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婦女講究的「三從四德」具體是指啥
“三從四德”是古人根據“內外有別”的原則,以儒家禮教對婦女在道德、行為、修養方面的規范要求,具有極為濃厚的古代禮教特點。作為中國古代婦女最為重要的行為准則和道德規范,很多人認為“三從四德”本質上就是對女性壓迫的一種象徵,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算全面。
如上所述,“四德”其實更多是從品德修養方面對女性的要求,雖說其中有些要求較為苛刻,但其中有些其實現代仍然適用,畢竟提高道德修養並沒有什麼不好。
對於“三從四德”,其實不難看出其主要是在特定時代,出於某種需要所產生的,且一直在隨著社會的變化而在發生變化。不可否認,“三從四德”中的確蘊含著對女性的束縛和壓迫,但綜其內容來看,其實也並非全為糟粕。
B. 古代女子的「三從四德」是指哪三從哪四德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婦女應有的品德,三從是未嫁從(聽從)父、既嫁從(輔助)夫、夫死從(撫養)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工)。
「三從四德」,是一種中國古代女性的道德規范,是為適應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范要求。
有明文規定的「內外有別」始於西周。周滅商,建立了第一個血緣貴族統治的包括嫡長子繼承製、分封制等的制度文明,史稱「周公制禮」。權位和分配和繼承需要確定貴族男子本位的婚姻、家庭制度作為組織上的保證,劃分男女分工位置以排除婦女在政治和軍事活動的參與,男女內外有別的制度習俗形成了。
內外有別的意義不在於「分」與「別」,而在於男性外部空間和職分是無限的、開放的、重要的和有發展潛力的,而婦女的內部空間是有限的、封閉的、循環的和被貶低的。婚姻家庭也是內(男)本外(女)末、男主女從。「內外有別」成了了維護家長制、決定對婦女的「三從四德」等一系列的規條的依據,是幾千年男尊女卑的基礎並得以延續的根源。
C. 中國古代女人三從四德是指哪些
一、「三從」指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二、出處: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准,即「三從四德」。
三、具體解釋:
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里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順從、跟從」之意,而是「輔佐、輔助」的意思。(《儀禮·喪服·子夏傳》)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言」,要有知識修養,言辭恰當,語言得體;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最後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周禮·天官·九嬪》)
D. 古代通常所說的女人三從四德是指哪些
三從四德
定義、源流
「三從四德」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在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范要求。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但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體);《周易》中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恆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制寡婦改嫁等。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准即「三從四德」。
E. 歷史上的三從四德,究竟指的哪三從哪四德呢
“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沒水而死。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雲爾。”
——漢代建安年間,一個小官的妻子劉蘭芝被婆婆趕回了娘家,為了表示對丈夫的忠貞她發誓不再嫁人。奈何這位女子太過美麗引得大官之子的喜愛,而她的兄長完全不顧妹妹的感受,強迫其出嫁。作為古代女子,劉蘭芝拒絕不了如父親一般的哥哥又不想辜負丈夫,最後和丈夫殉情而死,這個故事被流傳千古。
董仲舒在儒家思想中融入道家的陰陽思想,認為男女是陰陽調和,但是又因為男子的社會地位會高於女子,並且主要承擔著養家糊口的力量工作,女子則承擔的是比較後勤的工作,所以就又有了“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妾受命於君,妻受命於夫”的判斷,自此夫妻之間“兼”變成了不平等的關系。
那個時候的女子如果學習讀書寫字,完全不會像科舉的男子一樣讀四書五經,而是一些專門為了女子教育編寫的書籍,比如東漢班昭寫的《女戒》,將對女子的三從四德教育完全融入從小的教養,女子的刻板形象也深入骨髓。
到了明朝,學堂教育已經發展得十分旺盛了,對於女子三從四德的教育甚至出現了專門機構——女教。這種機構一般是大戶人家或清流世家在自家內宅開設。一般對女孩有培養需求的人家都會搶著把孩子送到這種地方進行專門學習。
而明代的女性教科書也多了起來,徐皇後的《內訓》、呂得勝的《女小兒語》、陸氏《溫氏母訓》以及呂坤的《閨范》和《昏前翼》等,都是介紹的女子待字閨中,出嫁之後如何自處的書籍。
女子的三從四德最後是在近代解放的過程中漸漸被廢除的,可是直到現在,一些比較封閉的地方,甚至是社會大眾依舊存在著刻板形象——“全天下男人都可以犯錯,但是對女人的容錯率卻低很多”。
而我希望在時代的逐漸發展中,這種思想能夠完全被男女平等取代。
小袁有話說
古代出現三從四德是為了迎合封建社會的統治需求,是封建時代的產物,裡面有許多糟粕,也不乏一些好的東西。
比如婦德要求妻子勤儉持家,維護好一個家庭,這種觀念對當今家庭維系是有支持作用的,但是更多的壞東西,限制著這群女子的自由。她們不能像男子一樣自由外出,尋歡作樂,也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理想,只能一輩子困在一方小小天地之中。
如果換成是現代女子穿越到古代,一定會驚訝於她們的卑微,而古代女子穿越到現代呢?又會不會驚訝於我們的自由和平等?
