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古至今一共有多少人存在
看了百家講壇一期節目,武漢大學的趙林說有800億
中國的人口數量,現存最早的一項全國性和分政區戶口統計數為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萬,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區性數字。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實施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民國期間也做過多次人口調查,但直到1953年全國人口普查,中國才通過科學的普查,獲得了除台灣、港澳地區以外的准確人口數字。
下面根據有限的原始資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對中國人口歷史的發展作一簡單概述。
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人口數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時,秦朝的人口估計有3000萬或更多,但到西漢初大約只剩下1500萬至1800萬,至西漢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萬。王莽時到東漢初,總人口下降到3500萬。到東漢後期的永壽三年(157年)稍後,才重新突破6000萬。
從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到220年三國鼎立形成這個期間,人口損失估計達60%,僅存約2300萬。4世紀初的西晉約有3500萬。此後南北分裂,北方進入十六國時代,人口多次出現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後的大業五年(609年),才恢復到6000萬左右。
隋末的戰亂,造成人口降幅超過50%,到唐初僅有2500萬。至安史之亂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約9000萬,達到新高峰。唐後期和五代的戰亂導致人口銳減,到960年宋朝初建時估計只有4000萬,其境內僅3000萬左右。
北宋時期人口持續增長,大觀四年(1100年)境內人口超過1億,遼(金)、西夏、大理等政權的人口合計也在1000萬以上。兩宋之際的戰亂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後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長,至13世紀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合計已超過1.2億。蒙古滅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損失高達80%,僅剩1000餘萬。元統一時實際人口約7000萬。到14世紀中期增加到8500萬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萬。但到17世紀初,全國人口已突破2億。但明末的天災人禍和清初的殘酷戰爭,又使人口降幅達40%,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估計已降至1.2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復至1.5億,以後很快破2億大關,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國人口創造了4.3億的新紀錄。太平天國起義和清朝的鎮壓,導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區的巨大損失,人口下降超過1億(最保守估計也有五六千萬),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復到1850年的水平。
1953年新中國人口普查結果為5.8億(不含台灣、港澳)。
中國的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數中一直佔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東漢末年處於人口低谷、所佔比例可能略低於10%以外,其餘歷史階段佔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國歷代人口變遷的特點
兩千多年來中國的人口數量的衍變,具有以下一些明顯特點。
1、增長緩慢。從公元2年的6000萬增加到1850年的4.3億,總數僅增長了7倍,年平均增長率僅約1‰。
2、大起大落。某些時期的持續增長和某些年代的急劇下降交替出現。如西漢前期、8世紀前期的唐朝、11世紀的北宋、18世紀的清朝,數十年至百餘年間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可以達到7‰-10‰。其中的恢復階段還可能出現更高的年平均增長率。而在人口銳減時,一二十年間可以形成高達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負增長率可以高達50‰-100‰。
3、人口發展呈現階段性。第一階段,自商、周至公元初,達到6000萬。第二階段,自東漢至8世紀中葉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萬。第三階段,從中唐經五代,至北宋期間的12世紀初突破1億,至13世紀初達到1.2億。第四階段,從宋末元初至17世紀初的明代,總數超過2億。第五階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紀初得到恢復,至19世紀中葉達到4.3億的新高峰。第六階段,經過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長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高速增長,70年代後雖速度減緩,近年仍已突破了12億大關。二、三階段翻番的時間為1300年,第四階段為500年,第五階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階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長的階級不平衡性。由於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的特權和更好的生活條件,地主階級人口總是以比農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長,因而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會隨著王朝的延續而越來越高。
