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完璧歸趙出自哪個歷史典故

完璧歸趙出自哪個歷史典故

發布時間:2022-08-05 02:32:53

『壹』 完璧歸趙是何意·出自於哪

此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藺相如對趙國的國君表示,自己願意帶著和氏璧去秦國換十五座城池。如果秦國不給城,他會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趙國。
戰國時,秦國的秦昭王聽說趙國得了個稀世之寶——和氏璧。此物呈平圓形,中間有個孔,是稀有的玉。秦昭王非常稀罕這個寶物,就派人送信給趙國的趙王,表示秦國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
當時,秦國非常強大,趙國比較弱小。趙王怕得罪秦國,找來大臣們商量,想找一個合適的人出使秦國。這時,趙國宮中太監總管繆賢向趙王推薦藺相如。說這個人膽大心細,足智多謀,由他來作為使者肯定能勝任。趙王正急得沒有辦法,就同意了,讓人請來了藺相如。
趙王見了藺相如後就問他:「你說,秦國的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來跟我換和氏璧,是跟他換呢,還是不跟他換·」藺相如想了想,說:「秦國那麼強大,不能不給。」其實趙王也知道不給不行。於是他又問藺相如:「如果秦王得了璧,不給我城,怎麼辦·」藺相如說:「秦國主動提出來以城換璧,如果趙國不給璧,那是我國理虧;如果趙國給了璧而秦國不給城,那就是秦國理虧。權衡一下得失,寧可答應秦國,讓它去負不講理的責任。」
趙王想了想,覺得藺相如說得有理。那麼誰來當這個使者呢·藺相如拍著胸脯說:「如果沒有合適的人的話,我就去走一趟吧。秦國如果給我們城,我就把璧留在秦國;秦國如果只想要璧不給城,那我把完整的璧帶回趙國。」於是趙王應允了他的辦法。
藺相如到了秦國後,見到了秦王。秦王一看這和氏璧潔白無瑕、爍爍閃光,真是愛不釋手。他的大臣也紛紛爭相傳看,大臣們看完了,又送到後宮讓姬妾傳看,卻壓根兒不提交城的事。
藺相如見秦王根本就沒有交換的誠意,就心生一計,等和氏璧送回到秦王手中時,他走上前去說:「這璧上有個小斑點,請允許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便命令侍臣將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到和氏璧後,頓時聲色俱厲地說:「趙王齋戒五天,親手將國寶交給我,我這才奉璧來到秦國。而大王卻傲慢無禮,坐而受璧,只顧君臣觀賞,卻始終不提交城的事,可見以城換璧是騙人的托辭。所以,我要將璧收回,大王如果要逼我,我情願和璧一起撞個粉碎。」說著,藺相如裝出真就要撞的樣子。秦王怕和氏璧撞碎,那就太可惜了!忙賠不是。他讓大臣拿出地圖,裝模作樣地把要割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池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已經看透了秦王不過是裝裝樣子而已。便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秦王也必須齋戒五天,然後以最高的禮節接受它。」秦王一看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只好答應了。
藺相如料定秦王不可能給趙國十五座城池。當天夜裡,他便派手下化裝成老百姓,帶著和氏璧回到趙國,實現了「完璧歸趙」的諾言。

