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北省有多少個市和縣
截止到2022年4月,湖北省共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共有26個縣級市、35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
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分別是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荊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包括3個縣級市、1個林區,分別是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神農架林區。
湖北省位於中國中部,長江中游,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介於東經108°21′42″—116°07′50″、北緯29°01′53″—33°6′47″之間,東西長約740千米,南北寬約470千米。
湖北省省會武漢簡介:
武漢市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水交匯處,地理位置為北緯29°58′—31°22′,東經113°41′—115°05′。武漢市東西最大橫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縱距約155千米,最東端位於新洲區徐古街將軍山村,最西端位於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端位於江夏區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於黃陂區蔡店街道李沖村。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春秋戰國以來,武漢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明清時期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天下四聚之一。清末漢口開埠和洋務運動開啟武漢現代化進程,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湖北,網路-武漢
2. 臨清有多少年歷史
有1600多年差不多有1700年的歷史了
臨清之名始於後趙(319年-351年),取臨近清河之意。 西漢初始建清淵縣,先隸巨鹿郡,後屬魏郡,三國魏晉屬冀州陽平郡。十六國後趙建平元年(330),改清淵置臨清縣,屬司州建興郡。後廢。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析清淵縣西部復置臨清縣,屬司州陽平郡。北齊廢。
隋開皇六年(586)復置臨清縣,屬清河郡。 唐大歷七年(772)析臨清另置永濟縣,先後屬毛州、瀛洲、貝州、清河郡統領。 宋代先後屬於大名府、興唐府、廣晉府、大名府。 金屬大名府路恩州。 元屬中書省濮州。 明屬山東省布政使司東昌府,弘治二年(1489)升為州,轄館陶、邱縣,屬東昌府。 清順治元年(1644)不領縣。 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為直隸州,隸屬山東省,轄武城、夏津、邱縣。
春秋時期,臨清屬衛國。
戰國時期,臨清改屬趙國。
秦行郡縣制,屬東郡。
漢承秦制,西漢初曾封王建國,郡國並稱。至武帝始設州部,分全國為13個刺史部(州)。是時,臨清屬冀州部魏郡。
三國襲漢制,屬魏地,臨清屬司州部陽平郡。
晉朝仍為州、郡、縣3級制,臨清屬司州部陽平郡。
南北朝時期仍承晉制。臨清屬濟州部濟北郡。齊周,臨清屬清河郡。
隋初廢郡存州,後又廢州為郡,臨清屬貝州清河郡。
唐朝,州郡之上增設道,始分全國為10道,至733年(開元二十一年)改為15道。是時,臨清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
宋初,廢道設路,路轄府、州,府、州轄縣。是時,臨清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魏郡。
遼、金承宋制,分其所轄治的北方為19個路。臨清屬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
元代,全國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下設路、州、縣。是時,臨清屬濮州,隸山東省。
明代,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廢路存府、州,全國分統於15個布政司,亦稱15個省。是時,臨清屬山東布政司東昌府。
清代通稱為省,全國初為18個行省,後增至22個行省,省下為府、縣兩級。是時,境內今屬8個縣市均隸山東省。臨清初屬東昌府、後為直隸州。
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80年間,域境建置無大變化。
