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知道姓「梁」的歷史起源
梁姓來源:
梁姓最早出自贏姓,是大禹時期的治水名臣伯益的後裔。周宣王時,伯益裔孫秦仲受命征討西茂,不幸兵敗被殺,他的五個兒子立志為父報仇,再次西討,結果大獲全勝。班師回朝後,宣王對他們一一進行封賞,其中秦仲第二子秦康於夏陽梁山(今陝西韓城南)為伯爵,人稱梁伯。此後,秦康的後代便在梁山一帶發展繁衍。至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滅掉梁國,梁國貴族便改以國名為姓氏,以紀念故國。上述這支梁姓人,後來發展成為梁姓最大支派,也是當今天下姓梁的正宗
梁姓來源主要有五:
一、是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
據《元和姓纂》所載,嬴姓伯益傳至第十六世孫非子,因善於畜牧而出名,周孝王很高興,就封他在秦谷為附庸國,讓他恢復贏姓,稱為秦贏。其曾孫秦仲為周宣王大夫,征討西戎時不幸被殺。秦仲的五個兒子徵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干,再戰西戎。終於獲勝,恢復了被侵佔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給秦仲的五個兒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兒子康在夏陽梁山(今陝西韓城縣南),立國為呂,稱梁康伯。春秋時,梁康伯的後人梁伯喜歡大興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勞役和賦稅,紛紛逃亡國外。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國人民的名義,於公元前641年攻滅梁國,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梁氏,史稱梁姓正宗。是為陝西梁氏。
《沈隱侯集·齊禪林寺尼凈秀行狀》雲:「梁氏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賜姓贏氏。周孝王時,封其十六世孫非子於秦。其曾孫秦仲為宣王侯伯,平王東遷,封秦仲少子於梁,是為梁伯。漢景帝世,梁林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烏氏,遂為郡人焉。」由此可知,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血脈相承,在春秋時期形成梁姓。據《山海經》等神話傳說記載,少昊氏是傳說中東夷部落的首領,名摯(一作質),號金天氏。他的母親名叫皇娥,父親是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有一次,太白之精光臨人間,降落在西海之濱,在水的一方遇上了花容月貌的皇娥。兩人一見鍾情,彼此相愛,於是就玩起了美妙的游戲,奏起了動聽的音樂。他們盡情地遊玩,放縱地嬉戲,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晚霞爛漫,方才感到又飢又餓。他們二人便來到森林中採摘桑葚,解渴充飢。沒想到這西海之濱的孤桑之葚,葉紅葚紫,萬歲一實,吃完之後可以長生不老。二人吃飽之後,以桂樹為表,結薰茅為旌,刻玉為鳩,置於表端,以此作為愛慕之情的永恆紀念。然後,二人泛舟海上,「撫桐峰梓瑟,唱清越之歌」,度過了一段風流而浪漫的歲月。不久,皇娥有了身孕,生下了他們的愛情結晶,他便是少昊氏。
少昊氏能聽百鳥之語,辨百獸之音,因而能與各種禽獸自由對話,馴服牲畜,成為部落德高望眾的首領。在少昊氏做首領的部落之中,人們以小鳥作為自己的圖騰,以鳥命名自己的官員,設有工正和農正,管理手工業和農業。
少昊氏有八個兒子,天下之人謂之「八凱」。「八凱」的後嗣又有皋陶,皋陶的兒子是伯翳。伯翳「能議百姓,以佐舜禹撫馴鳥獸,舜賜姓贏」。伯翳的後代有仲衍,長得是鳥身人頭,擔任夏帝的「大戊御」。仲衍生費仲,費仲生惡來、季勝。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殺死了惡來。另一個兒子季勝接續贏姓的香火,生下造父,造父在周穆王身邊做官。周穆王游覽西海之際,徐偃在國內犯上作亂,造父率領周穆王的軍隊,一日千里,討伐徐偃,最終平息叛亂。為表彰造父的戰功,周穆王封造父於趙城,因以為氏。不久,趙城失守,他又逃到趙夙,擔任了晉卿大夫。這一支贏姓,以國為氏,改姓趙氏,就是趙武靈王那一族系。
惡來雖死,卻有後代非子活在人世。他繼承了祖先善長馴服牲畜的一技之長,被周孝王封為侯伯。當時,強大的西周政權已經是到了強弩之末,國力江河日下,少數民族乘機入侵周朝邊界,掠奪周朝的財富和人口。特別是好戰而強悍的西戎,更是掠奪成性,變本加厲,燒殺不止,成為西周朝的心腹大患。
國難當頭,秦仲作為侯伯非子的曾孫,又被周宣王封為侯伯,並擔當起保家衛國的重任,只可惜秦仲「出征未捷身先死」,剛一與西戎交戰,就命喪黃泉。
好在秦仲身後還有五個能征善戰的兒子,為了給父親報仇雪恨,他們主動向周王室請戰,要求率兵西征,剿天西戎,收復失地,解除國家的心腹大患。周宣王很快就批准了秦仲五個兒子的請求,撥給他們7000匹良種戰馬,反擊西戎。
秦仲五子果然沒有辜負周宣王的一片苦心,奮勇殺敵,大敗西戎,威名遠揚。西周王朝為表彰五兄弟的赫赫戰功,封秦仲的長子為西陲大夫,封二兒子秦康為梁伯,封邑在夏陽梁山(今陝西省韓城市附近),定為梁國。梁伯好大喜功,經常在封邑內大興土木,修建宮室,搞得百姓怨聲載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軍進攻梁國,梁國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孫為懷念故土先祖,就以梁為姓,形成梁氏。宋人鄭樵《通志》也認為:「梁氏,贏姓,伯爵伯益之後秦仲,有功於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梁山,今為同州縣,猶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樂史》雲: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孫以國為氏。」這部分梁氏,在後來移居河東的不少。
二、是出自姬姓
據《路史》等所載,東周時,平王有兒子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後被楚所並,其子孫以國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為河南梁氏。
《潛夫論·志氏姓第三十五》雲:「昔者,聖王觀象於乾坤,考度於神明,探名歷之去就,省群後之德業,而賜姓命氏。」這說明,姓氏是君王依據自然天象,而對王公子弟賦予的特殊稱號,以此來表彰他們的功德。《國語·晉語》記載:「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簡、僖、姑、儇、依是也。」姬姓原本是黃帝的姓氏,只有黃帝的嫡傳之子有資格繼承這個姓氏。所以,黃帝正妻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昌意,就成為姬姓的合法繼承人。玄囂,又名青陽,居於江水一帶。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陽氏。高陽氏就是顓頊,他生於若水,居於帝近(今河南濮陽東南),擔任過北正之官,主要管理民事。高陽氏之後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將姬姓子孫分封到神州各地。周平王的兒子姬唐封於南梁(今甘肅隴西一帶),其後代就以梁為姓。所以,邵思《姓解》、《廣韻·路國記》都認為:梁姓直接由姬姓演變而來,是黃帝的正宗傳人河東之梁氏——土生土長的又一支梁姓。
三是以邑命氏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晉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為姓。是為山西梁氏。
河東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晉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則以邑命氏者也。」(鄭樵《通志》)故夏陽梁氏產生之前的梁姓人物,有一部分是河東梁姓。西周的梁鴦,春秋之時的梁弘、梁由靡、梁五、梁嬰父等等,皆為河東梁氏,這一點從多種典籍上的記載可以證明。
梁鴦是周宣王牧正的役人,能夠馴服各種禽獸,因而被周宣王招至園庭之內,飼養虎狼之類動物,無不馴順。周宣王向梁鴦請教馴獸的技巧,梁鴦說:「我不違背動物的要求使動物發怒,也不迎合動物的需求使它們歡樂,我的內心沒有順逆,則就被禽獸視為同類,所以能彼此溝通。」言外之意是向周宣王傳達治國的方略。梁鴦在世時,夏陽梁姓還沒有形成,這個生活在秦晉交界地帶上的梁氏人物,泰半可能是晉人,也有一部分來自黃河對面的夏陽。
