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夷山是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嗎
武夷山,武夷山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還曾是儒家學者倡道講學之地。
武夷山風景區地質為紅色沙礫岩構成的低山丘陵,山峰海拔一般在400米左右,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29.2米。自然風光獨樹一幟,"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溪,與"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絕妙結合,異於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為特徵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園林。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夷山崖墓群)、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2017年7月9日,江西鉛山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主要景區方圓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屬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美譽。
武夷山位於中國東南部福建省西北的崇安縣境內,總面積達99975公頃。武夷山的自然風光獨樹一幟,尤其以「丹霞地貌」著稱於世。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襯著清澈的河水,構成一幅奇妙秀美的傑出景觀。
武夷山保存著大量完整無損、多種多樣的林帶,是中國亞熱帶森林和南中國雨林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證。它保存著大量古老和珍稀的植物物種,其中很多是中國獨有的;這里還生存著大量爬行類、兩棲類和昆蟲類動物。
武夷山是一處被保存了12個多世紀的景觀。它擁有一系列優秀的考古遺址和遺跡,包括建於公元前1世紀的漢城遺址、大量的寺廟和與公元11世紀產生的朱子理學相關的書院遺址。這里也是中國古代朱子理學的搖籃。作為一種學說,朱子理學曾在東亞和東南亞國家中占據統治地位達很多世紀,並在哲學和政治方面影響了世界很大一部分地區。
2. 武夷山九曲溪每一曲各有何特點
九曲溪次序是逆流而數的 武夷宮前,睛川一帶為一曲。一曲就在九曲溪的最下游景色暢曠豁達,附近有大王峰、幔亭峰、獅子峰和觀音岩。大王峰雄踞溪北,摩霄凌雲,雄偉壯觀,為武夷36峰之首。與大王峰相連者是幔亭峰,這里有一塊叫漢祀台的方石,據說是漢武帝遣使臣來此祭祀武安君之處。 主要景點有:大王峰、幔亭峰、鐵板嶂、水光石等; 右折,從浴香潭北上,是為二曲。二曲一段幽深險峭的峽谷,武夷36峰中最迷人的玉女峰就在二曲西側,與大王隔溪相對佇立在溪水旁。玉女峰南邊有武夷山勝景「一線天」,它在靈岩伏義洞深處。主要景點有:玉女峰、仙榜岩、仙館岩等; 經雷磕灘,溪水折而向南,形成一人灣環,是為三曲。三曲南崖的小藏峰有聞名於世的「架壑船棺」。據考證,船棺大約出自距今3400多年前的青銅器的時代,它是古越族人的一種葬俗。架於千仞絕壁之上,未知是如何架上去的,謎也。主要景點有:小藏峰、仙游岩、升日峰等; 由卧龍潭,向北至古錐灘,為四曲。四曲勝景是隔溪對峙地兩座巍巍巨岩,東為在藏峰,西為西釣台。然大藏峰橫空盤立,倒影碧波,飛翠流霞。巨岩、幽洞、深潭。是大藏峰的三絕。西釣台臨溪而立,形如一仙翁在溪邊垂釣。主要景點有:大藏峰、仙釣台、御茶園、小九曲等; 從題詩岩、小九曲北上至平林渡口,是為五曲。五曲是九曲中最為開闊的地方,這里有林木蔥郁的平林洲,洲上有隱屏峰、接筍峰,玉華峰等名峰。隱屏峰下有著名的紫陽書院,是南宋理學家朱熹講學處。玉華峰與隱屏峰相峙而立,風姿獨秀。在隱屏峰之西有斷續三霍截的接筍峰,峰下有「鐵象石」,這里是進入茶洞、攀登接筍峰門戶,在峰頂可見天游峰瀑布。在五曲「接筍峰」和六曲「仙掌峰」之間有「雲窩」。這里依崖臨水,奇石盤錯,每當晨昏,雲霧飄泊。主要景點有:雲窩、武夷精舍、茶洞、隱屏峰等; 由此經北至老鴉灘為六曲。六曲是九曲溪中最短的一曲,但其景色又為最勝,被稱 九曲溪漂流 為「武夷山第一勝地」的天游峰即在此。天游峰高出群峰,巍然聳立,峰頂常有雲霧彌漫,登峰頂,猶如天上游,故名。峰頂有一覽亭,縱目四望,溪、山全勢一覽無余。這里也是觀雲海、看日出的最佳處。六曲北岸蒼屏峰下有水流迅疾的「松鼠澗」。沿溪上行500米即可到達武夷洞天佳境的桃源洞,宋代陳石堂、吳正理等曾隱居在此。諸曲唯此曲行程最短。主要景點有:天游峰、曬布岩、仙掌峰、響聲岩等; 經老鴉灘,至百花庄附近的獺控灘,是為七曲。