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維度是什麼

歷史維度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04 11:31:52

⑴ 新時代的內涵是什麼

1、歷史的維度——強起來的時代

新時代,對於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來說,對於奔向民族復興的13億多中國人民來說極具歷史穿透力。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今,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使我們從一個一窮二白、任人欺凌、被動挨打的落後國家,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迅猛增強,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中國進入強起來的新時代,集中體現在新時代發展目標的全面性和多元化上。我們已經不再刻意追求GDP翻番等速度目標,而是對發展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更注重創新驅動、民生改善、生態建設等社會領域發展。我們追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2、制度的維度——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的時代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改革由農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擴展到各行各業。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深層次的改革逐步開展,調結構、轉方式、謀發展、促增長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體制機制正在不斷完善。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正在不斷增強,市場經濟體制正在逐步建立健全,中國正在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體制機制的完善使我們在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上更加自信,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屆領導人尤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

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全方位的、開創性的偉大成就,當代中國發生了深層次的、根本性的偉大變革。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對處於低谷的世界社會主義具有示範效應,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3、國際的維度——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時代

經過60多年的發展尤其改革開放40年的探索,中國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增長引擎,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今天,中國作為國際形勢的穩定之錨、世界增長的發動機、和平發展的正能量、全球治理的新動力的作用已不容小覷。

中國正在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的治理。亞投行等金融機構的設立與運營,「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與實施,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召開,等等,在當前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中國始終秉持著「世界好,中國才能好。

中國好,世界才更好」的理念,正在努力打造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 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新格局。這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可以說,中國正在以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為全人類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1)歷史維度是什麼擴展閱讀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一個重大判斷。進入新時代,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視野、從改革開放近40年歷程和十八大以來5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學判斷。

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報告立足於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新實踐新成就,謀劃了到本世紀中葉的奮斗目標。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鄭重宣示。這一宣示,概括了中華民族的偉大飛躍,堅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時代使命。這一宣示,明確了旗幟,更預示了未來。

⑵ 新時代的五個內涵和三個意義是什麼

內涵:

一是,這「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這句話是講新時代的中國要舉什麼樣的旗、走什麼樣的路的問題。

二是,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這句話是講新時代要完成什麼樣的歷史任務、進行什麼樣的戰略安排的問題。

三是,這「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這句話是講新時代要堅持什麼樣的發展思想、達到什麼樣的發展目的的問題。

四是,這「是全體中華兒女戮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這句話是講新時代要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實現什麼樣的宏偉目標的問題。

五是,這「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這句話是講新時代的中國處於什麼樣的國際地位、要對人類社會作出什麼樣的貢獻的問題。

意義:

1、第一個「意味著」: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2、第二個「意味著」: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3、第三個「意味著」: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新時代內涵的維度解析

1、歷史的維度——強起來的時代

新時代,對於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來說,對於奔向民族復興的13億多中國人民來說極具歷史穿透力。已經不再刻意追求GDP翻番等速度目標,而是對發展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更注重創新驅動、生態建設等社會領域發展。

2、制度的維度——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的時代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深層次的改革逐步開展,調結構、轉方式、謀發展、促增長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體制機制正在不斷完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正在不斷增強,市場經濟體制正在逐步建立健全,中國正在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⑶ 維度是什麼意思

⑷ 歷史的維度是什麼

看待歷史的視角

⑸ 集體記憶的歷史維度

在《論集體記憶》中,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首先試圖回答一個問題:社會為何需要記憶?首先,社會自身總是讓身處其中的個人產生一種幻象:似乎今天的世界和過去的世界相比,總有些莫名的不完滿。哈布瓦赫提到,希臘的哲學家們並不是把世界的末日看作黃金時代,相反,他們認為世界的開始才是最美好的。許多普通人也使自己相信,和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時代相比,現今的生活似乎有一種莫名的缺失感和沉重的壓抑感。因此,社會之所以需要記憶,因為記憶賦予社會的「過去」一種歷史的魅力,把最美好、神聖的事物貯存在與現今相對的另一個維度里。
那麼,社會出於何因,需要賦予自身的「過去」一種超脫之感?生活在現時的每個社會成員,無時無刻不意識到自身處在種種無孔不入的約束之中,因為任何社會成員都不是煢煢孑立,他總是與他人身處同一社會環境里,每個人都與其他人由此形成各種復雜多樣的關系,每一重關系都蘊含著處理這種關系的一整套社會性的邏輯和手段。社會正是在這種雙重性中得以維持:社會佯裝尊重個體個性———讓個人充分地在他人中體驗到社會性的個性,但社會又通過這種方式把個人囚禁在他所建立和身處的重重關系之中。
集體回憶是在一個群體里或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事或物;這個討論由揚·阿斯曼(Jan Assmann)延續,他寫下了《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文化記憶),較近期的學者如保羅‧康納頓(Paul Connerton)的著作《社會如何記憶》,把這個概念再伸延,認為人類的身體就是記憶的保留和繁衍這種集體過程所進行的地方,而皮埃爾·諾哈(Pierre Nora)研究地方與空間(lieux de memoire - 記憶的場所)在集體回憶中的角色有很大的貢獻;他說:「一個『記憶的場所』是任何重要的東西,不論它是物質或非物質的,由於人們的意願或者時代的洗禮(英譯為the work of time)而變成一個群體的記憶遺產中標志性的元素(這里所指的是法國社會)。」

