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人類最古老的歷史
古代文明的起源
最早出現文明之光的是烈日蒸曬、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養育的一片荒原。有一時期,人們曾認為文明的搖籃是尼羅河流域,但現在一致同意,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蘇美爾,也就是《舊約全書》中的"希納國"(Land of Shinar)。蘇美爾位於過去稱為"美索不達米亞"——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伊拉克共和國——的南部,南臨波斯灣,由若干塊荒蕪的、被風亂吹的小平原組成。約公元前3500年時,一些已改進生產技術,正在耕種這片乾旱的荒原的農業公社,成功地完成了從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過渡。
公元前3500年只是個大概的日期,確定這樣一個日期僅是為了方便起見。實際上,過渡的時間無論指定為一年、十年還是100年,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知道,從食物採集轉變到食物生產,並不是因為某人偶然想起農業而突然發生的。同樣,從部落文化過渡到文明,也不是因為當時有人想像出城市中心和城市文明才發生的。總之,當時發生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個過程。本章的目的就是考察這一過程的性質和起源。
一、文明的性質
文明一詞的含義確切地說,究竟是指什麼呢?人類學者指出了將文明與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別開來的文明的一些特徵。這些特徵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確立的國家的政治權力,納貢或稅收,文字,社會分為階級或等級,巨大的建築物,各種專門的藝術和科學,等等。並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備這一切特徵。例如:南美安第斯山脈的文明是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而埃及文明和瑪雅人文明則沒有通常所說的城市。但是,這一組特徵在確定世界各地各時期的文明的性質時,可用作一般的指南。
最終形成的不是同一種文明,而是"類型"極其多樣的文明。正如前一章所提到的,較早的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是與各特定的環境相適應的;因此,隨著各環境中耕種和畜牧所居的地位的不同,隨著各環境中栽培的植物和畜養的動物的種類的不同,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也彼此顯著地不同。現在,文明的情況也是如此,各種文明由於各自發展時與世隔絕的程度不等而相應地不同。美洲的瑪雅人文明、阿茲特克人文明和印加人文明是獨自發展起來的,因而,可以很清楚地將它們與歐亞大陸上較早形成的那些文明區別開來。歐亞大陸上的文明也是多種多樣的,它們的獨特性取決於各自的所在地與中東最早的文明中心地相隔之遠近。中國與中東之間相隔一片遼闊的、荒漠的地區,並有大山作屏障,因此,從古代最早時候起直至今天,中國文明一直與歐亞大陸的其他文明彼此相異。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首先要走向文明,尤其是考慮到實行平等主義的新石器時代的社會有許多方面是很吸引人的。現代馬達加斯加島的塔納拉人的經歷對這一問題作出了回答。塔納拉人只是最近才過渡到文明階段,所以人類學者拉爾夫·林頓能把他們的經歷全都記載下來。塔納拉人在過渡到文明之前,是用"刀耕火種"的方法種植早稻。第一年他們可以得到豐收,但從第二年起產量逐漸下降。因此,每當田地的肥力耗盡時,他們就得遷移,重建村莊。經常的遷移使他們不可能實行土地私有制,土地的所有權歸村社掌握。村裡的長者盡可能公平地把土地分配給每個同堂家庭。每個同堂家庭都由若幹家庭組成,這些家庭一起勞動,然後按需分配產品。這是個典型的實行平等主義的部落社會,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社會地位方面。都沒有任何重大差別。
當有些家庭仿效東面的鄰居改種水稻時,這一切全都改變了。天然水田的面積很有限,無須投入整個同堂家庭的勞動力,因而這種新型的農業就由某些家庭單獨經營。他們一年到頭在水稻田裡勞動,不再把田歸還村莊,重新分配。由於適合種水稻的田地很少,從前無階級的塔納拉社會現在分裂了:少數人成為土地所有者階級,而絕大多數人則沒有希望得到這種更能生產糧食的土地。
