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芭蕾已經有多久歷史

芭蕾已經有多久歷史

發布時間:2022-08-05 22:28:32

① 芭蕾舞起源是什麼

芭蕾的歷史,最早的肇端可追溯自歐洲文藝復興鼎盛時代的意年大宮廷,及法國南部的貝根弟處所的宮廷里。每當成婚喜慶,接見外國元首,或其他年夜慶典,即表演這種舞蹈以示祝或助興。

芭蕾舞在歐洲各地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經過幾個世紀不斷加工、豐富、發展而形成的,具有嚴格規范和結構形式的歐洲傳統舞蹈藝術。19世紀以後,技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女演員要穿特製的足尖鞋用腳趾尖端跳舞。

芭蕾在十八世紀的法國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紀末期,在俄羅斯進入最繁榮的時代。芭蕾在近四百年的持久歷史成長過程中,對世界列國影響很大,傳布極廣,至今已成為世界列國都全力成長的一種藝術形式了。

② 芭蕾舞到現在的歷史有多久了

「芭蕾」起源於義大利,興盛於法國。
芭蕾舞,意為「跳」或「跳舞」。芭蕾舞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即女演員表演時以腳尖點地,故又稱腳尖舞。

芭蕾的歷史,最早的肇端可追溯自歐洲文藝復興鼎盛時代的義大利宮廷,及法國南部的貝根弟處所的宮廷里。

每當成婚喜慶,接見外國元首,或其他年夜慶典,表演芭蕾舞助興。
芭蕾成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芭蕾舞劇——《皇後喜劇芭蕾》上演於1581年,這場芭蕾舞的音樂曲譜迄今仍保留,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樂。
芭蕾在路易十四皇朝(1643—1715)時代而臻極盛,路易十四本人是一位卓絕的舞蹈家,且喜愛芭蕾表演。1661年,路易十四創立了歷史上第一所舞蹈黌舍——法國皇家舞蹈學院,專門教授舞藝。確立了芭蕾的五個基本腳位和七個手位,使芭蕾有了一套完整的動作和體系。
到了19世紀,在巴黎呈現了「浪漫芭蕾」這個芭蕾史上的黃金時代,推出了以《仙女》(1832)、《吉賽爾》(1841)和《葛蓓莉婭》(1870)為代表的傳世之作,然後在俄國進入「古典芭蕾」這個整部芭蕾史上的鼎盛時代,留下了以《睡美人》(1890)、《胡桃夾子》(1892)和《天鵝湖》(1895)這「三年夜舞劇」為首的大量經典劇目。

身所形體儀態美學,經過ACIC國際認證體系認證,由身所百人導師團隊獨立自主研發,精心收錄改編300+優美動作,擁有體系完善、設計合理、訓練科學、獨家編創等4大特色,循序漸進簡單易學。
圍繞「喚醒、重啟、蛻變、綻放」4重境界,從形體、儀態、眼神、站姿、坐姿、步態等數十個關鍵點,開啟每個人的360度蛻變,打造最美形體儀態,讓每一個愛美、有夢想的女子內外兼修,學習美,成為美,傳播美。

③ 芭蕾舞的起源

芭蕾的起源和歷史

芭蕾藝術孕育在義大利,誕生在十七世紀後期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十八世紀在法國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紀末期,在俄羅斯進入最繁榮的時期。芭蕾在近四百年的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對世界各國影響很大,流傳極廣,至今已成為世界各國都努力發展的一種藝術形式了。

芭蕾的歷史,最早的起始可追溯自歐洲文洲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的義大利宮廷,及法國南部的貝根弟地方的宮廷里。每當結婚喜慶,接見外國元首,或其他大慶典,即表演這種舞蹈以示祝或助興。芭蕾發展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芭蕾舞劇——《皇後喜劇芭蕾》上演於1581年,當洛蕾娜(Lorraine)的瑪格麗特小姐和凡爾賽(Versaills)的姚幼斯公爵結婚之時,這場芭蕾舞的音樂樂譜迄今仍保存,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樂。

