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學家如何評論出師表

歷史學家如何評論出師表

發布時間:2022-08-05 04:59:28

1. 評論諸葛亮 , 出師表 怎麼樣呢 讀後感。

歷史上,人們對於諸葛亮都有很高的評價。今天,本人斗膽也來談談我對諸葛亮的一些看法。
諸葛亮智。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後感覺盪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實在是智!
諸葛亮神。他雖身在草廬之中 ,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彷彿天地萬物都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於千里之外。實在是神!
諸葛亮義。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託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效死不渝,「鞠躬盡粹、死而後已」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銘!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是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唯一的遺憾恐怕就是沒能實現劉備的遺願了吧。以諸葛亮的才華與聰慧,竟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可悲啊!人無完人,諸葛亮也確實有不足,但這又有什麼關系呢?因為他實在是無愧於一個值得千秋贊頌的人

2. 課本中諸葛亮的出師表能否刪除教授:刪除,如何評價呢

《出師表》不應該刪除。原因如下:

一、孔明表中所示的忠誠是對臣的忠誠,是對季節漢(蜀漢)這一家的忠誠,值得後輩們學習。

在封建時代,忠君和愛國幾乎是同義詞。

孔明的《出師表》對劉備父子表示由衷的忠誠。“忘我地工作,一直做到了最後。劉備的三顧之禮感動了孔明,向劉備拖了後腿,發誓死。

在《古文觀止》中也選擇了《出師表》進行了記錄。《古文觀止》中選出的作品都是絕品。這是自《古文觀止》發行以來,文壇從未出現過負面評論。《出師表》幸虧編纂了。是無愧於其名的文學絕品。

“出師表真的很有名,千年中誰能和你伯仲?”這樣一篇偉大的文章被選為中學教材已經有多年了。我作為老師,教過好幾次。對不起,我把“出師表”轉移到教材上,有神經過敏的嫌疑。

每個文學作品都有時代的限定性。如果使用有色的眼睛,即使是《古人觀止》中的絕品,也會全部殺掉。直言不諱。國學水平有下降的傾向。教授的古文基礎很深,技術很難忍受。有興趣的地方,整理下面的古文,給自己的世代看一下芳容怎麼樣?