5、人口增長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漢族和農業民族的增長一般高於非漢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漢族和農業民族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高。漢族以外的民族之間也存在著增長的不平衡。
影響中國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環境。中國東部廣闊的平原、眾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容納了中國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當稠密的地區。中部也有相當數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開發條件。中國的人口無論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國內生產的糧食供養的。
2、農業生產。糧食產量與人口數量存在著直接的關系。農業生產不是人口增長的唯一原因,但中國人口史上幾次大的突破,都是糧食增產的直接結果。天災、動亂、戰爭等因素可以破壞農業生產,從而推遲人口高峰的到來,而任何人口奇跡的出現,只能建立在農業生產大發展的基礎之上。
3、戰爭。戰爭對人口最明顯的影響是直接殺傷,造成人員的死亡或殘疾。士兵的主要來源是農民,青壯年從軍,農業生產必定受到影響。士兵從糧食的生產者變為消耗者,使本來就有限的商品糧更加緊張。軍人和運糧民工大多是青壯年男子,他們長期離家必然會使配偶減少生育機會,同時使他們的老人、兒童家屬因缺少贍養、撫養而縮短壽命,甚至死亡。
4、政治制度。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在主觀上無不希望鼓勵、促進人口增加,並制定了相應的法令和政策,但不少男性平民找不到配偶;賦稅制度不合理,兵役和勞役的影響,刑法制度的不公平,這些都影響人口的增長。
5、傳統思想和習慣影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一般起著鼓勵早婚早育、多育的作用,但由於「後」只指男性後裔,因而對人口增長也起了相反的作用。此外,一些迷信習俗、宗族觀念和社會習慣勢力對人口增長的影響,更直接地反映在人口再生產方面。
『貳』 中國有史以來共有多少人從夏朝開始,總的大概有多少人
夏朝連史書記載都沒有。而有人口記載開始於西漢,戰國時似乎有過,但沒有記載下資料。西漢初年人口在1500到1800萬之間,西漢最多是5767萬,東漢最多5648.7萬,三國約為3798.6萬,劉宋人口數量最多時有1800—2000萬,北魏在3000萬左右,隋朝4500萬左右,唐前期人口峰值在8000—9000萬之間,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戶數達2088萬,人口約11275萬。據《遼史》記載及今人考訂,遼代人口鼎盛時期有140餘萬戶,900萬人;西夏約有300萬人,13世紀初期,南宋與金均進入人口峰值,分別有人口8500萬和5600—5700萬.元代12359萬。明代1.5億,清代中期為人口最高值,3.831億。民國內政部統計為4.791億,約佔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13億。根據以上數據最大值可得:3039683萬 即30.39683億
『叄』 中國從有歷史到現在大約有幾億人
我國人口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有學者估計,在舊石器晚期,中國人口可能已有100萬左右。據記載,夏禹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070年),全國人口為1355萬人(也有學者認為那時人口在100萬到400萬之間),沒有現在一個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多,說來真的讓人難以置信。怪不得北京總堵車,現在想想,不堵那才叫怪了!還有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就是,當時全國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1/5!呵呵,4000多年前我們就是這水平,今天我們還是這水平,一路保持下來,真是不易。到周成王時(公元前1042年)全國為1371萬人;到秦和漢初時,因為戰火常連天,人口略下降,全國為1000萬人左右;進入公元紀年,至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時,中國人口達到5959萬,差不多相當於今天的一個安徽省。西漢以後,我國人口進入一個盛衰消長、周而復始的狀態。封閉的農業經濟和重復不斷的王朝更替,使人口發展受到雙重製約,人口同封建王朝的改朝換代形成同步運動的周期性規律。從西漢末年至明末清初,我國人口處於起伏徘徊狀態,約在6000萬—8000萬之間。也就是說,在長達近2000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的人口數字幾乎沒什麼變化。
清朝「康乾盛世」以後,中國人口迅速增長。大約1648年前後,人口約為5000萬。僅僅過了50多年,大約在1704年,人口就突破1億大關。又過了50多年,到了1760年,中國人口翻番,突破了2 億。之後,1800年達到3億,1834年突破4億。到1851年後,由於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侵、捻軍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人口大量減少,1864年曾減少到2.7億,直到1894年才恢復到4億。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大陸總人口約為5.4億。
建國後,中國人口經歷了一段較長時期的波動式緩慢增長,到60年代初突然急劇上升,1964年突破7億,1969年達到8億,1974年達到9億,1981年突破10億,1988年為11億,1995年為12億,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億(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5左右。由於實行計劃生育,中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
國家統計局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表明,2006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1448億人。如比照2006年的凈增人口數計算,到今年年末,我國的總人口約為13.2億人,相當於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人口數量的總和。
2006年城鎮人口佔全國人口的43.9%,農村人口佔56.1%,而1996年,這兩個數字分別是29.4%和70.6%。城市化的腳步在不可阻擋地往前走著。