七曲其北岸有武夷山風景區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54米。在峰頂四望武夷全景,座座山峰皆翹首向東,千山萬壑盡皆匍匐腳下。主要景點有:三仰峰、天壺峰、琅岩等; 芙蓉灘東西為八曲。八曲水天空闊,碧水中怪石爭奇鬥巧,有上水獅石、下水龜石等石景。 此曲有「水上動物園」之稱。主要景點有:上水獅石、上、下水龜石、象鼻岩、駱駝峰、貓兒石、海蚧石等; 從幛岩附近的淺灘至齊雲峰下的星村鎮,是為九曲,九曲盡頭是星村,放眼四望,平疇沃野,豁然開朗。 主要景點有:齊雲峰、白雲岩、雙獅戲球石等。 自崇桐公路開通後,游古人游九曲溪,是從武夷宮按曲序逆流而上。武夷宮前,晴川一帶為一曲,從此逆流而上直至齊雲峰下的星村鎮,是為九曲。沿途無處不成景。自崇桐公路開通後,遊人則是從九曲到一曲順流而下,這樣隨波逐流,更加輕快、迅疾。游九曲,所乘之舟為8~9根去皮毛竹烤後紮成。吃水淺、浮力大,遊人乘坐安穩舒適,視野開闊,可見山景,能賞水色,漂流而下,疾徐相間,既輕松愜意,又有驚無險,是現代旅遊中頗帶刺激性的旅遊項目。當地人又把武夷山稱為"四菜一湯",這起其中的"一湯"代表的就是九曲溪。 請問LZ滿意波 夠詳細吧...
3. 武夷山的九曲是怎麼樣的
九曲溪景區是武夷山風光最奇特、最集中之處,遊人乘坐古樸的竹筏從 星村隨波逐流而下,暢游九曲溪,被稱之為逍遙游。九曲溪號稱「三三」之勝,其次序是逆流而數的,但遊人乘竹筏游九曲 則是自九曲而一曲,順流而下。從星村乘筏而下,沿溪兩岸的山景水色,令人目不暇接。九曲溪畔的齊 雲峰、白雲岩、幛岩如出水芙蓉,清麗可人。芙蓉灘即為八曲,峰迴水轉, 怪石嶙峋,神態逼真,各具神韻,向有「水上動物園」之稱。七曲溪 岸諸峰 比肩並立,氣勢磅礴,尤其三仰峰挺拔突兀、斜插碧空,彷彿巨人昂首仰望 東方。過目魚石、響聲岩即到六曲,溪北的天游峰,號稱「武夷第一勝地」。 順水而下到平林渡口,是為五曲,這里兩岸地勢寬曠,水流平緩,丹岩碧翠, 林木環擁,別有一番景緻。 從古錐灘到卧龍潭為四曲。四曲的勝景是一東一西隔水對望的兩座巨岩。遊人至此,雖炎夏亦頓生涼意。水轉筏流,到雷磕灘一帶是為三曲。三曲的 小藏峰險峻挺拔,數十米高的峭壁懸崖上,「架壑船」和「虹橋板」凌空跨虹 飛渡。二曲所在為浴香潭,這里水平如鏡、碧澄見底。筏行至此,豁然開朗, 這是武夷山水最為迷人之處。過了玉女峰即為一曲。一曲景緻以大王峰、幔亭峰最負盛名。大王峰因 其山形上豐下斂,巍峨壯觀,又名紗帽岩、天柱峰,為武夷山三十六峰之首, 素有「仙壑王」之稱。九曲逍遙,遊人坐於筏上,視野開闊,既可觀山景,又能賞水色。筏工 手撐竹篙娓娓訴說著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幽默風趣,令遊客輕松愜意,宛 如夢幻奇境,是為武夷山之旅中最舒暢宜人的旅遊項目。
4. 九曲溪是不是我國的文化遺產
九曲溪屬於武夷山,一般說武夷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國家重點名勝風景區,自然風光獨樹一幟,歷史人文景觀豐富多彩,具有很高的旅遊觀賞價值。這是一塊老三紀紅色砂礫岩的分布區,是丹霞地貌中最奇特、最典型、最富代表性的低山風景區。
5. 武夷山九曲溪簡介
10月底剛去了,風光是真的很好,126每位,上船別忘記給船夫一點小費,每個遊客20就可以,這樣他就給你介紹一下,還說一點葷笑話,調節一下氣氛。上次去看到別的船上一位美女船夫,身材長相都沒得說,戴個斗笠,穿一藍花小衫,撐一隻長篙,真的很美、很浪漫。
九曲溪是武夷山的精品旅遊項目,因而有了到武夷山旅遊"不坐竹排(竹筏),等於白來"之說。遊客到星村乘坐竹筏,至一曲武夷宮碼頭上岸,從九曲順水漂流而下,遊程約90分鍾。
九曲溪發源於森林茂密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全長62.8公里。進入風景區的一段河流除受河流自然彎曲的作用之外,還受多組岩層斷裂方向控制,形成深切河曲,使9.5公里長的河流,直線距離僅5公里,曲率達1.9。九曲溪水流清澈,水源充沛,水質達國家地面水Ι類標准,九曲溪從西向東,蜿蜒自如,山繞水轉,水貫山行,溪水晶瑩,可謂曲曲含異趣,灣灣藏佳景。清澈的溪水是武夷山的靈魂,乘上古樸的竹筏盪入山光水色之中,如融入神話般的境界,令人心曠神怡,遊人可領略到探奇之美,心境之和,漂流之趣。
山與水的完美結合是九曲溪旅遊線路最突出的特色。曲折縈回的九曲溪貫穿於丹崖群峰之間,如玉帶串珍珠,將36峰,99岩連為一體,構成"一溪貫群山,兩岸列仙岫"的獨特自然美景。由於水繞山行,山臨水立,仰角適中,灘潭交錯,山不高有高山之氣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身臨其間,有如漫步奇幻百出的山水畫廊,錢其琛副總理游覽武夷山後感慨萬千欣然留下"三峽雄偉壁立,灕江清碧秀麗,武夷山水,兩者皆備,盡在其中"的贊嘆。