芭蕾至路易十四皇朝(1643—1715)時代而臻極盛,路易十四本人是一位卓絕的舞蹈家,且喜愛芭蕾表演。1661年,路易十四創立了歷史上第一所舞蹈學校——法國皇家舞蹈學院,專門教授舞藝。這所學校現在屬於巴黎歌劇院。而沿用至今的手腳的五個位置和一些優美的芭蕾舞姿則是1700年在這里得到固定的。在皇家舞藝大師博尚(Beauchamp)和音樂家貝弗(Cambefort)及呂利(Lully)的大力提倡下,法國芭蕾舞在文化和音樂上的重要性大增。於是芭蕾變成了許多新的宮廷舞的來源;諸如:加沃特舞曲(Gavotte)、巴斯皮耶舞曲(Passepied)、布雷舞曲(Boree)、里戈東舞曲(Rigaudon)等。在這些舞曲之中,最重要的要算小步舞曲(Minuet),呂利於年,開始參加法國宮廷的芭蕾活動,而達到高潮。他當時正與莫利哀(Moliere)合力製作戲劇和芭蕾混成的所謂芭蕾喜劇(Comedie Ballet)。1760年發表的《小紳士》(Le Bourgeois Gentilhomme),可算是這類舞劇最著名的代表作。呂利又把芭蕾應用於他所作的歌劇中,他的兩位後繼者康普拉(Campra)和拉莫(Rameau)也如法炮製。尤其是拉莫的作品,因夾雜有墨西哥、健康和中國等的外國情調而更富風趣。這當然和他的個性與背景有關。英國方面又創造一種特殊的芭蕾,名之曰「假面舞」(Masque)。到了17世紀後半期,維也納已成為芭蕾演出的中心。然而當時歐洲芭蕾舞正處在「傳統」與「革新」的爭論,「嚴格」與「抒情」間的爭論,「純粹舞藝」與「標題舞藝」的爭論,以及「芭蕾」與「近代舞」間的爭論中。這些觀念在20世紀的今天,多多少少還有它的餘波,時而爭論不休。

從1789年開始,出現了《關不住的女兒》等一批早期(又稱前浪漫時期)芭蕾舞劇的代表作。而到了19世紀,先後在巴黎出現了「浪漫芭蕾」這個芭蕾史上的黃金時代,推出了以《仙女》(1832)、《吉賽爾》(1841)和《葛蓓莉婭》(1870)為代表的傳世之作,然後在俄國進入「古典芭蕾」這個整部芭蕾史上的鼎盛時期,留下了以《睡美人》(1890)、《胡桃夾子》(1892)和《天鵝湖》(1895)這「三大舞劇」為首的一大批經典劇目,從而促使人們形成了「舞劇乃舞蹈的最高形式」的觀念。這種觀念直到20世紀先後誕生出「現代芭蕾」和「當代芭蕾」之後,尤其是舞蹈開始走出「非舞蹈」的誤區,竭力回歸動作本體,以美籍俄國芭蕾大師喬治?巴蘭欽(1904—1983)為首的「純芭蕾」(即非舞劇式的芭蕾作品,又稱「新古典芭蕾」)開始佔領主導地位以來,才結束了戲劇芭蕾一統天下的局面。世所公認的一流古典芭蕾舞團有七個:前蘇聯的基洛夫芭蕾舞團和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美國的紐約市芭蕾舞團和美國芭蕾舞劇院,英國的皇家芭蕾舞團,法國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和丹麥皇家芭蕾舞團。當代芭蕾呈現出空前的普及和繁榮,代表性人物和團體為捷克人伊日·基里安(1947— )和他的荷蘭舞蹈劇院以及美國人威廉?福賽特(1949— )和他的德國法蘭克福芭蕾舞團。