3. 歷史人物對諸葛亮的評價是什麼

歷史人物對諸葛亮的評價是什麼
歷史人物對諸葛亮的評價是什麼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鞠躬盡粹、死而後以」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銘!對諸葛亮的評價,在歷朝歷代,朝野之間均能出奇地達成共識,成為很少發生非議的一位歷史名人!諸葛亮當年揮毫而成、令人盪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對諸葛亮評價最低的,可能當數魯迅先生,「狀多智而近妖」,從這句評語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諸葛亮不那麼感冒!
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
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後以,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若用現代語言來總結表述,諸葛亮的一生,是久經考驗的一生、與人、與天奮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更是充滿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範軍師、模範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其實,《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有著天壤之別,《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更比較客觀真實些,比較接近歷史上的諸葛亮本人。一代才華出眾的傑出名相,這些史家評價,比較客觀公允,當之無愧。《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則是被演義化了的經過藝術包裝處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無以附加的地步。諸葛亮就這樣在羅貫中的筆下,由凡人變成了神,變成了民間百姓樂於接受的神,成為了公認的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
倘若撥開披在諸葛亮身上層層華麗的外衣與耀眼奪目的光彩,平心靜氣地審讀三國時代那段歷史,你就會發現一個更加真實的諸葛亮!做為謀士、師爺、軍師、丞相的諸葛亮,為輔佐劉備,在血雨腥風中打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建立了蜀國,戰功赫赫,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你若細讀史書,就可發現諸葛亮也並非為百戰必勝的常勝軍師,戰略與戰術失誤比比皆是:千百年來被人們擊節贊賞、每每稱道的那場空城計之戰,實際上是一場戰略上重大失誤、戰術上僥幸取勝的戰爭範例,倘若司馬懿識破諸葛亮的空城計真相,引大軍殺入城中,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淪為魏軍的俘虜。空城計之戰,是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一招險棋。失街亭揮淚斬馬謖,則又是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誤;六齣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戰,皆無功而返,排除天時地利等不利因素,做為三軍統帥的諸葛亮,其失誤是顯而易見的!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敗,當數蜀國的徹底滅亡。劉禪的被俘、蜀國的滅亡,雖然是在諸葛亮死後發生的歷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諸葛亮,是難辭之咎的,應付有相當責任的!我們不禁思索責問,蜀國當初擁有諸葛亮這樣神機妙算、傑出的丞相兼軍師、和幾十萬精兵良將,為何沒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巨集願,最終反到落了個國破家亡的悲劇結果呢?
諸葛亮當初擬定三足鼎立後,再一統天下的遠大恢巨集的戰略理想,最終成為一場空夢,非但沒有統一中原,反到連他親自輔佐創立的蜀國也頃刻間煙飛灰滅,是蜀國的悲劇,也是諸葛亮的最大人生悲劇!倘若諸葛先生在九泉之下有知,不知會做何感想?不知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生前是否曾預見到蜀國的滅亡?他是否占卜到自己與蜀國的徹底失敗?
諸葛亮最終敗給了誰?經在下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結論:諸葛亮最終敗給了天意!天不滅曹!在滾滾向前轉動的天意巨輪面前,任何人的謀略、智慧的力量,都是渺小可憐的!何為天意?民意也!春秋無義戰,其實三國時代也無義戰,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為爭奪領地城池,所發......
魯迅怎麼評價諸葛亮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
如何評價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最受世人贊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從三國時期
至今,雖歷經1700多年,他仍為世人千古頌揚,幾乎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
