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趙州橋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中的遺產是什麼意思
非常獨特的意思;
整個橋結構沒用預制鐵內部鏈接,而是用石頭一塊、一塊互相支撐造成的橋,真是巧奪天工,展現了古代人的智慧。
B. 我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我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有北京故宮、兵馬俑、長城、平遙古城、大足石刻。
1、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2、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3、長城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4、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
5、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布於該縣西南、西北和東北的扇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19處。
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龕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佔比例最大。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它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唐、宋時期中國石窟藝術風格的重大發展和變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並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1999年12月,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C. 什麼是歷史遺產
歷史文化遺產是指具有一定歷史意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存在歷史價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引言
《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 (國發[2005]42號)於2005年12月22日下發。這一通知首次明確了我國歷史文化遺產概念,指出:"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 統文化表現形式
文化遺產
是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繪畫、遺物、銘文等文物;在景觀,建築樣式結合等方面具有突出價值的建築或建築群體;從歷史、美學和人種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工物品或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物品和工程,如故宮、秦自然遺產
是指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有自然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落組成的自然面貌;地質、自然地理結構和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生長區,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保護區。
D. 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1、萬里長城
榮譽:北京,世界文化遺產,與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世界偉大的古代建築奇跡之一。
E. 你還了解哪些「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你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有兵馬俑
兵馬俑簡介:秦始皇的資料;
秦始皇帝姓嬴,名政,生於公元前259年,死於公元前210年,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的創立者。
秦始皇帝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國歷史上七雄爭霸、烽火連天的戰國末期。他的父親名叫子楚,是秦昭王的孫子,秦安國君的兒子。子楚曾被派往趙國作人質。當時,在趙國邯鄲做生意的陽翟(今河南省禹縣)大商人呂不韋看到子楚這種特殊的背景和處境,於是極力策劃幫助子楚返回秦國,並把自己一位美貌動人、能歌善舞的愛妾趙姬送子楚為妻。不久生下一子,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威震四方的秦王嬴政。
子楚回秦國後,繼位當了秦王,是為庄襄王,立嬴政為太子。公元前247年庄襄王病故,年僅13歲的嬴政就被推上秦王的寶座。公元前238年,22歲的嬴政舉行了加冕禮,從此他親理朝政。這位血氣方剛、胸懷大志的年輕國君再不容大權旁落。此後,他迅速地平定了叛亂,幽禁太後,次年又罷免呂不韋的宰相職務。在李斯、尉繚、王剪、蒙恬等一批文臣武將的幫助下,他不失時機地拉開了橫掃六合、統一中國的偉大戰爭。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歷經10年血雨腥風的殘酷戰爭,先後消滅韓、趙、燕、魏、楚、齊等諸侯六國,從而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
統一後,嬴政自稱「始皇帝」。為了鞏固新生的封建政權,他推行了一系列的統一政策,即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縣下設鄉、亭、里。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直接聽命於皇帝。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軍政官吏皆由皇帝任免,將軍政大權集於一身,形成一套新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秦始皇的改革對此後2000餘年的中國感封建政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對當時社會發展積極的一面:
1. 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七國分裂的局面.
2. 加強了民族間的融合,使中國逐漸走向一個整體
3. 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4. 統一車軌,修馳道.
他對當時社會發展消極的一面
1. 焚書坑儒
2. 為了修建長城、阿房宮、驪山陵墓對人民殘暴統治,如繁重的苛捐雜稅,徭役,兵役等
他的功大於過仍然是個偉人!