當種植旱稻的農夫被迫定期地向新的地方遷移,而種植水稻的農夫仍留在原來的小塊土地上時,這一階級分裂更為明顯了。戰爭也由於這種新型的經濟而受到影響,那些長期定居的村民現在不惜花費時間,努力建造結構復雜的城堡,來阻擋傳統的搶劫集團的侵擾;並致力於俘虜那些流民,把他們變成奴隸,因為奴隸正顯示出一種新的重要性。早先用"刀耕火種"的方法經營農業時,奴隸派不上什麼用處,但是現在,可以把奴隸派到田裡,讓他們一年到頭地勞動。早先的民主也由新發展起來的社會取代了;在這新社會的頂端是專制國王,國王的下面是貴族,他們擁有國王分給他們的土地,然後是占人口大多數的平民,社會的最底層是奴隸,由戰俘和他們的後代組成。最後,隨著財產成為提高自我的唯一手段,逐漸形成一系列新的社會准則。人類學者拉爾夫·林頓最後寫道,"從塔納拉村落到塔納拉王國,中間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在經常遷移、自給自足的塔納拉村落,沒有階級,只有牢固的同堂家庭;而到了中央集權,臣民定居的塔納拉王國,社會由於經濟差別而分裂為階級,門第有如禮儀,被看作是極為重要的…當一步一步地追溯塔納拉人的整個轉變的來龍去脈時,我們可以發現,轉變的每一步都是由種植水稻引起的。"
塔納拉人的轉變過程,只是公元前四千紀時瓦解中東的新石器時代的社會,最終導致城市革命和文明出現的那個轉變過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2. 哪個國家的歷史最悠久
埃及,世界公認的。7000多年歷史。 四大文明古國是梁啟超說的,但是中國所謂5000年歷史是包含了神話傳說中的炎帝黃帝的,國際上不承認的,沒有出土史料證明炎帝黃帝一說。
3. 什麼是最古老的歷史
古代文明的起源 最早出現文明之光的是烈日蒸曬、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養育的一片荒原。有一時期,人們曾認為文明的搖籃是尼羅河流域,但現在一致同意,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蘇美爾,也就是《舊約全書》中的"希納國"(Land of Shinar)。蘇美爾位於過去稱為"美索不達米亞"——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伊拉克共和國——的南部,南臨波斯灣,由若干塊荒蕪的、被風亂吹的小平原組成。約公元前3500年時,一些已改進生產技術,正在耕種這片乾旱的荒原的農業公社,成功地完成了從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過渡。 公元前3500年只是個大概的日期,確定這樣一個日期僅是為了方便起見。實際上,過渡的時間無論指定為一年、十年還是100年,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知道,從食物採集轉變到食物生產,並不是因為某人偶然想起農業而突然發生的。同樣,從部落文化過渡到文明,也不是因為當時有人想像出城市中心和城市文明才發生的。總之,當時發生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個過程。本章的目的就是考察這一過程的性質和起源。 一、文明的性質 文明一詞的含義確切地說,究竟是指什麼呢?人類學者指出了將文明與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別開來的文明的一些特徵。這些特徵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確立的國家的政治權力,納貢或稅收,文字,社會分為階級或等級,巨大的建築物,各種專門的藝術和科學,等等。並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備這一切特徵。例如:南美安第斯山脈的文明是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而埃及文明和瑪雅人文明則沒有通常所說的城市。但是,這一組特徵在確定世界各地各時期的文明的性質時,可用作一般的指南。 最終形成的不是同一種文明,而是"類型"極其多樣的文明。正如前一章所提到的,較早的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是與各特定的環境相適應的;因此,隨著各環境中耕種和畜牧所居的地位的不同,隨著各環境中栽培的植物和畜養的動物的種類的不同,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也彼此顯著地不同。現在,文明的情況也是如此,各種文明由於各自發展時與世隔絕的程度不等而相應地不同。美洲的瑪雅人文明、阿茲特克人文明和印加人文明是獨自發展起來的,因而,可以很清楚地將它們與歐亞大陸上較早形成的那些文明區別開來。歐亞大陸上的文明也是多種多樣的,它們的獨特性取決於各自的所在地與中東最早的文明中心地相隔之遠近。中國與中東之間相隔一片遼闊的、荒漠的地區,並有大山作屏障,因此,從古代最早時候起直至今天,中國文明一直與歐亞大陸的其他文明彼此相異。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首先要走向文明,尤其是考慮到實行平等主義的新石器時代的社會有許多方面是很吸引人的。