芭蕾分類

1、音樂芭蕾

以展現舞者技巧為主要目的,例如聖桑的"垂死的天鵝"。

2、劇情芭蕾

顧名思義為有劇情的芭蕾舞蹈。

3、 浪漫派

又俗稱"白色芭蕾",女舞者以身著白色鍾罩型紗裙著稱。例如亞當的"吉賽爾"。

4、古典派

女舞者穿著華麗的短裙,和男舞者以古典舞蹈特有的形式舞出,例如柴可夫斯基之"天鵝湖"。

5、現代派

例如史塔溫斯基之"火鳥"。

6、歌劇芭蕾

在歌劇當中穿插的芭蕾舞,例如歌劇"威廉泰爾"當中的芭蕾。

舞鞋

女性芭蕾舞演員的舞鞋鞋尖加硬,使他們能用腳尖跳舞而不會傷害到腳。

肢體語言

所有芭蕾舞開始和結束的動作都用這五種姿勢中的一個。這些姿勢是在18世紀創造的,是為了達到平衡並使腳顯得優美。

傳統的古典芭蕾技術建築在外開、伸展、綳直的審美基礎之上的。它包括:腳的5種基本位置、3種基本舞姿:如"阿拉貝斯"(arabesque)、"阿提秋"(attitude)和"伊卡特"(ecarte);腿部技巧:各種"巴特芒"(battements)--包括腿的伸展、打開以及rond de jambo(腿的劃圓圈)等;各種幅度和舞姿的跳躍;各種旋轉;擊腿技巧;各種舞步和連接動作;女子的腳尖舞技巧;雙人舞的扶持和托舉等技巧;以及"潑德布拉"(port de bras)等。古典芭蕾的這些基本動作(元素),就像字母一樣,編導運用這些"字母"寫出不同角色的個性、身份、情緒以及角色在劇情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這些元素按特定的結構手法加以編排、組合、組成形象化的舞蹈語匯來表達劇情,創造出各種富有藝術魅力的舞蹈形象。

腳部的五個基本位置:

第一位 : 兩腳跟緊靠在一直線上,腳尖向外180度

第二位 : 兩腳跟相距一足的長度,腳部向外扭開,兩足在一直線上

第三位 : 兩腳跟前後重疊放置,足尖向外張開

第四位 : 兩腳前後保持一足的距離,兩足趾踵相對成兩直線,腿向外轉

第五位 : 兩腳前後重疊,兩足趾踵互觸,腿向外轉

手部基本位置:

1.瓦卡諾娃派(俄國派)

第一位 : 雙手在正面的腹前成自然圓

第二位 : 雙手在旁側伸,在視線范圍內,手心向內

第三位 : 雙手上舉在頭上方的視線內

2.卻革底派(義大利派)

第一位 : 雙手垂下成自然圓,手指輕觸在大腿旁的位置

第二位 : 雙手在旁側伸

第三位 : 一手在身體前手心向內,另一手在旁側伸

第四位 : 一手在身體前與橫隔膜保持相同的高度,然後同時上舉在頭的上方.

古典式芭蕾舞衣

裙子的長度,不超過膝蓋,是短式的,不過袖子有無袖的,長袖的,燈籠袖等

1、純白色古典芭蕾舞衣

例如"天鵝湖"中的白天鵝

2、 全 黑 或 鮮 紅

前者例如"天鵝湖"中的黑天鵝

3、燈籠袖配背心

例如"柯貝莉亞"第二幕中史瓦妮達所扮演的娃娃—柯貝莉亞

4、長袖配背心,以亮珠刺綉裝飾之

5、上下色彩不同的芭蕾舞衣

浪漫派芭蕾舞衣

它的裙子幾乎到腳踝附近,成吊鍾型,有無袖的,燈籠袖的顏色有白色的,淡色的,淡紫色等。

1、燈籠袖的浪漫派芭蕾舞衣

例如"四人舞""玫瑰花精"。

2、扮妖精時,在手臂上或肩上加薄紗的衣飾 例如"吉賽爾"第二幕,"仙女"舞劇

3、村姑式舞衣

背心加燈籠袖,腹部上面配上可愛的圖案,例如"吉賽爾"第一幕,"柯貝莉亞"第一幕,"風流女兒"舞劇。

角色

古典芭蕾舞劇有其特定的結構與形式,經由藝術總監、編舞、舞者、燈光音響、服裝、布景……專業的劇場工作人員密切配合,才能完整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如果我們對芭蕾舞舞台上的型式能有基本的認識,觀賞芭蕾演出時必能獲得極大的樂趣與共鳴。芭蕾舞劇演出主要由下列三種角色組成:

1、主角:主角是故事核心人物,舞者需有一定水準以上的技巧與體力,最重要是要 有高超舞蹈素養及品格,才能詮釋劇中的人物。 古典芭蕾雙人舞是整個舞劇重心,大都由男女主角擔任,古典芭蕾舞劇雙人舞結構 次序是男女主角雙人的慢板,然後是男主角獨舞,女主角獨舞,最後才是終曲 (coda)雙人快板,主角藝術素養與技巧水準將於雙人舞中呈現。

2、獨舞者:具有主角技巧,而能單獨或三、四人演出者。

3、群舞者:群舞者雖然舞步較簡單,但復雜的畫面變化,整場氣氛烘拖更是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每一位群舞者均非常重要,只要有一人亂了腳步,整體的畫面將被影響。

舞蹈術語

一、舞蹈形象: 以舞蹈藝術為手段塑造的人物形象動態形象,技人體的姿態、造型,步法等動作藉助音樂、舞台美術、化妝、服飾等藝術因素產生的具有欣賞價值的視覺效果。具有可視性、流動性的審美性的特點,是舞蹈欣賞過程中被感知、認識的主要對象和體現舞蹈藝術審美價值的主體。

二、舞蹈表情:根據現實生活中人的心理活動和流露表情的習慣特點,經過提煉和藝術加工,用不同的舞蹈形式加以概括並表現出的喜怒哀樂等內心情感變化。除了與動作相協調的面部表情外,有節奏的動作、姿態、手勢和造型,亦可產生富有藝術感染了的舞蹈表情。

三、舞蹈動作:舞蹈藝術的基本表現手段。源於對人類情感動作和自然界各種動態事物的模仿。主要包括:

1、單一動作,即以人體某一部位為主動,其他部位靜止或隨動的動作;

2、復合動作,指人體各部位在同一時間按照一定的順序、規格作出的動作;

3、動作組合。一般指以訓練舞蹈技巧為主要目的,有兩個以上單一動作或復合動作按一定順序、方向、速 度和幅度上的結合與變化組成的連續性動作滑步、屈伸、踢腿、跳躍、旋轉等等。

四、民間舞(folk dance):泛指產生並流傳於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以自娛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的民間舞蹈,由於受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齡、性別等生理條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風格上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民間舞不乏朴實無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等特點,歷來都是各國古典舞、宮廷舞和專業舞蹈創業不可或缺的素材來源。

五、社交舞(social dance):亦稱舞會舞(ballroom dance)泛指歐洲文藝復興以來流行於宮廷舞會和近代流行於各種社交場所的舞蹈。名稱和所用舞曲,以及基本舞步、隊形、風格和舞蹈表演順序多為因循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民間舞蹈的特點。

布朗特、小步舞、加沃特、波洛奈茲、連德勒、波爾卡、馬祖卡、加洛普、華爾茲曾先後風靡過歐洲各國宮廷。

法國大革命以後,宮廷舞會的形式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各階層交往的需要,大眾化的公共舞廳在歐洲大陸應運而生,並逐漸取代宮廷舞會成為社交活動中的主要場所。