據有關權威人士講,按照目前我國總和生育率1.8預測(總和生育率1.8,通俗地說,就是指我國婦女在育齡期內平均生育1.8個孩子),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一點毫無疑問。不過,可能用不了多久,我們便會摘下「冠軍」的帽子,屈居「亞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將成為印度。這不是我瞎推測,是聯合國講的:根據中等生育水平計算,截至2050年,印度人口將達到15.31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17.2%,超過中國約1.72億人。美國將以4.09億的人口保持人口總數排行榜上「老三」的位置。
到那個時侯,「絕對自豪」,「絕對有種『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覺」,我們可能不會有了,不過這肯定是件好事,我們不會因此遺憾。
『肆』 中國從古至今總共有過多少人
這個只能算個大概
網上找的,關於世界從古至今總人口:現在每天約出生37萬,則每年約出生一億。1800年以後按這個算,1800到現在大約出生200億。十九世紀以前世界的人較少,大約20年出生1億,以人類算六千年的歷史,則大約有300億人,故總共可能大約五百多億
中國人口按五分之一算,有100億.你可能覺得算得太不準,但是這是很難準的,起碼比別的答案准多了
還找了一篇文章,你如果不滿意可參考這個算一下http://www.hudong.com/wiki/%E4%B8%AD%E5%9B%BD%E5%8F%A4%E4%BB%A3%E4%BA%BA%E5%8F%A3
『伍』 古代的時候中國人口有多少
人口資料多見於正史中記錄的納賦人口,但是由於為了逃避賦稅等原因,有為數不少的人口並不見於正史的記錄,而且有很多和尚道士奴婢部曲等也並不歸於此類,造成統計上的偏差。在戰亂當中,國家控制力下降,人口逃逸,所以往往人口數據需要加入估算才更接近於真實。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國語》記載,周宣王時也進行過人口調查。但真正詳細的人口調查起源於戰國初期,但當時的資料並沒有流傳下來。估計在戰國後期的前230年,根據當時各國兵力及資料推算,中原各國人口總計30,000,000人。
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朝已開始實行人口登記制度,有「登人」或「登眾」,即臨時徵集兵員的記載。《尚書·多士》篇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可見當時已有了人頭統計。這可以視為我國戶籍登記制度的萌芽。
西周時創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記辦法。據《周禮·秋官·司民》記載:「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辯其國中,與其都鄙,及其郊野。異其男女,歲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萬民之數詔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獻其數於王。王拜受之,登於天府。」周朝已有了戶籍登記制度的雛形。
春秋末年到戰國初年的這一時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國傳統農業的迅速發展和奠定後來傳統農耕文明基礎的時代。期間各諸侯國的人口以較快速度穩定成長,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此後一直到秦末民變之前持續不斷的增長.
估計公元前10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5000萬。估計公元前5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0億,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此年有25,000,000人口。估計公元前4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62億。估計公元前2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905億。估計公元前265年的印度孔雀王朝有50,000,000人口。
秦
隨著封建制度的日趨成熟,戶籍登記制度也日趨完善,周知民數已成為立國之本。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規定男子不論成丁與否,一律登記年齡。[1]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估計此年的世界人口有2.0億,秦代人口占據世界15%的比例。
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造成期間全國的社會經濟生產受到嚴重破壞,大量人口死亡,民生凋敝,全國各地到處一片凄慘蕭條,原來的人口稠密地區的繁榮景象不在。據《史記》載:「至漢祖定天下,民之死傷,亦數百萬,是以平城之卒,不過三十萬,方之六國,五損其二」;由此可以反映人口大量死亡的事實。
前漢
由於中國歷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黃河中下游流域地區,故全國人口分布格局為北多南少。
若以淮河、秦嶺為界,那此時的華北人口超過85%,華南人口不足15%。人口數超過500萬的司、豫、冀、兗、青、徐五州均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佔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交、涼、並、朔方四州。揚、荊、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
漢太祖元年(前202年)在楚漢戰爭之中取勝的漢王劉邦稱帝,天下重新統一,建立漢朝,據當代學者估計,人口約1650萬。占此年世界人口的8.66%.
西漢建立後由於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的政治措施,特別是文景之治的迅速發展到孝武皇帝元光六年時(前129年)達到3600萬,黃河中下游這一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在這六十年之中增長了2.5倍.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繁榮富庶的景象。
從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開始,因之後連年的戰爭和徭役賦稅較之於前加重,使得自漢武帝在位中期開始,人口數出現了多年的停滯和下降,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萬。之後昭宣中興的休養生息使得漢武帝在位後期已瀕臨崩潰的全國經濟形勢得到扭轉,社會穩定下來,期間人口開始恢復增長。到漢平帝元始二年時(2年)根據《漢書》記載,有12,366,470戶,57,671,401人.