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料事如神,完美無缺。古
往今來,史學家對於諸葛亮的各種評價一直爭論不休,此起彼伏。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是什麼樣?讓我們回顧諸葛亮的一生,把《三國演義》中
的故事、史書記載和當今史學界對諸葛亮的研究交織在一起,揭示一些鮮為人知的
歷史真實。
對於大名人的故鄉,中國人總愛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來形容一番。讓我們來
看看,諸葛亮的故鄉,究竟有什麼與眾不同。
東漢末年,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家庭。陽都是個古地名,大
約在今天山東沂南縣一帶。
諸葛家族在當地是名門望族,但他們的祖籍並不在陽都,而且也不姓諸葛。據史料
記載,諸葛先祖原本姓葛,在今天山東諸城的枳溝一帶居住,大約在西漢初年遷徙
到陽都。當時陽都已有葛姓家族,為了與當地的葛姓家族區別,諸葛亮的先祖就在
「葛」姓前面加了一個諸城的「諸」字,以表示本家族的來歷。從此以後,中國才
有了「諸葛」這一姓氏。
據當地考古人士初步發掘,漢代的陽都城大致位於汶河和沂河的交匯處。這一帶方
圓幾百公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流經這里的沂河為陽都帶來了無限的生機。
這是沂南縣一個東漢末年的墓葬。墓主人與諸葛亮是同一時代、同一階層的老鄉。
按照漢代的禮制,當時的石匠們在墓穴四周的石牆上刻下了眾多的畫像。畫像石大
量描繪了歌舞宴飲、狩獵騎射、社交出行等貴族生活場景。不過,石匠們也沒有忘
記描繪出社會中下層的人們。這些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大致構成了諸葛亮生活的
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有意思的是,石匠們對於廚房特別有興趣,他們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那個時代廚房裡
的一切。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當時這里確實物產豐富,家畜家禽應有盡有。
可以想像,當時的陽都城應該是這么一個地方:城外大河奔流,灌溉著萬頃良田。
城內物資豐富、引得八方客商雲集。這里的人們不用擔心食物的匱乏,溫飽有餘而
知書達理。這里的孩子受秀美河川的滋潤,而顯得靈氣十足。
當然,哺育諸葛亮的不僅僅是豐富的物產和優美的環境。陽都城正好處在古代齊國
、魯國和楚國交界之地,齊文化的開放進取,魯文化的注重禮儀,楚文化的浪漫與
奮斗精神,都影響著這里的文人學子。
到了東漢末年,諸葛家族突然大放異彩,英豪輩出,成為三國時期顯赫一時的大家
族。
西漢中期,諸葛家族出了個大名鼎鼎的人物———諸葛豐。諸葛豐在漢元帝時出任
司隸校尉,這是一個相當於首都警備司令的重要職務。他以執法嚴格、為人剛直而
著稱於當世。
諸葛豐的道德風范和政治品格在他的子孫中世代傳承,豐富發展,到了東漢末年,
諸葛家族突然大放異彩,英豪輩出,成為三國時期顯赫一時的大家族。
這一輝煌肇始於諸葛珪和諸葛玄兩兄弟。
諸葛珪是諸葛亮的父親,當時在離家鄉不遠的泰山郡任郡丞。郡丞大致相當於行署
副專員這么個職務。
諸葛玄是諸葛亮的叔叔,是位交遊廣泛的名士。他既有名士的學識,也有名士的眼
光,在他年輕時結交的朋友中,有兩位後來成為叱吒風雲的人物,這就是大軍閥袁
術和劉表。
史書上記載:諸葛珪娶章氏為妻,生有三男兩女。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
諸葛鈞。在大哥之後,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
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年輕時重點研究儒家經典,以孝順而聞名。後來他避亂江東而
被孫權重用,並逐步升遷到東吳的最高軍事職務———大將軍。諸葛瑾的長子諸葛
恪更是青出於藍......
歷史怎麼評價諸葛亮的?(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諸葛亮
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蜀漢四相之首。
謹慎,善治國,天下奇才,時之俊傑。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希望對你有幫助
用一句話來評價諸葛亮諸葛亮是我國古代文人的傑出代表,是三國時期最為經典、能力最高的謀士。作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行動本該是龐統,法正等策劃,但在後期,他能承擔重大的軍事任務,並且表現出了一般軍事家難得的智慧。諸葛亮政治不但有餘,作為業余軍事參謀,軍事也絕不是不足。
如何評價諸葛亮和周瑜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周瑜的性格第一個特徵是器量狹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淺。如小說第四十四回寫孫權決定抗曹,並命周瑜組織迎敵作戰。但諸葛亮卻對周瑜說孫權仍有顧慮。周瑜立即去見孫權,果然與諸葛亮所說的一樣。於是周瑜暗忖:「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劃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只是由於魯肅的勸阻,才沒有殺成。試想,周瑜倘若果真將諸葛亮殺了,那麼孫劉聯盟就可能破裂,就會給曹操造成可乘之機,赤壁之戰誰勝誰負便很難預料了。由此可見周瑜的目光的確短淺。此後,周瑜曾多次設計要殺害諸葛亮,如派諸葛亮十天造箭十萬枝,企圖以軍法殺之;又如派諸葛亮往聚鐵山斷曹操的糧道,企圖借曹操之手殺之;諸葛亮在七星壇借東風,周瑜派丁奉,徐盛各帶士兵一百,從水陸兩路前往南屏山,企圖以武力殺之等等,雖說危機都被諸葛亮巧妙地化解了,但卻凸現出周瑜的器量狹小,忌才妒能。