⑹ 歷史的維度是什麼意思

一:零維,一維,二維,三維。

零維度空間是一個點,無限小的點,不佔任何空間,點就是零維空間。當無數點集合排列之後,形成了線,直線就是一維空間,無數的線構成了一個平面,平面就是二維空間。無數的平面並列構成了三維空間,也就是立體的空間

二:第四維:時間

三維的世界是靜止的,當三維世界以時間為基準發生變化時,四維空間就產生了,如果把時間看作一根軸線,則這個軸線上的任意一個點,都是一個三維空間,也就是說無數個三維空間依據時間軸線集合,構成了四維空間。

在四維空間中,時間呈線性進行,雖然未來不可預測,但源頭只有一個,將來也只有一個,不管下一秒將發生什麼,即將發生的未來只有一個。

同樣,忽略了三維屬性後,我們將會發現,任意一個四維物體在時間軸上都表現為一條線段。

三:時間平面

假設無數的時間軸線集合起來,會構成什麼呢?
一個時間平面。這個時間平面就是五維空間,它是由無數個四維空間根據某一軸線集合而成的。
但是,請不要問我這條軸線的標準是什麼,因為我是一個四維的生命體,我無法為一個我根本觀察不到的現象制訂標准。
但是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五維空間的物體,應該是跨越不同時間軸線的。在任意一個時間軸線上,你只能觀察到它的一部分。

四:時間軸線間的跳躍。
假設說一個四維生命體想要跳躍到其他時間軸線上,那麼它就必須先成為一個五維的生命體,很顯然,在跳躍的過程中,它會同時出現在兩條時間軸線上,這時它已符合了五維生命體的要求。
這個事實用另一句話來表述就是:在四維空間中,時間是線性的,方向和進程不可改變。只有在五維空間中,你可以改變時間的方向和進程。
所以:與其說你改變了歷史,不如說你改變了自己當前所處的時間軸線。

五:無限與永恆

雖然人類可以想像出無限的概念,但是我們卻無法看到五維世界是什麼樣子。

雖然人類可以明白永恆的概念,可我們卻無法創造出一個永恆的事物。

雖然我可以構想出整個五維空間的模型,可我卻不了解你,我的愛人,你現在在想些什麼。

雖然我無法創造的永恆的事物,可是此刻,我對你的思念卻成為了永恆。
一:零維,一維,二維,三維。

零維度空間是一個點,無限小的點,不佔任何空間,點就是零維空間。當無數點集合排列之後,形成了線,直線就是一維空間,無數的線構成了一個平面,平面就是二維空間。無數的平面並列構成了三維空間,也就是立體的空間

二:第四維:時間

三維的世界是靜止的,當三維世界以時間為基準發生變化時,四維空間就產生了,如果把時間看作一根軸線,則這個軸線上的任意一個點,都是一個三維空間,也就是說無數個三維空間依據時間軸線集合,構成了四維空間。

在四維空間中,時間呈線性進行,雖然未來不可預測,但源頭只有一個,將來也只有一個,不管下一秒將發生什麼,即將發生的未來只有一個。

同樣,忽略了三維屬性後,我們將會發現,任意一個四維物體在時間軸上都表現為一條線段。

三:時間平面

假設無數的時間軸線集合起來,會構成什麼呢?
一個時間平面。這個時間平面就是五維空間,它是由無數個四維空間根據某一軸線集合而成的。
但是,請不要問我這條軸線的標準是什麼,因為我是一個四維的生命體,我無法為一個我根本觀察不到的現象制訂標准。
但是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五維空間的物體,應該是跨越不同時間軸線的。在任意一個時間軸線上,你只能觀察到它的一部分。

