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傳統節日有何內涵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在我國長期的的歷史發展過程逐漸形成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的部分。傳統節日文化因其特定的文化內涵而在整個傳統文化的龐大體系中熠熠生輝。同時,它還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徑等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價值。
㈡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朋友圈被萬聖節刷了屏。網路上明星網紅們發布萬聖節妝容來取悅粉絲,街頭不時出現打扮駭人的乘客,商店中南瓜、僵屍等元素隨處可見,不少學校也舉辦了相關的活動。萬聖節儼然成為了一場全民狂歡。近年來,愚人節、萬聖節、聖誕節,各色的西方節日進入到越來越多的國人生活中。然而抵制洋節的聲音也不絕於耳,過洋節彷彿成了一種崇洋媚外、盲目跟風的行為,甚至有些學校對過洋節的學生給予處分。筆者認為,抵制洋節沒有必要。
首先,洋節能在中國廣泛傳播必然有其原因。中國傳統家庭中,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較少,而洋節強調的開放式的情感表達,給含蓄的國人帶來了一個情感出口。聚餐,互送禮物,一起裝扮房間、做游戲,親情和友情也在節日中得以凝聚。國人過洋節其實過的是一種氣氛,很多節日的內涵在傳入中國後也發生了改變,比如聖誕節的宗教含義就被沖淡,成為一個購物、約會的節日。在社會和家庭的壓力下,偶爾放鬆心情,排遣壓力,符合國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並無不妥。
縱觀中華五千年歷史,吸收外來文化的例子比比皆是,東漢時期吸收佛教文化,絲綢之路帶來了伊斯蘭文化,近代吸收西方文化,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多種文化的兼收並蓄,融會貫通,這才有了多元而深刻的中華文化,閉關鎖國的後果我們也深刻地體驗過。中國傳統節日有著其深刻的內涵,在國人的生活中仍發揮著重大作用。因懼怕自身文化流失而保守地拒絕洋節,既不符合歷史的發展規律,也是對中華文化的不自信。
中國傳統節日具有特有的文化傳承與厚重歷史,注重家庭觀念,對維系親情具有重要意義,而洋節更注重個人性格的張揚與個人情感的表達,自由、無所束縛的觀點符合年輕人的追求。只要在參與洋節的同時不丟棄中國文化,不過度崇拜,過洋節未嘗不可。事實上,過洋節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矛盾的。我們在享受洋節帶來的歡樂時,同樣可以繼承傳統節日的內涵。
不可否認的是,當今越來越多年輕人熱衷於過洋節而不重視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古老的倫理觀念與他們崇尚自由的心理相違背,要改變這種現象,應該從我國傳統節日本身入手,去其糟粕留其精華,豐富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內涵,使其能符合時代潮流,適應當下社會的需要,而不是成為一代代人的心理負擔。
過不過節是個人的選擇,也是應有的權利,抵制洋節來減少中國傳統節日的流失不過是治標不治本,自我安慰罷了。我們不應該拘泥於洋節給傳統節日帶來的沖擊,而應該去思考,如何將自己的節日發展好,與時俱進,從而讓國人從心底里充滿對傳統文化的愛,提升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在全球化的浪潮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過起了中國節日,我們也應該採取包容的態度對待洋節,展現大國風采。
㈢ 傳統節日有什麼意義
其實傳統節日沒有任何意義,而人們之所以弘揚傳統節日,主要是基於節日的存在,能夠賦予人們一些責任感,賦予社會一種使命感,實際上很多傳統節日的演變都與文明的傳承有很大關系,大多數傳統節日之所以一直傳承下去,這與祭祀、圖騰有很大關系,現在我們弘揚的一些傳統節日與古代和歷史上的節日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朝代、一個年代有一個年代的傳統節日,是不一樣的。
但說白了,所謂的傳統節日實際上真的沒有任何意義,但對於某一個人、某一類人、某一個種族、某一個國度都具有極其特殊的意義,這就好比是三八婦女節、十一國慶節等等,正因為在那一天曾經發生過一些大事,人們才想通過節日來銘記這一切。所以,節日本身沒有意義,但節日承載的文明、傳承、人、事,卻是非常有意義的。㈣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物質層面
1、傳統節日中的飲食文化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的節日里蘊藏著豐厚的「吃」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絕大多數傳統節日都是在古老祭祀儀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些伴隨著祭神、祭祖以及節日飲食而逐漸形成一種習俗的食物,都負載著一種深厚的民俗情感。它們不僅為後來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且,節日食品的獻祭、饋贈與集體分享,構成了中國節日物質生活的重要傳統,體現著中國人處理天人關系與社會關系的表達方式。
2、傳統節日中的服飾文化節日是一個民族的特色盛裝的展示舞台。與便裝相比,盛裝雍容、典雅、莊重、講究、繁瑣,它更注重節日文化內涵的表達與展示,是我們研究一個民族歷史、文化、藝術、工藝的重要參照,具有更為重要的認識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
3、傳統節日中的節日儀式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最早起源於祭祀。發展到今天的節日慶典活動大多都與古老的祭祀儀式、迎神賽會、驅邪免災等活動有密切關系。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精神層面:
1、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和諧、美滿、貴和尚美。貴和尚美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傳統節日中常有流露,傳統節日是人們期盼和諧思想的具體體現。節日也調節了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系。一方面,通過節日,一個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強大,弘揚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慶祝節日,能增進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此外,元宵吃湯圓,中秋吃月餅等,這些都表達了人們希望生活團團圓圓、和諧美好的願望。清明折柳,端午采艾葉,重陽遍插茱萸,這些驅惡辟邪的習俗也顯露出尚美的意願。