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境域為濟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為東臨道。1928年廢道,境內各縣直屬山東省。1936年,全省下設12個行政區,區設行督察專員公署。魯西北為第六區,轄聊城、茌平、博平、東阿、陽谷、壽張、范縣、莘縣、冠縣、朝城、觀城、堂邑、濮縣等13個縣;臨清、高唐時屬第四區。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發生至1938年,除濮縣、范縣、觀城3個縣外,均為淪陷區。抗日戰爭爆發,共產黨領導下的縣、專區抗日民主政權逐步建立。1939年10月,魯西北行政委員會成立。1940年4月,成立魯西北行政主任公署,下設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4個專署。是時,聊城、東阿、陽谷、博平、清平、茌平等縣屬運東專署,冠縣、館陶、臨清、邱縣、堂邑、莘縣、朝城、朝北等縣屬魯西北專屬,濮縣、范縣、觀城、壽張等縣屬運西專屬。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魯西行署和冀魯豫行署合並,成立新的冀魯豫行署,轄7個專署,原魯西行署的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為第一、二、三、四專署,原冀魯豫行署的轄區為第五、六、七專署。是時,濮縣、范縣、壽張等縣屬第二專署;觀城、朝城、莘縣、朝北、聊堂、冠縣等縣屬第三專署,築先、陽谷、東阿、茌平、博平、清平等縣屬第四專署,館陶屬冀南行署第三專署,臨清屬冀南行署第四專署,高唐屬冀南行屬第六專署。同年12月,原屬冀魯豫行署第四專屬的張秋、第二專屬的壽張和黃河以東的崑山、東平等縣組成第八專署。
1942年12月,冀魯豫行署第一、四專署合並為第一專署,轄築先、陽谷、東阿、茌平、博平、清平、平阿等縣。
1943年,原冀魯豫行署第三專署與冀南行署第七專署合並為冀魯豫行署第七專署。是時,臨清、冠縣、衛東、館陶、宏毅、莘縣、堂邑、清平、朝北屬之。
1944年5月,冀南行署、冀魯豫行署合並為新的冀魯豫行署。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北方局,建立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個中央分局,同時恢復冀魯豫、冀南兩區行署,冀魯豫行署轄8個專署,冀南行署轄5個專署。是時,築先、陽谷、東阿、茌平、博平、清平、平阿縣屬冀魯豫行署第一專署,後改為第六專署,濮縣、范縣、壽張、張秋、觀城屬冀魯豫行署第二專署;後改為第九專署,臨清、館陶、冠縣、武訓、永智、莘縣及臨清鎮屬冀南行署第一專署,高唐屬冀南行署第二專屬。
1947-1948年8月,築先、東阿、聊陽、徐翼、茌平、博平、河西屬冀魯豫行署第六專署,壽張、陽谷、范縣、濮縣、觀城屬冀魯豫行署第九專署,臨清、館陶、冠縣、武訓、永智、莘縣、臨清鎮屬冀南行署第一專屬,高唐屬冀南行署第二專屬。
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屬平原省。聊城、陽谷、東阿、茌平、博平、堂邑、清平、冠縣、莘縣、高唐、壽張及聊城城關區(縣級)隸屬該區,濮縣、范縣、觀城、朝城屬平原省濮陽專區,館陶、臨清鎮屬河北省邯鄲專區。
民國元年(1912)降為縣,先屬濟西道,後改東臨道、德臨道。 1928年直屬省政府。 1936年屬山東省第四專置,轄十個區,第一區為城區,二至十區下轄517個村莊。 1945年9月臨清解放後,縣市分設,隸冀南行署第一專署。1948年5月升為專級市,翌年復降為縣級市。
建國後縣市分治,屬河北省邯鄲專署。 1952年11月,劃歸山東省德州專署,12月改屬聊城專署。1956年清平縣撤銷,將其二區(金郝庄)、三(王集)、四區(康盛庄)、五區(戴灣)劃歸臨清縣管轄。 1958年縣市合並,置臨清市,屬聊城專署。 1963年撤市復縣。 1965年3月將臨清縣衛運河西的尖冢、童村、下堡寺、呂寨、老官寨五個區劃歸河北省邢台專區,建臨西縣。同時將館陶縣的潘庄、八岔路兩個區劃歸臨清縣。 1983撤銷臨清縣,設立臨清市(國務院1983年8月30日批准)。
1996年8月12日,撤銷大辛庄鄉、老趙庄鄉,設立大辛庄鎮、老趙庄鎮(魯政函民字[1996]41號)。
1999年12月6日,撤銷八岔路鄉,設立八岔路鎮(魯政函民字[1999]35號)。
2000年6月13日,撤銷唐園鄉,設立唐園鎮(魯政函民字[2000]45號)。
2000年,臨清市轄3個街道、12個鎮、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694247人,各鄉鎮人口: 青年路街道 43948 新華路街道 58767 先鋒路街道 26007 臨東鎮 27834 胡里庄鎮 25233 松林鎮 33876 老趙庄鎮 40412 康莊鎮(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家鄉) 32010 劉垓子鎮 29094 魏灣鎮 24344 大辛庄鎮 33005 八岔路鎮 30384 潘庄鎮 31266 煙店鎮 36523 唐園鎮 36106 石槽鄉 28220 金郝庄鄉 24905 肖寨鄉 25292 康盛庄鄉 25197 戴灣鄉 26904 尚店鄉 29569 朱庄鄉 25351
2001年,臨清市轄3個街道、10個鎮、3個鄉:新華路街道、青年路街道、先鋒路街道、唐園鎮、煙店鎮、潘庄鎮、八岔路鎮、大辛庄鎮、劉垓子鎮、魏灣鎮、康莊鎮、老趙庄鎮、松林鎮、尚店鄉、戴灣鄉、金郝庄鄉。
