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的一些名人事跡是怎麼留傳下來的,比如說屈原投江,誰看見了嗎後人怎麼知道屈原投江了
很多秘事都是後人的揣測,臆斷,以及一種寄託或是編排,是對非凡人物的深加工,是一種後修飾,而後慢慢流傳開的。
❷ 神話中的二郎神楊戩,是哪些歷史人物演變而來的
翻閱史書我們驚奇的發現,二郎神並非只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於中國的歷史之中--還不止一個!
那麼二郎神楊戩這位神話人物,又究竟是哪些歷史人物演變而來的呢?
那麼一位北宋末年的太監又是怎麼變成了大家熟悉的天界無敵戰神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宋徽宗這位道君皇帝了,眾所周知宋徽宗信奉道教,一生最大的樂趣就是尋仙問道了,既然領導喜歡,下邊必然就會有大量拍馬屁的,這時道教神霄派的領袖林靈素出現了。這位林道長不愧是一位拍馬屁的絕頂高手,在他的忽悠下,宋徽宗相信自己就是玉皇大帝的長子下凡轉世,那麼自己身邊的狐朋狗友自然也不可能是凡俗之人吧?沒錯,這些人全都是神仙下凡的,是天上的仙官下凡輔佐道君皇帝的。
楊戩就這樣與神仙扯上了關系,歸根到底楊戩需要一個神仙的身份,很不幸,二郎神光榮入選了!
傳說宋徽宗的妃子得了重病,由楊戩陪伴去二郎廟祈福,廟中的廟祝膽大包天色令智昏竟然看上了皇妃,要不說色字頭上一把刀呢。當然皇帝的老婆哪怕是小老婆也不是他想勾引就能勾引的,那怎麼辦呢?下凡!這位廟祝天才的想到了二郎神下凡的主意以求達到罪惡的目的,卻被機智的楊戩公公慧眼識破,但是神仙是必須神仙才能對付的,楊戩公公以毒攻毒,以正派二郎神的身分揭穿了假二郎神的陰謀,捍衛了皇家的榮譽和宋徽宗帽子的顏色。
從文人墨客對北宋的記載來看,整個北宋年間民間雖然有祭祀二郎神的習俗但絕非楊二郎而是李二郎(趙二郎沒辦法只能委屈著,因為皇帝姓趙。)然而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期二郎神就突然的變成了楊二郎不能不說是一件非常無厘頭的事情。
楊戩的這個故事這件事後來被記錄在馮夢龍的《醒世恆言》之中,隨著《三言兩拍》的廣為流傳,成書於明代的《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也就借鑒了二郎神就是楊戩的說法,尤其是《西遊記》中對於二郎神外貌的描寫中有無須,頭戴三山帽的詩句,在明代這些都是一位合格太監的標准配置了。
《封神演義》和《西遊記》在此基礎上大量融入了民間對各路二郎神的各種傳說加以文學加工,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最終塑造出了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灌江口二郎顯聖真君,清源妙道真君,赤城王楊戩。
❸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的肖像是真實留傳下來的還是後人臆想
中國古代「畫分三科」,人物、花鳥、山水。如閻立本、吳道子、張萱、周昉、尉遲乙僧、梁令瓚、盧棱伽等都是名聞遐邇的傑出人物畫家,畫像傳神。相信古代名人,尤其是王公貴族達官貴人肖像是請名畫家畫像,真實留傳下來。即使窮文人,其著名的,畫家也可如現在公安畫像的那樣,根據敘說特徵畫出惟妙惟肖的畫像。
❹ 古代歷史是怎麼被傳下來的
每一個朝代都會為上一 個朝代修史,
中國具有歷史悠久的史官制度。中國古代史官建置甚早,這是官修史書傳統的基礎,也是中國素以史學發達著稱於世的原因之一。據《周官》、《禮記》等書所記,古代所置史官名稱甚多,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別。史官職責亦各有異;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禮記·曲禮上》還說:「史載筆,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說明史官對所記之事是有選擇、有區別的。從確切的文獻記載來看,周代的史伯是一位很有歷史見識的史官,《國語·鄭語》記他同鄭桓公論「王室將卑,戎狄必昌」、諸侯迭興的談話,是先秦時期很有分量的政論和史論。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也都設置了史官,這是同西周末年以後各諸侯國國史的撰寫相關聯的。《左傳·昭公二年》記晉國韓宣子聘於魯,「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為王也。』」這說明史官又有保管歷史文獻的職責。春秋時期著名的史官,晉國有董狐、史墨,齊國有齊太史、南史氏,楚國有左史倚相等。隨著各諸侯國權力的下移,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的一些大夫和具有特殊身份的貴族,也有史臣的建置。如周舍是晉大夫趙簡子的家臣,他的職責是「墨筆操牘,從君之過」[7]。秦、趙史官,又有御史之名[8]。秦國還有太史令之職,史載:秦太史令胡母敬以秦篆撰《博學》七章[9]。先秦史官,名稱繁多,職掌亦甚廣泛,由漢至唐,又有許多變化。
