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禹主要功績是什麼
大禹的主要功績是治水,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治水事業。
其他的功績如下
一、治理洪水,安定天下
二、征伐三苗,統一華夏
三、建立夏朝(結束禪讓制),創建國家(奴隸制國家)
四、制訂歷法,指導農業生產
這些是對的,但是統一度量衡的是秦始皇,並非禹
PS:禹把全國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② "禹」在中國歷史上有何功績
貢獻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偉人。他治水是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時,還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每治理一個地方,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安居樂業。史書記載,洪水退去後,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窪的地方種植水稻。不僅治理水患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且農業生產也取得了進步。孔子曾頌揚禹治水的功德說:我簡直找不到他的一點缺點,他的宮室簡陋卻沒有想到改善,而是盡全力賓士水土,開溝洫,發展農耕,鼓勵人民從事勞動。(參《論語•泰伯篇》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極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長開慶功大會,賜給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豐功偉績。當舜年老時,眾人一致推舉禹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大禹
禹接位後,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規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要以刑罰來懲辦。禹還有組織的對不聽教化多次叛亂的苗族進行征伐,打敗了苗軍,打死了三苗酋長,勢力范圍達到江淮流域。之後,「四方歸之,闢土以王」(太平御覽卷823引《隨巢子》)。舜死後,禹守孝三年,仍按傳統的禪讓制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記•夏本紀》)禹於是再即天子位。
分九州
禹為了鞏固夏王朝,把全國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進行管理,他還「南省方,濟於江」(《淮南子•精神訓》),到南方巡視,在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約請諸侯相會。禹為紀念這次盛會,把各方諸侯部落酋長們送來的青銅鑄成九個鼎,象徵統一天下九州,成為夏王朝之象徵。
威嚴
禹在鞏固夏王朝統治過程中,還特別重視恩威並濟,加強教化。傳說西部有個部族叫有扈氏,好戰而不願服夏。禹採取一邊用兵征服,一邊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終於臣服於夏。東南地區古稱「九夷」,即九個較大的部落。禹為加強對其統治,幾次出巡該地區,傳播中原文化和禮教,受到當地百姓尊敬和禮遇。他沿途向當地人詢問習俗,鼓勵農耕,告其農時,播種五穀,教育部族酋長們講禮儀,知法度,不以強凌弱,和睦相處。同時又宣布,若有不聽教化者,要以兵征討,決不客氣。當時,古越部落酋長防風氏,總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並暴屍三天。各地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聖,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
由於禹是活動在崇山一帶的夏部落的首領,故被稱為夏後氏,他所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就被稱為夏。夏王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原始社會的結束、階級社會的開始,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③ 大禹有什麼功績為何他能夠位列三皇五帝之一
五帝時代的傳承人、夏王朝的奠基者-大禹
· 鑄造九鼎-詮釋王權
塗山大會之後,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後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塗山大會,就准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幾個大鼎。後九鼎(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鑄成,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徵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④ 禹的歷史功績有哪些
禹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聖賢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我國國土為九州。禹去世後被安葬在浙江紹興的會稽山上,後來遺存了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都要去禹陵祭祀他。
⑤ 大禹在歷史上有什麼貢獻
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治理黃河。
政權建設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偉人。他治水是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時,還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每治理一個地方,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 大禹
