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學習好歷史 作文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② 你怎樣學好歷史300-400字
歷史學習就是記憶和事例分析,其實分析題呢也是建立在記憶之上。所以關鍵在於記憶。所以提高歷史成績,就是要記住課本的主要內容,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於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③ 300字作文「如何學好歷史」 我已經初三了
有人講,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世界各國的爭端和戰爭,回顧歷史,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三國時代、歐洲和西亞的帝國時代,多麼相似,歷史上的悲歡離合的悲劇、喜劇,我們的現實不也在一幕幕重復上演嗎。
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彷彿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④ 如何有效學好歷史600字
1.擺正自己的位置,一個歷史愛好者與一個史學專家的差別就像一個哲學家和一個科學家的區別那麼大。
你永遠都沒有必要為了搞清楚一個史實而去分析大量文本甚至去書面考古,那是專業內容,如果一個史實對你現有的歷史觀念構成了挑戰,去對比看一下現有的一些觀點,選擇可信度大的那一個。一般情況下爭議性的史實之間差異性極小,並不會打亂我們的歷史觀念。比如玄武門之變,太宗究竟是蓄謀已久還是絕地反擊,並不會影響到你對李世民的評價,但李世民是歷代君主中第一個過於關注史書記載的帝王,這表面上看是以史為鑒,實際上可能是出於掌控史書記載的野心,這一事實反而能給我們更多信息。
2.永遠保持質疑和接納的態度,這是構建歷史觀念的一體兩面。
就我而言,我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我並不認同蒙古滿洲對中國的統治,但我對任何元清兩朝取得的成就都持認可態度,並且對片面誇大華夏文明高度的說法保持警惕。
3.年表和地圖是讀史的基本工具。
你要對三千年成文歷史的整體走向有一個大致的把握,而且要盡可能熟悉文化地圖。為了幫助你牢記年表,我們從小就背誦朝代口訣,但這個方法比較過時,可能會給你帶來中國史原地踏步循環往復的陳腐觀念,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觀點自製一份年表,我的年表就比較簡潔:華夏王國(武王伐紂-春秋戰國)-第一長安帝國(秦王統一-楚漢爭霸-漢帝國)-第一次分裂時期(三國鼎立-五胡亂華-南北朝)-第二長安帝國(隋文帝復興-唐帝國)-第二次分裂時期(五代十國)-黃金帝國(宋)-第一次征服時期(蒙古入侵)-白銀帝國(明)-第二次征服時期(滿洲入侵)-古典華夏史結束(民國建立)-中國近現代史。
地圖也很有必要,尤其是讀分裂時期歷史的時候,你要對春秋戰國時期諸夏的分布非常熟悉,因為盡管後來的行政分區一直在變化,但這些單位作為自然地理概念一直在沿用。比如北燕西秦東齊南楚中央晉國,古代九州與現代地圖的對應,中國本部與關東漠北西域西藏的地理關系,這些地理知識有助於我們讀史時快速進入狀態,也便於我們組織已有的歷史知識。
4.任何歷史文本,都要放在你已有的框架里來讀,如果你的框架有薄弱的地方,針對性尋找專史來加強。
如果你覺得東漢這個時代很沒有存在感,那就找一些關於光武帝劉秀的傳記來讀,或者對比兩漢經濟基礎專門論述東漢庄園經濟和世族豪強階層崛起的評論。
如果你對五代十國的更替感到頭昏腦脹,那就找一本針對性講述梁唐晉漢周之間傳承關系的專著,順便了解一下宋朝體制強干弱枝的原因。還可以進一步認識唐帝國的藩鎮演變和宋帝國領土大幅縮減的原因。
只要做到這四點,基本上你就走上了一個有態度的歷史愛好者的道路,而不是徘徊在讀歷史演義人雲亦雲的戲台下方。你拿到手的所有資料,都可以有效吸收轉化為你自己的歷史儲備,在讀到碎片化的論述時也可以在點贊和臭罵之外還有第三種觀點。畢竟,讀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要把格調放得太低!