我們現在回顧三從四德這樣的思想,並不是想要去批判些什麼,而是說想要向大家展示歷史的遺跡,在不忘記歷史的基礎上進行發展,讓整個世界變得更加美麗明亮。
F. 古代女子有"三從四德" 這是怎麼由來的具體指的是什麼
古代女子有"三從四德" 的由來: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從" 具體指:
「三從」中的第一個就是未嫁從父,意思是女孩子在沒嫁人時要聽從父親的教導,不要隨便反駁長輩的教導,他們說的大部分都是對的。
第二個「從」的意思是女孩子出家後就要輔佐丈夫,幫助丈夫一起持家執業,當然也要以丈夫的主意為先,聽丈夫的話。並且把公婆的日常生活也給照料了,然後還要給丈夫生兒育女。
第三個「從」是說如果丈夫去世了,那女人就需要堅持自己的本分,最好不要改嫁,而是要撫養教育子女成人。
「四德」具體指:
「四德」第一個的就是「婦德」,這說明作為女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品德。只有品德好了,才能正身立本。
「四德」第二個是「婦言」,它的意思是女人還是說話要得當,不能說不該說的話。
「四德」第三個是「婦容」,容是容貌,就是說女人的相貌最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要端莊穩重,衣服要穿好要得體。平時要勤於打掃,按時沐浴,講究衛生。
「四德」第四個是「婦工」,就是說女人要在男人在外努力養家的同時有治家的本領,要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把家裡治得井井有條。
(6)女人三從四德在歷史哪個派別擴展閱讀:
「三從四德」是男權社會的產物,在中國古代,對女子的修養、行為、能力、道德各方面進行的規范要求。「三從四德」是古代的禮儀規范,畢竟使用在古代和舊社會,有不妥也內涵精髓,新時代的女性,我們要正確理解,謙遜面對。
「四德」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的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封建社會對婦女的綜合要求。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習俗之一,「三從」與「四德」的合稱。
「三從四德」,是一種中國古代女性的道德規范,根據「內外有別(即男外女內的社會分工)」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范要求。
G. 古代女人的三從四德是指哪些
「三從四德」,是一種中國古代女性的道德規范,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范要求。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工。三從四德對婦女有重要意義。
1、含義
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里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順從、跟從」之意,而是「輔佐、輔助」的意思.。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言」,要有知識修養,言辭恰當,語言得體;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最後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
2、出處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一詞見於《周禮 天官 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准,即「三從四德」。
3、影響
有明文規定的「內外有別」始於西周。周滅商,建立了第一個血緣貴族統治的包括嫡長子繼承製、 分封制等的制度文明,史稱「周公制禮」.權位和分配和繼承需要確定貴族男子本位的婚姻、家庭制度作為組織上的保證,劃分男女分工位置以排除婦女在政治和軍事活動的參與(而在商朝還有商王的妻婦如婦好等率兵作戰、主持祭祀和農政大事的記錄),叫婦女退回家庭。男女內外有別的制度習俗形成了。
內外有別的意義不在於「分」與「別」,而在於男性外部空間和職分是無限的、開放的、重要的和有發展潛力的,而婦女的內部空間是有限的、封閉的、循環的和被貶低的。 婚姻家庭也是內(男)本外(女)末、男主女從。「內外有別」成了了維護父家長制、決定對婦女的「三從四德」等一系列的規條的依據,是幾千年男尊女卑的基礎並得以延續的根源。
H. 古代女子的三從四德指得是哪三從哪四得
三從四德」出自五經中的《禮記》,「三從」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年從子。從是被負責、負擔的意思。「四德」是我們古代女子的人格培養目標,為「德、言、容、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