安居樂業。史書記載,洪水退去後,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窪的地方種植水稻。不僅治理水患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且農業生產也取得了進步。孔子曾頌揚禹治水的功德說:我簡直找不到他的一點缺點,他的宮室簡陋卻沒有想到改善,而是盡全力賓士水土,開溝洫,發展農耕,鼓勵人民從事勞動。(參《論語·泰伯篇》)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極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長開慶功大會,賜給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豐功偉績。當舜年老時,眾人一致推舉禹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禹接位後,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規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要以刑罰來懲辦。禹還有組織的對不聽教化多次叛亂的苗族進行征伐,打敗了苗軍,打死了三苗酋長,勢力范圍達到江淮流域。之後,「四方歸之,闢土以王」(太平御覽卷823引《隨巢子》)。舜死後,禹守孝三年,仍按傳統的禪讓制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記·夏本紀》)禹於是再即天子位。
分九州
禹為了鞏固夏王朝,把全國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進行管理,他還「南省方,濟於江」(《淮南子·精神訓》),到南方巡視,在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約請諸侯相會。禹為紀念這次盛會,把各方諸侯部落酋長們送來的青銅鑄成九個鼎,象徵統一天下九州,成為夏王朝之象徵。
教化
東南地區古稱「九夷」,即九個較大的部落。禹為加強對其統治,幾次出巡該地區,傳播中原文化和 「大禹治水」玉山
禮教,受到當地百姓尊敬和禮遇。他沿途向當地人詢問習俗,鼓勵農耕,告其農時,播種五穀,教育部族酋長們講禮儀,知法度,不以強凌弱,和睦相處。同時又宣布,若有不聽教化者,要以兵征討,決不客氣。當時,古越部落酋長防風氏,總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並暴屍三天。各地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聖,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 由於禹是活動在崇山一帶的夏部落的首領,故被稱為夏後氏,他所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就被稱為夏。夏王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原始社會的結束、階級社會的開始,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編輯本段傳說故事
大禹治水
遠古時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飽受海浸水淹之苦。堯帝開始起用禹的父親鯀治理洪水。鯀治水逢洪築壩,遇水建堤,採用「堙」的辦法,九年而水不息。堯的助手舜行視鯀治水無功,將他誅殺在羽山。 舜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他從冀州開始,踏遍九州進行實地考察,決定採用因勢疏導洪水的辦法。 當時的紹興地區也受到洪水的禍害,被稱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這塊荒蠻之地,鑿山疏流,將水引入東海,使這片淺海沼澤之地重新成為平原,人民得以從事墾殖為生。大禹曾在紹興娶塗山氏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離家治水去了。他婚後離家十三年,曾經三次路過家門而不進去。「三過家門而不入」和吃苦耐勞、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傳為千古佳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說,帝堯時,洪水成災,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堯帝命禹的父親鯀去治理洪水。鯀率眾築壩修堰,費了九年功夫,也沒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今山東蓬萊東南)的處罰。也有典籍記述鯀被誅殺於羽山。 舜繼帝位後,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便命已成為夏部族首領的禹繼續治理洪水。禹欣然領命,但沒有貿然行事,而是首先認真總結前輩治水的教訓,尋找治水失敗的原因。然後,率領伯益、後稷等一批忠實助手,跋山涉水,頂風冒雨到洪災嚴重地區進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勢,制定統一的治水規劃,在此基礎上才展開大規模的治水工作。他鑒於前輩治水無功主要是沒有根據水流規律因勢利導,而只採用「墮高堰庫」(《國語·周語下》)築堤截堵的辦法,一旦洪水沖垮堤壩便前功盡棄的教訓,大膽改用疏導和堰塞相結合的新辦法。按《國語·周語》所說,就是順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溝河,除壅塞,開山鑿渠,疏通水道。歷時十三年之久,終於把洪淵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經湖泊河流匯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除採取了正確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為公,吃苦耐勞,身先士卒,不畏艱險,有鍥而不舍的精神。《韓非子·五蠹》記述大禹「手執耒錘,以民為先。」就是說他手拿治水工具,親自參加勞動,給參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樣子。傳說大禹為了完成治水重任,娶妻塗山女四天便離開家,在外13年,沒有回過一次家。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已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由於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膚曬黑了,手上長滿了老繭,腳底布滿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連束發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顧不上收拾。老百姓見了無不心痛流淚。至今嵩山一帶還流傳著許多大禹治水的動人故事。傳說,大禹治水時,要在介於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間的軒轅山打出一條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顧不得回家,便於妻子塗山氏約定,以擊鼓為號,把飯送到山上。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為一頭神力無比的大黑熊,連推帶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乾的起勁時,一塊劈山崩裂的石頭誤觸皮鼓,禹妻聞聽鼓聲,連忙燒火做飯。 當她拖著已懷孕的笨身子送飯到山上時,東張西望不見丈夫蹤影,卻見一頭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躍奔忙,嚇得扭頭就跑,大禹見此情景,顧不得變回原形就沖妻子追去,妻子受到驚嚇,頃刻間化作一塊巨石。大禹大聲呼喚著妻子和將要出生的孩子,只聽一聲巨響,巨石突然開裂,從中蹦出一個嬰兒,這就是禹的兒子啟。於是後人便稱這塊裂開的巨石為「啟母石」。西漢武帝游覽嵩山時,被這個傳說所感動,下令在這里修建了啟母廟。今啟母廟已盪然無存,但東漢時在廟前修建的啟母闕還依然保留著。從殘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見漢代對禹治水的記述和對啟母塗山氏助夫治水的頌揚。盡管民間傳說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見大禹為治水患而付出的艱辛和犧牲。
