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意義是什麼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意義是:
1、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2、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3、他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1)統一是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統一的歷史條件:
秦統一前,國家處於分裂割據狀態,戰爭頻繁,嚴重阻礙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災難。秦的統一,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時,具備實現統一的三個客觀條件:
1、社會經濟發展,民族、地區之間聯系加強,為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基礎。
2、人民苦於戰亂,渴望統一。
3、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實力最強,具備進行統一戰爭的條件。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封建國家,因此,在七國中秦國最有條件實現統一。
『貳』 元朝的統一有什麼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
①它結束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宋遼金夏)國內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
②它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③它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④元朝的統一,還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發展;
⑤從蒙古族的歷史發展角度來看,統一的過程就是蒙古族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過程。
(2)統一是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建立元朝
至元十六年(1279年),金朝降將張弘范指揮元軍在崖山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陸秀夫背著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
元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中國的南北對峙、五六個民族政權長期並存的分裂和戰亂局面,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蒙古滅南宋後,統治階層出現了以許衡為首的儒臣派與以阿合馬為首的理財派官員之爭。由於蒙古需要大量財寶賞賜予各封王,加上開支繁重,所以財政日漸緊張。
以儒臣派官員認為元朝應該節省經費、減免稅收。反之以色目人為主的理財派官員認為,南人藏有大量財物,應沒收以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於是這個問題在朝中沒有停止。
忽必烈信任色目官員阿合馬,設立尚書省解決財政問題。而儒臣則以受漢化更深的太子真金為核心形成一派,與阿合馬抗衡。結果阿合馬被刺殺,而真金也於其後得病而死。忽必烈仍然先後任用漢人盧世榮、西藏人桑哥等理財派官員以之來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
『叄』 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朝代.它的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使社會走向安定,促進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開拓了空前遼闊的疆域,促進了中國邊疆地區的發展.
資料延伸:
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征服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後,大蒙古國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國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燕京,稱大都 。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滅南宋統一中國,結束了自五代十國以來的分裂局面。
元朝統一中國後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爪戰爭等。元中期皇位更迭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元朝滅亡。此後元朝政權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國「韃靼」,北元滅亡。
元朝疆域東起日本海、西抵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南至暹羅,是中國疆域最遼闊的王朝。
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其整體生產力不如宋朝,期間出現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肆』 秦朝的統一有什麼意義
1、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2、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3、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實現全國統一,結束了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跟著,那種因分裂割據而造成的攻城爭地的屠殺,「以鄰為壑」的糾紛,交通來往的障礙,以及許多制度的不同,文字的異形等等,都可以避免和消除了。
4、在統一的環境下社會經濟和文化,有可能得到進一步發展,盡管這種有利條件在秦統一後沒有被很好的利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統一對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作用,卻越來越顯現出來。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文化,所以一開始就能迅速發展,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居世界文明的前列,這與秦的統一是分不開的。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
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秦王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
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伍』 歷史朝代的統一有什麼意義
意義、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南海。
大大超過了前代,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而留給後世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則空前絕後,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縣大於郡,千里百縣,縣有四郡,因此秦始皇之前的地方行政制度為「縣郡制」。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出現過應否置郡的爭論。
當時不少大臣,特別是李斯的上司王綰,認為原楚國、燕國、齊國等地的領土都遠離秦國,主張實行分封,授各地貴族予世襲的諸侯名分,惟身為廷尉的李斯認為分封制是周朝諸侯混戰的根源,他大膽地反駁道,周制訂的這個政策已經證明是一個政治災難。
周王室的親戚一旦取得了他們的土地,立刻互相疏遠和進行戰爭,而天子則無力阻止他們,所以結論是「置諸侯不便」。他力排眾議建議實行郡縣制,並得到秦始皇的採納。
在郡縣制底下,共設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當於省長)、尉(相當於防區司令)和監(相當於監察專員)各一。
郡下轄縣;郡(守)與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秦代至此成為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縣制」的朝代。至漢代仍承襲這個制度,形成州郡縣三級行政管理,自此成為日後各朝地方政治的基礎,直到唐朝,才被道路制所取代。
(5)統一是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秦王嬴政統一全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的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於是更改名號,把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而為一,號稱「皇帝」。從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此外,還規定皇帝自稱「朕」,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廢除子議父、臣議君的「謚法」,規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稱始皇帝,後世以二世、三世計,以至」傳之無窮」。
這些規定都表明皇帝的神聖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權力,也使皇帝將國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軍事等大權總攬於一人之手。
『陸』 秦國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意義: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的統一使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4、長期以來,中國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秦統一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系。
(6)統一是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秦國當初是一個很不顯眼的偏僻小國。
從秦襄公驅逐犬戎開始,在歷代君主的領導下,不斷開疆拓土,秦穆公稱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大增,從秦孝公的兒子秦文公開始全面擴張,最後秦始皇統一中國。
在秦始皇發動大規模的統一戰爭之前的130年時間里,秦軍殲滅六國軍隊160多萬,到公元前230年的時候,再也沒有對手能夠與秦軍抗衡。
十年統一戰爭期間,六國軍隊的傷亡總數超過了200萬。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公元前221年,齊國不戰而降,最後滅亡。
秦國三十幾代君主前仆後繼、不懈努力,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秦王朝,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