2001年12月20日經山東省政府批准,撤銷大辛庄鎮,設立大辛庄街道辦事處。
2010年經省、聊城市、臨清市政府批准,撤銷尚店鄉、金郝庄鄉、戴灣鄉,設立尚店鎮、金郝庄鎮、戴灣鎮,原所轄區域、鎮政府駐地不變。
截至目前,臨清市轄4個街道、12個鎮。
3. 明朝多少年歷史呀
明朝有276年歷史。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始於明太祖朱元璋,亡於崇禎皇帝朱由檢。
明朝共有16個皇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
相關資料介紹: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至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境,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
明朝滅元後,蒙古族各部經過幾十年休養生息,逐漸強大起來。其中與明廷關系最為密切的,是一支稱作瓦剌的蒙古部落,已成為明廷最大的邊患。明軍出征僅一個月,大軍回師至土木堡時,被瓦剌軍追上,英宗被俘,王振為亂軍所怒殺,史稱「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明朝
4. 東辛庄有多少年歷史
1956年建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4年建鎮,1987年改東辛庄滿族鎮。1996年,面積83.5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轄東辛庄、西辛庄、孫嶺、興隆、周石、井河、南二檯子、胡家墳、傅家、東關站、西關站、田莊、陳屯、谷屯、張虎、半拉堡子、韓屯、王寶、西地19個行政村和東辛庄居委會。
2002年,撤銷東辛庄滿族鎮,設立東辛庄鎮,人口3.21萬人,面積82.29平方千米,轄東辛庄1個社區和東辛庄、西辛庄、孫嶺、興隆、周石、井河、南二檯子、胡家墳、傅家、東關站、西關站、田莊、陳屯、谷屯、張虎、半拉堡子、韓屯、王寶、西地19個行政村。[1]
5. 山西太原喬家大院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大院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距離現在已經超過250年的歷史了。
有兩次擴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擴建約在清同治年間,由喬致庸主持,第二次擴建為光緒中、晚期,由喬景儀、喬最儼經手;最後一次增修是在民國十年後,由喬映霞、喬映奎分別完成。從始建到最後建成現在的格局,中間經過近兩個世紀。雖然時間跨度很大,但後來的擴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構思進行,使整個大院風格一致,渾然一體。
6. 介紹家鄉山西陽高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陽高縣西漢置高柳縣,金改名白登縣,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稱現名。現轄7鎮6鄉。2000年總人口26.3萬。
陽高地處山西省東北部,北隔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與渾源、廣靈為界,西與大同縣毗鄰,東與天鎮縣、河北陽原接壤,總面積1726平方公里。
陽高縣境三面環山,北為雲門山,西為采涼山,南為六棱山,中部形成南北兩個盆地。最高的六棱山,海拔2420米。山區佔全縣總面積的31.7%,川區佔36.5%,丘陵區佔31.8%,近於三分天下。境內有桑乾河、吾其河、白登河、黃水河的黑水河。
陽高縣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7.1℃,無霜期約125天,降水量400毫米。
陽高盛產穀子、黍子、豆類、莜麥、山葯蛋、高梁、玉米、胡麻、白麻和甜菜。境內多山丘陵,林業資源豐富,有木瓜、玫瑰和枸杞等。王官屯鎮的檳沙果、京杏、杏脯和羅文皂鎮的元白菜馳名國內外,是全國7大蔬菜生產基地縣之一。
地下礦藏探明的有金、鐵、銅、煤、石灰石、石英石、鐵礦石、鉀長石等22種。
「許家窯人」遺址是在1976年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北京人」後裔居住的地方,位於古城鎮許家窯村,這一發現彌補了從「北京人」到「峙峪人」之間的空白,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分布在下深井鄉、長城鄉天橋等處。列入省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有雲林寺,位於縣城西南隔,始建於明代。還有聞名中外的古長城。
[編輯本段]交通
京包鐵路以及大同至河北積兒嶺的干線公路穿經境內城關;南部有大同至河北陽原的干線公路通過。西南部連接著內蒙古,此外各鄉鎮交通比較方便,縣城通往公路簡易多條,各鄉鎮間通汽車,大多村莊可通行大車。
縣城西面的土長城是山西與內蒙古的邊界,也是古代留下的歷史.