漢太祖元年(前202年)16,500,000人
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36,000,000人
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32,000,000人
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40,000,000人
漢元帝建昭四年(前36年)12,233,062戶,59,594,978人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12,366,470戶 57,671,401人
新莽
新莽時期沒有具體的人口調查,估計新莽天鳳五年(17年)全國有5600萬人.但是新莽天鳳五年(17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緊接著烽火遍地,群雄割據和混戰,流寇作亂,造成期間大量中原人口流徙或死亡,或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華南地區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
估計公元元年(1年)的世界人口為2.7227億 此年的漢代人口佔世界比例是21.18%
羅馬帝國在前25年有270萬平方千米土地 5680萬人口;117年的羅馬帝國有590萬平方千米土地 8800萬人口;395年的東羅馬帝國有250萬平方千米土地 3400萬人口;
後漢
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時估計全國有人口2800萬人.
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4,279,634戶 21,007,820人
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5,860,573戶 34,125,021人
漢章帝章和二年(88年)7,456,784戶 43,356,367人
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9,237,112戶 53,256,029人
漢安帝延光四年(125年)9,647,838戶 4,869.0789人
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估計有10,736,000戶,53,860,000人
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 9,698,630戶 49,150,220人
漢順帝建康元年(144年)9,946,915戶 49,730,550人
漢沖帝永嘉元年(145年)9,937,680戶 49,524,183人
漢質帝本初元年(146年)9,348,227戶 47,566,772人
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10,677,960戶 56,486,856人。數據來源:《晉書·地理志》
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 估計有11,000,000戶,55,000,000人
估計公元200年的世界人口為2.23億. 此年的後漢人口佔世界比例的15.7%.
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估計有3,000,000戶,約15,000,000人
三國
自東漢末黃巾之亂開始(184年),進入長期的瘟疫頻發和大小戰爭頻繁的禍亂時期,全國人口數量與分布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黃河流域屢遭戰爭,十室九空,人口或外遷避難或死亡。到蜀漢滅亡時(263年)人口數字根據傳世文獻資料記載合計在820萬人左右。自此人口數一蹶不振,到隋文帝在位時方復甦。
東漢後期(157年),人口達到鼎盛,民戶人口5648萬人,經過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大大小小的軍閥互相混戰,到了三國後期(263年),民戶人口只有大約767萬,其中,263年滅蜀前夕魏國443萬,蜀國滅亡前夕94萬,吳國230萬(280年數據),這只是民戶數據,不包括軍隊和官員,根據歷史資料記載,263年,蜀國帶甲將士10萬2千人,吏4萬人,280年,吳國帶甲將士23萬人,吏3萬2千人,即使加上這些,總人口也只有793萬人。263年的魏國,帶甲將士和吏估計有三四十萬人,也就是說,三國時期民戶人口總共大約767萬,加上三個國家的帶甲將士和吏估計總人口有820-830萬人。
古代戶口統治數據都是只包括民戶的,也就是說,民戶從157年的5648萬人,銳減到263年的767萬人,損失率超過85%。767萬還是三國穩定40多年後的數據,220年三國鼎立的時候,人口只可能更少。可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之慘烈。
根據《三國志》《晉書》《通典》等史料記載,三國的人口數據為:
魏國人口
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滅蜀之前,663,423戶,4,432,881人。滅蜀之後,943,423戶,5,372,881人。數據來源:《通典·食貨》七。
蜀國人口
蜀漢昭烈帝劉備章武元年(220年),200,000戶,900,000人。數據來源:《晉書·地理志》。
蜀漢後主劉禪炎興元年(263年),民戶280,000戶,940,000人。此外,帶甲將士102,000,吏40,000人,總計1,082,000人。數據來源:《通典·食貨》七和《三國志·蜀志》卷三附註引王隱《蜀記》中的數據,關於263年的蜀國人口,兩者數據相同。
吳國人口
吳大帝孫權赤烏五年(242年),523,000戶,2,400,000人。數據來源:《晉書·地理志》。
吳後主孫皓天紀四年(280年),民戶523,000戶,2,300,000人。此外,帶甲將士230,000,吏32,000人,總計2,567,000人。數據來源:《三國志·吳志》卷三附註引《晉陽秋》中的數據。
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魏蜀吳三國總人口只有大約767萬,和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的5648萬相比,只有157年的13%多。220年三國鼎立的時候人口只會比767萬更少。
兩晉編輯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滅吳,統一全國後,根據《晉書·地理志》記載,太康元年(280年)全國有2,459,840戶,16,163,863人。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戶口調查為全國3,770,000戶.約23,800,000人。
漢趙劉聰在位時(310年—318年)全國合計約2,480,000戶,12,400,000人。
西晉的統一局面只維持了十一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和緊接著歷史上著名的導致華北地區人口在八年之內消失80%的五胡亂華。
東晉建立後中原人民為躲避戰火紛紛大量的南遷,一共有六次南遷高潮,累計合計遷入90萬,東晉因而設置大量僑州。
漢趙劉聰在位時(310年七月—318年),漢趙控制地區的戶口大約有六十三萬戶,人口大約有三百一十五萬人左右。估計此時的華北地區有700萬人口,此時的東晉有540萬人口.全國合計1240萬。
後趙滅亡時(351年)華北地區漢族不到100萬人.
