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正確處理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關系,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好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和弘揚歷史文
淺析古建築保護措施的合理性
古建築修繕不同於建設工程,它是對古建築實施保護的實踐活動,是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體現。古建築保護措施的合理與否,對古建築的安全與價值至關重要。文物不能再生,在保護措施上的任何一點疏忽,其造成的後果往往是不可挽回的。�
因此,古建築保護措施的合理性決定著修繕保護項目的質量和水平,而衡量修繕的質量和水平,關鍵是要看修繕後古建築自身價值得到了多少保護,安全隱患是否得到消除,是否最有助於其社會價值的體現,三者密不可分。並非僅僅是修舊如舊或煥然一新、金碧輝煌。�
如何才能做到保護措施的合理性呢?首先,要求從事文物保護的工作者要有一種積極負責的敬業精神,具有對傳承民族文化的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做到文物保護措施合理性的前提條件。其次,做好各個環節上的調查研究,力求古建築保護措施更加合理。最後是有針對性的選擇科學的保護措施。下面談些我在工作中的體
一、踏勘調查�
古建築價值的取向源於古建築價值的判斷信息,「因為很多的人類過去的記錄缺乏歷史文獻,所以各個時期的文化資源就是主要的信息源」。①而這些信息真實性,往往是由勘察設計單位,對保護對象的歷史現狀,所做的勘查是否全面和准確所決定的。那麼,如何做好這項工作呢?�
首先要史料考證。不僅包括查找史料檔案(包括「四有」資料),還應注意搜尋未曾發現的歷史照片、碑刻以及相關蛛絲馬跡等。因為,許多古建築毀於近現代,力爭盡一切努力去發掘與之相關的歷史信息,有利於全面地了解古建築的時代特徵、結構法式特徵、歷史沿革及歷次修繕印記,為文物的修復提供更加有利的佐證。�
其次進行必要的社會調查。對於近年修復過的古建築,在可能的情況下,不要忽略向曾經參予或與保護有關聯的修繕、施工設計方面的專家、技術人員請教,包括深入現場向當地文物工作者、管理使用單位的知情者以及周邊對古建築歷史的發展變遷有所了解的人員探訪,必要時也可以通過媒體向社會廣泛徵集史料等信息。在頤和園長廊修復設計以及川底下村、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等文物建築保護方案的制定時,都在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社會調查。�
最後是現場勘探。通過實測和必要的科學探測,掌握第一手實物資料,特別涉及有些地面建築已經無存的重建工程,必須對遺址進行清理和必要的勘探。這項工作應由建築考古人員來做,至少是在文物考古人員指導下來完成,並及時做出清理勘察報告,逐步改變目前仍主要由建設方組織建築設計或施工人員來完成基礎勘查的「慣性」做法,以保證基礎勘查更加科學,為判斷文物建築始建或重建年代,准確掌握建築和現存建築構件時代特徵提供可靠依據。這一點在以往修復工程中常常容易忽視,如:圓明園正覺寺天王殿修復方案就是根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文物考古人員對建築基址進行的清理報告,清理報告為修復方案設計提供了充分的依據;永定門城樓復建工程開始前,考古人員對原建築地基進行清理,為永定門重建確定了准確的位置。在實際工作中,有時在設計階段由於條件所限,難以對基礎進行清理勘查時,要盡早創造條件對基址進行考古勘查並及時對方案進行修改完善。勘查內容主要包括:地基基礎、大木結構以及油飾彩畫等,記錄現狀殘破狀況、安全情況,並說明損壞程度等。通過測繪拍攝照片,了解建築的法式特徵,考證建築的年代。最後繪制油畫小樣,編制修繕方案並組織專家論證。對於無充分依據的,應避免主觀判斷。
� 二、病因分析
(一)病害類型
由於古建築建造年代久遠,受當時條件所限,除結構設計可能與現代建築相比存在著不合理外,還普遍存在著因年久失修而形成的大量隱患。包括木質結構老化、糟朽、劈裂從而使承載力降低;由於屋頂瓦件松動出現的滲漏使椽子望板糟朽、屋面變形、木架歪閃;後期人工挖掘的菜窖、地道、防空洞、管道溝、山體滑坡等,使建築基礎產生的不均勻沉降,牆體的支撐力下降;院落排水不暢,造成牆體開裂甚至坍塌;空氣污染造成的磚、石嚴重風化等。
� (二)「健康」分析
�要在勘查中摸清底細,進行科學的分析計算,在論證的基礎上,做出古建築當前安全狀況的判斷。這里應注意易造成誤判的一些假象,如判斷是穩定性損傷還是發展型損傷時,要弄清問題部位險情是建築原設計的缺陷,還是後人在修繕改造時所為,還是自然外力所致,這對於使文物保護措施合理性尤為重要。