游覽九曲溪的水上工具是古樸的竹筏。坐筏觀山,極目皆圖畫,丹山、碧水、綠樹、藍天、白雲相映成趣,呈現出武夷山大自然五彩繽紛的色彩美。沿途看到奇峰相疊、嵌空而立,那高低相錯的山巒,如旌旗招展,那氣勢磅礴的岩峰,如萬馬奔騰。展示了大自然中極富韻味的參差美。武夷山以竹筏為游覽交通工具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由於它浮力大,吃水淺,輕便靈活,筏工只要用一根竹篙駕馭。它可以平穩地漂過深潭,也可飛快地滑下淺灘;可以靈巧地避開突立中流的礁石,又可急劇地轉彎。人坐筏上全方位地沉浸在碧水丹山之中,無噪音、無污染,抬頭可見山景,俯首可觀水色,側耳能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剛柔相濟。可以說是竹筏水中流,人在畫中游,"看山不用杖而用舟",即使是白發翁嫗,仍可盡情漫遊,遍覽山水之美。
6. 九曲溪因什麼而得名
九曲溪因為它有三彎九曲的形狀,故名為九曲溪。九曲溪是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西南麓的溪流,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峰岩幽谷之中。它全長約10公里,面積8.5平方公里。山挾水轉,水繞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緻的山水畫意。「溪流九曲瀉雲液,山光倒浸清漣漪。」形象地勾畫出了九曲溪的秀麗輪廊。
九曲溪發源於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桐木關的西北角,全長62.8公里,流域面積(匯水面積)526平方公里,自西向東流至武夷宮匯入崇陽溪。
民間傳說:
相傳唐堯時彭祖率領族人來到崇安居住,當時洪水泛濫,民不聊生。彭祖的兩個兒子彭武和彭夷帶領大家挖河堆山,疏浚洪水,他倆所挖的河道就是九曲溪。人們為了紀念武、夷兩兄弟,就把此山稱為「武夷山」,並在九曲溪匯入崇陽溪的地方建造了武夷宮。
旅遊:
游覽九曲溪的水上工具是古樸的竹筏(古時"箄",當地人叫竹排)。坐筏觀山,極目皆圖畫,丹山、碧水、綠樹、藍天、白雲相映成趣,呈現出武夷山大自然五彩繽紛的色彩美。武夷山以竹筏為游覽交通工具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由於它浮力大,吃水淺,輕便靈活,筏工只要用一根竹篙駕馭。它可以平穩地漂過深潭,也可飛快地滑下淺灘;可以靈巧地避開突立中流的礁石,又可急劇地轉彎。
人坐在筏上無遮無攔,全方位地沉浸在碧水丹山之中,無噪音、無污染,抬頭可見山景,俯首可觀水色,側耳能聽溪聲,伸手能觸清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剛柔相濟。
7. 福建的茶文化你了解多少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有一千年的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比《茶經》早300餘年,著名的蓮花峰及其蓮花茶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線。建茶、鬥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新增多,開創烏龍制茶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韻。現代福建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制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
制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域人文特徵。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梁,文明的象徵,精神的化身。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中國被稱為「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
連綿中國茶文化歷史,福建茶文化凝聚著地理靈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類的創制要數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藝也數福建最奇,福建茶葉在中國茶葉發展乃至世界茶葉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蓮花茶襟書東晉,南洋思鄉憶石亭
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公元376年)。這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三百餘年。