《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記載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戶,9,987,935人。此時的東晉有8,000,000人,全國合計17,987,935。華北地區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增長。
1南北朝
南朝
南朝人口的傳世文獻資料記錄,只有《宋書》記載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戶口數為90.1769萬戶,517.4074萬口。由於當時戶口調查統計受到隱匿人口數量影響較多,這個數字不能反映實際。
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估計全國有20,000,000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估計全國有23,700,000
南朝人口數量最多時,根據今人研究認為是梁武帝大同五年時(539年)有11,030,000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9月爆發的侯景之亂造成長江下游地區:"千里絕煙,人跡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禍亂結束後的南梁境內人口僅剩1,100,000人,自東吳以來的得到普遍大規模開發的三吳地區的社會經濟成果在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侯景之亂之中化為烏有。
直到陳霸先建立陳朝後到陳宣帝在位時(約577年)才達到600,000戶,2,400,000人。
北朝
根據北朝西魏大統13年敦煌地區的計賬文卡看,從黃(1-3歲)、小(4-9歲)到老(60歲以上)、侯(殘疾、廢疾、篤疾),從家庭成員到奴婢、養子都登記在冊。[1]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北涼承和七年;南朝宋元嘉十六年;仇池建義四年(439年)滅北涼,北朝開始。此時在北魏統治下的地區的社會經濟生產得到一定恢復。
馮太後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實行均田制後到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時(520年)達到北魏人口峰值5,000,000戶,約30,000,000人。
北魏於爾朱榮之亂後分裂時(534年),有3,375,368戶.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年)3,032,528戶,20,006,880人。
北周靜帝大定年間(581年)3,599,000戶,9,009,614人.估計實際約18,000,000人。
1隋朝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建立隋朝,境內置於政府直接控制下的戶口,計有4,622,528戶,29,016,484口;估計實際人口為32,000,000人。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得戶500,000戶.2,000,000人,此時全國戶口7,000,000戶,人口約40,000,000人。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 約870萬戶,44,500,000人。
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9,040,000戶。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8,907,546戶,46,019,956人。
根據《隋書.地理志》記載各郡分計數之和為全國有9,073,926戶。
唐朝編輯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1,800,000戶。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2,190,000戶。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2,900,000戶。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3,041,871戶,12,351,681人。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9,069,154戶,52,880,488人。數據來源:《資治通鑒》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9,619,254戶,52,880,488人。數據來源:《舊唐書》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8,914,709戶,52,919,309人。
當時史學家杜佑估計這一年的唐朝人口有一千二百萬戶到一千三百萬戶之間.人口數在六千九百萬—七千五百萬人之間。
黃巢之亂時(875年—884年),期間超過八百三十萬人死亡。
唐哀帝天復三年(907年)全國合計20,000,000人.