『貳』 完壁歸趙是什麼歷史典故呀

完璧歸趙,發生於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釋義】完:完整無缺;璧:古代一種扁圓形的、中間有孔的玉器;趙:趙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國送回趙國邯鄲。後來比喻把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本人。、
歷史典故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帶著國書去邯鄲城(今河北省邯鄲市)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讓出十五座城來換邯鄲城收藏的一塊珍貴的「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
趙惠文王就跟大臣們商量,要不要答應。要想答應,怕上秦國的當,丟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應,又怕得罪秦國。議論了半天,還不能決定該怎麼辦。
當時有人推薦藺(音lìn)相如,說他是個挺有見識的人。
趙惠文王就把藺相如召來,要他出個主意。
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答應不行。」
趙惠文王說:「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國取了璧,不給城,怎麼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璧玉,這個價值是夠高的了。要是趙國不答應,錯在趙國。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國不交出城來,那麼錯在秦國。寧可答應,叫秦國擔這個錯兒。」
趙惠文王說:「那麼就請先生上秦國去一趟吧。可是萬一秦國不守信用,怎麼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國;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邯鄲。」(原文是 「完璧歸趙」。)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咸陽。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別宮里接見他。藺相如把和氏壁獻上去。
秦昭襄王接過璧,看了看,挺高興。他把璧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夥兒傳著看。大臣們都向秦昭襄王慶賀。
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見秦王提換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來換璧。可是璧已落到別人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昭襄王說:「這塊璧雖說挺名貴,可是也有點小毛病,不容易瞧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為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宮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著眼睛,怒氣沖沖地說:「大王派使者到邯鄲來,說是情願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璧。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可是,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裡。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砸碎!」
說著,他真的拿著和氏璧,對著柱子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璧,連忙向他賠不是,說:「先生別誤會,我哪兒能說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並且把准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想,可別再上他的當,就說:「趙王送璧到秦國來之前,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很隆重的儀式。大王如果誠意換璧,也應當齋戒五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說:「好,就這么辦吧。」
他吩咐人把藺相如送到賓館去歇息。
藺相如回到客棧,叫一個隨從的人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把璧貼身藏著,偷偷地從小道跑回邯鄲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別國在咸陽的使臣,在朝堂舉行接受和氏璧的儀式,叫藺相如上朝。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禮。
秦昭襄王說:「我已經齋戒五天,現在你把璧拿出來吧。」
藺相如說:「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我怕受欺騙,丟了璧,對不起趙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鄲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聽到這里,大發雷霆。說:「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你?」
藺相如鎮靜地說:「請大王別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決沒有弱國欺壓強國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塊璧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後打發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壁。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後,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秦昭襄王聽藺相如說得振振有辭,不好翻臉,只得說:「一塊璧不過是一塊璧,不應該為這件事傷了兩家的和氣。」
結果,還是讓藺相如回邯鄲去了。
藺相如回到趙國,趙惠文王認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來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換和氏璧,不過想借這件事試探一下趙國的態度和力量。藺相如完璧歸趙後,他也沒再提交換的事。[2]
現代翻譯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邯鄲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您根據什麼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您憑什麼知道燕王(會收留您)?』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願意交個朋友』,憑這個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裡。藺相如對我說:『如今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現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質上請罪,就能僥幸得到趙王赦免』。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趙王說:「拿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麼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願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 秦王坐在章台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於是,藺相如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邯鄲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這是為什麼?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里接見我,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快要撞擊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從這里到那裡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里。 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邯鄲城。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在憑借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敢留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邯鄲去。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送他回邯鄲去了。
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後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到底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3]
深層解讀
「完璧歸趙」的真正贏家是秦國
藺相如智斗秦王,和氏璧有驚無傷。這段故事就是我們常說的「完璧歸趙」。
很長時間以來,大家一直在贊揚藺相如的外交成果,但對於秦昭王為什麼要和氏璧這個問題卻有所忽略。秦昭王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國王,在位半個多世紀,開疆拓土,銳意進取,一直致力於擴大秦國的版圖,從來都是他佔領別人的城池,從來沒有過他將自己的城池拱手相送的先例。同時,秦昭王幾乎沒有聲色犬馬的愛好,對於所謂的玉器古玩也從來沒有表現出多大的興趣。這次他為什麼一反常態,要用15座貨真價實的城池來換取一塊無用的和氏璧呢?
顯然,這是秦王給趙王出的一道政治思考題,明眼人一看就應該知道這其實是在挑逗趙國,為的就是考驗一下趙國對於秦國的政治態度。如果你趙國不予理睬,說明趙國底氣比較足,實力比較強,領導人斗爭意志比較堅定,那秦國就應該對趙國避讓三分了。反之,如果我這道思考題給你趙國帶來了困擾,那就說明趙國對於秦國心存畏懼,趙國的領導人已經未戰先怯,這將成為秦國制訂未來外交政策的重要參考。
那麼,秦昭王測試的結果如何呢?
那就是,你趙國對於我秦國的要求,根本沒有拒絕的勇氣。我想要和氏璧,你趙國不是乖乖地送來了嗎?並且,藺相如所謂的一番痛斥,更是給秦王提供了明確的印證。
藺相如在不經意中泄露了什麼秘密呢?
藺相如曾經義正詞嚴地痛斥秦昭王,你的使者到了趙國,傳達了你想以城池換和氏璧,這個信息在趙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之後,趙國內部如何恐懼,趙王如何低姿態等,都被藺相如一五一十地透露了出來。這些對於秦昭王來說已經足夠,測試的目的也已達到。由此,他已能充分斷定,趙國內心對於秦國充滿了恐懼。沒有了趙武靈王的趙國已經是紙老虎。
這番測試,表面上看秦昭王被藺相如搶白了一番,特別沒有面子,但事實上,秦昭王才是真正的贏家,因為他通過趙國的反應,已經巧妙地測試出趙國對於秦國的態度。與此相比,藺相如所謂的怒發沖冠,所謂的慷慨激昂,簡直不值一提。
所以,第二年,在趙國還陶醉在藺相如完璧歸趙的虛幻勝利之中時,秦國的軍隊就過來了。公元前281年,秦攻趙,拿下了石城(今河南林州東南);公元前280年,秦再攻趙,殺兩萬人,攻陷代郡(今河北張家口蔚縣)。這些都是發生在完璧歸趙之後不久的事情,而在完璧歸趙之前,秦趙之間基本上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更不用說秦國攻取趙國城池的重大事件了。