⑤ 作文:怎樣學好歷史 急需!!!!!!!!!!!!!!!!!!!!!
提綱:1.歷史是記錄人類發展的過程,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
2.歷史的作用。(讀史可以明智,知道過去,為展望未來提供依據)
3.表達自己對歷史的喜愛之情。
⑥ 如何學好初中歷史
初中歷史合集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簡介:初中歷史優質資料下載,包括:試題試卷、課件、教材、視頻、各大名師網校(人教、萬門)合集。適合各階段學生日常輔導,中考沖刺,技能提升的學習。
⑦ 怎樣學好歷史作文一千字
小學和初中的語文學習都要注重打好基礎。課本知識是語文的基礎,打好基礎才能更好的學好語文。課前要預習。也就是說在老師上課之前,先得自己學習一下課文,在預習中要盡量運用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上課時要專心聽講,勤記筆記,課本要反復閱讀,直到把問題看的透徹了、明白了。課後認真完成作業,自覺復習,溫故而知新。
小學的語文老師注重基礎的練習,字、詞、句、詩的記憶和口頭表達能力。而初中的語文老師不同了,更注重理解文段、分析表達方法和寫作三方面等的能力。我們班的同學更應提高閱讀和寫作方面的能力。
注意課外積累,提高閱讀能力。知識就像海洋,課本里的知識只是海面上的一個浪花,是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的,所以適當的課外閱讀是很有必要的。進入了初中緊張的學習階段,我們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因此,閱讀時要有選擇。我們應廣泛瀏覽各種書籍和報紙雜志,從電視、廣播、網路上獲取信息,並有條理的做下筆記。要關心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動態,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斷進步。這樣不僅能使我們積累更多知識,更能豐富我們的生活。養成閱讀習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腹有詩書氣自華」。 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要多思。通過看一些文學名著,或是報刊雜志,可以培養語感,還能學到不少文學常識,以及一些新鮮有趣的觀點。現在的語文考試,閱讀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不僅有文言文閱讀,還有現代文閱讀。要想在課堂上把所有這些能力統統培養起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功夫在詩外,只能靠課外的努力。我平時就比較愛積累。在閱讀中,鍛煉自己理解文章的能力。因為在現在的考試中,閱讀理解的分值太大太大。在平時時間不太多的時候,看一些比較短的文章。《讀者》、《意林》、《格言》上都有很多好文章。每天報紙上也會有很多新聞,看到一些新聞引發我們的思考,做出恰當的小評論,這也是在鍛煉我們的思考能力。在閱讀的同時,我們可能會看到一些新的詞語,這時弄明白新詞語的讀音、意思也是一種詞彙的積累。所以,閱讀是積累知識的最好方法。
加強寫作訓練,提高寫作能力。 提高寫作能力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課外積累是寫作的基礎,要學會對文章的細讀,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誦。如果腹內空空,是寫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有感而發的寫隨筆,都是幫助我們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寫好的作文要反復修改,也可以請教老師、同學的意見,精益求精。語文成績的進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掌握寫作技巧。初中作文我們會發現很多都是半命題作文,這時我們更應該發揮自己的想像,使作文的立意更高。在寫作方面,除了多看書看報外,還可適當記點周記之類,鍛煉文筆,久而久之,就會越寫越順。一些喜歡聽歌的同學常常會記些喜歡的歌詞,在寫作時用一用,還真不愧為一種好辦法,最起碼在語言上就佔了不少優勢。當然,也可以背一些優美的句子,使它們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常記常用,寫作水平自然會有所提高。
我想我們班上的同學都應該學會有發散性思維,老師講一個要點,我們會舉一反三,而不是每一道題都需要老師牽著鼻子走。老師只能是授我們漁,而不能授我們魚。比如修辭方法在句子中的作用這類題,老師只能給我們講一道例題,我們應該模仿這類題的方法自己練習直至掌握,不可能老師將每一道題的答案都給我們講。而且我們大家應該記住:要想學好語文,必須多寫作,多閱讀,多思考!