13五代十國編輯
淮南後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 226,574戶,南唐割江北地。
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2,309,812戶。
荊南(963年),142,300戶。
湖南(963年),97,388戶。
後蜀(965年),534,029戶。
南漢(971年),170,263戶。
南唐(975年),655,065戶。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3,090,504戶[主戶]。
清源(978年),151,918戶。
吳越(978年),550,680戶。
北漢(979年),35,250戶。
14北宋編輯
註:宋代的人口統計數據是戶數和成年男性數(人丁數)。
估計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三千萬人。
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年)估計實際人口大約1億人。
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10,723,695戶。
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10,792,705戶。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12,462,531戶。男口26,421,651人。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14,181,486戶。男口20,506,980人。
宋英宗熙寧十年(1077年)14,245,270戶。男口30,807,211人。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16,492,631戶。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17,211,713戶。男口24,969,300人。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17,957,092戶。男口40,072,606人。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19,120,921戶。男口42,566,243人。
宋哲宗元符而年(1099年)19,715,555戶。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19,960,812戶。男口44,914,991人。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20,264,307戶。男口45,324,154人。
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20,882,438戶。男口46,734,784人。
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20,882,258戶 估計實際人口大約12500萬人。其中華南地區人口佔全國70%.華北地區占據30%。
估計在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有22,118,160戶,估計實際人口大約13240萬人
1。
16南宋與金編輯
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據估計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
估計1200年宋、金、西夏三國總人口為13600萬人。世界人口在950年—1200年期間從2.5億增加到4.04億,拜占庭帝國在1025年有1200萬人。其中宋、金、西夏三國總人口占當時世界的33.66%(1200年)中國人口在第十一世紀到第十二世紀期間成長了,從1083年的一億增加到1120年的一億三千二百四十萬。
17蒙古
1205年,蒙古帝國首次入侵西夏到1227年滅西夏,1211年首次入侵金朝到1234年2月9日滅金,1231年開始侵宋,1235年全面侵宋,直到1279年二月九日完全消滅南宋。在這七十年間根據「清朝光緒年間《潼川府志》卷五所載明人王維賢《九賢祠記》所說:["蒙古軍制,軍所至,但有發一矢相格者,必盡屠之。],由此可見蒙古軍在作戰地區進行大規模種族滅絕,隨後長期相伴瘟疫與飢荒,導致大量人口消失,原金朝境內和南宋之四川地區極為慘重。1234年底原金國境內人口跌至谷底,1259年底南宋之四川地區人口跌至谷底。是為中國歷史上最殘酷慘烈的空前浩劫。
元太宗窩闊台六年(1234年)2月9日,蒙古滅金。無戶口數記載,現代學者葛劍雄認為,1234年金朝滅亡後原金朝統治區有大約200萬戶,1050萬人,和1208年的金朝人口5360萬相比,僅相當於1208年的19.5%。
元太宗窩闊台七年(1235年,乙未年),乙未籍戶,籍得北方部分地區(燕京(今北京)、順天(今河北保定)等三十六路)的人口為873,781戶,4,754,975人。
元太宗窩闊台八年(1236年)六月,完成中原戶口的全部編籍工作,籍得人口110餘萬戶。按照1207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7,000,000人。按照1235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6,000,000人。不包括蒙古貴族及其在家住坐的驅口等人口。考慮到蒙古諸王、貴族、軍將的大量私屬人口,以及獨立於州縣以外的諸色戶計(軍戶、站戶、匠戶、民屯戶、釋、道、儒戶)等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口,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認為,1236年原金朝境內有大約1054萬人。
元太宗窩闊台八年(1236年)原金朝境內僅有110餘萬戶,和1207年的841萬戶(一說為768萬戶)相比,只有1207的13%多。
18元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
根據《元史》記載: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1,967,898戶,無人口數記載,按照1207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12,521,545人。按照1235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10,708,983人,而按照1291年的戶口比例,有大約8,870,000人。
