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史學概論 什麼是歷史主義原則
歷史主義原則:歷史主義是運用歷史方法研究人類歷史時遵循的基本原則。一切史學研究,都要從歷史事實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都要用發展的眼光,站在歷史進步的立場上研究歷史;都要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都要重視歷史的內在聯系,尊重歷史的客觀規律;都要批判繼承地對待歷史遺產。
❷ 怎樣認識中國古代史學的信史原則
中國古代對歷史記錄非常重視,的確保留了大量的文字技術甚至是當事人的言、行,甚至是當事人的著作、書信等,其現實原則指導了大量寶貴的史料記錄,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知識是為統治者提供經驗教訓,有一定的階級性和時代性。
❸ 唯物史觀給史學研究提供的哪些基本原則
唯物史觀指出社會歷史總是"現實的人"的社會歷史,馬克思認為" 社會本身
即處於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歷史不能游離於"現實的人"之外
它實質上是人的實踐活動造成的現實運
❹ 能說說什麼是歷史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史學概念,范疇和觀點,原則,原理嗎
1.辯證法+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
2.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
1+2=馬克思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又稱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歪曲為經濟唯物論。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歷史理論,它既是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又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必然結果。自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創立了這一嶄新的歷史觀以後,它不斷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內容上不斷充實,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並且還將在新的實踐中繼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科學思想中的偉大成果,為人類認識開辟了一個新的廣闊的科學領域。實現了整個社會歷史觀的變革,實現了哲學的變革,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奠定了歷史理論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對歷史發展起決定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方式是
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方式是
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是生產方式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和更替的歷史,這就為確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原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既然人類社會的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的歷史,那麼人類社會的歷史也首先是物質生產者的歷史;既然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那麼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的活動,對於社會的發展也就起著決定作用。這就從根本上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歷史唯物主義指明,人民群眾首先是通過物質生產活動,並且通過在這個基礎上所進行的階級斗爭、社會革命、社會改革以及精神領域等方面的活動,來創造歷史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供給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會物質生活資料,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以其實踐活動為創造精神財富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萬創造者的偉大的力量和智慧,為人類社會提供不可勝計的精神財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類社會經歷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演變,都必須通過人民群眾自覺的革命斗爭,勞動人民是革命斗爭的主力軍。總之,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正是人民群眾的活動,而不是哪一個個人的活動, 體現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趨勢,決定歷史發展 的方向和歷史的結局。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 力量,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當然我們不能忽視傑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貢獻但要記住: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成功的偉大人物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知識。英雄的出現是必然中的偶然。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沒有毛主席我們將會再多摸索幾十年。毛主席是人民的一盞明燈,他的出現給人民指明了道路,但是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人民群眾的基礎上,一個沒有人民群眾基礎的人,是不可能成為歷史偉人的,不會成為英雄。英雄的成敗個人的才能重要,但是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他是不會成功的。理解了這一點,你也該知道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了。英雄人物的出現只是加速了歷史的進程,並不等於他可以一個人成功!