� 在檢查大木架時,要分析大木裂是建造時不堪重負,還是後期在外力的作用下而出現的損壞,是初期木料濕造成的早期開裂呢,還是地震或外力造成的後期結構損傷呢,房屋修繕中還要弄清屋面滲漏痕跡是早期的還是新近形成的,這方面較容易忽視。
� 有時因為看有水印就輕易做出「滲漏嚴重,挑頂大修」的結論,在這方面如果設計時不加分析,在方案審定中又略有疏忽,容易出現一些不可彌補的損失,因此,勘查中要詳細認真,盡量防止以「條件不具備」、「時間緊」等理由而輕下結論的現象發生。�
另外,對於常出現的屋面瓦件松動,或者有一些脫落現象,就認為屋面滲漏嚴重,要求挑頂修繕,這種做法也是錯誤的。對有些傳統的屋面雖舊灰背已歷經幾百年,但仍保護的很好並具有很好防護性,可以通過重新或局部揭瓦來解決滲漏的問題。
� 對於地基下沉和牆體開裂現象更要分析是早期還是後期形成的,是初期設計問題,還是因地震或是周邊排水不暢、或是施工造成的,只有確定「病因」,才有可能「對症下葯」。
。。。。。。
http://www.ebuild-china.com/calsbbs/TopicOther.asp?t=5&BoardID=7&id=335
古代建築保護中設計諸問題的思考
緣起:馬年新春之際參加一次在京古建築界同仁團拜會,席間幾位前輩提出目前全國有40餘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達1268處。在這眾多的不可移動的文物中古代建築占總量一半以上,甚至比例更大。保護好這批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以此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當務之急。目前,全國各地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做這件事,如何抓住機遇,負起責任,推動文物保護工作大發展,這也是急。急之先就是如何制訂保護方案,以及相關的實測與設計工作。首先是應該從調查研究入手。余從事古建築保護工作多年,對此也有一些感想。尤其是近日,讀王世仁先生《挺直脊樑做學問》一文後,總覺應一吐為快,不妨寫出供同道參考並批評指正。�
一�
古代建築的保護大致可分為建築本身的保護與整體環境的保護兩大方面(以下只涉及建築本身的保護)。對於古建築本身的保護,《文物保護法》中明確為「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這一規定是若干年來實踐的總結,也是上升到一定高度的理論。正因為理論是實踐的總結,因而它有指導實踐的意義。實踐的經驗又回過頭來不斷的豐富理論,因而理論也是不斷的發展的。理論具有普遍的意義,但它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變,而是根據不同的客觀條件而適應、發展、成熟的。僅「原狀」一詞就引起無數從業者的爭論,經過多年實踐最終達到基本共識。在古建築維修保護中的「四保存」(即保存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原則,解決了「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的具體化問題。在某些情況下,並不排除科學的新方法,最終達到以科學技術的方法防止其損毀,延長其壽命,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目的。�
我國古代建築的保護原則與國際接軌,有識之士早有共識。《保護文物建築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文獻》(陳志華編譯)一書中認為國際公認的文件和實踐為最低限度干預原則,可識別性或可讀性原則,可逆性原則,與環境統一的原則。在我國梁思成先生曾提出「整舊如舊」的原則,梁先生認為「把一座古文物建築修整煥然一新,猶如把一些周鼎漢鏡用銅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樣,將嚴重損害到它的歷史、藝術價值」。對於「古代建築從來沒有被看作金石書畫那樣的藝術品,人們並不象尊重殷周銅器上一片綠銹或者唐宋書畫上蒼黯的斑漬那樣去欣賞大自然在一些殿閣樓台留下的烙印。」對此他感到不以為然,同時梁先生也提出紅花綠葉的問題,也就是環境保護的觀點(見《梁思成文集》)。雖然目前仍有人對科學的文物保護原則未能准確的認同,有些人(包括一些文物保護工作者)把「整舊如舊」理解為「以假亂真」,對文物原狀的認定糾纏在初始狀況與歷史沿革狀況之爭,甚至把近現代因無力整修或某些其他因素而採取一些臨時應急措施,也誤認為應保護的原狀等等,其實質就是對文物真實涵義與定義,以及其真實的價值和存在的特性,沒有真正的了解。�
「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經過若干年實踐的檢驗證明是正確而行之有效的原則。在90年代實施的《古建築木結構維護與加固技術規范》中對這一原則進一步做了詮釋。「原狀多指古代建築個體或群體中一切有歷史意義的遺存現狀。若需要恢復到創建時的原狀或恢復到一定歷史時期特點的原狀時,必須根據需要與可能,並具備可靠的歷史論證和充分的技術論證。」這就明確提出了「原狀」的釋義:指古建築一切有歷史意義的遺存現狀;特定條件下也可指創建時的原狀或一定歷史時期的原狀。這就是用法規肯定了我國若干年來文物保護工作者積累的古建築保護維修的某些原則。正因為是法規,所以也是實踐行為的規范,是應遵照執行的,除非修改法規。�
二�
古代建築的保護,目的就是為了使用,使用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是文物保護工作的方針和原則。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辨證關系,實是不易之事。「研究建築歷史與文物建築保護工作結合,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毫無疑問,要把保護文物建築與修繕破舊房屋區別開來的主要辦法,就是要加強對保護對象的深入了解,離開建築史的研究是不行的。但是從文物保護的專業角度來說,只有建築史的知識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種正確的保護理念。這就是必須掌握明晰的認識邏輯,而認識邏輯只有通過對歷史邏輯的深刻理解才能獲得,無論中國外國概莫能外」(《王世仁建築歷史理論文集》序)。正確的保護理念來自於理論實踐,來自於法規,並能通過實踐的檢驗,時間的檢驗證明是正確的。�
僅就古代建築本身的保護而言,只有以科學的方法掌握第一手資料,包括實地勘察測量,查找相關資料,做出科學的分析,方能得出正確而行之有效的科學保護方法,這就是設計工作。�
古建築的勘測,是一項專業性科學性很強,涉及知識面相當廣泛的綜合性技術工作。它包涵了測繪、記錄和攝影等內容。它要求有熟練的測量繪圖能力,又要求具備古建築的基本理論及知識,拍攝建築物內外結構的技術,還應對古代漢語、中國歷史、古典文學、繪畫及宗教等學科有一定的修養。同時還應該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全面、准確的記錄下古代建築的現狀及相關資料,為正確的制定保護方法做好前期准備工作。「通過精密測繪,充分而准確的掌握建築物的資料數據,進而探索其建築結構的設計規律;……提高其科學性、可信性,避免片面性、隨意性來說,仍有極重要的現實意義。」(《傅熹年建築史論文集》)梁思成先生開創了我國用科學的方法測量研究古代建築的先河,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佛光寺東大殿的實測,用精確的數據模數,論述了唐代木結構古建築。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用挑桿或計算機套《則例》來實測古建築是得不到准確的第一手資料,而設計時又依據這些不準確的資料,第一個反映出來的就是在實施過程中對不上尺寸的現象。這是應大力反對的。�
中國是文明古國,文化積淀豐富。就古建築而言,文獻資料存在的形式就多種多樣,大致可分為四大類:1.典籍著錄;2.碑碣銘文;3.建築物題記;4.工程技術檔案等等。在寺觀壁畫中也可找到同時代建築佐證。另外,在照相技術傳到中國後,也保存了很多珍貴的文物建築照片資料。目前比較典型且常用的資料有《營造法式》、《工部工程作法則例》等等。在調查某處古建築時應多查找第一手資料,這些資料可能會很分散,查打不便,但應該認真地去查閱。第二手資料,或某些詞典亦可閱讀,但是如果引用就應當慎重了。�
在取得測繪、文獻資料後,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要根據原則、規范及綜合各方面因素做出切實可行的設計方案,報主管部門審批。方案根據不同情況不外乎基礎、梁架、屋面、裝修以及油飾彩繪等等。例如基礎工程傳統做法可以解決問題的就不必變更原做法。有些基礎工程(含隱蔽工程)原傳統做法已無法解決問題的可採用先進的現代建築技術,如晉祠聖母殿基礎工程。「假如對中國木結構建築加固增添的構件(抱柱、隨梁、戧木等),經常作成原來就有似的,這對於保持藝術形式的完整性來說,其效益顯然比生硬地區分新舊好一些,所以一時還不應加以否定」(《王世仁建築歷史理論文集》)。至於木結構的更換原則是,只要在規范值允許的范圍內總覺以不更換為好。超過規范規定必須更換的就一定更換,這就是法,不能因為經濟或某些不負責任的話而影響古建築及遊人的安全。裝修及油飾彩畫是古代建築的門面,尤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末期,任何人也不敢越雷池一步。現今我們在修繕古建築時對於裝修和油飾彩畫的處理亦應採取認真慎重的態度。舊有彩畫能保存的(視其具體情況、價值)應盡量保持,採取保守的方法,效果也是很好的。在新做油飾彩畫時則應採取認真的態度,根據不同時代,不同等級的規定去進行,有相應的依據,或佐證的依據。不要追求金碧輝煌效果。至於仿古建築則另當別論了。官式手法和地方手法也應區別加以對待,這方面歷來是油飾彩畫方面的缺欠。保護彩畫大致可分為四種方法,即:原狀保護,加固整修保護,局部保留保護,全面復原保護的方法。設計時需要根據不同的對象加以區分,在做設計方案時應予重申說明(王仲傑:《中國古建築彩畫保護》)�
關於在古建築設計中應遵守《古建築木結構維護與加固技術規范》的問題,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此規定自1984年始,為貫徹落實《文物保護法》組織全國十餘家與古建築相關的科研機構,歷時七年,幾易其稿完成的我國第一部保護古建築的國家標准。1992年由國家技術監督局和建設部聯合發布,1993年5月1日起執行。這是一部以《文物保護法》為依據,充分考慮了《威尼斯憲章》規定而制定的。規范的先進性、可行性不容置疑,其中對古建築維修原則,「殘損點」與技術體系的建立,勘察報告與鑒定報告的必要性,古建築防護體系的建立,結構的維修與加固都詳細加以說明。至於在實施過程中因全國幅員遼闊,因地域等因素名稱稱謂不同,也發現一些不足。作為制訂木結構、古建築保護修繕設計方案,此法不可不依。�
三�
北京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保存有相當數量的明清木結構古代建築,不論從官式和地方手法來講,品類都是十分豐富的。尤其是皇家建築、宮殿、園囿、陵寢等等在全國乃至世界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聚集著大批專家及有志之士。加之市政府對文物保護的高度重視,近年斥巨資進行保護維修。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文物保護工作者一定要把握機遇,抓住時機,把文物保護工作推向一個更高更新的領域。同時更應該保持冷靜的頭腦,保什麼,不保什麼;如何保,怎麼保;如何用,怎麼用;如何加強修繕的管理工作等等也應該是十分重要的,應引起當局的重視。�
古建築保護工作中設計工作是前提。沒有一個合格的設計,一切美好的願望,原則都是紙上談兵。沒有一個合格的設計,古建築保護修繕質量都會大打折扣。所以眾多專家認為沒有合格的設計之前寧可不修,也不要匆匆上馬。關於合格設計的產生,除有必要的基本素質和功力外,責任心、使命感也很重要。有些通常的不良習慣也應引以為戒。�
譬如測繪中在不具備測繪條件時,匆匆上馬完成,其結果可能會出現基礎狀況不明,柱根槽朽程度不清,梁架尺寸不準,室內裝修彩畫不詳,屋面現狀如何等等情況,在這些情況不清楚的情況下,勢必影響對殘損狀況的分析,可能會產生一個不合格的設計方案。�
譬如對現存的文獻資料(已知或不知的)不下大力氣去查找,只憑一些簡介性的材料就完成了沿革部分,錯誤百出。北京地區圖書資料部門、科研單位及大專院校很多,在這些單位保存很多相關資料,尤其是在清末至民國初年的老照片資料,以及古建築前輩如梁思成先生當年拍攝的照片、圖紙,都為我們保護、修繕、復建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佐證,試圖查找過一些資料,這些單位都是非常支持的。千萬不要做成讓別人拿著資料,指責你設計完成的作品說三道四。復雜的且不論,越是簡單的越應引起注意,或經人提醒仍自以為是者。�
譬如古建築形制、裝修式樣、油飾彩畫等級等基本常識,以及俗說的磚、瓦、沙石、木、油各作的做法,除查找資料等途徑外,北京最大的優勢就是還保留下一批這類專門的專家,隨時隨地的請教,口授言傳是避免錯誤,做出合格設計的最佳途徑。�
譬如最能反映出設計者古建築保護觀念和水平的設計圖紙,就目前情況而言顯得很蒼白。有些構件在設計中能換就換,甚至改動。有些因甲方經費問題,只為節省,完全不按規范要求,忽略了安全因素。有些為達到甲方要求而不惜改變古建築原形制等等。又如目前多為計算機制圖,為趕進度(可能),整版整版往上套現成資料,出現千人一面、千物一面的現象,原古建築的特點、風格一掃而空。有時這千物一面的圖紙的所 標尺寸都未改動,這就為審批和實施造成了麻煩,很可能會因此造成很大的浪費。另外圖紙不全,很多細部或大樣圖都沒有。尤其在彩畫設計圖紙上是一大缺項。�
北京古代建築眾多,古建築保護設計人才濟濟,相信經過我們攜手努力,北京古代建築保護水平能盡快地邁上一個新台階。�
(作者為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館處副研究員)
如何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http://www.gywb.com.cn/show_asp/ybh_gao.asp?pz=%D7%A8%CC%E2%D0%C2%CE%C5&id=60112111909&g_gao=ybh_gao
『貳』 管理學的歷史發展
工廠管理理論基於科學管理, 以生產管理為主, 旨在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科學管理以經濟人為對象, 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則, 強調工廠應該以制度管理來代替傳統的經驗管理, 而工人則應當以科學的方法取代過去已經習慣了的工作方式。這種效率觀被愛默森提升為以組織手段來提高效率, 又被庫克進一步推廣, 在非工業組織中傳播效率主義。