大禹與河圖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 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河伯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 會稽山大禹陵景區
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後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裡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關於「水」 至於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的說法似有誇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里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么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後,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⑥ 大禹在歷史上做了什麼貢獻
過去,很多人一向認為大禹只是一個神話人物,然而,誠如楊寬先生在《中國上古史論· 序言》里所提出的:「吾人證夏以上古史傳說之出於神話,非謂古帝王盡為神而非人也。蓋古史傳說固有多出於神話,而神話之來源有純出幻想者,亦有真實歷史之背景者。」我們要了解大禹,首先要探索大禹的「真實歷史之背景」。在這方面,作家駱賓基的學術專著《金文新考》(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書法家工筆楷書,影印200冊),通過對古金文的考證整理,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觀點:「氏族之稱,在古金文中都有音標譜系可查」。他在研究中發現了「各個上古青銅彝器銘文之間的連系規律」。證明「堯、舜、禹」既不是神話中的人物,也不是傳說中的人物,而是「見之於四千年前古金文記載的歷史人物」。
對大禹的看法,歷來頗多分岐,眾說紛紜,而駱賓基則一反舊習聞與舊觀念,以古金文為實證,認為大禹是個真實的存在。因此紹興的大禹陵為其葬地也是可以足信的。
一、禹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之一
作為上古人物的大禹,他與我們華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黃帝,終究是個什麼關系呢?據考,炎帝主父足牛氏,生母是有(蟲喬)氏;黃帝生父是熊氏,生母是有(蟲喬)氏;故《繹史》卷五引《新書》說:「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據原始社會時婚配製度,也就是說有(蟲喬)氏這個氏族的女子可以與牛氏和熊氏兩個氏族的男子通婚。這種既按父系方面計算世系,又按母系方面計算世系的現象,正說明炎黃時代是母權制衰亡,父權制確立的轉化階段。
炎帝氏族從母氏族中分離出來後,在陝西的渭水流域發展起來,逐漸形成為一個強大的部族,黃帝氏族從母氏族分離出來後,有一部分從渭水流域遷到黃河兩岸的中原地區,逐漸強大起來,在擴展中發展成為黃帝部落,其活動的范圍較大,表規出其勢力的強盛。
後來,由於種種無法查清的原因,炎帝部落的一部分離開了渭水流域向東遷徒到中原地區。在黃河南岸發展起來,並與早已游徒到中原的黃帝部結成了部落聯盟。可是,不久兩者發生了矛盾。據《史記·五帝本紀》:「炎帝欲侵陵諸侯」。大約是為爭奪落聯盟首領的權位。然而,」諸侯成歸軒轅「,最後卻被黃帶奪過去了。《呂氏春秋·盪兵篇》載:「兵所自來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即兩個同母異父的兄弟部落的矛盾水火之不相容,終於釀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最後,炎帝一敗塗地,黃帝部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五十二戰天下咸服」(《史記·五帝本紀》),從而鞏固了自己在部落聯盟中的地位。
以黃帝為首的炎黃部落聯盟與夏民族有著某種淵源關系。《國語·魯語上》說:「夏後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據〈禮記·祭義〉:「不王不禘,王者帝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可見「禘」是一種專祭禮始祖而特設的祀典,夏後氏禘祭黃帝,足見黃帝部落與夏民族有著悠久深遠的族源關系(血緣關系)。夏民族應該是炎黃部落聯盟中黃帝部落的後裔。
由此可考大禹世系。《大戴禮記·帝系》載:「黃帝產昌意,昌意產高陽,是為帝顓頊……顓頊五世而生鯀,鯀生高密,是為禹也」。古本《竹書紀年》亦說:「黃帝至禹,為世三十」。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根據古代 「神不歆非類,民不祭非族」,「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的祭祀原則,把大禹的世系說得更為詳細:「禹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顓頊之孫也」。
當然,在原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增殖,時間的推移,逐步分化出新的氏族和部落。《史記·五帝本紀》即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這些所謂新的族姓實際上應是從黃帝部落中分化出來的一些新氏族,夏後氏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說:「象這樣的姓氏變更並不打亂該氏族所依據的親屬關系」。駱賓基在《關於〈金文新考〉的報告》中亦說,由於氏族之變化,有「在命氏彝器所刊載的氏族文字上相互連系的規律可循。不會是各自孤立的、靜止的(氏族不變)」。所以,夏氏族雖然其姓氏、名稱與黃帝部落不同,但人們歷來確認大禹是黃帝的後裔。因而大禹也是我們最早的先祖之一。
二、大禹是史前時代的抗災英雄
既然大禹亦為我們民族的祖先,那麼他所處的究竟又是一個怎樣的時代環境呢?