❺ 中國歷史研究應當堅持什麼原則
歷史研究的原則是「論從史出」,這就決定了辨別史料的價值與真偽是研究的前提和關鍵.
歷史主義原則是史學研究的基本原則。一切史學研究,都要從歷史事實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都要用發展的眼光,站在歷史進步的立場上研究歷史;都要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都要重視歷史的內在聯系,尊重歷史的客觀規律;都要批判繼承地對待歷史遺產。
政治學家一般都承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價值。承認歷史的態度和方法是政治研究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基礎。歷史研究法曾經是政治學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中國古代,許多有關政治制度的著作都是由歷史學家撰寫的。在西方,採用歷史研究法有影響的學者,有法國的孟德斯鳩、德國的沙維格尼、英國的S.H.梅因。歷史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決政治制度的現狀及其演變趨向。但不是斷章取義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現狀,而是系統地研究它們以往的發展及其變遷的原因。歷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發展歷史,從各種事件的關系中找到因果線索,演繹出造成制度現狀的原因,推測該制度未來的變化。
❻ 蘭克認為研究歷史應有的態度是什麼
蘭克認為研究歷史應有的態度是:研究歷史必須基於客觀地搜集研讀檔案資料之後,如實地呈現歷史的原貌,他的這種史學主張,被稱作「蘭克史學」。
史學思想:
1),蘭克史學的核心是客觀主義—「據事直書」。他認為,歷史學家必須保持一種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觀態度,決不可出於政治或宗教等原因帶有偏見。歷史學家的根本任務是弄清歷史事實,把過去發生的事情如實地用文字再現出來。歷史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決不能心存實用的目的,只應追求事實真相,不應褒貶是非。
2),蘭克史學歷史研究方法的原則是史料高於一切。歷史學家要弄清歷史事實的真相,唯一途徑就是窮本溯源,收集原始資料並加以科學的考證:要考察那些「目擊者」是如何記載事實的,要讓史料本身說話。
3),蘭克所創立的史觀後來被稱為歷史主義,其核心是堅持歷史的個別性和獨特性即歷史的特殊性。
4),歷史是帝王將相的活動。歷史學家只能以此為依據進行專題研究,再現他們的活動,但不能作理論上的概括。他認為歷史研究的是個別的、具體的、獨特的事件。至於揭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因果關系,不是歷史學而是哲學的任務。因此,歷史不過是一幕幕不相連續的偉人的活動,裡面沒有什麼必然的規律。
5),蘭克生平篤信宗教,他用神秘的基督教神學解釋歷史:「在全部的歷史進程中,上帝是無所不在的,是到處顯現的。歷史上的每一件大事都證明是上帝的意志,每一個關鍵性的時刻都證明上帝在主宰一切。」
❼ 中國古代編寫史書有哪些原則
「良史」的標准:
答:①不虛美,不隱惡。不詭辯,不抑抗。寫史的人要「直書」而不能「曲筆」,不能憑借史官的好惡來評價他人和寫史。更不能因為一些外在的因素來左右自己的寫作,史書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懲惡勸善,秋季良好的社會風尚,必須以直書為貴,使亂臣賊子有所畏懼。敢於真實的記載歷史。
②辭多勸誡,有益於風化;而不是單純的記錄史實。
③史料要真實,要維護歷史記載的真實性。要認真的分析史料的真實性,不能拿過來就用。我認為不能都用文士來修史,因為文人更加的重視辭藻,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連篇累牘、雅好麗辭、文辭繁冗的現象,而不是文辭質簡,微言大義。
④文詞簡約,不冗雜;詳略得當;論述有理有據,史實與史論要結合。要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
⑤劉知幾「良史」要有史才、史學、史識;寫史的人不僅要有才能和學問,更要有統領才和學的史實。章學誠認為「良史」還要有史德,使史學家在修史的時候不使氣、不恣情,憑主觀認識超越歷史的客觀真實,造成對歷史的歪曲。
❽ 怎樣認識中國古代史學的信史原則及其歷史局限性
我國信史是官休歷史,這種歷史是一種成王敗寇的歷史史觀,對於當時的對抗著基本上是詆毀難以客觀。
在深刻的歷史辯證法的基礎上,從客觀的歷史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理解歷史人物的思想與行為,以及各種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得以存在的理由。
在具體的研究實踐中,要把具體的歷史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從具體的歷史環境出發,考察問題,一切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移,要重視基本的歷史聯系,既要把問題放到歷史發展的時間脈絡中考察,其前因後果,也要注意其與就周圍事物的聯系。
特別是與一定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的聯系,同時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批判地繼承一切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而這一切又一定要建基於對歷史發展總體趨勢的辯證的,宏觀的把握之上。
(8)歷史史學原則是什麼擴展閱讀:
由於人的主體意識結構諸因素的影響,對歷史人物、事件等一切歷史現象所做評價有可能出現差異,封建史家可能視某些帝王為絕代明君,但人民大眾卻有可能視其為剝削者、壓榨者的總頭目、總代表。
在不涉及政治態度、階級觀點等等,都從科學、客觀的立場出發的情況下,也會出現不同的歷史評價,如有人認為明中後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如同西方文藝復興以及啟蒙思想,是資本主義萌芽的伴生物;有人則堅決反對「啟蒙說」。
再如有人認為岳飛是民族英雄,有人則不認為是,即持前說者中亦有分歧意見。但這並不是說歷史評價就沒有較為一致的標准和原則,但這種較為一致的准則一般比較概括和抽象。
比如劉知幾評價史學家及史學作品的准則是史才、史識、史德三者的統一,這一點我們至今仍可接受。不過史德究竟何指、史識究竟何謂,在不同的時代是有差別的。
❾ 歷史原則是什麼
我歷史原則應該是指正視歷史吧:
怎樣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目前眾說紛紜.我試著提出五項原則.供大家一哂.何謂歷史人物?我想.簡單地理解.已經故去的過往的人物就是歷史人物.這里包括兩點.一是肉體上已經不在人世了,二是時間上已經是過去時了.當然.過去的時間有長有短.涉及的人物有大有小.這就有古代的近代的現代的當代的各色人等.都是我們所說的歷史人物.