羅氏等下,周瑜的另一性格特徵是容易沖動,意氣用事。如諸葛亮到東吳商量共同御曹大計時,周瑜故意說他准備降曹,意欲以此要挾諸葛亮,求他助劉備破曹。然而諸葛亮卻說「公瑾主意欲降操,甚為合理。」周瑜聽了諸葛亮的話後,便勃然大怒,罵曰:「老賊欺吾太甚!」並說:「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其盛情沖動的特點便顯現無遺了。又如周瑜欲借曹操之手殺諸葛亮,派諸葛到鐵聚山去斷曹操的糧道。孔明明知周瑜的用心,非但不推諉,卻藉此嘲笑說:「吾聞江南小兒謠言雲:『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公等於陸地但伏路把關;周公瑾但堪水戰,不能陸戰耳。」周瑜聽了此話,怒曰:「何欺我不能陸戰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萬馬軍,往鐵聚山斷操糧道!」為了一句嘲笑,竟置統帥職責於不顧,可見其感情容易沖動、意氣用事的程度是多麼嚴重。赤壁戰後,孔明三氣周瑜,使其發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後而死。
歷史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怎麼樣的呢軍事上的成就
1.諸葛亮勤於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研製了一發十矢連弩和適應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等作戰工具。並改進鋼刀,增強了蜀軍戰鬥力。好兵法,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後世傳揚。
2.在治軍方面,諸葛亮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
3.作戰時,諸葛亮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每戰力求速決;重視後勤,常年派官兵千餘整修都江堰,確保軍糧生產;每次退卻時都十分慎重,採取在山地設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
4.戰略上,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對》對當時形式的分析可謂高瞻遠矚;而且善觀大勢,始終堅持聯吳抗曹,致蜀漢得與魏、吳鼎立。
不足之處
1.用人上的失誤。首先是讓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關羽失荊州,使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兩路出兵北伐的設想變空,並使蜀國在今後的戰爭中始終處於背動地位。其次是用馬謖守街亭,馬謖自幼熟讀兵法,好論軍計,甚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還經常同他談論兵法,有時通宵達旦。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主力側翼受威脅,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被迫撤軍。
2.對於人才的限制。諸葛亮輔政後,事無鉅細,都要親自過問,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人才的發展。經如任免一個縣官的小事,諸葛亮也要親自處理;軍中「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結果諸葛亮死後,蜀國人才青黃不接,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誤。「諸葛一生唯謹慎」,用兵謹慎,這是諸葛亮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用兵應以慎為主,以奇為輔。奇正並用,並能建大功。時魏延曾提出自率萬人,偷襲潼關,諸葛亮認為此舉草率,未同意。後鄧艾滅蜀,正是用偷襲之策。司馬懿在給其弟司馬孚來的信中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此話雖有誇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實。
後人特別推崇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將其視為智慧化身。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將其神化,其情節更是廣布人口。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其評價如下: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如何評價諸葛亮的一生關於諸葛亮
做能臣不容易。第一要忠,第二要能。忠而無能曰庸,能而不忠曰奸,都不是能臣。但,光是又忠又能,還不夠,還得大家都承認。這第三條最難。因為嫉妒別人的能,是官場的通病;懷疑臣下的忠,是帝王的通病。所以歷史上的能臣,好下場的不多。不是生前被貶,便是死後挨罵,能做到生前生後都沒有什麼人說閑話的,大約也就是諸葛亮。
然而諸葛亮活得好累!
諸葛亮的形象,千百年來走樣得利害。在一般人心目中,他老先生很是瀟灑的。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那結果都是事先料定了的。計謀也很現成,甚至早就寫好了,裝在一個袋子里,只等執行者到時候拆開了看。自己則既不必親自上陣殺敵,也不必操心費神,只要戴個大頭巾,搖把鵝毛扇,泡壺菊花茶,擺個圍棋盤,便「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真是何等瀟灑。
