址、八七會議舊址、毛澤東舊居、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均在武漢市)北伐丁泗橋戰役遺址(將下山坡鄉、咸寧丁泗橋鎮)、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群(建立周老嘴鎮、洪湖瞿家灣鎮)、紅安七里坪革命舊址(紅安七里坪鎮)、龍港革命舊址(陽新龍港鎮)、滿山紅烈士陵園(鶴峰縣城)、中山艦陳列處(武漢市)、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武漢市)、第五戰區司令官邸舊址(老河口市區)、新四軍誕生地(武漢市)、新四軍五師司令部舊址(大悟芳販鎮)、周恩來與美蔣談判舊址(大悟宣化店鎮)、張自忠烈士紀念館(宜城市區)董必武舊居(紅安縣城)、李先念舊居(紅安高橋鎮)、林氏三雄故里(團風縣回龍山鎮)

6. 武漢的歷史多久啊

武漢市的歷史悠久。漢口一帶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台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市郊黃陂區境內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是迄今中國發現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春秋戰國至元 春秋戰國時期,以荊山為據點,武漢就成為楚國興起的軍事和經濟中心之一。 現代武漢的城市起源,是東漢末年的位於今漢陽的卻月城、魯山城,和223年孫權在今武昌蛇山(時稱黃鵠山)築夏口城。東漢末年,地方軍閥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是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了一座瞭望塔——黃鶴樓。蘇軾在《前赤壁賦》中說的「西望夏口,東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漢。當時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隋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江城之稱亦始於隋唐。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經過發掘,武漢出土了大量唐朝墓葬,在武昌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磚以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宋代武漢的制瓷業發達。在市郊江夏區梁子湖旁發現了宋代瓷窯群100多座,燒制的瓷器品種很多,釉色以青白瓷為主。南宋詩人陸游在經過武昌時,寫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錯,城外南市亦數里,雖錢塘、建康不能過,隱然一大都會也」來描寫武昌的繁華。南宋抗金將領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興師北伐。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相當於現代的省一級)的治所。 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時,第六子朱楨出生,因而在朱楨長大後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擴建,成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在此後274年中,朱楨以後的歷代楚王都選擇在今市郊江夏區的龍泉山為陵地,使龍泉山形成了有「三龜九寢十二景」之稱的古建築墓群。 由於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嘉靖年間在漢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興的漢口鎮,來自徽州、山西、陝西、江西等各幫商人紛紛前來經營,以鹽、典當、米、木材、棉布、葯材為六大行業,發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規模,主要街道漢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明末清初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成為「楚中第一繁盛」,成為中國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美譽。貨物山積,居民填溢,商賈輻輳。 晚清 1858年清朝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闢的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在老漢口鎮的下游沿長江先後開辟了漢口英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和漢口日租界五國租界。以英國為首的各國外商經營長江航運和茶葉等農產品出口業務。漢口的對外貿易很快遠遠超過廣州,幾乎可以與上海並駕齊驅。一時間,漢口經濟高度繁榮,有「東方芝加哥」之稱。 1864年,漢口自西向東修建了一條城牆,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稱作後城。 1889年,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在張之洞執政期間,大力推行洋務運動,特別是興建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刺激了武漢近代工業興起和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張之洞在鄂期間,主持修建了蘆漢鐵路,興辦教育,創建了兩湖書院等新式學堂,推動教育。武漢以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獨特的經濟地位成為中國內地的首要經濟中心而名聞中外。 1905年,為了解除漢口後湖的水患,保障蘆漢鐵路的安全,張之洞籌措白銀80萬兩,修築了後湖長堤,建成後堤內乾涸土地10萬畝。為紀念張之洞,後湖長堤被武漢人稱作「張公堤」。1907年,張之洞將後城城牆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漢路的後城馬路,成為漢口第一條近代馬路,是今中山大道的前身。 甲午戰爭後,中國開展實業救國運動。1906年,宋煒臣等人在漢口創立了「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民營公用水電企業。1909年,該公司為調節供水,在中山大道與江漢路交匯處修建了漢口水塔,成為當時武漢最高的建築。 民國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宣布脫離清朝,建立武昌起義軍政府,即著名的武昌起義。 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三鎮鼎立,以武昌為湖北省省會 。 1914年屬江漢道。 1926年,北伐軍攻佔武漢三鎮,劃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改夏口縣為漢口市,並轄漢陽縣城 。 1927年元旦,國民政府自廣州遷至武漢。1月5日,數十萬群眾沖擊了漢口英租界,2月19日,國民政府正式收回該租界。4月,武昌市與漢口市(含漢陽縣城)合並為武漢特別市 。 1927年四·一二事件後,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8月7日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追究陳獨秀的責任,決定中國共產黨今後的斗爭訴諸武力。 1928年5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後改為教育部)決定建立國立武漢大學,從此武漢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重要基地之一。 1931年夏,長江中游發生特大洪水,湖北省內多處長江干支流漫溢決口,致使武漢市被水淹長達100日之久。 1938年,中日雙方投入百萬兵力,進行長達數月的武漢會戰。同年10月,武漢會戰以中方失敗告終,武漢淪陷。 1949年5月15日,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司令長官白崇禧乘飛機逃離武漢。16日中國共產黨軍隊進入漢口市區,次日分別進入武昌市區和漢陽縣。至此,武漢三鎮均由共產黨軍隊接管。22日中國共產黨成立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共武漢市委員會新建成立。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直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4年武漢市由中央直轄改為湖北省省會。6月25日,武漢關26.30米警戒水位被洪水突破。8月18日,武漢關水位上漲到29.73米,為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歷史最高值。10月3日洪水水位退至警戒線以下。此次特大洪水雖未導致武漢城區嚴重漬水,但武漢郊區及周邊一片汪洋。 1955年9月25日,武漢長江大橋正橋全面施工。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通車,京漢鐵路與粵漢鐵路相連。 1984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准武漢市為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1994年,武漢成為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1998年夏,長江中游發生特大洪水,經全省軍民共同搶護防守數月後,武漢轉危為安。10月,法國在武漢設立總領事館。 2007年,武漢獲得「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城市,簡稱「兩型社會綜改區」,同年美國在武漢設立總領事館。