秦兵馬 俑的資料;
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晏寨公社西楊村發現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從葬坑,坑址距秦始皇陵陵園外城東城坦約1.5公里。
公元前247年,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即秦王位。他先後平定六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秦王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一生做了許多有利於統一的重大事業。他廢封建,置郡縣、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統一文字等等。
秦始皇初即王位就開始修建陵園。統一全國後,他征發來修築驪山陵園的民夫,最多時達七十多萬人。直到他五十歲去世時,陵園還未全部竣工,秦二世胡亥又接著修了兩年,前後共費時近三十九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後葬入驪山。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火燒阿房宮等秦宮室,秦始皇陵園也被焚毀。原建築雖然早已毀壞,但仍可看到遺跡。陵園周圍還有許多遺址,現在已經知道的有:陪葬墓、馬廄坑、石料加工場、弄徙墓地、殺殉坑、兵馬俑坑和銅國馬坑等。
1974年春,當地群眾在打井時挖出大型陶俑。經考古工作者鑽探試掘,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陶俑坑,並定名為一號兵馬俑坑。以後又相繼發現了二號、三號兵馬俑坑。一號兵馬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約14.260平方米。坑的東部為一條南北長60米、東西寬3.45米的長廊,裡面站著三排陶俑,每排68個,組成一個橫隊。橫隊後面夯築隔牆十堵,將坑分為東西向的十一個過洞。南、北兩個過洞較窄,各站兩排俑。中間九個過洞里各站四排俑,均為面向東的縱隊。陶俑按服裝不同可分為鎧甲俑和戰袍俑。陶俑中間有木質戰車(已朽),每乘戰車前有四匹戰馬,車後並排站三個鎧甲俑,他們是車上的甲首、參乘和馭者。這些陶俑身高1.75-1.97米,手執戈、矛、劍、吳鉤、弓、戟等兵器。陶馬高1.5米,長2米。幾年來,一號坑已挖掘了五個探方,面積約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陶馬32匹、戰車8乘、鼓3面。根據排列密度推算,一號坑全部挖掘後可出土陶俑、陶馬6.000餘件。二號兵馬俑坑在一號坑東部以北約20米處,平面呈曲尺形。東西最長處為124米,南北最寬處為98米,深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坑內用隔牆分為四個單元。二號坑以戰車為主,坑內約有戰車、陶馬、陶俑等1.500件。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東西長17.6米,南北寬4.8米,面積約520平方米。坑內有陶俑68件、駟馬戰車一乘。
秦俑坑中兵俑的排列形式,反映了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特別是秦代的軍隊編制狀況。一號坑內以車兵為主,車步兵相間:二號坑裡車兵較多,步騎也佔一定數量,形成車、步、騎聯合編隊的形式;三號坑似為指揮機關。
出土的陶俑是按照秦軍將卒形象塑造的。眾多的陶俑給人的印象是:體格魁偉,比例勻稱,造型逼真,形象生動。步兵俑大都是單獨編列,往往位於每一兵力單位的前部。有的跟隨在車、騎後面,即"徙卒"。他們挾弓挎箭,身著戰袍,凝目聆聽,顯得鎮靜而機警。同車、騎混編的甲俑都執長兵器,免胄束發,形象威武。騎兵俑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提弓狀,頭戴圓形壓發小帽,上繪彩色梅花形散點紋,兩側有帽帶扣結於頷下。上身著短甲,下著緊口褲,足登長筒馬靴,勇武精悍。 車兵是古老的兵種之一,秦車是單轅的敞篷戰車。馭者居中。身著重甲,雙臂護以臂甲,手握車轡,目視前方,曲背挺腿,顯得全神貫注,馭術嫻熟。車士分列車側,一手按車輿,一手執兵器。弓弩手是徙卒中一個獨立的兵種,在秦軍中佔有顯要的地位。蹲姿甲俑執弓控弦,目視前方,表情嚴肅,是訓練有素的勇士形象。 將軍俑頭戴燕尾長冠,身著細扎花甲,堅定沉著,剛毅自若,充分體現了身經百戰,臨敵不懼的大將風度。陶馬體形高大,勁健有力。膘肥而不臃腫,腿瘦而不單薄。無論是車馬還是乘馬,均張口銜鑣,剪鬃縛尾,雙耳前傾。顯示了它們是機警敏銳,強壯善馳的良馬。
在陶俑的製作工藝上也有獨到之處。秦代的制陶工匠和雕塑工匠用以模為主、塑模結合、分件製作、逐步套合和入窯繞制、出窯繪彩的方法,燒制出這些大型陶俑和陶馬。陶俑頭部大都是合模製成,俑腿和俑身是採用模製或泥條盤成,臂和手用模製或手制。對各個細部的製作,運用塑、模、捏、貼、刻、畫等方法,逐個進行雕塑。例如陶俑頭部的製作是先模製成頭形,作成初胎,然後復泥,制出眼、鼻、耳、嘴、胡須。身部也是在打好初胎後再復泥,用手製成衣服,用刀刻出甲片,用印模壓成甲釘。陶馬的製作也是採用分件合模和堆塑的方法製成的。分件製作後,安裝套合,用泥粘接,然後入窯燒制,燒好後繪彩。陶俑的手臉為粉紅色,服飾有粉綠、粉紫、深綠、赭石等顏色。在陶俑的身上還刻有"宮疆"、"咸陽"、"都倉"、"宮系"、"廿"、"得"等字樣,這些有的是中央制陶作坊管理下的工匠名字,有的是編號。
俑坑中的戰車是木製的,木質因年久已腐朽,但車轅、衡、輢、輪、軾、轂等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跡。車上的銅質構件都保存了下來。從坑中車跡看,車為單轅,轅長3.70-3.96米,前端仰起,後端平直壓於車輿下。輿呈橫長方形,輿前有軾,後邊開門。車輪高1.35米。轅前有衡,衡上縛雙軛。車前駕四馬,駕具齊全。車身通體髹漆,有的地方還有彩繪的花紋。按照車身的大小和裝飾,大體可分為指揮車、副車、乘車和一般戰車。
從兵馬俑坑中還挖掘出大量金屬兵器,有青銅劍、戈、矛、戟、鈹、殳、鉞、吳鉤、弩、箭、鏃等共幾萬件,它們大多是當時的實用品。這些兵器製作精良,有的至今仍鋒利無比,說明在二千多年前,我國冶金製造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
一號坑展廳簡介
一號坑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牆間隔。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衛;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著戰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袍,有的著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後有 御手一名,車士兩名。
一號坑展廳
一號坑由於坑內進水,在建成後不久就把土隔梁的下部泡軟而導致局部塌陷,現在一號坑隔牆比陶俑低的原因正是因為進水所造成的。
一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1976年開始動工修建,1979年1O月1日建成並對外開放。大廳為拱形鋼架結構,東西長230米,南北寬70米,廳頂距俑坑底部高22米,總建築面積16000餘平方米。把一號兵馬俑全部罩在遺址大廳內。有良好的通風、採光及溫濕度的檢測、防火和防盜等設施,以確保遺跡、遺物的安全
F. 中國寶貴的文化歷史遺產有哪些
中華民族擁有著5000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也留下了非常多珍貴的文化歷史遺產,這些遺產都見證著歲月的沉澱,如今大部分都成為了知名的旅遊景點,供遊客們參觀。文化歷史遺產的數量還是非常多的,要說哪些遺產最具有代表性,那就非以下三個莫屬了。
