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有哪些被銘記的生死宿敵
越王勾踐vs吳王夫差
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最先忍辱負重以圖報復的卻是夫差。檇李一戰,夫差的父親闔閭被勾踐打敗,受傷身亡。臨死前囑咐夫差一定要為自己報仇,從此拉開了夫差與勾踐長達20餘年的恩怨。
2年後,夫差興兵南征,夫椒之戰,吳軍幾乎全殲越軍。就在越國唾手可得之際,夫差卻答應了勾踐的投降請求,給了死對頭以喘息之機。之後的幾年間,勾踐象奴隸一樣侍奉著夫差,把仇恨深深的埋在了自己的心裡。麻痹的夫差最後還是放勾踐回了國。死中得活的勾踐勵精圖治,准備了整整20年,終於等到了報復的機會,一舉全殲了吳軍,把夫差逼到了絕路。天真的夫差希望勾踐象當年自己放過他一馬那樣放吳國一馬。可比他老辣、陰狠的多的勾踐根本不給他任何機會。夫差在絕望中自殺,結束了兩人長達20餘年的爭斗。
孫臏vs龐涓
傳說中,兩人同時授業於世外高人鬼穀子,但陰險的龐涓深知師弟孫臏的才能遠在自己之上。所以下山之後,他時刻關注著孫臏的去向。在魏國,龐涓受到了魏王的重用,指揮著魏軍橫行中原,戰無不勝。但當他聽說師弟孫臏下山的消息之後,就將他騙到了魏國,對他展開了一系列的迫害。被挖去膝蓋骨的孫臏利用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師兄的魔爪,來到了齊國。從此師兄弟二人利用齊、魏兩個大國的軍隊上演了一場鬥智的好戲。最終心術不正的師兄在馬陵道中了師弟的埋伏,全軍覆沒,自殺身亡。
蘇秦vs張儀
實際上此二人到沒有直接進行過對抗,但他們的政治主張卻是水火不容、針鋒相對的。一個是倡導六國合縱一致抗秦,一個則是鼓吹連橫與秦國結盟。在戰國中後期的政治舞台上,兩個完全相左的主張幾乎決定著戰國七雄的命運。蘇秦合縱六國,最終促成六國的盟約,六國全都任命他為相國,並承諾共同對付強秦,這使得秦國20多年不敢出函谷關。而當蘇秦死後,張儀往來於東方六國,用自己的一付伶牙利齒瓦解了六國的聯盟,為秦國取得對山東六國壓倒性的軍事優勢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將老學友、老對頭的成績一筆勾銷。
劉邦vs項羽
鴻門宴、楚河漢界、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成語和典故都是劉邦和項羽這對老冤家奉獻的。這對曾經的結拜兄弟,為了江山大大出手,殺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雙方都曾被雙方逼的九死一生。最終還是老辣的劉邦計高一籌,在迫使自己的義弟上演了一幕霸王別姬的千古悲劇之後,橫劍自刎在烏江邊
劉秀vs王莽
一個是處心積慮數十年終於代漢自立的陰謀家,一個是以漢室宗親自詡、一心要恢復故國的少年豪傑。兩人自始就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因此在反莽起義一開始,劉秀就跟他的大哥劉縯在南陽起兵響應。雖然劉秀並不是反莽的主力,但昆陽一戰卻讓他成為了敲響新莽王朝喪鍾的人,他僅以萬余兵力戰勝了莽軍40多萬大軍,消滅了王莽最後的主力,從而最終導致了新莽王朝的滅亡。
劉秀與王莽之間的爭斗在民間傳說中流傳的更廣,甚至許多地名都與這兩個死對頭有關。
諸葛亮vs司馬懿
《三國演義》中周瑜死時,曾大呼「既生瑜,何生亮」含恨而終。其實這句話應改成諸葛亮來說:「既生亮,何生懿」。在後曹操、後劉備時代的三國,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鬥智是最精彩的部分。假設魏國沒有司馬懿,恐怕諸葛亮早就突破了祁山防線,北進中原了。而弱小的蜀國若沒有諸葛丞相,可能劉禪也沒機會安安穩穩的當了40多年的皇帝。兩個人可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甚至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仍上演像「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這樣的好戲!