古時豐州是閩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峰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峰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峰茶的生產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蓮題刻「岩縫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亭名因北宋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題詩(詩刻於蓮花石上),詩中有「一蓮花不老,過盡世間春」而得。不老亭因全亭的樑柱、屋蓋及所有的構件都是花崗石雕刻成的,俗稱「石亭」。自此蓮花峰茶改稱石亭綠茶。至清道光年間蓮花峰下種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帶渡海謀生的人較多,石亭綠漸成為僑鄉送祝「順風」的禮品,久而久之,華僑嗜飲,隨後,石亭綠暢銷南洋諸島,甚至遠銷英倫。
遊子思鄉,石亭寄意,茶與亭與人構築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如今古鎮煥彩,新樓成片,但山門楹聯依然:「茶綠峰青,開放幾更今古;亭高蓮傲,醉醒一樣乾坤。」
宋詞偏愛建溪春,元曲令興武夷風
建茶因產於建溪流域而得名。建茶有文字記載的是在南北朝時期(479-502),到唐朝開元天寶年間(713-755)《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陝西寶雞市南部)日與僧道異人往還,每至冬時,即溪敲其冰(以)精壺煮建茗,共賓客飲之。」表明建茶歷史悠久。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寫道「石碾清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
唐馮贄撰的《記事珠》稱「建人謂鬥茶為茗戰」,說明閩人鬥茶習俗始於唐。時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貢茶和鬥茶活動聞名於世,開創了一代鬥茶比藝的茗飲之風,並風靡全國。可謂龍飛鳳舞傾朝庭,鬥茶比藝創時興。北宋·丁謂(962-1033)《詠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錄》;宋·宋子安撰(1064前後)《東溪試茶錄》;宋·黃儒撰(1075前後)《品茶要錄》;宋·徽宗趙佶撰(1107)《大觀茶論》;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補(1158)《宣和北苑貢茶錄》;宋·趙汝礪撰(1186)《北苑別錄》等詳盡記載和研究了當時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術及飲茶風習。據報道記載北苑茶的宋代茶書有一半以上,茶詩詞達千首以上。宋代武夷茶為建茶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創立焙局,設置御茶園於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龍團」五千餅。從此,武夷茶大量單獨入貢,元朝鼎盛,至御茶園解體長達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兩朝福建出現了以「龍鳳盛世」「茗戰成風」為特徵的宮廷茶文化與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國皇家茶園——御茶園不僅代表是武夷茶的歷史輝煌,而且象徵閩茶在中國茶葉的特殊地位。
明清有心話工夫,咸豐無意問茉莉
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
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釋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陸廷燦(1734)《續茶經》引的《王草堂茶說》;清·董天工編(1751)《武夷山志》等記載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烏龍茶問世後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並出現了適於烏龍茶的獨特品飲方式,俗稱工夫茶。清·彭光斗(1766) 《閩瑣記》、袁枚撰(十八世紀八十年代或稍後亦注1786)《隨園食單》、梁章鉅撰(1845)《歸田瑣記》、施鴻保撰(1857)《閩雜記》、徐珂《清稗類鈔》;連橫(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記載。此間,烏龍茶也傳入了台灣。
