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洛陽有多少年的建都史
洛陽是中國建都時間最早最長的古都。十五朝,105帝王,歷時1650年。
㈡ 洛陽的歷史是什麼
洛陽的歷史如下:
五六千年以前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聚居,從東周起,歷東漢、曹魏、本晉、北魏(孝文帝以後)、隋(煬帝)、唐(武後)、後梁、先後有九個朝代都建都於此。秦國初年,身為秦國宰相的呂不韋被封為洛陽十萬戶侯,他大肆修建洛陽,洛陽逐漸繁華。東漢光武帝劉秀即位後,正式遷都洛陽,在洛陽城內廣建宮殿和台、觀、館、閣。
特點
洛陽是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洛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先後共有105味皇帝在這里建立都城,這里不僅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還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洛陽最負盛名的是」國花「牡丹,洛陽被譽為」牡丹花城「。牡丹和洛陽的淵源可以追溯到隋朝時期,在唐朝時期洛陽對牡丹的培育便已經趨於成熟了。
㈢ 洛陽有多少年的歷史拉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1個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較長的城市之一。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建都年表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師屍鄉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西漢 雒陽 漢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東都、東京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陽宮 東都 神都-武則天 東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後、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間都洛40餘年) 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後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民國 洛陽 今洛陽市 1932年 * 夏朝現僅有史料記載尚未有考古驗證。更詳細研究請參考夏商周斷代工程。 表格內容參考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簡介
㈣ 洛陽當了多少年古都
洛陽市,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級市,洛陽市總面積15230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千米,河南省西部,東西長約179千米,南北寬約168千米。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1][2]。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3]。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4],隋唐大運河的中心[5],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4]。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五大都城遺址。截至2019年3月,洛陽市共有龍門石窟、漢函谷關、含嘉倉等3項6處世界文化遺產[4];2019年末,洛陽市共有A級旅遊景區82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30處[6]。洛陽市有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河洛文化旅遊節等節日活動[7][8]。洛陽市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9]、全國園林城市[10]、國家衛生城市[11]、全國文明城市[12]等榮譽。
2019年末,洛陽市總人口717.02萬人,常住人口692.22萬人,城鎮常住人口409.10萬人;截至2019年1月,洛陽市下轄1個縣級市、8個縣、6個區;2019年,洛陽市地區生產總值5034.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4.9:46.3:48.8,人均生產總值72912元[6]。
中文名
洛陽
外文名
Luoyang
別名
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快速
導航
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社會事業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名優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精選片單 十三朝古都洛陽最強遊玩攻略,賞冰掛、探歷史、泡溫泉嗨不停!
00:48
【秒懂網路】一分鍾帶你游遍洛陽老君山
4.6萬次播放 | 6個視頻
洛陽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15]
㈤ 洛陽歷史介紹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
夏太康遷都斟 ,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翩,從洛陽東達於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
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文化的讀本。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
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5)洛陽地名有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以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
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 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
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
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 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
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
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
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 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
但新設了很多縣。 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 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
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後期設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圍。 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
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 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范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
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 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 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
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 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
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並入洛陽市。
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
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 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歷史聯系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
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
㈥ 洛陽地名的由來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
無論是在道學中還是哲學上,都把陰和陽當作一對矛盾體,它是相對的。《易經》中稱日為太陽,稱月為太陰。在注釋它們的法則時,曾這樣概述:太陽主晝,太陰太夜;日生於東月生於西。它們是相互交替著的「萬物之主」,通過日月輪回,使世界上的萬物得以生生不息。
正是基於這樣的道理,我們的祖先將朝向太陽的地方叫陽面,背向太陽的地方就叫陰面。所以,在命名地名時,陽面的地方,常叫做陽,陰面的地方也就自然叫陰了。洛陽是以發源陝西洛南縣的洛河流經此地而命名的,因得於「南」字,故稱陽。
(6)洛陽地名有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洛陽歷史上先後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是我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都城。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 ,史稱東漢,改洛陽為雒陽,黃初元年(220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為洛陽,稱曹魏,設司隸校尉部。
㈦ 洛陽是幾朝古都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
中國古代的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所以有十三朝古都之稱。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洛陽繁衍生息,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7)洛陽地名有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洛陽的位置境域
洛陽市總面積1.52萬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千米,河南省西部,地處東經112°16'-112°37',北緯34°32'-34°45',東西長約179千米,南北寬約168千米。
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
洛陽市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
㈧ 洛陽到底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1個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較長的城市之一。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建都年表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師屍鄉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西漢 雒陽 漢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東都、東京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陽宮
東都
神都-武則天
東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後、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間都洛40餘年)
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後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民國 洛陽 今洛陽市 1932年
㈨ 洛陽有多少年歷史
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太康時遷都洛陽,今偃師二里頭一帶為其國都斟鄩所在。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建都西亳,偃師屍鄉溝商城遺址則為其故址。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殷,命召公、周公在洛陽新建王都。周公在澗水東、瀍水西營建成周城,並遷九鼎於此。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居王城;周敬王時,因避王子朝之亂,於公元前510年在王城東20餘里的狄(翟)泉另建成周城,洛陽作為東周國都長達500餘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洛陽為三川郡郡治。公元前206年,楚漢相爭,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居洛陽。次年,劉邦入洛,置河南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漢,初都洛陽,後遷長安。公元25 年,東漢建立,定都洛陽,歷時近200年。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陽。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436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在洛陽置洛州;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605年隋煬帝營建洛陽,改稱"東都";隋末,王世充於洛陽稱帝,國號鄭。618年,唐朝建立,以洛陽為陪都;657年,唐高宗移置洛陽,稱東都。690年,武則天稱帝,改東都為神都,其後中宗復立,改神都為東都。唐中葉,安祿山曾於洛陽稱帝,建國號"燕"。907年,朱溫廢唐自立,都開封,後遷洛陽。923年,李存勖建後唐,以洛陽為"洛京"。936年,石敬瑭滅後唐,初都洛陽,後遷開封。960年,趙宋王朝建立,定都開封,以洛陽為西京,並置河南府。1217年,金升洛陽為中京,置金昌府。元時,洛陽為河南行省河南府治所。明時,在洛陽置河南府,是伊王和福王封國所在。清朝沿用明制,在洛陽置河南府,府治洛陽。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置河洛道,道尹公署設在洛陽,轄豫西19縣。1920年,直系軍閥吳佩孚盤踞洛陽,在洛陽設置了"兩湖巡閱使公署"和"陸軍第三師司令部"。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年日軍攻佔上海,國民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陽辦公。七七事變後,華北大部淪陷,洛陽成為北方抗敵前哨,"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駐洛陽。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陽,洛陽又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3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5年洛陽縣並人洛陽市。 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部分縣改屬洛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