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無戶口數據記載,根據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觀點,1300年元朝實際人口有大約100,000,000人(1億)。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無戶口數據記載,有部分現代學者認為1351年為元朝的實際人口峰值。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認為1351年為元朝的實際人口峰值。根據他們的估計,1351年實際人口有大約87,587,000人。現代學者王育民認為,元朝實際人口峰值在1351年前後,有2765萬戶,123,590,000人(1.2359億人)。
到1368年元朝滅亡時,只有1300萬戶,6000餘萬人。
19明
元惠宗至正年間(1341年—1370年)全國發生多次大規模的災荒飢饉疾病和瘟疫,並最終促使紅巾軍起義爆發,期間造成人口大量死亡。明朝建立並逐步統一全國後,明太祖洪武年間的休養生息使得全國的農業在蒙元時期長期大規模戰亂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加上洪武年間大規模的移民填充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無人煙之地和墾荒使得期間人口穩定成長。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約有6054萬人,其中民戶6175.0萬,軍戶325.0萬。北五省(北平、山西,山東、河南、陝西〕人口有1755萬,佔全國27%。其中山東最多,有5,462,850人,以下依次為山西 (3,790,760人)、河南(2,825,300人)、陝西(2,646,450人)、北平(2,619,500人)。中五省(京師、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人口總數為3380萬,佔全國52%。其中,京師(南直隸)有11,291,460人;人口密度最高的蘇南太湖流域人口達6,320,300,平均每平方公里220人;其次為浙江,有9,959,270人;江西有7,260,000人,湖廣有4,318,420人,四川最少,僅1,314,260人。南五省(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總人口有1040萬,佔全國的16%。
根據《明史》和《明實錄》的記載,明朝的戶口數據為: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10,654,362戶,59,873,305人,3.6677億畝 (數據來源:明太祖實錄卷140)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0,652,870戶,60,545,812人,[這個是除開華北大部分地區外的調查數據](今學者估計實際人口達到65,000,000人)。
明太宗永樂元年(1403年)11,415,829戶,66,598,337人。這是所有明代史料記載的明代戶口統計數據的峰值。
明太宗永樂二年(1404年)9,685,020戶,50,950,470人。
明太宗永樂七年(1409年)征服安南並收入版圖,增戶310餘萬;倘按每戶五口計,當增1,550餘萬口。
明太宗永樂八年(1410年),有960萬余戶,5,179萬餘人
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79年)估計實際人口有71,850,000人。
明憲宗成化二十四年(1487年)估計實際人口有75,000,000人。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9,113,446戶,53,281,158人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10,409,788戶,50,908,672人,4.228億畝 (數據來源:明孝宗實錄194)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10,508,935戶,60,105,835人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9,151,173戶,46,802,050人
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10,621,436戶,60,692,856人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9,835,426戶,51,655,459人,7.4393億畝 (數據來源:明熹宗實錄卷4)
關於明朝戶口的峰值,學者們普遍認為在明朝中後期,但具體時間則分歧很大,人口具體數據也分歧很大。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認為,1626年明朝人口峰值有大約近一億。現代學者王育民認為,萬曆年間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在130,000,000人至150,000,000人之間。現代學者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197,000,000人,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億。現代學者曹樹基認為,163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192,510,000人,1644年實際人口大約有152,470,000人。現代學者,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觀點,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160,000,000人。現代學者易中天認為,明末人口六千餘萬。
明世宗嘉靖年間美洲高產作物傳入中國並得到推廣,使得昏庸黑暗多次用兵的明朝後期人口維持在了一定水平。
20清
明末清初四十餘年期間的頻繁戰爭和頻繁的瘟疫災荒飢饉疾病使得再次遭受一次浩,康熙初年,全國社會已穩定,社會生產普遍恢復。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全國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的五千餘萬增加到一億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陸』 古往今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一共存在過多少人有沒有一百億整個地球呢
現在中國活著的人大約有13億.目前中國的死亡率約為6/1000,也就是說每年要有近800萬人死亡.新中國成立後死亡的中國人應該不會超過4億.清朝人口最多時才4億,按每年死500萬,最多死2億.公元後清朝前中國人口一直在5000萬左右徘徊,死亡率按現在的5倍算每年死150萬,1500年就死了約23億.公元前中國人口一直都在1000萬左右,死亡率按現在10倍算每年死亡60萬,2200年死亡約13億.現在算起來一共有13+4+2+23+13=55億.55離100還有不少距離,應該不到100億.