隨著統計方法、數量模型以及計算機的應用或普及, 以生產為核心的管理理論開始向著管理科學的方向發展, 產生了決策理論、運營管理、系統理論和控制理論。 這些理論的形成, 為管理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決策理論與過程理論之間存在很多重合的觀點 , 兩者的結合又為組織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運營管理把管理的內容從生產管理擴展到商業管理; 而系統論與控制論作為分析工具促進了管理學的整體發展。
在把工人的個人效率轉化為組織效率的過程中, 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和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對科學管理理論進行了補充, 從而形成了古典組織理論。法約爾關於管理原則的觀點被厄威克歸納為八項原則, 關於管理職能的原則被古利克進一步發展為( 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調、報告、預算) 七職能論。韋伯提出的科層制也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必不少的組織形式 。 梅奧的霍桑實驗可以說是管理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梅奧在社會人假設的基礎上認為, 對金錢的需要只是工人想要滿足的需要的一部分, 工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情感慰藉、安全、和諧、歸屬 。既然人是一種社會人,並且在正式組織內部還存在著非正式組織, 那麼, 管理就必須著眼於社會和人的技能, 在正式群體的經濟需要與非正式群體的社會需要之間達成平衡, 而且應該關注人際關系。於是, 人際關系學說應運而生。
但人際關系學說出現了一種極端的觀點, 即把人際關系看成是目的, 而不是手段。根據這種觀點, 只要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生產率的提高便是自然而然的事。這種極端的人際關系觀混淆了管理的起點與目的,為了還原管理學的邏輯起點, 由人際關系學說發展而來的行為科學理論沿著個體和群體兩個層次對人性進行了深入探討。馬斯洛把人看成是心智成熟的自我實現人, 麥格雷戈的超Y理論對經濟人和社會人的觀點進行了初步的融合, 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弗魯姆的期望理論等對人的心理活動過程進行了剖析。在群體層次, 盧因的群體動力學理論對非正式組織的團體行為進行了分析。除此以外, 坦南鮑姆的領導行為連續體理論、利克特的領導四系統模型等對領導行為及領導類型進行了探討。
在人際關系學說、行為科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中, 有關組織、群體和個體間沖突的研究也獲得了快速發展。沖突研究和行為研究的融合促成了現代組織管理理論的雛形, 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組織理論又把人際關系學說涵蓋其中。 福列特關於沖突的建設性論述把組織看作是一種協作系統, 並據此認為組織管理不應該只重視人際關系的構建, 更應該注重員工間的合作狀態;而且, 這種協作應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此基礎上, 福列特又提出了參與式管理。受梅奧、福列特等人的影響, 巴納德將社會系統觀點引入了正式組織研究, 並且對權力和權威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把組織看作一種社會系統, 而不是韋伯所說的科層制。在組織管理的具體方式上, 阿吉里斯的個性管理、麥格雷戈的人性管理、利克特的群體交互及適應行為研究、湯普森針對組織的系統研究方法都對傳統的過程理論進行了補充和擴展, 而德魯克注重實踐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在如何整體提高組織效率的問題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一書的出版標志著管理學正式進入了現代管理理論發展階段, 特別是德魯克所提出的目標管理理論已經包含了後現代管理思想的參與式管理和自我控制。 在組織管理理論日趨成熟之時, 學者們注意到: 雖然管理學已經建立在社會人的人性假設之上, 但員工卻被局限在單個組織中, 並被作為組織人來看待。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 人已成為知識的載體, 知識管理變得尤為重要, 知識和技能成了管理的核心問題。 在後現代哲學的影響下, 管理學也向著後現代發展, 企業員工不只是簡單的被管理者, 更應該是自我管理者。面對復雜的組織情境, 任何一種管理模式都不具有所謂的普遍適用性, 這就要求管理學運用不同的社會歷史因子來考察在不同語境下比較有效的管理方式。 人被看成是符號動物, 管理學也開始強調人的非理性, 而否認人的理性, 從而形成了後現代管理理論 。企業文化理論把人視為文化人。這一階段的管理理論拋棄了傳統人性的理性觀, 主張通過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提高組織效率。因而, 人性得到了充分的解放, 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的主宰, 並且謀求自身的全面發展。