7. 湖北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地處我國的中部地區,東邊是安徽省,南邊是江西省、湖南省,西邊是重慶市,西北邊是陝西省,北邊是河南省,全省土地總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94%。截至2019年末,常住人口5927萬人。

湖北省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稱,境內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上,現有湖泊755個,湖泊水面面積合計2706.851平方公里。


南北朝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范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朝時期,先撤銷僑置州、郡、縣,後又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後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唐朝時期,全國分為十道,後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

五代十國時期,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一直屬於五代,黃、蘄、鄂三州初屬吳,後屬南唐;黃、蘄二州復又歸後周。江陵地區的南平國建都江陵,據荊、歸、峽三州;施州屬蜀。

宋朝時期,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占湖北大部分地區;北部設京西南路,東部約以長江為界,北部屬淮南西路,南部屬江西南路,西部的施州屬夔州路;鄂西南為羈縻州。


元朝時期,湖北地區,長江以南屬湖廣行省,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西北部一隅屬陝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羈縻州屬四川行省。

明朝時期,湖北屬於湖廣布政使司,有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

清朝時期,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是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從此確立並沿用至今。

民國時期,湖北省總體區劃變化不大。


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截至2019年末,湖北省共轄13個地級行政區,包括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分別是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荊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還有4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包括3個縣級市、1個林區,分別是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神農架林區。

8. 湖北歷史上有什麼國家

湖北歷史上有很多國家,舉例如下:

1、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湖北省境內出現諸多小國。

2、秦代(前221年-前207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前221年)後,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省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並置若干縣。

3、西漢(前206年—25年):湖北省大部屬荊州刺史部。

4、東漢(25年—220年):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5、三國(220年—280年):魏、蜀、吳爭奪荊州,後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6、兩晉(265年—420年):湖北省大部分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7、南北朝(420年—589年):湖北省主要屬南朝范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8、隋朝(581年—618年):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後,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又行恢復。今湖北省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競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後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省簡稱鄂即源於此。

9. 湖北的歷史是什麼

湖北的歷史是:

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

商朝建立後,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

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一於楚。

秦始皇統一中國(前221年)後,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郡、南陽郡、長沙郡、黔中郡和九江郡,並置若干縣。

西漢(前206—25年)時期,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

東漢(25—220年)時期,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220—280年)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後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265—420年)時期,湖北大部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南北朝(420—589年)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范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地形地貌:

湖北省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湖北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丘陵和崗地、平原湖區各占湖北省總面積的56%,24%和20%。

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

湖北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邊緣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趨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湖北

10. 湖北武漢大學有多少年的歷史

武漢國立大學是國民時期建立的大學
距現在應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象清華那一類的就是在清朝慈喜那個時候就有的
一般象現在的很有名氣的大學都是有百年歷史的

閱讀全文

與湖北有多久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0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