[編輯本段]風景名勝
境內古跡有位於縣城內西隅的雲林寺,現存明建的大雄寶殿及雕梁壁畫,乃古建藝術之精品。此外,縣城東南30公里的古城墓群,為漢代墓群遺址。
[編輯本段]特產
陽高縣盛產京杏,歷史悠久,主要產區在陽高縣王官屯鄉西部的都司口、惡石、康窯、花窯、胡窯、唐窯等處,屬采涼山一帶。
京杏,品種繁多,有成熟季節早的「土杏」,有外青里黃的「青皮杏」,有形狀似雞蛋的「桃接杏」,亦名「雞蛋杏」,還有色彩紅艷的「紅杏」,果實肥厚、酸甜可口的「京杏」。「京杏」中,有核仁不苦與苦仁兩種,其中,以杏仁不苦的京杏為上品。
王官屯鄉產的京杏個兒大均勻,肉厚味甜,核小杏仁甜,顏色黃里透紅,以色、味、香、形俱佳出名,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京杏營養豐富,果肉廣為食用,內含蛋白質、脂肪、糖分以及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甜杏仁可直接食用,亦可配製菜餚中的冷盤上宴席。苦杏仁經泡製後,可制杏仁霜、杏仁茶、杏仁露、杏仁糖、杏仁豆腐、杏仁罐頭等。此外,杏仁還有較高的葯用價值,有止咳、平喘、潤肺、止血、散寒、驅風等功效。
陽高杏仁、陽高京杏,已成為名牌產品走入市場。同時,製成杏脯,包裝加工後出口銷售。陽高杏脯,打入市場,在日本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香港地區產生影響,人們稱之為「中國名貴小食品」。
經濟發展
陽高縣水多地廣草豐,區位優勢顯著,人文資源豐富,生態環境怡人,陽和大地呈現著蓬勃的生機,蘊藏著無限的商機。
在地理位置上,陽高縣東距首都北京320公里,西去煤都大同52公里,南下省會太原350公里,北距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230公里,距中蒙邊界二連浩特市400公里,距大同飛機場45公里。境內有兩條鐵路{京包、大奏)、一條高速公路(京大)、兩條國道(大塘、大張)及一條省道(神豐公路),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1177公里,公路密度68.2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縣基本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國省道為骨架,以縣鄉公路為依託,干支結合、銜接順暢、保障有力的公路交通網路。
在資源上,礦產資源亟待開發境內主要有石灰石、石英石、金、鐵、煤、鎂等十四種礦產資源。煤炭現探明井田面積13.5平方公里,有工業地質儲量4073萬噸,可開采儲量2851.1萬噸。鐵礦石現探明儲量300萬噸,從地質構造、賦礦地層來看,估算儲量近2000萬噸,目測品位在20—65之間。花崗岩儲量585萬立方米,石灰岩儲量270億噸,石英石400萬噸,白雲岩5000萬噸,磷礦1775萬噸(未利用)。
陽高縣土地資源地廣價廉,全縣國地總面積250.2萬畝,其中農用地160萬畝,建設用地為11.7萬畝,未利用地為78.4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1%)。「十一五」期間,全縣計劃新增建設用地11.92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8%。按照國土資源部對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標准,陽高縣土地等級為14等,每平方米出讓價格為84元。在大同市七縣四區中屬最低類別,我縣土地基準價格為每公頃84萬元。
陽高縣還有前景廣闊的地熱溫泉資源,全縣地熱田面積2.3平方公里,熱能為5.742MW。水溫25—32℃,熱水資源量為2200m3/山水溫43℃,熱水資源量為1200m3/d。地熱水水質以重碳酸鈣型水為主,水質位居全省前列,鋰、鍶、硒等28種微量元素含量居華北地區之首。礦泉水水質優良,1994年被地礦部評定為鋰鍶偏硅酸復合型飲用天然優質礦泉水,並獲得省級證書。地熱溫泉是洗浴療養的理想水源,開發前景廣闊。
陽高縣電力通訊保障有力,境內共有220KV變電站一座,110KV變電站2座,35KV變電站7座,電力總容量37450KVA。有110KV線路3.3公里,35KV線路109.74公里,10KV線路904公里,完全能夠滿足各類企業的用電需求。電子商務和信息化發展迅速,已建成現代化的移動、聯通通信和數據通信網路。教育、商業現代服務業等基礎設施齊全,功能齊備。