舞步簡單易學,形式自由,便於即興發揮和宣洩情感的舞蹈在公共舞廳備受青睞,社交舞因而很快融入了平民階層的文化生活。

六、芭蕾(ballet):法語音譯。特指有一定動作規范、技巧、和審美要求的歐洲古典形式;或泛指以人體動作、姿態表現戲劇內容推動情節發展,以及表現一定的情緒、意境、心理狀態和行為的舞蹈表現形式。前者有時譯作「舞劇」。ballet一詞源於古代拉丁語 ballo,原意為當眾跳一定樣式的舞蹈,並無劇場演出的含義。芭蕾作為舞台藝術形式,始見於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宮廷盛大的宴飲娛樂活動之中。後來由佛羅倫薩公主——美第奇的凱瑟琳將這一舞蹈形式帶入了法國宮廷.1581年,法國宮廷表演的第一部芭蕾《王後的喜劇芭蕾》在歐洲引起極大反響,各國宮廷紛紛效仿,並把芭蕾視為宮廷娛樂的典範,166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巴黎創建了皇家舞蹈學院之後,又於1669年授權在巴黎成立了歌劇院,從此結束了「宮廷芭蕾」的黃金時代。芭蕾進入劇場之後,先後經歷了「喜劇芭蕾」和「歌唱芭蕾」階段。18世紀中葉,「情節舞」及相關的理論日趨完善,芭蕾才徹底改變了依附於戲劇和歌劇,僅僅在幕間表演插舞的地位,發展為用舞蹈和音樂推動劇情發展,具有嚴肅社會意義的劇場藝術形式。19世紀初是芭蕾發展史的又一個黃金時代,在內容與題材、技巧與表演及演出形式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腳尖舞技巧逐漸成為女演員的主要表演手段,並積累了一套系統、科學的訓練方法。受浪漫主義文化思潮影響,歐洲各國芭蕾的發展更加註重民族精神和氣質的表現,形成了義大利學派、法國學派、俄羅斯學派和丹麥學派等不同的風格的芭蕾學派。20世紀以來,俄羅斯取代義大利和法國成為傳統芭蕾發展的中心。而在歐美各國的舞台上,不同風格和不同流派的現代芭蕾逐漸顯露出蓬勃的發展勢頭,從而為芭蕾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七、情節舞:芭蕾術語。原意指結構形勢相對穩定,並與劇情發展有直接聯系的舞蹈。浪漫主義時期,情節舞的基本結構形勢是:「出場」、慢板雙人舞、男女獨舞和全體演員參加的的終場群舞。《雷蒙達》《天鵝湖》《睡美人》《舞姬》中的大型雙人舞和《愛斯梅拉達》中的舞會場面都是比較典型的情節舞。20世紀以來,情節舞作為與娛樂性舞蹈相對立的概念,泛指一切表達人物心理情緒變化、推動劇情發展的舞蹈。

八、舞劇:(dance-drama)以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並綜合音樂、美術、戲劇、文學等藝術形式,表現特定的戲劇內容、意境、人物形象、情緒、心理狀態和行為,以及推動情節發展的舞台表演藝術。因劇情需要或時代風貌、人物形象不同,舞劇可選用或綜合運用古典舞、民間舞、性格舞、現代舞、宮廷舞、或舞會舞等表演形式,並有編排有序的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組舞等舞蹈樣式組成。中國舞劇歷史悠久,發源於奴隸社會的宮廷樂舞。歐洲舞劇與「芭蕾舞劇」在概念上沒有明確的界說。

九、群舞:(group dance)舞蹈樣式之一。泛指源自民間舞蹈「集體舞」的舞台表演形式,即三人以上、人數不等的多人舞。群舞的畫面、構圖多變,要求表演者動作整齊,風格統一,配合默契,因而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1)有獨立的內容和主題,情節完整的舞蹈作品。中國舞蹈《摸螺》《草原女民兵》《葡萄架下》,俄羅斯《小白樺樹》,朝鮮舞蹈《在泉邊》《摘蘋果的時候》,美國現代舞《意象》等均為群舞的成功之作。(2)在大型舞作品當中,有時因畫面、構圖的需要,或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和強化戲劇效果,群舞中常常穿插一些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的段落,如《仙女們》《天鵝湖》等芭蕾場面中的獨舞和雙人舞。(3)舞劇和大型舞蹈中為烘托全局氣氛而編排的群舞,如中國舞劇《紅色娘子軍》中的「女戰士舞」、「斗笠舞」,俄羅斯芭蕾《天鵝湖》中的天鵝舞等等。

