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漳州的歷史文化.
三個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級,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平和縣文峰鎮20平方公里半徑內。區主樓內的三平寺,閩南著名的佛教寺院,寺內供奉三開國元勛楊毅坪寺廟中的和尚,他的熱情為百姓醫治,深得村民們的喜愛,被稱為創始人三個層次,唐玄宗給定數量的「廣濟大師」。三平寺始建於公元845年,有香,在南部地區?港澳,東南亞久負盛名,前來燒香,許願,還願香客絡繹不絕,尤其是第六個月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10月1日第六,楊毅出生,出家,圓寂的日子,它是人聲鼎沸,香煙煙霧,槍聲不斷。部清現存的廟宇重修,依山而築,由低到高,門,正殿,祠堂,寺廟,僧人的房間,房子和鍾樓,鼓二樓和其他建築物,結構獨特。區有三個平面呈正方形,創辦公神像,九龍璧,十二生肖園,假山池塘,槍庫,虎爬泉,廣濟公園,紅軍會師紀念館,竹等生態休閑景點,開辟了三個平廟為中心的朝聖之旅,聯手紅軍紀念館為中心的紅色旅遊兩艘郵輪線。此外,長洶涌的瀑布,曹廟,毛洞等旅遊景點正在計劃中。一家素食餐廳,排商場鱗次櫛比,聖陽別墅區,會給你三個平旅遊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務。風景秀麗的城市,47公里,距漳州。 [67]龔CI雞足山白礁白礁村龍海市角美鎮慈濟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部崇拜民用醫生,塔蒂(俗稱公共道路)濤吳濤(音)開基雕像,福建與台灣之間的區域最有影響力的民間信仰之一。慈濟宮是一個1150白礁唐高宗頒詔ARTLED整個房子到三個寺廟宮殿,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大廳集中在宋,元,明,清建築,繪畫,雕塑,書法等藝術精華,被稱為「台灣紫禁城」。風景秀麗的城市超過40公里從漳州漳浦趙家堡趙家堡,斜體城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趙城。位於漳浦縣湖西畲族鄉碩下了山,廈汕高速公路交匯處趙家堡高速2公里,是一個南宋王朝王室後裔居住漳浦庵年底。公元1279年,元軍攻佔的南部的宋王朝,廣東崖山,在總理部長魯阿修福拿著一個9年老皇帝趙兵投海殉國的最後一行,然後駕駛崖山與國王的弟弟趙趙趙匡胤美容第十一代傳人,如果王子趙敏創率稿費眾家人逃到福州船上岸,遇到颶風,遺棄隱藏姓黃,幾經周折後,終於在此居住。洪武年間,人們具有相同的趙姓譴責通婚犯罪,法院給了族譜,洪武賜予復姓。明代,趙十,如果第三代傳人趙帆進士,官浙江按察使司副使,部員外郎其他的人員,去實現日本沿海猖獗的痛苦時,回家,然後在1600年(明萬曆二十八)仿照古都開封宋構思布局,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雙向制F和內城。萬曆四十七年趙凡的兒子趙毅學者和第三,官方文化中書舍人,但也可根據北宋,南宋兩個京都,擴建外城的建築布局和風格,今天開始規模。趙家堡佔地135畝,基本平面方形,分內外城,內城高6.2米,周長220米,面積的?4.68英畝的,有主樓「完璧樓」,這意味著「完整璧歸趙「的意思,作為一個具體的地板搗三四個平方擬合,呈回字形。外城周長1082米,主體建築為趙帆大廈,位於城市中心,向北看,四,五綁成的豪宅,建在前面的內部和外部的荷花池,池裡面西側的建築。 「汴派橋」,宋洋開封的仿古資本,,兩個湖泊和潘張擇端的「繪畫」的木橋,並製成;池建成6東部風格的5 - 海灣主室和在相同的「邏輯清小庭院」「閱讀辦公室「,池中有一個佛教寺院西側的一座小山上,聚佛塔,禹碑,」墨池「石線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手跡拓刻,是一個罕見的。 「一次性國王家族傳遞出數以百計的城堡」,趙家堡填充允許宋,趙氏家族的歷史,保留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它是為家庭史研究學院,明,清的軍事歷史,日本的苦難史,建築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作為歷史學家,建築專家和學者稱為「國寶」,載入「中國旅遊景點大辭典」
2. 漳州手抓面的由來及有多久的歷史
漳州手抓面是福建省傳統的漢族名吃,屬於閩菜系。手抓面,是以麵粉裹著油榨豆乾,抓在手掌里進食而得名。進食時還必須在面份上抹上芥辣、甜醬、蒜葺醋、沙茶醬油,或花生醬辣醬等多種調味醬料,而這些醬料可根據個人愛好選調,混在一起以手抓著吃,香、甜、酸、辣,冰涼、滑潤,從吃法到口味確是別具風味。 手抓面是薌城的獨有食譜之一。雖然它很少在殿堂宴席上出現,但由於口味獨特、順隨意,所以在城鄉頗為風行,很受群眾喜愛。
3. 漳州有什麼歷史可以包括小吃等
漳州市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7°-118°、北緯23.8°-25°之間,東瀕台灣海峽,與廈門隔海相望,東北與泉州接壤,西北與龍岩相接,西南與廣東的汕頭毗鄰。全市總面積1.2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0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個少數民族。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台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台灣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僑、台胞尋根謁祖的府地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郵政編碼: 363000,電話區號: 0596。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市;1985年6月,地市合並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漳州物產富饒,素有"花果之城"、"魚米之鄉"的美稱。這里盛產"六大名果":蘆柑、荔枝、香蕉、龍眼、柚子、菠蘿;"三大名花":水仙花、茶花、蘭花;以及對蝦、石斑魚、鮑魚、龍蝦、紅蟳、扇貝、牡蠣、泥蚶、魷魚等海珍品。天香麗質的水仙花、"國寶神葯"片仔癀和"國貨之光"八寶印泥,被譽為"漳州三寶",名揚海外。木偶雕刻、珍貝漆畫、九龍璧玉雕等旅遊工藝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4. 漳州歷史階段