陽高縣文化積淀底蘊深厚,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豐富。全縣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5個,其中國家級3個(人類發祥地之一的許家窯人遺址、規模空前的古漢墓群、氣勢恢宏的明代建築雲林寺),省級文物1個(距今2000多年我國現存最早的古長城)。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有50年代毛澤東主席親筆批示的大泉山水土保持典型,北嶽恆山最高峰一六棱山主峰黃羊尖腳下的漢白玉石林、羅文皂怪坡、夏季滴水成冰的秋林冰洞、春季杏花綻放的雪海長廊等奇異美景舉不勝舉,民間藝術「二人台」唱晌京城,聲名遠揚,2007首屆「二人台」藝術節成功舉辦;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滑銀山鼓樂隊、200多年歷史的李滿山道樂享譽國外;民間工藝絢麗璀燦,精美的皮革製品、刺綉、剪紙、泥塑、布藝等地方特色產品在周邊地區曉有知名度。
陽高縣人力資源豐富充足,陽高縣人力資源豐富,全縣共有農村勞動力10.8萬人,富餘勞動力3.5萬人,本地勞動力月工資水平在1000元左右。全縣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998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45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2055人,初級專業技術人員5998人。
陽高工業園區騰飛在即,2002年以來,陽高縣規劃建設了龍泉工業園區,現為山西省循環經濟試點園區,該園區緊傍京包鐵路和大張公路,距大同市區36公里。園區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3.5萬畝),區內地勢平坦開闊,地下水資源豐富。投資1億多元,園區基礎設施基本實現了「六通一平」,水、電、路、油、通訊等綜合服務均已配套。目前,園區正在興建和已經達成投資意向的大型骨幹項目達20多個,總投資額近200億元。總投資1.57億元的綠苑飲品10萬噸杏仁露生產線項目已經建成,總投資11億元的中亞合資3萬噸氯丁橡膠項目、總投資5.89億元的2X50MW熱電聯產項目、總投資2.75億元山西龍騰水泥有限責任公司2500~d干法水泥生產線項目、總投資1.1億元的恆泰制葯項目、投資7000~元的利德纖維10噸碳纖維高科技項目等一批高新工業項目2008年年底將陸續建成投產。另外,總投資170多億元的大同雲岡啤酒集團、大同星宇人纖公司、大同市煤氣化總公司、同煤集團300萬噸鋼鐵技改四個整體搬遷項目也將逐步入駐工業園區。通過3—5年的不斷發展,園區力爭實現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上繳稅金超伯億元的目標。
陽高縣擁有高效便捷的招商平台
1、政策優勢
陽高縣享受國家扶貧開發和山西省「兩區」開發有關優惠政策。另外,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大同市享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大同市陽高縣等6縣(區)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山西省被確定為全國唯一的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省份、生態省建設試點和發展循環經濟試點省份,為上項目、搞建設、促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縣政府決定,在我縣境內新辦外商投資企業免收縣級規費。
2、政府服務
項目審批實行」一條龍」服務。受投資者委託,縣政府負責為投資者辦理一切審批事項。在各種申請材料齊備完善的情況下,審批權在本縣的,3個工作日辦妥所有上報手續,並由縣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在省市公布的辦結時限內協助辦妥上級審批手續。 對重點企業進行掛牌保護,實行「封閉式」管理。按照同一部門之間相互合並、不同部門之間相互聯合、上下級部門之間相互同步的原則,實行聯合執法。企業有權拒絕未經縣政府批準的隨意檢查收費。