④ 芭蕾舞的歷史

「芭蕾 」起源於義大利,興盛於法國,「芭蕾」一詞本是法語ballet的音譯,意為「跳」或「跳舞」。
ballet一詞,源於古拉丁語ballo。最初,這個詞只表示跳舞,或當眾表演舞蹈,並不具有劇場演出的含義。
芭蕾的歷史,最早的肇端可追溯自歐洲文藝復興鼎盛時代的意年大宮廷,及法國南部的貝根弟處所的宮廷里。每當成婚喜慶,接見外國元首,或其他年夜慶典,即表演這種舞蹈以示祝或助興。
芭蕾成長史上第一部斗勁完整的芭蕾舞劇——《皇後喜劇芭蕾》上演於1581年,當洛蕾娜(Lorraine)的瑪格麗特蜜斯和凡爾賽(Versaills)的姚幼斯公爵成婚瞬息,這場芭蕾舞的音樂曲譜迄今仍保留,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樂。 芭蕾至路易十四皇朝(1643—1715)時代而臻極盛,路易十四本人是一位卓絕的舞蹈家,且喜愛芭蕾表演。1661年,路易十四創立了歷史上第一所舞蹈黌舍——法國皇家舞蹈學院,專門教授舞藝。這所黌舍此刻屬於巴黎歌劇院。而沿用至今的四肢行為的五個位置和一些美妙的芭蕾舞姿則是1700年在這里確立的。

在皇家舞藝巨匠博尚(Beauchamp)和音樂家貝弗(Cambefort)及呂利(Lully)的鼎力倡導下,法國芭蕾舞在文化和音樂上的主要性年夜增。於是芭蕾釀成了良多新的宮廷舞的來歷;諸如:加沃特舞曲(Gavotte)、巴斯皮耶舞曲(Passepied)、布雷舞曲(Boree)、里戈東舞曲(Rigaudon)等。在這些舞曲之中,最主要的要算小步舞曲(Minuet),呂利於年,起頭加入法國宮廷的芭蕾勾當,而達到高漲。他那時正與莫利哀(Moliere)合力建造戲劇和芭蕾混成的所謂芭蕾喜劇(Comedie Ballet)。
166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創辦了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學校,確立了芭蕾的五個基本腳位和七個手位,使芭蕾有了一套完整的動作和體系。
1760年揭曉的《小紳士》(Le Bourgeois Gentilhomme),可算是這類舞劇最聞名的代表作。呂利又把芭蕾應用於他所作的歌角逐,他的兩位後繼者康普拉(Campra)和拉莫(Rameau)也如法炮製。
尤其是拉莫的作品,因同化有墨西哥、健康和中國等的外國情調而更富滑稽。這當然和他的個性與布景有關。英國方面又締造一種非凡的芭蕾,名之曰「假面舞」(Masque)。到了17世紀後半期,維也納已成為芭蕾表演的中心。然而那時歐洲芭蕾舞正處在「傳統」與「刷新」的爭論,「嚴酷」與「抒情」間的爭論,「純粹舞藝」與「問題舞藝」的爭論,以及「芭蕾」與「近代舞」間的爭論中。這些不美觀念在20世紀的今天,多多少少還有它的餘波,時而爭論不休。
年夜1789年起頭,呈現了《關不住的女兒》等一批早期(又稱前浪漫時代)芭蕾舞劇的代表作。而到了19世紀,先後在巴黎呈現了「浪漫芭蕾」這個芭蕾史上的黃金時代,推出了以《仙女》(1832)、《吉賽爾》(1841)和《葛蓓莉婭》(1870)為代表的傳世之作,然後在俄國進入「古典芭蕾」這個整部芭蕾史上的鼎盛時代,留下了以《睡佳麗》(1890)、《胡桃夾子》(1892)和《天鵝湖》(1895)這「三年夜舞劇」為首的一多量經典劇目,年夜催促使人們形成了「舞劇乃舞蹈的最高形式」的不美觀念。17世紀70年代芭蕾演出開始使用黎塞留主教宮廷劇場。演出場地和觀眾觀看角度的改變,引起了舞蹈技術和審美觀點的變化,演員站立的姿勢越來越外開,由此正式確定了腳的5個基本位置,這5個外開的位置成為發展芭蕾舞技術的基礎。專業芭蕾演員應運而生,並逐步取代了貴族業余演員,職業女芭蕾演員也開始登台演出,舞蹈技術得以較迅速地發展。芭蕾演出從基本上是一種自娛性的社交活動逐步轉變為劇場表演藝術。這個時期的芭蕾是從屬於歌劇的,宮廷作曲家J.B.呂利在歌劇中加入芭蕾場面,實際上是一連串舞蹈表演,劇情反而顯得無關緊要,這時稱為歌唱芭蕾或芭蕾歌劇。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葉。18世紀的芭蕾大師J.G.諾韋爾是芭蕾史上最有影響的舞蹈革新家。他在1760年出版的《舞蹈與舞劇書信集》中首次提出了情節芭蕾的主張,強調舞蹈不只是形體的技巧,而屬於戲劇表現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諾韋爾的理論推動了芭蕾的革新浪潮,在他和許多演員、編導的持續努力下,芭蕾從內容、題材、音樂、舞蹈技術、服飾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使芭蕾終於能夠與歌劇分離,形成一門獨立的劇場藝術。