四:時間軸線間的跳躍。
假設說一個四維生命體想要跳躍到其他時間軸線上,那麼它就必須先成為一個五維的生命體,很顯然,在跳躍的過程中,它會同時出現在兩條時間軸線上,這時它已符合了五維生命體的要求。
這個事實用另一句話來表述就是:在四維空間中,時間是線性的,方向和進程不可改變。只有在五維空間中,你可以改變時間的方向和進程。
所以:與其說你改變了歷史,不如說你改變了自己當前所處的時間軸線。

五:無限與永恆

雖然人類可以想像出無限的概念,但是我們卻無法看到五維世界是什麼樣子。

雖然人類可以明白永恆的概念,可我們卻無法創造出一個永恆的事物。

雖然我可以構想出整個五維空間的模型,可我卻不了解你,我的愛人,你現在在想些什麼。

雖然我無法創造的永恆的事物,可是此刻,我對你的思念卻成為了永恆。

⑺ 如何拓寬歷史教學的維度

歷史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其內涵博大精深,包括民族精神、人生哲學、傳統美德以及文藝等方面的輝煌成就。釐清歷史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基本維度和現實意義,以揭示出剔除其糟粕後,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時代性,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本文試從歷史教育的層面來審視傳統文化的內涵,描述教學目標,提出教學探究的體驗路徑,為當前歷史學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啟迪,進而培育師生美好道德、民族精神和社會新風尚。
歷史教育中傳統文化的教學維度,主要是指與歷史課程相關的知識、方法和情感等維度。這三個教學維度是一個整體,知識、方法、情感互相聯系。在歷史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學,既沒有離開情感培育、過程探究的知識學習,也沒有離開知識的情感體驗及過程探究的學習。既然如此,本文就以知識為載體來綜述傳統文化的教學要求。歷史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多,本文主要就民族心理素質、謙恭心態、仁愛責任和人性修養等內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傳統文化的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素質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為民族心理素質的外在表現,具有超時空意義的優秀傳統,對中華民族心理素質的構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以新歷史課程為例,民族精神蘊藏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文明史的模塊或課時之中,主要包括:獨立自主、維護統一的愛國精神;自尊自信、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與時俱進、日新變革的創新精神;崇實求真、經世致用的求是精神;天下為公、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協和萬邦、愛好和平的大同精神等。這些具體內容互相依存、互相滲透,融為一體。對於中學歷史教育而言,其最核心的是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主體精神。鴉片戰爭後這種精神的堅守,尤為可敬。誠如學者所言:「中華民族的科學技術、經濟軍事力量遠遠落後於歐美。在瓜分吞並的險惡環境中,中華民族幾乎沒有能抗衡列強的物質力量,但她卻以英勇卓絕的斗爭迫使帝國主義的侵略者承認『中國群眾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天下生靈四分之一』。經過百年前赴後繼的斗爭,中華民族終於以自己的血肉,築起我們新的長城,並以勝利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的東方。」①歷史教學中,教師在教授「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等內容時,要通過問題形成、史料收集、整理發現、歷史解釋等環節,引領學生透徹感悟「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傾而不頹,危而不潰,始終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憑借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精神」的深刻道理。
其次,傳統文化的謙恭處事。謙恭處事主要表現為人的凝聚力、謙恭與禮讓等平和心態。是古往今來立身處世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貫穿於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作為封建道德的代表,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追求「天人合一」,向內探尋人格的完善和社會關系的和諧。儒家《中庸》首章就表達「中和」的思想:「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①「平和」並不是徹底的不作為,而是深沉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又使平和表現出「謙」和「恭」的特徵。「謙」在於謙下、虛己。道家以其哲理性的闡述給人們謙虛的品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②老子這段言論的意思是,只有虛懷若谷,才能孕育出無窮無盡的生命本有,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擁護而行道德於天下。在儒家看來,人的謙下與恭敬又是密切相連的,恭敬的意義在於培養起人際關系的凝聚力,一心一意,實實在在,行當行之道。如果說恭敬能使人自覺地要求自己,使內心保持平和的話。那麼,謙下、恭敬、禮讓、平和等綜合起來的品格,則能使人外在顯現的人格特徵合於社會群體的要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心態的實行,最根本就是學會將個體融入群體之中,融入同他人的現實聯系之中,做一個群體道德生活的自覺者和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的實踐者。溫和、善良、節儉、謙遜,既是傳統文化之本,又是人立足社會保持良好心態之本。教師在教授「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宋明理學」等內容時,要善於藉助生活細節、社會習俗和文物掌故等,以口述訪談、調查研究等形式,積極體驗「對人對事,會想得開,不斤斤計較,不計較生活中的得失」的高尚品格。
再次,傳統文化的仁愛責任。中華民族的歷史演進中,責任源於血緣,「而血緣雖然是全人類共有的文化本能,很難說它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性」。③但我們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血緣性特質發端於人類共有的祖先崇拜、尊祖敬宗的文化特性,經由中國人特定的「孝」的觀念強化後,應用到「倫」和「序」的人際關系中,最後上升到「禮」的層面。孝不僅「具有珍惜生命、延續生命的哲學意蘊」,而且「是中國社會一切人際關系得以展開的精神基礎和實踐起點,是中國古代政治的倫理精神基礎,也是社會教化和學校教育的核心和根本」。④在血緣和孝的基礎上形成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倫關系,從而使中國傳統社會一直是家國同構、禮治為本的國家。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血緣關系不僅被賦予了最重要的社會內容,而且成為理解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模式。血緣化色彩還直接導致了「關心人事,重視民生」的中國倫理政治。民生與責任也成為中國政治領域的主旋律。《尚書》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子產的「天道遠,人道邇」,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思想觀念,無不具有濃厚的「人本」和「民本」色彩。在中國傳統士人的「民本」情懷,導致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處人之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進取精神,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所以,教師在教授「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宋明理學」「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等內容時,要藉助哲人言論、故事場景等材料,以對話、討論的方法,帶領學生感受「堅持道德上正確的主張,實踐正義原則,願為他人作出奉獻和犧牲」的社會責任感。