這些來自晉國的梁姓人物,不是出謀劃策的士大夫,就是率兵打仗的赳赳武夫,文武雙全,在春秋戰國之際,頗有威名。晉國有兩位梁弘,一個是曲沃武公的戰車軍官,曾在汾水之濱大敗晉哀侯,並俘獲晉哀侯與欒共叔,此事發生在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春。另一個梁弘是襄公的大夫。據《左傳》記載: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國的軍隊討伐鄭國,沒有成功,於是便順手牽羊,滅掉了滑而班師回朝。此舉激怒晉國的軍隊,他們興師動眾,討伐秦軍,在觳(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大敗秦軍,俘獲了秦國丞相百里奚的兒子百里孟明,給秦軍以沉重的打擊。
梁由靡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獻公在位時,跟隨里克討伐狄人,駕御戰車,敗狄於採桑(今山西寧縣境)。梁由靡認為狄人沒有廉恥,放縱他們必然遺患無窮,不如乘勝追擊,徹底打敗他們。里克卻認為不可,遂止。後來狄人果然又來侵晉。
由於河東梁姓人氏能征善戰,人相出將,聞名遐邇,後來被朝廷遷往甘肅和寧夏一帶,形成最著名的安定烏氏梁姓。
四、源自魏國、魏文侯少子畢的後裔
是據《通志·氏族咯》所載,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國分晉後,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在今河南開封市),從此魏國亦被稱為梁國,後亦有梁氏。是為河南開封梁氏。
「魏」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姬姓,位於現在的山西省芮城縣。晉獻公攻滅魏之後,把它改成畢萬的封地。畢萬的後代魏斯與韓、趙三家分晉,列為諸侯,定都安邑(今山西運城一帶),國號「魏」。為躲避秦國的威脅,魏遷都大梁,又稱梁。大梁即今天的河南開封,到了魏文侯少子畢統治的時候,魏國為秦所滅,畢之後代以國為姓,形成開封梁姓。
五、少數民族改姓梁氏
鮮卑族
《魏書·官氏志》也說,北魏時的鮮卑人中有一支姓拔列,在孝文帝改姓時被稱為梁。由此可知,當今梁姓人中還有一些是當年鮮卑族拔列氏的後裔。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的長城內外,活躍著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無疑要算匈奴、鮮卑、羯、氐、羌。由於匈奴族在兩漢時期,多次與劉姓皇族通婚,他們的後代便放棄胡姓,改為漢族劉姓。像十六國時期的劉淵、劉聰、劉曜等人,他們就是改姓漢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漢化改革,一大批鮮卑貴族開始說漢話、穿漢服、姓漢姓。身份較高的鮮卑人分別被賜為元氏、長孫氏、穆氏、陸氏、賀氏、劉氏、樓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貴姓。地處代北的拔列蘭氏,在這次漢化活動中被改為梁姓。所以,王圻《續文獻通考》認為「梁氏有二,伯益之後,封於梁,以國為氏。又有拔列蘭氏改為梁氏,魏姓也。」在這一時期,也有一部分胡人改姓梁氏,像梁國兒等人就是如此。清朝時期,世代居住在鐵嶺一帶的滿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給梁姓氏族增添了不少新鮮血液。
蒙古族
在河南省汝陽縣的陶台堡,那裡生活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梁姓氏族,他們就是由蒙古族皇親國戚的後裔演變成的大家族。這個家族的先祖為也先帖木兒,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個兒子,他的兒子和克齊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襲父親的封號,出任雲南王,後來又改封營王,他的女兒嫁給了蒙古沈王。
汝陽梁姓的第一世始祖為梁彪,第二世為梁志、梁忠,第三世為梁暹,第四世為梁玉,第五世為梁成。梁成曾經在浙江做過錢塘縣尉,明朝授予他錢塘尉管軍百戶。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梁銘,二兒子梁鏞,三兒子梁鑒。
梁銘,《明外史》有傳,官至征西將軍,封保定伯爵。據《名山藏勛封記》記載:「梁銘,汝陽人,嗣父燕山護衛百戶,從靖難守戰,積功為都督府僉事。」洪熙元年(1425年),他擔任參將,出鎮寧夏,不久去世。是否擔任過征西將軍,正史不載。
梁銘的兒子梁瑤,繼承了父親的封爵,在交趾當兵。正統十四年(1449年),他擔任副總兵,鎮壓鄧茂七發動的農民起義,因軍功受到嘉獎。沒想到鄧茂七手下的殘余勢力,寧死不屈,再次發動起義,使梁瑤受到降職處分。景泰二年(1451年),梁(王缶)
擔任「平蠻將軍」,到湖南、貴州鎮壓韋同烈的民亂,經過三年苦戰,平息了民亂,他因此進封流侯,加祿五百石世伯。天順元年(1457年),梁(王缶)晉升為總兵,鎮守陝西,又在涼州平叛中榮立戰功。七年之後,他被朝廷召回,封世侯,去世後贈蠡國公。梁瑤多次掌管兵權,從不濫殺無辜。他的兒子都在軍中當兵,南征北戰,多次立功,被朝廷授予要職,均辭而不受,深受時人褒揚。
梁成的二兒子梁鏞,後來從汝陽移居到四川保寧府閬中縣,在這里形成閬中梁氏,梁成也隨兒子移居到四川,梁成的老伴,則隨兒子梁鑒去了江寧。
梁鑒是在明朝初年由汝陽遷往南京的,當時居住在江寧府葛仙鄉。由於子孫繁衍較快,人丁興旺,梁氏家族分別居住在邵上村、向上村、滌口村、湖墅村等四村,其中湖墅村的人數最多、勢力最大。
湖墅部位於會城南八九十里許,出聚寶門,有小河可達,循岸需行走一日。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特別適宜水稻和桑樹的種植。人口大多以農業為主,讀書做官的不太多。有梁志仁者,見於典籍。據《明外史》記載:「梁志仁,南京人,保定侯銘之裔也。萬曆末,舉於鄉。崇禎六年,授衡陽知縣,調羅田邑。豪江猶龍與賊通,志仁捕下獄。猶龍知必死,潛導羅汝才別校攻城。志仁偕典史單思仁、教諭吳鳳來、訓導盧大受,督士民守御。已而城陷,志仁持長矛巷戰,殺六賊,力屈被系,使跪不屈,賊怒,碎其肢體而焚之。妻唐被逼,亦大罵遇害。思仁等亦不屈死。」由此可知,《明外史·梁志仁傳》誤把梁鑒之後,誤當做梁銘之後,但這也恰好,證明他們肯定是梁成的後代,世居河南汝陽。梁銘的後代後來移居到河北保定,後代有梁傅、梁任、梁永福、梁繼藩、梁世勛、梁天秩。
到了梁氏第二十世,梁寶善的一支遷居到廣西桂林,在由桂林去湖南的途中,梁家的老人途中患疾,卒於舟中。正當梁家人左右為難的時候,聽說當地有位姓梁的人,就去拜訪。一打聽,才知道是保定府遵化郡的同族兄弟,姓名梁竹君。梁竹君慷慨解囊,出錢出地,幫助他們安葬老人,其喪禮如同家人。
咸豐初年,洪秀全、楊秀清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太平軍兩次進攻桂林,給梁氏家族造成很大恐慌,大家都想去逃難,其曾祖不肯搬遷。正好梁朝議的兒女親家黃金門在湖南永川縣任職,於是去投靠了黃金門,黃金門退職之後,與梁氏人家回到長沙,不久便投靠了梁竹君,在湘潭定居下來。
此支梁氏,前後出過進士1人,舉人9人,貢監21人。三品官1人,四品官1人,五品以上官17人,八品以下官15人。有90歲以上的老壽星2人,八十歲以上的老壽星8人,七十歲以上的老人20人,60歲以上的老人31人。
宕昌羌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祖先是三苗之後,西周之初,他們的先祖曾經隨周武王討伐商紂。漢朝時,羌族有先零羌、燒當羌等,世代居住在漢朝邊地,不斷騷擾內地,成為邊患。他們主要分布在金城、會寧、安鄉、西平等地,逐水草而居。《風俗通》說:「羌者,其先本戎賤,主牧羊,故羌字從羊。」他們的風俗習慣是:「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妻後母,納嫠嫂,如北狄之俗,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織。」 《廣志》上說:「羌與北狄同,其人魯鈍,饒妻妾,多子女,一人生子數十,或至數百。」這種特殊的生育觀念,對於生活在惡劣環境下的羌族,無疑是繁育後代、延續種族的法寶。