福建生產工夫紅茶,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後大批茶商接踵而來,入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在福建境內,還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稱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約始於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較明朝又有發展,並開始出現大量的商品茶,清咸豐年間(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1890年前後各地茶葉運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為花茶窨制中心。
創新茶科技,豐富茶種類,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主旋律。此時茶葉貿易漸盛,在相當一段時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國茶的代稱。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建烏龍茶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日本飲料市場,可謂是櫻花時節念水仙(指:水仙茶等),烏龍東渡創奇跡。
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
劉超然、鄭豐稔在《崇安縣新志》(1940年)記載:「武夷茶,始於唐,盛於宋元,衰於明,而復興於清。……然孫樵《送茶焦刑部書》雲:「甘晚候十五人遺侍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賤用之」。丹山碧水為武夷之特種,唐時崇安本設縣,武夷尚屬建陽故雲。然則此茶之出於武夷,已無疑義。……武夷茶最古之文獻其在斯乎。宋時范仲淹、歐陽修、梅聖俞、蘇軾、蔡襄、丁謂、劉子翚、朱熹等從而張之,武夷茶遂馳名天下。」 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教授曾經給予 「武夷茶歷經宋、元、明、清四朝,制茶技術不斷革新,創造了馳名中外的名茶,歷次輸出外銷。譽滿全球,為提高我國茶業科學技術水平作出了貢獻。」的高度評價。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元代始成為皇室貢品,並在武夷創辦御茶園,茶文化遺址遍布武夷山中。有唐至民國古茶園、宋遇林亭窯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園、明大紅袍名叢、清龐公吃茶處、明至民國古茶廠、清茶政告示石刻等。武夷山是儒、釋、道三教同山之處,著名史學家蔡尚思教授曾贊道:「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詩雲:「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清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茶與三教有不解之緣,茶中蘊和,茶中寓靜,茶的「和、靜「的稟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華也豐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內涵。
古典美學認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貴堅深而不淺露。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貴周流而不凝滯。」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體化,是中國古典山水美學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風光獨樹一幟,「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與「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絕妙結合,它異於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為特徵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園林。武夷岩茶與武夷山堪稱一體,「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當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繼承歷代品茶藝術的基礎上,總結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藝》,其程序:恭請上座 焚香凈氣 絲竹和鳴 葉嘉酬賓 山泉初沸 孟臣沐霖 烏龍入宮 懸壺高沖 春風拂面 重洗仙顏 若琛出浴 玉液回春 關公巡城 韓信點兵 三龍護鼎 鑒賞三色 喜聞幽香 初品奇茗 再斟流霞 品啜甘露 三斟石乳 領悟岩韻 自斟慢飲 敬獻茶點 欣賞茶歌 游龍戲水 盡杯謝茶。把品茗、觀景、賞藝融為一體。蔡鎮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韻》中贊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緣,我夢中的千古茶神,我筆底流轉如珠的曠世茶韻。」