1.漳州歷史悠久,相傳遠古時代便有太武夫人在此拓土而居。從發現的舊石器看,早在4至8萬年之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生息。現全市已發現古文化遺址292處、古窯址22處,其中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4處(約5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漢時期文化遺址3處(約3500年至4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漢時期文化遺址1處,岩畫30多處。
2.漳州戰國屬越。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國後,又於公元前214年統一百越,建立了桂林、象郡、南海和閩中郡。今漳州地區梁山山脈以北屬 閩中 郡,梁山山脈以南歸南海郡。秦漢時在閩粵通道的 盤陀嶺 設有關口 蒲葵關 。東晉 義熙 九年(413年)在今漳州境域內梁山下建置了 綏安縣 ;一說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又置 蘭水縣 ,待考;梁大同六年(540年)在 九龍江 畔建置 龍溪 縣;不久因人口稀少,撤銷。隋開皇十二年(592年),並綏安、蘭水入 龍溪縣 。不久龍溪縣撤銷並入南安縣,不久南安縣也撤銷,直到100多年的唐朝中期漳州一帶才再設縣:唐垂拱二年(686年)正式建州置郡。
3. 唐高宗 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 儀鳳 (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 陳政 ,率兵南下閩粵交界一帶平亂,出鎮龍溪縣南境故綏安地,並統領嶺南行軍征戰。因陳政早年曾隨唐太宗征臨汾、上黨,飲馬於清漳河畔,當他入閩後,屯兵中營西林(今雲霄縣境內)江邊時,便借舊喻新以激勵士氣。平定了閩粵交界處後,因將士思念北方故土,改溪名為漳江,漳江本來是今河北、山西南部一河流,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遂改名西林溪為「漳江」。陳政死後,其子 陳元光 繼承父志,最終平亂,並「開屯於漳水之北」。
4.唐 垂拱 二年(686年)十二月九日(據《舊唐書》),唐朝廷允准陳元光之請,在泉(當時泉州為今天的福州,唐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 南安 、 莆田 、龍溪置 武榮州 ,治南安縣(福建 南安市 豐州鎮 )。不久,武榮州廢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間、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析龍溪縣南部置漳州,轄漳浦(設於綏安故地)、懷恩2縣,陳元光為漳州第一任刺史。州治最初設在今雲霄縣的西林,西林傍漳江而立,陳元光建州時又為州治,便命州名為 漳州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 薌城 區),改稱 漳州郡 。始初漳州(僅轄現今漳州南部一帶)區域並不大,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懷恩並入漳浦縣,劃泉州的龍溪縣給漳州;於大歷十二年(777年)又劃汀州的龍岩縣來屬。天寶元年(742年)改名漳浦郡;干元元年(758年)復名漳州。南唐 保大四年(946年),董思安任漳州刺史時,因父名章,與「漳」同音,為避諱,改漳州為 南州 ;至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州 始復名漳州。元代改稱 漳州路 ,明清兩代稱 漳州府 。清朝前期到 中華民國 前期設 汀漳龍道 ,管轄汀州府之縣、漳州府之縣,龍岩州等。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5.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大歷十二年(777年)漳州轄龍溪、 漳浦 、 龍岩 3縣;宋太平 興國 五年(980年)加增 長泰 縣;元至治元年(1321年)增設南勝縣(後改為 南靖 縣);明成化七年(1471年)增加 漳平 縣;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析出 平和 縣;明嘉靖九年(1530年)置 詔安 縣;明隆慶元年(1567年)析龍溪、漳浦縣地置 海澄 縣,劃龍岩、大田、永安部分縣地設 寧洋 縣,漳州府范圍達到十個縣。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龍岩從漳州分出升為直隸州,並析漳平、寧洋2縣屬之。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 雲霄 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 東山 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 華安 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1年6月1日,在 龍溪 縣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 漳州市 ;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 龍海 縣;1985年6月,地市合並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2011年1月,《國務院關於福建省漳州市人民政府駐地遷移的批復》:同意漳州市人民政府駐地由薌城區 勝利路 遷至龍文區步文鎮。(2011年1月14日,福建省政府下發閩政文[2011]22號《關於漳州市人民政府駐地遷移的批復》) 。
5. 漳州於幾年建州