羌族梁姓的始祖,是南北朝時期的梁勒,《北史》上記載為「梁(勒心)」。據《周書·異域傳》記載:「有梁勒者,世為酋帥,得羌豪心,乃自稱王焉。其界自仇池以西,東西千里,帶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部眾兩萬余落,勒孫彌忽始通使於後魏。」仇池位於甘肅成縣西北的洛谷鎮,是羌族梁姓的重要居住地。由歷史記載可知,他與中原地區的聯系始於梁勒的孫子梁彌忽,先後保持了九代人。後來,梁企定與渭州人鄭五丑發動叛亂,與中原政權進行對抗。朝廷於是派遣大將軍豆盧寧和王勇等人前去鎮壓,平定了宕昌羌的騷亂。保定元年(561年)梁彌定派遣使者貢獻方物,要求講和。不久,他又送來了生禽猛獸,討好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梁彌定再次發動叛亂,入侵洮州。洮州總管李賢把他們驅逐出境。一年之後,梁彌定又聯合吐谷渾入侵石門,李賢再次給予迎頭痛擊,將宕昌羌驅逐出境。梁彌定的屢次侵擾,激怒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周武帝當即派遣大將軍田弘率大軍追擊宕昌羌,將他們大部殲滅,把他們的故地改為宕州。這支梁姓除少部分作鳥獸散,逃向荒漠之外,定居下來的逐漸被漢化
在其他羌族部落中,也有不少梁姓人物。據《萬姓統譜》記載:「梁覽,字景(睿攵),魏金城人,世為西羌部落。」他的曾祖梁穆就是一個羌族部落首領,由於他把抱罕城奉獻給北魏,因此被北魏封為臨洮公。他的祖父梁(顯頁)官至尚書,封南安公。他的父親梁釗,任河州、華州的刺史,封新陽伯。梁覽本人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官至太傅,封安德郡公。
居住在甘肅天水一帶的氐族人梁讜、梁熙兄弟。他們雖然是少數民族,卻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漢人的先進文化,並成為博學多才、妙筆生花的天下,名士。時人諺語說:「關東堂堂,二申兩房,未若二梁,瓊文綺章。」
據《前秦錄》記載:無愧為氏族的驕傲「梁讜,字伯言,略陽(今甘肅天水)氐人也,博學有雋才。仕建,為著作郎,稍遷至中書令。」苻堅即位之後,梁讜出任安遠將軍、幽州刺史,鎮薊城。沒有多久,他又進位侍中。
梁讜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麗建重於時,但名氣和官職卻比兄長遜色許多。
氐族
氐族是西夷之別種,號曰「白馬」,三代之際就建立了國家制度。秦漢以來,世代居住在岐隴一帶,與梁氏的發源地很近,故氐族中的梁姓為數不少。
略陽氐人梁平老,他才識明敏,令行禁止,有王佐之才。苻堅非常欣賞他,傾身呵護,無微不至,很快成為莫逆之交。苻生當皇帝時,荒淫奢侈,對酒當歌,喝醉了經常借酒發瘋,胡亂殺人,搞得滿朝文武大臣人人自危。梁平老當時擔任御史中丞,很有正義感。他先去找苻堅商議,決定處死苻生,為國除害。梁平老說:「大臣們在朝一日,如度十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懷異志。燕晉二方,伺隙而動,恐怕禍亂發生的時候,國傢俱亡,這是你殿下的事情,應該及早下手。」苻堅認為梁平老說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行動方案,尋找機會處死了苻生。苻堅即位,梁平老升任尚書左僕射,並作為全權大使,都督北蕃諸軍的軍事行動,後又升任鎮北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封朔方侯。建元八年(372年)十一月,梁平老積勞成疾,與世長辭,謚曰「桓」。梁平老在鎮十餘年,鮮卑、匈奴對他是又怕又愛,敬而遠之。他的兒子梁成,擔任過中壘將軍、兗州刺史、荊州刺史,主管荊州、揚州各州軍事事務。後來,他又領護南蠻校尉,配兵一萬,鎮守襄陽。不久又轉任衛軍將軍,駐守洛澗。淮南戰役失敗後,梁成被東晉將士所殺。
後秦將領梁國兒,不知屬於什麼民族,史籍稱「西胡人」,意即西域的少數民族。梁國兒身強力壯,擅長騎射,在姚萇的手下當鎮北將軍。他作戰勇猛,身先士卒,隨姚萇南征北戰,立下的大小戰功不計其數,被封為平興侯,進位侍中。梁國兒忠誠朴實,有少數民族不拘小節的習慣。他曾在平涼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時常帶領妻妾到墓中飲酒行樂,喝到盡興之時,就站到靈床上放聲高歌,當時的人或以此為笑料,當面譏諷梁國兒,而他卻不當一回兒事。由於他性情開朗,不拘小節,一直活了八十多歲去世。
B. 關於梁氏家族歷史
梁氏出自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起源於東夷少昊部,伯益之後。伯益三十五世大駱生非子。再五傳秦仲,秦仲的小兒子康封於夏陽梁山(在今陝西韓城南),建立梁國,為伯爵。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滅梁國,改稱梁地為少梁。梁姓主要分布 廣西、廣東,這兩省梁姓大約占梁姓總人口的25%。
得姓始祖:
伯益、嬴康、梁鴦、姬唐、魏畢、梁國兒、梁勒(梁懃)、梁平老、樑柱、梁彪、史彥昌(孛爾只斤·也先帖木兒)、良乙那。根據《梁氏族譜》記載,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孫,居河東(郡治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是為河東梁氏開基祖。梁鱔是康伯的九世孫,晚年居住在曲阜(今屬山東),其子梁聰又遷到鄆州(今約山東沂水縣附近)。西漢平帝末年,梁益耳的20世孫梁橋徙居安定(大約在今甘肅涇川縣北涇河北岸),是安定梁氏的開基宗祖;還有一支移居扶風(今陝西興平縣東南)。東漢時,除上述的地區之外,近河南和江南的一些地方已經有梁氏居民。西晉時,有梁芬,其女為晉懷帝後,因晉室離亂,舉族跟隨晉室渡江,子孫在錢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屬廣西)等地間繁衍。梁芬之孫梁遐,在東晉做官,因為桓玄纂位,被迫跟隨隨晉安帝逃到福建洛陽縣三山裡,後來在此定居,就成為了梁氏入閩的始祖。
源流:
出自嬴姓和姚姓,根據姓氏典籍《姓撰》的記載,秦姓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秦姓源於嬴姓和姚姓,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因此被舜賜姓贏姓,贏姓出現,梁姓祖先之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且給舜給他的女婿伯益賜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住在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 該支梁姓以國為氏。嬴姓後傳十四氏,其中秦、梁姓是其重要的一大支流。西周時,因其後裔中秦仲父子征討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陽梁山(今陝西韓城附近),建立梁國,立為國君,稱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滅梁國,梁伯的後代遂以國為氏,稱梁姓,康伯也就成為梁姓的得姓始祖。
C. 梁姓的歷史發展
源於嬴姓
源於嬴姓,出自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裔的封地夏陽梁山,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料記載,嬴姓伯益的後裔有個叫非子的人,善於養馬。於是周孝王便讓他負責養馬,結果養馬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給他,被稱為秦嬴。非子的曾孫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討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殺。後秦仲的五個兒子率兵繼續攻打西戎,終於打敗西戎,收復了失地。秦仲的小兒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國,稱梁康伯。梁康伯十分喜歡建造華麗的宮殿,時常大興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紛紛外逃。後來秦穆公滅了梁國,改稱梁地為少梁。亡國後的梁國子孫,大部分逃到了晉國,國名為姓 。該支由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一脈相承,在春秋時期形成梁氏。 到了梁鱣的第45代後裔後唐天平節度官梁惟忠,舉族定居於山東東平,這支梁氏家族在宋朝時期成為科甲鼎盛的望族。
源於姬姓
①出自東周時期周平王之子唐的封地南梁,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路史》等記載,東周初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個兒子姬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後被楚國所吞並,其子孫以國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為河南梁氏。 姓氏是君王依據自然天象,而對王公子弟賦予的特殊稱號,以此來表彰他們的功德。姬姓原本是黃帝的姓氏 ,只有黃帝的嫡傳之子有資格繼承這個姓氏。所以,黃帝正妻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昌意,就成為姬姓的合法繼承人。玄囂,又名青陽,居於江水一帶。昌意則居於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陽氏。高陽氏就是顓頊,他生於若水,居於帝近(今河南濮陽),擔任過北正之官,主要負責管理民事。高陽氏之後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將姬姓子孫分封到神州各地。
