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世紀在歐洲歷史上的地位。。。300字。。。謝謝哈!!
因為:『(文藝復興,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萌芽,宗教改革,歐洲政治體制改革時期,二戰)
中世紀(Middle Ages)(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數百年後,在世界范圍內,封建制度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53年)之後,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文化:
在德國宗教改革後,義大利產生了文藝復興運動,並擴展到歐洲很多國家。這是涌現出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馬基雅維利、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哈維、弗蘭西斯·培根等等。
經濟: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後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發生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毛瑟槍逐漸代替了騎士的刀劍,也使舊式的城堡喪失了防禦能力。而工場手工業業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到中世紀中後期,各種手工行業由個別經營,漸漸演變為成立工會,「專業」這個概念在這時期萌生。
軍事::
中世紀城堡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到了14世紀後期,指揮官加強了騎士的紀律,使他們的軍隊更能發揮團隊的合作。但是在英國的軍隊里,盡管長弓兵在很多的戰場上證明了他們的價值,可是騎士並未給予這些射手太多的重視。紀律也讓越來越多的騎士為報酬作戰,罕有為忠誠和光榮作戰者。在義大利的雇傭兵以長期作戰但少有損傷而聞名。在這個時期,各階級的士兵都是軍隊的資產,不會被輕易遺棄。這使得過去追求光榮的封建軍隊,逐步成為只關心他們會收取多少報酬的專業軍隊。 騎兵會被特別地劃分為三支隊伍或三個部分,然後一隊接一隊銜命作戰。第一波的攻擊會突破或沖散敵軍,接著第二或第三波的攻擊就能加以制服。敵軍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殺戮或俘虜。 事實上,騎士如果採取個人行動,對任何指揮官的計劃都是很大的傷害。騎士最關心的是忠誠、光榮和騎乘在一流隊伍的第一行列位置。為爭取個人光榮,在戰場上獲得全面的勝利反而淪為其次。在戰場上開始作戰之後,不用多久騎士就會攻擊他們所看到的敵人,如此一來便破壞了整體作戰計劃。
宗教:
1. 馬丁路德教
2. 加爾文教
3.英國國教
羅馬教皇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國,並且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文件,聲稱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羅馬城,拉特蘭宮等地交給了教皇。教會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要求人們將一切獻給上帝才能死後上天堂,另一方面聖職買賣現象又很嚴重。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604年)時期,古羅馬圖書館也被付之一炬。
發起了八次"十字軍東征。 "
宗教對科學的迫害
自從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宣布合法化基督教後,基督徒就從被迫害者變為迫害者。他們敵視一切不合乎聖經的東西,包括新思想及科學等。歷史上就有很多偉大的思想家及科學家被基督徒迫害。到中世紀,更出現羅馬教廷的「宗教裁判所」及加爾文的「宗教法庭」等合法機構迫害所謂的「異端」。
❷ 歐洲中世紀的歷史特徵
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
1、經濟——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
2、文化思想——教會掌握世俗權力,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
3、政治——封建等級關系森嚴,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建立起公—侯—伯—子—男的公爵制度,教皇、國王以下是公爵,騎士是最低一級的封建主。
4、軍事——中世紀的戰爭,是由組織散漫的戰斗團,在需要運用策略和調動的戰場上互相對峙、沖突,然後再一步一步演進而來。演進中的一個部分,反應在不同的兵種和武器的發展上,以及如何去運用它們。以騎士和冷兵器為主要特徵。
❸ 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特點
經濟方面:實行自己自足的庄園制經濟形式,庄園主擁有行政司法稅收等權力,一般收取勞役地租,庄園主通過剝削農奴來實現其特權.
政治方面:基督教神學有很大的權利,通過思想.政治.稅收等手段控制人們,神權同俗權相結合,一方面:神權和教權相互支持;另一方面:神權和教權相互斗爭,爭奪權利,都試圖控制對方以謀求自己的利益.
思想和文化方面:人們的思想受到封建神學的深刻影響,被神學所控制,文學作品大多以神學為體裁,科學技術的發展受到阻礙,
另外,西歐封建性質的行會城市在中世紀後期得到發展,它在經濟和社會生活起了雙重方面.