1、漳州歷史悠久,相傳遠古時代便有太武夫人在此拓土而居。從發現的舊石器看,早在4至8萬年之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生息。現全市已發現古文化遺址292處、古窯址22處,其中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4處(約5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漢時期文化遺址3處(約3500年至4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漢時期文化遺址1處,岩畫30多處。 2、漳州戰國屬越。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國後,又於公元前214年統一百越,建立了桂林、象郡、南海和閩中郡。今漳州地區梁山山脈以北屬閩中郡,梁山山脈以南歸南海郡。秦漢時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有關口蒲葵關。東晉義熙九年(413)在今漳州境域內梁山下建置了綏安縣;一說梁天監(502-519)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又置蘭水縣,待考;梁大同六年(540)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不久因人口稀少,撤銷。隋開皇十二年(592),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不久龍溪縣撤銷並入南安縣,不久南安縣也撤銷,直到100多年的唐朝中期漳州一帶才再設縣:唐垂拱二年(686)正式建州置郡。 3、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兵南下閩粵交界一帶平亂,出鎮龍溪縣南境故綏安地,並統領嶺南行軍征戰。因陳政早年曾隨唐太宗征臨汾、上黨,飲馬於清漳河畔,當他入閩後,屯兵中營西林(今雲霄縣境內)江邊時,便借舊喻新以激勵士氣。平定了閩粵交界處後,因將士思念北方故土,改溪名為漳江,漳江本來是今河北、山西南部一河流,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遂改名西林溪為「漳江」。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最終平亂,並「開屯於漳水之北」。 4、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十二月九日(據《舊唐書》),唐朝廷允准陳元光之請,在泉(當時泉州為今天的福州,唐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治南安縣(福建南安市豐州鎮)。不久,武榮州廢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間、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析龍溪縣南部置漳州,轄漳浦(設於綏安故地)、懷恩2縣,陳元光為漳州第一任刺史。州治最初設在今雲霄縣的西林,西林傍漳江而立,陳元光建州時又為州治,便命州名為漳州。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始初漳州(僅轄現今漳州南部一帶)區域並不大,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懷恩並入漳浦縣,劃泉州的龍溪縣給漳州;於大歷十二年(777年)又劃汀州的龍岩縣來屬。天寶元年(742)改名漳浦郡;干元元年(758)復名漳州。南唐保大四年(946),董思安任漳州刺史時,因父名章,與「漳」同音,為避諱,改漳州為南州;至宋乾德四年(966),南州始復名漳州。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清朝前期到中華民國前期設汀漳龍道,管轄汀州府之縣、漳州府之縣,龍岩州等。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5、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大歷十二年(777)漳州轄龍溪、漳浦、龍岩3縣;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加增長泰縣;元至治元年(1321)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七年(1471)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1517)析出平和縣;明嘉靖九年(1530)置詔安縣;明隆慶元年(1567)析龍溪、漳浦縣地置海澄縣,劃龍岩、大田、永安部分縣地設寧洋縣,漳州府范圍達到十個縣。清雍正十二年(1734)龍岩從漳州分出升為直隸州,並析漳平、寧洋2縣屬之。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1年6月1日,在龍溪縣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縣;1985年6月,地市合並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6. 漳州市有什麼歷史文化
文化 美食 交通 購物 住宿 地理 地圖 電子地圖 天氣
漳州是經國務院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早在1萬年以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生息,周劃為七閩地,秦屬閩中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建州冶於漳江之畔(今雲霄境內),故名漳州。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文化古跡悠久璀璨,人文資源獨樹一幟。有「閩南第一碑林」省級風景名勝區雲洞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漳州明清牌坊、漳州文廟,中國十大名橋之一江東橋,「世界建築奇觀」漳州土樓等;閩南文化內涵豐富,民間藝術多姿多彩:有被譽為「海峽兩岸戲曲姐妹花」的薌劇,飲譽海內外的布袋木偶戲,及木偶雕刻藝術、水仙花雕刻藝術、民間剪紙藝術等。
漳州名人薈萃,文化昌盛。歷史上除了開辟漳州的將領陳政、陳元光,丁儒外,還出現了高登、陳淳、林偕春、黃道周、張燮、唐朝彝、藍鼎元、庄亨陽、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史學家、數學家和地理學家。清初出現了以謝琯樵、沈古松、汪志周為代表的「詔安畫派」。現代詔安畫家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堅、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則有林語堂、楊騷、許地山。有譽滿海內外,多次出國獻藝的布袋木偶戲、薌劇、潮劇。