武夷茶文化已成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尋香首推茶,品茗此為都
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唐末,閬苑岩岩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開先縣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許多茶詩。明清崛起,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烏龍茶)之鄉。
種茶、制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制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蘇淑勉在《大坪,我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過:只見紅磚粉牆的樓房裡,隨處可見一袋袋焙熟包裝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銹銅的巨形茶盤,配上古銅紫砂茶壺茶盞,別具一格茶鄉特色。他們沿襲「沒有三杯不成禮數」的風習,勸茶款款,言笑晏晏。安溪茶藝的推出,總結了古人的品茶經驗,結合地方品茶習俗,簡古純美,主要以鐵觀音的特殊茶韻為本體茶性,闡明其沏泡技藝和茶藝精神內涵。其茶藝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瑤池出盞、觀音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甌里醞香、三龍護鼎、行雲流水、觀音出海、點水流香、香茗敬賓、欣賞湯色、細聞幽香、品香尋韻。通過茶藝,傳達了「純、雅、禮、和」的精神追求。頗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簡古純美問春風之美。
「志寄茶韻,筆喚鄉情」是茶鄉人對茶文化的特殊理解。在吳小猛的《給老父》詩文中寫道:「一壟壟茶園爬上山坡/爬上額頭/綠色的彌漫/把日子染得金黃金黃……嫩芽上的白毫/什麼時候/悄然爬上雙鬢/爬滿你的頭」老茶師的辛勞和執著,都真實地溶入了茶葉,而當人們品飲時領略的是清香和甘醇。在長坑鄉工作的龔伏龍題的「觀音茗韻醉人香,陸羽當年惜未先,茶葉文化大手筆,烏龍雲嶺譜新篇。」把茶、茶文化、茶鄉事業連在一起。
蘇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價,極品一甌滿座香。」 鄭夢集的「似詩似畫安溪縣,如露如泉鐵觀音。」安溪大觀園門聯的「清風陶醉歸來客,溪茶溫暖故人心。」(安溪古稱清溪)。無不體現茶鄉人鍾愛自己的鳳山、蘭溪、茶林、茶師、茶都。甚至一個地名,長坑,也有賦聯,「長滋雨露茶園綠,坑作硯池墨寶香」(長坑陳文信題)傾注了茶鄉人對茶和文化的鍾愛與抱負。在溪源茶廠的品茶室有一副對聯「八表無垠騰峻馬,溪山盡處問清源」,上聯嵌入「八馬」商標,下聯嵌入「溪源」廠名,可見品牌文化建設正在成為新的亮點。
8. 邵武九曲溪
邵武有兩個著名的景點...和平古鎮和天成奇峽...和平古鎮屬於人文地理 你說的九曲溪屬於自然地貌...應該是在天成奇峽那裡..以下天成奇峽的介紹
世界地質公園——天成奇峽風景區,位於福建邵武,景區交通便捷,鷹廈鐵路、316國道、205省道、銀福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天成奇峽曲徑通幽,溝壑深切,峭壁如削、雲鎖霧繞、幻若仙境。景區內古樹參天,奇峰林立,山藏丹霞靈宗,水融天地靈氣,既有氣勢磅礴的峽谷山巒,又有小巧玲瓏,猶如秀致盆景的景點,隱隱透著誘人的韻致。奇異中攜裹著雄渾氣概的天成奇峽,丹崖茂林,怪石紛呈,讓人深深陶醉於原始生態的神秘氣息中。
距今約2億年的晚三疊世以來。板塊的相互作用,巨大規模的火山噴發和岩漿侵入活動。形成了綿延千里的岩漿岩帶。晚白堊世以來,板塊的運動方式發生改變,使地殼發生拉張裂陷,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就是這段地質歷史的見讓。天成奇峽景區奇特的地質景觀納入泰寧世界地質公園的申報中,並於2005年2月11日獲此殊榮。
天成奇峽景區是斷陷盆地,氣候乾旱炎熱,每逢雨季水流攜帶著石頭泥沙傾泄而下,沉積了以塊狀砂礫岩為主的紅色岩層。距今六千五百萬年的古近紀以後,天成岩景區地殼開始抬升,斷裂切割岩層,數千萬年以來的水蝕雨淋,紅色的岩層化作了今天的天然美景
0599-6323507 這是電話.你可以聯系..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