❹ 西歐中世紀社會的特點是什麼
一、城市的特點
中世紀城市史專家諾爾曼·龐茲指出:「城市或市鎮(這兩個詞幾乎是同義詞)是比村莊大的人類居民點,其居民的就業和謀生並不主要依靠農業。事實上,功能的多樣性(如手工製造業、商業、服務業甚至農業本身)是它的突出特點之一。
城市的另一個特點,是其市民所耕作的土地不能生產足夠的糧食來維持其基本生存,至少中世紀城市是這樣。他總是需要從其直接控制的地區以外輸入食物。
由於這種輸入需要回饋或支付,因此市民們又必須為外人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每一個成功的城市最終不僅同周圍區域也與相對較遠的地方建立了復雜關系,它們既向城市供應食物,也向城市提供手工業所需的原材料。它們是城市的腹地。」
城市是手工業和商業的中心,也就是說,城市是經濟中心。這同中國古代城市大都以政治中心出現完全不同。中國古代城市中有府衙、縣衙等政府機關和軍隊駐守,居民中有官員、軍人、地主,也有工商業者,西歐城市則主要是工商業者的居住地。
二、文化的特點
中世紀鼎盛期西歐經濟、政治和社會的深刻變化,促成學術文化繁榮的高峰,各地區、國家的文化交流和聯系緊密起來,文化覆蓋面擴展到前所未有的西歐全境。
中世紀盛期西歐文化已有三個新特點:
第一,突破修道院作為主要知識活動的狹隘范圍,城市的大學紛紛建立,成為開闊、活躍的知識傳播和研究的所在地,如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和義大利的波倫那大學等都是學術文化中心,而且形成較為開放、自由的文化氣氛。
第二,學術文化反思社會生活的劇烈變動,內容有較多的創新,如各民族傳統文學的整理和創作,出現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哥特式建築藝術大量涌現,在基督教哲學和神學內部也出現了阿伯拉爾的異端學說和托馬斯·阿奎那的理論變革。
第三,改變了早期中世紀的封閉自守狀態,西歐文明和東方的兩大文明即拜占庭文明和伊斯蘭阿拉伯文明的交往得到開通,中世紀盛期西歐文明是在密切和東方文明交流、汲取其優秀成果中得到較大發展的。
通過拜占庭、西西里和西班牙三個主要渠道,兩大東方文明所保存的大量希臘羅馬古典文本此時已重新引進西歐,希臘羅馬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傳統已受重視研究。
出現了學習羅馬法並將它運用於現實經濟與社會生活的熱潮。可以說,中世紀盛期西歐學術文化的高漲,已為文藝復興做了准備。
15世紀至16世紀西歐社會處於中世紀晚期,西歐中世紀文明走向衰落。封建生產關系趨於瓦解,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較大發展,由於資本原始積累迅速擴展和掠奪海外殖民地,市民或資產階級的力量逐步壯大,在一些國家他們和君主專制集權政治既相互利用,又發生沖突。
基督教統制的中世紀西歐的精神文化在人文主義思潮的沖擊下動搖、沒落。然而,西歐中世紀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轉變,不像羅馬文明向中世紀文明轉折那樣,經歷漫長的曲折和精神文化的斷層乃至「倒退」。
而是經由「文藝復興」這個過渡性的階段性文明。文藝復興對西歐中世紀文化有激烈的否定、批判,但也有繼承性和連續性。
(4)如何評價中世紀西歐歷史擴展閱讀
中世紀西歐城市的規模:
中世紀西歐的大城市人口最多的也就5萬多人,而且不超過10個,如巴黎、佛羅倫薩、威尼斯等。2~5萬人口的城市,整個西歐也只有15~20個,如義大利的羅馬、西班牙的巴塞羅那、法國的里昂、德國的科隆,等等。1萬~2萬人口也算大城市。
1萬人以下的中小城鎮到處都是。「中世紀西歐的大小城鎮大約有1萬個左右,也就是說每500平方公里有一個城市,或者說每隔20公里左右就有一個城市。」這樣的密度已經很大了。具體到西歐各國,情況也存在差異。
北宋東京汴梁是百萬人口的超級大城市,世界獨此一家。現在中國的面積比歐洲小56萬平方公里(56萬平方公里略小於青海省)。包括德國在內的西部歐洲統稱西歐,面積大約占歐洲一半。
1000年時歐洲人口大約接近3千萬,西歐不到2千萬。而經過戰爭和屠殺,明朝初年中國人口還有6千萬。以人口數字和地域面積平均計算,西歐城鎮的密度大於中國。
西歐最初的城鎮很小,城內只有一條街道,或兩條縱橫的街道。街道中心或十字交叉處是市場地。在市場地周圍,手工業者住一塊,商人住一塊。也有以領主或教堂為中心的居住區。領主即便住在城內,也不是城市共同體的成員。
西歐初期城市中還帶有濃厚的農業色彩。居民在房前屋後種菜,養豬養牛。中國的小城市也是如此。河北省永年縣的古城保存至今,本世紀初城裡還有菜地,還種有少量農作物。
❺ 歐洲中世紀的特徵(歐洲是什麼樣的社會特徵)
1、政治
封建勢力佔主導地位。封建等級關系森嚴,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建立起公—侯—伯—子—男的公爵制度,教皇、國王以下是公爵,騎士是最低一級的封建主。
2、經濟
商品經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壯大。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
3、思想文化
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總之,資本主義開始發展。文藝復興是14世紀在義大利城市興起,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個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的變革。
(5)如何評價中世紀西歐歷史擴展閱讀:
中世紀教會的影響力
各大小修院都保有相當數量的書籍,在隱修院中以本篤會為最。各托缽休會也有大量藏書,並且不斷抄寫加以擴大。
修道院的學校是那個動盪年代最安全的教育組織,並且有雖然水平不很高,但有很負責的教師。他們發展了傳統的七藝教育,開創了早期的大學。
思想上,保存並發展了希臘哲學中以亞里士多德為主的學說,「經院主義」雖然繁瑣,但卻使得形式邏輯更加精緻,為後來思想的發展做了准備。唯名論和唯實論之爭保存並發展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斗爭之火。
藝術上,通過宗教音樂,古代曲調被保存,新的音樂理論和方法得到緩慢但堅實的發展。建築技法被保留,新的建築藝術和技術在宗教建築中體現出來。強調激烈情感和深刻體驗的繪畫雕塑藝術發展出來。
❻ 中世紀在西歐歷史上的地位
中世紀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時期。由於宗教教會的權威操控,中世紀的西歐在思想文化方面處於低潮階段,被稱為西歐歷史上的「黑暗」時期。
❼ 歐洲中世紀是一個怎麼樣的時代
中世紀(又稱中古時代;英語:Middle Ages;約476年-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民族國家抬頭的時期為止。
「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另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14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以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希臘和拉丁文著作,志在重新恢復原先羅馬古典拉丁語、藝術及文化的影響力,對自公元410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時代」