牛僧孺vs李德裕
公元808年,制科考試,年輕氣盛的考生牛僧孺寫下了一篇針砭時弊的文章,矛頭直指當朝宰相李吉甫。位高權重的李吉甫立即讓考官取消了牛僧孺的考籍。此舉一石激起千層浪,朝中輿論嘩然,紛紛指責李吉甫的專橫,沒辦法為了平息眾議,唐憲宗只得將李吉甫外放到地方,而這個李吉甫就是李德裕的父親。這件事也成為了李德裕與牛僧孺長達40年爭斗的導火索。在後來的唐朝官場上,牛李兩黨交替掌權,相互攻伐,斗的你死我活。最終在唐宣宗時,李德裕被貶到海南,牛僧孺病故,才結束了這場歷經五朝,長達40餘年的黨爭。
岳飛vs金兀術
在民間傳說中,他們一個是金翅大鵬轉世,一個是赤須龍再來。去除神化的部分,他們兩個人都稱的是不世出的英雄人物。很難想像暗弱的南宋如果沒有岳飛會是什麼樣子?同樣道理,曾經動搖過的金國如果沒有金兀術,恐怕也無法完成佔領中原的宏圖大業。牛頭山、郾城、朱仙鎮。。。這些地方都因為見證了他們的對決而變得不朽。軍事上兩人各有千秋,唯一不同的是在金兀術的履歷中有「政治家」這個頭銜,於是他就利用自己的政治手腕,讓他的特工——秦檜用卑鄙的手段解決了岳飛。最終金兀術獲得自己想要的勝利和土地,而他的對手岳飛贏得了千百年來無數百姓的景仰與愛戴。
毛 澤 東vs蔣介石
從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瘋狂屠殺共產黨人起,蔣毛二人之間的對抗延續了近半個世紀。井岡山、五次反圍剿、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兩個人在軍事、政治、外交等各個方面均進行了激烈的斗爭,最終人民選擇了共 產黨,選擇了 毛 澤 東,曾經不可一世的蔣介石只得帶著殘兵敗將退到孤島台灣。
雖然大勢已去,但兩個人的爭斗仍未結束,毛無時無刻不在提防著蔣、謀劃著解放中國最後的一片領土——台灣,而困守孤島的蔣也不甘失敗,時刻想著要反攻大陸。在此後的20多年裡,兩個人仍視對方為最主要的對手。直到上世紀的70年代中期,他們先後撒手人寰才為這場半個世紀的爭斗劃上了句號!
摘自網路知道。
❷ 為什麼大決戰的時候,蔣失敗了
民心不在蔣這邊。
毛澤東說「戰爭之偉力,最深厚的根源,在於民眾之中」。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最為重要。蔣在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後,發動內戰,引發全民憤怒,此為一也。國民政府貪腐之嚴重,政治之腐朽,觸目驚心,不得民心,此為二。而共黨在自己統區進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大快民心,此為三。民眾都倒到毛那一邊,蔣焉能不敗。
❸ 為什麼現在吹蔣光頭的人這么多有多少是美分造勢。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蔣和毛兩個都是曾經走上聖壇的人,他們的身後的羽毛固然有潔白的,但是也有漆黑的。
光指著一個人某個細節說事,就如只看一段剪輯的錄像去考察一個球員一樣是非常不靠譜的。
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網,如果有你有翻牆的能力和耐心的話,可以看看英國人是怎麼評價蔣和毛的。
固然,我們從小接受的都是政治性的教育,連經濟學都要加上政治兩個字。所以從小就形成了一定的價值觀,但是,作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我們應該摒棄簡單的是非觀,而去了解更多以前未接觸的知識,以自己的判斷得到一個更可信的結論,而非鸚鵡學舌……
❹ 蔣家王朝為什麼在三大戰役中敗北
第一:國民黨內部不團結,各個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無止無休。具體過程你可以看一下整個過程。
因為國民黨內部不團結,所以各個將領和領導之間考慮問題的方式和方向都有所不同,因而意見不一導致很難一並統籌,最後結果是國民黨高層舉棋不定多次貽誤戰機。
第二:將內部戰略方針多次失誤。例子太多不多贅述,其中,有蔣本人用人不當也有派系斗爭導致方針變化或者方針執行出現延遲,更有甚者上級三令五申但下屬概不執行和共產黨全部圍繞在朱毛領導下的中共中央相比差的太多。
第三:遼沈戰役的失敗。