周平王的兒子姬唐封於南梁(今甘肅隴西),其後代就以梁為姓。所以,宋朝學者邵思在《姓解》中、以及陳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編撰的《廣韻·路國記》中都認為梁氏直接由姬姓演變而來,是黃帝的正宗傳人河東之梁氏所繁衍的又一支梁氏。
②出自戰國時期魏國文侯少子畢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通志》記載,「魏」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國都位於今山西省芮城縣。晉獻公姬詭諸攻滅魏國之後,把它改成畢萬的封地。畢萬的後代魏斯與韓、趙三家分晉,列為諸侯,定都於安邑(今山西運城),國號「魏」。戰國初期,為躲避秦國的威脅,魏惠成王魏罃(魏嬰)於周顯王姬扁八年(公元前361年)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從此「魏國」亦被史家稱為戰國之「梁國」,魏惠成王又被稱為梁惠王。大梁,即今河南省開封市。魏國到了魏文侯少子魏畢統治的時候,在秦王贏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③出自周宣王牧正的役人梁鴦,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通志》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晉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名為姓氏,是為山西梁氏。 河東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 由於河東梁氏族人能征善戰,後來被朝廷遷往甘肅和寧夏一帶,形成著名的安定烏氏梁氏。
源於少數民族
①源於回族,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回族梁氏,為宋神宗趙項執政時期的賜姓。北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曾有一名骨傷外科醫學者由古波斯(今伊朗)來華,並被朝廷聘為了護駕金瘡科御醫。宋神宗還特別賜給他漢名為樑柱,於是後人都稱他為「梁接骨」。樑柱從古波斯帶來的醫葯學知識,曾被載入典籍《宋修本草》。到了元朝時期,回族梁氏後裔曾在廣惠司及回回葯物院任職。明朝時期,回族梁氏接骨術已傳至第九代,遂選梁季六和梁秀六遷居南京開業。梁氏回族在今江蘇、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均有分布。
②源於鮮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史籍《魏書》中說,北魏時的鮮卑人中有一支拔列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圖形推行改漢姓時被稱為梁。由此可知,當今梁氏人中還有一些是當年鮮卑族拔列氏的後裔。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的長城內外,活躍著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無疑要算匈奴、鮮卑、羯、氐、羌。由於匈奴族在兩漢時期,多次與劉姓皇族通婚,他們的後代便放棄胡姓,改為漢族劉姓。像十六國時期的劉淵、劉聰、劉曜等人,他們就是改姓漢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漢化改革,一大批鮮卑貴族開始說漢話、穿漢服、姓漢姓。身份較高的鮮卑人分別被賜為元氏、長孫氏、穆氏、陸氏、賀氏、劉氏、樓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貴姓。而當時地處代北的鮮卑拔列蘭氏,則在漢化過程中被改為漢字單姓梁氏 。
③源於匈奴族,出自十六國時期後秦將領梁國兒,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五胡十六國時期,後秦國有一位著名的將領梁國兒,出自匈奴族孤獨部,原名待考,史籍稱其為「西胡人」。在梁國兒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得賜之姓為姓氏,世代稱梁氏至今,是為隴西天水梁氏。
④源於羌族,南北朝時期的梁勒 ,在史籍《北史》上記載為「梁懃」 。仇池位於甘肅成縣西北的洛谷鎮,是羌族梁姓的重要居住地。由歷史記載可知,他與中原地區的聯系始於梁勒的孫子梁彌忽,先後保持了九代人。
⑤源於氐族,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宕昌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氐族是西夷民族的別種,漢籍中號曰「白馬」,三代之際就建立了原始的國家制度。秦、漢以來,白馬氐族世代居住在岐隴一帶,與漢族梁氏的發源地交融,故而白馬氐族人中取漢姓梁氏的人為數不少。居住在甘肅天水一帶的氐族人梁讜、梁熙兄弟,雖然是少數民族,卻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漢人的先進文化,並成為博學多才、妙筆生花的天下名士。時人諺語說:「關東堂堂,二申兩房,未若二梁,瓊文綺章。」 前秦國宣昭帝苻堅即位之後,梁讜出任安遠將軍、幽州刺史,鎮薊城。沒有多久,他又進位侍中。梁讜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麗建重於時。這些羌族梁氏名人的後裔子孫,大多稱梁氏,後逐漸融入漢族。
⑥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河南省汝陽縣的陶台堡,生活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梁氏氏族,他們就是由蒙古族皇親國戚的後裔演進的蒙古族梁氏大家族。這個家族的先祖為孛爾只斤·也先帖木兒,是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的第五個兒子,漢名史彥昌。孛爾只斤氏·也先帖木兒的兒子孛爾只斤氏·和克齊在元朝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世襲父親的封號,出任雲南王,後來又改封為營王,其女兒奉旨嫁給了蒙古高麗國沈王(王暠)。
⑦源於朝鮮族,屬於本土氏族改姓,起源於古耽羅(朝鮮半島南部海域之濟州島的古稱)開國始祖良乙那,後改姓梁;韓國梁氏主要分為南原、濟州兩派,共十一本貫。
源於職業
梁姓出自兩州時期圍梁以魚的漁民,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 在典籍這里的「梁」,就是指架在河流上的橋,所以其注雲:「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橋,人們就不需要赤腳趟水,當然給百姓帶來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橋梁的含義之外,在古代還有河堤、圍堰的意思。地處黃河古道上的開封城,歷史上就稱為「大梁」,之所以如此稱呼,並不是因為這里有大的橋梁,而是因為那裡有許多大的矮壩堰,利用它可以捕魚,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在典籍《詩經》中說:「毋逝我梁,毋發我笱。」這里的「梁」,就是「魚梁」,即在河邊築起矮堰,站在矮堰邊,可以用竹子編織的笱,捕撈泥鰍、黃鱔之類的小魚。
因此,在古代的近河、湖、澤、灣以捕魚為生的漁民中,有許多人皆以「梁」為姓氏,世代稱梁氏,其族人數要遠遠超過嬴姓、姬姓梁氏族人之數倍而無計。 伯益(約公元前21世紀),一作伯翳、柏益,又稱大費,大業的兒子,嬴姓。他是梁氏、徐氏、黃氏、江氏、趙氏、馬氏、葛氏、裴氏與秦朝王室之祖。由於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予黑色的旗旒,並賜為嬴姓,又將其女兒賜伯益為妻。伯益裔孫秦仲的小兒子康封於夏陽梁山(今陝西韓城南),建立梁國, 史稱梁康伯,梁伯公以後的君主就稱梁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滅梁國,改稱梁地為少梁。亡國後的梁國子孫,大部分逃到了晉國,他們以原來的國名為氏。後歷代尊伯益為鼻祖,梁伯公為始祖。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孫,居河東(郡治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是為河東梁氏開基祖。梁鱣(前522-?),戰國時期齊國人,居千乘(今高青唐坊鎮),為周代康伯九世孫。