『柒』 中國各個朝代有多少人口
春秋戰國期間,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三國時期民戶人口加上帶甲將士和吏估計總人口有820-830萬人。
唐朝鼎盛時期約7475萬到8050萬口。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三千萬人。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據估計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160,000,000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7)歷史上中國一共有過多少人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人口增減:
東漢末年分三國,紛爭不停,自然戰爭不斷,而打仗總是要死人的,此時人口跌至2300萬就一點也不奇怪,而後歷經東西晉、南北朝,不停的南北分裂,人口當然大幅下降。
之後的人口數量一直也保持這樣一個趨勢,和平時期人口增加,戰爭時期人口減少,隋朝人口大約恢復至6000萬,而唐初為2400萬,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開創讓中國人口達到了第一個歷史高峰,安史之亂前,中國人口達到9000萬。
而後的五代十國的人口減少,到宋朝繁榮昌盛時人口增加,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富足的朝代,人口數量首次超過1個億。而後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北方的人口急劇減少,而元朝滅宋後實行殘酷的統治,人口增長很慢,直至明朝,人口最多時也不過6000萬。
可自清朝後,中國人口開始了井噴式增長,從順治年間破1億到民國時的4億,中國的人口開始了萬萬(億)時代。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清朝盛世太平、糧食產量大幅增長,特別是紅薯、土豆這些高產的糧食作物從南美引進,老百姓再也不會因為沒有糧食吃而餓死造成人口減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人口史
『捌』 中國古代各朝代各時期有多少人口呀
我國現存的最古人口統計數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王朝創建人夏禹時的人口記錄。
根據《帝王世紀》,當時的人口為13553923人。
這一數字以後為歷代史書所採用,成為世界各國最古人口數字之一。
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人口為13714923人。在奴隸社會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又加戰亂頻繁,全國人口始終停滯在一千萬左右。
進入封建社會時期,人口發展較快。
西漢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594978人(《漢書》地理志)。
東漢桓帝永壽3年(公元157年)為56486856人(《晉書》地理志)。以後經歷三國分立、南北朝時期戰亂不已,人口頗有減少。
在公元六世紀末,隋朝建立以後,全國重歸統一,煬帝大業5年(公元609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46,019,956人(《隋書》卷29,《通考》戶口1)。
唐代統治達250年,政局安定。玄宗天寶14年(公元755年)人口數字最高達52,919,309人(《通典》食貨7),同西漢最高數字相比。僅少600多萬。
九世紀中期以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戰亂將引近百年。人口又一度減少。
公元976年宋朝統一全國。真宗景德3年(公元1006年)全國在籍人口恢復到16,280,254人(《宋會要輯稿》食貨12)。
徽宗大觀4年(公元111O年)達到46,734,784人(《宋史》地理志)。北宋全期,人口沒有超過唐代最高數字。
十一世紀初期,金人入侵統治黃河流域,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全國政局又陷於南北對峙。
在公元1193—1195年之間,宋金兩朝在籍人口合計曾達76,335,486人(《據《通考》戶口2所載南宋口數,《金史》食貸志所載金口數合計)。
元代統治中國近90年(公元1279—1368年)。
世祖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全國在籍人口為59,848,964人(《元史》卷16世祖本紀13)。
明朝統治全國近三百年,留有詳細的人口記錄。
太祖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全國戶數為10,654,362戶,口數為59,873,305人,每戶平均口數5.62人(《明太祖實錄》卷140)。
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全國戶數為11,415,829戶,口數為66,598,337人(《明成祖實錄》卷26)。
整個明代歷年在籍人口數字介於5,000—6,700萬之間。
清朝時期人口增殖最快。順治、康熙、雍正三代只有人丁數,沒有人口數。一般所稱口數包括男女老小在內,指的是全部人口總數。丁數是把每戶所出壯丁人數,只指成年男子可任軍役和勞役的數字;每戶丁數平均只有一至二人,而人口總數每戶平均都在5人左右。
順治、康熙、雍正三代,人丁數歷年都在兩千萬左右,估計人口總數均在六千萬至一億人左右。到乾隆年間,丁賦(人頭稅)並入地稅,以後滋生人丁不再課稅,人口隱瞞少了,人口增加甚快。
乾隆6年(公元1741年)在籍人口總數為143,411,559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57),這在中國歷史上全國總人口數第一次達到一億以上。
到乾隆28年(公元1763年),人口總數為204,209,828人(《清實錄·高家實錄》卷701)。
乾隆59年(公元1794年)人口總數為313,281,795人(《清實錄·高宗實錄》卷1467)。從乾隆6年到乾隆59年,經歷53年,人口由1.43億增加到3.13億。乾隆是清朝極盛時期,五十年內人口翻一番是完全可能的。道光14年(公元1834年)人口總數為401,008,574人(《清實錄·宣宗實錄》卷261),全國人口第一次增加到4億以上
。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生產力在增長中,全國人口從1億迅速增長到4億。
『玖』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共出生了多少中國人
5000年每年人口平均約3500萬(古代人口很少,清朝以前不足一億,公元前的三千年就更少了),無論婚否,配成1750萬對,其中育齡為20-40歲,此年齡段人口約占總人口約50%,按育齡夫妻在20年裡平均生4個兒女,所以5000 年出生人口為:5000× 3500/2×50%×(4/20)=875 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