第1個秦始皇兵馬俑,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張名片,不僅在國內非常出名,在國際上也是備受贊譽,每一年都能吸引到成千上萬的外國遊客來進行參觀。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國第1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背後代表的意義十分巨大。
其實珍貴的文化歷史遺產還有很多,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財富,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它們。每一個文化歷史遺產都有著自己的故事,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意義,中華民族曾經也擁有著無比輝煌的歷史,這些歷史遺產就是最好的見證。不知道在大家的心目中,哪些文化遺產最具有代表性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G. 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文化遺產是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繪畫、遺物、銘文等文物;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故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頤和園、天壇、平遙古城、長城、蘇州古典園林和布達拉宮等等。H. 你還知道哪些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簡單介紹一下
至2013年6月,中國已有45處自然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6月22日在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被批准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1、山東泰山
山東泰山,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古名岱山,又稱岱宗。自然景觀雄偉絕奇,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渲染和人文景觀的烘托,被譽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縮影。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由此成為全球首個世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
世界遺產專家在泰山考察時發現,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學價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學與歷史文化價值於一體的神奇大山。
2、安徽黃山
安徽黃山,1990.12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雄踞風景秀麗的安徽南部,是我國最著名的山嶽風景區之一。山體偉特,玲瓏巧石,萬姿千態。主峰蓮花峰海拔1860米。黃山美在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自古以來,歷游名山者多以為黃山之美不亞於五嶽。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任他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歷代遊客盛贊「天下名景集黃山」,謂泰岱的雄偉,華山的峻峭,衡岳的煙雲,匡廬的飛瀑,雁盪的怪石,峨嵋的清涼,黃山兼而有之。黃山勝景,以峰為體。這里峰林如海,闢地摩天,危崖突兀,幽壑縱橫,美不勝收。
(8)歷史上最寶貴的遺產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I. 我國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
我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有21處:
1、明清皇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頤和園(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長城(北京)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天壇(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5、承德避暑山莊(河北承德,包括周圍寺廟)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6、平遙古城(山西平遙)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7、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周口店)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8、麗江古城(雲南麗江)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9、蘇州古典園林(江蘇蘇州)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0、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西安)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1、大足石刻(重慶大足縣)
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2、武當山古建築(湖北丹江市)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3、莫高窟 (甘肅敦煌市沙鳴山)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4、布達拉宮(西藏拉薩)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5、龍門石窟 (河南省洛陽市)
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6、孔廟、孔林、孔府(山東曲阜)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7、明清皇家陵寢 (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8、青城山-都江堰(四川青城山)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9、皖南古村落 (安徽西遞村)
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0、雲岡石窟(山西大同)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1、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集安市、遼寧桓仁縣)
2004年7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