純朴友善、誠實守信、熱情好客、開拓進取的陽高人民,竭誠歡迎中外客商和有實之士來這里投資創業,大展宏圖,攜手共創美好的明天。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西漢置高柳縣,屬代郡,為西部都尉治。東漢末代郡來治,縣遂廢。晉復置,仍稱高柳。北魏永熙年於縣置高柳郡,北齊時郡縣俱廢。遼置長青縣,屬大同府。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白登縣,以白登河流貫其間,故名。
元至元二年(1265)廢白登縣為鎮,入大同縣。尋復置縣,屬大同路。明洪武初縣廢。故治在陽高縣南二十五里白登村。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陽和衛,屬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宣德元年(1426)徙高山衛來此同治,屬大同府。嘉靖二十六年(1547)設大同東路。清初改陽和衛為陽高衛,屬大同府。順治六年(1649)大同府來治(八年復還故治)。雍正三年(1725)改為陽高縣,屬大同府。抗日戰爭時期在本縣南部山區建立了陽高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察冀邊區,1948年全縣解放。
1993年7月,陽高縣屬大同市。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陽高縣轄8個鎮、5個鄉:龍泉鎮、羅文皂鎮、大白登鎮、王官屯鎮、古城鎮、東小村鎮、友宰鎮、獅子屯鎮、長城鄉、北徐屯鄉、下深井鄉、馬家皂鄉、鰲石鄉。
龍泉鎮
轄:西北街村、西南街村、東南街村、東關村、南關村、八里台村、青順堡村、義合村、顏家溝村、胡窯村、花窯村、張小村、龍泉寺村、富貴村、景家廟村、興隆巷村、李官屯村、舊孫仁堡村、謝家屯村、燕家堡村、新孫仁堡村、太師庄村、守口堡村、鹿角溝村、小龍王廟村、磚樓村、乳頭山村、虎頭山村等。
羅文皂鎮
轄:羅文皂村、吳家堡村、莫家堡村、楊家堡村、柳林村、孤山村、平山村、許家園村、鎮門堡村、管家堡村、陳家堡村、五墩村、大元溝村、小元溝村、馬道溝村、角菜坪村、榆樹溝村、太平堡村、席家灣村、十九墩村、三墩村、七墩村、謝庄村、二墩村等。
大白登鎮
轄:大白登村、曹庄村、石庄村、王家堡村、小白登村、高官屯村、大泉山村、南楊官屯村、四百戶村、陳官屯村、高山屯村、周官屯村、普家梁村、四姓庄村、張園村、潘寺村、腰庄村、趙家寨村、張連庄村、上富家寨村、下富家寨村、賀塔村、賞家莊村、閆家屯村、田家屯村、劉指揮庄村、杏園村、田家寨村、吳家屯村等。
王官屯鎮
轄:王官屯村、南沙嶺村、楊庄村、大安灘村、北沙嶺村、張庄村、小安灘村、十里台村、楊官屯村、北唐窯村、南唐窯村、劉窯村、蘆窯村、樊窯村、許窯村、康窯村、惡石村、都司口村、重興鎮村、閆家坊村、邢家堡村、朱家窯頭村、半坡村、東常安堡村、西常安堡村、河兒屯村、馬官屯村、上泉村、錢家堡村、閆家台村、隨士營村、高牆框村、鵝峰澗村、正峰澗村、東李家皂村、西李家皂村、兩家營村、柳溝村等。
古城鎮
轄:古城村、許家窯村、趙家村、魯家灣村、單家窯村、東靳家窪村、西靳家窪村、下娘城村、西要泉村、寺塔村、昝娘城村、上娘城村、水泉窪村、下神峪村、碾兒屯村、靳家窯村、東雷庄村、西雷庄村、上神峪村、彭家窯村、南仁窯村、麥早村、趙石庄村、箭插村、靳娘城村、下辛庄村、郝家窯村、上辛庄村、東山莊村、西山莊村等。
東小村鎮
轄:東小村、西小村、峪家窯村、韓家梁村、東營村、西營村、神泉寺村、講理村、尉家小堡村、神泉堡村、孫啟庄村、下馬澗村、上馬澗村、永安堡村、第十其村、大咀窯村、神泉窯村、黃庄村等。
友宰鎮
轄:友宰村、西團堡村、東團堡村、大峪口村、坊城村、秋林村、東冊田村、大辛庄村、前貴仁村、後貴仁村、王官掌村、屈家窯村、黃土坡村、桃兒溝村、小北溝村等。
獅子屯鄉
轄:獅子屯村、東雙寨村、西雙寨村、汪家屯村、下樑源村、上樑源村、潘家屯村、吳家河村、羅家屯村、任家窯村、蘇家窯村、高家窯村、山口頭村、水泉窯村、後營村、上吾其村、下吾其村、前營村、新楊塔村、楊塔村、青介山村、董家屯村、鞍馬溝村、侯官屯村、燕窩村等。
長城鄉
轄:二十六村、鎮邊堡村、銀要溝村、善友溝村、黃彥溝村、九對溝村、小二對營村、大二對營村、天橋村、郭家坡村、范家窯村、斗林村、閆家窯村、龐家窯村、羅嶺村、胡成嶺村、牛馬河村、宋家溝村、十九梁村、三墩村、六墩村、磚墩窪村、十墩村、堡子灣村、鎮宏堡村等。
北徐屯鄉
轄:北徐屯村、南徐屯村、紀家莊村、夏家場村、馬家莊村、沙河台村、姚家莊村、王家莊村、柳家泉村、喬家坊村等。
下深井鄉
轄:中家溝村、新團堡村、下堡村、賈庄村、觀上村、豐稔山村、小堡村、磚井村、西坨村、上堡村、西中佃村、深井窪村、上佃村、東中佃村、東坨村、東水頭村、上深井村、孫家港村、賈峰村、下佃村、張官屯村、金家莊村、官莊村、橋頭村、董家莊村、滴滴水村、王千戶嶺村等。