2、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天人合一中國傳統節日根植於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文明。幾乎每個節日都是一個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總結大自然的運行規律而逐漸產生的。在節日的選擇上體現了人順應自然的理念,讓民眾依照自然節奏、適應氣候周期的規律進行農業生產,而對節日的慶祝體現了人們祈盼農業生產的風調雨順。這一點很好地闡釋了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3、人與自己內心的和諧:貴人倫「倫理本位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徵」。中國傳統節日都有貴人倫、重親情的特點,顯著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倫理和禮俗,成為維系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的重要感情貴人倫還體現在對孝道的重視達對先人的懷念和孝思之情對長輩的關心和孝道。中國傳統節日還具有協調人際、增強成員凝聚力的道德功能。
㈤ 中國傳統節日的具體日期和文化內涵
一、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春節在其歷史的發展演變中,不斷形成並凝結了中國人特有的倫理情感、時間生命意識、文化追求認同感,甚至是一種准宗教意識。
在各種獨特的春節儀式中,中國傳統的民族、民俗文化得以集中的展示和表現;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具特色的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大多以祭奠祖先、除舊迎新、慶禧納福、祈求豐年、祭祀各種神祉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且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三、清明節,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四、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端午後來被用來為紀念屈原之節日。
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是一個圓,月亮的圓,月餅的圓,以及每個人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的團圓。團圓是中秋的主題,也是中國人文化心理的最終歸宿。
六、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在古代的陰陽觀念中,九被視作陽數。農歷九月初九,月與日都逢至陽之數,因此人們稱這一天為重陽,也叫重九。重陽古有祭祀星辰的活動,也有與豐收相關的習俗,發展對今又多了敬老孝老的傳統。
七、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
「臘」本是一種祭禮。在商代,每年人們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冬祀的規模最大,也最隆重,後來稱為「臘祭」。因此,人們就將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將舉行冬祭這天稱為「臘日」。
㈥ 中國傳統節日及意義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
傳統節日的意義: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
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和傳承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源於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信念。
古老節日是人們基於原始信仰以及為了適應生活需要而創造的民俗文化,古時代一些流傳至今的節俗活動,清晰地記錄著古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內涵。
㈦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其由來和文化內涵是什麼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其由來和文化內涵是什麼?「端午節」的由來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紀念」,其文化內涵是「修身、治國、平天下」。隨著時代的演進,端午節其實不僅僅是「紀念」,還包含健身、孝道、愛國的多重內涵。
㈧ 傳統節日的意義是什麼
傳統節日的意義是在於它是文化,民俗,經濟,文學世界的傳承。傳統節日不僅能保存民族歷史記憶,傳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強民族認同,還能促進社會文化再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
從文學的角度觀照傳統節日,並不牽強。傳統節日在傳承過程中,一些原初的價值與功能或有所丟失,或發生變異,但節日儀式帶給人的審美及文化上的效應是不可以改變的。
中國傳統節日的發展
傳統節日的產生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的認識和尊重,蘊含著厚重的歷史與人文情懷,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核心。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中華民族在節日中表達出中華民族的價值和思想、道德和倫理、行為與規范、審美與情趣,也凝聚著千百年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積極嚮往和執著追求。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傳統節日是中國極其多樣的習俗的代表,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思想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