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我國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時候,就生產力發展水平而言,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因此,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去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十三大根據鄧小平的思想,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強調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同時,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此後,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強調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
❷ 如何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我是這樣正確理解科學發展的。五是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的關系有很重要的,只有科學的去遵循規律,人類的發展是自然的,給人的印象是好的,給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科學給人的進步是很大的,科學指導人們怎樣去生活,怎樣去創造,怎樣去銜接給人的一切都是好好的滿滿的。
❸ 如何認識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1、繼承了馬克思主義
第一,把經濟發展作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的首要任務,是馬克思主義以一貫之的一個基本觀點。科學發展觀,不僅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還繼承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科學發展觀堅持並發展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進一步拓展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借鑒了國外的有益經驗
毫無疑問,我國基本的經濟、政治制度,與經濟發達國家和新型工業化國家都有本質的區別。但在發展現代市場經濟和推進工業化、現代化等方面,又存在某些共同點。因而這兩類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是有警示和啟示作用。事實上,這些經驗和教訓對科學發展觀的形成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3、吸收了我國優秀歷史文化傳統中的精華
在我國歷史優秀文化中,以人為本或類似以人為本的思想屢見不鮮。諸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於人」等,古已有之。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思想與我國古代社會樸素的以人為本思想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闡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要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僅社會的共同利益,而且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相聯系的根本利益,都要求實現以人為本,從根本上和整體上說來,二者是統一的。
科學發展觀的偉大意義
1、在理論方面,概括地說,「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這個命題包括三層意思:
(1)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的集中體現,就在於它集中體現了作為唯物論基本要求的實事求是,具體說來,就是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個基本國情;
(2)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在於它集中地反映了作為辯證法的主要內容之一的主要矛盾,具體說來,就是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3)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集中體現,在於它概括地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為誰發展,怎樣發展,如何分配發展成果這樣一些有關發展的全局性問題。
2、在實踐方面,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基礎理論和總綱。所以,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包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理論一個歷史性的重大發展。
❹ 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理解方法如下: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堅持科學發展觀,有利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相協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科學發展觀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黨的指導思想是全黨的理論指針和行動指南。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鄭重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黨的七大把偉人思想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對於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
科學發展觀的意義
一、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
三、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決策。
四、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五、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豐富了黨的執政理念,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動綱領。
❺ 論述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其核心是以人為本。深刻理解以人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上面那位老兄復制那麼多真的沒用。。。要懂得答重點。。知道嗎。。??
❻ 1.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舉例說明這一時期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
科學發展觀,應建立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三個核心內容的基礎上. 科學... 同時也讓世界分享中國快速發展帶來的好處。 四是加快體制創新。好的制度可以營造...
❼ 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形成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基於對當今世界形勢的科學分析和我國發展大勢的敏銳把握,在切實解決現實問題、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進程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實踐的必然產物。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深入思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它既是一個經濟更加發展的社會,又是一個民主更加健全的社會;既是一個科教更加進步的社會,又是一個文化更加繁榮的社會;既是一個社會更加和諧的社會,又是一個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社會。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們已經順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邁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樹立正確政績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改革開放以來,全黨對「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已經牢固樹立,但也有一些同志存在著對發展的片面性理解,出現了一種錯誤的政績觀。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豐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歷程,也是我們黨對發展規律的探索過程。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黨領導人民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提出要以實現工業化為核心,逐步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提出堅持統籌兼顧等方針原則,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積極借鑒世界各國發展經驗和科學審視國際形勢變化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來的。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各國發展實踐的推進,人們對發展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從以工業化為目標的「增長第一」的經濟發展導向轉到提倡社會的綜合協調發展,從以物為中心的發展轉到突出以人為中心的發展,從不惜以破壞資源、環境、生態為代價追求經濟的一時繁榮轉到主張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關發展的思想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系。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發展的問題。發展是貫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圍繞這一主題,我們黨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思考和探索。
❽ 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及意義
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包括:
第一,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第二,全面發展觀。
第三,協調發展觀。
第四,可持續發展觀。
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在2003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提出的
指明了我們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戰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於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和新的中國國情相結合達到了新的高度和階段。
❾ 試述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社會歷史條件,並談談你對「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的理解。
以人為本之所以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因為科學發展觀在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上始終貫穿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和理念,在為誰發展上,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靠誰發展上,科學發展觀強調在堅持發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密切聯系群眾,始終相信群眾,在發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
❿ 論實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和主要內容
歷史條件:我黨與時俱進,賦予馬克是主義和社會主義新的內涵.它是歷史發展的一定時期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寫入黨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之一.
科學發展觀主要內容:「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