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的包公是什麼樣的人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
因父母年邁,包拯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1)歷史包青天是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包拯以廉潔著稱,他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任監察御史及知諫院時,為肅正綱紀,懲處貪官贓吏,他彈劾販賣私鹽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役使兵士為自己織造一千六百餘匹駝毛緞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陽)知州任弁及監守自盜的仁宗親信太監閻士良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彈劾王逵。王逵曾數任轉運使,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錢物。
激起民變後,又派兵捕捉,濫用酷刑,慘遭其殺害者不計其數,因而民憤極大。但王逵與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睞,故有恃無恐。為此,包拯連續七次上章彈劾,最後一次更直接指責仁宗說:「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剛直,朝野震動,輿論洶洶,朝廷終於罷免了王逵。
⑵ 歷史上的包拯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真的很黑嗎
歷史上的包拯也是天面無私,是一位大清官,兩袖清風的一個人;可能在歷史上他真的比較黑,但是也沒有影視劇裡面黑成這個樣子。
⑶ 歷史上的包青天是什麼樣的
包拯是進士出身,之後從知縣到知府,再到中央官員,當然,還有他最著名的官職——開封府尹。無論官大官小,包拯都清正廉明、秉公執法、不畏權貴、剛直不阿,是當時官場的豐碑式或標桿式的人物,他也因此得到了各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都稱呼他為「包青天」。
包青天的青天之名可不僅僅是後世傳說的,他一生的德行作為都足以擔得起「青天」之名。端州盛產端硯,歷任端州知府除了上貢都私自斂取大量端硯,或據為己有,或送給朝中的達官貴人。包拯任端州知府時,嚴格控制端硯的產量,除上貢外,他從未向百姓索取一方硯台,直至他離任之時,手中竟然沒有一方端硯,因此有歌謠說他是「端州一年任,不持一硯歸」。包拯之清正廉潔可見一斑。
包拯不僅嚴格要求自己,對那些違法作惡的權貴大臣更是法不容情。他擔任開封府尹期間,朝中權貴和世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的現象嚴重,甚至侵佔了惠民河,導致河道堵塞不通。包拯就帶人將那些園林樓台全部搗毀,絲毫不管是哪個王公大臣家的。還有一次包拯的舅舅犯罪了,包拯也是毫不留情地按照律法處罰了自己的舅舅。對於朝中的奸佞邪惡之人,包拯同樣不留情面,他直言彈劾販賣私鹽牟取暴利的淮南按察使張可久、私自役使士兵為自己織造綢緞的汾州知州任弁、監守自盜的仁宗親信太監閻世良,以及殘害百姓、盤剝百姓財物的轉運使王逵等人。包拯也因此使朝臣貴族感到害怕,再不敢輕易觸犯法律。當然,關於包拯懲治奸惡權貴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鍘美案》,這雖然是後世文人編造出來的故事,但是流傳甚廣,非常有力地表現出了包拯的嫉惡如仇、鐵面無私、不畏權貴。
⑷ 歷史上真實的包青天是什麼樣的人
說起包拯,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婦孺稚童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古代官員了,可能大家對他的記憶都源自中國最早的那部武俠小說《七俠五義》和那部由金超群主演的電視劇《包青天》,當然小說和電視劇的情節都是進過演義和杜撰的,歷史上真實的「包青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呢?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 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雖然地位高貴,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曾著家訓:「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 時人也稱其「有凜然不可奪之節」,「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據此可見,包拯的為人已清正剛直得近乎執拗,甚至還有些不近人情,然而,這也正是他與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
⑸ 歷史上真實「包青天」是個怎樣的人呢
在我國兩千多年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歷朝歷代都有過清官。然而,在人們的心目中,北宋的包拯是最有名的一位清官。在古今小說戲曲和現代影視劇中,包公被塑造的面如黑炭、額頭長有一彎月牙,一副與眾不同、非常奇異的長相。他廉潔公正,不畏權貴,鐵面無私,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伸張正義,被老百姓尊稱為“包青天””、“包公”。
包拯這種不避權貴,甚至敢於對皇帝直諫的正直作風,在小說、戲曲中經過人們的想像、發揮,成為許多動人的故事,人們最熟悉的《鍘美案》、《打龍袍等劇》,就是這樣產生出來的。
包拯做官三十多年,一直以剛嚴的態度,來執行封建國家的法紀,對於強宗豪族的專橫不法,按公處斷,絲毫不留情面。他彈劾和壓制豪門貴族,雖然為了維護和鞏固宋王朝的封建統治制度,但對於廣大人民群眾是有好處的。
⑹ 歷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歷史上的包拯是「包青天」,是大理寺卿,類似於現在社會的法官。包青天意思是公正不阿,不畏權貴,不包己私,是法律的化身。
並不是,包拯的許多斷案都是在後人的加工附會上形成的。
1,包拯有斷案的才能,他曾經破獲過如牛舌案這類的案子,證明包拯的斷案能力還是很不錯得,但沒演義中那麼誇張。
2,包拯的名聲主要來自他的鐵面無私。在他擔任開封府任職的一年半間,鐵面無私,不畏權貴,幫助百姓出頭,所以才深受百姓愛戴,民間聲望很高。
⑺ 告訴你歷史上真正的包拯是什麼樣的,你想知道嗎
包拯(999—1062)是北宋時期的名臣,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進士出身。他秉公執法、一身正氣,深受仁宗皇帝的寵愛,更因為明察秋毫,破案無數,被老百姓稱之為“包青天”。
包拯這樣的確有點過分了,俗話說君威難測、伴君如伴虎,要是換成其他皇帝,包拯早就死了幾百回了,宋仁宗的確太仁慈了,是他成就了包拯,也就有了名傳千古的“包青天”。
包拯病逝後,老百姓莫不傷感,宋仁宗親自到包家弔唁,並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歐陽修曾說,包拯一輩子“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這個評價是准確的。但我們也包拯成功的背後還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男人----宋仁宗!
⑻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是個怎麼樣的人
千年以後,我們回首包拯的一生,會發現他的仕途其實很平淡。他沒有砍過負心的駙馬,身邊沒有英姿颯爽的七俠五義,更沒發明過三口威風的鍘刀,甚至沒有一張黑臉和一個月牙胎記。也許你要問,他干過些什麼?
他帶人挖過井,給人免過稅;他關心開封的建設,也關心宋朝的外交出使遼國。不過,他幹得最得心應手的,是就事論事給仁宗寫報告。有時彈劾人,有時出主意,偶爾耍脾氣。說他是「諫臣」並不完全,他更多的,是個埋頭苦乾的良臣。一點一滴,將他的改革進行到底。
⑼ 歷史上包拯究竟長啥樣
包拯是中國人當中,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由於剛正不阿,為官廉潔,又不畏權貴,因此百姓們都稱他為「包青天」或者是「包公」。甚至人們還建廟來紀念他。他的事跡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有很多記載。然而,他的相貌卻一直困擾著人們。那麼,歷史上包拯究竟長啥樣?他真的是面如黑炭,額頭有月亮疤痕嗎?
其實,現在包拯的外貌是人們通過包拯的人物形象想像出來的。包拯鐵面無私,而鐵就是黑色的,因此人們就賦予了包拯黑色的臉色。而青天上是有月亮的。所以人們在他的額頭有添加了一個月亮,比喻明鏡高懸。然而,實際上,包拯的臉並不黑,額頭上也沒有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