蔣介石在其中又犯下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那就是不顧當時東北人民解放軍力量增長的實際情況,固執地與解放軍展開決戰,終使幾十萬精銳之師在東北大地上灰飛煙滅。我軍兵力包括地方部隊幾乎在其2倍,而東北野戰軍的裝備在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算是最強的。國民黨軍隊如果迅速撤到關內,或許還能推遲被我軍全殲的命運。
遼沈戰役後,國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
之後國民黨越來越被動,淮海戰役結束,標志著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統治的瓦解。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展開打好了基礎。
之後平津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
第四:國內基層民眾不支持國民黨,淮海戰役中的名言還記得吧。國民黨的部隊在這里吃大虧了。
❺ 為什麼說中國資本主義失敗了中華民國是因為當時戰亂才會輸給毛的。
你說的是民族資本主義。當時來講,中國資產階級力量很弱小,沒有政治資本,沒有權力,更沒有人聽他們的。另一方面,他們也競爭不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那些企業。中國當時處於統治階級的,還是地主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根本對抗不過那些地主。
中華民國到了蔣介石時代,基本上變味了,變成了大地主、大買辦資產階級,而不是民族資產階級。後來國民黨不是分了左右兩派嗎?左派就是民族資產階級,右派就是大地主大買辦資產階級(以蔣介石為首的四大家族)。民族資產階級站到共產黨這邊了,最後一起推翻變質了的中華民國。
❻ 蔣家王朝的覆滅是偶然還是歷史的必然
是歷史的必然
1.蔣家四大家族壟斷了工商業。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這得罪了資產階級工商業者
2.沒有對農民實施有利政策。沒有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
3.蔣某人慾獨裁。在1946年頒布了修改的憲法,上面寫:總統獨裁一切!
4.常年動亂。中國已經不希望戰爭了。然而蔣某人竟然挑起戰爭!
❼ 解放戰爭為什麼能贏
原因:
(1)國民黨迅速敗亡的原因: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②軍隊厭戰,士氣低落;③貪官橫行,統治腐敗;④美援斷絕,蔣桂分裂。
(2)共產黨迅速取勝的原因:
除了解放軍在戰場上英勇作戰外,還有許多重要的原因:
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制定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為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a.戰爭初期,毛澤東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論斷,極大地增強了我國人民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心和勇氣。
b.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領導國統區人民掀起人民民主運動,形成反蔣的第二戰線,與民主黨派並肩作戰。民主黨派與蔣介石集團決裂。
c.在軍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確方針政策。初期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時提出戰略反攻和戰略決戰的偉大決策,將革命進行到底。北平和談失敗後,迅速渡江作戰,推翻國民黨的統治。
d.經濟上,在解放區開展土改運動,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
❽ 天涯『煮酒論史』 [近代風雲]遼沈戰役中攻打錦州的戰略決定真的正確嗎