『叄』 完璧歸趙發生在哪個時期

是戰國時代趙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來換璧。趙王派藺相如帶著璧去換城。相如到秦國獻了璧,見秦王沒有誠意,不肯交出城池,就設法把璧弄回,派人送回趙國(見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比喻原物完整無損地歸還本人。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趙王看了信,心裡想,秦王一向是只想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么大方吶?要不答應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裡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美女們去看。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有毛病,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么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裡。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我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說:「好!就這么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賓館去休息。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里。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准備,怕打不贏。最後秦王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去。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

『肆』 完璧歸趙的出處

完璧歸趙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完璧歸趙」這一事件發生於公元前283年。

完壁歸趙出自哪部名著

完璧歸趙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後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給物品的主人。完璧歸趙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完壁歸趙出自哪部名著

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卷八十一。戰國末,強秦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趙國實力比秦稍弱。本篇為合傳,以廉頗、藺相如為主,並記述了趙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跡。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布衣之交、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發沖冠、白璧微瑕等成語均出自本篇。

『伍』 完璧歸趙出自哪裡

完璧歸趙出自哪裡
完璧歸趙,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完璧歸趙」這一事件發生於公元前283年。

『陸』 請問,完璧歸趙出自什麼時候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歷史故事啟示是什麼

完璧歸趙,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歷史典故,那大家知道完璧歸趙出自什麼時候嗎?它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以及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簡單的講一講,完璧歸趙出自什麼時候,它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以及給我們的啟示。

完壁歸趙,讓我們學會了做事情,既要有勇氣,也要有智慧,面對強勢,我們不能膽怯,要有勇氣與之抗衡,同時,做事情也應當靈活,隨機應變,用機智與強勢力抗衡。

『柒』 完璧歸趙的意思和典故是什麼

完璧歸趙是一個歷史典故演化而成的成語,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1]