怎樣評價他們.應該有五項原則:
第一.階級原則.簡言之.也就是階級分析的原則.在歷史研究中.運用階級分析的原則.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者.應該是毫無疑義的.即使是現在.也應該運用這個有效的原則. 當前.不是運用不運用的問題.而是如何運用的問題. 階級社會中.我們當然要站在被剝削階級一方.謳歌他們反抗壓迫.反抗剝削的英雄行為.但是.這種謳歌.不應該是教條的.僵化的.而應該是辯正的.唯物的.不能無原則地美化.無限制地拔高.如對農民起義的研究就存在這個問題.我們常常不自覺地美化或拔高農民起義.在太平天國起義的研究中就存在這種現象.太平天國是完全應該肯定的.但是.對它的研究存在過分美化的傾向.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現在.就應該恢復太平天國的本來面目.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把豐富多彩的歷史簡化為農民起義斗爭史或儒法斗爭史.就是階級分析原則的教條僵化運用的極端典型.
第二.歷史原則.這是一個不可或缺而又經常被亂用的原則.歷史原則.就是要用彼時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我們不能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這里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把歷史人物現代化.賦予他們很多現代色彩.農民起義領袖.則被美化為[高.大.全"式的無甚瑕疵的英雄.現在.銀幕上的帝王.則被過度美化了.另一種是把歷史人物妖魔化.文革中間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一律視為歷史垃圾.統統加以擯棄.這兩種傾向都是要不得的.
第三.大節原則.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上的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偉人往往不是聖人.偉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慾.也有喜怒哀樂.因此.偉人也必然有失誤.也必然有錯誤.這些.有的是有意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總之.我們歷史學者看待歷史人物.應該看他們的大節.看他們對歷史的貢獻.如秦始皇.我們看他.主要是看他對統一中國所做出的貢獻.他的所作所為促進了歷史的發展.但是.他的焚書坑儒.無論如何是不能肯定的.我們既不能因為他大搞焚書坑儒.而否定他的歷史貢獻,也不能因為他的歷史貢獻.而美化焚書坑儒. 此外.我提出一個個人見解.就是對歷史偉人不能進行道德評判.亦即道德評判不能改變偉人的歷史地位.在常人看來的十分重要的如男女生活作風問題.或者真誠虛偽問題.對於歷史偉人來說.都不成其為問題.因為有很多問題.不能證實.即或證實.我看也毫無意義.因為.這些都是小節.歷史學者評價歷史人物.是看他的大節.而不是小節.搜索細節.小節.那是小說家的事.
第四.雙贏原則.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國.在她形成的歷史進程中.在現在疆域的版圖內.曾經多次出現過國中有國的歷史現象.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遼金史專家張博泉教授說:[國中有國.族中有族.這是歷史上常見的."他在分析金與宋之間的關系時說:應當承認在中國境內的各兄弟民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女真族是中國民族的一個成員.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政權.而且構成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朝代.這是分析金.宋戰和史所必須肯定的一個前提.這就是說.不能用中國民族的主體漢族來代替整個中國民族這個概念.
第五.兩點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兩點論.不能一點論.如評價曾國藩.就存在這個問題.曾國藩曾經嚴酷鎮壓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由此.他數十年來一直被定為劊子手.賣國賊.衛道士等.成了歷史上反面的典型.但是自90年代以來.人們對他的評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毛澤東對曾國藩的評價也公諸於世.使世人受到很大的震動.毛澤東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這是1917年毛澤東24歲時在一封信里寫的. 馬東玉教授說:[毛澤東是對曾國藩評價極高者.他在探索`本源`.自我錘煉.治學態度.生活習慣.文章氣質.鍛煉身體.軍事原則等方面.都曾把曾國藩作為楷模去學習.這雖是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前的事情.但曾國藩對他諸多方面的影響卻是深刻而長久的.這是個很大的題目.這里不過是舉例而已."他又說:[本世紀中期到80年代.大陸是全盤否定曾國藩的.原因是他鎮壓起義.他捍衛封建傳統.而當時是全盤否定封建意識形態的.如今政治思想解放.人們又在文化上.精神上.人格學問上肯定曾國藩.並形成熱潮.這充分說明.曾國藩是一個影響歷史的人物."我們過去評價曾國藩是一點論.只看到他鎮壓農民起義的一面.而全盤否定他.現在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兩點論來評價他.就發現他身上有許多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好東西.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不應該丟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