公元前23至22世紀左右,炎黃集團中的一支——夏部族活動在黃河中游的黃土地帶。這就是中國史前的堯、舜、禹時代。這時中國原始社會開始崩潰,即氏族公社制度瓦解,階級出現,國家和民族處在孕育之中。
當時的嚴峻局勢是部落聯盟正處在質變中的量變階段。本來,早期部落聯盟的成員之間是完全平等的,聯盟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抵禦敵對部落的侵襲和掠奪。但是,到了堯、舜、禹時代卻發生了新的變化,聯盟成員之間的平等已被聯盟首領的權威所代替,最突出的事實是堯、舜在部落聯盟中的首領地位,並不是真正由民主選舉而產生的,也不歷史上文人學士贊不絕口的「禪讓制」(那不過是一塊遮羞布),而是他們憑借武力爭奪來的。例如堯,據《淮南子·本紀訓》載:「堯乃使羿誅鑿齒於壽華之野,殺九嬰與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與射十日而下殺猰?,斷?於洞庭,擒封稀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這個記載告訴我們,堯的部落首領的位子是靠武力打出來的。再如舜,向來盛傳因舜賢,故 堯讓位於舜,其實當舜作堯的助手時,堯就不放心,「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史記·五帝本紀》),而舜一旦羽翼豐滿便憑借武力取代了堯的首領地位,《韓非子·說疑》稱:「舜?懇ⅰ保�瘧盡噸褚浼湍輟吩疲骸八辭粢⒂諂窖簦�≈�畚弧薄5�牽�」艿筆綳�順稍敝�淶鈉降紉馴渙�聳琢斕娜ㄍ��媯��柯淞�私�⒌囊槭輪貧然辜絛�嬖凇R虼耍�雜謨泄卣�霾柯淞�說鬧卮笫慮椋��聳琢煊敫韃柯涫琢旎掛��斜匾�男�獺H紜兌⒌洹泛汀妒芳恰の宓郾炯汀范技竊氐囊⒅鞽忠淮我槭祿嵋櫚氖悼觥U庖淮我槭祿嵋樘致壑嗡�娜搜‖侍猓�得饕⑹庇泄�淮未蠛樗��蚌韁尉拍輟保�壩砭油饈��輟保�秸吆霞疲�遼儆?2年之久。到舜時洪水依然泛濫,舜就任命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禹鑒於他父親的失敗,就把「堙障」的方法改為「疏導」,結果成功了。洪水平息,解救萬民的痛苦,得到人民的愛戴。舜把帝位「禪讓」給禹。(《史記·夏本紀》載:禹辭避舜元子商均於陽城。避商均,是在禹未即位時,後來,經過治水的考驗,禹才被推為首領。這說明部落聯盟首領職位不憑武力奪得而靠取情於民,禹是一個突出的例外。
禹受命於中國史前時代的危難之際,並經艱苦卓絕的奮斗,力挽狂瀾,解民於水火,實在是一個難得的抗災救世的英雄。
上古時代有過一度可怕的洪水為災,這大約是真實的。據甲骨文,「昔」字的字形,是畫一個太陽,下面或上面畫作水波洶涌的光景,意思是說:從前曾經有過可怕的洪水泛濫的日子。又據載,世界上多數民族,也都有過關於洪水的傳說。可知古代或因自然發主變化,洪水泛濫遍及於全球。人類一直到今天,還保存著洪水為災的慘痛記憶。但洪水泛濫的年代在什麼時候,卻還不能確切推定,中國歷史上說是發生在四千幾百年前的堯舜禹時代。
近年來,學術界借重於古史研究的成果,已有資料表明,曾使我們祖先遭到滅頂之災的洪水,是自第四紀更新世末期以來發生過的三次海侵。其中第三次海侵發生在距今1萬年前,海面升到-40米左右。至距今8千年前,海面已達-5米。到了距今約7一6.5千年前,海面就達到最高海平面。三次海侵都是全球性的。
從時間上計算起來,第三次海侵海退,與中圖歷史上所稱的堯舜禹時代相去並不太遠,兩者似乎是吻合的。一次海侵海退,往往持續千年萬年。「湯湯洪水滔天」,不僅對東南沿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而且對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本來中國東南沿海平原與大陸架連成一片,成為寬谷盆地與淺丘相間的廣闊原野,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然而,由於海侵,中國東南海岸線大約後退的600公里,到第三次海侵的時候,原野上自然條件不斷惡化。當海侵到達頂峰時,杭嘉湖平原與寧紹平原成為一片聯結的淺海,其西緣正是天目山今錢塘江中游諸山。因為考古證明,這一帶地方的許多新石器文化遺址如湖洲錢山漾、杭州水田坂、嘉興馬家浜、吳江梅埝、吳縣草鞋山等,都有受水災之後留下的於泥痕跡。而大規模的海侵,對內河的影響,也不能說一點沒有。據記載,黃河自古至今,潰決泛濫1590多次,其中較大的改道就有26次。在第一次改道前,黃河叫「禹河」。它是我國最古老、最著名的河流,其危害之大,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有人粗略統計,從天山腳下、東北冰緣地帶到海南島;從青藏、雲貴高原到川康等廣大地區,竟有28個民族流傳遠古洪冰為害的神話。這可探知遠古洪水的嚴重性和廣泛性。凡世界文明古國的史前史和文化史,大多都從洪水寫起,也說明了這一點。