7. 漳州有什麼歷史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市;1985年7月原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原漳州市又改為薌城區。
8. 漳州於( )年建州,至今已有()的歷史。說明()
漳州於公元686年建州,至今已有1325年的歷史。說明漳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漳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位於東經116°53′-118°09′、北緯23°32′-25°13′之間,東瀕台灣海峽,與廈門隔海相望,東北與泉州接壤,西北與龍岩相接,西南與廣東的汕頭毗鄰,是全國沿海經濟開放區。全市陸地面積1.26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擁有福建省第一大平原--漳州平原。全市總人口452.6萬,有漢族、畲族、高山族等22個民族居住在漳州。轄八縣一市二區,即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漳浦縣、詔安縣、雲霄縣、東山縣、南靖縣、平和縣、長泰縣和華安縣,下設120個鄉、鎮、街道。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台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台灣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僑、台胞尋根謁祖的府地。
2002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534.7億元,農業總產值205.0億元,工業總產值598.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2.4:37.2:40.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5.7億元,出口總值7.7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14億美元,財政總收入27.8億元,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7.0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7.8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61元。
漳州市有豐富的植物資源、水產資源、礦產資源和溫泉資源
9. 漳州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郵政編碼: 363000,電話區號: 0596。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市;1985年7月原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原漳州市又改為薌城區。
漳州市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7°-118°、北緯23.8°-25°之間,東瀕台灣海峽,與廈門隔海相望,東北與泉州接壤,西北與龍岩相接,西南與廣東的汕頭毗鄰。全市總面積1.2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0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個少數民族。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台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台灣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僑、台胞尋根謁祖的府地。
漳州西北多山,東南瀕海,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1℃,無霜期3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在2000小時以上,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全年皆可旅遊。
漳州是經國務院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早在1萬年以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生息,周劃為七閩地,秦屬閩中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建州冶於漳江之畔(今雲霄境內),故名漳州。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遷至今址。明代曾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1300多年來,沿革多變,管轄地域不一,至1950年,設置福建省人民政府龍溪地區專員公署,1986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6月,地市合並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10. 漳州是那年建州的
(公元686年)武後准陳元光將軍請建漳州
漳州是一座古老而美麗富饒的城市,福建第二大河九龍江貫穿全境,古人稱譽漳州「四時有不謝之花,八節盡長春之意」。漳州位於福建省最南端,西起博平嶺,北靠戴雲山,東南瀕台灣海峽。全市面積12607平方公里,東南與廈門市相連,東北與泉州市銜接,西北同龍岩地區接壤,西南和廣東省毗鄰。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最高氣溫37.9℃左右,最低氣溫3.8℃上下,平均氣溫21.4℃,年平均日照時數在2000小時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000~1700毫米之間。海岸線長達68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