現代馬達加斯加島的塔納拉人的經歷對這一問題作出了回答。塔納拉人只是最近才過渡到文明階段,所以人類學者拉爾夫·林頓能把他們的經歷全都記載下來。塔納拉人在過渡到文明之前,是用"刀耕火種"的方法種植早稻。第一年他們可以得到豐收,但從第二年起產量逐漸下降。因此,每當田地的肥力耗盡時,他們就得遷移,重建村莊。經常的遷移使他們不可能實行土地私有制,土地的所有權歸村社掌握。村裡的長者盡可能公平地把土地分配給每個同堂家庭。每個同堂家庭都由若幹家庭組成,這些家庭一起勞動,然後按需分配產品。這是個典型的實行平等主義的部落社會,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社會地位方面。都沒有任何重大差別。 當有些家庭仿效東面的鄰居改種水稻時,這一切全都改變了。天然水田的面積很有限,無須投入整個同堂家庭的勞動力,因而這種新型的農業就由某些家庭單獨經營。他們一年到頭在水稻田裡勞動,不再把田歸還村莊,重新分配。由於適合種水稻的田地很少,從前無階級的塔納拉社會現在分裂了:少數人成為土地所有者階級,而絕大多數人則沒有希望得到這種更能生產糧食的土地。 當種植旱稻的農夫被迫定期地向新的地方遷移,而種植水稻的農夫仍留在原來的小塊土地上時,這一階級分裂更為明顯了。戰爭也由於這種新型的經濟而受到影響,那些長期定居的村民現在不惜花費時間,努力建造結構復雜的城堡,來阻擋傳統的搶劫集團的侵擾;並致力於俘虜那些流民,把他們變成奴隸,因為奴隸正顯示出一種新的重要性。早先用"刀耕火種"的方法經營農業時,奴隸派不上什麼用處,但是現在,可以把奴隸派到田裡,讓他們一年到頭地勞動。早先的民主也由新發展起來的社會取代了;在這新社會的頂端是專制國王,國王的下面是貴族,他們擁有國王分給他們的土地,然後是占人口大多數的平民,社會的最底層是奴隸,由戰俘和他們的後代組成。最後,隨著財產成為提高自我的唯一手段,逐漸形成一系列新的社會准則。人類學者拉爾夫·林頓最後寫道,"從塔納拉村落到塔納拉王國,中間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在經常遷移、自給自足的塔納拉村落,沒有階級,只有牢固的同堂家庭;而到了中央集權,臣民定居的塔納拉王國,社會由於經濟差別而分裂為階級,門第有如禮儀,被看作是極為重要的…當一步一步地追溯塔納拉人的整個轉變的來龍去脈時,我們可以發現,轉變的每一步都是由種植水稻引起的。" 塔納拉人的轉變過程,只是公元前四千紀時瓦解中東的新石器時代的社會,最終導致城市革命和文明出現的那個轉變過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4. 古代哪個朝代的歷史最悠久啊
公元前11世紀,我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建立(從公元前11世紀至前771年),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西),號曰西周。公元前770年以後,都城遷到洛陽,歷史上又稱為東周。 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各種制度開始完善的時期,郵驛制度在此時形成一個比較規整的系統。西周時,政府特別重視修整道路,《詩經·小雅·大東》上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形容,即是說,大道平坦似磨石,筆直像箭桿。據《周禮》載,道途專管廬舍候館的官員,稱為「野廬氏」。他負責籌辦京城500里內所有館舍的車馬糧草、交通物資;要保證道路暢通,賓客安全;要安排白天輪流值班和夜間巡邏之人;還要及時組織檢修車輛平整道路等。 周王朝在國都鎬京和東都洛邑之間,修建了一條特別寬廣平坦的大道,號稱「周道」,又稱為「王道」。數百年後墨子評論這條大道說:「王道盪盪,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覺不偏。其直如矢,其易若底。」意思是周道坦盪寬闊,平直易行。按照周制的規定,京都的王道,應寬九軌。一軌為1.8米,九軌約合16.3米。這樣寬的路面,行走自然要方便迅速多了。除王道而外,周朝尚修了幾條通往大諸侯國的通道。例如從洛邑通往魯國,稱為「魯道」,也相當寬闊,《詩經》頌它:「汶水湯湯,行人彭彭。魯道有盪,齊子翱翔。」意為:汶河不停地流淌,魯道上行人來來往往。在這條平坦大道上,東方的齊魯國人自由翱翔!道路的平直加上車輛的進步,自然提高了行路的效率。據說西周周穆王駕著八匹高頭駿馬駕駛的輕車,日行千里。這當然有些文學誇張,但從正式史書《左傳》的記載看,一天行車260里大致是沒有問題的。 西周時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各種不同的文書傳遞方式有不同的名稱,比如:以車傳遞稱為「傳」,這是一種輕車快傳;還有另一種車傳稱為「馹」。又一種稱為「郵」的,在周代主要指邊境上傳書的機構。還有一種叫做「徒」的,則為急行步傳,讓善於快跑的人傳遞公函或信息,有點類似古希臘馬拉松的斐力庇第斯。大體上,西周時單騎傳書還不多,一般為車傳。 在西周的郵傳驛道上,沿途設置了休息站,叫做「委」、「館」或「市」。《周禮》記載,當時國家大道沿途,10里設廬,廬有飲食;30里有宿處,稱之為委;50里設市,市有候館,接待來往信使賓客。有一些講究的館、市,是為來往的各地高級信使准備的。這些館、市,設備考究,有樓廳、有浴室,可以在這里充分地休息,解除旅途的勞累。