❽ 歐洲中世紀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時代
如果喜歡游戲的話,可以去了解或者玩相關的游戲,有一定興趣和啟發作用。
如果喜歡書籍也可以去看相關書籍。
評價上比如黑暗中世紀的評價是對的,但是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評價。也要小心一些誤區,避免形成一提到歐洲就想到歐洲板甲鐵罐頭的刻板印象,板甲是中世紀晚期因為生產力的上升才逐漸興起的,而且恰好趕上了火器興起的時代,可謂是生不逢時,被趕下歷史舞台。經濟方面如何,政治軍事方面如何,文化方面如何,等等,這些都是可以發現的方向。如十字軍反映了什麼階級的實質。什麼歐洲人不洗澡等等也可以作為奇聞去了解了解、領會精神。推薦玩游戲的意圖之一也是希望通過其中的演繹,幫助領會精神,比如歐洲親戚關系錯綜復雜的現象,可以看十字軍之王2的一些玩法。這樣既看了奇聞,也領會了奇葩。筆者稱之為歐洲親戚傳。對比中國的話,中國春秋時期也存在這種親戚關系。
❾ 歐洲中世紀的歷史特徵是什麼
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
1、經濟——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
2、文化思想——教會掌握世俗權力,統治非常嚴厲,並且控制了西歐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結婚,主張禁慾,宣揚三位一體、原罪說等經院哲學,嚴格控制科學思想的傳播,並設立宗教裁判所懲罰異端,學校教育也都是為了服務於神學
3、政治——封建等級關系森嚴,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建立起公—侯—伯—子—男的公爵制度,教皇、國王以下是公爵,騎士是最低一級的封建主。
4、軍事——中世紀的戰爭,是由組織散漫的戰斗團,在需要運用策略和調動的戰場上互相對峙、沖突,然後再一步一步演進而來。演進中的一個部分,反應在不同的兵種和武器的發展上,以及如何去運用它們。以騎士和冷兵器為主要特徵。
❿ 歐洲中世紀怎麼理解
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數百年後,在世界范圍內,封建制度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453年)之後,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14世紀末與15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16世紀與17世紀時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19世紀初, 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觀念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 隨著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相繼出現了一批蠻族國家。先後有法蘭克、倫巴德、奧多亞克、勃艮第、汪達爾·阿蘭、東哥特、西哥特、盎格魯撒克遜等王國建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薩可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克人,在486年打敗高盧軍隊,由克洛維建立起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克洛維通過和羅馬教廷的聯合,佔領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全部領土。隨著法蘭克王國不斷的擴張,到了6世紀中葉,征服了勃艮第、圖林根、巴伐利亞和薩可遜的一些部落,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並建立了封建采邑制。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國力達到最盛,吞並了倫巴德王國,奪取西班牙邊區,佔領東巴伐利亞,征服阿瓦爾汗國,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發生兄弟戰爭而分裂,在843年8月簽訂《凡爾登條約》經國家分為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現代的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疆域就是以這個條約為基礎的。 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1135年)統治時期,隨著王權的加強,社會矛盾激化。1215年約翰(無地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1264年的內戰期間,亨利三世被西門.德.孟福爾俘虜。1265年孟福爾召集國會,成為英國議會的開端。從1343年起,國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確立了議會君主制。與此同時,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了法蘭西王國,並加強了王權,羅馬教廷被迫遷往法國南部的阿維農,並自上而下召開三級會議(一級為高級教士,二級為貴族,三級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議會君主制。 德國的前身東法蘭克王國地方政權很強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結束後,國王由地方權貴選出,但更多是名譽,國王的權利和地方諸侯平等。這個特點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其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原因。951年,奧托一世率軍佔領了倫巴德地區,其後的奧托二世進軍羅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佔米蘭,教皇為其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全盛時領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義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島,捷克、瑞士、愛沙尼亞、普魯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個城市聯合抵抗(即倫巴第聯盟),並被打敗。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溺水而死,佔領區也紛紛獨立。