治理洪水,這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大禹肩負起抗擊人類毀滅性的災害的重任,面臨著艱巨而復雜的使命。大禹治水有功,終於成為現實中戰勝洪水的一個英雄。他的功業直接,、間接影響當時周圍各部落,也對後代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大禹是中華基業的開創者
在形成夏民族和建立夏王朝的劃時代的歷史進程中,夏後氏部落酋長大禹的治水活動起了特殊重要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人們對洪水橫流的災禍,不能不感到恐懼。因此,人們盼望能戰勝洪水的英雄。大禹正是這樣的人物。他肩負起我國上古治理洪水,發展農田灌溉事業的重任,最後完成偉業,奠定了華夏的基礎,譜寫了中華文明歷史的壯麗樂章。
面對鋪天蓋地的大洪水,先是堯命鯀去治理,可是治了九年,絲毫也沒有成績。據《書·洪範》記截鯀治不了洪水的原因,主要是他用錯了方法。他用的方法是「堙」和「障」,也就是拿泥土來堵塞洪水,結果不但堵塞不了,洪水反而愈漲愈高。到了舜時,洪水繼續泛濫,舜就推鯀的兒子大禹去治理洪水。禹吸取父親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把「堙障」的方法改為「疏導」,結果成功了,洪水平息,解救了萬民的痛苦。
這里鯀的失敗和禹的成功,可以理解為主要是受生產水平所制約。鯀時,人們還不能採用先進技術,開山鑿石,疏通河道,在生產特點上也還不是急於解決興修水利、灌溉、發展農牧業的問題。這是時代的局限,而不是他個人的過失。為此,至今許多地方還留有懷念他的「鯀堤」、「鯀廟」,可見他仍受後人的尊敬。到了禹時,出現了青銅工具,使生產水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正如《越絕書》卷11所記:「禹穴之時,以銅為兵。鑿伊闕,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於海」。故《史記·封禪書》雲:「禹以九牧之金鑄九鼎」。《墨子·耕柱》亦雲「啟(禹之子)派蜚廉鑄鼎於昆吾」。昆吾在今河南濮陽西南,是古代非常有名的一個產銅中心。青銅工具促使了「以銅為兵」的灌溉農業經濟的形成。
大禹治水的思想方法。也不是一個無關科學的小問題。他既有對傳統的繼承,又有對傳統的突破和革新。如歷來傳他為兼用「堙」與「導」的兩手。而近人研究,對此又有新的說法。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教授在《紹興農業發展史略》序中認為,禹在南方治水,只能用「疏導」之法,因為海侵海退之後,平原成為一片沼澤,必須疏導河流,才能排干沼澤,從事耕作。至於兼用「堙塞」,則是故事在北方流傳(黃河流域治水總是用「堙塞」),有時就顧不上南北地理環境上的差異了,反正治水總有成功和失敗,因此根據編織故事的需要而隨時變更「堙」「導」之法或兼有兩手之說
⑦ 請你簡述大禹在歷史上的主要功績
夏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於治理洪水,發展國家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結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夏禹王完成了國家的建立,用階級代替原始社會,以文明時代社會代替野蠻時代社會,推動中國帝王室歷史沿革發展。 司馬遷:堯遭鴻水,黎人阻飢。禹勤溝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載,動履四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
⑧ 除治理水患外,禹的歷史功績有哪些
禹的歷史功績有建立夏朝。
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 ,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⑨ 大禹的成就有哪些
禹王又稱「大禹」、「夏禹」、「戎禹」,是黃帝的第四代子孫。
他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部落聯盟領袖,是上古治水英雄。大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之一,大禹治水所衍生出的豐富意義,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為華彩的一章。
⑩ 大禹有什麼功績
大禹的功績:一是,大禹治理了長江,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二是,夏朝的實際創造者,中國進入奴隸社會。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市南),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