馬家皂鄉
轄:馬家皂村、安家皂村、定安營村、龍池堡村、興隆堡村、強家營村、東要泉村、袁家皂村、西一柳營村、東一柳營村、張家窯村、同慶窯村、右所窯村等。
鰲石鄉
轄:鰲石村、南徐村、東馬營村、西馬營村、南曹庄村、梁營村、亂石村、龍堡村、榆林村等。
7. 陽高姓曾哪個村
王官屯鎮東常安堡村,這個村子姓曾的多
8. 明朝有多少年清朝呢
明朝276年,清朝276年。
1、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
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 ,以應天府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2、清朝
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一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清朝後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迫末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8)東常安堡村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一、明朝歷史大事介紹
1、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准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 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2、土木堡之變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
土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
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
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當時京師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
於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開門,於謙等大臣私立郕王為帝,並親自守城拒絕也先送英宗回京。
二、清朝歷史大事介紹
1、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2、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
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
9. 中華民族有著多少年的文明歷史
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文明歷史。考古學家通過對眾多遺址開展的大規模研究,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有5000年文明,這些遺址分別是浙江餘杭良渚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中華民族有著多少年的文明歷史
良渚遺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良渚街道境內,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為華夏族先民所創造,華夏文明的源頭之一,存在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屬於堯舜時期。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村,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距今約4000年左右。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區境內,年代約為距今3800至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