談到解放戰爭,一定會談到三大戰役,談到三大戰役,一定會談到遼沈戰役,說到遼沈戰役,一定會談到錦州戰役。今天我們就談談攻打錦州。 遼沈戰役的意義我們就不多談了,戰役之後使國共雙方軍力數量上第一次出現逆轉,此役之後,國民黨在大陸已呈必敗之態。說到遼沈戰役,我們先從決戰的背景方面談起。遼沈戰役前,國民黨在全國雖然不能發動大的攻勢,但是國民黨在兵力數量上是高於共產黨的。但是在東北,由於林彪的軍事才能,共產黨的軍力是占壓倒性優勢的,兵力對比100萬對60萬,並且佔領東北90%以上地區,並把國民黨幾大軍事力量壓縮在沈陽,長春,錦州幾個城市。正是由於有林彪的百萬雄師,當時中央軍委才敢制定5年內推翻國民黨政府的方針。 大戰前的國際背景,在東北,其實是三國四方的博弈。國共自不用說。對蘇聯方面,戰爭對他沒有影響,勝負皆可,均可坐收餘利。共產黨勝,自不用說,蘇聯是共產國際老大。國民黨勝,蘇聯最多再給共產黨以支援,但是代價可能除去外蒙獨立外再加上新疆或者東北成為蘇聯帝國的第N個加盟國。如果雙方打平,建立兩個政府或者兩個中國,這是美蘇兩個大國最歡迎的。美國方面,杜魯門早就已經有意放棄蔣介石政府,蔣也心知肚明。美國的軍事顧問史迪威將軍更不諱言要求蔣介石放棄東北,謀求聯合政府或者兩個中國。但是美國方面忽視了蔣總統其實是一個中國政策的堅決擁護者,決不容忍國家在他手中分裂。大戰前,蔣對部下直言:要我不戰而丟掉東北九省我心有不甘,以後如何面見總理雲雲。包括日後在台灣聽到蒙古獨立,怒斥美國不講信義,並大罵駐美大使無能,召回並撤職,這是後話。理解了蔣介石的這個性格,就不難理解日後為什麼蔣沒有採取放棄華北華東,將大軍南下劃江而治的戰略方針。說的遠一點,東北決戰前,美國正在選舉,競選雙方是杜魯門和杜威將軍。杜魯門不用說了,由於杜威曾對蔣政府承諾,上台後會加大對華援助,所以蔣介石就搞了政治投機,不遠萬里派人到美國支持杜威競選,讓杜魯門大為惱火。才有了後來宋美齡訪美,杜魯門只接見了半個小時不到,更罔談援助了。 了解了戰役背景,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遼沈戰役。林彪的意圖是先吃掉長春鄭洞國,再圖整個東北,東北吃掉後,百萬雄師一入關,那國民政府註定倒台。毛一意孤行要打錦州,事後都說毛棋高一著,戰略眼光真是高啊,了不起。事實上是不是這樣,關於戰略問題,林彪和中央軍委(主要是毛)電報上談了半年。林彪之前之所以由於不打長春,是想對長春圍點打援,可惜東北剿總衛立隍不上當,怎麼都不派人解圍長春。沒有絕對優勢林是不會打無把握之仗的。五成把握就去打,那是賭徒,五五開,林彪才不幹呢。穩扎穩打,東北這塊肥肉早晚是林的,沒的跑。 後來林見長春不好打,就在猶豫中南下北寧線圍攻錦州,尋找戰機。這個過程中林彪還是沒有下定決心吃下錦州。為什麼呢,因為一打錦州,就讓東北決戰提前到來,錦州絕對是個火葯桶,錦州是東北的門戶,以蔣的性格,絕對不肯把整個東北和60萬大軍白白送給林彪。會從葫蘆島增兵,另外關內傅作義兵團30萬大軍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增援,另外僅僅在關外,林彪還要分兵繼續圍困長春,防止鄭洞國突圍,以及沈陽衛立隍馳援。關外還有廖耀湘10萬機械化精銳兵團,需要林彪對付。補給方面,林彪南下北寧線戰線過長,補給跟不上,甚至輒重部隊汽油只有單程的,只能打贏,打不贏的話,汽車,坦克,重炮等等輒重全部要丟給國民黨。所以正如林彪所說:准備了一桌菜,來了兩桌客人,這飯怎麼吃。攻打錦州事實上就成了毛和蔣的一個大賭局。本來蔣在東北已經輸紅了眼,要在最後一注跟毛賭身家,結果毛同意了,林硬著頭皮都要上,不想打也要打。林彪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雖然整個東北林彪兵力數量占優,但在遼沈戰役尤其是攻打錦州戰役中兵力是吃緊的,可以說是不夠用的,所以後來就有著名的也是最為慘烈的塔山阻擊戰。三大戰役為什麼遼沈戰役最困難,就是當時國民黨軍隊是占優勢的,海空優勢,裝備優勢,兵力優勢。從來不說狠話的林彪對負責防守塔山的四縱下了死命令:只許勝,不許敗,拿不下錦州,軍委要我的腦袋,守不住塔山,我要你們的腦袋。另外,林彪本來想用六個縱隊攻錦,不得不抽出一個作為總預備隊。攻城兵力如果不能戰絕對優勢,戰斗一呈膠著狀態,那後果不堪設想。林彪可能一生都會後悔四平攻堅戰中,沒有聽信鄧華建議多投入一個縱隊,若如此,歷史將會改寫,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會少一個上將,多一個戰俘—陳明仁。 事實上戰斗一打響,正如林彪所料,侯鏡如東進兵團向塔山猛攻,戰役前,廖耀湘西進兵團已經攻佔了彰武,切斷了北寧線,徹底掐斷了林彪的補給線。