5. 四大文明古國,哪個歷史最悠久
古巴比倫:人類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大約於公元前3500年產生於世界的東方,巴比倫是人們已知的歷史最悠久的古代東方國家。據歷史學者推斷,約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居住在這一帶的蘇美爾人已有較為發達的文化,不僅發明了文字,而且發明了用於書寫文字的「泥板書」。蘇美爾衰落後,巴比倫城興起。巴比倫第一王朝約始於公元前1894年,到第六位國王漢謨拉比時(前1792~前1750),征服南北諸城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完成兩河流域的統一。以後歷經第二王朝(公元前16世紀中葉~前1530)、第三王朝(約前1530~前1157)、第四王朝(前1157~前729),於公元前729年為亞述所滅。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佔領巴比倫,建立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王國在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5~前562)的統治下,達到鼎盛時期。公元前538年,存在88年的新巴比倫王國被並入波斯帝國的版圖。
公元前3500年進入文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舊約全書》稱其為"希納國"(Land
of
Shinar)。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淀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南美的那個和"金三角"齊名的地區堪稱"罪惡的新月地帶")。由於兩河不象尼羅河一樣是定期泛濫的,所以確定時間就必須靠觀測天象。住在下游的蘇美人發明了太陰歷,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准,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放置與太陽歷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6. 哪個朝代歷史最悠久
公元前11世紀,我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建立(從公元前11世紀至前771年),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西),號曰西周。公元前770年以後,都城遷到洛陽,歷史上又稱為東周。 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各種制度開始完善的時期,郵驛制度在此時形成一個比較規整的系統。西周時,政府特別重視修整道路,《詩經·小雅·大東》上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形容,即是說,大道平坦似磨石,筆直像箭桿。據《周禮》載,道途專管廬舍候館的官員,稱為「野廬氏」。他負責籌辦京城500里內所有館舍的車馬糧草、交通物資;要保證道路暢通,賓客安全;要安排白天輪流值班和夜間巡邏之人;還要及時組織檢修車輛平整道路等。 周王朝在國都鎬京和東都洛邑之間,修建了一條特別寬廣平坦的大道,號稱「周道」,又稱為「王道」。數百年後墨子評論這條大道說:「王道盪盪,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覺不偏。其直如矢,其易若底。」意思是周道坦盪寬闊,平直易行。按照周制的規定,京都的王道,應寬九軌。一軌為1.8米,九軌約合16.3米。這樣寬的路面,行走自然要方便迅速多了。除王道而外,周朝尚修了幾條通往大諸侯國的通道。例如從洛邑通往魯國,稱為「魯道」,也相當寬闊,《詩經》頌它:「汶水湯湯,行人彭彭。魯道有盪,齊子翱翔。」意為:汶河不停地流淌,魯道上行人來來往往。在這條平坦大道上,東方的齊魯國人自由翱翔!道路的平直加上車輛的進步,自然提高了行路的效率。據說西周周穆王駕著八匹高頭駿馬駕駛的輕車,日行千里。這當然有些文學誇張,但從正式史書《左傳》的記載看,一天行車260里大致是沒有問題的。 西周時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各種不同的文書傳遞方式有不同的名稱,比如:以車傳遞稱為「傳」,這是一種輕車快傳;還有另一種車傳稱為「馹」。