此外奉為始祖的還有梁橋(安定郡梁氏始祖) 、嬴康、梁鴦、姬唐、魏畢、梁國兒、梁勒(梁懃)、梁平老、樑柱、梁彪、史彥昌(孛爾只斤·也先帖木兒)、良乙那。
D. 歷史上的梁朝有多少年
歷史上的梁朝有55年。
南梁(502年-557年),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由南齊宗室蕭衍取代齊朝稱帝,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國號梁,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
梁朝後期國政敗壞,爆發了侯景之亂,戰火使南朝的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破壞。隨後南梁皇室為爭帝位又紛紛招引北齊和西魏為援,又使之趁虛攻奪了南朝的大片土地,使南朝實力大為削弱,奠定了日後以北統南的大勢。
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帝自立,定國號為陳。另外蕭衍的孫子蕭察曾在江陵建立西梁,傳三帝,後亡於隋朝。至隋末大業十三年(617年),蕭銑在江南重建蕭梁,歷五年,為唐朝所滅。
E. 粱朝有多少年歷史有多少人
西梁(555-587年),又稱為後梁,為中國在南北朝時代出現的國家。
承聖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殺梁元帝、立蕭詧為梁朝皇帝,史稱西梁或後梁。蕭詧是梁武帝之孫、昭明太子蕭統的第三子。字理孫,廟號中宗。西梁是梁朝宗室蕭詧在西魏扶持下建立的一個封建小朝廷,都江陵(今湖北江陵)。統治地區位於梁的西邊,故又稱為西梁。
屬地僅有江陵附近數縣,先後是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傳三世,歷三十三年(555-587年),滅於隋。
西梁共傳中宗宣帝蕭察、世宗明帝蕭巋、惠宗靖帝蕭琮三世,公元587年,隋文帝廢除西梁,西梁因此滅亡,存在共三十三年。
隋末其後人蕭銑復國稱帝,建立後梁,蕭銑於621年兵敗被殺,後梁共存5年。
F. 梁姓氏的由來
梁姓源流:
梁氏出自嬴姓,起源於東夷少昊部,伯益之後。伯益三十五世大駱生非子。再五傳秦仲,秦仲的小兒子康封於夏陽梁山(在今陝西韓城南),建立梁國,為伯爵。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滅梁國,改稱梁地為少梁。亡國後的梁國子孫,大都逃到晉國,以原國名為氏,就是梁氏。此即《元和姓纂》所雲:「梁,嬴姓,伯益之後,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是為梁伯,後為秦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梁王嬴康就是梁氏始祖,史稱梁氏正宗。
得姓始祖:伯益。相傳顓頊帝有一孫女名女修,因偶拾燕子蛋食後生了大業,大業娶少典氏之女為妻,生下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復續嬴姓祀,伯益便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西周時,因其後裔中秦仲父子征討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陽梁山(今陝西韓城附近),建立梁國,立為國君,稱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滅梁國,梁伯的後代遂以國為氏,稱梁姓,伯益也就成為梁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梁姓支派較多,但據史料所載,其最早發源地當是今陝西一帶。晉代以前,梁姓多集中於北方居住,且以西北為主要分布點。秦漢時期,梁姓散居於山西,據載,漢景帝時,有梁林任太原太守。漢末,山西梁姓遷往陝西耀縣、富平一帶。漢平帝時,梁姓集中於安定(今甘肅東部及寧夏大部分地區)、扶風(今陝西關中西部一帶)地區。其中安定梁姓最為旺盛,成為當地一支望族。此時,天水一帶也有梁姓郡望,為少數民族改姓發展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戰亂頻繁,為避戰禍而南遷者絡繹不絕,梁姓自然也不外其列。據載,西晉「永嘉之亂」時,有梁芳率家族隨晉南遷於浙江杭州與廣東河浦之間。又有梁遐開基福州,被視為閩、粵始祖。此時,梁姓遍布南方的廣西、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浙江、廣東、福建一帶。隋唐時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大的發展。宋元時期,由於金兵及蒙古軍隊的入侵,致使梁姓又一次大舉南遷,進一步推動了梁姓在南方的繁衍發展。明清時期,梁姓已遍布全國,且以廣西、廣東、福建、浙江為主要聚居地。今日梁姓以廣東為多,約佔全省人口的百分之四點七,佔全國梁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四。在今日的山東龍口市原中村鎮,有一近三百戶的梁姓村莊——梁家村,村裡男性居民90%為有血緣關系的梁姓
G. 梁性的起源
梁姓來源主要有五:
一、是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
據《元和姓纂》所載,嬴姓伯益傳至第十六世孫非子,因善於畜牧而出名,周孝王很高興,就封他在秦谷為附庸國,讓他恢復贏姓,稱為秦贏。其曾孫秦仲為周宣王大夫,征討西戎時不幸被殺。秦仲的五個兒子徵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干,再戰西戎。終於獲勝,恢復了被侵佔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給秦仲的五個兒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兒子康在夏陽梁山(今陝西韓城縣南),立國為呂,稱梁康伯。春秋時,梁康伯的後人梁伯喜歡大興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勞役和賦稅,紛紛逃亡國外。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國人民的名義,於公元前641年攻滅梁國,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梁氏,史稱梁姓正宗。是為陝西梁氏。
《沈隱侯集·齊禪林寺尼凈秀行狀》雲:「梁氏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賜姓贏氏。周孝王時,封其十六世孫非子於秦。其曾孫秦仲為宣王侯伯,平王東遷,封秦仲少子於梁,是為梁伯。漢景帝世,梁林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烏氏,遂為郡人焉。」由此可知,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血脈相承,在春秋時期形成梁姓。據《山海經》等神話傳說記載,少昊氏是傳說中東夷部落的首領,名摯(一作質),號金天氏。他的母親名叫皇娥,父親是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有一次,太白之精光臨人間,降落在西海之濱,在水的一方遇上了花容月貌的皇娥。兩人一見鍾情,彼此相愛,於是就玩起了美妙的游戲,奏起了動聽的音樂。他們盡情地遊玩,放縱地嬉戲,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晚霞爛漫,方才感到又飢又餓。他們二人便來到森林中採摘桑葚,解渴充飢。沒想到這西海之濱的孤桑之葚,葉紅葚紫,萬歲一實,吃完之後可以長生不老。二人吃飽之後,以桂樹為表,結薰茅為旌,刻玉為鳩,置於表端,以此作為愛慕之情的永恆紀念。然後,二人泛舟海上,「撫桐峰梓瑟,唱清越之歌」,度過了一段風流而浪漫的歲月。不久,皇娥有了身孕,生下了他們的愛情結晶,他便是少昊氏。
少昊氏能聽百鳥之語,辨百獸之音,因而能與各種禽獸自由對話,馴服牲畜,成為部落德高望眾的首領。在少昊氏做首領的部落之中,人們以小鳥作為自己的圖騰,以鳥命名自己的官員,設有工正和農正,管理手工業和農業。