但是廖耀湘一直在救援錦州還是南下營口中間猶豫不決,對蔣的命令陽奉陰違,率領十萬大軍「武裝大遊行」,給了林彪機會。我一直在想,如果把廖耀湘換成邱瘋子邱清泉,或者其他人,哪怕無能只要聽命,林彪還會有這么好的運氣嗎?整個錦州戰役,林彪雖然贏了運氣成分有多大?假如傅作義出兵東北呢,假如廖耀湘毫不猶豫西進,假如國民黨煙台增援的39軍不是由於風浪太大,不能靠岸,及時趕到塔山呢?當時塔山防線已經快守不住了,事實上侯鏡如軍團已經幾次突破塔山防線,但是由於後續部隊跟不上,讓缺口又補上了。當時塔山防線就是一個中國的凡爾登攪肉機。後來又有人纂文說,塔山共軍已經兵力不濟,路過一個團是執行其他任務的,臨時拉上去打,才頂到錦州城破那天。 錦州拿下了,遼沈戰役勝利了,毛賭勝了,蔣徹底敗了。雙方都明白錦州就是一塊多米諾骨牌,問題是向哪邊倒下。現在是向國民黨方面倒下,隨後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一下子就沒有大仗可打了,中國大陸比軍委預計提前4年解放了。 回顧遼沈戰役,最無能的就是廖耀湘,十萬大軍無所作為,結果讓林彪在攻打錦州結束後第六天就給包了餃子。如果說他想保存實力,那就在錦州大戰時直撲營口也好,起碼也算為國民黨留下了一些精銳。林彪後來就嘲弄廖:廖耀湘回沈陽也好,下營口也好,五天前干什麼去了。廖沒有想到他的對手林彪這么厲害,攻打錦州後不用休整直接能吃掉他這個王牌,而且是一口吃掉。當時戰役前讓林彪夜不能寐的就是這個廖耀湘兵團,林曾對同意軍委意見,堅持攻打錦州的羅劉說:「以一個縱隊阻敵一個兵團(廖兵團),誰有這個把握」。所以林在攻打錦州過程中對付援軍制定的是「南抵(侯)北拖(廖)」的戰略。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我在想,如果讓歷史重演,即使知道這個結局,還會不會有這個錦州戰役。 一家之言,不值一唏,如有不當,請方家斧正。
❾ 解放戰爭為什麼僅三年多就勝利了
解放戰爭能夠快速取得勝利的原因:
1、內因(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制定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為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領導國統區人民掀起人民民主運動,形成反蔣的第二戰線,與民主黨派並肩作戰。民主黨派與蔣介石集團決裂。
在軍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確方針政策。初期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時提出戰略反攻和戰略決戰的偉大決策,將革命進行到底。
北平和談失敗後,迅速渡江作戰,推翻國民黨的統治。經濟上,在解放區開展土改運動,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
2、外因(國民黨)
國民黨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軍隊厭戰,士氣低落;貪官橫行,統治腐敗;美援斷絕,蔣桂分裂。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違背了抗戰勝利後和平民主的歷史發展趨勢。也違背了中國人民的要求和意願,不得人心,註定走向失敗和滅亡。
人民解放戰爭的階段:
第一階段——戰略防禦(1946年6月—1947年6月)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的進攻和重點進攻。
第二階段——戰略反攻(1947年7月—1948年9月)挺進大別山。
第三階段——戰略決戰(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戰役。
第四階段——戰略追殲(1949年2月—1950年6月)渡江戰役,消滅國民黨殘部。
(9)為什麼蔣輸毛贏歷史擴展閱讀
1、解放戰爭,是指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至1950年6月基本殲滅國民黨殘部為止,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
期間共殲滅國民黨軍800餘萬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2、解放戰爭的意義: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