又一種稱為「郵」的,在周代主要指邊境上傳書的機構。還有一種叫做「徒」的,則為急行步傳,讓善於快跑的人傳遞公函或信息,有點類似古希臘馬拉松的斐力庇第斯。大體上,西周時單騎傳書還不多,一般為車傳。 在西周的郵傳驛道上,沿途設置了休息站,叫做「委」、「館」或「市」。《周禮》記載,當時國家大道沿途,10里設廬,廬有飲食;30里有宿處,稱之為委;50里設市,市有候館,接待來往信使賓客。有一些講究的館、市,是為來往的各地高級信使准備的。這些館、市,設備考究,有樓廳、有浴室,可以在這里充分地休息,解除旅途的勞累。 西周政府里有一整套自上而下的郵驛通信職官系統。在天官冢宰的統一領導下,有秋官司寇負責日常的通信,夏官司馬負責緊急文書,地官司徒負責沿途館驛供應和交通憑證以及道路管理。負責日常通信事務的司寇下還有一系列專門人員,有大行人、小行人、行夫等。其中行夫是管理來往信件、信使的具體執行官。 從史料看,西周的通信郵驛,效率是很高的。《尚書》曾記載了周初的一件史事:武王去世時,成王即位,由周公輔政。周公命召公去經營洛陽新都。新都建成前後,周、召二公之間有許多通信往來,都靠傳遞兩地公文的信使去完成。當時史書上把這種信使稱為「使」或「伻[bēng崩]」。還有一個故事,說周公被封於魯,姜尚封於齊。姜尚到齊後不講政策,濫殺了當地兩個不服管治的賢士。周公聞聽此事後,立刻乘「急傳」趕到齊都臨淄,制止姜尚的專斷行為。急傳能如此及時迅速地趕到,說明當時驛路的暢通。 當然,這僅限於西周的中心地區。邊陲地方通訊聯系不會這樣方便。比如史書記載,西周初年,今兩廣和越南地區的越裳氏來朝,因為山川險阻,道路遙遠,他們擔心到達不了鎬京,同時派出了三隊使臣,分頭前來,最後都到了周朝,這使周公十分感動,後來,周公派人送他們回去,路上走了一年多才返回。可見那時南方大部分地區道路還是相當難行的,通信困難重重。 西周時軍事上的烽火通信,已經成為正式的制度。最初,人們在道口田陌之間,樹一大木,上綴毛裘等物,可使信使和行路人在很遠地方就知道站館所在,古文里稱之為「郵」。這一設施,既是通信網路,又是一種防衛象徵。後來逐漸形成為防護堡壘,再發展就成烽火台。台的規模越來越大,以至於「四角面百步,築土四方,上有室,室上有柱,出高丈余」,台柱上有烽有鼓。烽火台正名曰烽燧台。燧是一堆堆柴禾和狼糞,用火點著發出狼煙,無風筆直上升,老遠就能望見。到晚上,在台上再架起桔槔,上置大鐵籠子,內裝柴草。遇有緊急情況,燒著後形成高聳入雲的大火把。從京師到邊境,每條大道都建起一座一座烽火台,專門派人守望。邊境告急,消息會很快傳到京師;京師遇難,消息又會從都城傳到邊關。這是我國古代一種十分有效的烽火通信系統,從西周一直到漢朝,都在沿襲使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是歷史上著名的實例。周幽王是西周最後一個國王,昏暴異常,辦事尤其荒唐。他納了一個名叫褒姒[sì四]的美女為妃。褒姒終日不笑,幽王想出了烽火戲諸侯的辦法取悅於她:他命令兵士們在鎬京東郊的驪山點燃烽火,擂起大鼓,謊稱京城告急。騙得周圍各路諸侯都急急忙忙前來援救,有的諸侯將官連衣冠都沒有來得及穿戴整齊,便火急趕到。結果虛驚一場,掃興而歸。而褒姒和幽王卻在瞭望台上哈哈大笑。諸侯們知道上了當,以後幽王再點燃烽火,誰也不來了。而西周就這樣亡於西戎。這個故事,主要是給人以鑒戒,不可失信於民。但同時也證明了西周末年烽火擊鼓這種聲光軍事通信,已經成為國家固定的通信制度
滿意請採納
7. 四大古國中哪個歷史最悠久 從長到短排名
古巴比倫的歷史最悠久。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如下所示:
1、古巴比倫:起源於公元前4000年左右;
2、古埃及:起源於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期間;
3、古印度:起源於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期間;
4、中國:起源於公元前1600年(以商朝建立為起點,流通於國際)
四大文明古國是廣泛流傳於中國國內的關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統稱,國際上對此尚有爭議。分別是古巴比倫(位於西亞,今伊拉克)、古埃及(位於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於南亞,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位於東亞,今中華人民共和國)。
(7)哪個歷史是最古老的擴展閱讀
《全球通史》(美國斯塔夫里阿諾斯)中提及:「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塊地區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這些文明使歐亞大陸成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歷史中心地區。