在後現代時期, 單一組織研究正逐漸被商業生態系統研究所取代, 網路打破了原有組織的空間范疇, 迫使學者重新界定組織的邊界 。於是, 網路理論成為解釋組織間關系的一種代表性理論 , 一些復雜的組織也相應被稱為網路組織 。在新的競爭環境下, 企業本身就是多元關系的集合 , 並且又嵌入在龐大的網路之中。組織間關系能夠幫助企業突破自身疆界的束縛, 不斷與外部組織和環境進行互動, 並且從外部獲取自己所缺乏的資源, 相對低成本地構建自己的競爭優勢。學術界和企業界也越來越重視組織間關系管理問題。摩根和亨特曾提出過網路組織管理的五個基本條件, 它們分別是選擇合適的戰略合作夥伴並維持良好的夥伴關系、建立合作夥伴間的科學的信用管理體系、建立有效的沖突管理系統、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和共同目標。而甘拉迪則認為, 企業在選擇合作夥伴以及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時, 應該遵循兼容性、能力和承諾三個原則, 即所謂的3C原則。在具體探討組織間關系的研究中, 學者們從資源基礎觀、知識基礎觀、社會邏輯觀和學習理論四個視角對組織間關系進行了探討。 此外, 學者們還總結了基於市場的管理控制模式、科層制管理控制模式和以信任為基礎的控制模式, 分別從市場交易、合同條款和社會關系三個方面來建構組織間管理控制系統。
『叄』 為什麼說人本管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為什麼說人本管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人類的歷史是經過歷朝歷代的勞動人民經過辛勤的勞動和聰明才智創造出來的,歷史上的各種不管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建築都留下了人民大眾參與的深深烙印,所以歷史的發展與人的發展歷程是同步的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其次,"以人為本"在我國春秋列國時期就由我們的偉大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等儒家學派提出來了,要尊重人,重視人的價值和相信人民大眾參與和改造世界的偉大使命,這也是我們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相信人民大眾的力量
最後,人本管理是管理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人本管理的處理得當與否直接關繫到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因此人本管理在企業和國家高層做英明決策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可小視,如何更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更好的改造客觀世界,是每一個決策者都必須意識到的關鍵所在
所以綜合上述人本管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肆』 如何從歷史中學管理智慧推薦一些好的書和課程。
孫子兵法,學習規律的使用,知道管理的大環境及基本要求,更是提出過dfm思想,比較的現實;韓非子,制度管理,尤其推薦;道德經,人性化管理的理解。
『伍』 為什麼重溫管理思想的歷史可以幫助一個人成為更好的管理者
通過了解管理思想史可以清晰的了解管理思想演變和管理方法進步的聯系,有助於管理者在下述方面有所獲益:
1.鞏固管理者的管理基礎概念。百年管理,發展變化巨大,但是,作為管理基本原理的管理職能沒有變,這能夠使管理者更清楚的認識到管理的基礎是什麼,應該怎樣建立管理的基礎。沒有基礎的管理,就像沒有基礎的建築,必然會倒塌。
2.管理思想史會告訴管理者,管理思想是怎樣進步的—管理思想進步的社會條件和因素,啟發管理者的管理思維能力。
3.管理思想史揭示了管理思想與管理及管理進步的關系。沒有管理者管理思想的進步—管理新思維。就沒有管理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