⑧ 作文700字:如何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
教我歷史的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與縱向的比較。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⑨ 初一歷史學習方法 300字以上
然我們常常說學習沒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定要講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學習初中歷史的一種方法,同學們不妨試一試。 第一步課前認真預習首先,通讀兩遍課文,對於那些不認識的字一定查字典,除了要注音,還要明白這些字在課文中的含義。
然後,根據課文內容,寫出比較詳細的提綱。提綱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師上課時的板書。但必須體現出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的名稱、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
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以及把自己要提的問題也寫出來,以便在老師講課時獲得解答或者向老師提問。
第二步上課認真聽課、思考、筆記根據自己預習的情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與老師的講解不一樣,自己還有那些地方沒有預習到,自己預習時存在的問題老師是否講了答案,如果講到了要立刻記錄下來。老師講完後,自己要詳細回憶一遍老師講的所有內容,想一想,還發現了哪些新問題。如果有,還要在課後向老師提問,獲得答案。 第三步課後復習、鞏固首先,再讀一遍課文,再看一遍預習提綱,根據課堂上教師的講解
然後,完成課後作業,做作業時,不要照書抄,要盡量根據自己的記憶寫出答案,確實寫不出來,再看看書,記一記,然後寫出來。作業不能拖,要及時完成。還要書寫工整、條理清晰。
最後,不要忘了,過三天,要把學過的內容再快速讀一遍,以便及時鞏固。
第四步閱讀課外書籍或做課外練習,擴充知識面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書籍或做課外資料上的一些練習題,這不僅可以擴充知識面,而且所學的知識更不會忘記。[/size][/font]
請記住,成功=充分利用時間+正確的方法;成功永遠屬於勤奮者。[/
⑩ 怎樣學好歷史300作文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古到今,多少文人志士為了報效祖國,寫下了一頁又一頁的輝煌。
在古代,楚國詩人屈原把滿腔的熱忱溶於《離騷》之中,含恨而逝。宋朝愛國名將岳飛,背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伴隨著他走過了多少個戎馬春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這首《過零丁洋》至今還震撼著我們的愛國之心。清朝禁煙大臣林則徐在趕赴廣州之前給他的老師留下了一句詩:「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
在近代,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還有秋瑾的詩,田漢的詞,聶耳的曲。多少革命老前輩用生命和青春創造了我們今天的幸福,毛主席的油燈,周總理的大衣,朱總司令的扁擔。他們把自己的愛國之情表現在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在現代,雷鋒叔叔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梁帆同學把愛國之情表現在維護祖國的榮譽上。國內外的華人華僑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祖國的建設。
同學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以天下為己任。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大家還記得嗎?在抗洪救災中,我們學生永遠是積極響應號召的主流隊伍,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用導彈炸毀了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事件中,我們用筆強烈譴責了北約的暴行。在「九、二一」台灣大地震中,我們學生也是行動的先鋒。在貧困山區我們捐款捐物建起「希望工程」。
學生的義務就是學習,我們要把強烈的愛國之情投入到學習中去,知識才是力量,沒有科學文化你何以談報國?別沉迷於華而不實的容貌中,低級、庸俗的玩樂中,別終日渾渾噩噩、碌碌無為。也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出了這道校牆,我們要面對的是社會的紛繁復雜。是我們單純稚嫩的思想所必須接受的。只有在校園里學好知識,練好專業,才能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正所謂:看世間風雲變幻,誰主沉浮?二十一世紀,你我都將是風流人物。九百六十萬神州任爾馳騁。
同學們,二十一世紀的洪鍾已經敲響,中國,這條東方巨龍業已騰飛「振興中華,實現四化」的偉大任務就由我們來承擔,同學們,明天的太陽一定會由我們托起,讓這句不朽的名言不再成為空談,不再成為口號。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