漢承秦制,至漢武帝時置太史令,以司馬談任其職。談卒,其子司馬遷繼其任。司馬氏父子,是為西漢著名史官。其後,知史務者皆出於他官,而太史不復掌史事,僅限於天文歷法職掌范圍。這是古代史官職責的一大變化。東漢時,以他官掌史官之事,如班固以蘭台令史之職撰述國史。三國魏明帝置史官,稱著作郎。晉時,改稱大著作,專掌史任,後增設佐著作郎。南朝梁、陳又置修史學士(亦稱撰史學士)之職。十六國、北朝,大多設有史職,或有專稱,或雜取他官兼任。其體制、名稱,多源於魏、晉而有所損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史學形成多途發展的趨勢,而歷朝「正史」撰述尤為興盛,故史官當中名家輩出,被譽為「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選」[
❺ 《史記》是怎麼流傳下來的
《史記》經過司馬遷外孫楊惲的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有了殘缺。
今本《史記》一百三十卷,篇數跟司馬遷自序所說的相符。但《漢書·司馬遷傳》說其中「十篇缺,有錄無書」。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著錄馮商所續《史記》七篇;劉知幾認為續補《史記》的不只是褚、馮兩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史記》有兩部,一部在司馬遷的工作場所(宮廷);副本在家中。在漢宣帝時期,司馬遷的外孫楊惲開始把該書內容向社會傳播,但是篇幅流傳不多,很快就因為楊惲遇害中止。
《史記》成書後,由於它被指責為對抗漢代正宗思想的異端代表,因此,在兩漢時,《史記》一直被視為離經叛道的「謗書」,不但得不到應有的公正評價,而且當時學者也不敢為之作注釋。
在西漢即使諸侯都沒有全版的《太史公書》,東平王曾向朝廷要求賞賜宮廷中的《太史公書》也遭到拒絕。
因為《史記》中有大量宮廷秘事,西漢嚴禁泄露宮廷語,因此只有宮廷人員才能接觸到該書。漢宣帝時褚少孫在宮廷中閱讀該書,其中已經有些篇幅不對宮廷官員開放,到班固父子時,宣稱缺少了十篇,班固家被皇室賜予《太史公書》副本,其中也少了十篇。
司馬遷創作的《史記》比較廣泛地傳播流行,大約是在東漢中期以後。東漢朝廷也曾下詔刪節和續補《史記》。《後漢書·楊終傳》雲,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
表明東漢皇室依然不願全部公開《史記》,只讓楊終刪為十多萬字發表。被刪後僅十餘萬言的《史記》,在漢以後即失傳,以後一直流傳的是經續補的《史記》。
唐朝時,由於古文運動的興起,文人們對《史記》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當時著名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等都對《史記》特別推崇。
宋元之後,歐陽修、鄭樵、洪邁、王應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贊賞《史記》的文筆。《史記》的聲望與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釋和評價《史記》的書也源源不斷出現。
(5)歷史人物怎麼傳下來的擴展閱讀
據日本學者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史記總論》「史記附益條」,涉及《史記》補竄的篇目有34篇,分別是:
本紀2篇:《秦始皇本紀》《今上本紀》。
表6篇:《三代世表》《漢興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間侯者年表》《漢興以來將相年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書8篇:《禮書》《樂書》《律書》《歷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平準書》。
世家7篇:《陳涉世家》《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齊悼惠王世家》《曹相國世家》《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
列傳13篇:《賈生列傳》《酈商列傳》《張丞相列傳》《酈生陸賈列傳》《田叔列傳》《李將軍列傳》《衛將軍驃騎列傳》《平津侯主父偃列傳》《司馬相如列傳》《酷吏列傳》《滑稽列傳》《日者列傳》《龜策列傳》。
這些篇目中,有些是褚少孫所補,有些則是後人補竄。今人張大可經過詳細考釋,認為竄補篇目除以上34篇外,還有《孔子世家》《韓信盧綰列傳》《匈奴列傳》《大宛列傳》,並將所有補竄篇目內容分為四類:褚少孫等續史篇目內容、好事者補亡篇目內容、讀史者增竄篇目內容、司馬遷附記太初以後事篇目內容。
共有16篇涉及太初以後記事,凡22人,是司馬遷對歷史變遷「綜其終始」的簡略附記,總計1541字,這些人和事集中在兩件大事上,一為巫蠱案,一為李陵案。趙生群則認為,《史記》記事迄於太初,太初以後所記載的事件,是後人補竄。
❻ 商朝時才出現文字記錄,之前的歷史人物名字是怎麼記錄的
商朝時才出現文字,之前的歷史人物名字是怎麼記錄的?該問題一開始就存在漏洞,商朝之前不一定就沒有文字,據考古發現,是存在符號等象形文字。另外我認為有三種途徑可以記錄,一是商以前存在其他象形文字,未能流傳下來或者考古學尚未發現;二是通過人們的口口相傳,即人與人之間通過交流的方式流傳至今;三是後世常用的一種方法,即後世的人對先人的尊稱以某個重要事件或者某地命名。
第三種途徑是後世常用的一種方法,即後世的人對先人的尊稱以某個重要事件命名。比如火的使用與傳播,其發明人被稱為燧人氏。又比如炎黃二帝。炎帝生於姜水之濱,故以姜為姓,也是姜氏的起源。以此類推,那些名垂千古的歷史人物,有些並不是口口相傳跟文字記載所流傳下來的,人們對於自己不了解的歷史人物也會以某事件或者地名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