在芭蕾發展史上,主要有兩種美學觀點一直在起作用。一種觀點認為,芭蕾是純粹的舞蹈,16世紀的義大利舞蹈教師、《王後的喜劇芭蕾》的編導博若耶認為芭蕾是幾個人在一起跳舞的幾何圖案組合。這種觀點完全著眼於芭蕾的形式美,幾乎完全不考慮芭蕾的內容或情節,往往導致單純追求技巧的高超、華麗。18世紀中葉以前,這種觀點在芭蕾創作中居統治地位。另一種觀點強調芭蕾是戲劇性舞蹈,諾韋爾的情節芭蕾理論最集中地代表這種觀點。他認為在一部芭蕾作品中,上述兩種主要觀點至今仍在起作用,不少編導致力於創作戲劇性的或有情節的芭蕾作品,也有的編導熱衷於無情節芭蕾,注重形式美,兩類作品中的優秀劇目都是觀眾所欣賞的,並作為保留劇目經常上演。20世紀以來,各種文藝思潮對芭蕾創作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出現了許多不同風格的作品。
創作一部芭蕾作品,編導是關鍵人物,他根據文學劇本(或一個故事、一首詩、一部音樂作品)構思出舞劇結構或舞蹈結構,再由演員來體現。編導和演員都必須掌握芭蕾語言(或芭蕾語匯)--芭蕾技術技巧,以及運用芭蕾語言表現特定內容或情緒的能力,編導應該深諳它們長於表現什麼,不能表現什麼;而演員則應該訓練有素,能適應並創造性地體現編導的構思,只有具備這些基本條件,芭蕾創作才能進行和完成。芭蕾結構形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編導運用古典舞、性格舞(舞台化的民族舞蹈和民間舞蹈)、現代舞等,按上述形式可以編出多幕芭蕾(分場或不分場,如《天鵝湖》)、獨幕芭蕾(如《仙女們》)、芭蕾小品(如《天鵝之死》)等。芭蕾的這種結構形式在19世紀後期發展到高度規范化和程式化,以致影響和限制了芭蕾的發展。在20世紀編導創作的大量芭蕾作品 中,這些規范和程式已被大大突破,不斷出現新的探索和創造。
世所公認的一流古典芭蕾舞團有七個:前蘇聯的基洛夫芭蕾舞團和莫斯科年夜劇院芭蕾舞團,美國的紐約市芭蕾舞團和美國芭蕾舞劇院,英國的皇家芭蕾舞團,法國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和丹麥皇家芭蕾舞團。今世芭蕾呈現出空前的普及和繁榮,代表性人物和集體為捷克人伊日·基里安(1947— )和他的荷蘭舞蹈劇院以及美國人威廉?福賽特(1949— )和他的德功令國法公法蘭克福芭蕾舞團。