少昊氏有八個兒子,天下之人謂之「八凱」。「八凱」的後嗣又有皋陶,皋陶的兒子是伯翳。伯翳「能議百姓,以佐舜禹撫馴鳥獸,舜賜姓贏」。伯翳的後代有仲衍,長得是鳥身人頭,擔任夏帝的「大戊御」。仲衍生費仲,費仲生惡來、季勝。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殺死了惡來。另一個兒子季勝接續贏姓的香火,生下造父,造父在周穆王身邊做官。周穆王游覽西海之際,徐偃在國內犯上作亂,造父率領周穆王的軍隊,一日千里,討伐徐偃,最終平息叛亂。為表彰造父的戰功,周穆王封造父於趙城,因以為氏。不久,趙城失守,他又逃到趙夙,擔任了晉卿大夫。這一支贏姓,以國為氏,改姓趙氏,就是趙武靈王那一族系。
惡來雖死,卻有後代非子活在人世。他繼承了祖先善長馴服牲畜的一技之長,被周孝王封為侯伯。當時,強大的西周政權已經是到了強弩之末,國力江河日下,少數民族乘機入侵周朝邊界,掠奪周朝的財富和人口。特別是好戰而強悍的西戎,更是掠奪成性,變本加厲,燒殺不止,成為西周朝的心腹大患。
國難當頭,秦仲作為侯伯非子的曾孫,又被周宣王封為侯伯,並擔當起保家衛國的重任,只可惜秦仲「出征未捷身先死」,剛一與西戎交戰,就命喪黃泉。
好在秦仲身後還有五個能征善戰的兒子,為了給父親報仇雪恨,他們主動向周王室請戰,要求率兵西征,剿天西戎,收復失地,解除國家的心腹大患。周宣王很快就批准了秦仲五個兒子的請求,撥給他們7000匹良種戰馬,反擊西戎。
秦仲五子果然沒有辜負周宣王的一片苦心,奮勇殺敵,大敗西戎,威名遠揚。西周王朝為表彰五兄弟的赫赫戰功,封秦仲的長子為西陲大夫,封二兒子秦康為梁伯,封邑在夏陽梁山(今陝西省韓城市附近),定為梁國。梁伯好大喜功,經常在封邑內大興土木,修建宮室,搞得百姓怨聲載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軍進攻梁國,梁國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孫為懷念故土先祖,就以梁為姓,形成梁氏。宋人鄭樵《通志》也認為:「梁氏,贏姓,伯爵伯益之後秦仲,有功於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梁山,今為同州縣,猶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樂史》雲: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孫以國為氏。」這部分梁氏,在後來移居河東的不少。
二、是出自姬姓
據《路史》等所載,東周時,平王有兒子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後被楚所並,其子孫以國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為河南梁氏。
《潛夫論·志氏姓第三十五》雲:「昔者,聖王觀象於乾坤,考度於神明,探名歷之去就,省群後之德業,而賜姓命氏。」這說明,姓氏是君王依據自然天象,而對王公子弟賦予的特殊稱號,以此來表彰他們的功德。《國語·晉語》記載:「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簡、僖、姑、儇、依是也。」姬姓原本是黃帝的姓氏,只有黃帝的嫡傳之子有資格繼承這個姓氏。所以,黃帝正妻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昌意,就成為姬姓的合法繼承人。玄囂,又名青陽,居於江水一帶。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陽氏。高陽氏就是顓頊,他生於若水,居於帝近(今河南濮陽東南),擔任過北正之官,主要管理民事。高陽氏之後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將姬姓子孫分封到神州各地。周平王的兒子姬唐封於南梁(今甘肅隴西一帶),其後代就以梁為姓。所以,邵思《姓解》、《廣韻·路國記》都認為:梁姓直接由姬姓演變而來,是黃帝的正宗傳人河東之梁氏——土生土長的又一支梁姓。
三是以邑命氏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晉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為姓。是為山西梁氏。
河東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晉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則以邑命氏者也。」(鄭樵《通志》)故夏陽梁氏產生之前的梁姓人物,有一部分是河東梁姓。西周的梁鴦,春秋之時的梁弘、梁由靡、梁五、梁嬰父等等,皆為河東梁氏,這一點從多種典籍上的記載可以證明。
梁鴦是周宣王牧正的役人,能夠馴服各種禽獸,因而被周宣王招至園庭之內,飼養虎狼之類動物,無不馴順。周宣王向梁鴦請教馴獸的技巧,梁鴦說:「我不違背動物的要求使動物發怒,也不迎合動物的需求使它們歡樂,我的內心沒有順逆,則就被禽獸視為同類,所以能彼此溝通。」言外之意是向周宣王傳達治國的方略。梁鴦在世時,夏陽梁姓還沒有形成,這個生活在秦晉交界地帶上的梁氏人物,泰半可能是晉人,也有一部分來自黃河對面的夏陽。
這些來自晉國的梁姓人物,不是出謀劃策的士大夫,就是率兵打仗的赳赳武夫,文武雙全,在春秋戰國之際,頗有威名。晉國有兩位梁弘,一個是曲沃武公的戰車軍官,曾在汾水之濱大敗晉哀侯,並俘獲晉哀侯與欒共叔,此事發生在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春。另一個梁弘是襄公的大夫。據《左傳》記載: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國的軍隊討伐鄭國,沒有成功,於是便順手牽羊,滅掉了滑而班師回朝。此舉激怒晉國的軍隊,他們興師動眾,討伐秦軍,在觳(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大敗秦軍,俘獲了秦國丞相百里奚的兒子百里孟明,給秦軍以沉重的打擊。
梁由靡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獻公在位時,跟隨里克討伐狄人,駕御戰車,敗狄於採桑(今山西寧縣境)。梁由靡認為狄人沒有廉恥,放縱他們必然遺患無窮,不如乘勝追擊,徹底打敗他們。里克卻認為不可,遂止。後來狄人果然又來侵晉。
由於河東梁姓人氏能征善戰,人相出將,聞名遐邇,後來被朝廷遷往甘肅和寧夏一帶,形成最著名的安定烏氏梁姓。
四、源自魏國、魏文侯少子畢的後裔
是據《通志·氏族咯》所載,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國分晉後,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在今河南開封市),從此魏國亦被稱為梁國,後亦有梁氏。是為河南開封梁氏。
「魏」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姬姓,位於現在的山西省芮城縣。晉獻公攻滅魏之後,把它改成畢萬的封地。畢萬的後代魏斯與韓、趙三家分晉,列為諸侯,定都安邑(今山西運城一帶),國號「魏」。為躲避秦國的威脅,魏遷都大梁,又稱梁。大梁即今天的河南開封,到了魏文侯少子畢統治的時候,魏國為秦所滅,畢之後代以國為姓,形成開封梁姓。
五、少數民族改姓梁氏
鮮卑族
《魏書·官氏志》也說,北魏時的鮮卑人中有一支姓拔列,在孝文帝改姓時被稱為梁。由此可知,當今梁姓人中還有一些是當年鮮卑族拔列氏的後裔。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的長城內外,活躍著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無疑要算匈奴、鮮卑、羯、氐、羌。由於匈奴族在兩漢時期,多次與劉姓皇族通婚,他們的後代便放棄胡姓,改為漢族劉姓。像十六國時期的劉淵、劉聰、劉曜等人,他們就是改姓漢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漢化改革,一大批鮮卑貴族開始說漢話、穿漢服、姓漢姓。身份較高的鮮卑人分別被賜為元氏、長孫氏、穆氏、陸氏、賀氏、劉氏、樓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貴姓。地處代北的拔列蘭氏,在這次漢化活動中被改為梁姓。所以,王圻《續文獻通考》認為「梁氏有二,伯益之後,封於梁,以國為氏。又有拔列蘭氏改為梁氏,魏姓也。」在這一時期,也有一部分胡人改姓梁氏,像梁國兒等人就是如此。清朝時期,世代居住在鐵嶺一帶的滿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給梁姓氏族增添了不少新鮮血液。
蒙古族
在河南省汝陽縣的陶台堡,那裡生活著一支與眾不同的梁姓氏族,他們就是由蒙古族皇親國戚的後裔演變成的大家族。這個家族的先祖為也先帖木兒,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個兒子,他的兒子和克齊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襲父親的封號,出任雲南王,後來又改封營王,他的女兒嫁給了蒙古沈王。