該成語一般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1]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成語典故
趙國有塊「和氏璧」,秦王很想得到它,說願以十五座城池來交換。趙國感到很為難,因為秦國歷來不講信義,趙國怕挨了騙還要被人恥笑,有損趙國的形象。如果不給秦國這塊玉,又怕秦國抓住把柄,就此發兵來犯,真是進退兩難。就在這時,宦官頭目繆賢推薦說:「我家有個叫藺相如的門客,智勇雙全,可以讓他想想辦法。」趙王無奈,也只好叫他來試試。趙王問道:「秦王說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給還是不給?」相如說:「秦強趙弱,我們不能回絕。」趙王又問:「若秦收了和氏璧,又不給我們城池,怎麼辦呢?」藺相如說:「秦國提出這個要求,要是不答應,是趙國理虧,若是秦國收了趙國的玉璧,又不給城池,那就是秦國理虧了。比較起來,我看還是後一種辦法好。如果大王實在沒有人可以派遣,我可以勉強湊數。如果秦王把城劃給我們,我就把璧留在秦國,如果他們不願交出城池。我就完璧歸趙』。」趙王覺得藺相如口才超群,慮事周密,就派他帶璧去了秦國。[3]
秦王在宮里接見了藺相如。他坐在殿上顯得隨便又得意,藺相如只好雙手把璧捧上去。秦王看了又看,喜歡之至,然後傳給宮女、妃子觀看,大家都贊不絕口。高聲向秦王歡呼道賀。藺相如站在堂下,許久卻無人理睬,秦王也不提交割十五座城池的事。[3]
藺相如知道秦王故意欺詐,想了一想說:「璧上有點小毛病,不經指示很難看出來,請讓我指點給大家看。」秦王沒有多想,就把璧遞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接過玉璧,立刻跑到大殿中的柱子跟前,怒發沖冠地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這塊玉璧差人去向趙王索要,趙國的大臣們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不講信義,只是倚仗著自己是大國,編幾句空話騙取趙國的玉璧,所以大家都反對把和氏璧送來。但我認為普通百姓交往尚且講究信義,何況大王是一國之君呢?且僅為一塊無多大用處的玉,傷了秦、趙兩國的和氣,是很不理智的。趙王聽信了我的話,才沐浴齋戒了五天,親自在朝堂上將國書和玉璧交給我,讓我奉送到秦國,這是多麼恭敬的禮節啊!但我來到秦國,把玉璧奉獻給大王。大王卻態度隨便,傲慢無禮,還把美玉交給宮女傳看,這是對趙國的污辱;您一字不提交割城池的事,這是無意償還城池。所以,我把玉璧要了回來。現在,玉璧在我的手裡,您如果一定要強迫我,那我就讓我的頭顱和玉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說完,怒氣沖沖地舉著玉璧,眼睛斜看著柱子,隨時准備砸碎。[3]
秦王唯恐他砸毀了玉璧,連忙向他賠禮道歉,並讓人拿來地圖,指點著說從某某地到某某地的十五座城歸趙國。藺相如知道秦王並非認真,也就來個緩兵之計。他對秦王說:「秦王既然喜愛和氏璧,趙國不敢不奉獻。只是趙王送璧前曾沐浴齋戒五日,表示恭敬,大王也該沐浴齋戒五日,才可接受和氏璧。」秦王被說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藺相如回到館舍,連忙周密部署,讓人穿著麻衣布衫,化妝成老百姓,偷偷地揣著和氏璧從小道逃回了趙國。[2]
五天過後,秦王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准備接收和氏璧。藺相如從容地走上前對秦王說:「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已歷二十幾位國君,可從沒聽說過哪位國君講過信義。我擔心受了您的騙,已派人把寶玉送回趙國了。趙是弱國,秦是強國,如果秦王是真心誠意地用十五座城池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絕沒有不答應的理由,只要派一個使臣去,趙國馬上就會送和氏璧來。過去孟明視欺騙了晉國,商鞅欺騙了魏國,張儀欺騙楚國,如今,我不願看著大王再背上欺騙趙國的壞名聲,所以把玉璧先送回趙國。就算我欺騙了大王,請大王治我的罪吧。」秦王和大臣們十分惱怒可又無可辯駁。藺相如又不怕死,殺了他也沒用,反落下個惡名。倒不如放了藺相如,還顯得秦國寬懷大度,並非詐取趙國的玉璧。[3]
藺相如「完璧歸趙」,既保全了趙國的玉璧,又沒給秦國落下把柄,還為趙國贏得了一個好名聲。藺相如也因之聲譽鵲起。
請採納回答謝謝

『捌』 完璧歸趙是來自哪

完璧歸趙[wán bì guī zhào]
成語、歷史故事
完璧歸趙,漢語成語,拼音是wán bì guī zhào,意思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後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給物品的主人。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中文名
完璧歸趙
外文名
return something intact to its owner
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關人物
藺相如、秦昭襄王、趙惠文王
發生地點
秦國章台

『玖』 完璧歸趙是誰的典故

完璧歸趙

戰國時期,秦國最強。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塊寶玉——和氏璧。秦王知道了,派人送來一封信,說願意拿十五座城來換這塊玉。
趙王知道秦王是想把寶玉騙到手,可是又怕秦國借口攻打趙國,只好派藺(lìn)相如把寶玉送去。臨別的時候,藺相如說:「大王放心。如果秦國不是真心換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來!」
藺相如來到秦國,獻了玉。秦王雙手捧著寶玉,一邊看一邊稱贊,卻絕口不提換城的事。
藺相如知道秦王沒有誠意,上前幾步,說:「這玉雖好,可是也有瑕斑。讓我指給您看。」
秦王信以為真,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接過玉,退後幾步,靠著宮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來。您要是逼我,我的頭顱和寶玉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舉起了和氏璧。
秦王怕摔壞了寶玉,急忙叫人取來地圖,隨手指點了十五座城。
藺相如知道秦王仍然沒有誠意,說:「和氏璧是奇珍異寶。在我動身以前,我們大王齋戒①了五天。如果大王誠心,也應當齋戒五天。五天後,我再把寶玉奉上。」秦王只好同意了。
藺相如回到住處,立即讓隨從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回國。過了五天,秦王得知和氏璧已被送走,非常惱怒。後來他冷靜一想,殺了藺相如非但得不到和氏璧,還會弄僵兩國的關系,便下令放了藺相如。
於是,藺相如回到了趙國。

閱讀全文

與完璧歸趙出自哪個歷史典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