更明確地說,中東的文明中心包括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古中國的文明中心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歐洲的文明中心在地中海北岸地區——這一地區從米諾斯文化時期至中世紀末期,一直在經濟和文化上佔有明顯的優勢。
應該說明,這里所說的歐洲包括北非。」而在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觀點里,中東文明即包括了尼羅河文明和兩河文明。
8. 歷史上最古老的是那三個國家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等文明古國都歷史悠久包括華夏文明。
9. 在我國歷史上,比夏朝還早的是哪一個最古老的朝代
華夏,也稱“夏”、“諸夏”等,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河南一帶)的居民的自稱。
資料顯示,“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都知道,華夏歷史起於炎黃,沉澱千年,延續至今。從上古五帝時期的“公天下”,到沿襲千年的“家天下”,部落向朝代的轉變,這是歷史的選擇,建朝立制也是文明進步的必然結果。
由於,年代實在過於久遠,幾乎未曾出土過虞朝時期的文物,所以,史學家只能通過史料來推斷虞朝存在這一事實。春秋時期,當時的人們對於虞朝的存在是確信不疑的;然而,戰國時期,戰火不熄,社會動盪不堪,史料典籍被大量燒毀,其中,就包括與虞朝有關的史料,這就使得考古難度便的更大了。
10. 四大文明古國哪個最古老
四大文明古國中最古老的是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形成於6000年前(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前王朝開始於5100年前(前3100年)左右時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終止於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
古埃及從那爾邁國王統一了上下埃及開始共經歷了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後期埃及時期7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
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時(前15世紀)達到鼎盛,南部尼羅河河谷地帶的上埃及的領域有現在的蘇丹到衣索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區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分利比亞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
中國文明的出現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古巴比倫王國出現時間距今約5000年左右,這里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里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10)哪個歷史是最古老的擴展閱讀:
在1968年出版的由格林・丹尼爾所寫的《最初的文明》中提出了文明的三條標准:
1、第一條標准就是要有城市,就是發掘出的遺址中應該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鄉村的對比和差別。這個標准還有量的限制,作為一個城市要能容納五千人以上的人口。
2、第二個條件是文字,沒有文字的文明很難想像,因為沒有文字的發明,人類的思想文化的積累就不可能存留和傳播。
3、第三個條件是要有復雜的禮儀建築,什麼叫復雜的禮儀建築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建築物不是為了一般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經濟的原因而特別建造的一種復雜的建築。
比如說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任何人去參觀,站在金字塔前,對著獅身人面像,都會感覺到這是一種文明,這是沒問題的。
但是不能說它是原始的,還是處在蒙昧、野蠻的狀態,因為金字塔是墳墓,如果僅為了一般需要,無論如何也不需要建造這樣大的建築。它之所以被建造,是因為要尊重法老,使法老的神靈可以永存,這就代表了文明時代的階級分化和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