汝陽梁姓的第一世始祖為梁彪,第二世為梁志、梁忠,第三世為梁暹,第四世為梁玉,第五世為梁成。梁成曾經在浙江做過錢塘縣尉,明朝授予他錢塘尉管軍百戶。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梁銘,二兒子梁鏞,三兒子梁鑒。
梁銘,《明外史》有傳,官至征西將軍,封保定伯爵。據《名山藏勛封記》記載:「梁銘,汝陽人,嗣父燕山護衛百戶,從靖難守戰,積功為都督府僉事。」洪熙元年(1425年),他擔任參將,出鎮寧夏,不久去世。是否擔任過征西將軍,正史不載。
梁銘的兒子梁瑤,繼承了父親的封爵,在交趾當兵。正統十四年(1449年),他擔任副總兵,鎮壓鄧茂七發動的農民起義,因軍功受到嘉獎。沒想到鄧茂七手下的殘余勢力,寧死不屈,再次發動起義,使梁瑤受到降職處分。景泰二年(1451年),梁(王缶)
擔任「平蠻將軍」,到湖南、貴州鎮壓韋同烈的民亂,經過三年苦戰,平息了民亂,他因此進封流侯,加祿五百石世伯。天順元年(1457年),梁(王缶)晉升為總兵,鎮守陝西,又在涼州平叛中榮立戰功。七年之後,他被朝廷召回,封世侯,去世後贈蠡國公。梁瑤多次掌管兵權,從不濫殺無辜。他的兒子都在軍中當兵,南征北戰,多次立功,被朝廷授予要職,均辭而不受,深受時人褒揚。
梁成的二兒子梁鏞,後來從汝陽移居到四川保寧府閬中縣,在這里形成閬中梁氏,梁成也隨兒子移居到四川,梁成的老伴,則隨兒子梁鑒去了江寧。
梁鑒是在明朝初年由汝陽遷往南京的,當時居住在江寧府葛仙鄉。由於子孫繁衍較快,人丁興旺,梁氏家族分別居住在邵上村、向上村、滌口村、湖墅村等四村,其中湖墅村的人數最多、勢力最大。
湖墅部位於會城南八九十里許,出聚寶門,有小河可達,循岸需行走一日。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特別適宜水稻和桑樹的種植。人口大多以農業為主,讀書做官的不太多。有梁志仁者,見於典籍。據《明外史》記載:「梁志仁,南京人,保定侯銘之裔也。萬曆末,舉於鄉。崇禎六年,授衡陽知縣,調羅田邑。豪江猶龍與賊通,志仁捕下獄。猶龍知必死,潛導羅汝才別校攻城。志仁偕典史單思仁、教諭吳鳳來、訓導盧大受,督士民守御。已而城陷,志仁持長矛巷戰,殺六賊,力屈被系,使跪不屈,賊怒,碎其肢體而焚之。妻唐被逼,亦大罵遇害。思仁等亦不屈死。」由此可知,《明外史·梁志仁傳》誤把梁鑒之後,誤當做梁銘之後,但這也恰好,證明他們肯定是梁成的後代,世居河南汝陽。梁銘的後代後來移居到河北保定,後代有梁傅、梁任、梁永福、梁繼藩、梁世勛、梁天秩。
到了梁氏第二十世,梁寶善的一支遷居到廣西桂林,在由桂林去湖南的途中,梁家的老人途中患疾,卒於舟中。正當梁家人左右為難的時候,聽說當地有位姓梁的人,就去拜訪。一打聽,才知道是保定府遵化郡的同族兄弟,姓名梁竹君。梁竹君慷慨解囊,出錢出地,幫助他們安葬老人,其喪禮如同家人。
咸豐初年,洪秀全、楊秀清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太平軍兩次進攻桂林,給梁氏家族造成很大恐慌,大家都想去逃難,其曾祖不肯搬遷。正好梁朝議的兒女親家黃金門在湖南永川縣任職,於是去投靠了黃金門,黃金門退職之後,與梁氏人家回到長沙,不久便投靠了梁竹君,在湘潭定居下來。
此支梁氏,前後出過進士1人,舉人9人,貢監21人。三品官1人,四品官1人,五品以上官17人,八品以下官15人。有90歲以上的老壽星2人,八十歲以上的老壽星8人,七十歲以上的老人20人,60歲以上的老人31人。
宕昌羌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祖先是三苗之後,西周之初,他們的先祖曾經隨周武王討伐商紂。漢朝時,羌族有先零羌、燒當羌等,世代居住在漢朝邊地,不斷騷擾內地,成為邊患。他們主要分布在金城、會寧、安鄉、西平等地,逐水草而居。《風俗通》說:「羌者,其先本戎賤,主牧羊,故羌字從羊。」他們的風俗習慣是:「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妻後母,納嫠嫂,如北狄之俗,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織。」 《廣志》上說:「羌與北狄同,其人魯鈍,饒妻妾,多子女,一人生子數十,或至數百。」這種特殊的生育觀念,對於生活在惡劣環境下的羌族,無疑是繁育後代、延續種族的法寶。
羌族梁姓的始祖,是南北朝時期的梁勒,《北史》上記載為「梁(勒心)」。據《周書·異域傳》記載:「有梁勒者,世為酋帥,得羌豪心,乃自稱王焉。其界自仇池以西,東西千里,帶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部眾兩萬余落,勒孫彌忽始通使於後魏。」仇池位於甘肅成縣西北的洛谷鎮,是羌族梁姓的重要居住地。由歷史記載可知,他與中原地區的聯系始於梁勒的孫子梁彌忽,先後保持了九代人。後來,梁企定與渭州人鄭五丑發動叛亂,與中原政權進行對抗。朝廷於是派遣大將軍豆盧寧和王勇等人前去鎮壓,平定了宕昌羌的騷亂。保定元年(561年)梁彌定派遣使者貢獻方物,要求講和。不久,他又送來了生禽猛獸,討好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梁彌定再次發動叛亂,入侵洮州。洮州總管李賢把他們驅逐出境。一年之後,梁彌定又聯合吐谷渾入侵石門,李賢再次給予迎頭痛擊,將宕昌羌驅逐出境。梁彌定的屢次侵擾,激怒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周武帝當即派遣大將軍田弘率大軍追擊宕昌羌,將他們大部殲滅,把他們的故地改為宕州。這支梁姓除少部分作鳥獸散,逃向荒漠之外,定居下來的逐漸被漢化
在其他羌族部落中,也有不少梁姓人物。據《萬姓統譜》記載:「梁覽,字景(睿攵),魏金城人,世為西羌部落。」他的曾祖梁穆就是一個羌族部落首領,由於他把抱罕城奉獻給北魏,因此被北魏封為臨洮公。他的祖父梁(顯頁)官至尚書,封南安公。他的父親梁釗,任河州、華州的刺史,封新陽伯。梁覽本人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官至太傅,封安德郡公。
居住在甘肅天水一帶的氐族人梁讜、梁熙兄弟。他們雖然是少數民族,卻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漢人的先進文化,並成為博學多才、妙筆生花的天下,名士。時人諺語說:「關東堂堂,二申兩房,未若二梁,瓊文綺章。」
據《前秦錄》記載:無愧為氏族的驕傲「梁讜,字伯言,略陽(今甘肅天水)氐人也,博學有雋才。仕建,為著作郎,稍遷至中書令。」苻堅即位之後,梁讜出任安遠將軍、幽州刺史,鎮薊城。沒有多久,他又進位侍中。
梁讜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麗建重於時,但名氣和官職卻比兄長遜色許多。
氐族
氐族是西夷之別種,號曰「白馬」,三代之際就建立了國家制度。秦漢以來,世代居住在岐隴一帶,與梁氏的發源地很近,故氐族中的梁姓為數不少。
略陽氐人梁平老,他才識明敏,令行禁止,有王佐之才。苻堅非常欣賞他,傾身呵護,無微不至,很快成為莫逆之交。苻生當皇帝時,荒淫奢侈,對酒當歌,喝醉了經常借酒發瘋,胡亂殺人,搞得滿朝文武大臣人人自危。梁平老當時擔任御史中丞,很有正義感。他先去找苻堅商議,決定處死苻生,為國除害。梁平老說:「大臣們在朝一日,如度十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懷異志。燕晉二方,伺隙而動,恐怕禍亂發生的時候,國傢俱亡,這是你殿下的事情,應該及早下手。」苻堅認為梁平老說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行動方案,尋找機會處死了苻生。苻堅即位,梁平老升任尚書左僕射,並作為全權大使,都督北蕃諸軍的軍事行動,後又升任鎮北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封朔方侯。建元八年(372年)十一月,梁平老積勞成疾,與世長辭,謚曰「桓」。梁平老在鎮十餘年,鮮卑、匈奴對他是又怕又愛,敬而遠之。他的兒子梁成,擔任過中壘將軍、兗州刺史、荊州刺史,主管荊州、揚州各州軍事事務。後來,他又領護南蠻校尉,配兵一萬,鎮守襄陽。不久又轉任衛軍將軍,駐守洛澗。淮南戰役失敗後,梁成被東晉將士所殺。
後秦將領梁國兒,不知屬於什麼民族,史籍稱「西胡人」,意即西域的少數民族。梁國兒身強力壯,擅長騎射,在姚萇的手下當鎮北將軍。他作戰勇猛,身先士卒,隨姚萇南征北戰,立下的大小戰功不計其數,被封為平興侯,進位侍中。梁國兒忠誠朴實,有少數民族不拘小節的習慣。他曾在平涼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時常帶領妻妾到墓中飲酒行樂,喝到盡興之時,就站到靈床上放聲高歌,當時的人或以此為笑料,當面譏諷梁國兒,而他卻不當一回兒事。由於他性情開朗,不拘小節,一直活了八十多歲去世。
H. 大梁多少年歷史