其實,諸葛亮的心理壓力大得很。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際遇,歷來就被看作君仁臣忠、君明臣賢的楷模。尤其是那有名的「三顧茅廬」,千百年來讓那些一心想出來做官又要擺一下臭架子的文人羨慕到死。實際上他們君臣之間的猜忌和防範,沒有一天不深藏於心。君臣關系畢竟不是朋友關系,最信任的人往往同時也就是最疑忌的人。因為雙方相處那麼久,交往那麼深,知根知底,對方有多少斤兩,彼此心裡都有數。這就不能不防著點了。你看白帝城託孤那段話,表面上看是心不設防,信任到極點,其實是猜忌防範到不動聲色。劉備對諸葛亮說,我這個兒子,就託付給先生了。先生看他還行,就幫他一把;不行,就廢了他,取而代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扯淡!劉禪的無能,簡直就是明擺著的,還用看?無非因為明知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自己兒子又不中用,放心不下,故意把話說絕,說透,將他一軍。諸葛亮是明白人,立即表態:「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鐵了心來輔佐那年齡相當於高中生、智力相當於初中生的阿斗。
陳壽說,劉備的託孤,「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這種說法,如果不是拍馬屁,就是沒頭腦。誠如孫盛所言,如所託賢良,就用不著說這些廢話;如所託非人,則等於教唆人家謀反。「幸值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諸葛威略,足以檢衛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劉備託孤成功,全因為諸葛亮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又為人謹慎,處處小心,這才沒鬧出什麼事來。但要說劉禪沒有猜疑忌恨過,則不是事實。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各地人民懷念他,要給他建立廟宇,劉禪就不批准,說是「史無前例」。可見劉禪內心深處是忌恨厭惡諸葛亮的。事實上,一個人只要當了皇帝,就會忌恨手下能力比自己更強的大臣,而且越是弱智,就越是忌恨。因為所有的蠢才都一樣,只要手握權力,高人一等,便會自我感覺良好,牛皮馬屁不絕。一旦發現手下人比自己強,又會惱羞成怒,必欲去之而後快。劉禪其實也一樣。只不過有賊心無賊膽,有賊膽也無賊力,只好在諸葛亮死後做點小動作,發點小威風,表示他還是個人物。
其實,即便劉禪對諸葛亮真心「事之如父」,也是沒意思的。這傢伙實在太蠢。又豈止是蠢,簡直就沒有心肝。他做了俘虜後,被遷往洛陽,封安樂縣公。有一天,司馬昭請他吃飯,席間故意表演蜀國歌舞。蜀國舊臣看了,無不愴然涕下,只有劉禪,照吃照喝,「喜笑自若」。司馬昭感慨說,一個人的無情無意,怎麼可以到這個份上(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又一天,司馬昭問他:很想念蜀國吧?劉禪立即答道:「此間樂,不思蜀」。舊臣郤正聽說了,就對劉禪說,下次再問,就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沒有一天不想的,說完再把眼睛閉起來。後來司馬昭又問,劉禪果然照著說,照著做。司馬昭說,我怎麼聽著像是郤正的話呀!劉禪立即睜開眼睛,驚喜地說,猜對......
陳壽如何評價諸葛亮的一、陳壽評價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二、大意是:諸葛亮擔任相國,安撫民眾,教他們禮儀,制定官職,遵從權力制定製度,廣開門路吸納眾議,布施公道。忠義的人,有利於國家的人即使有私仇也會獎賞他們,犯法傲慢的人即使私交好也會懲罰他們,承認罪行,或者情有可原的人犯罪即使很重也會減輕處罰,花言巧語掩飾自己的人即使罪責很輕也會重罰。小的善行也會受到獎賞,小的錯誤也會被懲罰。各種事情都很明白,什麼東西都遵循他的規律,實事求是,厭惡虛假的事務。諸葛亮死在國內,百姓都很敬畏而愛戴他,刑法雖然嚴厲但是沒有人埋怨,因為他公正的看待事務並且處理的很公開。真是治世的良才,可與管仲,蕭何相媲美。但是他連年發動戰爭,缺無法成就功業,所以說隨機應變這些將軍的才能,並不是他擅長的!
三、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後人如何評價諸葛亮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在開發西南,穩定民族團結,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諸葛亮治戎為長,軍事為短。盡管如此,他仍能把蜀國治理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在三國中是獨一無二的,在古今中外亦及其少見,可見諸葛亮有足夠的本錢堪稱三國第一相,千古名相。外國的不知道,在中國只有管仲,商秧,張居正能比得上他。像蕭何,姚崇,荀或之流似乎都比諸葛亮差一點。
但作為統帥,他還是有一些缺點的,比如:
1、沒能阻止劉備伐吳,是他為相所犯的最大錯誤,蜀漢實力大減,此後再也沒有恢復到當時最強水平。
2、錯用馬謖,不停魏延劍走偏鋒的建議,過於保守,使得唯一一次可能成功的伐魏機會變為泡影。
3、選擇的根據地也不是能夠支撐起統一全國的,自古以來統一全國的根據地北方佔多數,例如劉邦的關中平原,劉秀的河北,隋唐的陝西,蒙元的蒙古,滿清的東北,唯一一次以南方北伐的形式統一全國的只有朱元璋,而且歷代南方政權北伐幾乎沒有成功的,例如祖狄北伐,岳飛北伐,太平天國北伐,民國北伐也只能是勉強成功。
4、毛主席說過,諸葛亮的錯誤從隆中對時候就開始了。
5、劉禪的無能客觀上也與諸葛亮有些關系,史載諸葛亮事無鉅細,必親攬之,從不知道鍛煉劉禪,對他的溺愛,使得劉禪除了玩樂還能做什麼,另外,也使他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年僅53歲就累死了,說明他不懂得合理分配時間和用人。