❿ 國民黨為何在三大戰役中敗北(詳細點 )
第一、國民黨內部不團結,各個派系明爭暗鬥爾虞詐無止無休。具體過程你可以看一下整個過程。因為國民黨內部不團結,所以各個將領和領導之間考慮問題的方式和方向都有所不同,因而意見不一導致很難一並統籌,最後結果是國民黨高層舉棋不定多次貽誤戰機。
第二、將內部戰略方針多次失誤。例子太多不多贅述,其中,有蔣本人用人不當也有派系斗爭導致方針變化或者方針執行出現延遲,更有甚者上級三令五申但下屬概不執行和共產黨全部圍繞在朱毛領導下的中共中央相比差的太多。
第三、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解放軍勝利和敵軍失敗都是有原因的,國共雙方最高統帥蔣介石和毛澤東幾乎同時都看到了錦州這步關鍵之棋,但蔣與他的東北將領們意見不一,從而舉棋不定,貽誤戰機在先。
蔣介石後來更犯下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那就是不顧當時東北人民解放軍力量增長的實際情況,固執地與解放軍展開決戰,終使幾十萬精銳之師在東北大地上灰飛煙滅。解放軍兵力包括地方部隊幾乎在其2倍,而東北野戰軍的裝備在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算是最強的。
國民黨軍隊如果迅速撤到關內,或許還能推遲被解放軍全殲的命運。
相比之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則是比較成功的。毛澤東認為,先打錦州,封閉國民黨部隊逃出關外的道路,「關門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則認為攻打錦州是有困難的,應該先打長春,但是在其試攻長春後就知道攻打長春也比較困難,於是同意先打錦州。
錦州破後,國民黨軍隊就被封閉在東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陸上無法逃脫。
攻打長春時,東北野戰軍指揮員又加強了政治攻勢,使國民黨軍隊主動起義和投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長春,避免了傷亡。
在黑山,解放軍第10縱隊又成功阻擊了敵第9兵團,在敵軍敗退後,又迅速出動數倍於敵兵力包圍敵人,展開遼西大會戰。具體作戰時,解放軍又採用邊合圍,邊分割、邊殲滅的戰術,大膽滲透穿插,將敵軍10萬人馬全殲,國民黨反動派部隊「五大主力」中的新一軍和新六軍亦在此戰中被全殲。
後來東北野戰軍雖打亂建制向沈陽進軍,但是由於解放軍有明確攻擊目標,最終解放了沈陽,東北的國民黨主力部隊有47萬人於遼沈戰役被解放軍全殲或主動起義、被迫投降,解放軍傷亡僅有不到7萬人。
遼沈戰役的勝利,空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毛澤東軍事思想,也為東北解放軍入關組織平津戰役提供了良好契機。
這一戰後,國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毛澤東信心十足地說:「這樣,解放軍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只要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10)為什麼蔣輸毛贏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三大戰役中取得勝利的原因。
從軍事角度具體來說:
1、解放軍實強 解放軍後防穩固,機動部隊遠多於國民黨軍。在局部上往往形成優勢。
2、國民黨軍精銳消耗嚴重 經過2年多內戰,國民黨軍中的有經驗的老兵損失嚴重,抓的新兵作戰能力低下。
3、蔣介石戰略失誤 有了以上兩條,根本就不能和中共決戰。例如東北戰場,應迅速撤退至關內,保全實力。
4、解放軍後勤保障充足 淮海戰役支前民工有543萬,平均每8個人保障一名解放軍戰士。
5、解放軍兵種,編制合理 解放軍縱隊編制適合大兵團作戰,較之國民黨的軍更強,較之其兵團更靈活。 從政治角度說: 國民黨外交不獨立,國家民族尊嚴喪失殆盡。中國沒人喜歡國民政府。共產黨血氣方剛,而且又是勞苦大眾的子弟兵,自然有無數的理由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