55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由雍州刺史蕭衍取代南齊稱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
I. 大梁王朝一共有多少年
歷史上以梁為國號的朝代一共有三個,南朝梁存在了55年,西梁存在了32年,後梁存在了17年。
1、南朝梁
南朝梁(502年-557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由雍州刺史蕭衍取代南齊稱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
梁武帝在南朝各帝中,算得上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稱帝之前,在基層政權機構干過一些年,有一定的從政經驗,對齊末的腐朽統治耳聞目睹。
故即位後,所實行的政策大都對梁的政治的安定,經濟的復甦發展有益。南朝梁後期國政敗壞,導致侯景之亂,戰火使南朝的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隨後南梁皇室為爭帝位又紛紛招引北齊和西魏為援,使這兩朝趁虛攻奪了南梁大片土地,南朝實力大為削弱,奠定了南弱北強的局勢。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帝自立,改國號陳。
南朝梁享國五十五年。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北周攻滅了位於長江上游郢州的南梁殘余。另外北周還扶植蕭衍的孫子蕭詧在江陵建立西梁,傳三帝,隋滅陳之前取消其帝號。
2、西梁
西梁(555—587年),又稱為後梁,為中國在南北朝時代出現的國家。承聖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殺梁元帝、立蕭詧為梁朝皇帝,史稱西梁或後梁。
西梁共傳中宗宣帝蕭詧、世宗明帝蕭巋、惠宗靖帝蕭琮三世,公元587年,隋文帝廢除西梁,西梁因此滅亡,存在共32年。
3、後梁
後梁(907~923年),即梁朝,五代十國之一,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大梁,實行兩京制,以東都開封(今河南開封),西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史稱後梁,唐朝正式覆滅,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梁王朝自梁太祖朱溫開國之前就長期與後唐前身即河東的晉國爭霸直至亡國,共歷三帝,前後17年。因為皇帝姓朱,為與南北朝時的南梁相區別,故又稱朱梁。
(9)梁性大約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梁朝皇帝介紹:
一、南朝梁
1、蕭衍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出身蘭陵蕭氏,為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
南齊時,蕭衍累官雍州刺史,其間兩次參與抵禦北魏,頗受齊明帝寵待。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討東昏侯蕭寶卷,並擁立南康王蕭寶融稱帝。
次年,攻陷建康。中興二年(502年),接受蕭寶融「禪位」,建立南梁。在統治初期,蕭衍尚能留心政務,對宋、齊以來的種種弊端有所糾正。
為使各州郡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採取了更換異己、任用親信,兼以討伐的方針。但對門閥世族,蕭衍一改前例,盡可能地恢復他們尊崇的地位;又寬待宗室,授諸王以實權。
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諸帝中位列第一。在位晚期,隨著年事增高,開始怠於政事,又沉溺佛教。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蕭衍被囚死於建康台城,年八十六。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修陵。
2、蕭方智
梁敬帝蕭方智(543―558年),字慧相,小字法真,南蘭陵(今江蘇武進縣)人。南朝梁末代皇帝(555~557年在位),梁元帝蕭繹第九子,母為夏賢妃。
初封興梁侯。梁元帝即位,拜平南將軍、江州刺史,封晉安王。承聖三年(554年),梁元帝遇害後,由王僧辯和陳霸先確立為嗣君,入朝監國理政。
承聖四年(555年),在北齊強勢干預下,太尉王僧辯擁立蕭淵明為帝,以蕭方智為太子,年號天成。同年九月,陳霸先襲殺王僧辯,廢黜蕭淵明,擁立蕭方智為帝,年號紹泰,軍政大事皆決於陳霸先
太平二年(557年),禪位於陳霸先,梁朝滅亡,降為江陰王。永定二年(558年),遇害,年僅十六歲,謚號敬皇帝。
二、西梁
1、蕭詧
梁宣帝蕭詧(519年―562年),一作蕭察 ,字理孫,梁武帝蕭衍之孫,昭明太子蕭統第三子,南北朝時期西梁(後梁)皇帝,西梁政權建立者,555年―562年在位。
蕭詧初封曲江縣公,後改封岳陽郡王,歷任寧蠻校尉、雍州刺史等職。太清三年(549年),其兄湘州刺史、河東王蕭譽為荊州刺史、湘東王蕭繹所攻,蕭詧於是率眾伐江陵(今屬湖北),兵敗逃歸,於是向西魏稱藩。
承聖三年(554年),西魏攻打並平定江陵。次年,西魏立蕭詧為梁主,年號大定。僅轄江陵一州之地,上疏稱臣,奉西魏正朔,是為西梁。
大定四年(558年),蕭詧派遣王操掠取湘州長沙、武陵、南平等郡。大定八年(562年),蕭詧去世,謚號宣皇帝,廟號中宗,葬於平陵。
2、蕭琮
蕭琮(558―607年),字溫文,南蘭陵(今江蘇武進縣)。西梁政權最後一位皇帝(585~587年在位),西梁宣帝蕭詧之孫,西梁孝明帝蕭巋之子,隋煬帝蕭皇後兄弟。
寬仁大度,博學好文,擅長騎射。初封東陽王,不久冊立為太子。開皇五年(585年),正式即位,年號廣運。
開皇七年(587年),接受隋文帝徵召入朝,叔父蕭岩和弟弟蕭瓛趁機反叛,投降陳朝。於是,隋文帝廢黜西梁,以蕭琮為上柱國,封莒國公。
隋煬帝即位後,以外戚之故,深受親近器重,守內史令,封為梁國公。大業三年,民間童謠說「西梁將要興盛」,為隋煬帝所忌,貶為庶民,不久去世,追贈左光祿大夫。從子蕭銑稱帝後,追謚孝靖皇帝,廟號惠宗。
三、後梁
1、朱溫
梁太祖朱溫(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開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五代時期梁朝第一位皇帝,宋州碭山 (今安徽碭山縣)人,唐僖宗賜名「朱全忠」,即位後改名朱晃。
乾符二年(875年),參加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先後攻陷洛陽、長安等地,大大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地位。
中和二年(882年),歸附唐軍王重榮、楊復光部,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黃巢軍。因鎮壓黃巢軍有功,被唐僖宗賜名「全忠」,任河南中行營招討副使。
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軍節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他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
唐昭宗天復元年(901年),朱溫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洛陽,不久將昭宗殺死。
立昭宗兒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又稱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開平,史稱「後梁」。
乾化二年(912年),朱溫因繼立問題,被親子朱友珪弒殺。朱溫在位六年,卒年61歲,上謚號神武元聖孝皇帝,廟號太祖。同年十一月下葬宣陵。
2、朱友貞
後梁末帝朱友貞(888年-923年),又名朱鍠、朱瑱,五代時期後梁末代皇帝,太祖朱溫第三子 ,朱友珪異母弟。
朱友貞是朱溫嫡子,初封均王,擔任左天興軍使、東京馬步軍都指揮使。朱友珪篡位後,被授為東京留守、開封府尹,與趙岩、袁象先、楊師厚等人密謀政變。
乾化三年(913年),禁軍兵變,誅殺朱友珪。朱友貞遂在東京稱帝。他在位期間,疏遠敬翔、李振等舊臣,重用趙岩、張漢傑等無能之輩,在梁晉爭霸戰爭中勝少敗多,接連喪失國土,以致國勢日衰。
龍德三年(923年),晉王李存勖建立後唐,對後梁發動總攻。朱友貞在唐軍攻入東京前夕,命親信皇甫麟將他殺死,後梁隨之亡國。他終年三十六歲,在位將近十一年,後被李存勖追廢為庶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