⑻ 如何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十九大報告在系統總結過去五年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礎上,對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作了充分肯定,強調「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這一重大政治判斷,高度凝練地概括了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巨大變化的歷史定位。
成就和變革是密不可分、有機統一的,成就包括和促進了歷史性變革,歷史性變革是成就的一部分,是成就的碩果和結晶。十九大報告之所以特別強調五年來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是因為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不僅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更重要的是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這些歷史性變革對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非常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深入理解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要著重把握「歷史性」「深層次」「根本性」這3個關鍵詞。
一是「歷史性」。這主要是從歷史維度來評價五年來發生的變革。有3個歷史維度,即改革開放30多年的進程,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的進程,中華民族近代以來170多年的進程。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170多年的進程看,中華民族進入了歷史上少見的巨變時期,經歷了從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的偉大飛躍。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改革開放,是這一歷史進程中的幾個標志性變革。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變革,是這一歷史進程中又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變革。這一歷史性變革,其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非同尋常,變革的主動性、針對性、創造性也更加明顯,對於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持續走向繁榮的良好態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決定性意義,在中華民族整個發展史上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從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的進程來看,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一變革,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發展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可以說是開天闢地、前所未有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變革,對於鞏固堅持和完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保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意義極其重大。從改革開放30多年進程看,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新的偉大革命,勇於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變革,從理論、實踐、制度上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課題,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史、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都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二是「深層次」。這主要指變革的深度。十九大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這段話內涵十分豐富,思想十分深刻。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從指導思想、理念思路、方針政策,到體制機制、社會氛圍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具體來講,一是黨的領導得到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被忽視、淡化、削弱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二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發展觀不正確、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三是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阻礙發展活力和社會活力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四是堅定不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問題嚴重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五是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社會思想輿論環境中的混亂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六是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七是堅定不移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軍隊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八是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我國在國際力量對比中面臨的不利狀況得到明顯改變;九是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管黨治黨「寬松軟」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這九個方面的變革,力度之大、范圍之廣、效果之顯著、影響之深遠,在黨的歷史上、新中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全黨全社會高度認可、感同身受。
三是「根本性」。這主要指對未來發展的影響。比如,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並且要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作出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這為我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_指南。又比如,五年來,我們黨全面深化改革,推出了1600多項改革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領域的體制機制逐步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這為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特別是五年來我們勇於面對黨面臨的重大風險考驗和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以頑強的意志品質正風肅紀、反腐懲惡,消除了黨和國家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顯著增強,黨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黨群關系明顯改善,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煥發出新的強大生機活力,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這些歷史性變革,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發展具有方向性、全局性、規定性、長遠性的影響。
來源:《共產黨員·下》2017年11期

⑼ 房龍說:「歷史是地理的第四維,它賦予地理時間與意義。」這句話怎麼理解

第一維,人的維度,歷史是人的歷史,沒有人就沒有歷史。
第二維,時間維度,歷史的發聲都是基於時間發展演化。
第三維,文化維度,不了解文化背景,就讀不懂歷史,儒家文明不理解穆斯林為啥不吃豬肉,穆斯林不理解基督徒不信安拉。。
第四維,地理緯度,不到函谷關,就不理解六國為啥攻不破函谷關,不走一遍入川的古道就不懂啥叫蜀道難。
絞盡腦汁想出來的,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歷史維度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