4. 對出師表的評論

《出師表》共分七段:

第一段主要是陳述國勢危急,勸後主虛懷納諫。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諸葛亮是懂得辨是非,分輕重的人。此表是要呈奏給皇帝過目的,語氣應和緩,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和緩歸和緩,問題始終是要說清楚的。所以,諸葛亮毫不隱諱,以「先帝創業未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危急存亡之秋」向劉禪道出當時的嚴峻形勢,要他明白事態的嚴重性,做最壞的思想准備。如警鍾長鳴,振聾發聵,筆鋒不可謂不銳利。

不過不中聽的話說完後,筆鋒一轉,提出對蜀國有利的條件如「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士之士忘身於外」。讓劉禪在黑暗的思想洞穴中看到一絲曙光。剛柔並濟,消除劉禪的部分顧慮。但是且慢,劉禪真的能高枕無憂了嗎?不對!「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這句話,綿里藏針,可圈可點。大臣之所以盡心盡力,是因「先帝之殊遇」,而非劉禪的本事。

話里話外,都是提醒他要學先帝,做個聖明君王。在歷舉不利與有利因素之後,表文由勢入理,提出了勵精圖治的第一項建議:「廣開言路」,教導劉禪必須具備寬闊的胸襟,多聽聽,多接受各方面,各種人,各種樣式的意見。諸葛亮為了使後主劉禪聽取勸諫,開篇就先分析形勢,讓後主明了事態的嚴重性。

他先舉出對蜀漢不利的條件,如:「先帝創業未半」以及「天下三分,益州疲憊」,說明蜀漢正面臨嚴峻的局面。之後才提出對蜀漢有利的因素,如:蜀漢的忠臣志士,在這「危急存亡之秋」,追思先帝恩德,忠於職守,齊心輔助後主治理天下。諸葛亮只是要後主明白,人材是國家的希望。在例舉不利與有利因素之後,諸葛亮開始提出勵精圖治的三項建議,即「廣開言路」、「嚴明賞罰」以及「親賢遠佞」。這些都是諸葛亮為劉禪謀求統一的重要政治措施。

第二段則是諸葛亮的第二項建議,嚴明賞罰,以正法紀。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諸葛亮提出「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勸後主凡「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都應該「付有司」,論賞罰,該賞則賞,該罰則罰,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執法公正才能取信於臣民。他告訴後主的是如何駕馭群臣的道理。既要聽取臣下的勸諫,又要同時注意他們會否有違法,大逆不道的行為,加以適當處理。兩者需兼而顧之。諸葛亮認為用嚴明的賞罰是最有效的辦法,賞罰明則人心服,人心服則社稷安。但僅做到言路廣開,賞罰嚴明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親近賢臣,遠離小人。所以這項建議不斷地被提出,所佔篇幅也最長。

第三、四段:推薦宮中、營中賢能的人。

「侍中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諸葛亮首先推薦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一班良實可靠的文臣,告訴後主「事無大小,悉以咨之」。接著又推薦「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武將向寵,說向寵歷經考驗,凡軍旅之事都可以信賴託付。

「遠小人」這句話並非空發,當時後主的確是寵信宦官黃皓,諸葛亮早有察覺,但是他在《出師表》內並沒有直指誰是小人。
因為諸葛亮在指出了宮中可以信任的賢臣的同時,已杜絕了小人親近後主的機會。而且通常「小人」在君主的眼中並不認為他們是「小人」,諸葛亮知道如果直指出宮中的小人,反會招致小人在他出師北伐後,造謠中傷,使後主對他有成見。從文中諸葛亮不斷提及先帝的恩德,再三表示自己的忠心,可見諸葛亮也是有所顧忌的。

第五段:引先漢、後漢興衰的史實,證明親賢臣、遠小人的重要性。

「親賢臣,遠小人,此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諸葛亮提到每次與先帝劉備議論到後漢恆帝、靈帝的事時,先帝每每都會搖頭嘆息,受到漢朝之所以會沒落,全是因為誤信小人的源故。諸葛亮從總結歷史經驗入手,把「親賢臣,遠小人」提高到關系國家興衰的問題上來警告劉禪,讓他明白到問題的嚴重性。

三項建議一氣呵成,即獨立成項,又不拖泥帶水,相互之間都有關聯。廣開言路是前提;嚴明賞罰是關鍵;親賢遠佞是核心;三項建議全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興復漢室」。慎密的心思加上極具深度的說理,反映出一代老臣對蜀國的耿耿忠心。