⑤ 巴蕾舞多少年歷史

芭蕾舞(義大利語:balletto;法語、英語:ballet),是一種歐洲古典舞蹈,孕育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十七世紀後半葉開始在法國發展流行並逐漸職業化,在不斷革新中風靡世界。
芭蕾舞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即女演員表演時以腳尖點地,故又稱腳尖舞。其代表作品有《天鵝湖》、《仙女》、《胡桃夾子》等。芭蕾舞是用音樂、舞蹈手法來表演戲劇情節。芭蕾藝術孕育在義大利,降生在十七世紀後期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十八世紀在法國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紀末期,在俄羅斯進入最繁榮的時代。芭蕾在近四百年的持久歷史成長過程中,對世界列國影響很大,傳布極廣,至今已成為世界列國都全力成長的一種藝術形式了。女演員舞蹈時常用腳趾尖點地。

⑥ 芭蕾舞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芭蕾舞20世紀初傳入中國。

20世紀初,曾有外國的芭蕾舞團來中國演出,但規模有限。此後,陸續有俄僑來中國開辦業余私立芭蕾舞學校,以上海、天津、哈爾濱等地較有影響——對中國的芭蕾啟蒙教育有積極作用。

芭蕾舞劇在中國的真正興起和發展,也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這與中國政府對一切具有世界意義的優秀文化藝術都採取積極吸納、支持的基本方針具有密切的關系。

芭蕾藝術孕育在義大利,降生在十七世紀後期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十八世紀在法國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紀末期,在俄羅斯進入最繁榮的時代。芭蕾在近四百年的持久歷史成長過程中,對世界列國影響很大,傳布極廣,至今已成為世界列國都全力成長的一種藝術形式了。


(6)芭蕾已經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角色

1、主角:主角是故事核心人物,舞者需有一定水準以上的技巧與體力,最重要是要 有高超舞蹈素養及品格,才能詮釋劇中的人物。

古典芭蕾雙人舞是整個舞劇重心,大都由男女主角擔任,古典芭蕾舞劇雙人舞結構 次序是男女主角雙人的慢板,然後是男主角獨舞,女主角獨舞,最後才是終曲coda)雙人快板,主角藝術素養與技巧水準將於雙人舞中呈現。

2、獨舞者:具有主角技巧,而能單獨或三、四人演出者。

3、群舞者:群舞者雖然舞步較簡單,但復雜的畫面變化,整場氣氛烘拖更是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每一位群舞者均非常重要,只要有一人亂了腳步,整體的畫面將被影響。

⑦ 芭蕾舞起源是什麼

芭蕾舞起源於十四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降生在十七世紀後期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並開始在法國發展流行並逐漸職業化,十八世紀在法國日臻完美。

到十九世紀末期,在俄羅斯進入最繁榮的時代。芭蕾在近五百年的持久歷史成長過程中,對世界列國影響很大,傳布極廣,已成為世界列國都全力成長的一種藝術形式了。

芭蕾舞的標志:

用腳尖站立的芭蕾舞女演員。在觀眾看來,用腳尖跳舞輕松愉快。女演員腳上那粉紅色的芭蕾舞鞋是那麼優美高雅,讓人想起這是一項崇高的藝術。

但是,實際上,用腳尖跳舞十分困難。那些獻身芭蕾舞藝術,探索其奧秘的人並不願意把秘密公布於眾。如果揭開芭蕾舞鞋的秘密,似乎芭蕾舞之謎也就不復存在。

芭蕾舞鞋能夠承受的巨大的荷重可以跟足球鞋承受的荷重相提並論,其關鍵在鞋尖。鞋尖不僅柔軟,而且具有相當大的安全系數。即使跳起時鞋尖斷裂,女演員保證不會殘廢。

閱讀全文

與芭蕾已經有多久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