第六段:追述先帝殊遇,表明北伐本意。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中,咨臣以當世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在這部分,諸葛亮首先充滿感慨的回溯了21年來戎馬關山的斗爭過程,既表達了對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也向後主說明創業之艱難,激勵他要繼承遺志,千萬不可半途而廢。舊事重提,並非邀功,而是語重心長的規勸。

文章的感情因素較多集中在《出師表》的後半部分,尤其實在提起先帝的部分時,更是入木三分,讓人充分地感受到他與先帝的君臣之情實在不亞於劉、關、張三兄弟的兄弟之情。接著諸葛亮坦述了自己在白帝託孤後為「興復漢室」日夜謀慮的心志和南征北戰的行動,進而表明北伐中原的決心。

第七段:反復叮嚀後主察納雅言,訪求治國之道,以先帝遺詔為念。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棉、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在表文的的末尾,諸葛亮再一次勸諫後主劉禪,希望他「亦宜自謀」、「察納雅言」、「牢記遺詔」,這和「開張聖聽」互相呼應。

諸葛亮面對無數的難題,又目睹後主劉禪的所作所為,心急如焚,不得不痛切言之;又恐後主不能醒悟,唯有百轉千回,再三勸導。全文不嫌重復地自陳己志與出自肺腑的反復陳詞,與屈原的《離騷》的精神是一脈相通的。

5. 怎麼樣評論 出師表

這篇表寫於蜀漢建興五年(227)諸葛亮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其時蜀漢已從亭(今湖北宜都)戰役的慘敗中初步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穩定了自己的戰略後方,伐魏時機臻於成熟。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說後主劉禪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也陳述了自己對先帝的「感激」之情和「興復漢室」的決心。

閱讀本文應著眼於「出師」這兩個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諸葛亮對出師後國內政事的安排。諸葛亮跟後主劉禪之間既是君臣關系,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系(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只有20歲,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師後國內政局不穩,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出師後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里一面勸勉劉禪開張聖聽,嚴明賞罰,一面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並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力伐魏,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出師。二是要看諸葛亮怎樣說明出師的理由。北伐的決策,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決策。當時在蜀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有些人持靜觀態度,「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反對立即出兵。在這篇表文里,沒有重提這種爭論,只是對出師原因做了適當的說明。這種說明沒有反復陳說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為此,他歷敘自己的身世,從「躬耕」說到「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的「寄大事」說到這次北伐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憂嘆」之情。這種方式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於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據以上說明,可將本文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從當前形勢出發,勸說後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

第二部分(6、7兩段)追述以往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部分(第8段)明確歸納各方面的責任。

第四部分(第9段)表文的結束語。

全文以議論為主而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都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具體地說,第一部分是寓情於議,在談論形勢、任務、治國方針和歷史經驗之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後主劉禪能夠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因此一開始就提到「先帝創業」,接著依次說先帝對賢臣的「殊遇」、「簡拔」賢臣的標准和論史時的「嘆息痛恨」,既表達了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又有激發劉禪效法先人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寓情於事,在敘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隨先帝創業經過和「受命已來」的工作的同時,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激之情,表達了效忠劉備父子的心願。第三部分中,「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辭情懇切,更足以催人淚下,是諸葛亮感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

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贊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並論,說「至於文舉(孔融,字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一時之英也。」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雲:「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感人之深,於此可見。

6. 後人對《出師表》的評價

好象是陸游的詩吧「出師一表真名士,千載誰堪伯仲間」

補充:
1。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 <<書憤>>)
2。讀出師表而不垂淚者其人必不忠
(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3。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病起書懷》)


讀罷《出師表》,掩卷深思,一位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彷彿就站在面前。
《出師表》是諸葛亮分析時局,把握戰機向蜀後主劉禪提出的出師攻魏的意見書。作者在表中反復勸戒劉禪要繼承先主遺志,勵精圖治,嚴明法紀,以完成興復漢室、統一中原的大業,表現了他偉大的抱負和忠於蜀漢的決心。
諸葛亮知道,獎罰應該一致,否則人心不服。他寫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對於蜀國的人才,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廣益」進行了廣泛的推薦。這突出表現了他一心為國毫無私心的磊落胸懷。「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已經洞察了這一點,力諫君王不要親近小人,因為親近小人會給國家帶來禍患。聯系實際,親近小人而疏遠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單位的領導人喜愛聽身邊心術不正的下屬講恭維的話,拍他的馬屁;面對逆耳忠言,卻置之不理,甚至會找莫須有的「罪名」,把講正氣的同志「調離」。我實在想不出他們面對古人「親賢疏佞」勸戒的心理狀態,也許這些所謂的「領導」根本就沒有讀過《出師表》吧!
諸葛亮率兵出戰,甘願立下軍令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多麼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聲聲說什麼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則……」「一定要以廠為家」。可是廠子倒閉了,他卻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禮行賄的手段,異地為官,另謀高就,繼續揮霍、攫取。這比起蜀相諸葛亮,怎不汗顏?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諸葛亮的高風亮節,至今令人懷念,讓人敬仰。我讀《出師表》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唯心中裝著國家和人民的人,歷史才不會忘記他。

7. 課本中諸葛亮的出師表能否刪除教授:刪除,如何評價

熟讀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是一個多麼聰明,忠心之人,為了匡扶漢室,強大蜀漢殫精竭慮,夙興夜寐。不過由於蜀漢國力相比於曹魏,差距實在是太大,諸葛亮最終也沒能完成心願,令人遺憾。不過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卻令眾人十分感動。然而最近掀起了一股討論熱潮,因為有著名教授建議將諸葛亮的《出師表》刪除課本,理由竟然是宣揚愚忠思想,對此,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總結著名教授發表的這番言論,實際上並不妥當。《出師表》一文作為古代議論文的典範,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是值得大家學習研討的。說諸葛亮是「愚忠」,是因為他開了上帝視角,知道三家歸晉。然而實際上,站在當時社會的角度來看,諸葛亮確實是對蜀漢忠心耿耿,死而後已。這種忠心愛國的思想值得中學生學習牢記!

8. 諸葛亮的後出師表為什麼有人說是假的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227年決定北上伐魏,奪取涼州。

為什麼有很多人質疑諸葛亮的《出師表》,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這篇小說是羅貫中改編的。很多內容和真實歷史有些差別,甚至很多人認為真實歷史和小說劇情中差別很大,根本不一樣。雖然三國演義一直飽受爭議,但其中的故事還是非常精彩。

歷史還需要歷史專家們來花時間來考證,從考古當中尋找證據,才能告訴大家《出師表》到底是不是真的。

9. 評論「出師表」

文天祥:「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出師表》寫得非常真摯,震撼人心,催人淚下。
陸游: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出師表》的藝術成就無人能比。
陸游:「《出師》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出師表》非常值得學習研究,汲取教訓。
陸游:「《出師》一表千載無」(《游諸葛武侯台》)
——《出師表》的藝術成就無人能比。
陸游:「一表何人繼出師」(《七十二歲吟》)
——《出師表》的藝術成就無人能比。
陸游:「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感狀》)
——《出師表》字字珠璣,是篇不刊之論。
杜甫 :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復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nìng),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就當時形勢分析,且不說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僅「勞師以襲遠」這種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諸葛亮仍堅持鋌而走險,(先後六次統兵伐魏)並表現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是先主劉備的遺願。後主劉禪盡管昏庸無志,(「樂不思蜀」的典故足以顯示他的人品)諸葛亮還要竭忠盡智的輔佐他,盡管劉備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詔,他也不存半點僭越之心,因為後主是先主的遺孤。「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讀葛亮出師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後半生全部活動的精神力量。

10. 清代學者能引曠世地震,是因為對出師表提出了哪兩個疑點

眾所周知,三國的蓋世奇才諸葛亮不但計謀出眾,而且文采也出眾,特別是他的前後《出師表》更是三國時期的文章名篇,千百年流傳下來。《前出師表》寫於公元227年,是諸葛亮興兵北伐曹魏之前寫給蜀漢後主劉禪的。表中陳述他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北伐中原復興漢室的決心;又可囑後主勵精圖治,「親賢臣,遠小人」,依靠忠純良實之臣下,把國家治理好。《三國志》作者陳壽對此文評價很高,將其收入諸葛亮傳和他的文集中。



處於大變動時代的諸葛亮胸懷大志,才華傑出。他為三顧茅廬的先帝劉備所感動,企望扶助劉劉備的繼承人劉禪實現國家統一的大業,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只有這等胸懷、這等激情的人才寫得出這樣的歷史名句。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家如何評論出師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